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鉴赏-韩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诗人名片

    韩愈(768—824)

    字号:字退之

    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作品风格:奇崛雄浑

    个人简介:三岁丧父,由兄抚养长大。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曾当过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后又任监察御史,不久,被贬为阳山县令。元和元年(806)召为国子博士,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因随裴度征淮西平叛有功,升迁为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险些被宪宗处死,在大臣们的挽救下,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穆宗即位后,被召回朝中,历任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职。长庆四年(824)病逝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反对骈文,提倡散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诗歌创作上力求独创,气势宏伟,风格独特。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和《外集》传于世。《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韩愈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①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②,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③。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④,蛟龙出没猩鼯号⑤。

    十生九死到官所⑥,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⑦。

    昨者州前捶大鼓⑧,嗣皇继圣登夔皋⑨。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⑩。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11,坎轲只得移荆蛮○12。

    判司卑官不堪说○13,未免捶楚尘埃间○14。

    同时流辈多上道○15,天路幽险难追攀○16。”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17: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18,

    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

    ①张功曹:即张署,河间(今属河北),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和张署同时因进谏触怒德宗,同时被贬到南荒之地,二十一年,顺宗即位大赦,二人到郴州(今属湖南)待命,后因湖南观察使杨凭从中作梗,未能反京,二人被移到江陵(今属湖北),韩愈为法曹参军,张署为功曹参军。

    ②纤:纤细,轻薄。天无河:指不见银河。波:指月光。

    ③相属(zhǔ):相互劝酒。君:对张署的尊称。当歌:请张功曹颂诗。

    ④洞庭连天:洞庭湖水和天连相连,强调洞庭湖之大。九疑:即九疑山,又称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境。

    ⑤蛟龙:传说一种能发洪水的龙。猩:猩猩。鼯(wú):鼯鼠,形似松鼠,夜间活动。

    ⑥官所:指张署贬谪的临武。

    ⑦海气:瘴气,古时南方热带山林中因湿热产生的一种有害气体。湿蛰:潮湿。

    ⑧州前:官府门前。

    ⑨嗣(sì):继承人。登夔皋(kuíyáo):任用贤能官员。夔皋,是传说中的尧、舜时期两名贤臣的名字。

    ⑩大辟:古时被判了死刑的罪犯。

    ○11州家:州官府。申名:上报朝廷被赦人员名单。使家:观察使,是朝廷派到地方巡查的官员。

    ○12荆蛮:指荆州官府所在地江陵,此地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域,楚国曾被称为荆蛮。

    ○13判司:曹参军的统称。

    ○14捶楚尘埃间:这里指曹参军职位卑微,有过失,就会受惩罚,甚至有时趴在地上挨鞭打。

    ○15同时流辈:一同被贬的人。上道:返回京城。

    ○16天路:进身朝廷之路。

    ○17殊科:不一样。

    ○18他:其他。他古音“佗”。

    贞元十九年(803),天下大旱,百姓贫苦,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和张署,劝谏减免徭赋,触怒德宗,两人同时被贬南蛮。至宪宗即位,大赦天下,他们仍不能回京,被改调江陵(今属湖北)作曹参军。此诗便是,韩愈听到此消息后,心情复杂,借中秋和张署对饮赋诗之际所写,一抒情怀,并赠给张署。

    本诗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赏析。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八月十五日夜两人对饮的环境。天高云疏,明月当空,凉风习习,万籁俱寂,在这样清冷寂静的月夜,诗人和张署两人举杯痛饮,心中是何等的凄凉。为了打破沉寂,韩愈邀张署诵诗。“一杯相属君当歌”句,引出了张署的悲歌。

    第二部分(从“君歌声酸辞且苦”到“天路幽险难追攀”),写张署诵歌。首先总体评价了张署的歌声酸辞苦,使人“不能终听”就“泪如雨”。表明两人的心情是一样的酸楚。

    张署的歌,首先写被贬南迁时遭受的痛苦,跋山涉水,山高水阔,路途遥远,蛟龙出没,野兽哀号,环境荒凉险恶,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贬所。而贬所环境也同样恶劣,整日“幽居默默”好像是个逃犯。下床畏毒蛇,下床都这么困难,更不用说远行了。食怕中毒,空气中弥漫着湿蛰腥臊的气味。这段叙述表明两人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语言悲伤。

