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第三百四十八章 它很孤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空间里.随着徐云手指的戳出.

    第二个光球应声破碎.哗啦啦——不过这一次.

    破碎的光球没有像此前那般形成看不清的细小光点.而是.......化作了一道道透明晶莹的六边形碎片.

    这些晶莹碎片如同一条银白色的丝带一般,缓缓在徐云身边绕着圈.与此同时.徐云的耳边还有隐隐的风铃声响起.

    碎片就这样持续了足足接近一分钟,方才纷纷靠拢,缓缓在徐云面前汇聚成了.......

    一条晶莹透亮的水晶项链.

    在看清项链的样貌后,徐云忍不住轻咦了一声.这条项链......他在艾维琳的脖子上见到过几次.

    虽然艾维琳带着它的次数不如《经典物理》那样多.

    但从行为举止中不难看出,艾维琳对它的重视度要远高于《经典物理》.

    只是一直以来徐云都没机会询问这条项链的来历,所以他对于项链的认知仅限于'首饰'的层面罢了.

    结果没想到........

    光环居然把它作为倒数第二个奖励具现了出来?见此情形.徐云不由轻呼出一口气.

    调整了一番心绪,伸手握住了项链.咻——一道光幕很快出现在了徐云面前.

    [三棱镜项链]:

    [1665年,艾克萨·牛顿经面壁者指引,利用三棱镜发现了光的色散现象,揭开了一段传奇的序幕]

    [面壁者失踪后,艾克萨·牛顿将三棱镜赠与利拉尼·艾斯库,后者将它打造成了一条三棱镜项链,世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项链逐渐成为了艾斯库家族族长的身份证明]

    [一百余年后,项链传至艾维琳·艾斯库手中,由其贴身保管]看到这里.徐云不由微微一顿.

    低下头,再次打量了一番手中的项链.

    原来这条项链的主体,是当初自己的那枚三棱镜?

    那枚三棱镜经自己之手传给小牛,结果一百多年后,它居然又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手里?

    这算是......走了一个轮回?真是奇妙.......然而还不等徐云继续感叹,光幕便再次一变:

    [众所周知]

    [根据艾弗雷特的多世界诠释,任一事件若在发生后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每个可能的后果都会形成一条世界线]

    [后世对于艾弗雷特的看法进行了补充,将不同后果的选择视作了特殊定义的波函数坍塌]

    [只有在坍塌量级足够的情况下,才会有新的世界线生成]看着光幕上的这段话,徐云轻轻点了点头.多元宇宙.这一直是个物理学....或者说科幻领域的争议性话题.

    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叫做威廉.詹姆士,他所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论是一种实验心理学解释.

    后世《龙珠》里特兰克斯穿越\以及《龙珠超》的部分情节都是基于这种理论.

    不过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界对于多元宇宙的解释就变得多种多样了.

    比如诞生出了永恒暴胀中的岛宇宙\M理论的宇宙泡随机涌现\多世界诠释等等.

    它们都可以整出"平行宇宙".

    而它们的理论基础则是"我们这个宇宙的不可观测部分".

    "我们这个宇宙的不可观测部分"听起来有些深奥,不过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它是由产生我们这个宇宙的事件产生的.

    那事件在古代叫做神创造世界,后来叫做宇宙大爆炸.

    在霍金他们那里则改为霍金-哈特尔无边界条件下的量子事件,在摹拟宇宙论里叫做模型开始运转.

    而在以上重重理论中.

    多世界诠释的提出者,便是休·艾弗雷特三世,惠勒的学生.

    他认为生活中任意一件事的不同可能性,都会形成一个新宇宙.

    比如你看到咱们这段话的时候准备投一张月票,但因为还是没看到艾维琳所以选择了嘶啦,这就会产生一个新宇宙.

    遗憾的是.

    艾弗雷特的理论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其过世后.

    这个理论才由惠勒重新在量子物理大会上提出,并得到众多物理学家的支持.

    如今的多重宇宙论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理论假设,叫做MWI,很多大物学生也会选修这门课程.

    实话实说.这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鲜明的理论.

    它的优点在于非常明确地赋予了观察一个物理意义:

    观察只不过是观察者和被观察系统之间的某种相互作用,它可以\也必须由量子理论本身来描述.

    但同样.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如果任意事件都能导致一个新宇宙出现,那么生成新宇宙的能量又从哪里来呢?

    诚然.

    宇宙波函数在极高维度的希尔伯特空间中,确实都有一个甚至多个侧面分支.

