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冰鉴-神骨第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神骨”,骨是人体中很重要的部分,人的整个皮囊就靠骨头在里面撑着。骨在内,表现在外的是气,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骨气。有一些人有傲气,有一些人有傲骨。骨气,是内在的支撑起一切的东西,但是有比骨还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神”。不管怎么讲,骨还看得见,神则无形,《易经·系辞传》就说“阴阳不测之谓神”,《说卦传》也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因为神是无形的,无定在,无所不在,故又称“神无方而易无体”。无体无方的东西,要怎么掌握呢?

    本篇称“神骨”,“神”在“骨”之前,说明无形胜有形。就像《孙子兵法》所云:“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无形”才是形的最高境界,无形的东西就很难斗。《易经》中的巽卦也是无形的,在忧患九卦中段位最高的就是巽卦。有形的就落入下乘,好对付;无形的,神乎其神,怎么对付?巽卦称“君子以申命行事”,“命”就是天命,天命是无形的,怎样才能彰显呢?就得靠后天不断地行事,深入再深入,低调再低调,去揣摩、体会,去实践、挥洒,才能申命。你了解自己吗?了解别人了吗?如果没了解,就要深入、虚心,最后才能改变宿命、业障、习气。习气在佛教来讲,是你累世积下来的,在你此世的修行中,要把积累的习气统统改掉了,才能申命、变化气质。

    (一)总论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语云”,俗话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这当然是象征笔法。“脱谷为糠,其髓斯存”,有一点像《易经》中的剥卦上爻“硕果不食”,果皮、果肉不是最重要的,里面的种子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创造力的源头,也是每一个生命的基因跟其他生命不一样的地方。子女会像父母,不可能全像,跟他的兄弟姐妹也不会全像,那就是“独”。桃仁能生成桃子,不会长成杏子。我们探到里面的精华,会发现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可以“人同此心”,但不可能“人同此独”。“脱谷为糠”,就是突破外面的假象,“其髓斯存”,就是看到真相。“神之谓也”,神就是这个东西,要剥极了才能复。一般人只看表象,而高手是剥到最后,探知真相。这就是《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要怎么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需要最深奥的智慧,才可以“照见五蕴皆空”,把所有的东西都探透,看到里面的真实,才能“度一切苦厄”。《冰鉴》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要探到神,不然一开始就会陷在形里面。全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多大用的糠,但大米这一稻谷的精髓仍然存在”,用在人身上来说,就是人的内在之神。这句话就是提醒我们识人要向深处探求。

    那么“‘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呢?“骞”就是亏,剥卦就是山骞的象,岩石日渐风化。剥卦《大象传》称:“山附于地,剥。”山被不断地风化侵蚀,但是它不会崩塌。为什么?因为它有骨,即基本的岩石架构,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即使外表消瘦不堪,但还是有骨撑着。就像稻壳剥掉了,但是里面最重要的米还在,那是最基本的生命力。“山骞不崩”,虽然不是青春永驻,但是基本的样子还在。换句话说,“骨”很重要,傲骨嶙峋。“山骞不崩”,为什么不崩?因为山是石头构成的,哪有那么容易垮呢?“‘惟石为镇’,骨之谓也”,山没有那么容易崩,因为有石头镇住了,就像骨骼能支撑人体一样。这句话完整的意思就是:“山体表面的泥土虽然常会流失,但山不会崩塌,靠的就是其主体部分——岩石”,岩石就相当于人体最坚硬的骨骼部分。

    “‘脱骨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惟石为镇’,骨之谓也”,一句废话都没有,提醒我们掌握本质,了解基本架构。所以,神骨当然无比重要,禁得住岁月的风霜,一个人只要本质存在,外面再怎样风云变色,都打不垮。

