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根-第三百九十九章 后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空中飘散着零星的小雨,被雨水冲刷过的山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呛人的土腥味道,路边凌乱的杂草和落叶,被泥水裹住了,乱七八糟的陷在泥泞的土路上,松松软软的泥土地,一脚踏下去,地上变会出现一个鞋底模样的泥坑,这样的天气,没有要紧的事情,村里的人是不会到外边去的,对于农村人来说,下雨天就是他们的休息日。

    今天不一样,今天是李建国入土安葬后的第一天。

    按照村里的惯例,帮忙操持白事的乡亲邻居们,今天晚上还要在办理白事的人家里吃一顿酒席,清点一下账务。

    农村有这样的风俗,发生白事的人家,会拜托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全程安排整个白事的流程,包括如何安置逝去的人,跟哪些有亲戚关系的人报丧事,安排什么样的档次的酒席,如何答谢来帮忙的乡亲,这次李建国的后事,不等李春霞开口,王满堂主动包揽了这个差事。

    除了王满堂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年轻人大多在外闯荡,稍微年轻点的,像四十出头的李为民,需要这些腿脚利索的人,跑远门置办东西,到外村里的亲戚家报丧。

    王满堂当了这么多年的村支书,安排事务的本领还是有的,在他的安排下,大牛爷爷等几个人到春霞娘坟那里重新修整坟墓,村里几个干活比较利索的,在李春霞家的院子里,搭建了两块塑料布,塑料布底下摆放了从邻居家借来的饭桌,几个婆娘忙前忙后的在院子里炒着菜,闹哄哄的两天过去,等李春霞和杨小兵他们离去的时候,院子里几个人盘腿坐在塑料布底下说着闲话。

    在村里人眼里看来,李建国的后事办理的相当隆重了。

    做了一辈子木匠的李建国,闲暇时,早就给自己做好了棺材,照李建国的话说,人过六十古来稀,自己已经是六十的年纪,不知道给镇子上多少人做过棺材,春霞娘走的时候,家里穷,没有钱置办好的棺木,借了一圈的钱, 给婆娘买了一口一拳打下去,就能打出一个窟窿的薄棺材,现在条件好了,把自己百年后要用的棺木准备好,不至于用的时候,着急忙慌的睡一口不中意的棺材。

    白杨木材料做成的棺材非常厚实 ,每一块板子都是李建国精心刨制的,刨平整之后,仔仔细细的用砂纸打磨,棺材边边角角用胶粘和的结结实实,等棺材做好之后,李建国特地到四十里铺集上买了一些花花绿绿的纸,将棺材的里面装裱的美观好看,棺材的外边,来回刷了三遍油漆,等棺材全部完工以后,放置在东屋里,太阳照到上面的时候,都能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来。

    李建国曾经说过,自己做的这口棺材,将来是和春霞娘一起住的,春霞娘住了一辈子的破窑洞,不知道住在宽敞明亮的房子是什么感觉,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到,现在有条件了,得让春霞娘跟自己一起,居住上宽敞的“房子”。

    李春霞嘱咐过王满堂,尽着最好的来置办爹的寿衣,一顶青色的帽子,一套青色的大褂,脚上一双千层底布鞋,李建国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整整齐齐的穿戴衣服,身上没有一丝的尘埃和污垢,紧闭双眼的李建国,安静的躺在自己打造的棺木里,像是睡着了一样。

    委托刘婆子等人扎的千里马,两位手拿脸盆毛巾的金童玉女,分别陪伴在千里马的左右,一座带着大院子的四合院,各式的家电一应俱全,连洗衣机、电冰箱这类没有见过的家电也扎了进去。刘婆子解释说,李建国现在已经是仙家,这些纸扎,会让李建国在阴间过的舒舒服服的,洗衣机和电冰箱是跟着别人学着做的,她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

    庙底村里哪一个去世的人还有过这么好的排场呢?哪个不是装进一口薄木板打造的棺材,火化后埋了就完事了的?终归人家李建国命好,有李春霞这么能干的闺女,舍得为爹花钱,置办这些东西!

