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坛经-疑问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品通过韦刺史的疑问,阐述了何为“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等,指明了怀有世俗功利目的的行为和举措,即使规模再大,也非解脱层面的真功德,而是一种执著攀缘的求福行为。“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针对韦刺史对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疑问,惠能大师反问其“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方”?强调心中自有净土,心净则佛土净。接着通过譬喻和进一步的解说使得众生体悟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见性,念念见性则西方就在眼前。

    原文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①。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②,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磨初化梁武帝③,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④,有何功德?达磨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注释

    ①大会斋:在大法会中兼用斋饭。

    ②士庶:士族和庶族。这里指广大信众。

    ③梁武帝(464—549):南朝兰陵人,姓萧名衍,字叔达。在位期间,笃信佛教,有“皇帝菩萨”之称。天监十八年(519)从钟山草堂寺慧约受菩萨戒;当时名僧僧伽婆罗、法宠、僧迁、僧雯、法云、慧超、明彻等,皆受其礼敬,并在首都建康建了大寺七百余所,僧尼讲众常聚万人。武帝一生精研佛教教理,固持戒律,四次舍身同泰寺,自讲涅槃、般若、三慧等经;著有《涅槃经》、《大品经》、《净名经》、《三慧经》等之义记数百卷。后因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于太清三年(549)饿死于台城。在位四十八年,世寿八十六。

    ④布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于人的意思。为六波罗密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予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

    译文

    一天,韦刺史为惠能大师举行大法会兼施斋饭。斋饭完毕后,刺史请大师登上讲坛开讲,自己同其他官员及广大信众,整肃仪容,两次庄重行礼致敬,问道:“弟子听大师说法,实在微妙,令人无法心思口议。现在还有一点疑问,希望大师慈悲为怀,特地为我解说开示。”

    惠能大师说:“有疑惑就问吧,我自会给你解说。”

    韦刺史说:“请问大师您所说的是达磨大师的宗旨吗?”

    惠能大师回答:“是的。”

    韦刺史说:“弟子听说,达磨大师最初度化梁武帝,武帝问:‘我一生中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舍予,广设斋会,这有什么样的功德?’达磨说:‘实在是没什么功德。’弟子我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希望大师为我解说。”

    惠能大师说:“实在是没什么功德的,请不要怀疑先圣前贤的话。梁武帝心中生起邪见,不能理解正法。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舍予,广设斋会,这个叫作求获福报,却不可以把求福认为是功德。身具一切佛法,功德自存其中,而不在于行善求获福报。”

    惠能大师又说;“明心见性就是功,平等无二就是德。每一刹那都无所滞碍,时常照见本心自性,真实不虚,发挥妙用,这就是功德。内心谦虚处下就是功,外行合乎于理就是德。自我本性合藏万法就是功,自心本体超离俗念妄想就是德。不离开自心本性是功,运用自心本性而无所浸染是德。如果寻求功德的本性,只要依照这些来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修功德的人,心中就不会产生轻视,而始终奉行广泛的敬心。心中时常轻视他人,自我的执见不能断灭,就自然是没有功的。自我心性如果虚妄不真实,就自然是没有德的。是因为一贯以自我为大,我执太重,时常轻视一切的缘故。善知识!时时刻刻,念念之间无有中断就是功,依平常心顺直而行就是德。自我修行本性是功,自我修行身行是德。善知识!功德必须在自心本性中识见,而不是通过布施舍予,供养奉侍来求得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有区别的。梁武帝正是不能认识到这个真理,这并非是达磨祖师言行有错误。”

    原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①,愿生西方②。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③,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④。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⑤。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⑥。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⑦。

    注释

    ①阿弥陀佛:意译无量。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

    ②西方:又称西方极乐净土,略称西方,即阿弥陀佛之极乐净土,指西方极乐世界。

    ③十恶: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嗔恚;十、愚痴。八邪:即反于八正道者。一邪见、二邪思惟、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七邪念、八邪定。

    ④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出自《维摩诘经·佛国品》,只要心地清净便是佛国净土。

    ⑤愆:罪过。

    ⑥往生:往弥陀如来的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花中,谓之生。谓命终时生于他方世界。通常又以“往生”为“死”之代用词。

    ⑦便睹弥陀: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象征。

    译文

    韦刺史又问:“弟子常常看到出家人和在家人,口中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希望往生西方。请大师讲讲,能够往生到那里吗?希望大师为我们破斥疑惑。”

    大师说:“韦刺史好好听着,惠能我向你解说。释迦牟尼当年在舍卫城里,说到接引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时,经文中说得清楚明白,西方极乐世界离现世并不遥远。但如果论相状来说里数,则有十万八千里之远,若从自性上说,就是身心中有十恶八邪的障碍,所以说遥远不可及。说它远是针对根器下等的人而言,说近则针对的是具有上等智慧的人。

    “人固然有这两种之分,但佛法却没有这样的两种分别,只是因为愚迷和开悟的不同,所以识见本心就有快慢之别。愚迷的人称名念佛,祈求往生西方极乐;开悟的人则自我清净本心。所以佛说:‘自我本心清净,也就是佛土清净。

    “韦刺史你是东方人,只要自心清净便没有罪业。尽管是西方人,若自心不清净也是有罪业的。东方人造罪业,还可以称名念佛祈求往生西方;西方人若造罪业,称名念佛又求往哪一方呢?

