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米国的志愿航空队也来到华国。
他们组建了支援航空队。
当然最后成立里正规的米军编制的航空大队。
史迪威将军是盟军反***战争的华国战区的参谋长,按说权力应该不小。
可是,在华国战区,蒋某人是最高长官。
蒋从来不愿意放下他的权力,他对军队控制得牢牢的。
更何况,史迪威将军对红方很有好感,对他来说,只要能打鬼子的,都是朋友。
红方在认真的打鬼子,战斗力也非常的好,史迪威非常的欣赏。
他希望红方得到更多的武器和物资,好更好的打鬼子。
但是,这触犯了蒋。
蒋这些年虽然和红方暂时和解,建立了民族共同抗战联盟。
可是心里,他是希望限制红方的。
特别是红方发动了华北的百团大战,在蒋欣喜之余,还是担心居多。
他开始限制红方。
不管是派大军在红方的陕北根据地附近封锁,还是南方,都在想法限制红方。
但是,红方的发展不受蒋的限制,因为他的主要战区在华北。
广袤的华北,是东瀛军的占领地,红方在这里,是鬼子的后方。
他们在那里打鬼子,占领根据地。
鬼子虽然发动一次次的围剿,扫荡,可是都没效果。
这更不是蒋能干涉的。
史迪威希望援助红方,让红方发挥更大的作用。
犯了蒋的大忌,蒋不喜欢他了。
他们又为指挥权在争吵不休。
甚至,打官司到了米国总统那里。
史迪威总是觉得蒋作战很消极,似乎总是想保存自己的军队。
可是蒋有自己的想法。
他的核心战略是,张浩如此分析,是第一,先保住自己的军队,第二,顶住鬼子的第一波强烈进攻后,蒋希望慢慢消耗,打败鬼子,最好是鬼子把红方消灭之后,再被慢慢打败。
所以蒋不是不恨鬼子,不是不想打鬼子,他的思想里,就是如此的。
但是这一切,在史迪威看来,不可理解。
史迪威是军人,不是政客。
他要的是进攻,进攻。
打败敌人为止。
他们的很多争吵,消耗了他们的能量。
史迪威只好努力打通中印公路,进行远征军作战。
最后,远征军胜利了。
在缅北,新式训练过的远征军穿着米式军服,拿着米国武器,对敌人势如破竹的进攻。
鬼子不断被打败,十分凄惨。
最后,鬼子伤亡惨重的被赶出了缅北。
华国军队占领了缅北。
然后中印公路贯通。
只是最后的胜利时刻,史迪威将军早已经离职。
他当时没参与反攻的指挥,但是,在训练和换装,他投入大量的心血。
他已经回到了米国。
因为他的蒋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被调回国了。
毕竟,米国总统无法动蒋,为了打鬼子的大计,只能让史迪威回国。
史迪威回国的时候,张浩和他好好的聚了一顿。
他们单独聊天。
史迪威聊了很多。
“感谢你和我一起在远征军的日子!”史迪威说道。
张浩一笑。
“谢谢您的努力!”张浩说道。
“我尽力就行,你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史迪威说道。
“是的,希望鬼子早日失败,也不辜负你的苦心!”张浩说道。
史迪威举起了啤酒。
他们干杯。
后世是如此记载史迪威的离开,张浩记得:
他给美军援华空军军官陈留下了一封很有礼貌的信,对他取得的显著战绩和中国人对他的爱慕而感到骄傲。他从未把陈看作是竞争对头,而只是认为他有点异想天开和桀骛不驯,是个不懂规矩的下属。
他向高大使辞行,得知他已决定辞职。由于赫牢牢地拉住了蒋,高大使几乎无事可做。高离开重庆后,赫如愿以偿地就任驻华大使。
蒋派了军事委员会的一名下级军官,给史迪威送来一枚最高等级的青天白日大绶章。
史迪威派一名同等级别的美国军官谢绝了。
蒋还是彬彬有礼地约见了史迪威,“蒋说他对这一切感到十分遗憾;我为华国做了许多事,训练部队——领导部队,等等。
只是由于我们性格上的不和,他才要求把我解职。”
史迪威最后对说:“无论你对我怎样看待,请记住,我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中国的利益。”蒋甚至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口。
10月21日午后,史迪威乘坐的飞机离开重庆。
在飞赴印度的途中,他在昆明、保山、密支那、兰姆加尔稍事停留,看望了那些一起战斗过的部队和军官们,看了看留下了他的足迹的山岭、密林、道路、河流。但他不能向他们正式告别,华盛顿命令他必须对他的部队和军官严守秘密。
10月27日,史离开了缅印战区最西端的卡拉奇。“
黎明时离开机场。8点,最后看了一眼中缅印战区。”
他满怀感慨地写道:“一个人的经历,在广阔的世界里和战争的洪流中,变得那么无足轻重。”
尽管他已是名声显赫的四星上将,可总统更需要中国。
在罗的眼里,蒋就是中国。同蒋的中国相比,他宁肯牺牲一位“无足轻重”的将军。
1945年1月23日,他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职责是负责国内部队的训练工作。
两天以后,从中国传来消息,他曾经付出巨大艰辛的中印公路于1月25日正式通车。
从印度利多开出的第一批105辆卡车,满载着武器、弹药、油料,拖曳着重炮、山炮、高射炮,轰轰地开进云南。
