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没落的韩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前202年,六月九日,刘邦又下令大赦。

    此次大赦,缘于迁都成功。这就如我们普通人家搬了新家,放了一个大鞭炮,以此表示庆贺,除此之外,别无他意。然而,七月鞭炮刚响完,汉朝就遭到了第一个异姓王的背叛,他就是燕王臧荼。

    这个臧荼,最先不过是韩广属下一员大将。那时项羽发兵救赵击打王离时,他是其中功臣之一,后来又随项羽入关,项羽便把韩广从燕王的位置上掀下,换上臧荼。韩广改封为辽东王,但是韩广嫌弃辽东山高水远天寒地冻,不肯就国赴位,臧荼为防止韩广再夺回燕王之位,干脆就把他杀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没人知道臧荼为何而反,事先竟然连一点征兆都没有,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说明他皮痒欠揍。难道不是吗?他迟不反,早不反,偏偏在大家都渴望和平安定的时候反,那不是跟一只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吗?

    既然有人欠打,那就一次把他打个够。

    七月的一天,刘邦亲自率兵出征。两个月后,搞定燕国,臧荼被虏,刘邦把他的燕王帽摘下,重新戴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他就是与刘邦同穿一条裤裆长大的卢绾同志。

    卢绾,丰邑人也,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母和刘太公的关系本来就好,哪知道两家后来生了卢绾和刘邦竟然是同月同日生的,于是乡亲们宰羊抬酒,庆祝两家。待俩兄弟长大后,大约是读私塾时,刘邦和卢绾又结为拜把兄弟,乡亲们再次宰羊抬酒,表示庆祝。从此之后,卢绾就成了刘邦的一条尾巴,刘邦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月亮走,我也走,形影不离,同甘共苦,一直到如今。

    项羽死后,刘邦本来想也给卢绾封个什么王,但是卢绾战功又不如韩信等七个异姓王显著,怕诸将说闲话,只好暂时忍之,封卢绾为长安侯。没想到,这个臧荼造反,恰好就成了卢绾的铺路石,刘邦决定封卢绾填燕王这个肥缺。

    当然,在封王之前,有些表面功夫还是要表演的。刘邦下诏:燕王之位空缺,我想提个功劳大的人去当王,你们给我推荐个人吧。

    论功劳,当然是萧何和曹参大。但论关系,他们俩跟卢绾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了。除了卢绾外,没有一个人敢随便进入刘邦的卧室,更没人敢随便进入刘邦厨房拿起筷子就吃菜。

    谁不知道你皇上想把好处留给自家兄弟呀。诸将只好上书,陈述卢绾功劳最大,燕王非他莫属。刘邦在一片虚假的上奏声中,批准大臣们的奏议,卢绾正式被封为王。

    然而此时,异姓王臧荼造反就像一面警钟,引起了刘邦对其他六个异姓王的警惕,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故衡山王吴芮家族,故赵王张耳家族,吴芮和张耳身老病死,王位继续由后裔世袭,张耳的儿子张敖就成了赵王的新当家。

    其实,吴芮家族和张耳家族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排在他们前面那四位异姓王,那四位当中,数韩信最不靠谱。当初韩信杀郦食其,后会战又失期,两件大事已让刘邦极是不爽,现在韩信迁为楚王,又做了一件让刘邦极为头疼的事,那就是窝藏罪犯。

    如果换成了小偷小摸的也就算了,问题是,韩信窝藏的这个犯人,是曾让刘邦十分憎恨的钟离昧同志。

    钟离昧投奔韩信,听说是在诸侯军兵围垓下四面楚歌的当晚。然而又有一种说法是,项羽死后,钟离昧才投奔韩信。但不管怎么样,钟离昧确确实实就窝藏在韩信那里,韩信之所以收留钟离昧,是因为他们是曾经的好朋友,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关系。

    钟离昧就像一颗毒牙,一日不拔,一日不安。于是,刘邦派人给韩信捎口信:我听说钟离昧逃到楚国了,麻烦你帮我把我捉回来。

    刘邦这话说得多婉转,他明明知道钟离昧整天和你同居一屋,同酒一桌,但是他还是要给你搭个台阶下。可是,刘邦诏令发出后,韩信不但没个回复,反而对楚国军队加强训练,出入陈兵列阵,似乎有准备火并之嫌。

    刘邦真的怒了。不就是叫你抓个人吗,竟然要跟我叫板起来?

