伴随着一场鹅毛大雪,冬至如约而至,远处的城墙上银装素裹。
晋阳城,城周四十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如此规模的城池配得上“天王三京,北都居一”的“北都”称号。
与其他京都不同的是,晋阳城由东、中、西三座城池组成,而“都城”则位于西城,都城内又分有宫城、仓城、大明城(注①)三座内城。可以说,规模恢宏的晋阳城是一座城中有城、群城丛峙的京都。
半脚深的积雪挡不住车水马龙的人潮出入城门,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一丝喜悦之意,有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人群,口吐白气,相互唱喏:“瑞雪兆丰年!”
此时,城门外来了一队双马拉长檐车的车队,滚滚的车轮碾碎了之前人们留下的脚印,却碾不碎最后一辆长檐车上那位青年道士的深沉。
青年道士的道号名为守真,守真二字出自《庄子•渔父》:“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
他头戴一顶玉质莲冠,横插一柄白玉道簪,鹤氅上落了不少的积雪,手里的拂尘已经变成了僵硬的冰刷,像是一尊冰冻的雕像。
紧邻着的前面那辆长檐车上,半躺着一个全身盖满了貂皮的少年,少年不停地搓着手,放在嘴边哈着热气取暖,看到晋阳城门后,眼睛放出一道异光,指着晋阳城说道:“道长,我们到了。”
双手离开下巴后,露出一张绝世美颜,举手投足间有一股妩媚姿色,引得路人驻足,投来艳羡的目光,也在诧异青年道士和俊美贵公子的关系。
少年察觉出路人的异样,不由地从车上跳了下来,一双干净的高帮皮靴霎时沾上了雪泥。
路人被吓了一跳,纷纷散去。
少年背后斜跨了一只胡笳,因为动静大了些,差点掉在地上,慌得他连忙握住,重新背在了身后。
最前面的马车上早已下来一人,仆人打扮,一道浓眉却是英气逼人,令路人心中生畏之感。
仆人直立向少年拱手抱拳唱喏道:“二郎,你也太性急,还没有到驿馆呢。”
守真道长从车上下来,抖落身上的积雪,露出素色道裙,郑重道:“广宗,休得无礼!大庭广众之下,勿要失了分寸。”
仆人魏广宗只得再次躬身唱喏道:“淮阳郡王,某失礼,原谅则个,某还以为在黑沙城呢。”
听着魏广宗没有诚意的道歉,淮阳郡王武延秀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反而笑道:“在黑沙南庭待久了,习惯了那里的简单。如今,回到大周,各种繁文缛节反而让我头痛。”
说起黑沙南庭,守真道长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对武延秀的同情。
六年前,突厥默啜可汗借着契丹、奚族举兵反周之际,向大周索要六州降户与单于都护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之地,并请求和亲大周,由大周的皇太子迎娶默啜之女为妃。
圣神皇帝(注②)下令由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护送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淮阳郡王武延秀入突厥,娶默啜可汗的女儿为妃。
突厥默啜可汗遂以突厥世受大唐之恩,其女要嫁李氏为辞,当即拘留下十六岁的武延秀,并借口“奉唐伐周”。
至此,武延秀在突厥帐下生活了六年。为了讨得默啜可汗及王室成员的欢心而能够生存下去,他不得不学会了突厥语,主动唱突厥歌,跳胡旋舞,更是精通吹奏胡笳,赢得了默啜可汗之女的欢心。
一年前,突厥默啜可汗再次向大周请求和亲,要求以其女嫁于皇太子之子。鉴于边关战火吃紧,圣神皇帝不得不答应,便派出了迎亲仪仗队,由太平公主的儿子郢国公薛崇简负责接送来使等外宾事务。
正在此时,一道马蹄声响起,远处传来了薛崇简的笑声:“守真道长,二郎,你们站在这里是准备打雪仗吗?”
