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刘邦PK冒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好了,说完了叔孙通,该回到冒顿身上了。

    十月,刘邦行过朝仪,决定亲自北伐韩王信和匈奴。刘邦知道,韩王信之所以背叛,估计跟逼他搬家一事有关。韩王信之前还上书说什么晋阳离匈奴太远,不好设防,搞来搞去,迁都马邑不过是跟匈奴更好勾结一片。

    如果刘邦如此以为,那就委屈韩王信了。以韩王信之弱,根本无法抗击冒顿的昆仑压顶。三十余万坦克团似的骑兵,不要说交战,就是听到万马轰鸣的声音,足可摄心勾魄。

    所以当时的情景是,韩王信只能一边向匈奴求和解,一边向汉朝求兵。汉朝亦派出救兵,可是当他们听说韩王信不经过刘邦点头同意,自作主张接触匈奴,立即怀疑韩王信身怀二心,于是派使者前往大骂韩王信不懂规矩。

    韩王信真是吃苦还不讨好,胀了一肚子气。我求匈奴不过是缓兵之计,你刘邦迁我来西北吃苦受累还不说了,竟然还又说我不懂规矩,你这不是逼我造反吗?好,既然怀疑我,我就偏偏来真的给你看。于是,韩王信果然就投降匈奴去了。

    然而对刘邦来说,韩王信投降不全是一件坏事。在他看来,这几个异姓王,除了卢绾外,其他根本就没几个靠谱的,铲除他们是迟早的事,既然韩王信落了一个挨打撤王的借口,就休怪他手下无情了。

    一场清洗门户之战,即将开打。

    韩王信早就在铜鞮(今山西省沁县南)陈兵列阵,等待刘邦的到来。对韩王信来说,铜鞮是进入晋阳的最后一道关卡,能不能守住铜鞮,直接关系到脖子上那颗人头的去向。

    都说,知耻而后勇。曾经,我乐居韩氏祖传之地,战战兢兢,苦心经营;曾经,我位居天下之要冲,克己奉公,勤于职守;可是你皇帝却逼人如逼狗,一步一步把我推向死坑。刘三,你就来吧,我早忍你很久了。苍天为证,大地为凭,我不仅是为了存命,更是为洗祖宗之辱,今日一战,就让我们一次做个了断吧。

    你个韩王信,真不知道个天高地厚,一次就一次,了断就了断。开打。

    于是,刘邦下令:叛贼韩王信吃里扒外,罪该当死。所有士兵听好,干掉叛军,驱逐匈奴,都是你们立功封赏的大好机会!

    领导都发话了,还有什么好说的。此时,冬天正降大雪,整个中国北方都笼罩在一种死亡的萧杀之气中。刘邦主动向韩王信发起了进攻,士兵们像神附肉身,砍杀无数,大破铜鞮,韩王信抵挡不住,只得独自亡走匈奴。

    然而,战事并未就此走向明朗,反而更加复杂。韩王信属下有个叫王黄的将领另立山头,立故赵皇族后裔赵利为赵王,集结韩王信散兵败将,打着新赵国旗帜,联合匈奴及韩王信等,准备对刘邦进行反攻。

    王黄这招真叫刘邦哭笑不得,果然生猛啊,打了韩王信,冒出新赵王。见过不怕死的,但是没见过这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王的,不打你个鬼哭狼嚎,绝不班师回朝。

    在刘邦看来,赵利和韩王信的军队构不成威胁,但冒顿就不敢小窥了。冒顿派出左右贤王,各率一万余骑兵,联合赵利和韩王信在广武到晋阳一带构筑阵地,企图挡住刘邦进攻的步伐。刘邦迅速做好进攻准备,既来之,则殴之,挡我者死,让路者活,开殴!