    公元前201年,十月,有人对刘邦上书陈述韩信造反。

    根本就不需要有人告,刘邦早就知道韩信会有这一天,事情既然白热化,那就不得不摆到桌面来解决了。刘邦召开军事会议,就韩信可能造反一事进行讨论。

    诸将一听就叫道:还讨个什么论,请皇上急发兵,坑杀竖子。

    坑杀?真是吹牛不上税。你拿什么坑杀,你以为韩信是臧荼吗?天下之大,韩信带兵可是最牛的一个,谁能够抵挡得住他?不要说坑杀别人,如果你们替我保住长安和洛阳,免得他坑杀我们就行了。

    群殴多数是打不过韩信的。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韩信竖子造反吗?

    这时,陈平站起来了。陈平问刘邦:别人告韩信要造反,这事韩信知道吗?

    刘邦摇头:这个估计韩信还不知道。

    陈平:好极了。汉军兵不如楚精,将也没有如韩信的,如果打起来,这是傻瓜都不愿干的事。我们唯有一条好路,那就是活捉韩信。

    原来,陈平早有计谋。

    所谓活捉,就是智擒。古之天子都有巡狩之习惯,所谓巡狩,就是挂着视察工作的名义,到各封国旅游,作威作福,趁机白吃白喝白拿,又不写欠条。比如秦朝嬴政同志巡游天下,就属此例。

    而陈平的意思是,让刘邦挂天下巡狩之名,前往云梦(湖北省安陆市南)游玩,在陈县(河南省淮阳县)接见各国诸侯,而陈县又是楚国王地,韩信以为天子无事出游,必定不设防地前来谒见,只要韩信光着手脚前来,一个武士就可以把他摆平。

    陈平这招就叫,空手套白狼。

    其实,这何止是空手套白狼。天子巡游,甚至可以倾全国精兵护卫出行,这么庞大的军队出动,无论他们走到哪,都是天经地义。用现在的话说,巡狩就好像是防弹衣,又像是屠刀,既可杀敌,又可防身,真可谓一举两得。

    刘邦决定采用陈平之计,向天下发布诏令:我准备前往云梦一游,请诸侯们在陈县迎我一起前往。

    所谓云梦,不过是一个大沼泽,紧挨洞庭湖。大沼泽似乎不是什么理想的观光之地,但是刘邦老妈是在大沼泽旁和神龙交配才生下他的。似乎云梦又有圆梦之意,就算圆不了与神龙相见之梦,只要把韩信搞定,也绝不虚此行。

    此时,韩信听到刘邦要游云梦,他害怕了。

    陈平这等计策,对付谁都绰绰有余,但是如果想把韩信当傻子蒙,那就实在小看韩信的智商了。在韩信看来,刘邦名游云梦,意在楚王。可是,天子巡狩,诸侯是必须迎之效野之外的,如果胆敢不去,那可是失之天下大义大礼啊。可是去呢,等于送死;不去,更是坐而待毙,怎么办?

    然而,就在韩信措手不及之时,有一个门客主动出来给韩信出主意了。

    门客的看法是:楚王不要太惊慌,皇上不过是出来吓唬吓唬你罢了,他之所以有如此大动作,还不是因为你窝藏着钟离昧,如果你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皇上,我包你尸首完好归楚。

    所谓食客,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吃白饭,做大事;一种是白吃饭,搅浑水。估计韩信这个无名食客就属于后者,那智商不是一般的烂,他脑袋简直就是用浆糊做的。他真以为刘邦出动军队,那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钟离昧吗?杀了钟离昧,郦食其的仇谁来报,当初会盟失期之事,又怎么算,难道就这样白白抛之脑后不行?

    只可惜蒯通了,如果他听到有人给韩信出这般的馊主意,肯定一腿劈出去。可是,韩信竟然听信此言。再说了,平定天下,他功劳最大,包庇钟离昧不过是小事一桩,只要交上钟离昧人头,足以表悔过之意。

    钟离昧,天要杀你,休怪我手下无情啊。

    韩信把钟离昧叫到面前,想开口,却又不知道怎么说。还好,钟离昧不是笨蛋,他主动问话了:你真的要杀我吗?

    韩信:你可以给我一个不杀你的理由。

    钟离昧:刘邦之所以不敢明目张胆地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我死了,你离死也不远了。

    韩信:兄弟多言了,如今事情危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只好委屈兄弟了。

    钟离昧:你不觉得这样对待兄弟,很不厚道吗?

