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你心灵的读心术.-第十四篇 将好的一面发扬光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爱迪生    性格是人在出生后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一个人的性格会受到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性格是人格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性格,会促使一个人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正道上,让自己和他人同受鼓舞与启迪;而不良的性格或许会把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引上歧途,令自己和他人同陷痛苦和沉沦之中。    任何一个人都是善恶组合的矛盾体,意大利作家伊塔诺・卡尔维诺所著的《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就是这种性格组合观念的形象说明。    在一次战斗中,梅达尔多子爵被炮弹打成两半,右半被军医救活,总干坏事,集中了梅达尔多身上的全部邪恶;左半被两个隐士救治,不断地做好事,集中了子爵身上所有良好的性格。    “两个子爵”之后在激化的矛盾中展开决斗,相互劈裂了原来的伤口,扭成一团,粘在了一起,之后又变成了一个身体健康、性格完整的人。    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善良与邪恶性格体现,并不是两半的相加,而是内在性灵的互相渗透与转化。因此,良好的性格,来自培养,来自透析。    一次,佛陀行经一个森林,正当中午天气很热,他觉得口渴,就告诉侍者阿难:“我们刚才跨过一条小溪,溪水很清,你回去帮我取一些水来。”    因此,阿难回去找那条小溪,但小溪实在太小了,并且还有一些车子正在经过,溪水污浊,不能喝了。阿难回去告诉佛陀:“那个小溪的水已变得很脏了,请您允许我换个地方找水,我知道有一条河,离这只有几里路。”    佛陀说:“不,你还是回到同一条小溪里。”阿难表面遵从,但内心并不服气,他认为这只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    他走了一半路,还是不由自主地跑了回来,对佛陀说:“您为什么要坚持让我回去呢?”佛陀不加解释,仍然说:“你再去。”阿难只好遵从。    阿难再走近那条溪流,却看到那些溪水就像它原来那么清澈、纯净――泥沙已流走了。    阿难笑了,提着水跳着舞回来,跪拜在佛陀脚下:“您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只要能保持本性的纯净,污浊就不会永恒。”    性格本来有清澈无染的一面,在后天成长中,是诸多的外因蒙蔽了我们的内心。在岁月的流逝中,良好的性格也堆积了厚厚的尘土,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罢了。生命中的河流虽曾被污染,但涤尽流沙便可以见到清澈的本性;良好性格的明镜虽然蒙上尘土,但拭去灰尘终将闪光。    良好性格本身具有魅力,只不过有时没有发挥出来而已。培养良好性格,关键就在于“压榨”。    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呢?”    智者递给那个人一颗带皮的花生,“闻得见香吗?”那人摇头。    智者对他说:“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捏了捏,花生壳碎了,仅留下了花生仁。    智者问:“香吗?”    “有一点。”    “再搓搓它。”智者说。    那人又照办了,红色的皮被搓掉后,仅留下了白果实。    “香吗?”    “比刚才要香一点。”    “把它放进榨油机里。”智者说。    因此,榨油机的端口流出了芳香四溢的花生油。    那人连连赞叹:“好香啊!”忽然,他笑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要受人欢迎,就要让自己散发出香气来。”    智者微笑,不语。    性格元素的本质往往被种种假象包裹着,从而显示出表里矛盾、似是而非的情状,使人难以捉摸。通过有意识地自我塑造和培养,一定可以使性格中的优秀潜质焕发光彩,使你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心理学感言    人的思维具有惯性,当我们朝一个方向思考问题时,就会倾向于一直考虑下去。所以,当我们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时,要从对方所同意的观点开始。    学会运用正面强化的魔力    一位女教师的公开课正在进行,教室里坐满了学生和来听课的老师。女老师的脸上充满了甜甜的笑容,一旦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她都热情洋溢地表扬:“啊,你真聪明!”“你非常了不起!”“棒极了!”“你怎么这样能干,真是个好孩子!”听课的老师也都笑盈盈地点头赞许。    下课后开始评课。大家都认为女教师的课讲得非常成功,说了许多赞美的话,还特别赞赏她很会通过表扬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奖励、表扬在心理学上属于“正强化”的范畴。说到“正强化”,首先就要提到人际关系心理学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强化原则。    强化原则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他提出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自己有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不断重复出现;当这种行为对自己不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自动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强化原则”。    