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种百脚虫。顾名思义,它有100条腿,用100条腿走路。它轻松的驾驭着它的一百条腿,娴熟而自然。一只狐狸十分好奇,它不知道百脚虫是怎么做到的,在它看来,驾驭四条腿已经是一件很繁琐的事了,而想一想100条腿,光是数也要数半天呢。于是,狐狸喊住了百脚虫,说:“等一下,我有个问题。我想知道你那么多条腿,到底是怎么走的,你怎么知道哪条腿跟哪条腿?100条腿!你走得这么娴熟,这简直就是奇迹。”百脚虫说:“我这样走了一辈子,可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你给我一点时间想想。”于是它闭上了眼睛,开始思索自己到底是怎么走的。它第一次发现用100条腿走路非常难,简直不可能。它跌倒了,因为怎么可能操作100条腿呢?狐狸嘲笑道:“我知道这必定很困难,我事先就知道。”百脚虫开始哭泣,它含着眼泪说:“以前这一点也不难,但你弄出了问题。现在我再也不会走了。”可怜的百脚虫,它一直是坚强的,它根本没有一点问题,它走动,它工作,每一件事都很顺利,因为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它。可是问题出现了,别人说它不行,所以,它真的不行了!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但简单的故事中给我们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语言操纵着世界。有时候,你的学识、阅历会成为你的枷锁。因为它们清清楚楚地告诉你不行,你便深信不疑,于是,你在不经意中就已经给自己套上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枷锁。你不曾尝试就确信自己不行,你不怀疑自己的经验,而是怀疑自己的能力。那些腐蚀性的语言有着巨大的摧毁力,成为你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社会发展至今,人类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精神动物。精神主宰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行为、语言和社会活动方式。然而,精神在产生志向、信念的同时又倍受语言的制约,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的语言,都会对你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崩溃了,往往身体也会随之垮掉。大家都明白苦闷、绝望会直接造成心脏、肝脏、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等。语言对于精神动物来说,具有极大的魔力。有一个半聋的男孩放学回到家中,哭着拿老师转交的字条给妈妈看。老师在纸条上写着:“由于你的孩子太笨,根本不能学习,甚至还拖累了全班的进度,为了大家好,希望你的孩子能自动退学。”这孩子的母亲看完纸条的内容后,难过极了,不禁伤心落泪。但随即她又振作起来,她坚定地对自己说:“我的儿子绝对不笨,不会不能学习,老师不教,我自己来教。”经过这位伟大母亲的亲自教育,这位被老师认为太笨而无法学习的男孩,多年后,成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不但发明了电灯,而且陆续发明了放映机、留声机及其他1000多种的产品。他就是爱迪生。如果当初爱迪生的母亲认同了那位老师的说法,一个伟大的天才也许就这样轻易地被埋没了。可见,积极向上的激励式的语言,就是一种价值的创造。行与不行,往往是人自身的一念之差。但正是这一点点差别,成败即分。对于一个意志软弱者而言,他不肯相信自己行,而别人说他不行时,他却绝对不予怀疑。但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而言,别人越是说他不行,他越是觉得自己行,肯定行。因为他的骨子里只有我行,这是谁都改不了的,包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潜在的才能,就像过去那种手压抽水井的原理:你冲上去就压,它“哧哧”地空响,就是不上水,往里边灌上水,再压,水便源源不断的流出来。只要你有坚强的意志,就等于给抽水井中加入了水,接下来就是要向着成功努力了。一辆马车陷进了乡间的小路的泥坑里,车夫很生气,看看泥坑,便骂了起来。他骂泥坑,骂马,又骂车子和自己。最后,无奈之中,他只得向天神求助。车夫恳求道:“老天爷啊!请你帮帮忙,把我的车从泥坑中推出来吧,这对你来说应该是举手之劳。”刚祈祷完,车夫就听到神从云端发话了:“神要人们自己先动脑筋、想办法,然后才会给予帮助。你先看看,你的车困在泥坑里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陷入泥坑?拿起锄头铲除车轮周围的泥浆和烂泥,把碍事的石子都砸碎,把车辙填平,你不自己尝试一下怎么行呢?”“这太难了吧?”“没问题,你行的”。过了一会儿,神问车夫:“你干完了吗?”“是的,干完了。”车夫说。“那很好,我来帮助你。”天神说,“拿起你的鞭子。”“咦,这是怎么回事?我的车走得很轻松。谢谢你。”自助者天助,正是此意。