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天地-第二百五十二章 虎头大捷的后续反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秦牧没有亲自出马去解决“铁道游击队”的问题,是因为他明白,永沼敢死队,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本质。

    解决了永沼敢死队,只能是治标,但是不治本。

    目前东北这块土壤上,蕴含着这种“铁道游击队”生存的土壤。不论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满铁机关,还是张作霖治下的民政系统,都是近卫军的敌人。

    而秦牧历来作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目前只能很遗憾的说,还不是他的群众基础。

    毋庸讳言,百姓是要实际利益的。近卫军并没有给东北的百姓带来真正的实利,所以百姓也没有主观客观的欲望去拥护近卫军。

    东北这个地方,并不能说日本人不坏,但是相对于二战时候,一战这个时期的日本,在东北还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日本人的行事多少是收敛的。

    这一点可以从之前满洲驻屯军的人数就看的出来。只有两万多人的满洲驻屯军,分布在东三省辽阔的土地上,就算各个坏的透顶,人数也是相对很少的。

    他们比起遍布东北的土匪要少的多。论起针对百姓个人的危害,客观的说,他们还不如土匪对东北人民的危害大。

    土匪直接抢人杀人,勒索赎金。日本主要是看重东北的资源。尤其抚顺煤矿,可以说是日本最重要的煤炭来源。他们这个时候对百姓的迫害不如土匪深。

    真正对秦牧,以及对近卫军拥护的人,是目前的知识阶层。学生,和一部分教师,是拥护秦牧的。

    但是他们恰恰在这时候没了声音。

    舆论,并不掌握在学生和教师手里。

    如今的舆论,掌握在文人阶层手里,而这一部分人,在秦牧对日本宣战之后,却没有替近卫军发声。

    甚至在虎头大捷之后,报纸上的主流思想,反倒是一边倒的指责秦牧。

    “好个中国近卫军!袁世凯称帝时候,他们不打袁世凯;段祺瑞解散国会时候,他们不打段祺瑞;现在世界上刚刚和平,中国刚刚露出半点好转的迹象,他们反倒挑起了内战,进入了东北。

    好个中国近卫军!是些什么东西!”

    这是木仁发表在《申报》上的文章。

    即使周陵被秦牧劝解过,不要和烂人纠缠,但是他依然被这些文章气的半死。

    现在周陵越来越有国际视野,即使秦牧没时间和他交流,他自己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近卫军在远东的一系列军事行动,改变了远东的政治格局,动了洋人的奶酪。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秦牧既然要打天下,自然要面对重重困难。战场上的问题还是主流,这种舆论上的战争,秦牧估计是没精力来管的。

    不过秦牧不管,周陵不能不管。

    这不是关系到自己个人名声,这是近卫军这个政治势力的名声。他不能任由别人向近卫军和秦牧身上泼脏水。

    报纸这个行业,周陵还真没插足过。这也是秦牧给他的指导意见。

    报纸,杂志,广播等等,属于软实力。当硬实力没有的时候,软实力就是瞎掰。

    看着热闹,无非是笑话而已。这一点,许多人还不如军阀认识的清楚。

    军阀只是把那些名嘴名记名文人,像一尊佛像一样供起来。他们自己拼命的是抓军权,抓经济。他们要的,是硬实力。

    周陵一直抓的也是硬实力,所以他才成为上海滩乃至全国的首富。因为他有自己的厂矿,还有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业。

