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成功没有偶然-境界不同,结果就不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眼睛仅仅盯着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无论我们决策的理念多幺崇高或者具有理据,但如果同顾决策的实际后果,都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堪设想以及难以补救的影响。成功的现代企业,在做出重要决策前都会经过最高管理层详细研究,充分咨询了解,集思广益,掌握全面情况后才做出适当的决定,不会因个人意向而影响大局。

    ——李嘉诚

    钱要赚,但原则也要讲

    李嘉诚箴言

    现今世界经济严峻,成功没有魔法,也没有点金术,但人文精神永远是创意的泉源。作为企业领导,他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能全景思维,有长远的眼光,务实创新,掌握最新、最准确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决策,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更重要的是,正如我曾经说过的,要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良好信誉,这是在资产负债表之中见不到但价值无限的资产。

    领导的全心努力投入与热诚是企业最大的动力,通过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互动沟通,对同事的尊重,这样才可以建立团队精神。

    人才难求,对具备创意、胆色和审慎态度的同事,应该给予良好的报酬和显示明确的前途。

    商业的存在,除了创造繁荣和就业机会,最大的作用是服务人类的需求。企业本身虽然要为股东谋取利润,但是仍然应该坚持“正直”是企业的固定文化,这也可以被视为是经营的其中一项成本,但它绝对是企业长远发展最好的根基。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应该努力坚持,走一条正途,这样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商场启示

    当媒体询问成功之道时,李嘉诚却说出来人人皆知的道理,那就是:“商业的成功,取决于做人的成功。做生意的人都精明能干,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关键在于,你得靠自己踏实的做人之道赢得别人的信任,让别人愿意和你达成交易。”

    做人的道理很多人都懂,怎么用才是硬道理。早年,李嘉诚做塑胶花生意时,为了取得质量较好的材料,他找到一个外商,希望订一大批货。不过,对方开出一个条件,要求必须有较大的企业为李嘉诚的公司担保才愿意签约。这对刚起步的李嘉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很多大企业面对一个赤手空拳的年轻人是不愿意冒风险担保的。李嘉诚跑了很多家企业求助,最后仍是失望而归。本来雄心勃勃,想大干一场,没想到却遭如此阻力,看来这单生意是泡汤了。

    无奈之下,李嘉诚只好如实告诉了外商。外商见这个年轻人如此诚实,觉得和他做生意没人担保也放心,便同意和李嘉诚签约。外商告诉李嘉诚:“说实话,我们从来没有和没人担保的公司合作过,但是,你的诚意打动了我,我们做生意最看重的就是诚信,你不必去找担保公司了,我愿意与你合作。”

    没想到,面对渴望已久的合约,李嘉诚却拒绝了。他对外商感激地说:“感谢您这么信任我,可是,由于资金问题,我没有办法订您这么多货。谢谢您的好意,我们还是无法签约。”

    李嘉诚的这一举动让外商很诧异,他对这个中国人更感兴趣了,生意圈内没有谁不想着占便宜谋利润,而李嘉诚却将做人看得比利润还重要,他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君子。于是,外商决定无论冒多大风险都要和李嘉诚合作,帮这个年轻人一把。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不光要有精明的头脑,还需要有为人处世的智慧。李嘉诚在商界之所以成功,更多的取决于他做人的成功。

    在商场里摸爬滚打,人际关系决定着财源。一个商人,若能做到广结善缘,财源才能滚滚不断,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长久。

    因此,人际关系之于商人就是无形的资产,是一个潜在的资产库。李嘉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首要原因就是他通过做人的原则来做生意,取得了对方的信任,生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今社会商业化气息很浓,人们都渴望着发财,为此绞尽脑汁,却忘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用做人的魅力为自己赢得成功。李嘉诚谈到商界的尔虞我诈时也颇为反感,他说:人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首先在做人上就失败了。做人失败了,即使一时赚取了利润,也如朝露,很快就蒸发了。这样做生意,是不会长久的。

    生意的达成就是建立信用的过程。如李嘉诚所言,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才能为做生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做生意就如无本之木。

    万物有道,道法自然。经商也有经商的“道”,它如同做人之道,那就是“德”。有“德”之人必然要诚实厚道,诚实厚道就是诚信、实在、可依赖。在做生意时就要做到与人为善、爱护员工、诚信可交、体谅合作方、为客户着想,这样做生意才能基业长青。

    因此,一个成功的商人的第一课就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做生意。那些看似精明的急功近利者,在赢取利润时却断了后路,没了出路,是不可取的。