    接着笔锋一转,写到让人激动欢欣的大赦消息。宣布赦书那天,鼓声隆隆,“赦书一日行万里”的场面热烈,节奏欢快,体现出张署兴奋的心情。听到大赦令宣布:“罪从大辟皆除死”,“迁者追回流者还”,这使两人感到前途突然出现了光明,回京有望了。但是,诗情又一转折,虽然大赦令写得清清楚楚,但“使家”阻挠,他们还是不能回京。最后“移荆蛮”,“只得”,表现了两人心中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转移“荆蛮”,职“判司”小官,位卑人轻到受长官鞭打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处境,张署感叹道:“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这部分是诗文的主题,文势波澜起伏,震荡人心。

    第二部分虽然诗人借张署的歌,抒发了自己愤懑不平之情。接着,第三部分(从“君歌且休听我歌”到“有酒不饮奈明何”)写诗人的议论。“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二句,自然转到诗人的议论。今夜明月最好,人生命运天注定,我们不能左右,值此良宵还是开怀畅饮吧。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宦海沉浮,难以掌握自己命运,于是,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天,自我排解,用酒消愁,暂时忘记烦恼。这三句话中深藏的苦楚,溢于言表,结尾看似旷放,也是深含无奈。“一年明月今宵多”照应题目的“八月十五”。

    这首七古,以主客唱和结构全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倾诉,别有特色。语言沉郁雄浑,感情酸楚悲伤,情节波澜起伏,结构完整,意境悲凉,意蕴深远。

    后人点评

    明人陆时雍:没读昌黎七言古诗,觉有飞舞翔翥之势。(《唐诗镜》卷三十九)

    调张籍①

    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②,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③,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④,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⑤。

    想当施手时⑥,巨刃磨天扬。

    垠崖划崩豁⑦,乾坤摆雷硠⑧。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⑨。

    仙官敕六丁⑩,雷电下取将○11。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12。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13。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14。

    剌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15。

    顾语地上友○16: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17,与我高颉颃○18。

    【注】

    ①调:调侃。

    ②群儿:指批评谤伤李杜的人。

    ③蚍蜉(pífú):一种大蚂蚁。

    ④伊:发语词。

    ⑤“徒观”二句:指“李杜文章”就像是大禹治水的成就一样,后人虽能看其成果,但无法看到开辟的情景。

    ⑥施手:动手。

    ⑦垠(yín)崖:悬崖。划:劈开。

    ⑧雷硠(láng):山崩裂的声音。

    ⑨金薤(xiè):倒薤书,比喻文章的优美。

    ⑩敕(chì):命令。六丁:传说中的天神。

    ○11雷电:指传说中的天神。

    ○12毫芒:毫毛的细尖。比喻极为细微。

    ○13八荒:古人认为九州在四海之内,四海在八荒之内,所以它指最远之处。

    ○14“精诚”二句:指突然领悟到了“李杜文章”的妙处。

    ○15“刺手”四句:都是形容李杜诗文创造出来的意境。汗漫,广漠无边的地方。“不着“句:超越织女星运动范围。

    ○16地上友:这里指张籍。经营:构思。

    ○17乞:送给。

    ○18颉颃(xiéháng):上飞称颉,下飞称颃。

    织女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在中唐,不被重视,甚至有人还妄加贬斥。韩愈写这首诗,热情地赞美了李、杜的诗文,表现出强烈的倾慕之情。

    本诗可分为三部分进行赏析。前六句为第一部分。诗人开篇高度评价了李、杜诗文,谴责“群儿”谤伤前辈,讽刺他们自不量力。“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这两句也被后世人凝炼成了成语,广为传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广为传颂,已经成为对两位诗人最准确的评论。

    第二部分(从“伊我生其后”到“不着织女襄”),着重写韩愈对李、杜的钦佩和敬仰,高度赞美他们的诗歌成就。这部分可以分三层去理解。第一层(“伊我生其后”到“乾坤摆雷硠”),诗人感慨自己出生在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想见。尤其是读到李、杜光芒四溢的诗歌时,不由追想起他们酣畅淋漓,挥毫写诗的情景,那种气势雄浑,就像大禹治水时挥动着大斧,使山崖峭壁顿时崩劈,被阻隔的洪水瞬间倾泻而出,天地间回荡着山崖崩裂的巨响。第二层(“惟此两夫子”到“使看百鸟翔”),写李、杜二人坎坷生平。诗人认为是天帝要让他们不断地吟诵,于是,故意让他们经历苦难。他们就好像被剪断羽毛囚在笼中的鸟儿,悲伤地看着笼外百鸟自由飞翔。这里用了比喻,形象描绘了两人坎坷一生。第三层(“平生千万篇”到“太山一毫芒”)六句,写李白和杜甫一生成就非常,著作等身,写下了千万篇如金玉一样优美的诗歌,但大多散佚,令诗人惋惜。诗人想那些诗篇大概多被天神派神兵取走了,流下人间的,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这部分写得波澜起伏,诗人赞美、感慨、惋惜等等情感也在回环曲折的行文中融成了一体。

