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了这里。
经历了闯王秘宝,我对这明末的宝藏,有了兴趣。
当然,我更多是好奇而已。
在寻找闯王宝藏的时候,慕容云说要来寻找大西的宝藏,我知道她一定会来的。
我也问了几个老板,他们给我说了很多事情。
一个刘老板这样给我说的。
“大西的宝藏,是真的,曾经有传说,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古老歌谣,被认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
1646年,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便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停止过。
在传说中,张献忠将劫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处,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
对于张献忠留下的巨额财富,后人垂涎已久。从清朝到民国,从朝廷、官员、将领到地方军阀、普通百姓,无不对此津津乐道。
传说中,最早得到张献忠宝藏的人,是杨展。
查证史书可得知,那场发生在江口的战役确有其事,交战双方便是张献忠与杨展,前者大败,后者胜。
基于此,后人猜疑,张献忠江口沉银被杨展所获。
根据费密在《荒书》中的记载,杨展起初并不知道沉船中藏着什么,后来,一个渔民将其打捞上来,数万两金银才尽归杨展所有。
另一种说法来自清朝沈荀蔚所著史书《蜀难叙略》。据说,当年张献忠焚舟之时,一位幸存船夫投奔杨展,据实相告,杨展于是针对木筒特点,命部下用长枪在江中打捞,一旦发现木筒,便将其钉住、拖出。
杨展是嘉定人(今四川乐山),在整个四川因战乱饥荒严重之时,唯有嘉定富庶稳定,时人在称赞杨展时也说“蜀为赖之”。后人因此推测,杨展正是靠着打捞上来的飞来横财,才做到这一点。”
“江口那里沉银应该是真的,300年间寻宝人很多,都陆续在江口附近捡到过很多东西。
对于张献忠留下的巨额财富,后人垂涎已久。从清朝到我们民国,从朝廷、官员、将领到地方军阀、普通百姓,无不对此津津乐道。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解决朝廷财政困难,翰林院编修陈泰初旧事重提,呈请寻找这笔财宝,并说曾亲眼看到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捞到遗弃的银子。
对钱财捉襟见肘的咸丰皇帝于是命令成都将军裕瑞“悉心访察,设法捞掘,酌量筹办”,最终却一无所获。
时间的流逝并没有消减人们对财富的追寻和渴望。”
刘老板说完,眼神发光。
我知道,他也只是想想而已。
.......
另外一个胡老板给我这样说的:“有个秘密事情我给你说。
大西的财宝,在锦江也是有很多传说的,不光是在江口。
据说一位姓杜的清朝遗老因犯案走投无路,受到曾任我们四川省府秘书长的杨白鹿接济,在杨家一住就是几年。
为报恩,临别前,杜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转赠与杨白鹿,并说,匣内所藏是张献忠埋银的地点图样,由当时参与埋银的一名石匠偷偷绘制,几经辗转流落杜家,希望杨白鹿能“善为运用”。
此后多年,杨白鹿一直珍藏木匣,从未向任何人透露。”
“这个就是锦江埋银的传说,明史《张献忠传》有较详细的记载。
说张献忠筑堤截流,令锦江干涸,在江底挖了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
明末清初的《绥寇纪略》《流寇长编》《蜀破镜》等也有类似记载,说这叫“锢金”,“欲使后人不得发也”。
胡老板给我说道。
“前些年,大概是1937年冬,杨白鹿将此事告诉了当过师长的好友马昆山,两人一拍即合,认为此事大有可为,于是四处奔走,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专事打捞宝藏。
他们按照原图纸方位丈量、细密探索,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就在成都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点左侧的江边。
于是,趁着1938年冬河水较小的良机,锦江淘金公司组织开挖,却没有任何收获。他们不死心。
1939年冬又继续挖掘,上百人前前后后忙活了10个多月,竟真挖出一个大石牛和一个大石鼓。“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依照那个广为流传的歌谣,能买下成都府的“万万五”还远吗?
杨白鹿等人买来金属探测仪,不久后的一天,金属探测仪发出了嗡嗡的响声。
消息迅速传遍川蜀大地,挖宝事件被传得神乎其神。
但仿佛和人们开了玩笑,工人们费尽心力,却只挖出3大箩筐铜钱。
于是,找宝的事情停了下来,后来抗战,暂时就没人管了!”
