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处事全书-张驰有度,做个糊涂的精明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韬光养晦,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被普通认为是做人最高的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小时候是个文静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作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把一枚5分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5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

    有一天,一位好心人问他:“难道你不知道l角比5分值钱吗?”

    “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个l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完全是一幅弱者的表现,使人难以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使人对它加以轻视和忽视。但愚、拙、屈、讷有时却是为了迷惑外界而人为制造的假象,目的正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使自己轻松获益。

    塔克文是罗马的最后一代国王,他残暴地杀害了布鲁图斯的父亲和哥哥。布鲁图斯装成傻子才得以幸免。

    布鲁图斯装傻子装得极为逼真,以至于国家认为他可以作为笑料被留在宫中任意行走。国王经常把他当作开心的玩物。

    罗马有个美女圣瑟雷提亚,她已经嫁了人,却被国王抢进了宫,但她拒不从命,为了贞洁和自由而自杀了。

    这时,布鲁图斯去找这个美女的丈夫和父亲,要他们发誓为她报仇。他得道多助,撕下了傻子的伪装,用慷慨激昂的演说动员起人民,又赢得了军队的支持,终于推翻并放逐了国王,结束了罗马的专制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布鲁图斯和他的战友考拉提督斯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这种甘为愚钝、甘为弱者的做人之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渊薮,使自己不露真相,从而达到麻痹和迷惑敌人,取得最后成功的目的。

    “大智若愚”从字面上理解,大智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智慧(尤其指的是智术)如果过于外露,仍然称不上高级的智慧,“聪明反被聪明误”,“多智则谋”,一个人过分地精于算计反而会被人算计。

    “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

    从智谋的原则来看,它仍然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之道,表现为降格以待的智慧。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出其不意,引人重视。“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同情弱者。因此,当你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你不但不会引起人们的戒心,而且还会赢得人们的同情。因此,甘当弱者,你距成功的距离就会越近。

    做个糊涂的精明人

    有时装装糊涂,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会有利于做事,同时也能使场面更圆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位嗅觉灵敏的美国新闻记者得到情报:美国罗斯福领导的一个小组,成功地破译了日军关于进攻中途岛的密码,从而掌握了日军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美军据此已针对性地进行了战略准备。芝加哥的一家报纸根据这位记者提供的稿件,立即作为独家新闻在报上全部捅了出去。这样一来,不但会引起日本人的警觉而立即更换密码和调整战斗部署,而且会使美军的中途岛之战前功尽弃,处于十分被动挨打的地位。面对如此严重的泄露国家战时情报事件,有关人员要求罗斯福总统下令严查法办。可罗斯福一反常态,他既没有责成追查,也没有兴师动众地辟谣,更没有因此而调整军事部署,都是装出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结果,事情很快就又平息下去了,此事根本就没有引起日本情报机关报的注意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开阔,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问:“您怎么又这样快改变主意了。”隰斯弥答道:“谚语说,知道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田成子是有篡位野心的人。如果我表现出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会有危险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了。所以我决定不把树砍倒。”

    商代末朝,商纣王通宵喝酒而忘记了当时是什么日子,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对他的从人说:“身为一国的主人,而让一国的人们都忘记了月日,国家就很危险了。一国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也就很危险了。”于是对使者推辞说自己喝醉了酒,也记不清是什么日子了。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臣子招致杀身之祸。有点“心计”适时地“装傻”,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从容地观察形势,实在是一种聪明之举。

    装糊涂也是一门处世艺术。有些大事也需要策略性地装糊涂,但要装得巧妙而不露声色也不容易。古时有“扮猪吃虎”的计谋,以此计施于强劲的敌手,在其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收敛,“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对对方百依百顺、唯命是从使对方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便果断出手,一击成功,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态度是一种做人之道,也是一种成功之道。如果一切皆明白于心,恐怕会心生烦乱,干扰你的事业。

    所以,巧妙地装糊涂更是一种真聪明,显示出智慧,不但给各种繁杂的事情涂上润滑油,使得其顺利运转,也能在生活中充满笑声,显得轻松明快;相反,老实认真只会导致木呆刻板,甚至使事情陷入僵局。

    学学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说我糊涂,其实我不傻!

    有时,你表现得对一一一切都明白,精明过人,但这并不一定是好事。要知道,认真过了头,在外人看来就是没有“心计”。

    示弱博同情

    对于处境不如自己的人适当的示弱可以将其不满的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秘书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秘书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同情。

    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策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使对方发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

    交际中,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奋斗过程,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那些有“心计”并取得成功的人,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纪录,现实的烦恼,给人“成功不易”、“成功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人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示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

    示弱能换来更多人的支持,逞强只能增加更多的敌人。

    巧妙地隐藏自己的实力

    一个真正有“心计”、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才华,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以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视。一日,曹操约刘备入府饮酒,议起谁为当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也丢落在地上,恰好当时大雨将到,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摆、吹牛、目中无人,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

    魏帝曹芳时,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要大权独揽,排挤司马懿,司马懿表面回避,暗中却为夺权作准备。正始九年(248年)冬天,曹爽的党羽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令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名,察看他的动静。司马懿早就看出李胜的来意,便装起病来。见李胜时,他让两个婢女扶着,手中的衣服连连落在地上。他又用手指指嘴,意思是说我渴了,婢女端来一碗粥喂他,司马懿一边喝,粥却一边从他的嘴角流出,流满了前胸。李胜见到这种情况,不禁生出怜悯之心,说:“听说您旧风疾复发,没想到病成这个样子!”司马懿说话非常缓慢,才能接得上气。他说:“听说你要到并州为官,那里接近胡人,你要好自为之。”李胜说:“我不是要去并州,而是去荆州。”司马懿又装作没听清,胡乱打岔,李胜一再大声解释,司马懿才听明白。他说:“你要到荆州作刺史,我料想快不行了,这可能是与你的最后一面,我们今天是生死之别,我要让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与你结为朋友,你不要抛弃他们。”说完这话便流泪哽咽,样子十分凄惨。李胜回去后,向曹爽汇报了司马懿的样子,曹爽便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后来司马懿乘曹爽不备,发动政变,夺得大权。

    过于炫耀自己的能耐,有时反而有可能导致人生的失败。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门客,达30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行围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君主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溺于酒色,终致病死。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像信陵君这样知名的大政治家,因一时不知收敛而导致终身遗憾,岂不可惜?

