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嘟》第二季-盗墓(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洛阳铲,李鸭子的天才发明

    考古和盗墓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考古是正面,盗墓就是背面,是不可见人的一面。但有意思的是,做这两件事都要使用同一个工具,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洛阳铲。

    洛阳铲显然是在洛阳发明的。过去有一种说法,叫“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就是邙山。洛阳铲什么样子呢?洛阳铲基本上呈筒状。据说是一个叫李鸭子的人发明的,听准了,李鸭子,这鸭子没有歧义,是他的名字,既不是嘎嘎的鸭子,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鸭子,就是李鸭子。据说李鸭子吃包子的时候,看人家有那么一个铲,一下子突发灵感,觉得那铲能带起土来,就发明了洛阳铲。我也看到另外一种说法,说洛阳铲的发明是受马蹄的启发,马在奔跑的时候,尤其在泥地奔跑的时候,马蹄铁会带起很多土来。

    在苏北等地,当年农家都有这种工具,就叫小筒锹,这一听就听懂了,开沟,栽个苗都很省事。洛阳铲如果打得好的话,就是你使用得很得手的话,一个直径二十公分左右的洞,往下打个十米二十米,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能打完。洛阳铲打下去的时候,往上一提,一看土层,专家或盗墓贼都能判断底下的墓葬是什么墓,会不会出东西。这就是洛阳铲的功效。今天探土方,依然用洛阳铲。考古者不可以没有洛阳铲,那盗墓的人呢?也不可以没有洛阳铲。

    盗墓与反盗墓

    因为盗墓的出现,汉代以后的墓葬就开始考虑反盗墓问题。

    最简单的方式叫深埋,埋得越深,你挖起来就越困难。为了防止被盗,古人还发明了一种墓,叫流沙墓。沙子是活动的,一站到上头就往下陷,很快就会被活埋了。流沙墓就利用这个原理,在墓葬前后左右五个方位灌满了流沙,一般厚达两三米,盗墓的人一挖到这儿,盗洞就给迅速填满了,而且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有的流沙墓里夹杂几百斤重的石头,一旦被砸中,就有生命之虞。

    流沙墓成本巨大,要在前后左右布满很多沙子,而沙子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历史上发现的流沙墓并不多,也没看到它多有效。

    于是,真假墓出现了:设置多个坟冢,让你闹不清楚真墓所在。你就挨个找去吧,可能全都是假的。

    还有另一种真假墓,是在墓里做一假棺椁。一般情况下,他会把假的棺椁搁在表面上,在墓下侧再挖深一个坑,把遗体葬在最下面。盗墓贼进来以后,掀开棺椁一看是空的,以为被人捷足先登了,就沮丧而归。

    盗墓小说和一些电影中,极力渲染墓中暗藏的诸多杀机,比如弓弩。弓弩可不可能呢?可能。但是要说那些机械弓弩,今天就是用最现代化的方式,装饰出具有强大功能的防范措施,也不可能长时间保留一定的动力。所以弓弩这些东西呢,也就是吓唬人的。

    再有就是毒气。说一扒开墓,先拿蜡烛或油灯试一试,忽的一灭,就证明有毒气,赶紧上来。还有,人下去时拎一鸟,因为鸟对气体非常敏感。实际上,古人在墓葬中搁毒是有限的,最多的就是传说中的秦王陵,水银泻地,底下有水银成江海。有没有水银呢?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去勘察的时候测试,秦王陵附近土中的汞含量,超过正常值几百倍,证明史书上的记载是可信的。但是它要成为江海,要在墓底下成为水银的江海,那是不可信的。事实上,墓道中的很多毒气是天然来的,比如长期不通风,以及微生物的繁殖。

    所有反盗墓的措施,今天从科学的角度看,都是一种夸大其辞的谣传。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吓唬盗墓贼的。在考古过程中,唯一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就是塞门石。比如定陵,当年皇上都安置好了,最后一个人退出墓室,把门关上,门后头有块石头顶着这门,当门关上的时候,这石头就落到应有的位置卡住了。它上头有个槽,卡住了就再也起不来了,你想推开这个门是没有可能的。那考古工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打开的呢?很简单,一根铁丝挂住它,一扽就扽开了。所以说,任何反盗墓的措施,在盗墓贼和考古工作者面前都是不起作用的。

    辽代耶律羽之墓也未幸免

    一千多年前的辽国,是契丹民族建立的。契丹民族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这些年,辽国墓葬也没少挖掘,其中保存最完好的是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时候,所有的文物都在原方位。也有墓葬被移动过,比如辽国开国元勋耶律羽之墓。耶律羽之是阿保机的堂兄弟,地位显赫,他死了以后安葬的成本很高。辽国人,包括后来的金国人,都属于渔猎民族,是游牧民族的一支,定居的愿望远高于蒙古民族。蒙古民族骑着马就高兴,走得越远越高兴,但辽国人还是愿意择水草而居。从文物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耶律羽之的墓被盗掘过,到今天都没有破案。盗贼进去拿了什么东西呢?也不清楚。里头所有国宝级的瓷器,一件都没拿。很简单,黄金太多拿不过来,我们估计这两三个盗贼,就拿了黄金一项,没敢再回来。有人判断,说这些人一定会回来,因为墓葬里好东西太多。或许盗墓贼自感罪恶太大,没敢再回来。邻村村长,带领村民钻到里头拿了很多东西,等考古队和公安局到了,就把东西都交出来了。