    第三段(从“我愿生两翅”到最后),分两层分析,第一层(从“我愿生两翅”到“不着织女襄”),写诗人追随李、杜。他希望自己能生出两翅,飞向及远的八荒之地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诗人终于能和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各种各样的意境便进入心里:反手拔出鲸鱼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美酒,腾身遨游于广袤的天宇中,自由自在,甚至连织女制的天衣都不用去穿了。诗人在这部分用奇幻的想象,把李、杜诗歌意境写得出神入化,让人眼花缭乱。诗人想到去“八荒”寻找,表现他对两人的追慕之情,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

    第二层是最后四句。诗人诚恳地劝朋友张籍,不要总是钻在书堆中寻章摘句,构思经营,还是一起向李、杜学习,自由飞翔在诗歌的广阔天地间吧。他不仅点出了题目。

    这首五古,诗人用奇幻瑰丽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置身奇幻世界探究冒险的感觉。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奇伟壮阔。同时,诗文也成功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

    后人点评

    朱彝尊《批韩诗》说:“议论诗,是又别一调,以苍老胜,他人无此胆。”

    山石①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②,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③,芭蕉叶大支子肥④。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⑤。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⑦,出入高下穷烟霏⑧。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⑨。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革几)⑩?

    嗟哉吾党二三子○11,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

    ①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三字为题,是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与诗的内容无关。

    ②荦(luò)确:险峻不平的样子。微:狭窄。

    ③升堂坐阶:登上寺中厅堂,坐在厅堂台阶上。新雨:刚刚下过的雨。

    ④支子:即栀子,常绿灌木,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

    ⑤稀:指模糊,看不清楚。

    ⑥疏粝(lì):糙米饭。这里指简单的饭菜。

    ⑦无道路:指因晨雾很浓,使人看不清道路。

    ⑧出入高下:指上山下谷,穿梭于山谷之间。穷烟霏:指走尽了云雾缭绕的山径。

    ⑨枥(lì):同“栎”,落叶乔木。围:两手合抱一周为一围。

    ⑩(革几)(jī):马缰绳。这里用作动词,控制的意思。

    ○11吾党二三子: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几个朋友。

    山石

    这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从徐州到洛阳的途中,留宿洛阳北面的惠林寺时,写下的一片游记诗。该诗按照行程顺序,写了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时的见闻和感受。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八句。主要写诗人安寝之前的见闻和感受。“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写去寺庙的路上情景,行路艰难,沿路山石险峻,山路狭窄,这都随着诗人的前进而不断转换的景象。“黄昏到寺蝙蝠飞”,写诗人“黄昏到寺”时看到的情景。“黄昏”,是一个抽象的名词,需要其他景象来反映这个时间名词,诗人于是巧妙地选择“蝙蝠”,蝙蝠本来就是夜间活动的动物,蝙蝠飞就让我们联想到暮色朦胧的黄昏景象。天色已经是黄昏,就要先找僧人安排食宿,于是,诗人便“升堂”。诗人游兴正浓,顺势就坐在台阶上欣赏寺中风景,刚刚下过雨,只见雨后“芭蕉叶大栀子肥”,因为上边写到“新雨足”,所以,用“大”和“肥”形容芭蕉叶和栀子花就非常形象鲜明。那鲜绿的大叶子,肥美的栀子花,格外抢眼,让人赏心悦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芭蕉叶和栀子花笼罩在夜色中,看不清楚了。这时,僧人便热情和他攀谈,寺僧夸赞寺中的“佛画好”,并拿来火把,带客人去看,壁上的画依稀可见。这时,床铺收拾好了,席子擦得很干净,斋饭也已经摆上。可见,形象地表现寺僧的殷勤周到,可见,主客感情融洽。“疏粝亦足饱我饥”,这大概是主人对僧人的话,既表明诗人走了一天,很饿,也暗露自己闲散不拘束的性格。