    人人都想表现得聪明,装糊涂似乎是很难的。《菜根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就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模样,这就是他们准备捕捉食物前的手段,所以一个真正有“心计”、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才华,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是苏轼的观点。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明,硬装作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可以做到不随波逐流。真正有“心计”的人未必是大肆张扬的人,徒有其表,也要看其实力。“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标榜自己,充其量都是个普通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奋斗,这里面有着别人的不少心血。因此,名人的尾巴夹得很紧,他们和别人的差距不在于他是一个名人,而在于他们知道人这一辈子都不容易,得活自己的,更要尊重别人的。正如《菜根谭》所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因为“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做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夹尾巴是一种道德选择,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你的清醒,还代表着你对以往朋友帮助的感谢。如果你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必然把尾巴翘得高高的。抑制不良的欲望,就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赶走狂妄的情绪。趾高气扬的人要获得人生的增长点,就应该向一切尊重人类生命的道德力量鞠躬,不要担心自己表现出愚蠢的样子,人应该全面地发展,就得质朴谨慎求实。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尾巴绝不是旗帜。我们衡量一个人有多么成功,从来不看它的尾巴有多么高,要看的是他脚踏实地的能量。而且,以另一个角度考虑,他只要投入,就很难有翘尾巴的时间,翘尾巴是闲人的专利,因为他们“无事”,所以总想表露自我,从而生出些“非”来。而有“心计”者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更上一层楼,坐在冷板凳上不知疲倦的他们不把屁股露出来,所以,他们一直受到别人的尊重。

    人们处于劣势时会有求胜的谋略,然而没有隐藏的功夫就会过早泄露天机,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得意不要忘形

    运气好时,切莫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必须更加积极奋发。以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没有骄奢放肆、目中无人。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依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装,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也许你以为格兰特将军的自谦,固然值得赞美,而李将军以败将的身份,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齐,似乎有些示之骄傲呢?其实不然,李将军虽然战败,但仍能坦然忍受耻辱,这正是他勇敢坚毅的地方。他这样做,是表示他把失败当作一种经验,而非一种耻辱,如果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仍能挺身奋战、争取光荣。所以他也可以说是不失为一位伟大军人的风度。

    格兰特将军不但赞美了李将军的态度,而且也没有轻视他的战绩。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和李将军的失败,都是偶然的机会造成。他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凑巧的环境决定的,当时敌方军队在维吉尼亚,几乎天天遇到阴雨天气,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潭中作战。相反的,我们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异常方便,而且有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一两天后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这一番谦虚的话听在人家耳里,远比无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对自己的成就发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那些令人怀疑的地方。一个真正有“心计”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最后命运的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命运,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终没有让理智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没。曾经有人说:“愈是不喜欢接受别人赞誉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看过特洛伊战争“木马屠城记”故事的人,都会记得特洛伊是怎样被毁灭的。

    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计,假装全部撤退,留下一匹大木马,并将勇士藏在马腹内,其他的主力部队亦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见远去的舰队,以为敌人真的撤退了,于是在毫无防备下,将木马拖入城内,歌舞狂欢,饮酒作乐。就在他们睡梦中,木马中的敌人纷纷跳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于是特洛伊灭亡了。

    从这个故事中,教给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得意时不要高兴太早,否则危机马上就到。

    有些人因为顺境连连而甚感欣慰,愉悦之情不时流露于脸上。然而,不能光只是高兴,应该想想怎么才能维持好运,永保成功。

    人生处在顺境和得意时,最容易得意忘形,终致滋生败象,乐极生悲。得意忘形的人很多很多。得意而忘形,这是许多没有远见者的共性,他们本来就没有大志向也没有大目标,只是在一种虚荣心的驱使下向前奔跑,目的只是想博得众人的喝彩,等众人的掌声一响便认为达到了人生目的,便想躺在掌声中生活了,自然也就忘形了,认为自己可以不再奔跑,可以昂头挺胸地在人群中炫耀了。

    得意而忘形,这是许多投机者的共性,他们本来没想扎扎实实地做一番事业,只是想得到荣华富贵罢了,于是靠着自己的小聪明、小伎俩侥幸做成一点事业,便以为自己有炫耀的资本了,有享乐的根基了,于是便忘形于自己的小聪明小伎俩,他们的一生也就只能如此了。

    得意而忘形,也是一切谄媚者的共性,他们本来生就一副藤的性格,不想自己长筋骨却想爬得很高,于是只能攀附于高位者,他们攀到了有权者的头上便以为自己有权了,他们攀到了有名者的头上便以为自己有名了,他们攀到了有钱者的头上便以为自己富有了……他们忘形于自己攀附的成功,也忘形于自己因攀附而得到的利益。

    得意而忘形,说明一个人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有了一点点的得意便以为人生的荣耀不过如此了,这些人中有许多有才华的人有实力的人有发展前途的人,要是真的能尽力而为会成就一番事业的。只是有的人目光太短浅了,有的人又习惯于谄媚罢了。

    忘形应该说是一种误解,一种把暂时的得意看成永久得意的误解,一种把暂时的失意当成永久失意的误解,只要我们明白,这个世上永远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发展的,那就不会忘形了,那么人人都会生活得更美好。

    假使你常常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别人的称赞、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作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异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已没有自知之明,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知道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功,其实有不少是机动的成分夹杂在里边的,我们应该看清这些机运所在,将来如有同样事情发生,又缺乏这些机运时,知道怎样应用。

    得意忘形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所以,我们在得意之时切忌忘形。

    喜怒不形于色

    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多少人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实际生活当中,这种以静制动的功夫被称为“深藏不露”、“绵里藏针”,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心计”。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屡败于项羽,最后兵困荥阳,处境危在旦夕。正在这时,刘邦的部下韩信在北线却捷报频传。