    一个人的神骨实在是很难琢磨,但不要紧,下面开始具体讲述。我们先看“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就是整体,一个人一身的精神主要集中在两只眼睛上。一身精神,完全表现在灵魂之窗——眼睛上。我们常常讲“眼神”,一个人有没有神采,就看眼睛。双目炯炯有光,精神自然焕发。换句话说,精神的落脚点体现在眼睛。虽然“神无方”,但是眼睛凸显人的神。从古到今的美人,她的眼睛起码不会难看,光那眼神就勾魂夺魄,再不然就水汪汪,很多文人看了直说要淹死在那一汪水里。这就是整体的精神凸显在眼光的流动中。有的人心性不正,眼睛看起来不是色眯眯,就是浑浊无光;有的人感觉就不一样,目光如电,慑人心魂。“一身精神,具乎两目”,说明神是无形的,但也能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于两目。如果两目之中有一些缺陷,人的精神肯定就差很多。孟子观人的时候,为什么要说观其眸?因为眼神太重要了。《孟子》中提到一个名叫北宫黝的人如何养他的勇气——养勇,就是“不肤挠,不目逃”,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人瞪着不逃避。也就是说,心底坦荡,眼睛可以直视别人。一般人如果遇到一些不敢直视的情况,通常就气馁了,不敢直视。小孩子就敢直视,眼光清澈,完全不会畏惧。眼神一旦不是很宁定,人就开始躲闪、逃避,甚至堕落。嗜欲渐深,天机渐浅。《易经》中的睽卦之“睽”,不也是眼睛出问题了吗?其上爻“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看到很多奇怪的东西,不是看到满身泥巴的猪拉车子,就是看到载了一车子的鬼。也就是看到别人都觉得是坏人,看到的只有老牛破车,这就是你的欲望、愤恨蒙蔽了理智,让你的神都有问题。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一个人的骨相,主要体现在他的一张面孔上。面部就等于是全身骨相的缩影,分析骨相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看你那一张脸。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人的身体各个部分都息息相关。像看人的耳朵、舌头,就能知道人体的某个部位有何毛病。神骨是最重要的,它体现了内在的实质。读书读得心醉神迷,最后还是要问,在21世纪我们所读的书该如何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无法落实,那对这书真该打一个问号了。儒、释、道,它们都要面临操作性的考验,就是要落实。《金刚经》很多人都喜欢念,念了心里很舒服,怎么操作呢?这是要问自己的问题。经典当然是可以落实的,它不是空泛的理论。《冰鉴》同样告诉你如何操作,就如“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是不是把焦点告诉你了?还有“一身骨相,具乎面部”,面部也有骨,那是最重要的,也是具体而微的。研究面部就可以了解全身整体的骨架了。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冰鉴》的作者认为面相学里面有百家学说,高手如云。他们会“兼论形骸”,讨论这个,也讨论那个,但是讨论了半天,就不像他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先观神骨”。“文人”,完全是正面的意思。他觉得自己才是文人,不去讨论鼻子、耳朵,也不去讨论臀部或者手脚,直接从观神骨开始。神骨才是面相的精髓,才是要点中的要点。那些看相的人,一看到那些肥头大耳的,就说他会发财,即所谓的“十肥九富”,这就有一点“兼论形骸”,不是究竟。文人的做法是“先观神骨”,这才是高级的。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文章的做法很重要,包括做事也是如此,首先就要懂得开门见山,把要点在简短的总论中写出来,让人家知道文章的主旨在哪里。不要东扯西拉,让人看完文章,还茫然不知你在说什么。“开门见山”是最重要的。不要迂回又迂回,绕弯又绕弯,不如开门见山,把重要的东西先揭示出来,开宗明义。《易经·系辞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易简”的重要,整个《系辞传》通篇都在讲“易简”。“易简”就是《易经》的开门见山,以此为第一,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