    但这个侧面并不是可以廉价到一秒钟生成无数个宇宙——想想吧,地球上60亿人,扣除睡眠的9个小时,每天有15个小时意识清醒.

    假设你每一分钟就遇到某个选择:

    比如从椅子上起身,上完厕所按左边还是右边的按钮,琢磨中午吃啥......

    一天下来,诞生的"宇宙"最少都有上千亿个.这显然是有违常理认知的情况.于是呢.前端理论就给艾弗雷特的理论打了个优化补丁:

    宇宙的生成不可能那么廉价.

    只有信息量巨大的波函数坍塌,才会导致一个全新世界线的生成.例如现实中.

    一名婴儿窜稀的'量级'很低,因此即便发生了也不会产生世界线.

    但若是老逼登窜稀,他的坍塌信息量级...也是影响力足够,便会生成一条未窜稀的世界线.

    这个理论并不难理解,可好端端的,光环为什麽会提及这么个观点呢?

    要知道.

    艾弗雷特的理论虽然是一个非常正式的假设,但它主要的理论阵营在于一些科幻小说或者科幻论坛.

    在纯物理界的宇宙研究中地位其实是很低的,不太可能作为光环奖励.

    但如果它不是作为奖励,而是作为某个叙述的"引言"........

    难道.......徐云的心中隐约冒出了一些预感.于是他连忙继续看了下去.

    [在1850副本中,袭击者贝基·斯米尔诺夫射出的子弹并未命中阿尔伯特亲王,而是击中了其身边的威尔希尔·肯尼迪的头部]

    [但在某条时间线里,贝基·斯米尔诺夫射出的子弹并未射失,阿尔伯特亲王当场死亡]

    [遂贝基·斯米尔诺夫等人不再如同副本中一般攻击礼堂,而是直接向场地宾客开展起了无差别袭击]

    [袭击中,艾维琳·艾斯库独自离开人群的举动吸引了袭击者注意,后被流弹命中身亡]

    [项链中封存着艾维琳的灵魂,斯人已逝,但正如三棱镜的轮回一般,失去的东西或许终有归来的一天]

    [当前灵魂苏醒进度:16%](可通过任务评级获得)看着面前光幕上的内容.徐云握着项链的手下意识的便是一松.

    三棱镜晶体迅速向着地面坠去.

    不过好在他及时反应了过来,在落地之前将项链重新抓到了手里.随后他将三棱镜晶体摆正,放在掌心处,认真的端详了起来.

    这枚被打磨后的三棱镜晶体长度大概三厘米左右,通体光洁透亮,上头串着一条白银链子.

    后世的眼光看来只能说普普通通.而这枚三棱镜里头......装着艾维琳的灵魂?

    徐云就这样看了足足有好几分钟,方才缓缓回过了神.上头解释过.根据目前对于艾弗雷特理论的补丁.

    想要生成一个平行世界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事件坍塌的波函数达到某种量级.

    通俗点说.就是对历史的影响要足够深远.而很凑巧的是......

    副本结束的那个晚上,恰好便符合这个先决条件.

    1850年的枪械还没有后世那般完整的弹道学,甚至外观相同的两把枪在百米外同时射击,都可能出现数米以上的误差.

    贝基·斯米尔诺夫的子弹到底能命中谁,这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因此当贝基·斯米尔诺夫子弹射出的刹那.便存在了生成新时间线的波函数'量级'.按照当时的在场人物来判断,生成的时间线甚至还不止一条:

    除了阿尔伯特外.

    必然还会生成高斯死亡\黎曼死亡\小麦死亡\法拉第死亡乃至徐云本人死亡这五条时间线.

    因为他们就站在阿尔伯特亲王的身边几米处,理论上完全可能被击中.

    他们都属于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人物,因此必然会出现他们死亡后的时间线.

    比如黎曼如果死去.

    黎曼猜想\黎曼几何不说不会出现吧,至少面世的时间必然延迟.后世大量和黎曼有关的工作都要推倒重来,影响不可谓不大.

    阿尔伯特亲王也是如此.而当阿尔伯特亲王身亡后.

    七十多位袭击者就不需要像原本那样聚集在一起去攻击礼堂,而是可以就地展开无差别的袭击.

    如此一来.现场所有人的死亡率便一下增加了最少五倍.

    因此理论上来说.艾维琳确实存在中弹身亡的概率.

    眼下光环将那个时间线中艾维琳的灵魂收纳到了项链里,同时还留下了苏醒进度的提示.