    “凡夫愚迷不能了达自我本性,不能识见自身中存有净土,希望往生东方、往生西方;而了悟的人,在哪里都一样,别无二致。所以佛说:依随你所在的地方而保持恒久安乐。韦刺史心中只要没有不善之念,西方极乐世界就离此并不遥远。如果心中怀有不善之念,即使称名念佛也无法往生西方极乐。现在我奉劝诸位善知识,先消除十恶,那么你就已经行了十万里;再除去八邪,你就又过了八千里。时时刻刻明见本性,如常直了修行,到西方极乐世界便容易得有如弹指一挥间,便能够亲见阿弥陀佛。”

    原文

    使君但行十善①,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②: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③,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④,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⑤,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⑥;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⑦。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注释

    ①十善:即十善业,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远高十恶,不犯十恶,则谓之十善。

    ②顶礼: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又叫作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其义同于五体投地、接足礼。印度最上之敬礼,以我所高者为顶,彼所卑者为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

    ③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由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

    ④人我是须弥:佛教认为世人由于自我的“我执”、“法执”造下了须弥山一般高的罪业,“人我是须弥”就是人我之执犹如高山障碍的正道。

    ⑤地狱: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其依处在地下,因谓之地狱。凡所处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地狱。

    ⑥天堂:又作天宫,与“地狱”对称。指天众所住的天上宫殿,即善人死后,依其善业所至受福乐的处所。凡所处的地方,能有随心享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天堂。

    ⑦六欲诸天:欲界有六重天,谓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国、广目、增长、多闻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译文

    惠能大师继续说道:“韦刺史只要奉行十善,又何必要再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如果不断灭十恶之心,又有什么佛来迎请接引你往生西方呢?如果悟了没有生灭的顿教教法,亲见西方极乐世界,只不过是瞬间就能达到的;不能开悟而称名念佛,但求往生,路有十万八千里之远,又如何能达到呢?惠能我能给诸位在一瞬之间搬来西方极乐世界,眼下便能看到。各位是否希望看到?”

    众人都向大师行大礼,说:“如果在这里能见,哪还需要再发愿往生西方呢?希望大师慈悲为怀,立刻就显现出西方来,让大家都得以看到。”

    惠能大师说:“各位,世上的人的肉身就如同一座城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好像是城门。外面有五个门,里面还有一个意念门。自心好比土地,自性好比帝王。帝王居于自心这块土地上,自性在,帝王在,自性无,帝王无。自性存在,身心存在;自性缺失,身心大坏。作佛要向自性中去求得,切不要向身外去求索。

    “自我本性愚迷时,佛也是众生;自我本性觉悟时,众生就是佛。能以慈悲为怀,当下就成观音;能乐于施舍,现在就是大势至菩萨。能自性清净就是释迦牟尼,能平等直了就是阿弥陀佛。

    “有人我二执时,障碍升起如同须弥山,邪见心念如同无尽大海,烦恼生起就如同波浪涌动,歹毒害人之心像凶猛的恶龙,虚假妄念如同鬼魅,在尘劳中奔波如同鱼鳖,心存贪欲嗔怒就是身陷地狱,愚昧无知就堕入了畜生道。

    “善知识!时常奉行十善,天堂便在眼前;拔除人我之执,须弥障碍轰然倒塌;去除贪心,欲念之海顿然枯竭;烦恼不生如同波浪不兴;心中毒害之心消除如同恶龙鱼鳖尽绝。自性心地上觉悟如来佛性,放大光明,生大智慧,将外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门照耀清净,把欲界的六重天全部照破。自我本性向内映照,贪、嗔、痴三毒当即灭除,应该堕入地狱受苦的罪业也顷刻除尽,内外通明透彻,就与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差别。不这样修行,怎么能到达彼岸的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听了惠能大师所说,立刻识见本性。向大师礼敬致拜,都感叹、称赞,高声唱诵道:“但愿普天下听到此法的众生,立刻都能开悟。”

    原文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①?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②,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注释

    ①持戒:六度之一,即护持戒法的意思,与“破戒”相对称。

    ②饶益:予人富裕、丰足法益的意思。

    译文

    惠能大师说:“善知识!如果想修行,在家中也是可以的,不一定必须到寺庙里。如果在家中也能坚持修行,恰如身处东方的人却能心存善行;即使身在寺中却不奉行修行,那就如同身在西方极乐却心存恶念。只要内心清净,就是在自性中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韦刺史又问:“在家又怎样修行呢?希望能给我们教化指授。”

    大师说:“我给大家说一个《无相颂》,只要依照这个颂修行,就是经常和我在一起。如果不依照这个颂修行,即使剃度出家为僧,其对于修道又有什么用处呢?”颂词说: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都必须依照偈颂修行,各自识见获取本性,直接成就佛道。佛法修行不可拖延。大家就这样先散了吧,我这就回曹溪山了。大家如果有疑问,就来问我好了。”

    当时,韦刺史与官员们,大法会上的善男信女们,都有所开悟,对惠能大师的教法深信不疑,遵守奉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