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道[1]可道[2],非常[3]道;名可名[4],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5];常有,欲以观其徼[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7]。玄之又玄,众妙之门[8]。    【注释】    [1]道: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这是老子文章中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    [2]可道:可以言说。这里的“道”作动词用。    [3]常:与“恒”通解,指永恒,长久。    [4]名: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是“说明”的意思。    [5]妙:事物演化道理的极致,奥妙。    [6]徼:边际、边界。这里引申为“端倪”的意思。    [7]玄:深黑色。意思是玄妙深远、看不透。老子常用这个概念形容“道”之深奥。    [8]众妙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    【译文】    道可以解说,但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永恒不变的道;名也可以给定,但它同样不是通常所说的永恒存在的名。无,可说明万物之始;有,则可名为万物之母。因此,无形无象的恒无状态经常用以探察“无”的奥妙;而有形有象的恒有状态,用以探察“有”的端倪。“无”与“有”名称虽然有异,却出于同源,两者都极其微妙幽远。两者共同组成的这个对立统一体,我们称之为玄。玄的存在,就是一切道理的奥妙之所在。    【解析】    此章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文中,他提出了“道”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但又不得不借助“名”来解释。老子苦思宇宙万物之根源无所得,姑且名之曰“道”。但这“道”也只是个虚无,无法说清楚、讲明白。要是能说清楚、讲明白的话,那显然就不是正常、恒久不变的道了;同样,老子把它定名为“道”,这样的命“名”也是很勉强的。所以,在老子《道德经》中,“道”和“名”都是歧义重重的。于是,老子只好再造“无”和“有”两个命题。“无”是宇宙万物的始祖,“有”乃是宇宙万物的衍生。其实“无”和“有”乃是一体之两面,犹如“生”和“死”是人生的一体两面一样。    老子说,要把握“道”,就要从有形态和无形态两方面去观察。“道”在这一章中是特指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是不可见的,同时又是存在于事物(形态)中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状,因此物与物往往是以形状来区别的,而不同形状的事物又往往体现不同的规律性,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们可以从“无”观察宇宙万物深奥处;从“有”观察宇宙万物广袤处。两者都很玄,玄之又玄是一切道理的必经之途。总之,“有”和“无”都源自于道,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道是看不见的名,名是看得见的道;道不离名,名不离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