    莫不是说......如果进度达到100%......艾维琳就会复活?

    更关键的是......按照此前副本的提示.1850副本在结算后会封闭,无法再开启.

    换而言之.如果艾维琳复活.......她将会出现在现实?

    "嘶......."想到这里.徐云不由下意识的握紧了拳头.

    毕竟......自己亏欠艾维琳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别的不说.

    光她后来收集的文物\在东方做的那些事情,都是不顾成本甚至不顾安危完成的承诺.

    而徐云留给那个姑娘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他为艾维琳带去了一束光,却又在最后亲手将其熄灭.实话实说.挺渣的.

    但没办法,徐云和艾维琳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他能待在副本的时间就那么点儿,离开是必然的结局.

    可如果艾维琳能够在现实复活,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因此于情于理,都一定要把那个女孩复活过来!

    至少......应该再带她打一次雪仗吧?

    随后徐云珍而重之的将项链收好,目光投向了最后一颗光球.这一次.他的表情在迅速凝重的同时,还带着一丝肉眼可见的平静.

    记忆力好的众所周同学应该记得.

    当初在冥王星之夜,光环曾经给出过最后一环任务.名字叫做'它很孤独'.当时在任务描述中,徐云还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它已经孤独漂泊了不知多少岁月,在外失落的见证着历史,你能找到它吗?]

    在那以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徐云一度以为这个任务描述的是神王星.

    但直到副本最后\亲手从田浩所手中接过'那件东西'时.徐云才真正明白了这个任务的含义.那怪啊......

    难怪当初在看到神王星的时候,光环提示的只是'常规任务'完成.其实.......真正孤独的不止是神王星,更还有它.......

    啵~光球再次破碎.几秒钟后.

    一个破旧的小钱袋浮现在了徐云面前.徐云伸手将其接过.

    在副本的那一年时间里,他见过这个袋子的次数不下二十次,几乎隔几天就会打个招呼.

    甚至他刚到伦敦的那一天,就曾经和这个小袋子'碰面'过.因为在副本期间,它一直被挂在希尔芙的腰上.

    没错!

    这就是从见面开始,希尔芙始终拽着的那个小钱袋!

    徐云和艾维琳等人一直认为,希尔芙抓着小钱袋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那种大小的钱袋里头顶多装着几个硬币,因此始终包括徐云在内,都没有人太过在意它.

    但如今想来.

    希尔芙如此宝贵它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这个满是补丁的钱袋里头,装着她从贼窝里偷取来的那个宝物.

    随后徐云轻叹一声,将钱袋的绳索解开.口袋朝下对准掌心.轻轻一抖.

    咻——一枚方形物件缓缓从袋口而出.

    这是一枚正方形\长宽都只有三厘米左右的白玉小块,左上角有个被镶着金边的小缺口.

    而在白色小块朝上的一面刻着五条纠缠在一起的小龙,同时赫然写着八个细微但徐云却看的一清二楚的汉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国宝里,有两件文物最为特殊.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

    它们的位次都要高于兰亭集序帖和《永乐大典》,牢牢占据一二把交椅.

    其中第一是神秘的九鼎.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九鼎传说来源于夏朝,至于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人铸鼎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左传·宣公二年》.

    书中记载了著名的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王孙满回答鼎的来历之时,就明确指出是夏人所铸: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二年》]

    九鼎这玩意儿有个很神奇的特性,用网文的话说就是,它竟然可以自动认主.

    夏人不行了,就跑到殷人那去.殷商不行了,就去了周人那里.这就是所谓的"不迁而自行".

    不过一直以来.

    九鼎都颇具传奇乃至神话色彩,历史上明确的记录很少,而且文献之间的记录时常会有所冲突.

    举个例子.

    九鼎的铸造者到底是大禹还是夏启,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

    比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明确指出九鼎为大禹所铸,也就是那句很有名的[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司马迁以其著作的影响力,将这种说法流传后世,此后诸多史家也沿袭此说.

    可《墨子·耕柱》确认是夏启: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

    另外最早记录九鼎的《左传·宣公二年》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夏之方是谁,但在古代文献中几乎存在这么一个惯例:

    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麽事情,但却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启.

    国内甚至有两位历史教授因为这个看法分歧撕逼了十多年,甚至在研讨会上大打出手.

    除了铸造者外,九鼎去了哪里也争议极多.

    九鼎去向的猜测在数量上甚至是《永乐大典》猜测的数倍,而且都是古籍所记.