    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韩信的政治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他派人面见刘邦,要求封自己为王。刘邦一听,便怒不可遏,当着信使的面斥责道:“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韩信前来相助,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

    此时,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急忙附耳说道:“汉军刚刚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使其自窃,否则将会产生意外之变。”

    刘邦立即心领神会,话锋一转,反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个像样的王!,’,刘邦原本爱骂人,这一骂不足为怪,况且前后两语衔接不错,竟也没露出什么破绽。

    不久,刘邦派张良作为专使,为韩信授印册封。

    刘邦不动声色稳住了韩信,为汉军日后十面埋伏,击败项羽做了组织准备。如果当时就为此事与韩信闹翻,后果将不堪设想。以当时韩信的实力,独自称王逐鹿中原也并非没有可能。

    不过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如果做得过了头,也会引起别人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民国初年,袁世凯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他指使党羽大造舆论,一时间谣言四起,劝进者络绎不绝。袁世凯心中暗自高兴,但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表白自己是拥护共和忠于民国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段祺瑞面前也是如此。

    据说,冯国璋曾专程赶到北京向袁世凯探听虚实。袁世凯装得一本正经:“华甫,你我是自己人,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事!不妨对你明说,总统的权力和责任已经与皇帝没有区别,除非为儿孙打算,实在没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儿子身带残废,老二想做名士,我给他们排长做都不放心,能够承担重任吗?而且,中国一部历史,帝王家总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为儿子打算,我更不忍把灾害给他们。当然皇帝还可以传贤不传子,但总统同样可以传贤,在这个问题上总统与皇帝不就是一样的吗?”冯国璋听后插言道:“总统说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将来总统功德巍巍,到了天与人归的时候,只怕要推也推不掉哪!”

    袁好像很生气的样子,坚定地说:“不,我决不干这种傻事!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读书,我叫他在那里置了一点产业。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国到伦敦,从此不问国事。”冯国璋听了袁世凯如此诚恳和坚实的表白,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疑心了。

    然而,冯国璋刚刚离开袁府,袁世凯就气冲冲地回到书房,大骂冯国璋忘恩负义。连声说:“冯华甫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向来喜欢让部下猜测自己的心思,由于城府过深连心腹大将有时也难以领会他的真实意图。冯国璋自恃跟随袁世凯多年,他把袁世凯的一番假话当成了肺腑之言。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冯国璋回南京不久就听到袁世凯称帝的消息,冯不禁跳起脚来发火说:“老头子真会做戏!他哪里还把我当作自己人。”从此与袁世凯分道扬镳,真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这世界上应该没有心如止水的人的,没有喜怒哀乐只能是“植物人”。

    没有喜怒哀乐,这种人其实蛮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他对某件事的反应、对某个人的观感,当人面对他时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慌乱。但在复杂人际交往中,喜怒不形于色,做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会召来无端之祸。因此,高明的掌权者一般都不随便表现自己的情绪,以免被人窥破弱点,予人以可乘之机。越是精于此术的人,城府便越深。

    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这种方法称为“大智若愚”、“大动若静”,这是上司用以控制下属的一种重要方法。有“心计”的上司会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想法,这样部下就难以钻空子,就会对上司感到神秘莫测,就会产生畏惧感,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

    有“心计”者大智若恿,大动若静,喜怒不形于色,这是他们做人的精明之处。

    难得小事糊涂

    真正有“心计”的人,并非时时处处都工于“心计”,他们看问题能抓住主要环节,对主要环节能全力以赴,精明待之;而对于无关的次要环节,则又能糊涂为之。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入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很奸邪,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有一天韩琦出了一道代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

    大智若愚,即小事愚,大事明。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愚,并非自我欺骗或自我麻醉,而是有意糊涂。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

    一个晋代人谢万,字万石,是谢安的弟弟。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把帽子和头巾都弄得快要掉了。谢万慢慢站起来,拍拍衣服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装糊涂的故事,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而大发其怒,记恨在心。相反,都表现出了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反而得到了大家的敬重。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是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了胳膊,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

    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恐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就糊涂,不计较、糊涂处置一些不关大局的小事情;但对重要问题,原则问题,就不能糊涂,该聪明时就得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不耍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

    对于小事可以以糊涂为主,但对于大事要牢记“吕端大事不糊涂”。

    装糊涂,问前途

    有的时候,装装糊涂或许更能测出事实的真相。

    楚成王将商臣立为太子之后,有些后悔,想要废掉他,所以就着手秘密征询各方意见,准备另立公子职来取代他。

    关系着未来王位继承与否,这对商臣而言,是何等的大事!当他得到消息后,心中非常紧张,但又不知道消息是真是假,就跑去请教他的老师潘崇。

    潘崇想了一下,便说:“我看,你到大臣江芈那里去走一趟,送给他一样他平常不喜欢的东西作为礼物,而且举止上要轻浮一些,看看他有什么反应。”商臣就照着潘崇的建议,来到了江芈的官署,无厘头地送了礼,让江芈顿时之间,觉得真是莫名其妙,本来还想行礼如仪,但接下来,看见商臣举止轻浮,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立刻按捺不住脾气,气呼呼地说:“你这不成材的臭小子,看来君王想要废掉你,并不冤枉你,我看另立公子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商臣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后,不得不带着沉重而又落寞的心情离去。

    潘崇这一着“装糊涂,问前途”的方法,不愧是当世的高招。

    置身不确定的情境,往往让人焦虑、犹豫,不知如何是好,尤其是遇到涉及自身利害的事情,更是令人坐立难安。偏偏人生的历程当中,又会碰到许多不确定的情境。

    有些情境真假虚实不难判断,让人胸有成竹,至少知道怎样应对。有些情境,不易辨明,如果本身又是当事人,想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问个清楚,又不恰当。这个时候,如果在不动声色,又不至于弄巧成拙的情况之下,去掌握不确定情境的关键因素,就需要一些应对的技巧了。