    (二)神分清浊邪正

    相家论神,有清浊之分。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敌,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忖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相家论神”,“相家”,是一种专业人士;“论神”,神大于骨。“有清浊之分”,神有清、浊之分。这个世界就是有清有浊,而且清浊还不是那么泾渭分明,清中有浊,浊中有清。就像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清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是奸邪与正直则不容易分辨。清浊从表面就可以分辨出来,大奸巨恶哪有那么容易看出来呢?换句话说,邪正是在骨子里,知人知面不知心,确实难辨。可见,我们观察人,交谈几句,大概的清浊可以辨别出来,感觉不会差太多。只要你够冷静,对方是清是浊,会感觉出来。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感应能力。对方到底是一个邪门人,还是一个正派人?换句话说,辨出一定程度的清浊后,你还是没有办法断言对方是邪是正。尤其是那种大奸巨恶之人,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他隐藏得很深。如项羽,要搞清楚其个性不困难,要辨别清楚刘邦就有一点困难了。因为时人都说刘邦是宽厚长者,意思就是说项羽是不良少年。但是宽厚长者怎么可以逃命时把子女一脚踹到车子下面去,把所有的开国功臣统统杀光呢?辨“邪正”,这是论神的境界,是要用心的。看人真的太难。金庸笔下的桃花岛黄药师号称“东邪”,其实他并非邪派人物,只是不与世俗合流、个性偏邪罢了。反而那些名门正派里面有很多邪门人物,如《笑傲江湖》中嵩山派的左冷禅及其师兄弟、华山派的岳不群,却属大奸大恶之人。

    “欲辨邪正”,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过去正的人,也可能后来会变邪,而有的人就改邪归正了。所以邪正永远是动态的,要用动态的眼光去把握。面对一个人,几十年时间过去了,他没变吗?人生经历造成的创伤或刺激,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事风格。《冰鉴》告诉我们要全方位观察一个人,这样才找得出端倪。邪正不能不辨,尤其是追求真理的人,不辨邪正如何求得真理?要辨别邪正,该怎么办呢?“欲辨邪正,先观动静”,从动静中去看他的邪正。但动静不是绝对的,就如《易经》中的震卦跟艮卦。艮卦主静,但都是不动的吗?不一定。时机到了,静极转动。震卦主动,但是动极转静。所以,我们要观动静,就要清楚动静也不是死的,是活的。我们常说这件事情先别急,先看一看动静。也就是说,要冷静,看看这个人在静态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况,行动的时候又是一个什么样貌。仔细观察,冷眼旁观,甚至制造一些事端,来试探对方的动静。下面讲如何观动静,作者采用的都是象征性的语言。

    第一种是“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含珠”,真正静得下来的人,就像嘴里含着珍珠,不咽也不吐。没有过激的动作,既不吐也不咽,含着若无其事,这就是坤卦所说的“含章、括囊”。“含章”是“以时发也”,“括囊”则是“慎不害也”,都在加强自己的修为,隐忍、等待时机。这是静。时机到了,他可不一样了,“动若水发”,行动的时候就像瀑布从高空中一泻而下。这种惊天动地的态势,其实是“静若含珠”蓄势的结果。《易经·系辞传》解释解卦最后一爻“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时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说的就是“静若含珠,动若水发”。刚开始时放松,不露声色,什么都能够忍,等最佳出手时机一到,爆发出的力量惊人。这就是一静一动之间的变化。静如处子,像处女一样羞答答的;动如脱兔,动起来就像逃跑的兔子。该静的时候就静,该动的时候就动,这个理论谁都会讲,但是能够做到“静若含珠,动若水发”,就不容易。

    第二种也高明:“静若无人,动若赴敌。”“静若无人”,处于静态之时,旁若无人。仿如佛家所说的“无人相,无众生相”。唐传奇《虬髯客》中,虬髯客一心要做天下的主人,总是认为自己了不得,天下英雄没有比他强的。后来他见到年轻的李世民,当时李世民穿得并不讲究,“不衫不履,褐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真的是“静若无人”,虬髯客就知道碰到真人物了。一个内心有主宰的人,“静若无人”,视外界如无物,在喧嚣的场合中,跟在佛堂上一样,完全不受外界影响。那么,动起来呢?“动若赴敌”,行动就像上沙场杀敌一样迅速。

    你看,由静到动,表现是多么的不同。而上述两种又不完全一样,静的时候,一个是“含珠”,一个是“无人”。动的时候,一个是“含珠”转“水发”,一个是“无人”转“赴敌”。假如有人是这两种动静的方式,那说明他是个人物。“此为澄清到底”,这就是没有任何杂质的澄清到底。我们要辨清浊,还要辨出更深的邪正,辨邪正要观动静,而且不是看死动、死静,要看活动、活静,即动静之间的转换。也就是说,这两种动静的境界是真正的清,是真动静,不掺杂一点假。

