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鱼的故事 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鱼的故事

    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桥下一条鱼,

    沟里两条鱼。

    大江大海里,

    好多好多鱼。

    它们到了陆地,

    你也来帮我,

    我也来帮你。

    它们到了水里,

    你不认识我,

    我不认识你。

    快乐的鱼

    有一次,庄子在桥上看风景。

    那天的天气应该很好吧?也许春暖花开,也许秋高气爽,风儿吹过脸颊就像亲吻,庄子心情很不错。那时也没有工业污染,没有雾霾,河水想必非常清澈。站在桥上的他,可以清楚地看见水里的鱼在游。

    于是庄子便说:你看那浪里白条,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啊!

    站在旁边的惠子却不同意。

    惠子就是惠施,是庄子的朋友和辩论对手。只不过在《庄子》这本书中,每次他都是输家。

    这回好像也一样。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道?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可能知道你;所以你不是鱼,当然不会知道鱼。这就都讲通了嘛!

    确实都讲通了。

    庄子却说不对不对,要从头来。

    他问惠子:刚才你是怎么说的?

    怎么说的呢?

    原文是: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是尊称,可以翻译为先生。

    安,可以翻译为哪里。

    安知,就是哪里知道。

    于是庄子说,刚才,你问什么?你问我“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对不对?好吧,那我现在告诉你:我就是在这里,在这座桥上和这水里知道的。

    哪里?哼,这里!

    而且,庄子还说:你这样问,就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只不过不清楚我从哪里知道罢了。

    然后呢?

    对不起,没有然后。

    因为在《庄子》书中,惠子每次都是输家。

    但是,好像不对劲呀?

    当然。

    实际上,作为疑问词,安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怎么,怎么可能。

    比方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燕子和麻雀怎么可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另一种是:哪里,什么地方。

    比方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皮都没了,毛又能附着在什么地方呢?

    那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该怎么翻译?

    你不是鱼,怎么可能知道鱼快乐?

    庄子却回答:我是从濠水之上知道的。

    答非所问啊!

    当然,而且是偷换概念。

    不信请看前面的对话: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段对话翻译过来就是: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道?

    很清楚,这里的“哪里知道”(安知)是“怎么可能知道”的意思。而且,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时,他对“安知”的理解跟惠子一样。

    岂止理解相同,这理解还成了逻辑前提。

    前提就是,A不是B,有没有可能知道B?

    惠子认为不可能。于是庄子反驳:好吧,既然我不是鱼,就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那么请问,你也同样不是我,又怎么可能知道我知不知道鱼的快乐?

    这虽然有点绕,却在理。

    所以,惠子要顺着说下去。

    顺下去的结果是打成平手:庄子无法肯定自己知道鱼是快乐的,惠子也不能肯定对方就不可能知道。然而A不是B就不可能知道B的结论依然成立。庄子便只好偷换概念,把“安”的意思从“怎么可能”变成了“什么地方”,蛮不讲理地将辩论拦腰斩断。

    其实,这两人一开始就不在同一频道。庄子说“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云云,不过因为当时他自己很快乐很悠闲,这才觉得那些鱼儿也很快乐悠闲。实际上那些鱼自己是什么感觉,还真没人知道。

    但,你不觉得这很有趣吗?

    是的,因为这就叫:

    移情

    什么是移情?就是在面对一个事物时,不知不觉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对象。比如杜牧的诗: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谁都知道,蜡烛其实无心,也不会替人垂泪,却不会有人认为这诗有什么不对。情人眼里出西施,仇人眼里出钟馗。自己哭成了泪人儿,便看着蜡烛也像。

    这就是移情。

    移情甚至可以是双向的,比如辛弃疾的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哈哈,青山也像人一样。

    这是一种审美的态度。

    有此态度,则万物无不有灵。

    也无不有情。

    还无不有趣。

    这样看,惠子反倒是煞风景的。

    庄子也只好不跟他啰唆。

    但是那强词夺理,却表明了他的态度:

    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所以,你就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了。

    反正,人活着,要开心。开心就好。

    为什么开心,别问!

    要问,也问你自己。

    本节故事见《庄子·秋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见《史记·陈涉世家》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见《左传·僖公十四年》

    杜牧诗见《赠别二首》其二

    辛弃疾词见《贺新郎》

    路上的鱼

    快乐的庄子实际上麻烦多多。

    最麻烦的是他没有钱。其实,照理说庄子原本应该有钱的。他的名字叫周,全名庄周,当过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的漆园吏。我们不清楚,这个漆园是地名呢还是园名,只知道没过多久他就不干了。

    不做漆园吏,又干什么呢?

    什么都不干,当吃瓜群众。

    这也不错,问题是没有钱。

    没钱,就只好住在贫民区。

    住得不好倒也罢了,麻烦的是还经常没饭吃。这就不能只是看着鱼儿们乐。看着鱼儿们虽然乐,老婆孩子却在家里哭。这时,审美是没有用的,得想办法。

    办法也只能是去找有钱人借。

    有一次,庄子大概实在是饿得受不了啦,便走进了侯爵府,向某位侯爵借米,哪怕给片瓜吃也行。

    可惜那时没有西瓜,也没黄瓜。

    就连地瓜,也要到明代才传入中国。

    葫芦瓜倒有,但不饱肚子。

    那就还是借米。

    问题是,人家肯吗?