只要你告诉自己你行,你就会在这种积极语言的引导下,一步步向成功迈进。让志向的心灯永恒不熄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一直被我们奉为千古第一人。除了“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家喻户晓、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之外,孔明的死,也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没有人知道,孔明的死是他计谋之外的一个意外,还是他为自己设计的最精妙的计谋之一。对于他的死,人们一概不问青红皂白,统统归罪于有谋反之心的魏延身上,因为是他一脚踢翻了牵系孔明生死的那盏灯。可是,谁又能知道这一切是不是孔明事先安排好的呢?那么大一盏涉及到丞相性命的“本命灯”,置于那么**肃穆的法事大帐中,法事一直进行了六天之久,就在最后一刻,魏延却偏偏扑灭了它!这仅仅是个巧合吗?诸葛孔明的一生,城府太深,行事过于神秘莫测。他谈笑之间就能够决胜千里的计谋令人不得不折服,但是人无完人,他毕竟不能够未卜先知,他也同样会犯错。作为军师,他风光了一世,但作为丞相,特别是刘备死后托孤,独揽朝政大权的他不顾国弱底薄,执意“五出祁山,寸土未得”,反而劳民伤财,损兵折将。这一切,足以让他的一世英名光芒黯淡,而且全国上下怨声载道。他,一个被神化了的凡人,为功名所累,急于求成却屡遭重创,眼见大势将失,使得他心灰意冷。而且,长年征战也耗尽了他的精力,在他生命的暮年,曾经的远大志向也渐渐破灭,他无力回天。所以,当他在军营中操劳过度,昏厥醒来之后,“夜观天相”即认定“吾命在旦夕矣!”接着便是著名的“五丈原,诸葛禳星”,六夜后,魏延莽撞扑灭了那盏承载着众人希望的灯。一句“生死有命!”成为诸葛孔明辉煌一生的最后无奈的解脱,他对魏延并无半句责怨。他给自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战场上殉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这样一种近乎悲壮的死,成就了他神秘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逝者已去,我们即使存疑,也毫无亵渎这位伟大智者的意思。我们不过是想借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即使是伟人,是能掐会算的大谋略家,也难逃脱灯灭人亡的结局。灯,并不仅仅是那盏点在大帐中的长明灯,更是一种信念,是一个人赖以支撑的志向。诸葛孔明之死,并不仅仅是肉体意义上的死亡,更是他壮志难酬的无奈,当他对自己的雄才伟略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已经从信念上死去了。生命是极为脆弱的,这种脆弱不完全表现在生死上,更多的时候,它需要一种信念和目标来支撑,只要有了这个目标,生命便会产生一种力量,就是我们所说的信念的力量。一旦目标不见了,力量也会随之消散,无法凝聚。如此一来,生命的意义也渐渐淡化。因此,我们在遭受挫折、陷入绝望的时候,并不觉得死亡有什么可怕甚至隐隐约约期盼着它的到来。所以,我们大可这样认定:生命这只船如果失去志向的罗盘,任其漂泊的结果无非是触礁、搁浅或沉没。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其实是被志向引导着前进。如果说诸葛孔明的死有许多神秘色彩,不过是我们的猜疑的话,那么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一定会让人对此深信不疑。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征战,历史上称为汉楚相争。当时,项羽手下一支最精锐、也最受他信赖的部队,是他和叔叔项梁在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组织的八千子弟兵。这些子弟兵中有许多是他们的好朋友,十分勇敢善战。项羽就是以这八千精兵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一支强大的队伍的。根据当时形势来看,项羽兵力强于刘邦,本来可以打败刘邦的,但他没有知人之明,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结果在垓下中了刘邦手下大将韩信的埋伏,吃了一个大败仗,手下的10万名楚兵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8千江东子弟兵守着他。项羽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带着江东子弟兵突围,往南逃到了乌江。这时,前有浩瀚的乌江,后有韩信的追兵,而他的身边,只剩下28人了。在这危急的情况下,乌江亭长撑着一只渡船靠岸,对他说:“江东虽小,但仍有千里之地,还可以在那里称王。现在只有我这里有船,你赶快过江,汉军就是追到,也是无法过江的。”可是项羽不肯上船,他苦笑着说:“这是老天叫我死,我怎么能渡江而走呢?况且当初我带领江东8千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个人活着回去。