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不能不知道的世界哲人.-8.墨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但他的若干主张,不仅适用于战国时期,也适用于现代。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主张,不仅与现代生活不相违悖,而且具有启迪作用。墨子生平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自此,后世便对墨子的身世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

    墨子出身低微,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因而墨子养成了注重节俭、劳身苦志的作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的是“跋跷”。

    墨子“好学而博”。起先师从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种主张。

    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夫”,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除创立与儒学并称为显学的墨家学派外,墨子在科学技术领域,如宇宙论、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哲学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的成就。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也很精湛,与鲁班齐名,其制成的“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

    墨子因墨学而成为战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子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使命,“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游说诸侯,谋求制止战争,安定社会,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

    墨子的思想、事迹活动主要记载在《墨子》一书中。其中,关于墨子事迹的记载,最著名的就是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著名匠师公输般(鲁班)为楚王制造了云梯,准备起兵去攻打宋国。墨子得悉这个消息后,立即一面派遣禽滑厘率领三百名弟子,带着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守城器械去宋国协助守城;一面亲自从鲁国出发,赶往楚国。一到楚国的都城郢城,墨子便冒着被杀的危险,用辩理和科技知识游说,使楚王和公输般折服,放弃了攻宋的计划,从而消除了一场战争。

    《墨子》一书中记载墨子的最后一次活动是阻止鲁阳文君攻郑,那时墨子已经八十多岁。之后,该书中再没有墨子活动的记载。

    学者钱穆认为,墨子仙逝于楚国鲁阳(今河南鲁山县)。现鲁山县就有很多墨子晚年隐居的遗迹。据说墨子晚年隐居于当地的黑隐寺,仙逝后埋葬在附近的墨子洞中,当地很多人还相信墨子在一座名为南天门的山峰上成仙。尽管这些传说有很浓的神话色彩,但背后可能正是墨子晚年的踪迹。墨子著作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卷53篇,佚失18篇。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诒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诒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墨子》一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总之,《墨子》内容广博,涉及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