    在《庄子》书中叫监河侯的这位爷,据说就是战国七雄中魏国的开国国王魏文侯,当然有的是钱。但是他也很清楚,庄周借米不就是老虎借猪吗?

    还,是不可能的。

    那么,是借呢,还是不借?

    想来想去,决定不借。

    不过,那时的贵族,说话是很委婉的。于是魏文侯大大方方地说:好呀,好呀,没有问题!寡人正好要去收税。等税金收上来以后,借给你三百,行吗?

    庄子一听,鼻子都气歪了。

    当然,读书人嘛,说话也是很委婉的。

    他的办法,是讲故事。

    而且,按照礼节不自称我,说自己的名字庄周。

    庄子对魏文侯说:庄周前往府上时,走到半路听见呼叫。回头一看,原来是一条鱼困在了干沟里。庄周便对他说:小可怜的,你过来,告诉我怎么回事。

    那鱼儿说:先生,我本是东海之中随波逐流的小小臣民,现在不幸困在陆地上,眼看就要死了。先生能不能弄一小盆水来让我活下去?

    庄周便说:可以,可以,当然可以!鄙人正好要到南方去见吴王和越王。到时候,我让他们把西江的水都引过来救你,你看行吗?

    鱼听了庄周这话,冷笑一声说: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曾读如增,表示出乎意料的副词。

    肆读如四,商铺或者手工作坊。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那就请先生早点到干鱼市场去找我吧!

    魏斯听了这故事,说什么呢?

    不知道。

    但,如果他知道庄子的观点,应该有话可说。

    哈,庄子该怎样回答?

    我们又该怎样理解?

    那就再看一个鱼的故事。

    本节故事见《庄子·外物》

    相爱的鱼

    有两条鱼相爱了。

    不过,是在面临死亡的时候。

    那时不知为什么,泉眼干枯了,没有了源头活水的河流也渐渐地变成了陆地。烈日当头,就连云彩都没有一片,可怜的鱼在绝望之中垂死挣扎。

    但,又都要把一线生机留给对方。

    鱼哥哥说:妹妹你要活下去!

    鱼妹妹说:哥哥你要活下去!

    于是,他们俩用尽最后的力气,把身上仅存的湿气和水分吹向对方,献给对方。

    由此留下一个成语——

    相濡以沫

    好感人啊!

    别吃瓜了,找妹妹去!

    庄子却不以为然。

    他说:唉,你们这个让人心疼的样子,还真不如在那浩瀚的江河湖泊之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用搭理谁和帮助谁啊!

    这就是庄子的观点: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说的并不错。

    实际上,相濡以沫也好,见义勇为也罢,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遇到灾难。如果根本就没有灾难,完全用不着见义勇为相濡以沫,岂不更好?

    当然。

    可惜这很难,没有人祸也有天灾。

    何况,江河湖泊里就当真很好吗?

    大鱼也会吃小鱼吧?

    那么,庄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

    因为他们那个道家学派的观念就是如此。

    而且这个观念,可以通过推理得出。

    先问:鱼们这样相濡以沫,救得了对方吗?

    救不了。

    再问:救得了自己吗?

    更救不了。

    自己和别人都救不了,有意义吗?

    当然有。事实上,无论舍己为人,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都是一种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精神才配称之为人。因此,尽管相濡以沫可能无济于事,也还是要去做。看到那一幕的,也还是会为之感动,会热泪盈眶,热血沸腾。真正的道德,毕竟是超越功利的。

    这就是儒家的观点。

    更何况,作为个体,能够在困境之中以微弱的力量相互救助,本身就很崇高也很悲壮。这种悲壮具有审美的意义,也给那无望的世界平添了希望的亮色。

    庄子代表的道家却不同意,而且他们的看法也未尝没有道理:一个社会,如果把每个个体都逼到只能相濡以沫的地步,难道还是好社会和好时代吗?

    何况,希望的亮色还可能是骗人的。

    所以,庄子他们坚持认为:

    最好的天下,不需要拯救和救助。

    那又何必自作多情?

    顺其自然,就好。

    实际上在《庄子》中,是这个样子:

    天鹅不用天天洗澡也是白的。

    乌鸦不用天天涂墨也是黑的。

    黑与白都来自天然,用不着争辩胜负。

    名和誉都是身外之物,犯不着当回事。

    困在陆地的鱼们相互用湿气呼吸,唾沫滋润,是因为泉眼干了,哪里比得上互不相识于江湖。

    那才真是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但,如果生命不能维持了呢?

    也得向侯爵借钱,请庄子给水吧!

    那么,前面的故事又有什么意义?

    请往下看。

    本节故事见《庄子·天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