    商臣隐约知道自己的太子地位不保之后,由于自己是当事人,当然不方便冒冒失失地跑去问个明白。何况,在权位的争战当中,即使亲自去问,不但问不出个所以然来,而且,只会增添问题的复杂性,更可能将没有的事弄假成真,所以,只能求助于他人。

    而潘崇知道江芈身处权力核心,必然知道宫闱内部的决策动态,同时也深深了解江芈喜怒形于色,又是大嘴巴的个性。因此只要商臣装糊涂,以逆向操作的方式,去探探口风,以便了解传闻的蛛丝马迹。想不到,不但找对了人,也找对了方法,答案马上就浮现出来。

    许多事情,都是错综复杂,真假难辨,想要洞悉对手的种种底蕴,直来直往,往往是行不通的。

    任何时候都要留余地

    有“心计”的人懂得: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给别人留有余地,同样是一种可以帮你成功的美德。

    战国时,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他的宠姬作陪。日暮时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被风吹灭了。这时有一个人因垂涎于楚庄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饮酒过多,难以自控,便趁烛灭混乱之机,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一惊,奋力挣脱,并顺势扯断了那人头上的系缨,私下对楚庄王说要查明此事,并严惩此人。庄王听后沉思片刻,心想:“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将军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于是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待掌灯之后,大家继续热情高涨地饮酒,一直饮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子常常冲在前边,最后打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正因为楚庄王给臣子留了余地,才换来了下属的忠心耿耿。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以其管理方法先进,被商界奉为神明。他就善于给别人留有余地。后藤清一原是三洋公司的副董事长,慕名而来,投奔到松下的公司,担任厂长。他本想大有作为,不料,由于他的失误,一场大火将工厂烧成一片废墟,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后藤清一十分惶恐,认为这样一来不仅厂长的职务保不住,还很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这辈子就完了。他知道松下幸之助从不姑息部下的过错,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会发火。但这一次让后藤清一感到欣慰的是松下连问也不问,只在他的报告后批示了四个字:“好好干吧!”松下的做法深深地打动了后藤清一的心,由于这次火灾发生后没有受到惩罚,他心怀愧疚,对松下更加忠心效命,并以加倍的工作来回报松下。

    松下幸之助给下属留有了余地,也给自己公司留下了更快发展的余地。人都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如果有百条生存之路可行,在竞争中给他断去99条,留一点余地给他,他也不会跟你拼命。倘若连他最后一条路也断了,那么,他一定会揭竿而起,拼命反抗。想一想,世界之大,何必逼人无奈,激人至此呢?给别人留余地,本质上也是给自己留余地。断尽别人的路径,自己的路径亦危;敲碎别人的饭碗,自己的饭碗也危。

    韩非子《林下篇》说:“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也。”这就是说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鼻子刻得大了,我们还可以修得小一点,如果鼻子本来就刻得很小,那就根本没有办法补救了;如果眼睛刻得小,还可以再加大,如果把眼睛刻得太大,就没法再缩小。做人也是这样,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样才不会遭致失败。

    留余地,其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给别人留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万不可逼人于死地,迫使对方做出极端的反抗,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另一方面,给自己留余地,让自己行不至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

    不给别人留余地,就等于伸手打别人耳光的同时,也在打自己的耳光。人生就是这样,不让别人为难,不让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自在,这就是留余地的妙处。给别人留有余地,他一定会感激你,协助你,这也就等于给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机会。所以,你要培养自己的这种美德,切记如下“四绝”:权力不可使绝;金钱不可用绝;言语不可说绝;事情不可做绝。

    放别人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人海茫茫,但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势强不留任何余地,焉知他日二人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所以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三分余地。

    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有心计的人都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

    做人不要太狂妄

    没有人会愿意相信一个言过其实的人,也没有人会喜欢一个出言不逊的人。就算是一个人真的很有本领,但因为狂妄,不懂得留三分余地给别人,也可能会丧失很多机会。

    1996年6月,在俄罗斯大选中爆出了一个大冷门:列别德单枪匹马竞选总统,获得了15%的选票,名列第三,后来,叶利钦为了蝉联总统,将列别德招至麾下,委以安全会议秘书和总统国家安全助理的重任。这使支持列别德的选民转而支持叶利钦,使叶利钦在第二轮选举中奠定了胜局。列别德名声大振,成了政坛的大红人。连叶利钦都预言:列别德将成为2000年的俄罗斯总统。

    可是,就是这位政坛红人,在10月17日,被叶利钦撤销一切职务。仅仅121天,这位被称为“明星政治家”的人被撵出了克里姆林宫。列别德怎么那么快就从权力高峰上跌落下来,原因何在呢?

    有人说他是祸从口出,有人说他权力欲太强,两种说法都对,由于他野心太大,要让总统、总理下台,搅乱了克里姆林宫的政治平衡。

    列别德的下台,主要起因在和50岁的内务部长库利科夫的争吵。库利科夫得到叶利钦的支持,又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的盟友,他是克里姆林宫里参与决策车臣战争的“强硬派”。但是,当列别德一进入克里姆林宫,把手伸向库利科夫权力范围内时,库利科夫当然就和他发生了对抗。列别德雄心勃勃,独自同车臣反政府力量达成了在车臣停火和俄军撤出的《哈萨维尤尔特协议》,这个举动使他获得了一定的声望,但他处理独断,引起库利科夫巨大的反感,库利科夫坚决反对从车臣撤军,认为这样做将导致战争车臣化,会搞乱俄罗斯南部局势……列别德针锋相对,还把车臣战争责任推给库利科夫,还认为库利科夫判断失误,根本不配当内务部长,并要他辞职。列别德还要叶利钦在他和库利科夫两人之间做出选择:“有他无我,有我无他。”一下子使矛盾激化起来。

    列别德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他真以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他是“救世主”外,别人都是无能之辈。