    我在内蒙古考古所看到了耶律羽之墓中的很多宝贝,印象深的有大皮囊壶。一个白色,一个褐色,块头很大。在过去的公私收藏中,在所有的资料图录中,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今天要是拿这么大一个瓷皮囊壶,市场上都没有人认,人家会说这尺寸不对。这东西装上水,拎都拎不动。他们做这么大干吗?从道理上好像讲不通,但是因为耶律羽之的地位,这两件东西可能是象征物,也可能是专门为陪葬做的,所以不顾尺度。文物是要有尺度的。

    通过耶律羽之墓出土的大量瓷器,能够看到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靠拢,这个靠拢对我们文化的形成弥足珍贵。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汉民族向游牧民族学到了很多东西。

    盗墓贼“唤醒”梁庄王墓

    明代墓里有很多跟皇上沾亲带故的王爷墓。2001年在湖北钟祥发掘了一个梁庄王墓,这墓很出名,是因为出土的文物非常美丽。

    这个墓是怎么被发现的呢?盗墓贼选在这年春节动手,过节放炮仗,你放炮他也放炮,你放炮是喜庆,他放炮是为了崩开墓。他放了一炮,全村人都出来了,说谁放的炮这么大动静。这几个盗墓贼被吓跑了。村民看到梁庄王墓已崩开一个大口子,赶紧上报,国家文物局批文进行抢救性挖掘。

    看到被爆现场,人们都觉得凶多吉少了。把墓豁开,一点一点地清理,打开墓道,里头有两米多深的污水,什么都看不见。几台抽水机往外抽,抽到一定程度时,看见丝织品出来了,弄个小托盘举着,但怎么看着它都像毛巾,拿清水冲干净,上面印着某某毛巾厂,所有人的心就凉了。

    等水彻底抽干净以后,竟然发现里头没有动过。大金盘、金壶都在原地摆着,虽然有位移——因为有水,这些东西都会位移,但都在里头待着。出土了多少文物呢?听着都惊人,总共五千一百件。五千多件文物中,最重要的是金器。金器的累加重量,估计得有二十公斤,因为它上面有很多是镶嵌宝石的。玉器有一千四百多件。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呢?是它的黄金首饰,黄金首饰镶着很多宝石。为什么镶那么多宝石呢?我可以告诉你,永乐下西洋,并不是穿过大西洋走,而是沿着东南亚的沿海走,他从东南亚带回来很多很多宝石。今天都知道,斯里兰卡这地方宝石很多,那个宝石跟今天的宝石是有一定区别的,它都是那种类似彩石似的宝石,有红色的(所谓红色是有点紫,红中发紫发粉),有黄色的,有蓝色的,有绿色的,非常漂亮。这堆首饰展出的时候我去看过,如今也是常年展出。

    中国人今天戴的大部分首饰,镶钻的都非常西化。中国人过去对钻石没什么感觉,第一,这个国土上不产;第二,钻石主要是要靠折光的,钻石真正的兴起跟电有直接关系,如果没有电,钻石不显得那么好看,在低照度情况下,倒是这种彩色的宝石非常漂亮。

    为什么要看博物馆呢?就因为它提供了我们曾有的文化标高:就是在商代的时候,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就;在周代的时候,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就;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后,依次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博物馆都会有实物来替历史说话。记录历史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文字,但文字记录的历史,除了经常被后世修改,还带有写史人主观的愿望;第二个途径就是实物,证物不言,所有的证据虽然不能够说话,但它能准确地传达历史提供的信息。

    皮囊壶是辽代契丹民族最喜欢的瓷器,最初是用皮子做的。皮囊壶是一个俗称,实际上皮囊壶中也有仿金属器的,如铜、银、金。

    这件东西明显是仿皮囊。皮囊便于携带,不怕磕碰。游牧民族每天都在移动当中,他们用皮囊壶装水。也有坏处,比如可能漏水什么的,所以他们就向往农耕民族的容器——瓷器。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相对定居愿望的时候,他们就愿意用瓷器来仿皮具。

    这是一个辽代的皮囊壶。辽代皮囊壶上,有很多趴着猴,有的是一个猴头,有的还趴着两个猴,其文化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不清楚。我们今天不是有能力解释所有历史现象的。

    皮囊壶在历史上就是很得手的一个水器,装水倒水很方便。这种水器从某种角度上看,它还受到西域的影响。今天在中东地区,可以看到很多水器也是这种敞口的,专业术语叫“敞流”,就是流水的地方是敞着的。汉人认为流水的地方一定要在一个管状物,就是所谓的壶嘴中出现,第一是比较清洁,第二注水时比较准确。但是有的东西,利用壶就不那么方便,什么东西呢?比如说酸奶,酸奶粘稠,从茶壶中倒酸奶是很痛苦的事,但如果装在敞流壶里,就很容易倒出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