    这都是硬的不能再硬的实力。

    现在周陵准备反击,他这么有实力,自然能找到需要的人。

    这个人不难找。吕碧城,成为了这一次骂战的另一个主角。

    吕碧城在袁世凯称帝时候就离开了北京。她是坚决反对袁世凯复辟的。

    离开北京之后,吕碧城对于中国如今的政坛心灰意冷,再没了从政的想法。

    她发现自己之前太愚蠢了。之前,她做袁世凯的秘书,本以为那是因为自己的才气被袁世凯看重了。

    到现在她才发现,袁世凯只是利用她的名气,给自己涂脂抹粉。

    袁世凯称帝这件事,吕碧城反对过,但是她的意见根本看不入袁世凯的眼里。

    自此吕碧城彻底顿悟了。她从此远离了政治圈。

    按照历史轨迹,如果没有秦牧,她会离开中国。可是现在这个时空意外多了秦牧,多了这么多新鲜东西,吕碧城就没出国。

    她做起了生意。

    陕北有大量的民生产品,价格便宜量又足,吕碧城利用她和秦牧的良好私人关系,在陕北和江南两地之间,开始做起了生意。

    吕碧城不愧是聪明人。秦牧做的商品,是针对目前中国的情况精准开发的,可以说是现在中国百姓急需的必需品。

    这样吕碧城的货根本不愁销路,所以她也因此赚了大钱。

    赚钱之余,再写点文字,也是吕碧城的消遣。现在周陵请她帮忙展开论战,吕碧城一口应承下来。

    她对于木仁早就看不上眼了。这个人毫无节气可言。在吕碧城看来,此人就是个打着民族幌子的卖国贼。

    这点不是作者胡说。

    吕碧城和秋瑾是好友。秋瑾曾经用过许多笔名,其中之一就是“碧城”。

    当时她们还没见过面,因为秋瑾用了这边笔名,一些读者不知道的,以为文章是吕碧城写的。因此秋瑾特意去北京找过吕碧城。

    俩人一见如故,当晚“同榻而眠”。

    秋瑾去浙江联络会党,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但因消息泄露,秋瑾被清军逮捕。她面对威逼,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名句,于1907年7月15日凌晨在绍兴罹难,年仅32岁。

    这位妇女运动的领袖遇难后,无人敢为其收尸,吕碧城强忍悲痛,冒着极大风险安葬了好友。

    而秋瑾曾经当面斥责木仁。

    当时同盟会反清,其主要手段,就是暗杀。

    派刺客回国,暗杀清朝重臣。

    当时木仁也报了名,结果临行前他说自己身体不好,去不了,你们另请高明吧。

    秋瑾当时就在日本,气的差点拔刀剁了木仁。

    正因为如此,吕碧城算是和木仁有私仇,同时近卫军的事,又是公案,一时之间,在全国的报刊上,以吕碧城为首的挺秦派,和以木仁为首的倒秦派,唇枪舌剑斗个不休。

    并不是得道就一定多助。

    秦牧无疑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但是他的朋友并不是多多的,相反的,这条路实际上越走越窄。

    段祺瑞给他一个东北王的帽子,本来就是不按好心。这是日本人和段祺瑞的共同心愿。

    让近卫军和东北军打起来,旁人可以渔翁得利。

    但是渔翁要想得利,需要鹬蚌相争。现在近卫军和东北军,明显不是鹬蚌。东北军还没挨打呢,日本人先上场了。结果日本人完全比不了秦牧。

    两边的战斗力不是一个层次,这样渔翁还能得利吗?近卫军就是一头大鲨鱼,他一张嘴就吃下一切,这哪个渔翁能得利?

    因此这时候的他们发动各自座下的文人,对秦牧和近卫军展开了口诛笔伐。

    其主要论点,也逃不出木仁那一套。就是说现在欧洲大战刚刚结束,你凭什么发动了中国内战!

    秦牧就是民族的罪人,中国的败类。

    只不过这时候中央政府还多少要点脸,不能马上就把秦牧的帽子给摘了——毕竟刚给人家。而且中央政府也不是铁板一块,各种势力都要协调,所以罢黜东北王的决定一时半会也没出台。

    正因为这些种种原因,秦牧至少还有法理上的正义。我是东北王,那么我在东北的一切行动全是有理可循的。

    舆论环境就是如此,而东北的舆论,掌握在日本人和张作霖手里,所以东北的舆论界对于近卫军,基本上全是喝斥。

    娜塔莉亚忍不住怒火,对秦牧说道:“牧牧,报纸上乱讲话,你也不管管?”

    “怎么管?去杀了那些写文章的?”

    “难道不可以吗?你要不好动手,就交给我。我调安全局的人过来干这件事。”娜塔莉亚毕竟是个超凡者,她对于秦牧的组织体系并不是十分的服从。

    虽然她已经离开了安全局,但是她觉得自己还能调一些老部下过来办事。

    “天下不是掌握在文人手里。天下,最终是百姓的天下。我们眼前的问题,不是文人的笔造成的。这是我的工作失误。我没有为东北的百姓带来利益,他们凭什么支持我们呢?”

    “那怎么办?铁路的安全就不管了吗?”

    “当然要管,而且必须马上管。铁路的安全不是基于报纸,而是基于百姓。永沼敢死队,是因为有了这块能生存的土壤才活的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改良这块土地,让类似永沼敢死队这样的玩意,再无落脚的地方。”

    “怎么做?”

    “从民生着手。”

    接下来,秦牧拟定了一个商品大运输的计划。他在紧张的铁路物资运输中,挤出了一部分车皮,从陕北开始运送大量民生用品。

    同时,秦牧把孙桂芝从远东调了过来。

    解决铁路沿线的群众基础,要一手文的——就是低价给百姓商品,也要一手武的——铲除满铁以及各种反对近卫军的势力。

    黑水公司适合承担这样的任务。如今东北遍地土匪,黑水公司无疑是土匪中的土匪。他们有能力,也有实力,整顿铁路沿线的秩序。

    “树欲静而风不止,前线已经如此,老窝可不能出问题。”秦牧吩咐道:“发电,命徐仲康部,提高警惕,严密守护根据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