    此时,天,越来越冷。一场漫无边际的大雪由天而降,在中国大地上,一场白色恐怖和黑色杀戮同时并行。汉朝士兵像蚂蚁一样,在漫天雪地中蜷缩而前,战争并没有因为天气而改变,刘邦如期对晋阳城发起了进攻。

    大雪打破了冒顿的如意算盘。他以为,凭着两万余骑兵和两支中原叛军,就可以拦住远道而来的汉军。然而事实是,匈奴骑兵在漫天飞雪中,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战斗力,马困人疲,寸步难行,大家玩的不过是意志和锐气。

    要玩意志和锐气,匈奴骑兵和韩王信根本不是对手。道理是很显然的,当今皇帝刘邦都亲自出马求战了,请问还有谁是敢畏战的。插在刘邦车队上的那支红旗,恰是汉军的灵魂和太阳,有它所到之处,汉军就不会害怕寒冷和匈奴。

    汉军就像一辆意气昂扬的铲雪机,在冻天之中破雪前进,攻破敌对盟军,匈奴败走。然而很快的,匈奴和韩王信及王黄再次屯聚,且战且退,誓死拦截汉军。刘邦站在战车眺望前方,不由一声冷笑。这些匈奴,这些叛军,一眼望去,就仿佛是土堆挡洪水一般,根本就不是对手。

    刘邦再次下令:全军务必乘胜追击,直到把匈奴打回老家。

    汉军再次进攻,匈奴再次败走,一退再退,竟然到了最后晋阳城也守不住了。汉军继续顶寒追击。风,在天上呼呼地刮;雪,在地上越积越厚;这是真正的雪国中人,战士、兵器、战车,连红旗等,无不染上一层沉重的白色。

    这漫天飞雪,仿佛把我们带回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写的是雪,却根本感觉不到雪的可怕。在他的笔下,飞雪、江山、英雄,反而连成了一幅浪漫豪迈的审美想象图。事实上,在两千年前的中国西北,这场数年不遇之大雪,没有浪漫,只有恐怖;没有豪迈,只有苍茫;没有审美,只有残酷的搏杀!汉军上下,有十分之二三战士的手指在风雪中全被冻死掉落。

    刘邦牺牲了战士们无数根手指,终于拿下了晋阳。

    此时,晋阳不会比城外暖多少,然而晋阳有高大的房屋,有燃烧的火把,更有温身暖胃的热食。但是,温暖的晋阳城并没有暖化刘邦继续攻打匈奴的决心,当他得知匈奴首领冒顿正居于代谷(今河北省蔚县),蠢蠢欲动,渴望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斩首行动!

    凡是看过美国反恐大片的人都知道,要想斩首成功,必须有一个前提作为支撑,那就是情报。刘邦那时候没有卫星定位,更没有隐形飞机,他了解情报,唯有使用最原始的工具——侦察兵。刘邦所谓的侦察兵,并非是像我们在战争电影中见到的昼伏夜出,神出鬼没的特工,而是特使。

    这种特使兼职特务的工作,郦食其做得最出色,没有他准确的情报,魏王豹后来都不可能被韩信擒住。但是,刘邦这次的对手是狡猾的冒顿,不是蠢如魏王豹的小烂仔,所以他必须慎之又慎。于是,他源源不断地派出十几个特使前往匈奴收集情报,以建议刘邦迁都一夜成名的娄敬也在其中。

    耍阴谋,搞手段,冒顿当然是老手了。刘邦频频派出特使接触匈奴,不要说冒顿,就是白痴也会有所警惕。大战之前,这注定是一场侦察与反侦察的博弈。冒顿为了迷惑刘邦,把匈奴所有的肥牛马及壮年都藏起来,于是,刘邦的特使每次来,都只看到满山的瘦牛马及老弱的匈奴百姓。

    有十来个特使出去,十来个都回来就以上所见汇报刘邦,并且异口同声地说道:匈奴,可以出击。刘邦为了最后求证情报的准确性,他决定派出娄敬再次出使匈奴。然而,一连串的日子过去了,娄敬仍然不见归来。

    刘邦心急如焚,他抬首望天,大雪封天,整个天地仍然是白茫茫一片。刘邦不由想到,娄敬不见早归,估计是被风雨困住了。于是,刘邦再次召集前十几个特使开会,最后得出结论,娄敬回早回迟,肯定答案都是一个样。

    既然如此,还要等待什么?!