    他抡起大牌把上下左右的同行们揍了个够:他攻击切尔诺梅尔金政府的经济政策不是维护国家利益,而是有利于某些“势力集团”;他指责总统办公厅主任丘拜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想充当俄罗斯的“摄政王”;他又阻挠叶利钦总统任命前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巴图林担任负责高级军职任免机构的领导人;他一再攻击库利科夫,而且要其“引咎辞职”;最后,他又和以前的好友、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吵翻,他指责罗季奥诺夫对空降部队进行改革是“企图消灭空降部队”。这个目中无人的家伙在议会、在党团到处树敌,他谁也看不起,而且野心勃勃。他刚担任安全会议秘书,就要求扩大安全会议的职能,还起草了新章程,以国家安全为由,把自己的手伸进外交、经济等领域。他还不知天高地厚,提出增设副总统的职位,毫不掩饰他要当二号人物的企图。他居然对德国《明镜》周刊记者说,他不一定要等到2000年才成为叶利钦的接班人。后来,叶利钦检查心脏有病,他竟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求总统“暂时”下台,表示“总统有病就应交出权力”,还准备竞选总统,同科尔扎科夫一起,组建竞选班子……

    谁还能容忍这样一头“公牛”在克里姆林宫里乱闯胡闹呢!所以,库利科夫组织反击是有充分的“群众基础”的。库利科夫空穴来风地说列别德正在组织由5万名军人组成的“俄罗斯军团”的特种部队,是“为悄悄政变做准备”等。叶利钦在1996年10月初发表电视讲话,指责“有些入”以总统生病为理由,谋私利,搞小动作,急于“换总统像”。

    这表明,叶利钦已经不能容忍列别德了。果然,在10月17日,叶利钦在电视讲话中撤消了列别德的一切职务,其罪状的第一条就是列别德在未征得总统许可的情况下采取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行动,破坏了领导班子的团结。叶利钦引用了克雷洛夫著名的寓言说:国家的集团领导应该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来工作。可现在成了“天鹅、虾和梭鱼”——各行其是(讲天鹅等共拉一辆大车,天鹅向天下飞,梭鱼朝水中游,虾却往岸上爬,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大车还是纹丝不动,而使他们分开的正是“天鹅”,“列别德”在俄语中恰好是“天鹅”的意思)。

    列别德纵有万般才华,也输定了。

    他在这12l天的时间里的种种表现足以说明他从政经验不足,还不成熟,出言不逊,树敌太多,不具备一名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评论这事件时,柯维引用了戴尔·卡耐基的一句名言:“在影响一个人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他的专业知识。”

    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还是其他古代先哲,无不在教导我们,做人要踏实、厚道、谦虚,不可狂妄自大!只有踏实谦虚地做人做事,才会更加丰富自己,更加充实自己,收获自然也会更多。

    人若是一产生骄傲情绪,那么他评判事物的标尺就会失衡,就不能再正确地看待自己,并且最容易走进自己的怪圈。因为你被自己头上的那层光环迷住了双眼,有些眼花缭乱,有些飘飘然,头重脚轻,摇摇晃晃,如同醉汉。伴随着岁月无声的流逝,你自以为已经走了很远的路,有一天当你突然醒来一看,才知道自己还停留在当初的出发点上。山上已是旌旗烂漫,你却仍然躺在山下的池塘边,顾影自怜。

    人有了才能是好事,但如果因为自己的才能出众而狂妄自大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狂妄往往是与无知和失败联系在一起的,人一狂妄往往就会招人反感,自然也很难得上司的赏识和朋友的认可。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在事业上、生活中有更加长足的进步呢?

    狂妄的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过低地估计别人的智慧。他们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他们永远都是正确的,高高在上的。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才高八斗,无人可比;有的人学了几套拳脚,就自以为武功高强,到处称雄。这些狂妄的结局往往是以失败告终。

    一个人有多少本事,别人都看在眼里,不用自己吹来吹去的。如果过于狂妄,往往还会为别人留下笑柄。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狂妄有时候反而暴露了自己内心的虚弱,极力表现自己也是生怕别人触到自己的软肋,说自己不行。

    一个人如果太狂妄,那他的事业就越难以发展,他的人际交往也就越失败。

    不要把话说得太绝

    为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心计的人在生活中很注重把握说话尺度,从不把话说得太绝,以免自打嘴巴。

    经理把一项采购任务交给一位员工,这项采购工作有相当的难度,经理问他:“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答,包君满意!”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经理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像中那么简单!”虽然经理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工作的进度远远低于经理的要求和目标,经理对他的印象也因此大打折扣。

    王帅和同事闹不愉快,气愤万分的他向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说完话还不到两个月,他的同事成为他的上司,王帅因为自己讲过太过绝对的话,只好辞职他就。

    言多必失,酒多必危。在交谈中,你把话说得过满,就会把所有信息展现给他人,自露不足。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这个年轻人为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这种万能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把“一切”换为“大部分”,爱迪生便不会反诘他了。

    把话说得太绝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进去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绝,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绝,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可从容转身。

    我们做人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2.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论定”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

    当然,有时把话说绝也有实际的需要,但除非必要,还是保留一点空间的好,既不得罪人,也不会把自己陷入困境。

    我们做人手定要注意:不要把话说得太绝。有些人说话信誓旦旦,处处许诺,结果能做到的很少,泡汤的很多,最终费力不讨好,费心还伤神。

    得理也要饶人

    一个人经历一次忍让,就会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经历一次宽容,就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在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待人处事固然需“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

    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围绕定比定律争论了有9年之久。他们都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最后的结果是普鲁斯特获得了胜利,成了定比这一科学定律的发明者。但是,普鲁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得理不饶人。他真诚地对与他激烈争论的对手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责难,我是很难进一步将定比定律研究下去的。”同时,普鲁斯特还特别向众人宣告,定比定律的发现,有一半功劳是属于贝索勒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贝索勒的责怪和激烈的批评,对他的研究是一种难得的激励,是贝它勒在帮助他完善自己。这与自然中“只是因为有了狼,鹿才跑得更快”的道理是一样的。

    普鲁斯特的宽容是博大而明智的,他允许别人的反对,不计较他人的态度,充分看到他人的长处,善于从他人身上吸取营养,肯定和承认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正是由于他善于包容和吸纳他人的意见,才使自己走向成功。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有“心计”的人一定懂得留一点余地给得罪自己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你。