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宽恕我,我有什么脸去见他们呢?”说完,他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亭长,表示谢意。当汉军赶到,项羽又连杀数十人,才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年仅31岁。后来,唐朝诗人杜牧有一次来到项羽自杀的乌江边,想起项羽和他的8千子弟兵的英勇和失败,十分为项羽惋惜,认为项羽当时如渡江而去,也许还有机会卷土重来,于是在乌江亭上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人杜牧是无法体会当时西楚霸王项羽的心境的,所以,他为项羽的乌江自刎感到可惜。可是,对于当时的项羽来说,他心中的灯已被自己的惨败扑灭了,即使能够得以逃生,东山再起,对于他这样一个大英雄来说,根本是不屑一顾的。他成就了自己一个悲壮的英雄美名,不屑于苟且偷生,他的所作所为,要顶天立地,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他无帝王之志,不肯为此忍辱负重。即使末路,他也要像个英雄一样死去。于是,当志向破灭了,生命也便陨落。心灯不亮,黑暗中自然会出现各种吓人的鬼。它们不厌其烦地说你不行。因为它们明白,一旦你将心灯点燃,它们将失去了藏身之地。志向的明灯具有驱邪逐鬼之力量。另外,它更会让你看清自己的能力,告诉你自己你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心灯当然要由自己来点燃。但是,有时你根本不知它的存在,手中也没有掌握点灯的火种。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既不能自我点灯,也没能碰上可以给他点灯的人,所以,才在碌碌无为的迷茫中虚度了一生。能碰上一个给你点亮心灯的人,是你人生的大幸事,但不是谁都有这种幸运的。难以把握机遇让众多的人眼睁睁地看着成功与自己擦肩而过,从此一去不回头。无奈,感叹自己与机遇无缘。而机遇并一定来得多么隆重。它有时不过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语,一个微笑或一次予以肯定的点头,所以它有时让你并不在意。然而,你的心灯却从此被点燃了。这时,你才会如梦初醒。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你有才能,有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有想干点什么的欲望,然而,它却像一堆闲置在地上的干柴,只要擦上那么一点点的火星,它便会“轰”地燃起。你的生命迫切需要一个点亮心灯的人。皮尔·卡丹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毁灭掉了他父亲的生意,一家人被迫迁居法国。母亲没有工作,父亲无力东山再起,全家的重担都落在17岁的皮尔·卡丹的肩膀上。他在一家红十字会打工,靠着勤奋和聪明,他当上了一名小会计,但会计的收入很低,根本就应付不了一家人的生活开支。他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所以只好自己做。好在他有裁剪的爱好,做出来的衣服还能穿。愁闷的他下班后在一个小酒吧喝酒,心里盘算着自己的将来。这时,一位衣着华贵的伯爵夫人坐到了他的旁边,并和他说话。“你身上的衣服是从哪儿买来的,做得很不错。”“我自己做的。”“自己做的!”伯爵夫人显然很吃惊,但她肯定地说,“孩子,努力吧,你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我的衣服做得很不错,我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受到鼓励的皮尔·卡丹兴奋极了,他心头的阴云立即消散了,因为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评价过他,何况,眼前还是一位有地位、有身份的贵夫人。1950年,坚信自己能够成为百万富翁的皮尔·卡丹租了一间简陋的门面,开了一家服装店。就在这一年,他为著名影片《美女与野兽》设计了剧装,并且为此办了一次服装展示会。从此,皮尔·卡丹的事业步入快车道,一步步向他的目标迈进。1974年12月,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他的照片,并称他为:“本世纪欧洲最成功的服装设计师。”如今的皮尔·卡丹,早已超越了百万富翁的目标。在世界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里,有600多家工厂在按他的设计制造“皮尔·卡丹”牌服装和“马克西姆”牌的各种产品。他拥有5000多家**店,年营业额超过100亿法郎。一句话,燃起皮尔·卡丹成为百万富翁的熊熊大火。这场大火逐渐蔓延,以至燎原整个世界。如果他没有与贵夫人的那次偶遇,他,皮尔·卡丹,现在可能只是一名退休的老会计师——与拥有亿万资产的国际服装设计师相差十万八千里。心灯的点燃,就是你人生希望的开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