    第二部分(“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夜宿情景。夜深了,诗人静静躺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静,甚至于连虫鸣的声音都没有,“绝”字突出了这种安静的氛围。我们不禁联想到,大概在深夜之前,百虫鸣声不断吧。在宁静的夜里,各种鸣声交织在一起,自当别有情趣。夜深,虫鸣声没有了,而“清月出岭光入扉”的画面接踵而至,于是,诗人又赏起月来,月色清明,静静照着,恬静优美。写夜宿虽然只用了两句话,但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到“水声激激风吹衣”),写天明离寺后的情景。天明离开时,“无道路”,表明天刚破晓,雾气很浓,看不清道路,所以,诗人行走时说“出入高下穷烟霏”。诗人行走时,四周都是厚厚的“烟霏”,便摸索着前进,一会儿出现在高处,一会儿隐没于低处,时高时低,时低时高,若隐若现。此情此景,趣味盎然,充满诗情画意。朝阳逐渐升起,烟雾渐渐散尽,“山红涧碧纷烂漫”的亮丽景色便闯入诗人的眼帘。接着诗人发现“时见松枥皆十围”,这既丰富了诗人眼前的景色,也暗示诗人在继续前行。诗人穿梭在高大的松栎树丛中,清风拂衣,流水淙淙。接着诗人脱鞋赤脚,涉过山涧,双脚浸润在清凉的涧水中,整个身心都陶醉在这美丽的山景中了。下山的画面一个一个展现给读者,画面不断更换,读者也被这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

    第四部分是结尾四句,总结全诗。“人生如此”四字,概括了这次出游寺的整个经历,然后用“自可乐”肯定出游的经历很美。后面的三句,以仕途生活作反衬,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首七言古诗,诗人选择画面非常精当,通过描写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中的典型景色,使整个行程的画面完整丰富。

    后人点评

    清人何焯: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一变谢家模范之迹,如画家之有荆关也。(《义门读书记》卷三十)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③,绝胜烟柳满皇都④。

    【注】

    ①呈:指恭敬地送上去。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因其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又曾任水部员外郎,故有此称。

    ②天街:京城的街道。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滋润。

    ③最是:正是。

    ④绝胜:绝胜。皇都:皇都。

    从题目中可知,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中写了雨中长安清新的早春景色。

    “天街小雨润如酥”,写长安下起了春雨,纤细的小雨静静地落在街道上,蒙蒙春雨滋润如酥,这就给春景蒙上了一层轻烟笼罩的朦胧美。这为春景铺设了一个典型的背景。

    那么,小雨之后的春景,该是怎样什么样呢?是这样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写得绝妙传神,试想早春的北方,天气还有些寒冷,万物还是一片萧条,全无春色,。但是一场小雨过后,春草的最先预告春天的到来,早早冒出嫩芽儿,远远望去,朦朦胧胧,好像有一层极淡的青翠色,但如果走近寻找春色,却只能见到稀疏纤细的小芽,看不到一点颜色。这就是早春草色的特点。诗人描写得非常准确精当,从远近不同角度,将春草的特点写得丰富传神,使人仿佛能看到那片片及淡的青黄草色,焕发勃勃生机,昭示着春天的到来,顿时让人心旷神怡。这句话写草色别具一格,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诗人看着清新美丽的景色,不禁感叹:“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说完这句话还感觉无法表达对早春的赞美之情,于是又在最后加了一个对比,用“烟柳满皇都”和早春之景对比。诗人认为早春草色要比满城处处烟柳春色的不知要好过多少倍。因为,青青春草色,娇柔细嫩,饱含水分,它预示春回大地,充满勃勃生机,非常珍贵。而满城都是烟柳,已经是寻常景色,到处色彩绚烂,反倒不那么让人喜爱了。

    这首七绝诗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春景,仅写春草,用及简朴的语言,却把早春特殊的清新之气,写得传神,妙趣横生。可见诗人观察之细腻,视角之独特。

    后人点评

    黄叔灿: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唐诗笺注》)

    雉带箭①

    韩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②,盘马弯弓惜不发③。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④,红翎白镞随倾斜⑤。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⑥。

    【注】

    ①雉:野鸡。

    ②伏:通“服”,信服。

    ③盘马:骑马盘旋不进。

    ④决:突然,疾。

    ⑤翎、镞(zú):箭羽和箭头。

    ⑥五色:雉的羽毛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韩愈任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的节度推官。本诗写的就是韩愈随从张建封射猎的情景。

