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金点子.-9.都是通货膨胀惹的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导语:

    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以前那么多东西了。

    2010年10月以来,我国人民深刻感受到了物价越来越贵,钱越来越不值钱。2010年11月11日公布了10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比9月份扩大了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扩大了0.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陆运、水运均受到影响,造成道路拥堵、公交停运、限制加油量等。或导致全国4000家民营加油站倒闭关门。同时,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

    为什么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呢?事实上,不是别的原因,正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让钱变得不如原来值钱了。通货膨胀不仅存在于我国,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过,请看以下几个通货膨胀的案例。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就已走上了通货膨胀之路。革命后,为了保障政权,必须控制国家资源。因此,前苏联印发纸币,维持庞大的预算开支。在1918-1920年间,反动力量很快聚集,发起反扑,此时前苏联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产品总量短缺,再加上连年战争,使生产得不到恢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物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于是黑市猖獗,物价飞涨。

    1923年间德国的经济状况――恶性通货膨胀,迄今为止只有1946年的匈牙利和1949年的中国出其右。如果1922年1月的物价指数为1,那么1923年11月的物价指数则为100亿。如果一个人在1922年初持有3亿马克债券,两年后,这些债券的票面价值早就买不到一片口香糖了。沃伦教授和皮尔逊教授曾将德国的通货膨胀数字绘成书本大小的直观柱状图,可是限于纸张大小,未能给出1923年的数据柱,结果不得不在脚注中加以说明:如果将该年度的数据画出,其长度将达到200万英里。德国在“一战”败北之后,丧失了1/7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各种商行及工业产品均减少,同时按1921年金马克赔偿1320亿赔款。

    在操作中,德国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度过难关,结果是陷入灾难的深渊。当时**以极低的利率向工商业者贷款,同时投放巨额纸币,它们又很快贬值,从而债务人得以有廉价的马克偿还贷款。“新富”们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旧富”们面临崩溃。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击。

    那么到底什么是通货膨胀呢?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以前那么多东西了。比如半年前,2元钱能买1斤大蒜,现在却需要15元才能买1斤大蒜。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上涨了,就可以断定通货膨胀确实发生了。通货膨胀是不受人欢迎的,这表示百姓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变得不值钱了。

    通货膨胀可以分成几类,且不同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

    1、温和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2.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2.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搞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提高物价可以使厂商多得一点利润,以刺激厂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将物价上涨控制在1%-2%、至多5%以内,则能象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润滑油政策”。

    2、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亦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所以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或脱缰的通货膨胀。恶性的或脱缰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垮台。

    这种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通常发生于战争或社会大动乱之后。目前公认的恶性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只出现过3次。

    第一次发生在1923年的德国,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的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一个马克的价值下降到仅及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第二次发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匈牙利的一个便哥价值只相当于战前的828×1027分之一。第三次发生在中国,从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伪法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45亿倍,同期物价指数上涨了36807亿倍。

    4、隐蔽的通货膨胀。隐蔽的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但由于**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一旦**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经济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所以这种通货膨胀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隐蔽的通货膨胀。

    5、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

    6、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主动提高价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

    7、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期间,需求、成本以及结构这三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很多,也比较复杂,比如物价指数提高、经济过热、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升、政治因素等等。

    一般情况下,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会导致社会消费品价格和工业产品价格上涨,甚至一些商品的上涨幅度让人咋舌,这是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但也不排除人为的因素。

    当**意识到“过热”的问题时,就要对进行经济宏观调控,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的出发点与引发通货膨胀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缓和民众矛盾。手段也十分相似,一个是增加量,另一个是控制量,但实际过程中的心态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控制通货膨胀最难的地方疗。纸币只通过**才能发行流通,而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流通过量而产生的,所以控制通货膨胀也只能由**控制,而**控制要解决的就是对新增货币的依赖性,而依赖性最多地体现在心态上。

    客观上来讲,对于通货膨胀的现象,普通的老百姓是无能为力的,主要还是要依靠**进行调控,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上调存贷款利率,提高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包括限价调控令、严禁哄抬商品价格等等。从微观上来说,老百姓自身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应对通货膨胀。首先,当然是努力工作,多多赚钱,减少开支,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次,可以通过各种投资理财来抵消通货膨胀对财产的侵蚀,但需要针对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来考虑选择投资理财的工;再次,如果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最好尽快将全部财产换成另一种货币。这个时候任何金融资产都如同废纸,只有多选择黄金、收藏品、不动产等保值品,以减少损失。

    通货膨胀不是洪水猛兽。对待通货膨胀,要一分为二来看。物价上涨,不等同于通胀。如果通过消费带动物价上涨,而供给又跟得上,对企业而言,不仅能提高利润,而且还能增加劳动就业机会。适度的通膨胀能够让整个社会保持活力,促进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只有恶性的通货膨胀才是经济的杀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