刚开始时,斯金纳也只将强化原则用于训练动物,如训练军犬和马戏团的动物。以后,斯金纳又将强化原则进一步发展,并用在人的学习方面。现在,强化原则更是广泛应用于和人际关系有关的各个方面,同时还包括管理、营销等。老师对学生的赞美、表扬等行为,就是一种典型的正强化。老师正是通过这种正强化来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兼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在人际关系中,正强化同样是掌控他人心理的利器。其中,最典型、最常用的就是赞美他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在人类的所有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美”。还有人说:一个人活着,就是为避免惩罚或者受到奖赏,赞美就是对别人付出的一种报偿。    诚恳地赞赏他人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待人的一个成功秘诀。当他的一个下属贝德福由于措施不当,在南美做错了一大宗生意,而使公司亏损了100万美元时,洛克菲勒并没有对他进行任何批评或指责。他知道贝德福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并且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所以,他反而去找些可以称赞贝德福的事来说。他恭贺贝德福,幸而保全了他投资额的60%。洛克菲勒这样说:“那已经很不错了,任何人做事都不会每一件都称心如意。”这些赞赏对贝德福所起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在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时代,有史以来年薪百万元的只有两个人:“克莱斯勒”和“斯华波”。    钢铁大王卡内基为什么要付斯华波百万元年薪,不是因为斯华波是个优秀的天才,也不是因为斯华波对钢铁的制造有特殊的专长,而是因为他有特殊的待人能力。    对于这些特殊的待人能力,卡内基说:“这些话应该刻在能永久保留的铜牌上,把这面铜牌悬在全国每个家庭、学校、商店、办公室里。这些话,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应该背诵下来……如果我们真能照着那些话去做,你我的生活方式跟过去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特殊的待人能力,用斯华波的话说,就是:“我认为,我在人群中有激发他们热诚的能力,那是我所具有最大的资源……我充分发展每一个人才能的方法,是用赞赏和鼓励!”    他又说:“世界上最容易摧毁一个人志向的,那就是上司所给他的批评。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我只给人们工作的激励。我是急于称赞,而迟于寻错,如果说我喜欢什么的话,那就是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喜欢得到他人的赞美和肯定,这是人性的一个特点。每个人都喜欢他人赞美自己,但有时正是自己对此过于吝啬。    我们一直没有意识到赞美或者说肯定别人的魔力。其实,这个小技巧不仅会让别人高兴,也会让自己获得无数的友谊和帮助。    当然,强化要因人制宜,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需要层次不尽相同,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手段的时候,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对正强化的使用还要注意它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及时的强化,以及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学感言    强化是人际吸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当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感到愉悦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他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这就是强化。学会并善于运用正强化,可以提高、润滑你的人际关系,让你到处受人欢迎。    用“过望”的回报赢得对方的友好    某家出版社出版了一位诗人的诗全集,其中的一册有一处错误。当时,出版社决定将那一册重印。新诗集印好后,通知那些买了有错诗集的人来换。    他们这种做法,大幅度地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和信誉。通常,每当某书出了重大的或多处的错误,出版社就给该书附上一个勘误表。而这家出版社却为了一处小小的失误重新出书,这无疑是一种超出常规的改过之举。然而,正是这样的“小题大做”,不仅使失误得以纠正,更使读者从中看到了他们诚恳的态度和对作者、读者负责的精神。    某光碟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弗兰克也是以这种方式“化干戈为玉帛”的。    菲利普到一家音像商店买了一张光碟,拿回家一放才发现这张光碟根本就没有声音。于是,他将光碟拿回商店,很快售货员就给他退了货款。后来,他决定写一封信给光碟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弗兰克――他在电视上看见过弗兰克,并在信中告诉弗兰克,他在一家店中买了一张没有声音的光碟。    很快,菲利普就收到了弗兰克的回信,信中不仅对他表示了道歉,还另外奉送他一张光碟,并且为了确保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弗兰克还问了他一系列的问题:在哪儿买的?什么时候买的?