    首句写猎场环境。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四周一片静悄悄。“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气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此时猎人正屏气凝神,全神贯注地寻找猎物的情态。猎前的静态景和之后狩猎时的动态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第二句里,猎物—雉鸡出现了。猎火烧着了草木丛,雉鸡从草木丛中跑了出来,忽然又见到猎鹰,又吓得连忙躲藏起来。“出复没”三字,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雉鸡惊惶逃窜的荒乱情景。前两句概写了猎射前的景象。语言简捷精炼,结构衔接紧密。

    三、四句开始写射猎情景。“将军欲以巧伏人”,这句话说明将军射猎不单纯是为了野味,还有显示自己武功技术的用意。所以,他骑马盘旋不进,拉满弓而不轻易发箭。这“盘马弯弓”的画面,突显了将军沉稳、自信的神态,“巧”字不仅指将军的技术巧,还赞誉了将军的智谋。而将军的“惜不发”呼应了前面雉鸡“出复没”。此时,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用笔节奏和谐顿挫,用意精深。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写雉鸡隐没的地方,越来越狭窄,形势窘迫,观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来观赏将军猎射。这个环境描写,烘托了蓄势待发的氛围,此时,正是将军一显身手的大好时机。正当雉鸡惊惶飞起一瞬间,将军从容拉满弓,接着,“嗖”地一声,强有力的箭,直中雉鸡。一“惊”一“满”一“劲”一“加”,节奏紧凑,用语简炼干脆,把将军的“巧”射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到此,好像射猎过程就此结束。但紧接着,诗文突起波澜,那只受伤的雉鸡带箭“冲人决起百余尺”,“百余尺”,表明这只雉鸡强壮勇猛,这也反衬了将军射技的高超。雉鸡不断挣扎,最后“红翎白镞随倾斜”。射猎至此终于结束,诗人在描写射猎情景时,一波三折,气氛紧张,画面丰富传神,充满情趣。

    最后两句写众人祝贺和将军回营。“仰笑”二字,传神地表现了将军自信豪迈的性格,“军吏贺”照应了前面的“伏人”。最后“一只美丽的雉鸡,毛羽凌乱地堕在将军马前。使结尾韵味无穷,耐人寻味。

    在这首七古诗中,充分展现了诗人捕捉典型场景和动作的本领。

    后人点评

    清人朱彝尊《批韩诗》评云:“句句实境,写来绝妙,是昌黎极得意诗,亦正是

    昌黎本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州路八千③。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奏岭家何在④?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⑤,好收吾骨瘴江边⑥。

    【注】

    ①左迁: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穆宗长庆三年(823)进士及第,任大理丞。

    ②一封:指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封,指谏书。九重(chóng)天:这里代指皇帝。

    ③潮州:又名潮阳郡,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

    ④秦岭:西起甘肃南部,经过陕西南部直伸到河南西部,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⑤应有意:应明白我此去潮州凶多吉少这一情况。

    ⑥瘴(zhà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这里指潮州。

    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当韩愈到达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来和他同行,此时,韩愈心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开篇直写自己被贬原因。他说“罪”是自己招来的。“一封书”之罪,使自己“朝奏”而“夕贬”。这一贬就是八千里。“朝”和“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言变化之快。而“八千里”这一夸张说法,极言获罪之重。行文纵横跌宕,气势雄浑,表达感情激愤,也表现诗人立场坚定,毫不后悔。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写自己是上书是为了“除弊事”,表明自己是因忠获罪,没有罪过取遭远谪,情绪激愤,慷慨激昂。虽然招来大祸,他仍然说“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态度。

    “云横奏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人寄情于景,情感悲壮激烈。这两句的意思是,过了秦岭之后,自己的家又在哪里呢?立马蓝关,联想到前途的艰险,悲由心生。其中一“横”一“拥”写得劲拔有力。韩愈曾作一首《去岁自刑部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题驿梁》,哀悼自己的女儿。可见,他的贬谪,也给家庭带来了灾难,他心中抑郁难平,悲壮凄哀,对前途充满了渺茫。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最后两句,写得沉痛庄重。韩愈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蹇叔哭师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句,向韩湘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情感的激愤悲苦。

    这首七律沉郁雄浑,感情深沉抑郁,笔势纵横动荡。整首诗大气磅礴,波澜壮阔,震撼人心。同时,叙事、写景和抒情完美融合在一起,诗味浓郁,意蕴深沉。

    后人点评

    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