    韩信苦笑!

    钟离昧突然跳起来,骂道:好你个韩信,既然你要出卖兄弟,就拿头去送死吧。

    说完,钟离昧自刎身亡。

    事实证明,钟离昧目光独到。果然,当韩信持着钟离昧的人首在陈县见到刘邦时,只见刘邦一声冷笑,大声吼道:给我绑起来!

    韩信惊恐交加,又莫名其妙,他问刘邦:皇上为什么要捉我?

    为什么?有人告你要谋反,你说该不该捉你?

    谁告我谋反,请给我拿出证据来!

    想要证据是吧,你就跟我回长安,到时我再慢慢给你找!

    韩信啊韩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个基本的道理还用再多教一次?刘邦这招就叫诬之谋反,自今以来,凡遭此罪的人,没有一个逃出死牢的。

    刘邦拿下韩信,立即打道回府,大赦天下。当然,韩信的坏运气还没跌到底,此赦亦包括韩信本人,他只是被削去楚王之位,降为淮阴侯。

    其实,刘邦此举,目的就是稳住韩信部属。不搞扩大化,不制造恐怖气氛,整的就是韩信一个人。命运,有时就像那一块石头,一旦被丢到水里,只有永远地沉没!

    韩信,你准备好了吗?

    功人和功狗

    公元前20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刘邦准备大面积封侯了。

    之前,他已高台置酒,将萧何、张良、韩信等三人定调为汉初三杰。刘邦封萧何为酂侯,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准备封他三万户侯。

    我们知道,齐国可是当时最富的一个诸侯国,刘邦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拳拳热爱之心,溢于言表。然而,张良拒绝了。他对刘邦说道:“臣起事于下邳,与皇上在留县相见,这都是上天的安排。请皇上封我为留侯,臣愿足矣!”

    留侯,其食邑也就一万户。这个世界上,从来只见争多的,没见过张良这样争少的。张良这不是作秀,而是实实在在的谦虚和推辞。张良又告诉刘邦:我这辈子,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当了帝王之师,又被封为留侯,我已经非常非常的满足了。皇上也知道,臣身体多病,从此,良愿弃人间事,追随赤松子神仙,周游世界。

    张良追随神仙是假的,其实,他这招就叫激流勇退。功成身退,做扁舟一叶,漂流于江湖之上,从此作别人间,乐而忘返,这从来都是先贤之良志。无私,而成其私;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张良之勇气和高明,世人又无出其右者。

    张良不争,不等于俗世不争。为什么不争?想当初,我萧何和曹参出脑卖力,却还要惹祸上身,只好投奔沛公,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冲刺千万,终成大局;想当初,我周勃吹尽人间哀曲,见过千万无常,生死由天,富贵归我,怎能舍弃而去;想当初,我灌婴和樊哙,一个为商,一个杀狗,为商谋利,杀狗谋生,皆为生活所逼,所以才有追杀项羽之英雄骑兵和鸿门之壮烈激怀;想当初,我陈平忍辱负重,替人收拾丧事,为了远大前程,委身娶了一个五手货,后又差点命丧黄河,千辛万苦,终于实现权贵之愿!想当初………

    争是必然的,不争是枉然的。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欲望,它就会停滞不前;如果没有野心,它不过是一潭死水。正是无尽的欲望和野心,激发了人类体内的荷尔蒙,从而得到极度合理及不合理的宣泄。天下有争,所以我们看到了大地的千姿百态;如果天下全是无争,那么人类就只能永远做吊在树上歇凉的猴子;如果萧何和曹参不争,他们就只能做野外的孤魂野鬼;如果周勃不争,他不过是村落里那个丧面囚首的农夫;如果灌婴和樊哙不争,他们还只会是一个小奸小诈的商人和一个跟动物搏斗的屠夫;如果陈平不争,他头上可能不会有盗嫂之冠,但他会沉默至死!

    我们可以佩服张良的超脱,但我们不可以排斥人间之争,无数的事实和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所有渺小贫贱的人类个体,抗争,是他们求发展与生存的最本真的谋生之道!

