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是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和宋代朱熹之前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认为“有国家者不可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微,则不知国之大柄”。董仲舒生平
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在西汉广川(今属河北景县)。
董仲舒自幼聪明好学,少年时研习《春秋》,史书称他曾“三年不窥园”。
成年后,董仲舒非常博学,门下弟子众多,以“公羊学”闻名于世。所谓“公羊学”,是解释《春秋》的学问,著作有《春秋公羊传》,传说是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春秋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而“公羊学”在汉时非常流行。
汉景帝时,董仲舒被任命为博士。他常常公开为弟子讲学,而慕名前来听讲的人络绎不绝。他满腹经纶、品行端正,受到当时人们的青睐。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武帝一改文景时代一切因任自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施政方针,即位伊始,即“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直言极谏之士”。
被举荐者百余人,其中公孙弘以明于《春秋》中选为博士;辕固生亦以贤良应征。其余学申不害、商鞅、韩非法家之言,操苏秦、张仪纵横之说者,一概罢黜,不予录取。这一次,董仲舒并没有应征。
董仲舒之所以没有应征,很可能与当时的政局有关。武帝即位之初,其祖母窦太后健在。窦太后崇尚黄老之学,憎恨儒学。武帝虽贵为皇帝,但朝中大事都要奏请她首肯。正因为此,儒学尚未兴起就受到了严厉的摧残。
公元前141年夏,武帝任窦婴为丞相,田�为太尉。窦婴、田�倾向儒学,他们推荐儒生赵络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赵络、王臧是诗学大师申培的弟子,他们建议立明堂以朝诸侯,用“束帛加壁,安车蒲轮”的特殊礼遇将申培从山东接来,商议明堂礼制。赵络看到儒学即将兴起,一时得意,竟奏请武帝从此不再奏请窦太后,以便推行儒术。结果,窦太后勃然大怒,派人私下调查赵络、王臧,查出他们贪污的事实,并以此责问武帝,武帝无奈,将二人下狱并迫其自杀。为此,窦婴、田�被免职反省,申公以老疾为由旋归故里。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儒学的推行才真正没有了阻碍。聪明的董仲舒也应时而出,适时地喊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长期郁积的心声。
窦太后逝世后,武帝乾纲独揽,即位之初被扼杀的新政,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公元前134年,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在内外政策上进行一系列变古创制、更化鼎新。
武帝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三篇即后世所谓的“天人三策”,对“罢黜百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在对策中,董仲舒还提出了“兴太学”的重要建议,认为“养士之大者,莫大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上,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也”。
概括而言,董仲舒“天人三策”中的主要建议如下: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建立太学,改革人才拔擢制度,反对任子訾选制。
董仲舒的建议为武帝所采纳,以后在公孙弘等人的具体计划下逐步得到实施。所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可谓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确立儒家学说为核心的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董仲舒被任命为江都王刘非之相。不过,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先是因为上书讲“阴阳灾变”而触怒了武帝,险遭杀身之祸;后又遭到善玩权术的公孙弘的排挤,被故意任命为纵恣不法、屡杀大臣而闻名于世的胶西王刘端的相。
刘端对董仲舒虽尚能礼敬,但董仲舒恐日久获罪,于是就称病辞职,不再为官。朝廷议论事,常派人到他家征询意见。居家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终老,被当时人誉为“群儒首”、“儒者宗”和“王佐之材”。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逝世。董仲舒著作
董仲舒的著作有:
《举贤良对策》
《举贤良对策》共三篇,保存在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本部著伯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也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其中包括的主要思想有:
1、教化为治国大务
董仲舒提出“更化”思想,实行德教,以改变秦朝重刑罚的错误路线。要重视教育,要移风易俗,稳定社会,达到长治久安。治乱废兴在于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如果其所持的观点荒谬则会失去其统治的地位。董仲舒认为,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存亡兴衰。
2、太学养士,实试求贤
要移风易俗,必须重视教育。忽视教育,社会风气就会败坏。“众圣辅德,贤能佐职”,就是需要一大批人才。
3、抑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建议以儒家学者为教师,以儒家典籍为教材,进行儒学教育。这个建议被统治者所采纳而贯彻执行,这样也就进入了经学时代。经学时代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经学传统,使人民产生了特殊的思维方式。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共17卷,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
春秋决狱主要是根据案件的事实,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如果他的动机是好的,那么一般要从轻处理,甚至可以免罪。如果动机是邪恶的,即使有好的结果,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犯罪未遂也要按照已遂处罚。首犯要从重处罚。
《士不遇赋》
《士不遇赋》是董仲舒写于后期的一篇抒情赋,因感怀才不遇而作,其中能感受到他深深的悲哀。在他看来,汉武盛世无异于“三季之末俗”。在这个时代里,依然是贤人失志,无所适从。
他说,时光来得太慢了,去得又太快了。委屈自己顺从他人,不是我们儒者能做到的。忠于信仰,等待清明时代的到来,恐怕早已死去了。浑浑噩噩的顺应社会,什么时候才能觉悟呢?心中悲哀,不渴求什么地位。惶惶不安,只会带来不幸。努力向前,又会碰到罗网。只有闭门不出,或许不犯错误。
在形式上,此赋铺排夸饰,又在骚体中掺入四言句式的文赋笔法,以一种变格的方式抒情言志,个性颇为鲜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