    前面“为澄清到底”,动静显现为那样的状况。下面有一些静动就是假的了。要是功力不够,还会以为对方是高人。其实不然,里面也是很混浊的。静时是假的静,装出来的静;动时力量不够,没有续航力。老子所谓的动,称“动而欲出”,后招是绵绵不绝的,而非一招之后就迟滞不进。

    第一种假:“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萤光”,静的时候,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萤火虫的光,闪闪烁烁,当然不是特别亮。这一点小光,怎么可以跟皓月争辉呢?“萤光”一闪一烁,一明一灭,就是抓一百只萤火虫也只能发出一点小光亮。“动若流水”,动态的时候,有如流动之水游移不定。这和“动若水发”完全不是一个等级。“水发”如瀑布,气势磅礴。“流水”则是稀里哗啦的,不知道要往哪里淌,这种“动”能够有多大能量呢?差太远了。可见,有些人静的时候是假静,一边念佛、一边打坐,一边还在偷看周围有没有什么好看的人或物;等到他动的时候,就稀里哗啦、放荡不羁,泛滥无所归,完全没有雄浑的气势。

    静的时候像萤火虫的光,动的时候稀里哗啦,就给人“尖巧而喜淫”的印象,善于伪饰,奸心内萌。这种人不能控制自己,发不了多少光,却喜欢占便宜,贪欲很强。

    还有一种,即“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忖而深思”。“静若半睡”,静的时候,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昏昏沉沉。静不下来,也不能乱动,就半睡,很迷惘的样子。“动若鹿骇”,动的时候,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鹿骇”真的是非常传神,稍微有一点惊吓,鹿就到处乱窜乱跑。所谓“芳心像小鹿一样怦怦直跳”,就是“动若鹿骇”,不过是被爱情袭击得六神无主,以致形色慌张。这一种动静的象,很有趣,“别忖而深思”,这种人绝对不是那种有坚定操守的人。既害怕,又想要,居心叵测,一直想找机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如果没有正常的方法得到,他就会想很多歪门邪道。想得很多,甚至城府很深,“静若半睡,动若鹿骇”,这种人你要提防了,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打什么歪主意。关于“别忖而深思”,有的版本称“别才而深思”,不管“别忖”也好、“别才”也罢,都是动歪主意。这种人要小心,非正人也。静不像静,动也不像动,就像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是这个样子,你要提防。因为他没有正招,但是有很多的欲求,打歪主意,走歪门邪道,最后会算计你。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这两种小动小静、假动假静,“一为败器”,一种多是有瑕疵之辈,装什么东西都会漏光,不是人物。“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的是败器。“一为隐流”,一种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忖而深思”的是“隐流”,潜藏了不良动机,应该提防,不要“比之匪人”、“否之匪人”,伤了自己。“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不管是败器、还是隐流,这两种看起来都很清纯,其实是假的迹象,这是必须要仔细加以辨别的。要是辨识功力不高,就会被混过去,把败器、隐流的假静假动都看成前面一清到底的真静真动。看起来很像,似是而非,其实是托迹,眼力不够就会被骗。好多邪门外道之徒变教主,那就叫“托迹于清”,其实浊得不得了。

    (三)神存于心

    凡精神抖擞时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凡精神抖擞时易见”,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在奋发时是不太容易掩饰的。也就是说,人在比较亢奋时,精神状态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断续处难见”,如果是若断若续,好像突然断电了似的,如没睡好或者精神不集中,人的精神状态就不容易掌握。因为不易表现出真正的精神样貌,若有若无,断断续续,没法精准把握。