    一般来说,迷恋风水被认为是商界人士常做的事,一个人生意做得越大,越小心翼翼,动不动就请个风水大师来观风水,做一些重要决定时总喜欢选一个“好日子”。李嘉诚却凭着“事在人为”四个字,将每一天都变成了好日子,每一个地段都变成了发财宝地。

    1955年,李嘉诚成立了一家中型工厂,订单拿到了,新机器也购置了,只差厂房没有确定。恰巧这时士美菲路有一家商场倒闭了,厂房大小和李嘉诚预想的很合适,他决定租下这个厂房。这时,有一个人告诉他说:“李先生,你很努力,也很有勇气,但是,我得提醒你,这条路风水不好,做生意的没有一家是赚了钱后离开的。很多老板都怀着雄心而至,怀着失望离去。你没看见这附近的场子没精打采吗?恐怕不久就要关门大吉了。你还年轻,损失点订金就算了,赶紧换个地儿去吧。”

    李嘉诚非常感激这位好心人的提醒,可是他觉得订单已经接了,机器也买好了,如果就此作罢,将会失信于人,企业刚成立就失信于人,这样恐怕不好。李嘉诚决心要留下来,并且要做好。

    李嘉诚的企业搬进去后,他用心经营,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在稳健中求发展,果然发展得很好。士美菲路附近的场子真的纷纷倒闭了,李嘉诚将他们的厂房也租了下来。可是,奇怪的是,李嘉诚的企业开工一个月,就赚到了足足两年用的经营资金。李嘉诚也很感慨,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努力的人也成就一方好风水。”

    作为坚持自己经商原则的李嘉诚来说,做好生意是首位,风水的好坏不过是见仁见智,信则有,不信则无。对于李嘉诚来说,努力才是第一位的。

    不与业务谈恋爱

    李嘉诚箴言

    不要与业务谈恋爱,也就是不要沉迷于任何一项业务。

    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钱是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

    若为了赚钱做一些对不住良心的事情而损坏自己的声誉,这个人就很傻。

    我对自己有个约束,并非所有赚钱的生意都做。有些生意,给多少钱让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社会容许做,我都不做,因为这是我一向做人的原则。

    很多人认为开赌场是一种娱乐事业,每年都挣很多钱。巴哈马政府鼓励发展旅游,我们在那里盖了三个酒店。其总理跟我说,可以马上给我赌场执照。但是,我要求他们将一个原则立即写在会议记录里……我们自己绝对不能经营赌场。旁边的人说:“这是总理给我们的。”我说:“告诉总理,这个执照我交回给他,我们盖的是酒店,租用的人要开赌场不关我的事,我只按市场价值拿我固定的租金。”

    商场启示

    “经商而不沉迷于商业活动。”这是奏正的大智慧者,是有着丰富经商经历的人自在出入于商界的纯熟情感。对于成功的商场人士来说,只有盈利的生意,没有永远的生意。他们懂得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任何一件事情在达到顶峰之后就会走下坡路,这时候,人就应该调整心态,接受它暂时的低迷甚至失败,而不强求成功。

    这些道理大多数人都懂,可是,真到现实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人们都喜欢成功,成功后就更觉得自己了不起,就会出现一种自恋情结。自恋情结是一个人害怕失败的心理源泉,在一次成功之后就会错误地将自己定位为“成功人士”,一旦定位下来,就会有种“成功人士不能失败”的暗示。所以,等到兴极而衰时就会无法接受,最初的成功却导致了今日的心理不成熟,经不起正常的起起落落。

    大丈夫要能经得起大风大浪,得也高必,失也不恼,在得与失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过,真正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的是少数。只有在得与失之间自如应对,才能化前进中的阻碍为动力,积攒更大的力量去获得更大的成功。

    或许李嘉诚的这个经商理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不要局限于一项业务,目光所及之处都可能存在着商机,应该做好准备,抓住每一个商机。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经营多种业务,还可以分摊风险,共渡难关。

    李嘉诚刚起步时什么都没有,无论是资金、人际关系还是市场等都无法和同行竞争,可以说,李嘉诚和他的公司是在磨炼中成长起来的。竞争促进了李嘉诚的成长,这是李嘉诚事业道路上非常宝贵的经验。更难的是,李嘉诚最初进军某个行业时,一般这个行业都有了自己的行业老大,在这种瓶颈状态下,很少有人有胆识再来参与的,可李嘉诚做到了,而且还由无名小卒做到了老大的位置。

