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隋末当反王-117 先手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17先手二    蓬莱阁是一家邸店,也是大兴城内颇有名气的大邸店,也就是后世的酒店,只不过在隋唐时期邸店并不叫宾馆,酒店之类的,也不叫客栈,那是明朝才有的称呼。储物为邸,住人为店,所以,就叫邸店。作为大兴城的高档邸店,蓬莱阁这几天的生意特别好。生意突然间爆好,不是因为店里来了大厨,亦或是平康里的名妓来下榻,而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男人下榻在这里。这个年轻的读书人叫王通,据说他十岁成名,十五岁开始当老师教人学问,帮人解答读书中的疑惑,总之,这年轻人很有才华,名气极大。随着王通的入住,很多人也跟着来邸店住下,目的就是为了接近王通,跟他学习儒经,往日里邸店里人声鼎沸,这几天到处都是读书声。这变化让博士们目瞪口呆,眼看着一个一个读书人来找王通请教,那副谦恭的模样,仿佛这王通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一样。邸店的服务员都称为博士。某天,有个博士好奇的问了一个问题,“王通和秦寒哪一个更厉害?”没想到这个问题引发了蓬莱阁的一场大辩论,原本一片和睦的读书人顷刻间就分成了两派,一派人说秦寒厉害,不仅写得一手好诗,更是创作了词,而且,人家是七步成诗,被陛下赐表字九斗。一派人说王通厉害,王通十岁成名,十五岁开始教人研习儒家典籍,是几百年来儒家最伟大的大学士等等。总之,两派人闹得不可开交,甚至要打起来了。作为当事人之一的王通,此刻正在看书,不过,他看的不是儒家典籍,他看的是故事话本《三国演义》。三国时期的那一段历史可以参考的文献不多,而陈寿陈承祚的《三国志》就是其中最全面的史书,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的历史全貌。据称陈承祚费十年之功才完成了《三国志》。然而,这个秦寒居然只花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三国演义》!就目前已经拜读过的内容来看,这类似于话本故事的《三国演义》可读性更高,传播更广,就连邸店的博士们闲暇时都在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什么草船借箭,什么长坂坡之战等等。当然,博士们争论的不是史实,他们在意的是赵子龙武艺高,还是关云长的武艺强。“这个秦寒是个大才呀。”王通掩卷长叹一声,抬起头看向窗外,夕阳下的大兴城更见雄伟阔达,抛开《三国演义》的遣词造句不说,毕竟,它受欢迎的程度就已经证明了这方面没问题。就说基本的历史脉络并没有谬误,只是秦寒笔下的历史,比起陈寿陈承祚来要有血有肉得多。再就是,秦寒所创出来的句读读书法,的确非常好,让人在读书的时候不用再美读几个字就要费心思索,应该在哪里断句,哪里结束,哪些话是这个人所言,哪些词是另外人所说等等。总之,这句读读书法一旦使用起来,会给大家带来极大的方便!当然了,如果把句读读书法用到儒家典籍,例如给《论语》进行断句,然后再进行释义,这么一来,哪位大儒怎么理解,哪位儒士对这句话有异议还重要吗?不重要了,这一切都掌握在利用句读读书法给儒家典籍进行断句的人手里!可这句读读书法是秦寒创造出来的,试想哪一位大儒会甘愿给一个十六岁的少年郎君做嫁衣裳?难怪,难怪何妥要请自己来国子学讲学,难怪关陇士族极力邀请自己入京面圣!一个个都想拿自己当枪使呢。谁又真正地把自己当成大儒了?一念及此,万通一巴掌拍在桌上,脸色变得通红。“二郎,怎么了?”家仆的声音响起。“没什么。”王通心里暗暗叹了口气,自己有拒绝的能力吗,自己有说不可以的底气吗?没有!任何家族的崛起都需要付出代价,甚至有些代价是正常人不敢想象的,想起阿翁那殷切期待的眼神,想起临行前阿爷的谆谆教诲,王通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二郎,大兴县学助教谢魁求见。”家仆的声音响了起来。“有请。”王通清了清喉咙,这几天这样的拜见太多了,不管怎么说自己这个大儒之名已经渐渐地传出了河东啦。不过,这种县学老师来拜访自己倒是不多。两人年龄相近,又都是饱学之人聊起来自然颇为投机。闲聊了一番之后,谢魁的话题一转,“仲淹此番入京已经拜见过皇帝了吧?”“已经拜见过皇帝了,满朝公卿亦在堂……”王通自豪地点点头,皇帝及诸位公卿在朝堂听他侃侃而谈天下事,这种感觉极好。“仲淹既已经见过皇帝了,某觉得仲淹可以回去了。”谢魁毫不犹豫地说出来此行的目的,“仲淹既然已经向皇帝献上《太平十二策》,就可以回家静候消息了,留在京都也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哦,谢郎君这是不愿意我留在京都?”王通马上就反应过来,“莫非你跟那秦九斗相识?”“是,某是大兴县学助教,九斗是县学学子。”谢魁毫不犹豫地点点头,“不过,以某来看,九斗之能足以胜任果子学祭酒,九斗之才更是天下无人能及!”王通闻言一愣,愕然地瞪大了眼睛,刚刚他已经了解到了谢魁是陈郡谢氏之后,其亚父乃是国子学博士,可以说是家学渊源,这样人却如此推崇秦寒,难道这秦寒出了诗词之外,于儒家典籍也有独到之处?谢魁是县学助教,却对门下弟子秦寒如此推崇,有意思呀,王通心思飞转,“哦,愿闻其详!”弘化里,秦家。秦寒并不知道谢魁已经找上门去为难王通了,这会儿他正忙着做最后一块雕版,秋香则在忙着拓印《论语》,《诗经》等儒家典籍。这可是跟王通辩论的先手啊,只要等到这些他标注了标点符号,并加以释义的儒家典籍上市之后,舆论自然而然地就起来了。不过,秦寒只做了三本典籍的拓印,《论语》《诗经》《尚书》这三本。为儒家典籍增加标点符号,这可是一件名留青史的大事,这么大一块蛋糕秦寒不可能自己一个人独吞,剩下的自然就是跟大儒们交易的资本。到时候,不管是士族高门,还是儒家士子们,只要嗅到这味道必然会蜂拥而至,至于他们怎么去狗咬狗,那就无所谓了。\f\t\n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