    如果你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即使在别人理亏时,你在理已明了的情况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也会心存感激,就算不如此,也不太可能与你为敌。

    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对方可能会心存感激。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你。

    给自己留条退路

    有“心计”的人说话做事不会把话说得太满,不会把事情做得太绝,而是在考虑事情时既有全力以赴的进取准备,也给自己留条退路。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便没有了后顾之忧。

    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在任左都御史时,员外郎海升的妻子吴雅氏死于非命,海升的内弟贵宁,状告海升将他姐姐殴打致死。海升却说吴雅氏是自缢而亡。案子越闹越大,难以做出决断。步军统领衙门处理不了,又交到了刑部。经刑部审理,仍没有结果。因为贵宁认定姐姐并非自缢,不肯画供。

    经刑部奏请皇上,特派大员复检。

    这个案子本来事并不大,但海升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阿桂的亲戚,审理官员怕得罪阿桂,有意包庇,判吴雅氏为自缢,替海升开脱罪责。没想到贵宁不依不饶,不断上告,惊动了皇上。皇上派左都御史纪晓岚,会同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带同御史崇泰、郑徵和东刑部资深已久、熟悉刑名的庆兴等人,前去开棺检验。

    纪晓岚接了这桩案子,也感到很头痛。不是他没有断案的能力,而是因为牵扯到阿桂和和坤。他俩都是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两人有矛盾,长期明争暗斗。这海升是阿桂的亲戚,原判又逢迎阿桂,纪晓岚敢推翻吗?而贵宁这边,告不赢不肯罢休,何以有如此胆量,实际是得到了和坤的暗中支持。和坤的目的何在?是想借机整掉位居他上头的军机首席大臣阿桂。而和坤与纪晓岚积怨又深,纪晓岚若是断案向着阿桂,和坤能不借机一块儿整他一下吗?

    打开棺材,纪晓岚等人一同验看。看来看去,纪晓岚看死尸并无缢死的痕迹,心中明白,口中不说,他要先看看大家的意见。

    景禄、杜玉林、崇泰、郑徵、庆兴等人,都说脖子上有伤痕,显然是缢死的。这下纪晓岚有了主意,于是说道:“我是短视眼,有无伤痕也看不太清,似有也似无,既然诸公看得清楚,那就这么定吧。”于是,纪晓岚与差来验尸的官员,一同签名具奏:“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这下更把贵宁激怒了。他这次连步军统领衙门、刑部、都察院一块儿告,说因为海升是阿桂的亲戚,这些官员有意回护,徇私舞弊,断案不公。

    乾隆看贵宁不服,也对案情产生了怀疑,又派侍郎曹文植、伊龄阿等人复验。这回问题出来了,曹文植等人奏称,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乾隆心想这事与阿桂关系很大,便派阿桂、和坤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复验堂官,一同检验。“纸包不住火”,终于真相大白:吴雅氏被殴而死。

    于是讯问海升,海升见再也隐瞒不住,只好供出实情:是他将吴雅氏殴踢致死,然后制造自缢的伪像。

    案情完全翻了过来,原验、复验官员几十人,一下儿都倒霉!乾隆发出诏谕:“此案原验、复验之堂官,竟因海升系阿桂姻亲,胆敢有意回护,此番而不严加惩戒,又将何以用人?何以行政?”阿桂革职留任,罚俸五年;叶成额、李阔、庆兴等人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皇上在谕旨中一一判明。唯独对纪晓岚,谕旨中这样写道:

    “朕派出之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且他于刑名等件素非诸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即以刑部堂官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议严加论处。”只给了他革职留任的处分,不久又官复原职。

    纪晓岚在这个案件中之所以得到皇上的原谅,主要是他在验尸中以“我是短视眼”、“看不太清”为由,给自己留下了退路。

    有“心计”的人总是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好的结果,同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和应变措施。在追求利益时,既要考虑到成功的一面,也要考虑到有失败的可能,两者兼顾,方能周全。在欲进未进之时,应该认真地想一想,万一不成怎么办?及早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叫“狡兔三窟”,意指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即使其中一个被破坏了,尚存两个;如果两个被破坏了,还剩一个。这就是一种居安思危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先留退路的预防策略。多准备几手,多设想一下可能出现的困难,多几个应急措施,一旦有了情况,出现问题,就能应付自如,“东方不亮西方亮”。

    不论做什么事都难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所以,在没有成功的绝对把握时,应该先给自己留最余地,以便进退自如。

    不把赌注押在一个人身上

    有“心计”的人懂得:要在社会立足就要结交高人,但若眼光只顾一处不及其余,有朝一日靠山一倒,墙倒众人推,必使自己身陷险境。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声明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事小而赏重,老百姓都觉得很奇怪,谁也没有干。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汉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搬了过去,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接着便颁布了变法的命令。

    颁行一年多,但反对者无数,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便拿太子的两个老师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充实,武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边鄙小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

    然而,正当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离成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进监狱的!”

    商鞅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毙,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即五马分尸)于成阳街头,家人也被灭族。

    商鞅,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英雄,但在如何做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不懂得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深得国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的内容便是“损有余而继不足”,把矛头指向在楚国根深蒂固、势力雄厚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并将他们迁移到偏远的地区去开荒种地。

    因此,吴起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憎恨,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那些仇恨积压已久的旧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复仇之心,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一下子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一定不敢再对他施行攻击的,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么也顾不上了,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吴起的忙。吴起的变法触犯了整个楚国上层统治集团的利益,只要这个集团还存在,他的悲剧命运便是不可避免的。

    商鞅虽然长于谋国,但拙于做人,他没有想到,宠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得罪呢?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其人,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政治上极具远见的,他的变法政策,为秦孝公以后几代秦国的国君(包括处死了他的惠文王)所信守,秦国因之而强大。

    从处理官场的人际关系来说,吴起的遭遇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放手大胆地去干他所想干的一切,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官场上,没有永远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这样地位的人,你将他作为一个孤注,将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有朝一日,他两眼一闭,呜呼哀哉了,你该怎么办呢?