    在这一方面,李嘉诚曾建议同行: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因为现在的经济形势多变,竞争也更加激烈,一个人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目标,才能做到心里有数。1979年,李嘉诚在收购和黄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糅合中西方思维,找到适合公司的管理基点,以此建立起公司灵活的管理框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在具体的实施中,就要求不同的管理层在相互竞争中努力发展自己,寻找给公司带来最佳效益的机会。一整套的规章制度可以确保公司的自由空间在可控的范围内,毕竟集权式的领导方式无法最优发挥不同管理层面的优势。执行决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市场面对太多的潜在风险,若想抵挡住较大的风险,坚毅的精神是不可少的,并且坚毅的精神还可以为个人和企业赢得良好的信誉,这才是一个企业最有潜力的资产。

    其次,要在知识和经验中磨砺眼光。知识的储备直觉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必然影响判断力。不可否认,有时人的直觉很准确,但比直觉思维更可靠的是理性思维,因此,一个人要读万卷书。

    最后,摸清同行的底是制胜法宝。李嘉诚说在做决策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弄清楚对手的优势和不足,获得切实的资料,为做好决策做准备。

    扩张中不忘谨慎,谨慎中不忘扩张

    李嘉诚箴言

    “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这是我一生中最信奉的生意经。直到现在,所有的下属集团单位都采用的是一种保守的会计方式,非常重视集团总体的现金流向。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一直在沿用没有债务的“无债稳健经营”方式,这种方式已达半个世纪之久。

    我不会因为今日楼市好,立刻买下很多地皮,从一购一卖之间牟取利润。我会看全局,例如供楼的情况,市民的收入和支出,乃至世界经济前景,因为中国香港经济受到世界各地的影响,也受到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所以在决定一件大事之前,我很审慎,会跟一切有关的人士商量,但到我决定一个方针之后,就不再变更。

    儒家精神最简单地来讲就是“过犹不及”,这是孔子讲的。还有老子讲的“知止不败”,这两个哲学是非常有用的。“过犹不及”,你过度地扩张,容易出毛病;你过度地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竞争。任何企业,任何一个行业,过度扩张都是不好的,所以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扩张,这都是很重要的。怎样从小型企业到中型企业,怎样从中型企业到大型企业,步步为营,这是一个学问。

    商场启示

    地产行业是一大块肥肉,商人们都想尝一口,因此竞争也就十分激烈。李嘉诚开展的产业正是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进行的。作为一个新入行者,李嘉诚十分冷静。当时地产业的代表霍英东被利润冲昏了头,一心想着加快资金运转,赚更多的钱去开发新的地产,大张旗鼓地售楼花,急功近利的地产商紧跟其风,售楼花一时成风。

    李嘉诚却发现如果售楼花的话,地产商将和银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受制于银行,这是他不愿意的。

    虽说高风险、高收益,可是,李嘉诚决定稳中前进,资金再少也决不卖楼花或按揭建房,尽量做到不在银行抵押贷款,以免客户挤退,这样不但有损企业声誉,还可能将企业带入险境。

    不久,香港创兴银行便出现了挤退,这次挤退竟然将有着“西环地产之王”之称的廖宝珊逼得脑出血猝死。这证实了李嘉诚的理念是正确的。

    1971年6月,长江地产有限公司成立,李嘉诚全力以赴进军房地产。李嘉诚信心满满地召开了第一次高层会议,并声称长江地产的目标是超过置地公司。香港置地土地有限公司是香港同行业的领头军,在全球的排名也不出前三,它不仅仅经营地产,还涉及酒店餐饮、食品销售,市场已经波及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当时长江地产仅仅拥有35万平方英尺的地盘物业,所以,很多人认为长江地产想超过置地公司简直是太自不量力了。事实上,李嘉诚并非是做白日梦,他是有着远大的目标和长远的眼光的,敢声称赶超置地公司,他自有他的理由和底气。

    其实,李嘉诚自从将目光投向地产业后就逐渐摸透了置地的底细,对于置地的成功经验和有待提高的地方了如指掌。李嘉诚认为:“置地的基地在中区,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寸金难得寸土,而是寸土尺金。长江的资金储备不足,自然还不敢到中区去拓展,但我们可以去发展前景大、地价处于较低水平的市区边缘和新兴的市镇。待资金雄厚了,再与置地正面交锋。”

    果不其然,长江地产在努力8年后就已经在楼字面积上超过了置地,居于香港地产集团的第一位。李嘉诚取胜的法宝就是规避了置地的不足,没有选择价格昂贵的土地,而是选择地广价廉的土地进行房屋建设。

    李嘉诚总善于从前辈身卜取经和吸取教训,在地产业稍经搏击便看到了地产与银行的风险。他很想赚钱,却也时刻提防着一夜暴富后的朝不保夕。地产界和股市的规律是如此相像,李嘉诚始终保持着稳健的步伐前进。