    “唉,要是能有李建国这样 排场,我死了也值得了!”大牛爷爷佝偻着,满脸皱纹的脸像是一个晒干了核桃皮。

    “你呀,有点难!”一位蹲坐在桌子跟前,拿着茶碗滋啦滋啦喝着茶水的村民说道。

    “你尝出来没有?人家春霞招待客人 这些茶水,喝到嘴巴里香喷喷的,哪像咱们喝的那些老茶叶棍子!热水冲下去,浮起来一根根的茶叶棍子,连个茶叶渣都看不到,你看看这个。”下巴上留着山羊胡子,约莫六十多的老人,端着茶叶碗,一口气将茶碗里的水喝干,从嘴巴里吐出几根茶叶,放到手心里来回端详着。

    老人将茶叶拿在手指间,凑到眼睛跟前,啧啧赞叹着。

    “人家建国过的什么日子,人家喝的茶叶都是咱们从来没有喝过的,这才是正宗的茶叶,都是茶树上的嫩芽!怪不得开水冲下去,打开壶,香味能冲到头顶上!这都是花钱才能置办来的啊,别说是你,就是满堂,他舍得花这么多的钱?”

    王满堂正拿着一支笔,在一张纸上不停的计算着什么。

    来家里吊唁的亲戚朋友,来的时候都要上一些礼钱,王满堂一笔笔记下来,现在正在核对着账目。

    王满堂没有心情理会几个闲聊的村民,听村民提到他的名字,头都不抬的说着,“想那么多干什么?有几户人家能跟李建国家似的?家家户户过着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有两个学生的,连孩子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还想着喝壶好茶叶?春霞她表姐在中学里当老师,听说班里好几个孩子学费交不上不上学,急的春霞表姐跑来咱村好几趟了,唉,这日子过的···”

    “来看春霞的那个闺女,跟罗凤英打起来的那个,听说在村里开厂子,她村里的人,跟着她都过上了好日子了呢?听春霞说,她们村里种地都能种出钱来!”大牛爷爷插嘴说道。

    “她村里有钱是她村里 事,咱村里能有钱?咱村在这么个山旮旯里,出门除了山还是山,靠着这么个山,上哪过有钱人的日子?”村民将手里的茶叶放下,泄气的说道。

    “这事不能这么说,说不定真有门路了呢?小军这不就打算在家里领着大家伙干事了?满堂,你是咱们村里的村支书,这事你得跟小军好好合计合计,要是小军真能在村里开厂子,你得支持他!”大牛爷爷两眼放光。

    位于半山腰的庙底村,祖宗不知道怎么想的,将家安置在半山腰上,一块块口粮地像是巴掌似的,地势崎岖地方的土地,连头牛都过不去,全靠着人力和原始的农具,地薄,种植效率又低,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一顿,仅仅收成一点能让全家人饱腹的粮食而已,哪有什么多余的收益?

    王满堂当了村里这么多年的支书,镇子、县上每一次开会,没有一次不提出要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种植产量,说归说,村里的劳力还是一茬接一茬的往外跑,王满堂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能提高村民经济的方法。

    王满堂突然心里有些害怕。

    当村支书这几年,村里的经济没有任何提高,镇上及县上的领导们,多次点名庙底村,作为县里最穷困的山村,王满意羞愧的抬不起头来。

    王满堂也想带着村里人致富啊,可有什么办法呢?

    如果李小军此次真的回到庙底村里,将家具厂和篾匠手工艺品厂开办了起来,村里的村民们,会不会再也不服自己的管教,加之自己已经连任了好几届村支书了,村民们会不会将希望寄托在年轻的李小军身上,不再选举自己当村支书了呢?

    王满堂正在核对账目的双手停了下来,脑子里飞快的盘旋着。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如果小军真能把厂子开起来,村里人能有钱赚,我怎么能不支持他呢。”

    心里慌张归慌张,王满堂嘴上镇定的跟村民说道。

    “对了,满堂,春霞姐姐带回来一些苹果树苗子,在李建国坟地上栽种了两棵,其余的放哪去了,我要两棵栽在地上去。”大牛爷爷起身,满院子转悠着。

    “你别乱拿人家的东西,小军送春霞去了,等他回来你问问他。”王满堂不满的看着大牛爷爷。

    这些人真有意思,真拿自己不当外人了!李建国没有了,他还有闺女儿子,家里的东西,怎么能随便伸手拿!怪不得过穷日子,自己把自己不当人看,怎么能过上好日子!

    王满堂鄙夷的看着来回在院子里找苹果树的大牛爷爷。

    “人小军年轻,在深圳过的好好的,敢跑回来试,你我谁有这么个胆气,说心里话,我服他!”坐一边的村民,赞叹着说道。

    王满堂心里直打鼓。

    “小军送春霞半天了,怎么还不回来?”王满堂瞅着门外,自言自语的说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