    就像一个老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一个有“心计”的人,不仅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

    见好就要收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必须懂得见好就收。

    中秋,皓月当空,一年轻入夜走山路。拐过一山口,突然金光四射,眼前的一切物体都变为金体,金树,金草,金石。正愕然,一老妪飘然而至,对他说:小伙子,今天算你运气了。说着从脚边拣起几块金石递给他说,回家好好过日子吧!年轻人叩头谢恩,再抬头,老妪已不复存在。

    他揣着几块金石继续赶路,边走边想:身边这么多金子,何不多拣几块回家?于是他弯腰尽拣,直到抱不下为止。路遇一桥,过桥即可到家了。他在桥上稍加歇息,不禁又想:这么多金子,何不回家取物来装,还在乎怀里这一点?于是将怀里的金石尽抛水中,飞快地跑回家取一大竹篮。待他再回到遇仙之地,一切已经不复存在。

    回到家里,亲友无不群起而攻之,有的说:如此贪心,有怀里那一抱金石不也够了?更有人说:有老太太给的那几块金石也心满意足了!

    他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遇仙之事固然乌有,但贪心的却大有人在,见好就收看来还是有道理的。做人不要贪心不足,如果你贪心不足了就会什么也得不到。

    一个人想出了一个捕捉麻雀的好办法,他把箱子制作成一个有进无出的陷阱,一旦麻雀进去了,只要把进口堵上,就难以逃出来。

    这天,他抓来一把谷子,从箱子外面一路撒下去,一直撒到箱子里面,然后他在箱子盖上系了一根绳子,自己攥着绳子的一端,远远地躲在一边,等着麻雀的到来。只要他把绳子轻轻一拉,箱子的盖就会关上,麻雀就跑不出来了。

    不一会,一群麻雀看到了谷子,都欢快地啄食起来,他数了数一共有15只呢。15只够他吃好几天了。有4只进箱子里了,已经有9只了,13只了,他盯着外面的两只麻雀,要是它们也进去了,自己就可以一个礼拜不用出来工作了。

    他正想着,一只麻雀溜了出来。他懊悔地想刚才真该拉绳子。如果再进去一只我就关,他这样想。可是又出来两只,在他想的时候又跑出来两只……

    最后,他眼睁睁地看着那群麻雀心满意足地离去了。箱子里什么都没有了,包括他的谷子。

    也许有人会说,见好就收可能会失去更多的机会。但是当这个“好”到了一定限度,收也无防,毕竟你已经占了大部分利益。15只麻雀捕到了13只,已经是决定性的胜利,如果把目标定在百分之百的占有上,那就是人心贪婪的表现。

    “见好就收”这一俗语、俗理透射着理性的光辉和对尺度冷静把握的坚毅。只知大杀大砍的乃是匹夫之勇,知道适时鸣金收兵的则是良将和智者。任由李逵挥着两把板斧,不问青红皂白,只管排头砍杀过去,经常地连他自己也弄不清跑到哪儿了,非得由燕青、吴用等人大喝一声“黑厮,休要只顾杀人”,才能把他拉回到“正确路线”上来。

    阿拉伯人应该算是很早就有了商品意识和商业行为的,他们就深谙“见好就收”之道。《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念着“芝麻芝麻开门吧”的口诀,就能进了藏宝之洞,有的人适量地敛了财宝,既没眼发红、心发黑,也没脑袋发胀,遵循了“见好就收”的原则,冷冷静静出了洞,安安生生过日子去了;有的人一进洞,不光是眼花了、心花了,连脑袋都大了好几圈,利令智昏,怎么拿都嫌不够,口诀?哪还记得啊,让强盗们回来给大卸了八块……

    有的人容易在“度”的把握上失误,不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殊不知适当把握“度”,对你做好一件事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做人不要太贪婪,要把握好度,懂得见好就收。

    不得罪小人

    有“心计”的人,会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就不会得罪小人。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战胜攻取,得心应手,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处世高手。

    “安史之乱”平定后,立下大功并且身居高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拜访。此人乃是中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世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这副尊容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马上下令左右姬妾都退到后堂去,不要露面,他独自凭几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嫉恨在心,如果此入将来掌权,我们的家庭就要遭殃了。”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

    在待人处世中,千万要小心,不要轻易得罪小人,得罪了他们,本来美好的一生说不定会毁在他们手里。

    所谓小人,就是那种人品差、气量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的人。他们的特点是动辄溜须拍马、挑拨离间、造谣生事、结仇记恨、落井下石。

    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鼠辈小人,他们的眼睛会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所有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真是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小人的行为让人莫名其妙,其心眼极小,为一点小荣辱都会不惜一切,干出损人利己的事来。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芝麻大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把脸皮磨厚点,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理了事;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那就别得罪小人。

    君子不畏流言不畏攻奸,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他是会对你展开反击的。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住奸臣的陷害?

    你不能消灭身边的所有小人,那么就要认清他们。但是也不必嫉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限,因为他们最需要的是自以为的自尊和面子。

    不暗箭伤人

    做人要光明磊落。好汉明枪交战,不要暗箭伤人。某大学的两位同窗好友,一起考上硕士,一起参加GRE考试申请出国。结果赵某分高,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有15000美元的奖学金,而钱某成绩差,没有联系到学校。

    赵某高兴地办手续时,却看到电子信箱上的信息:哈佛同意他的申请,撤销哈佛奖学金,祝他在别的学校也取得好成绩。赵某一下子日瞪口呆,原来是钱某暗地里做的手脚。赵某气愤之余将钱某告上法庭,最终赢了官司,哈佛学籍因事实澄清又被恢复了。而钱某由于妒忌心太强而作茧自缚,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有的人喜欢看《厚黑学》,在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暗箭伤人的技巧,不知道自己已走人人性的死胡同中去了。这是人性的失落,自然也是人性的悲哀!