    在稳中求胜的大方针下,李嘉诚还采取了一些灵活的手段增加竞争力。这样,不但争取了银行的信任和股市的美誉,还为其在中区发展创造了条件。他知道沉着冷静地思考自身和对手的优劣,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就是,知己知彼才能抓住地产业的大方向,以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后来,在地王大战时,长江实业果然一举中标。

    有“舍”才有“得”,李嘉诚对中国文化中的舍得精神运用得很到位,以物业上的负利润给自己企业在地产界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改变了企业形象,实则利润无可估价。从长远来看,赚的钱远远超出当初的亏本。这就是所谓的长远战略眼光吧。

    眼界全球化

    李嘉诚箴言

    我个人对全球电信业务很有兴趣,而且时刻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我同样坚信,无线数据传输将成为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

    和记黄埔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经营2G业务,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以色列及印度。欧洲电信业的发展速度全球第一,移动电话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数据传输,而不是语音传输……和记黄埔已将自己定位在这一经营领域,并且在英国、意大利和奥地利获得了营业执照。

    然而,我们绝不能为了获得每一个3G营业执照而无限制地竞标。例如,在德国的执照成本过于高昂,超过了我们的预算,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退出。知道何时应该退出,这点非常重要,在管理任何一项业务时都必须牢记这一点。

    我们在等候美国政府颁发3G营业执照。如果我们能捕捉到一个好的投资机遇,我们能够迅速进入市场,因为我们无须向银行贷款。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机会在美国投资。如今已经有一个项目在讨论。

    我的主张从来都是稳中求进。我们事先都会做出预算,然后在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投资。尤其在电信项目上,你需要时间来创建网络和消费者群体,然后收获的季节才会来到。

    商场启示

    所谓的潮流是很多现成元素的新组合,任何行业的革命都不是平地而起的。每一个小小的因素都影响着未来的大趋势,一个商人若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发挥优势,就必须事先预想到商业的变化,并做好相应的准备,这样,等到元素成为流行主题时才能从容应对。

    李嘉诚坚持不懈地学习,让他的目光一直都很长远。在从事了多年制造业、地产业之后,从2000年开始,李嘉诚开始扩展业务范围,不再局限于塑胶花和地产业,而是进军IT行业。李嘉诚突围出传统的行业,并一举成功的典犁事例是:1999年成功抛售英国电读Orange 49%的股权,获得了220亿美元的高额利润。李嘉诚“低买高卖”的手法运用得极其熟练,他一般选择在市场低迷时投资购买,过了低迷期就高价抛售,赚的是这一高一低之间的差价。

    李嘉诚从1999年开始就高度关注全球电信业,寻找新的发财契机。李嘉诚抛售的英国电读Orange第二代电话业务,到第三代时总成本要低于140亿美元,而李嘉诚却卖到了317亿美元。

    李嘉诚非常看重企业家的思维,他说企业家要懂得何事该为何事不该为,何事可行何事不可行。2000年上半年,李嘉诚做出了很多人认为荒唐的事,就是在第三代电话业务发展态势正好的时候,退出了德国、瑞士、波兰和法国等之间的电话经营竞标。他认为,第三代电话业务虽然发展得不错,可是,在商家的追捧中,它的竞标价已经超出了能盈利的范围,所以,自己选择退出。

    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对的,第三代电话业务很快进入低谷。等到大家对该市场不热捧时,李嘉诚又出人意料地回到了这个领域。他以90亿美元的高价取得了英国和意大利第三代电话的经营权,意图抢占未来第三代移动电话的经营权和市场,这一举动促进了第三代电话业务的良性发展。

    在IT行业,李嘉诚再次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个14岁就出来打工谋生、做塑胶花创业的人,怎么可能会对IT业有如此敏锐的感觉?怎么就能够做出精准的战略决策?

    其实,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由此带来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也不同。有人习惯凭借经验,有人喜欢借助直觉。无论借着经验还是直觉,对市场准确的触觉才是实力,才是掌握商机的m路。那么该如何准确地把握市场呢?

