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一词,初见于《系辞》外,还见于《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由于《系辞》没有说清楚“太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而《庄子》中的所谓“太极”,同“六极”相对应,也只是指宇宙天地中的至高极限与对道之性状的描述,并不具有哲学本体论上的蕴意,从而导致了历代学人众说不一,歧义纷出。特别是宋代以后,成为研究《周易》中的一个聚焦点。在清代朱彝尊编写的《经义考》中,就收录宋代以来相关“太极”的专论和著作达六十余家之多。
太极图有很多种,诸如周敦颐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古太极八卦图、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历经流传至今,各图唯有先天太极图以及古太极八卦图人尽皆知,因此,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图”即“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称的“太极八卦图”即古太极八卦图范式,甚至往往将“太极八卦图”简单的称之为“太极图”。
太极,华夏古代哲学用以说明世界本原的范畴,“太极”一词出于《系辞上》。“太极”有多重意义:一为生生之源;生生之源的生产方式犹如细胞裂变: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八六十四;生生之源的生生是一个自然过程。
太极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提到:“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易纬·乾凿度》认为“有形生于无形”,提出“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四阶段来解释“易有太极”。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混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浑沌。浑沌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元气。以元气未分状态为太极,斌以其原始物质的含义。这种观点在两汉较为普遍,如刘歆:“太极中央元气”;王充引易学家的话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郑玄则以“淳合未分之气”解释太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