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上士[1]闻道,勤而行之;中士[2]闻道,若存若亡;下士[3]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4]有之:明道若昧[5],进道若退,夷道若纇[6]。上德若谷;大白若辱[7];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8];质真若渝[9]。大方无隅[10];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11]。    【注释】    [1]上士:上智之士,才智之人。    [2]中士:中等之智,平庸之人。    [3]下士:下愚之智,愚劣之人。    [4]建言:有如成语、俗语、谚语。    [5]昧:幽暗,愚暗。    [6]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7]大白若辱:辱,黑垢,屈辱。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8]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侥薄,不足状。    [9]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10]大方无隅: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隅,角落、墙角。    [11]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译文】    有上等修养的人听了道的理念,就笃信不疑地按照它去修养自身;有中等修养的人听了道的理念,将信将疑;下等修养的人听了道的理念,哈哈大笑。不被有些人嘲笑,就不足以成为道了。因此常言有这样的概括: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大的器物要很晚才能制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解析】    此章老子重点讲如何依道修德。首先老子以上士、中士、下士闻道开篇,说明道的理念需要有高深的修养才能完全理解,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理解得了的。“士”,古时对知识分子阶层的通称。这里借指对道的理念修养的不同层次的人。“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是讲道反常规之处。    然后老子讲德,“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下足,建德若偷”是讲德的理念的博大精深,讲德的理念也与道的理念一样具有反常规的地方。老子所说的德,是用他的道的思想而独自创立的理念,与儒家的德概念完全不同,因此绝不能把老子的德混同于儒家的德。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