    刘邦立即整军出发,为了鼓励战士们的斗志,刘邦率军作为先锋队,由夏侯婴开车,和陈平一起,第一批先开出晋阳城。汉朝三十二万大军,亦跟随其后出发。

    趁着冰雪天气出征,几乎没有一个战士理解刘邦的作战意图。事实上,刘邦的得意算盘是这样打的:大雪封山,匈奴抱枕帐下,长夜漫漫,定睡死梦中。或许匈奴也不会料到汉军会顶着数年不遇的恶劣天气作长途跋涉,军事定会松于防守,那么汉军只要迅速出击,足可打他个措手不及!

    刘邦此计,大大错也!

    冰天奔袭,打的恰是敌军松于防懈,问题是他屡屡派出特使,已是打草惊蛇,不但偷不着鸡,反会蚀米,这是其一;

    冒顿藏之精锐,露其拙弱,诱其前来,实施围笼,四十万划整如一的骑兵对三十二万整齐不一的行军,绝不亚于关门打狗,这是其二;

    风雪隆冬,汉军疲于奔命,匈奴以逸待劳,刘邦想打败匈奴,无异于吹牛扯淡,这是其三。

    如此看,前面等着刘邦的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坟墓。除非神仙相助,不然,刘邦难逃死劫!

    白登城:通往恐怖之路

    风雪伴旅途,深深浅浅勇向前。当刘邦前锋越过句注山时,遇见了半路归来的娄敬。刘邦一见娄敬,就迫不急待地问道:“怎么样,匈奴可否击也?”

    风雪已经染白娄敬整个人,他一脸的惊恐全被盖住了。娄敬报告刘邦:陛下,千万不可出击匈奴!

    刘邦:为何?

    娄敬:我在匈奴看到的的确也和前面特使一样,只见瘦牛,不见肥马;只见弱老之人,不见壮士拉弦;只见草原茫茫,不见骑兵来往。但是,吾窃以为,这是一个天大的阴谋!

    刘邦:???

    娄敬:两国相争,无论是谁,必争亮剑,展其所长。但是匈奴反其道而行之,只露其短,藏其精锐,这是为何?冒顿用意明显,他就是守株待兔,诱军前来。只要汉军攻击,他们必出伏兵,匈奴奇兵未知数也,然一旦蜂拥而出,汉军必凶多吉少!

    娄敬这话太不及时了,汉军三十二万士兵全都上路了,你这才通风报信,宝剑一旦拔出,不沾腥血无法回鞘,你叫我这怎么办?

    怎么办?只有硬着头皮干上去!这时,刘邦发火了,他骂娄敬道:“你这个齐虏,不过是凭着一张软舌得我升官,现在又想来乱我军心,抓起来!”

    按理,乱军心者,法该当诛。但是,刘邦只教人把娄敬绑住,囚禁于广武。广武,也就是句注山的山脚下。

    此时,刘邦不得不继续前进,他一路不见阻拦,顺利地开进了平城。此时,汉朝主力军还落其后,不见人影。

    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在刘邦看来,他是打猎来的,找的是冒顿这个大大的猎物。然而在冒顿看来,他亦是狩猎来的,匈奴布下了天罗地网,就等着你汉朝皇帝这个天大的猎物落到陷阱中来。

    果然,刘邦就中计了。

    这天,刘邦巡视白登(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冒顿收到情报,立即发出围猎的信号。于是,苍茫的大地上,只见匈奴兵像白狼似的从地上冒起来,从四面八方向刘邦围攻而来。整个白登城,就像一块到嘴的肥肉,被冒顿四十万精锐骑兵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刘邦方才觉悟上当!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豪赌的结果是,要么一发冲天,要么家破人亡。很不幸的是,刘邦今天又再次闻到了死亡的味道。现在唯有一招,那就是等汉军主力及早扑来,然而这一等,七天七夜就过去了。

    这七天七夜,不要说度日如年,就说是度时如年,亦不为过。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前的气氛和音响效果。这白登城就像一间破猪圈,猪圈里又躲着数只肥猪,而走投无门的肥猪又只能听着磨刀霍霍的声音。

    真是记忆犹新啊,这一幕仿佛又把刘邦带回了当初项羽围攻荥阳的艰难岁月。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如果不死要面子,听娄敬一言,收兵驻军,静观匈奴所变,会有今天吗?如果不心急如焚,骄兵纵军,从容一些,慎密一些,会有此时吗?今天此时,告天求地,皆是不灵,苦啊,真是苦啊。好好的晋阳城不蹲,大老远跑来登城送命,刘三,你这脑袋真不是一般的短路!