    “断者出处断”,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意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精神如果处于一种比较昂扬的状态,那么可能真的找不到间断之处,即不足之处。可是,一个人的精神不可能一直处于昂扬的状态,昂扬一段时间,就要虚脱,那就是断了。在《易经》中,震卦和艮卦这种“断”的状态就很明显。震卦初爻“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开始真的是惊天动地、气势昂扬,可是到上爻呢?“震索索,视矍矍”、“震不于其躬,于其邻”,震动得手都不停颤抖。生命就是这样的,生命的主宰力量、掌控能力一弱,就处于精神不济的状态,犹如老人一样,这就叫“断”。“出”,表示有所动,就是从里面到外面。前面说“人之精神,俱在两目”,人昏昏欲睡的时候,“断者出处断”,就像震卦一样从里面显现到外面的那种精神状态,是“震索索,视矍矍”的精神不济的状态,一看就像快睡着了。那时你就可以察觉到对方的精神消耗得差不多了——“出处断”,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出得来了。此时,动极要转静,该休息了,要去睡觉了,不能再熬下去了,否则就如老人家一样油尽灯枯。由震卦上爻,下面就接到艮卦的休息了。静极才能转动,精神能量才会非常充沛,即艮卦的上爻修到登峰造极——“敦艮吉,以厚终”,如同修道成佛。下面就是渐卦,带领一群鸿雁去弘道,教化世人。“敦艮”是非常饱满的一个状态,精神修养到非常充沛的地步,能量非常足,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能量。“震索索”则是消耗得差不多了,快断掉了,没多久就结束的状态,必须要休息了。有断就有续,“续者闭处续”,闭本来是一个关的状态,如果精神有余,就像在艮卦第六爻还是一个闭锁的状态,可是动起来能量就非常充沛,这就叫“续者”。在闭关时又积累了充沛的力量,得以再动。这就是断和续。开始是大动一段时间,到时候就会断。休息了一段时间后,从闭锁的地方又发出了强大的生命能量,即“续者闭处续”。所以,在什么地方断,从什么地方续,可以从中看到精神的出入状态。作者对于这些,观察得非常细致。人生充满了转折点,功夫都在断续处。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道家有所谓的“收拾入门”之说,用于观神。这里的道家,不同于后世的道教。东汉开始有所谓的道教,和道家并不等同,当然道教有一些理论还是延续道家的。老、庄在养生、修炼上是有实际功夫的,不然写不出那样的理论体验,但是后来道家把他们宗教化了。老子变成了一气化三清的太上老君,道家人物一旦宗教化之后,人造神就很好笑了。“收拾入门”是一种修为的功夫,总要收拾收拾,才能入门。《易经》中的巽卦就是入门的概念。巽卦的前一卦旅卦就还没入门,还是门外汉,还在外面飘,“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所以一定要收敛你的心神,不然想要进儒门、道门、佛门,都很难。飘飘荡荡的状态,是入不了门的。跨过那个门槛,入门之后,就要长期修炼,然后就变成兑卦的内心充满法喜,不亦乐乎。不入门就不专业,要经过一番收拾。收拾什么呢?收拾你的身心,道家讲形神合一,你的形,还有你的神,都得收,才入得了法门。佛家持戒修行,如密宗的灌顶,还有天主教的洗礼,都是“收拾入门”。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够“观复”,也就是“收拾入门”。致虚、守静谈何容易,“致虚”,虚得不够还不行,得“极”;“守静”不能够“笃”,还是没用。收拾干净了,做到了,才是入门。这些都表现在人的精神上。不管你观察别人,还是人家观察你,“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要观察得很细致,洞察入微,看“断者出处断”,精神涌现出来的地方,“续者闭处续”,接着又动起来了。可见,“收拾入门”之说,不是空谈,完全是可以落实的。

