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颜回的故事 知识未必改变命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颜回的故事

    知识未必改变命运

    一条小巷深又长,

    里面住个读书郎。

    草鞋布袜旧衣裳,

    小米稀饭野菜汤。

    读书郎,读书郎,

    为啥吃苦为啥忙?

    不为高官与厚禄,

    只爱中华好文章。

    子贡与颜回

    该讲颜回了。

    前面说过,颜回、子路和子贡,是孔子最重要的三个学生。三个学生中,孔子最喜欢颜回。这在孔门简直就是公开的秘密,弟子们都知道的。只不过,子路忿忿不平满肚子不服气,子贡的态度却乖巧得多。

    有次孔子问:你和颜回,哪个更优秀?

    子贡没有片刻犹豫,立马就回答: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这意思是:赐哪敢比颜回?老师说一,颜回听了就知道十。赐可不行,能知道二就算不错。

    孔子点点头说: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什么意思?

    女就是汝,也就是你,弗如则是不如。

    吾与女,弗如也,则有两种翻译:

    一、同意你的说法,你是不如他。

    二、是啊,是啊,我和你,都不如他。

    那么,应该是哪种?

    也只能猜,而且首先要猜子贡为什么会说“赐也何敢望回”这句话?他当真自愧不如?

    恐怕不是。

    前面说过,子贡可是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而且谁都看不上的,怎么会对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其实就连我们读完《论语》全书,都不知道颜回好在哪里。

    因此,想当时孔子多半愣了一下。

    不过老先生很快就明白:子贡善解人意,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问,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于是干脆投其所好,还说得很像那么回事,一点都不虚情假意。

    孔子立即表态:没错,是不如他。

    不过,当老师的也清楚,以子贡之心高气傲,这种谦让之词未必发自内心。因此又特地加上一句:我和你都不如他。这样一来,子贡就只好把戏演下去。

    再说,他也保住了面子。

    是啊!老师都说比不上,我算什么?

    可惜这是溢美。

    孔子怎么会比不上颜回?

    就连子贡,恐怕也未必不如。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讲?

    也许是抱不平。

    他曾经说:

    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意思是:颜回同学成绩优秀,可是一贫如洗。阿赐不务正业去做生意,猜测行情倒准确无误,结果当然是日进斗金。言外之意很清楚: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所以,他要说子贡不如颜回。

    呵呵,心理不平衡啊!

    实话实说,孔夫子这回没道理。

    我们要问:读书人就不能做生意吗?读书人做生意就是不务正业,就是聪明才智没用对地方吗?恐怕不能这么讲吧!别的不说,没有子贡赞助,他老人家可怎么周游列国?这样的人,怎么就不如颜回优秀?

    更何况,子贡做生意,颜回爱读书,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之有?那么请问,颜回无悔,你抱怨什么?

    选择如果是自由的,后果便该自己承担。

    显然,这里没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相反,孔夫子倒是应该检讨一下自己。

    我们不知道,他老人家有没有说过诸如“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话,但这种观念大约是有的,要不然他收那么多学生干什么?过家家吗?

    当然不是。

    就算要传承文化,也得先能谋生。

    谋生,总是第一位的。

    可惜孔子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他那里,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官。因此,他老人家不但自己要周游列国找工作,也要推荐学生到各国政府任职。被推荐的有子路、冉有和公西华等等,没有颜回。

    这又说明什么呢?

    颜回实在不是那块料,做生意就更不行。

    就连相亲节目,恐怕也参加不了。

    哈哈,看来结论是:

    知识未必改变命运。

    颜回也只好一辈子做贫困生。

    好在,他很快乐。

    本节故事见《论语》之《公冶长》《先进》

    贫困生的快乐

    快乐,是颜回最让孔子欣赏的地方。

    前面说过,好学生颜回是子路的同班同学颜无繇的儿子。繇读如由,意思也是由,因此如果以字相称便叫颜路或子路。颜路同学既没做过官,又没发过财,他那无爹可拼又找不到工作的儿子便只好住在贫民区。

    不清楚颜回是不是跟父亲住在一起,也不清楚他是在什么时候住到那里的。我们只知道,颜回在贫民区过得很苦,以至于孔夫子大发感慨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读如单,也就是盛饭的竹篮;瓢,则是舀水用的瓜瓢。吃饭用竹篮,喝水用瓢,可见颜回没有碗。碗都没有,当然更没有酒肉,顶多有点盐巴。那时红薯还不曾引进中国,竹篮里没准是野菜小米饭。

    这就叫:一箪食,一瓢饮。

    那么,这是因为贫困,还是追求简单?

    都是。

    颜回肯定没多少钱。但要说一文不名,恐怕也不是事实。那时没有助学金和奖学金,身无分文根本就读不起书。别的不说,书从哪里来?孔子的学校里可没有图书馆。颜回家的经济状况,显然不在贫困线以下。

    看来,一箪食,一瓢饮,主要是简单。

    简单生活应该早就开始了,所以孔子才会有“不改其乐”云云。不改其乐,就是始终快乐。这很难。事实上扬言要过简单生活的人不在少数,刚开始的时候也都兴致勃勃。但是时间长了,就难以忍受。

    于是人们便难免担忧:颜回能够坚持吗?

    人不堪其忧,恐怕要这样理解。

    换句话说:别人都替他受不了。

    然而怎么样呢?

    回也不改其乐。

    开始快乐,到后来也满心欢喜。

    问题是,颜回为什么始终快乐?

    穷开心吗?

    当然不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