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干部-第二十七章 大彪出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半路杀出个王七三。【3G书城】    本来被领导们给予厚望的动员会眼看着开不下去了。    “啪!”突然,周大彪一拍桌子:“滚!”    王七三冷不防吓了一哆嗦,身子挪了挪,还蹲着会场中间。    “王占福!”周大彪大喊一声。    一直挤在角落里的村文书王占福一听,连忙答应一声跑到前面,态度很卑微地看着主席台上几位领导。    “王主任,把王七三送回家去。”周大彪安排着,语气平缓了一点。    王占福很顺从地走到会场中间,一拉王七三的胳膊:“七三叔,回去了!”王七三还想赖在会场不走,一抬头,刚好跟周大彪的眼神装了个正着,迟疑了一下,乖乖站起了,跟着王占福走了。    会场里又响起一片议论声,老李刚想敲着桌子让大家安静,却看见几个小媳妇老大妈们从外面走了进来,招呼各自的亲人回去吃午饭。    哦,午饭时间到了?一看时间,快十二点了!    回家吃饭去了!大爷大妈们呼啦一声全站起来,闹哄哄地往外走,一群跟着来看热闹的小孩子早跑的没了影。    转眼间,会场又安静了下来。    一张简陋的主席台上,坐着黄彩虹跟老李、周大彪,小杜、王鹏、章桂兰几个站在房檐底下,院子里横七顺八扔了一地的塑料凳子。    没等老李站起来喊散会,这场会议早自动散了……    黄彩虹起身,嘴里嘀咕了两句,先走了。    周大彪歪着肩膀,嘴里叼上一支烟,也走了。    一直捋着几根黄毛的章桂兰突然喊一声“黄书记”,扭着大屁股跑了。    老李清了清嗓子,说把村委会卫生搞干净,话音未落,早溜出村委会大门走了。    不偏不斜,小杜的手机恰到好处地响了,拿起手机,“喂”的一声,小杜也走了。    空荡荡的院子里剩下王鹏一人,看着满地的塑料凳子和烟头发呆。    …………    好好的动员会让王七三给搅了。    周王村村道硬化工程还得继续。    村道硬化,好事好事!    乡政府的干部们异口同声地说。    巷道要硬化了,好事好事!    周王村的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    硬化村道,为老百姓干实事,好事好事!    王鹏默默地想。    硬化村道真是好事!    这是个在基层极为罕见的从上到下从体制内到民间都一致叫好的项目。    等到真正实施起来,哎!怎么说呢?有句俗语叫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原则上要成立三个小组:理事小组、监督小组、理财小组。    理事小组,总体上负责工程各项事项;监督小组,负责工程质量监督与财务监督;理财小组,这个比较麻烦,因为该工程按照“一事一议”项目组织实施,财政拨付一部分款项、村民自筹一部分款项,理财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收缴村民自筹款。    平日里有个提拔名额,一个个能挤扁了脑袋。这会倒好,三个组长的位置摆在那里,你推我让,生怕扣上这顶“临时乌纱帽”,当了组长,就要意味着在相关材料上签字,签了字,弄不好就要负责任……还有那个理财小组,现如今,给老百姓发钱都不来领。上门收钱?哼……    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    怎么办?黄彩虹白皙的小脸蛋皱成了文玩核桃,急的在她那张大皮椅子上坐卧不安,大热的天,屋里忘了喷空气清新剂,依旧一筹莫展。    关键时刻,还是老李出手。    村道硬化,事关周王村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重大事项让老百姓说了算,周王村的事要周王村的人操心,三个组长由这次工程牵扯的三个社社长分别担任,乡政府负责监督指导……    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老李三言两语又化解了一场僵局,黄彩虹激动的快要鼓掌了。    虽说组长人选有了眉目,但还是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王鹏几个包村干部去完成。    首要任务还是认命组长。    一听凭空掉下来顶“乌纱帽”,几个社长顿时脑袋摇得像货郎手里的拨浪鼓。似乎提前商量过一样,三个社长几乎同时说出了语气词汇语音一模一样的三句话:咱就一个尕百姓,年级大了,又不识字,实在担不起这个重任!领导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老鼠开会,商量着在老猫脖子上挂铃铛,结果没人能挂上去,再好的计划也是空想!    不多老李毕竟不是老鼠,他有的是办法。    白土乡地处旱塬之上,曾经靠天吃饭的年代,是全州乃至全省出了名的穷窝。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建成那个当时在全省出了名的引水工程之后,一湾清水流上万顷旱塬,这个地势广阔平坦浑似大平原的穷窝顿时就变了样,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粮仓。    当然,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那条渠道,离不开那一渠清水。    包产到户之后,农村基层组织的地位及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如果说村级组织村干部还在农村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差不多的角色的话,社干部这一级就实在不敢恭维了——至少在这一地区,说实话,还真没人拿社长当干部,包括社长自己。在白土乡所在的这个黄土塬上,当前社长所承担的实质性工作,基本上就剩下负责农田灌溉这件事了。    前面说过,这个曾经极度贫困的黄土塬变成大粮仓的最大保证就是那条水渠。承蒙前辈们在艰苦年代中战天斗地的艰难创业,一湾清水虽然请上了旱塬,但在一个普遍以干旱缺水为大背景的西北某集中连片贫困区,这渠水显得弥足珍贵,僧多粥少的困境基本就是常态。曾经因为抢水,还发生过大规模械斗事件。为了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将这渠宝贵的水分配下去,政府早就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按照各乡镇各村社的耕地面积,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哪个村哪个社轮到几月几号,给分配多长时间多少水,早就在管理部门的分配表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这样,一到农业用水高峰期,老天长眼给下点雨了还好说,要是接连晒上十天半月的大太阳,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因为浇地而引发的矛盾冲突。    而这个社长具体的工作,就是轮到本社灌溉的点上,及时通知本社相关农户去给自家地里浇上水,白天轮到白天通知,半夜轮到半夜通知,如此而已。    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制约,本地还停留在大水漫灌的阶段,所以,当地人习惯性地将浇地称作“漫水”,因为社长的工作与这个“漫水”密切相关,因此,很多时候,本地的社长常被人们戏称为“漫水社长”——或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正因为灌溉对本地农业决定性的影响,人们才能容忍社长这么一个角色存在下去。    事实上,当前的现状是社长基本上由一些留守老人担任。有的社,实在找不到愿意当这个“最低领导人”的老人,没办法,只好抽签抓阄,或者一户一年地轮流担任——据王鹏所知,这样干的社不在少数。    如此角色,没有任何预兆地赋予如此重任,想都没想一口回绝,也在情理之内。【3G书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