翌日,云南的门户畹町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2月4日,车队开抵昆明,10多万群众涌向路旁,挥舞着标语和小旗夹道欢迎。
蒋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已经打破了对我国的封锁。为了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我国部队,对缅甸战役和这条公路的修筑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把这条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华缅印战区的美军已一分为二,魏德迈任华国战区美军司令,索尔坦将军任缅印战区美军司令。
索尔坦根据蒋的决定,正式发布命令,宣布了对“史迪威公路”的命名。
他在给史迪威的来信中说,打通这条道路的是“您不可征服的意志”。
据统计,从1945年2月至8月,共有386支车队沿着史迪威公路向华国运送了8万多吨物资。
广播电台的陆军节目邀请史迪威为此发表讲话。
他对着话筒,仿佛就面对着曾在丛林里作战和筑路的士兵与劳工们,他称赞了他们的伟大贡献,向他们致敬。但他没提自己,好像他根本就没去过那里似的。
2月10日,米国政府为表彰史迪威的功绩,授予他一枚荣誉军团勋章和一枚优秀服役勋章。
.......
只是历史最后发黄,那条伟大的公路,战争结束的多年后,最后黯灭在荒草里,逐步被废弃。
张浩想起那些记载,无比感慨。
在远征军反攻的日子,张浩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和第一次远征军出国作战不同。
当时英国人在那里说是同盟,但是经常拆台。
现在,统一军令,大家按照一个目标前进。
所以战争很顺利。
张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打出的和很多战,根本和张浩读到的史书不同。
他经常摇头。
这的确不同。
最终,鬼子仓皇逃出了缅北。
远征军胜利了!
中印公路通车了!
这条伟大的道路,被命名史迪威公路。
这也是蒋对史迪威的补偿。
虽然他们观点不同,可是蒋还是能对史迪威的贡献做出公正的评价。
张浩在远征军的日子继续。
当然,他经常待在孙的部队,这支部队算是驻印军。
后来滇西出发的,是远征军。
但是他们实际上都是远征军。
他们在缅甸会师。
然后,大胜之后,部分的远征军回国,张浩继续南下,和鬼子死磕。
张浩觉得这里很能表现自己才能。
这里的作战让张浩很过瘾。
将军们很尊重他的意见,他对着地图,时常总结出神一样的看法。
结果总是大胜。
比如鬼子曾经想诱导远征军攻击他们强大的有工事的基地。
但是张浩看出了。
他让远征军绕开前方,从背后穿插。
这后来的红方军队常用的方法,张浩是很熟悉的。
果然,鬼子被反包围,大败。
当一个师团的敌人被围歼的时候,张浩感觉到了血债血还。
当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
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驻印军与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
他们都回国了。
这是凯旋。
张浩看到了战报: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东瀛军4.9万余人。
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远征军伤亡总数达6.1万人。以指挥的第五军为例,战斗动员人数为4.2万人,伤亡总数达2.2万人,超过总兵力半数以上。
缅北反攻战中,远征军及驻印军参战兵力共计307281人,马匹15037匹,驻印军伤亡人数高达12729人,滇西远征军达40000余人。
在缅北战役中以驻印军为例,从1943年10月驻印军由利多反攻起,至1945年3月乔梅中英会师,攻击线路约70000余公里,克复缅北50个城镇,击毙敌官兵27699人,伤敌官兵42760人,俘敌395人。
东瀛在缅甸所投入的兵力达303501人,而损失兵员达185149人。
缅北战场牵制和消灭了东瀛的重要武装力量,对亚太地区反***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离开的时候,张浩对这片土地深深鞠躬,无数的战友倒在这里,让他不能忘记。
张浩似乎对这里已经非常的眷念。
他真想留在这里。
回国国内,他在大理呆了好几天。
来到古老的大理三塔,看着那永镇山川,很是有感触。
他知道,鬼子快要灭亡了。
他在缅北,也付出巨大的心血。
他想休息下。
苍山洱海,他决定待一段时间。
蒋让他回重庆,继续谋划。
可是张浩请假。
他告诉蒋,自己在缅甸确实付出很大心血,虽然打赢了,但是需要休息。
蒋似乎也理解。
反正局面似乎大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