看着丰姿俊爽的薛崇简,守真道长那张沉郁的面容有了一丝悦色,浅笑道:“你在后面护送着贵宾,我们也不好打扰。如今,晋阳城已到,你们且去驿馆安歇,我和广宗去东城寻上一家客栈。明天我们再聚首,一起数绿蚁赏雪景。”
“道长,我跟你们去住客栈,驿馆规矩太多。”武延秀眉角飞扬道。
守真道长含笑看着他,说道:“崇简同意的话,我没有意见。”
武延秀满眼期盼的望着薛崇简。
年轻的郢国公薛崇简马上冷下脸来,露出沉稳之色说道:“不可。淮阳郡王,进入晋阳城内,我连‘二郎’都不敢称呼你,哪里敢僭越让你不住驿馆而住客栈呢?朝廷法度不可违。”
“不要让崇简为难,你且去驿馆,等明日再听你的胡笳。切记,进了城你就是大周的淮阳郡王,再也不是黑沙南庭的武延秀。”守真道长关切叮嘱道。
武延秀虽不情愿,但终究不敢僭越朝廷法度,一脸乖巧的看着守真道长等人先行一步进入了晋阳城。
郢国公薛崇简带着淮阳郡王武延秀,等待着后面连绵不断的车马逐渐抵达城门外。
车队里除了尊贵的突厥默啜可汗之女之外,还有可汗派遣来的使者,带着无数的嫁妆和家当,动用了中原少见的骆驼来运输物资。
积雪皑皑中,骆驼脖子上发出阵阵的风铃声,勾起了不少人的思乡之情,就连武延秀都恨不得拿出胡笳吹奏一曲。
暂且不说薛崇简等人如何安排来使入驻驿馆,且说守真道长一行的车队进了东城,仆人魏广宗用重金砸开了一家上等客栈,包下一个独立的院落。
众人赶路终究是算错了日子,冬至这一天,朝庭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与“元日”同样重要的节日。
这也是晋阳城门内外川流不息的原因之一。
同一时间,神都洛阳,圣神皇帝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
祭天后,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来参加隆重的朝会。届时,文武官员要整齐地排列在殿中,皇帝驾临前殿,接受朝贺。如《汉书》中所言:“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仆人魏广宗安顿好车马,跟守真道长请示道:“道长,我去跟店家买些吃食,让大家好好过个冬至。”
“再来些酒水吧,犒劳一下大家,从五台山一路过来后,就没有好好休息过。不过,你却不能饮酒,用过饭后,跟我去天龙寺。”
“天龙寺?那是佛门禅寺,道长去打擂吗?”魏广宗跟随守真道长数年,相处久了,偶尔也会开两句玩笑。
说话间,外面进来一位风尘仆仆的男子,劈头盖脸说道:“让我一顿好找,差点奔着五台山去找你们汇合了。”
魏广宗惊喜道:“大兄,你怎么赶来了,正说要喝酒呢!”
守真道长也是一喜:“改之兄,终于把你盼来了。”
李过,字改之,三十几许的样子,方脸厚颊,浓密的络腮胡,一股闯荡江湖的草莽气概扑面而来。
他从怀里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守真道长,低声道:“凤阁侍郎张相来信。”
“张相?张太公?张太公晋升凤阁侍郎(注③)了?”守真道长惊喜道。
--------------------------------------------------------------------------------------------------------------------------------
注①此大明城是由北齐后主高纬建成,史载“七殿,两宫,十二院”的大明宫城。
注②载初元年(690年)九月,武曌改唐为周,改元天授,上尊号曰圣神皇帝。
注③大唐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共议国政,其最高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即为宰相,又以中书令为首席宰相,在三高官官中位居第一。(唐朝是群相制,当宰相的门槛较低,可以同时有多位宰相,但历史上从来没有“宰相”这个官职,为了行文方便大家理解,以宰相称之。)
从大唐时期,三省最高长官一直空缺,皆以侍郎掌权,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当然,宰相的身份必定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谓。
大周时期,圣神皇帝将中书省改为凤阁,将门下省改为鸾台,将尚书省改为文昌台。
凤阁侍郎张柬之还有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可以说,他就是当朝的首席宰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