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天书-第131章 刘裕北伐安后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江南是刘裕的根基所在,只有后院安稳北伐才有保障,要稳定后院,一是安排心腹人手执掌大权,二是去掉可能的乱源。

    尽管此时所有看得见的朝中反对派都已被刘裕铲除了,但大权在握的刘太尉依然非常小心。可谁敢说像当年自己一样跃跃欲试的人如今就不会有?何况现在因不满他低下的出身、不满他强硬的政策、不满他飞扬跋扈,而在暗中对他敢怒不敢言者还大有人在。刘裕对此心知肚明,要不然讨伐司马休之时,怎么会平白冒出那么多叛军?

    所以,刘裕先给刚满十岁的长子刘义符封了一大串官衔: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成为京城名义上的留守最高长官。军国大事非等闲,最高长官还是个只知玩耍的小屁孩,即使聪明,可又怎懂得朝中大人们复杂的世界呢?还是让他与同龄的小伙计们一起学习玩耍去吧,这两年内,三仙府的三年制义务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大得民望,是好事也是件令人担心的事,万一为他人所用,将成变乱之源之一,所以,刘裕下令请近水与芊芠作为刘义符的老师,另召适龄的大臣与将领的子女伴读,日夜居住在太尉府内,无事不得回府。这招狠,看似恩宠,实是软禁,更狠的是大臣与将领的子女既成为人质,又培植着刘义符将来的亲信,刘裕是个直肠子的军人,想不到这么深远,肯定是出自刘穆之的手笔。刘裕府内,近水与芊芠对着老朋友刘穆之直言不讳地问,我们是座上宾呢还是笼中鸟?本次实际留在朝中管事的人是刘裕最忠实的老部下刘穆之,他也被加授为尚书左仆射兼中军府军司,住进东府,全权处理朝廷内外政事。见近水问起,尬尴地回复说,老朋友多聚聚也好,多聚聚也好。回过头来问道,两位仙师知不知道天书之事?天书?难怪刘裕开始防我们呢,近水激灵一下,想起山和尔离开就是与司马文思等一起寻找八部天书,以求为大晋延续国脉的,莫非其中出了什么变故?

    细问之下,讨伐司马休之时,司马休之本是文臣,但手下战力超出想象,大战时,荆雍联军一再地以得天书得天佑为名激励士气,平乱后,在俘虏口中,刘裕与刘穆之问出了一些关于天书的线索。根源原来在山和尔这里,反正管吃管住不担误赚钱,安心住下吧。

    司马休之的儿子司马文思与晋安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德文交好,在造反前曾多次到司马德文府中拜访。说句实在话,表面上看司马德文够规矩了,从没给刘裕找过麻烦,比司马休之还要安分,手中又无兵无粮,本不该享受这一待遇的。但谁让司马德文是皇帝的弟弟,整天在皇帝身边,而且智商又很正常。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异心,也很容易成为有异心者的工具,再说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之前他与司马文思司马休之等有过什么密谋,又有谁会相信司马德文能心甘情愿坐等晋朝灭亡?自己这次要远离建康,在傻皇帝身边有这么一颗定时炸弹,怎能放心,得让司马德文主动上表随军行动,这个烫手的山芋又被刘穆之抛给了近水。

    近水无奈,作为说客来到司马德文府上,因为司马休之兵败,司马德文也天天担惊受怕的,不知刘裕从俘虏口中问出什么证据,一见近水到来就问,仙师有什么指教?近水也不再隐瞒,直说道,山和尔是我们的兄弟,刘裕知道一些天书的消息,但并不深知,为避祸计,只有随军一条路可走。

    三月,司马德文上表,请求随同大军北上,前往洛阳祭扫皇家祖陵。换句话说,就是司马德文将乖乖地置身于刘裕的亲自监视之下,甘当人质,绝无二心。

    刘穆之的工作效率非常高,此时他对内总管各种政务,对外供应北伐大军的粮草军需,事务极为繁重。刘穆之能够同时阅读上报的文件,书写批示回复,听着一个下属的汇报,还能与另一个下属讨论实施方案,一心四用,而且从不会混淆错乱!不过,这种服务器式的工作量,不管放在谁的身上都是超负荷运转,不可能长久维持,这种情况不聪明的人也能看出来,所以刘裕属下的咨议参军张劭曾悄悄对刘裕说:“人的生命其实很脆弱,必须考虑长远。刘穆之万一过世,谁能接替他的工作?”

    于是,刘裕把老同事徐羡之任命为太尉左司马,担任刘穆之的副手。除此之外,刘裕命自己一手提拔的左将军朱龄石负责戍卫宫禁;刘裕从母之子刘怀慎,沾刘裕报恩的光,已经成为徐州刺史,此时被刘裕调任京都警卫;还有亲信扬州别驾张裕暂时替自己代理扬州牧职务。总之,刘裕在朝廷上上下下的要害位置上全换上了自己信得过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