    自责也好,自骂也好,皆是无用。刘邦只好问陈平:请问你有什么办法救俺于水深火热之中吗?

    陈平沉默不语。

    刘邦:有,还是没有,你到底说个话呀?

    陈平:办法是有,但是不知还可灵否?

    刘邦:管它灵不灵,先试了再说。

    陈平:那好,新问题还得用老办法解决。那就是,重金出击,再行离间之计。

    刘邦狂喜,叫陈平全盘托出。只可惜,陈平这个诡计具体方案已秘不可闻,不要说两千年之后的我们,就是司马迁和班固老人家也不知其中诡法。而我们知道的只是,刘邦秘密派出使节,从小路投出找到了冒顿的小老婆(阏氏),送上贵重物品,当然还有一段动人的言辞。

    得到好处后,冒顿小老婆对冒顿说道:贤王何苦为难贤王!中国皇帝,神龙投胎,天之所生,我们所占土地,事实上不能长久,不如就此班师回朝吧。

    对于冒顿来说,小老婆这番话简直就是无聊至极。什么神龙投胎,天之所生,屁,我冒顿就不是神龙投胎,天之所生吗?还什么贤王何苦为难贤王,自古以来,贤王之间,从没有同情之说。战争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女人,要相信,就相信谁的兵马多,谁的砍刀利,谁的拳头硬。除此之外,其他通通是扯淡!

    刘邦这贵重礼物真是白送了,他不知道冒顿还有一个至理名言:小老婆可以拿来玩,也可以拿来送人,但是一涉及国家利益,那是万万让不得的。于是,冒顿不但不听小老婆的游说,反而秘密勾通王黄和赵利,约好日期,进攻刘邦。

    然而,到了会师这一天,冒顿愿望落空了,王黄和赵利等人没来,连个通风报信的都没有。情人相会,不见其人,也就可能是半路塞车,或者是被杂事缠身。

    然而,军队会师,王黄不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暗通刘邦,反戈一击,准备抄匈奴老底了。

    冒顿暗然醒悟,前有阏氏劝言,后有王黄不来,刘邦搞的是捆绑阴谋,一条龙服务。同时,冒顿又想到,围困七日,汉朝主力亦差不多到达,如果两军火并,胜算不再。那么,不如就此解开一角,放刘邦一条生路?

    冒顿果然放弃进攻计划,解开白登一角城,待观其变。

    苍天解救刘邦的时刻来到了。这时天降大雾,整个白登城被笼罩在一片雾霜之中,咫尺之内,不见人头。这恰是开溜的最好时刻,刘邦立即派使节出入试探,结果匈奴没有一人觉察。不管冒顿是真不觉,还是假不觉,刘邦今早肯定是要开溜的。于是,陈平命令弓箭手多加一支弦上之箭,两道夹持刘邦,箭头各朝一边,随时应对不测。

    这真是惊天大逃亡,死亡似乎就躲在迷雾背后,只稍刘邦一出,即可从天罩下。这些人当中,没有一人不屏气凝神,没有一个不心惊胆跳,谢天谢地,刘邦终于逃出了包围圈。

    刘邦一出白登城,马上发挥出逃跑大王的本色,命令夏侯婴加大马力。

    刘邦这叫慌不择路!问题是,冒顿能解开一角,说浅一点是送人情,说深一点是试探,如果真的急跑,肯定又打草惊蛇。到时,匈奴兵一觉察刘邦逃命,肯定狂追而来。更可怕的还有,匈奴兵不懂汉语,他们眼里没有偶像,只有人头,就算刘邦喊出一百万句“贤人为何难为贤人”,也救不了皇上一命。

    同样,夏侯婴发挥向来从容自信的脾气,只对刘邦说了一句:我驾车,你放心。说完,继续保持应有车速前进。果然,刘邦安全逃离白登,躲进了平城。

    夏侯婴果真奇人也,这是自彭城兵败,荥阳逃亡之后,第三次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的光辉灿烂的高超惊险逃亡车技!

    夏侯婴之后,再无车技高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