    张良封侯,没人有意见。然而,功臣们听说萧何被刘邦封为酂侯,几乎全部跳起来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我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而萧何却只会在后方拿笔蘸墨,没流过血,更没流过泪,他凭什么食邑比我们还要多。

    所谓酂侯,就是食酂县之邑。酂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永城县西酂城乡,当时不过八千户人家,而曹参等人已封过平阳侯,所食封邑超过万户,将领们却说萧何食邑过多,这实在很难说服人心。

    其实,食邑多少,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这帮武领看你到底顺不顺眼。可惜,武将就偏看不顺眼萧何,所以才群而攻之,找碴刁难。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道理一说就很明白,将领们跟萧何过不去,有两大原因:其一,萧何长期窝居后方,与将领隔离,感情不深;其二,在冷兵器时代,武将往往瞧不起文官,认为文治与武功,武功应首推第一。然而,刘邦在论功行封时,似乎把标准弄颠倒了,文官反而居前,武将反而居后,这是何道理嘛,哪有出力比卖命的还要重要的?

    将领们这番道理似乎很有立论基础,但是刘邦却不如此认为,他问诸将:你们听说过打猎的事吗?

    诸将:听说过。

    刘邦:那你们应该知道打猎是需要猎人和猎狗的吧?

    诸将:当然。

    刘邦:那我给你们打个比方,追杀兽兔的,狗也;施令发号的,人也;请问你们,是狗重要,还是人重要?

    诸将:当然是人!

    刘邦:你们在前线冲锋陷阵,不过是功狗之劳罢了;萧何在后方指示发令,积的是功人之劳。请问你们,是功人劳高,还是功狗苦高?

    诸将:……

    诸将无言,刘邦得意了。既然诸将对封侯没什么意见了,那我接着开出功臣名单了。于是,刘邦开出一个十八人的名单,这十八人都是汉朝第一等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仍然是萧何,第二位的还是曹参。

    这个萧何,食邑多了就算了,竟然还想争功第一。诸领们再次发飙,一致联合起来对刘邦说道: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大创,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

    将领们还是那个意思:文治和武功,应以战功居上。

    难道不是吗?武将们拿命厮杀,萧何这个臭文官却躲在后方只会做些收税算赋之事,竟然还要排到我们头上去,这不是扯淡吗?

    看来,刘邦只能再多讲一次功人厉害于功狗的故事。可就在这时,有人主动站出来给萧何陈述高功,他就是专门负责进谒的谒者,关内侯鄂千秋。

    鄂千秋对诸将说道:你们说得都错了。曹参野战掠地是多,但这是一时之功;皇上与项王争霸五载,辗转天下,萧何却总时时补给军队,创下的可是万世之功。如果在战场上死了几百个曹参,汉朝都没有什么大损失,又如果汉朝得了几百个曹参,汉朝仍然是汉朝,也不只是靠他国家就安全了。如此看来,曹参的一时之功怎么能与萧何的万世之功比呢,所以,萧何应功居第一,曹参第二。

    精彩,太精彩了。

    这才叫皇帝的好孩子嘛,刘邦兴奋得直想鼓掌。鄂千秋果然人如其名,讲的都是千秋大业之事,既然你唱了一出好戏,我也要高调和之。

    于是,刘邦当即就对诸将说道:萧何功劳本来就很高,经过鄂千秋同志这么一点评,他声名就更加显赫了。还有一事我必须告诉你们,诸位跟随我打天下,本家本族多的不过两三个,然而当初我身困中原,萧何同志不但发动关中百姓支持前线,连本族几十个人都派上战场来了,你说他这样的功劳不应该排在第一吗?

    诸将面面相觑,又一次吃了哑巴亏。

    刘邦再下诏令:萧何父子兄弟等十余人,皆有食邑;萧何劳苦功高,再多封两千户,并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所谓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指的是,萧何可以佩剑,可以穿着木屐上金銮殿,而且进得宫门,不必跑着细步,仍按照平常速度走路。刘邦赐萧何的这个待遇,这就好像某个领导要求属下,你可以不必穿职业装上班,也可以穿着拖鞋进我的办公室,更甚至不必敲门就可以直接推门进来。

    其实,刘邦之所以多封萧何两千户,有两大原因:首先,当年刘邦去咸阳出差时,萧何每次赞助他总是多出二百钱,如今,这两千户食邑就当是还个人情。

    其次,刘邦就是借此契机告诉将领们:你们越是忌妒和打击的,恰是我越要提拔的,因为唯此一举,受恩之人才会更加死心塌地。

    亏你们跟我这么久,陈平的教训,难道你们体验得还不够深吗?我想,这应该是刘邦最想告诉诸将们的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