    可以这样说.截止到目前.

    九鼎除了数量确定是'九'之外,没有一个信息是有定论的.甚至'周鼎'和'九鼎'是不是一个东西都依旧具有争议.

    因此很多人认为九鼎其实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器物.

    但即便是那些认为九鼎不存在的人,也无法否定九鼎在华夏文化的地位和特殊性.

    当然了.

    以上的这部分人指的是单纯认为九鼎为虚构的专家或者相关爱好者,不包括那种跟着西方认为夏朝不存在所以没有九鼎的傻X.

    而除了九鼎之外.

    排在第二件的那件宝物嘛,自然便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用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物做成的,在它身上有两段故事.一件叫做卞和泣玉.另一段叫完璧归赵.如今的滇省盛行赌玉,而他们就信奉卞和赌玉为祖师.

    卞和于荆山得一石头,认定了是宝玉,先后献于楚厉王却遭楚厉王不信,认定欺君给予膑刑(挖出膝盖骨头).

    他不服,又于楚武王时再次献玉.

    结果又被认定欺君,又把另一个膝盖骨挖掉了;后来卞和居然还不服,于荆山日夜哭泣.

    楚文王听说后召见,他竟然说"臣非悲刖,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于是楚文王命人破开石头,果见宝玉.因为该玉卞和所献,故名"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候,秦国听说了这块宝玉,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足见宝玉价值连城.

    但是当忠肝义胆的蔺相如捧出它的那一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啻使和氏璧的价值更进一步.

    当然了.

    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卞和泣玉,它们都存在一些二创的色彩.比如卞和哭出血泪等等.但单讨论和氏璧本身,它的存在还是没有问题的.

    待秦朝一统天下后.

    秦始皇得到了这个旷世奇珍,派人将这块和氏璧雕成一块玉玺.并命李斯在上边题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可能李斯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这这一刻,便开启了和氏璧的传奇生涯:

    从此以后.它就是皇权的象征,荏苒千年.

    只是那个希望"传至二世乃至万世而为君"的秦始皇恐怕也和李斯一样,没有料到自己的王朝不仅未能"既寿永昌",而且就在这块儿玉玺的见证下二世而亡.

    当秦王子婴用脖子系着这块传国玉玺时,和氏璧不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见到了它的新主人——刘邦.

    从此之后.这块玉玺就叫"传国玉玺".

    任何一个新王朝要想证明自己的"天命",就必须得到这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宝玉!

    再后来.高度疑似穿越者的王莽篡汉.

    他派手下安阳侯王舜向自己的亲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时,老太太大怒,遂将玉玺扔向金柱.

    biaji一声,传国玉玺磕掉了一个角.于是呢.王莽便给玉玺镶上了金边.

    这就是金镶玉这个词的由来.

    王莽之后,下一个与玉玺纠缠在一起的是孙坚.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之际.

    孙坚率部与诸侯讨伐董卓,没想到却在洛阳宫中的枯井下发现这块玉玺.

    玉玺再一次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的魔力——孙坚觉得优势在我,决定打自己的天下.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孙坚死于刀箭之下,他的儿子\孙十万的欧尼酱孙策把这块玉玺献给了骷髅王袁术.

    朝代更变,不变的是那玉玺.之后.三国一统于晋,晋又分西东.

    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

    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更为了宣传自己的"神性",石勒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他们姓石,得到宝石,以后天命不绝.

    没想到仅仅过了十几年,玉玺随着后赵的灭国传到冉魏手中.后冉魏又乞兵东晋,没想到传国玺竟为晋将领骗走.

    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就这样.传国玉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

    等到隋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又被收入隋宫.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

    传国玺又被萧后携带遁入漠北突厥.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佑四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十六年后.

    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公元939年.

    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

    从此,传国玉玺再无踪迹.

    虽然往后的宋\元\明\清都有玉玺被发现的传闻,但后来尽皆被证明都是虚假消息.

    等到了乾隆即位后.

    他命人刻了二十五方玉玺,放置于故宫交泰殿.

    后世大家见到的那种厚厚方方的玉玺就是这种,方四寸\厚两寸\高三寸.

    看起来跟三包方便面叠在一起似的.而实际上呢.秦汉的玉玺个头都并不大.

    比如陕历博有一枚高仅2厘米\边长2.8厘米\重才33克\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着完全不起眼儿的玺印.

    但它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中国年代最早且唯一的一枚皇后玺印.