他认为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当他去退货的时候,店家都说了些什么?    两天后,光碟制作公司打来电话,问他有没有收到回信,并询问是否一切都还满意。另外还问了其他一些更为具体的问题。为此,菲利普决定以后只买这家公司制作的光碟。    为什么遭受损失的菲利普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从要求退掉到只买这家公司制造的光碟呢?因为在遭受损失之后,他得到了超过预期的回报。    应该说,光碟制作公司的负责人弗兰克处理菲利普投诉事件是相当成功的。他抓住了菲利普的心理,给予菲利普更多的回报并表示了歉意。这样做不仅消除了菲利普的怨气,还赢回了他的信任与支持。    通常情况下,遭受损失者所期待的“期望值”往往与道歉者所给予的“实际值”不十分吻合。如果遭受损失者的期望值是五分,却只得到二分、三分的道歉,那么,他就会认为失误者不负责任,从而加重对失误者的不满。    这也是为什么父母给受了委屈的孩子更多的零花钱,子女给失望的父母更多的礼物,他们都试图以过望的回报换来对方的冰释前嫌。    如果你身为父母或者子女,对于被你伤害的亲人也不可等闲视之。很多时候,更多的零花钱或礼物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请大方地给予你的过望回报。也许,回报虽名为“过望”,其实却很简单,不过是一句平日难以说出口的道歉、一个平日难得的温情拥抱。    不管回报是什么,只要对曾经受伤的人而言,是“过望”的,它就会非常有效。    心理学感言    无论是谁,在对方的失误使自己蒙受某种程度的损失时,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从失误者那里听到与损失程度相当的道歉。如果遭受损失者期待五分道歉,却得到了十分。这样,他就会于意外之余,欣然领受道歉者的诚意,不计前嫌。    巧妙和用对方的弱点获取信任    我们在与别人共事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对方的为人做一个充分的了解。比如他有什么样的缺陷或不良嗜好。如果对方没有政治家的谋略,却有一些专门的爱好和艺术才华,了解了这些你就可以投其所好,抓住对方的弱点,巧妙地加以利用了。    童贯是北宋末年宫中的一个太监,童贯在太监中是个很特殊的人物,他虽是太监,但却没有一点儿太监的模样。据说他身躯高大,声如洪钟,力大无比,而且由于手术不彻底,他的嘴唇上居然还长出了几根胡子。由于妃子和宫女们深宫寂寞,拥有这个得天独厚条件的童贯,就极容易讨到妃子、宫女的欢心。再加上童贯生性豪爽,不惜财物去结交众人,而且度量很大,不计较小是小非,所以,宫廷内部上上下下都很喜欢他。    童贯善于察言观色,这种本领到宋徽宗即位后更是发挥到了极致,终于让他发了迹。童贯主持枢密院,掌握兵权达20年,与宰相蔡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权势之大,其实还在宰相之上。蔡京是男人,被世人称为公相;童贯是阉人,所以人们称他为“媪”相。    宋徽宗即位之后,自认为终于可以有机会大展自己的“艺术才华”了,就派遣童贯四处搜罗天下名画,供他观赏摹画。当时,书画艺术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在东南沿海尤其是江浙苏杭一带,于是,童贯就来到了杭州。办这趟差使,对他而言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知道宋徽宗酷爱书画艺术,只要能针对这个特点把事情办好,肯定会受到宠信。童贯不愧是富有经验而又深谙人情世态的厚黑老手,他的分析是极有道理的,热爱艺术的人往往不顾其他理性因素,只要能在情感上相通,便置一切于脑后。童贯在苏杭一带把历史名画和时人杰作源源不断地送到宋徽宗的面前,徽宗在大饱眼福之后,对这位使者的尽心尽力也十分感激。    不久,童贯在杭州遇到了逐臣蔡京,二人竟一见如故,十分投机,童贯就想借此机会荐举蔡京。    恰巧,蔡京也精于书法,还通绘画。在中国书法史上,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指苏轼,黄指黄庭坚,米指米芾,蔡就是蔡京,只是后人因为蔡京是奸臣,不愿把书法家这一桂冠套在他的头上,把姓蔡的换成另一个人。童贯就利用蔡京的这一特长,每次送给徽宗的书画中都带有蔡京的作品,并附上吹嘘蔡京的奏章。徽宗见了蔡京的书画,本就喜欢,再加上童贯的吹捧,就决定拜蔡京为相。正巧,朝内新、旧两派斗争不休,徽宗即借调和两派关系之因由,免了宰相韩彦忠,于公元1102年7月,任蔡京为宰相。而童贯在朝中也如虎添翼般地多了一个帮手,从此更加如鱼得水,步步高升到了权倾天下的地步。    想让人家上房,先给他搭好一个梯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影响他、打动他,并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学感言    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办事,不失为一种上上之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抓住对方的特点,迎合对方的兴趣和爱好,利用突破口来化解对方心中的矛盾和疑虑,为他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探秘幽幽心灵深处    人们一直说要寻找自我,其实自我不需要寻找,自我始终都在自己身边,在心灵最深处的地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我不需要刻意改变什么,顺其自然就是自我。无论你如何的为生计奔波、劳苦,生活中总有些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因为只有心平静下来,才能与自身处境保持一定距离、取得审视的视角;心平静下来,才会赫然发现自己究竟会干什么,能干什么,才会更加深刻地、冷静地认清自己。给自己一些时间,向无限深处的地方重新发现一下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活出真实的自我,在心中保留一块净土,播种人生的希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