    首先,从市场的趋势出发,要对市场内部情况熟悉掌握,找到达成目标的方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方案,是一个企业策划层必备的素质,否则就会让企业的发展沦于盲目。其次,外部环境也是企业做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外部环境的改变是企业改变的指向标,如果决策层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很容易陷入保守状态而故步自封。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内察自身实力,眼观外界出路,抓住企业发展的契机,灵活应对各种变化着的形势,以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若想知己知彼,公司就要有一个智囊团,尽量全面地搜集和分析市场资料,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资料不全或资料过于陈旧是分析资料的大忌,决策一定不能滞后于变化的市场形势。分析材料时也要精细入微、掌握大局、冷静客观,善于捕捉信息,还要分析其潜在的内容,决不能被信息表面现象遮蔽眼睛,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决策方案。

    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值得开发的市场,不要急着开辟,要考察一下自己是否有实力去开辟新市场并具备应对新形势的能力。比如,资金是否能有效循环?现有的科技水平是否能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这两个条件不足,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借贷,还是稍微推迟一下开辟市场的时间?科技创新的速度是否跟得上时代步伐?科技不过关时,是引进技术还是挖掘技术人员的潜力进行开发?不管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总之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急功近利陷企业于不利,也不能保守不前坐失良机。

    对市场的判断能力称为判断力,判断就是推测,推测总会有误差,总会有风险,而最好的企业往往转风险为机遇。企业不能一味地盲目乐观,决策层更不能自命不凡而听不进去意见和建议,决策成为独断,这样势必会将企业带入困境。

    现在的企业已经不再寻求利益最大化了,而是寻找最佳方案,最佳方案是将企业的技术水平、资金储备、人力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能将企业的各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并能不失时机地做出决策,这就要看一个人的悟性了。

    延伸阅读全球化不可承受的重压——2001年第十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开幕仪式致词

    今天非常高兴和荣幸能够参加我们潮人第一次在自己祖国的首都举行的大会。我们来自世界各角落的潮邑乡亲才俊——尤其是对潮汕有莫大贡献和备受崇戴的庄世平长者——共有3000多人,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重视,实在是莫大的荣耀。本人谨向今天莅临的各位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我们如此高兴地共聚时,我们可能不曾想到,假如这世界全部只是我们潮州人,这可能不是一个最富有趣味的世界。大家请不要误会,我作为潮州人,对潮汕地区的历史、乡情及我们独有的性格都感到自豪,童年的我,在家乡亦有很快乐的回忆。然而,文明社会的发展精髓在于多元会聚,是建基于不同的传统文化及信仰的。历代各国的交往,为世界发展带来创意和动力,使世人更懂得、更珍惜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各种权益,或许这所有共同的进步,为的是要创造“更富知识的人类”,在其个别迫寻更丰富的人生中,可不断发挥智慧与审慎精神,共同创造一个更人道、互相关怀及具有效率与高生产力的世界。

    在强大的创业精神驱使下,商贸逐渐变成一种革命,在丝绸之路上孤独行走的骆驼队伍,已演变成为全球每个角落的竞争力。全球化对文明发展和进步有独特的贡献,但有些人认为它像一个脱缰的社会,其不断伸延、复杂常变及互相矛盾的性质,为懂得参与其中的人创造无限的商机及庞大的财富,也压迫着更多的人+令他们生活得更艰苦和绝望,令他们感到彷徨及激愤,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和生计已经被一些超乎其掌握范畴的力量所支配。企业追求效率及盈利,尽量扩大自己的资产价值,其立场是正确及必要的。庞大的资金轻而易举地流入可钻营的市场,层出不穷,寻找最低成本、最佳人才及机会。商场每一天如严酷的战场,负责任的管理层天天精疲力竭,为了捍卫企业和股东的利益,被迫永无止境地开源节流。科技及投资增长,却未必能创造就业机会。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每每两难兼顾,然而,若不能增进福祉,经济的作用又是为了什么?漠视此问题,我们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但经济的融合只是其中一个层面,全球化更重要的问题是人类如何消除歧见、和谐共进。社会最重要的动力是安定和信心,但如何达到,现今谁都没有全部的答案。人与人彼此间的关系萌芽于自己的思想中,当我们开始认真思索这些问题时,是有改变的可能。也许全球有着各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与信念,其中儒家的“仁义”、佛家的“慈悲”、道家的“济世”以及基督教的“博爱”等都各有真理,我们要进行思想的耕耨,对各种信念要有更深入的理解,兼容并蓄,凝聚共识,才可真正知道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很大差别,但仍可和而不同、融洽共处。

    各位乡亲,我们2000多万海内外潮邑同胞,多年来努力耕耘,创出成绩,人才辈出,在不同领域中承担着各种角色。在我个人经验里,我发觉恒心与关怀都是没有年龄和区域限制的,今天的我,还是努力去克服我面对的困难和做到我想做的事吧。这是我们要时刻对自己保持的高度要求,不单是为了我们本身、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心爱的祖国大地,亦是为了我们彼此共存的世界,做出贡献和创造更光辉的未来。愿与各位共勉,谢谢大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