    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状螭虎;

    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该玺是1968年被当时还上小学的孔忠良在XY市狼家沟水渠旁捡到的,此地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千米的陵园之内,因此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吕后的佩印.

    另外根据三国志记载.

    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同时三国志在这段引用的是韦昭的《吴书》,是吴国的官方史书.这段描写也是玉玺形貌最早\最重要的记载.

    一汉寸等于2.3cm,其中方圆指的是周长而非边长,也就是传国玉玺的尺寸大概就2-3厘米.

    另外和氏璧的厚度也能作为相关证据.

    '壁'在古代是一种扁平型的玉器,中间有个小孔.尔雅·释器有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指的是边,好指的则是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

    具体各位可以搜索商朝玉联璧或者汉代青玉玉环玉璧的图片看看.也就是说.

    卞和的那块玉石被打开后,楚文王派玉人打磨成了扁平的'壁',进行了一创.

    接着秦始皇把'壁'再抠出了玉玺,属于二创.因此玉玺的厚度就被固定了.

    截止到2022年,华夏出土最厚的'壁'也只有两厘米左右.当然了.再厚的玉器不是没有.

    但它在古代叫做玉琮,和'壁'是两码事——华夏古代礼乐的记载极其严苛,不可能会犯把玉琮叫成'玉壁'的失误.

    目前秦汉出土的玉印边长最长的就是上头提及的皇后玉印,其次是滇王金印和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印.

    刘胜的玉印边长为2.7厘米,滇王金印也不过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

    因为那时候的印章是盖在封泥上的,类似西方的火漆,清代玉玺在竹简的年代根本没法用.

    实际上.玉玺是在造纸术发明后才越做越大的.

    又比如鲁国故城乙组52号墓中出土的一块大玉璧,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但厚度才0.6厘米-0.7厘米.

    而这块玉璧,已经目前为止战国时期最大的玉璧了.

    因此真正的汉至传国玉玺,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那么大.(还有一种说法是玉玺用的蓝田玉,那大小就不受厚度影响了,但和氏璧→传国玉玺是接受度最高的一种说法,我采用的也是这种)

    "传国玉玺啊......"

    看着手中的玉玺,徐云的心绪前所未有的复杂.当然了.这股复杂纠结要不要自立为王啥的没关系.

    而是作为一名华夏人,谁没有玉玺情节呢?

    这种情节和迷信"天命"无关,而是一种刻进了血脉里的礼乐传承.透过玉玺.

    徐云仿佛看到了遥远的岁月之前,一位又一位皇帝立于丘坛,带领先民向天祈福,周围编磬\编钟\鎛钟齐名,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摇红......

    它见证了华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岁月悠悠,为它依旧圣洁不变.出神许久,徐云才将心绪收回了现实.

    同时《永乐大典》都给出了那么好的奖励,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国玉玺又会如何呢?

    抱着这股好奇.徐云缓缓伸出手,覆盖在了玉玺上头.[传国玉玺]

    [华夏民族精神文明的最高象征之一,可正国运,正文心,斩邪祟,扬浩然气]

    [效果(需完成特定副本后方可激活)]:

    [国运+5,人均寿命提高5%,聪慧+5(专用于新生儿),国家级项目增速30%,公知有一定概率遭遇天罚,国足排名下滑20]

    与此同时.唰——徐云不远处.

    原本代表着1665\1100\1850副本的三道门骤然消失两道,唯独1665副本巍然不动.

    几秒钟后.

    原先1100和1850副本所在的位置上,再次出现了两道全新的大门.

    其中左边一道显示的数值是0/100.

    也就是开启依旧需要知识点,应该属于一个标准的常规副本.而右边的一道显示的则是一段提示:[特殊任务]-[可开启]-[请在180天内开启]

    很明显.

    这道门背后,通向的便是传国玉玺页面上显示的那个特定副本.

    不过眼下徐云刚从1850年归来,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需要调整一番.

    因此他并不准备立刻就开启这个新副本,最起码要先把现实里的一些事情交接清楚再考虑.

    想到这里.徐云的眼中流露出一丝复杂.总算结束了......

    过了小半分钟.他轻叹一声,握住艾维琳的项链,抬头道:"回归现实."

    .......注:

    感谢王訾\grandpe大佬打赏的盟主,加更十章一共六万字QAQ......

    加更会在头七天爆更之后开始,也就是七天的日万是不算在内的,七天后我可能会正常更新四五天调整一下生物钟,然后开始还债,还债标题会备注的.

    万字更新奉上,求双倍月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