    “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不了处”,指尚未“收拾”,就是没有完成任务,这件事没完成、没做好。做得不圆满、不周整,就是失败,“看其脱略”,我们就要研究,显然他的精神关注有问题,有些事情没有顾到,精神太松懈了。毛泽东评价国民党蒋灿将军时曾说“精神一到,何事不成”。也就是说,精神充沛、意志昂扬的时候,也就是高度凝神关注的时候,容易把事情做好。而那种断断续续、松松散散的人,往往大而化之、粗心大意,就没有把事情做好。那么,我们就要研究其“脱略”,看他到底什么地方出问题了。研究那些失败的案例,才可以改进。“看其脱略”,什么地方松脱了,什么地方出轨了,研究内心世界、看表现。“做了处看其针线”,“做了处”指已经“收拾入门”,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很漂亮。也就是说,高手做事,要着重看其精细周密。如同一针一线密密缝,纵横交织周到之极,一点都不会出乱子。有了裁缝功夫,才可以经纶天地。什么时候布局,什么时候开始厮杀,最后圆满收官,每一处、每个阶段都无懈可击,这就是针线功夫。纵横交织、穿针引线的奥妙我们要研究。像项羽,很多地方就“脱略”了。刘邦是怎么成功的呢?他善于起用众多的谋士帮他做针线,基业的布局才会细密。刘备刚开始只有一点基业,最后渐渐壮大,就是因为旁边有诸葛亮帮他缝缝补补,等到关羽、张飞死了,刘备就方寸大乱,针线不成针线,结果大败。所以细密的功夫很重要,必须安排周到。部下中有些人是行政的长才,有些人是宏观布局的长才,这样才有孙武、鬼谷子、韩非。我们学画画,就得看那些大画家的笔墨是怎么来的,人家一泼墨就是一个世界,你一泼墨就是一团黑污,完全学不像,所以一定要看看人家的笔墨是怎么练出来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看其脱略”;“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看其针线”。总之,针线不好做,学起来不易,做好针线才好做事,成功绝非侥幸,失败肯定有其原因。楚汉相争,项羽一定是输的,如果他赢了就没有天理了,因为他犯了那么多错——“脱略”。谁出的错少,漏洞就少,才有赢的机会。高手如云的时代,我们就要跟人家比针线功夫。当然,光看也看不出名堂,要实践,按图索骥,掌握方法,逐步深入。有些人一身本事,不愿意教人,故称“不把金针度与人”;有些人则愿意把心得倾囊相授,告诉你针法,怎样源源不绝地创造,就叫“愿把金针度与人”。佛经中指出很多“脱略”,贪、嗔、痴、慢、疑就是“脱略”,而戒、定、慧就是“针线”。做事情也是一样,我们要慢慢观,用心学习。外行看热闹,如果看一辈子热闹也太遗憾了;内行看门道,就知道针线如何穿梭。事情怎么开始,最后如何完满结束,都要有条理,而且始条理、终条理,从始到终都很细密,还能够终而复始。后人评价孔子“金声玉振”,以至于大成。“成”,本来就是乐曲结束,礼成奏乐,乐章圆满结束,留下一个最好的背影,还能够终而复始。

    “不了处看其脱略”,是研究失败的案例;“做了处看其针线”,是讲事情的圆满完成。也有的注解说“脱略”是指关注大局,不必涉及细节,有一点洒脱的味道,即大方向绝对不能错,所有细节即使没有完全规定出来,但是最后有一个圆满的收尾。如果是这样理解,“脱略”不是坏的说法。人有时候少有大志,你要问他到底有什么志向,他也说不清楚,就觉得内在有跃跃欲试的能量。志向说不清楚就有一点像《诗经》所谓的“兴”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是自然界的求偶现象,有些人就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辈子一定要追求一个窈窕淑女。人生有时候读一些书,突然碰到什么情景,就会像“有为者亦若是”,生出这样的一个志向,其实他对那个志向的了解很有限。那没有关系,至少他有一个大的朦朦胧胧的志向。如果真要实现,那还得用“针线”的功夫,要具体、专业、深入、了解,再加上持续不懈、朝乾夕惕的功夫,才会有一个终,终了之后还能够启发带动下一个开始。这样的话,脱略还算是一个大致不差的格局,即你不需要太详细的规划,但是你一定要有对未来的一种愿景、奋发的动力。