胡老板看着我,“当时我舅舅还在这个淘金公司上班,给我讲了很多事情,特别是那石牛石鼓!真的是,和传说一样。”
.....
他们给我说了很多。
我很感兴趣。
......
我也曾去过成都的图书馆。
我在查关于宝藏的书。
一个不认识的老学究看我在找这些书,他主动给了我一本书。
“看看吧,这大西的宝藏,还有说法!”他说道。
我接过这本书,看了起来。
这是一本野史书,讲了宝藏一些事情,重点讲了,张献忠部将刘文秀后来被南明永历帝封为蜀王,他在云南病卒前,向永历帝上遗表,说“臣兵二万在黎、雅间埋金二十万,臣之将郝承裔知之,请驾幸蜀就十三家之兵,出营陕洛,庶可转败为功!”这个遗表上了后,并无下文,成为令人疑窦丛生的悬案。
等我再找他,他早就出了图书馆。
我追上去。
可是不管我如何追,好像都追不到他,当然,我没使出功夫,我开始以为他是一个普通人,在烟雨里,他还打了一把伞。
我追上去,他曾经停下,然后回头。
我再次看到他,清矍的面容,不似凡人。
他头发没全白,有些灰,看不出年纪。
“老人家,您在点拨我?”我问道。
他不说话,良久,看着成都的雨。
叹息一声,“铁马金戈当年事,挥剑本欲伐腐朽,无奈将军杀意重,空让河山满辫头!”
然后他转身,消失在了成都的巷子里。
他消失后我才知道,他运用法术消失的,他不想再和我过多说话。
这人是谁?
想起他样子,无比萧索,难道他是刘文秀的后人。
或者是,当年,张献忠的谋臣!
很有可能啊,听他那意思,很不满张献忠乱杀人,白白丢失了机会,打不过李自成,也打不过清人,让清人占据河山。
只是,他给我这东西是啥意思,希望我去黎雅间寻宝,把他先人埋的东西找出来?
.......
我经过梳理,发觉传说中张献忠藏宝的地方,至少有六处。
一是埋在成都锦江之中,二是埋在岷江新津渡口江底,三是埋在峨眉山普贤峰顶,四是宝船沉没于青神江底,五是埋在黎(今四川汉源县)、雅(今四川雅安市)间,六就是江口沉银。
那个啥挖金公司,就是挖锦江的藏银子,峨眉的藏银不好说,青神江底也没啥信息出来,黎雅那个,暂时我想也放放,还是重点去江口,估计那里好找些。
我决定去彭州江口一带自己查勘。
我来到江口,看着这里。
这里水势很急,当年的古战场,已经看不到痕迹了。
我说自己是考古队的,干脆一一在周围的乡村寻访。
我得到很多消息。
很多村民都陆续找到过有些东西。
金锭,银锭,木头藏的金银等等。
在前面有个已经不存的寺庙遗址,在石壁上,我看到了这样几行字,石龙对石虎,金银萃山薮,中华宝藏兴,民族昭千古。
这是啥意思呢?
我看着这些字,在沉吟。
我继续寻访,最为关键的是,我知道了另外一个传说。
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人也说不清这些诗句的寓意了,至于我打听的宝藏,也没听说谁发现过。
倒是当地一直流传着“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的顺口溜。
和那句石牛石鼓略微不同。
这首古老的童谣,当地人早已烂熟于心。
一个乡民给我说了一个传说:当年张献忠在江口沉宝后,派一名将军在此匿藏起来,守护江底宝物。将军去世后,变成石虎雄踞此处,与河中的石龙遥遥相望。之后,这位将军的后人也混作当地村民长居此地。
石龙石虎?
相望之处就是藏宝处!
有意思!
我在找到那些字迹的地方,传说里宋代寺庙遗址的地方,仔细看。
果然,在一大片植物覆盖的山壁上,我找到了那条石龙。
石龙很漂亮,在石壁上威风凛凛,似乎说着啥。
石龙都找到了,继续找,我找到了石虎!
据说这石虎当年在山门。
石龙石虎的相对之处,江中,就是藏宝处?
我看着那江,略有所思。
只是当晚,我在江边露宿,我做了个梦。
梦里火光冲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