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圣归来》中间有一段场景出现龙的形象,满场沸腾,因为那龙太漂亮了。龙的出现,实际上是源于我们民族的一个情感寄托。祖先对自然世界认知有限的时候,就总希望有神出现。但如果这个神灵看不清楚,我们就没法膜拜它。所以,就要攒这么一个图腾。
中国人的图腾跟西方人不一样,我们的图腾不那么具像,西方很多民族的图腾都很具象,具体到了某个动物身上,但我们的图腾却是一个总结。龙就是取各家动物之长,组成一个能上天入水、翻云覆雨,能幽能明、能大能小、无所不能的神,它在精神层面对后世影响巨大。
龙攒各种动物于一身,所以说龙有九似,像九个动物。鹿角,角似鹿。驼头,脑袋像骆驼头。蛇颈,龙身一到颈部就变得比较细,所以是蛇颈。蜃腹,就是大蛤蜊皮,一圈一圈、一道一道的。虾眼,往外突。鱼鳞,也说是鲤鱼鳞,一片一片的大鱼鳞。虎掌,龙爪中间的肉垫跟老虎掌心一样。牛耳,牛耳朵立着。最后是鹰爪。这就是龙的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颈似蛇、腹似蜃、眼似虾、鳞似鱼,掌似虎、耳似牛、爪似鹰。九似说法也不一,但是中国人认“九”为阳数之尊,就是最大的一个数,所以要用九种动物之长。把飞禽走兽游鱼结合为一体,使龙的形象几千年来深入人心,跟它很亲。但也有点生疏,有个成语叫“叶公好龙”,就是这东西真来了,你又有点害怕。
民间有一种说法,叫龙生九子,都不能成龙,各有所好。
九子中的老大叫囚牛,喜欢音乐,修养很好,一般是蹲于琴头。一把好二胡,比较讲究的二胡,头上都有个类似龙头的东西,这就是囚牛。
老二是睚眦,主要镂刻于刀剑,在护手那里有个跟龙头似的东西吞着刀,就是吞口,叫睚眦。睚眦喜斗,成语“睚眦必报”,说的就是这人记仇,因为睚眦本身就嗜杀喜斗。
老三叫嘲风,形似兽,平生好显,好站到高处往远处看。在宫殿的房脊上一溜,守着龙脉。
四子叫蒲牢,受打击后会大声吼叫,一般都在钟上面,作为钟的兽钮。有的大铜钟大铁钟上面就是蒲牢,雄壮有力,助其钟鸣远播。
五子叫狻猊,形似狮子,喜欢烟,一般情况下它都出现在香炉顶上。唐宋以来的很多香炉上面都坐着一狻猊,张着嘴吞云吐雾。
六子叫赑屃,似龟有齿,俗称王八,喜欢负重。所以我们常见王八驮石碑。
七子狴犴,形似老虎,喜欢诉讼。在官衙正堂两侧的,一定都是这狴犴。
第八个儿子叫饕餮,虎齿,人爪,还有一个大脑袋和一张大嘴,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最后撑死了。今天有时候会说饕餮大餐,也就是这意思。它在青铜器上出现得比较多。
九子叫螭吻,口润嗓粗,好吞,今天看到的明清以前的大殿正脊两端往里弯着的两头兽,就叫螭吻。它的特点就是能灭火消灾。
龙生九子,有各种说法,明代大学者李东阳把它定了一个排序,其弟子杨慎也有一个排序,跟老师完全不一样。貔貅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不在龙生九子之列。李东阳和杨慎的排序中也没有貔貅,最多算龙的一个私生子,据说有嘴无肛,只吃不拉,能吞万物而不泄,大家都认为它能招财进宝,吸纳四方之财。还有人说它能辟邪,带来好运。我觉得,一个只吃不拉的东西,带来好运的可能性不大,它肚子里积了太多的邪气。
唐代龙彰显大唐张扬气质
能够找到的最早的近乎龙的形象,是河南濮阳出土了一个早期仰韶文化墓葬,里面用贝壳铺了一条龙不龙、虎不虎的东西,姑且称之为龙。这个龙的形象已经超过了六千年。
华夏银行的标志是一个C型龙,就是所谓红山文化的玉龙。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玉龙在故宫博物院,曲长六十公分以上,就是如果把它掰直了,有六十公分长。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的玉龙是鳄鱼,也有说是马,还有的说是猪。玉龙距今已有五千年了。山西出土过一个彩绘龙纹陶盆,尽管这个龙身上具备龙的很多特征,但其实还是更近乎蛇。这个彩绘龙盆距今有四千年。而殷商妇好墓出土的玉龙,比较接近于今天的龙的形象,距今三千年。
到了周代,文字记载就比较详尽了。比如《周易》里就有记载,叫“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时候对于龙已经有明确的表述了。比如,孔子去见老子,回来就感慨“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意思是说,老子的气场感觉不太像人,而像神。它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可见的东西;而一散开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这话说得很巧妙。