    以上两种意思都可以说得通,继续看下文:“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小心跟大胆是一个对比,有的人小心翼翼,有的人出手大胆。谨慎小心的人,从其不了处看他,计划不详尽,并没有把事情做得非常缜密,好像没有用心去经营,这就是“脱略”。“若不经意”,好像又不是负面的意思,像那种大画家、大书法家随手点两笔,我们一辈子也画不来、写不来。书法家王羲之人称“墨皇”,他的儿子王献之怎么练,也写不过他,所以做子女的最好不要追随父母的脚印。孔老夫子一个人把光芒占尽了,他的子子孙孙有几个数得出来?所以,名人后代也不容易,只有异军突起、另辟蹊径才可以摆脱父辈的光影。“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大胆的人,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看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越是大胆,他的举动就越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是一丝不苟地完成,这就是所谓的针线。针线如同《易经》所说的“弥纶天地之道”,要把《易经》中的针线针法搞清楚,不下功夫是不行的。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小心的人和大胆的人这种精神状态,实际上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一流露,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冰鉴》主张不能只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不能只看表象,要有洞察力,要有洞见,要看到里面跟外面的关系,即从脱略到针线都看得很深。就像《易经》中的卦,卦中有卦,还有爻变、卦变,错综交互,那就深刻了。“稍移外”,这一章讲神骨,主要都在里面,如果“稍移外”就“落情态矣”。情态是外现的东西,既然要观神骨,就要看向内处,清浊邪正的判断就不会差太多。毕竟情态易见,神骨难见。

    (四)观骨察人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丰起,项骨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动履稍胜,四贵异。

    谈完了神,就得谈骨。神比较难了解,骨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这里主要是指头骨、面骨。“骨有九起”,头面之骨的贵相有九种不同的表现。“天庭骨隆起”,即天庭骨丰隆饱满。人的相貌天庭饱满,可以说是好相了。“枕骨强起”,“枕骨”,是指后脑勺处的骨。枕骨要充实显露。“顶骨平起”,顶骨平正而突显。关于顶骨,老子说“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就是顶骨,即天赋的感官。天赋的感官在接触外物时,能够安静保守吗?婴儿初生时顶骨是柔软的,接触外物是很敏感的,可是一旦长大、顶骨变硬,感触能力就被封存起来,人也变得矫揉造作、嗜欲渐深。所以道家希望返老还童,嗜欲浅、天机深,天门又重开。“佐串骨角起”,“佐串骨”在太阳穴后、耳朵前,即头骨侧前方,顺耳尖斜入脑。佐串骨像角一样斜斜而上,直入发际。“太阳骨线起”,太阳骨直线上升。武侠小说讲太阳穴高高隆起的一般都是内家高手。“眉骨伏犀起”,眉骨显而不露,隐隐约约像犀角平伏。“鼻骨芽起”,鼻骨状如芦笋竹芽,挺直而起。“颧骨丰起”,颧骨有力丰满,不陷不露。过去有人说女子颧骨高耸,就要克夫,这当然是偏见了。“项骨平伏起”,项骨平伏厚实,又约显约露。以上就是九种骨相,看似简单,但好像日月山川一样,要好好揣摩其种种外露的姿态,而且还要重视整体的配置。因为相称很重要,不能只研究局部,任何局部太凸显,就会影响整体的搭配,当然不是好相。《孙子兵法》讲国力的发展、兵力的发展“称生胜”,真正的胜利是从均衡发展开始,大国崛起要软实力、硬实力均衡发展。人也一样,骨相要相称。以前讲美人,要相称到什么程度呢?战国时期楚国文人宋玉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也就是说,美得恰到好处。任何美的事物一定要看整体的配置,“骨有九起”虽然是在描述局部,但是也是在描述整体的配置。那么如何配置呢?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头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另外两个如佐串骨和顶骨就为辅了。“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面部的骨相,则主要看眉骨、颧骨这两个关键部分。项骨和鼻骨就是次要的。九骨中有四个是次要的,抓重点就好了。

    “五者备,柱石器也”,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美无缺,此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柱石就是栋梁,生命的根基很厚实。九骨里面五个是最重要的,如果很出色,搭配又好,这样的人就是大人物。

    “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动履稍胜,四贵异”:具备这五种骨相中的一种,此人便终生不会贫穷;如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如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要有所行动,就会获得一些小成就;如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一定会显贵。民间有很多摸骨大师,尤其是那种盲人摸骨,靠摸骨就能把一个人的命相说个大概。其实大多数人是根据道理来推测的。人的骨气、骨骼结构都有理论可循,就看你观察的功夫够不够专精。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大多懂一点中医,懂得琴棋书画,懂得基本的相面术,但是会有很多例外出现。为《冰鉴》做注的人就说“未必然”,未必全对。有正常的就有非正常的。我的老师是从政失败才开始治学。他年轻的时候,曾对中医感兴趣,也懂得一些医术,还有一些秘方,如治女生的青春痘。他说他懂得看相,但是看相也有例外,如民国大儒梁漱溟,长相十分奇怪。老师年轻的时候见过他,说梁漱溟的相是凶死的相,后来发现自己失算了,梁漱溟在大陆活到九十多岁。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关于手指螺纹的说法,即“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其实“未必然”。