到了汉代,对于龙的解释基本上就跟今天一样了。《说文解字》说龙是灵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天来的时候就登天了,秋天就直接下水里去了。从汉代开始,龙的形象一步一步地演化成形。汉代流行谶纬学,就是可以预知未来,今天说“一语成谶”就是这意思。
唐代的龙在文物中就能看到了,如铜镜、陶器等。故宫博物院彩绘陶器上的龙纹,都是修长的身子,很飘逸。汉唐之间龙的变化不是很大。唐代的龙看到最多的是唐镜上的龙,它介乎蛇体和兽体之间,身子是瘦长的,但更接近于兽。
现在习惯说唐宋时期,就是宋代尤其是北宋受唐影响很深。但对于龙而言,宋代是个分界线,宋以前的龙更接近于兽,而宋以后的龙更接近于今天的龙,体长,蟒身。其身体结构的变化很分明,早期的龙四肢特别强健,而晚期的龙则是身体特别强健,四肢就显得比较单薄。龙盘旋的时候,身体是丰满的、拧动的,这就给人以神秘的力量感。唐代的龙大约都是三爪,没有两爪的。唐代的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气息跟唐代的精神是一致的。大唐那种张扬的感觉,在龙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清龙跟皇家联系更紧密
宋以后的龙开始向世俗化发展,也就是老百姓开始肯接受了。比如,在盖房子的时候、绘画的时候,做各种东西的时候都随便应用。南宋以后,尤其北方的金代之后,龙的身体逐渐开始变长,也脱离了那种左右对称的构图。
过去说,皇帝用五爪龙,亲王用四爪龙,民间不许用龙,但这种规定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严格执行过。因为凡是有大国心态的时候,政府管理都比较宽松,对于龙爪的要求也就不那么严格。当时的四爪龙画得最多,只是到了清代以后,大量的官窑才开始画五爪龙。因为龙爪似鹰,鹰爪就是四个,跟鸡爪一样,但我们不能说龙身取的是鸡爪,难听。
我过去听老先生讲的时候,将其所说奉若圭皋,也认为三爪低、四爪高,五爪更高,认为是数爪子分等级。后来才发现,事情远不是那样。比如,雍正官窑中有三爪龙,这是明清以后龙的发展。其实,龙的发展在元代是个节点。元代龙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细颈,脖子细这人就精神。但也不能太细,细脖子大脑壳也不成,脑袋支不住。所以,元代的龙显得就生猛。还有就是长鬣,鬣毛很长。而明清以后的龙纹就越来越规范了。明代早期画龙的时候,还有点不大会画。比如明代早期瓷器上画的那些龙就叫比目眼,两只眼睛不会画,只好画在一边。但是作伪的人也懂这事儿,不要跑地摊上一看,以为你逮着了一个明初的大盘子。
在中国历史上,龙的形象代表了国家的形象,跟国家的气度有了直接的关系。晚明的龙跟晚明的国事一样,晚清的龙跟晚清的国事一样。但清初、明初的龙都特别凶猛。清代康熙时期的龙是最凶猛的,眼睛都努出来了,爪子、肌肉都是隆起的,二头肌都隆起来了,正面都是要随时扑过来的样子。乾隆时期国泰民安了,日子过得好了,龙也变了姿势。到了嘉庆以后,也就是晚清的龙,基本上就都是跳拉丁舞了。明清以后,龙跟皇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代表了真龙天子,龙袍是有规制的,不能僭越。龙袍有各种复杂的规制,是一个专业,那时候的龙袍也确实只能是皇上穿,任何人都不敢穿,穿了就要掉脑袋。
碗里有三条龙,两条龙首尾相接,一条龙追一条龙,中间还有一条龙,这条龙呈圆形。三爪,其中一个特长。三爪龙保留了唐代龙的一些特征,但比唐龙身体更显修长了;跟宋代的龙比起来,又更接近唐代。
唐宋之间有一个五代,这只碗就是五代时期越窑的巅峰之作。越窑做到这份儿上就做到头了,甚至比越窑秘色瓷的颜色更加鲜亮。秘色瓷是指晚唐越窑的颜色,它呈现的颜色最标准,以法门寺出土的瓷器为准。和秘色瓷相比,这只碗的颜色更绿、更鲜亮。又带有刻工,这种刻工在越窑后期才出现。早期的刻功都很细,这种阴线划的、小细线划的,是受了金银器的影响。碗背面一点纹饰都没有,碗底有垫烧痕,是垫烧用的,防止跟窑具粘在一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