    (五)骨之色与质

    骨有色,面以青为主,“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异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为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别。

    除了看骨的姿态,还要观骨色。“骨有色”,骨在里头,但是显现在外面的是骨色。“面以青为主”,面部颜色,以青色为贵。为什么说“以青为主”呢?因为古代有所谓的六气,即青龙、朱雀、勾陈、螣蛇、白虎、玄武。青为六气之一,居首。青也是六色之一,所谓六色如青、黄、赤、白、黑、紫,青色同样居首。青面,当然不是我们平常想象的青面獠牙的魔鬼样子,而是骨色映出来的。“‘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在职场、官场,少年得意的有一半以上都是青面。《冰鉴》研究者何镜海说:“青面者,深思而无情,心忍而志坚。”青面的人最适合搞政治,因为无情。像刘邦,该无情的时候绝对无情,别人没有办法用亲情来要挟他。这种人想得深远,而且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其志也是坚刚不可夺。这样的人适合不适合当公卿?当然适合。“深思而无情,心忍而志坚”,也就是要超越常人的思维。古代那些打天下、建功立业的人,手上大概没有不沾血的,就算不是杀人如麻,通常也是心狠手辣。

    “紫次之,白斯下”,紫面比青面略次一等,白面则是最下等。这里讲的还是面色,也就是骨表露在外面的气,所谓的骨气。紫面还好,对白面评价就不高了。在中国传统戏曲里面,白脸的一般为奸诈之人。还有,俗话说“白面无须不可交,矬子肚里三把刀”。一个男人没有胡须,脸色白到没有血色,这种人不可交。不管他是贵还是贱,小心就对了。那种个子比较矮小的不好斗,让人不得不提防。

    “异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不同的骨有不同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为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关于“异骨有质”,有的版本没有“异”字,就称“骨有质”。“以联者为贵”,就说明整体配合的头骨非常尊贵。头骨搭配得非常好,就像风水一样相互映衬。做学问、做事业也是一样,很多事物是声息相通的,构成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体系。“碎次之”,就是说没有融会贯通的头骨是次一等的。所以,我们人生的布局,始终要注意到整体情势的贯通,不要备多力分,去做很多跟主轴不相干的事情,那样纯粹是浪费时间,对整体局势来说根本是没有必要的。人体也是一样,“以联者为贵”,相应相承为贵,支离破碎者“次之”。“总之,头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总的来说,头上没有支离破碎的恶骨,是很不错的。面骨再好也不如头骨好重要。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古人一般认为,头大为吉。“缺天庭”,就是天庭骨不丰隆。天庭在头骨中是非常重要的门面,如果天庭不饱满,“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为孤僧”,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孤独的僧侣。这里公然骂和尚。头圆本来是吉相,但佐串骨不见,这种相貌的人大概命犯孤煞星,有一半都得出家。“鼻骨犯眉,堂上不寿”,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堂上”指父母双亲。也就是说,鼻骨过长,上冲双眉,待在不该待的地方,小心克父母,导致父母寿命不长。这样的面相比较严重,下面更厉害,祸及子孙:“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颧峰紧贴眼尾,必无子孙后代。颧骨如果跟眼睛紧贴,好像捞过界,对子孙当然是不利的。一个是贻害父母,一个是祸及子孙,这样的相就不好。“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别”,这里富贵与贫贱的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的分别。所以要细看,要准确掌握分寸,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像《人物志》还举一些历史人物,有事迹可查,《冰鉴》没有举任何例子。但是从常识来讲,像“颧骨与眼争”这种相当然不是好相,因为捞过界了,正常的面相不应该是那样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