    所谓暗箭伤人,通常指在商场上运用欺诈、诡计、阴谋等手段使对手一败涂地。这种手段最早可追溯到战场上的用兵,像什么“兵不厌诈”、“瞒天过海”、“偷梁换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类的都是战场上攻敌制胜的法宝。

    战争毕竟不是年年月月都有,于是不甘寂寞的人把此类招数用在年年、月月、日日都有的商场上。

    商场上竞争激烈,同样像战场一样有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大起大落,用用暗箭伤人的手段也是屡见不鲜。

    善用暗箭伤人的人,没有光明磊落的勇气,有的是一肚子的小人伎俩。

    如果你以前是一个喜欢暗箭伤人的人,有悔改之意,那你不妨试一下以下方法:

    1.弃恶扬善。向来有人性善、人性恶的争论,善恶其实是没有界限的,只要你正确对待,善恶是很容易超越的彼岸。一个人只要保持自己的童心,就不会心存害人之心。

    2.减少欲望。所有的宗教都在要求人们“无欲无望”,或者“存天理,灭人欲”。而喜欢暗箭伤人的人一般都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欲望的降低或减少要靠人性的觉悟,就是那种“淡泊明志”的,可又有多少人能淡泊明志呢?

    正如俗语所说“玩火者必自焚”一样,喜欢暗箭伤人的人必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玩得自已迷失了方向。

    不必“棒打落水狗”

    落水狗可以打死,人却还要相处,所以,有“心计”的人是不会跟着别人一起去“棒打落水狗”。

    黄丽小姐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由于他曾在英国呆过一段时间,行事有些洋派,在那作风保守的杂志社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偏偏她个性散漫,又常做错事,总编辑早就看她不顺眼,只因她是老板朋友的女儿,所以只好对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一天,为了一篇稿件,总编辑和黄丽小姐起了冲突,众人见战火引燃,纷纷过去围观。黄丽小姐还要力争,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加入战场,黄丽小姐一舌难敌众口,掩面而逃。之后,众人还不约而同地联合起来打击她,挑她稿件的毛病,批评她偶尔的迟到早退,后来,她辞职了。

    这就是“棒打落水狗”,也就是对失势的人或遭遇困境及外来攻击的人再加以打击。落水狗已经够惨了,你还用棒子打它,它焉能不死?说起来很残酷,但却是社会真实的一面,这种情形在有人的地方就会发生。

    做人要有“心计”,大可不必跟随别人去棒打落水狗,或落井下石,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不能帮他,也大可不必推他一把。说不定他哪一天东山再起,你就要自讨苦吃了。

    人具有求生存的本能,求生存除了靠一己之力外,也要靠他人的提携及团体的庇荫,因此人总是向力量强大的地方靠拢。这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人类的本能。因此当有人成为“落水狗”时,他在同仁眼中已失去了价值,而别人为了和他划清界限并向占上风一方示好及表态,当然也要打他一棒,也许无意伤害他,但常常在非理性的状态下这么做。

    当然,“落水狗”被打还会有其他原因,例如平常和别人不易相处,锋芒太露,引人嫉妒,妨碍了别人的利益等等,这都会使人有把他除之而后快的心理。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做人的原则也不见得能让所有人满意,因此你绝对有成为“落水狗”的可能。成为“落水狗”还挨打,除了忍耐,别无他法;只要能上岸,你仍能像平时一样凶猛。

    那么,要不要去同情或救这“落水狗”?如果你有这个勇气,不怕别人一并把你打下水,则大可在精神上支持他,只要你认为你的做法是对的,而这对你绝对是有益的。

    在他人落魄之时,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即使有积怨,也大可不必与别人棒打落水狗。

    凡事都要留一手

    这个世界远非你想像中那么简单,做人做事,不妨先给自己加一个“保护层”。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个老奸巨猾的谋略家,此人精通权术,诡计多端。他深知留一手的妙处,为了防止部下对自己发生不利的行为,就告诉他周围的侍从说:“在我睡觉时。你们不能随便靠近我,靠近了,我就会杀人,这样做了之后自己还不知道,你们应当时刻注意这一点。”有一天,他假装睡着了,有一个好心的侍从看见他盖的被子掉了,就上前想给他盖好,不料曹操突然坐起来,挥剑把侍从杀死了,接着又躺下睡觉。醒了以后他假装不知地问道:“是谁把侍候我的人杀了?”自从这件事发生以后,每逢他睡觉,再也没有人敢靠近他。曹操说:“要是有人想害我。我的心里就有所感觉。”大家听他这样说,都将信将疑。有一天,曹操把他最宠信的侍从叫到身边,对他说:“你怀里藏把刀,悄悄地来到我身边,我一定会说心里有所感觉,要是抓你对你用刑,你只要不把这件事的实情说出去,保管对你不会有什么损害,事成之后我还将重重地报答你。”这个侍从信以为真,所以在被捕以后一点也不害怕,最后被曹操下令处死。这个人临死前才知道上当,但为时已晚。从此以后,人们都以为曹操确实有这种遇危心动的本领,想谋害他的人也就不敢动手了。

    在人际交往中,免不了会遇到出卖、故意中伤、陷阱等种种料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事先预料这些事的发生,并加以防范,才能确保安然无恙。

    唐朝郭子仪平安史之乱的事迹已为人所熟知,但很少人知道,这位功极一时的大将为人处世却极为小心谨慎,与他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风格全然不同。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住进了位于长安亲仁里的金碧辉煌的王府。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别处官员宅门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儿子们觉得身为王爷,这样子总是不太好,一齐来劝谏父亲以后分个内外,以免让人耻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1000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呢?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二心,我就百口莫辩了。现在我大开府门,无所隐私,不使流言蜚语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

    几个儿子听了这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中国历史上有大功于朝廷的文臣武将,多数的下场都不好。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60年,虽然也几经沉浮,但总算保全了自己,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正寝,给几十年戎马生涯划上完美句号。这不能不归之于他做人的谨慎。

    在为人处世上,如果上司不给自己留一手绝招,恐怕会受制于下属。有“心计”的领导都会留一手,以防不测。只有你手中留有一手可以制胜的绝招,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有效地防止下属的叛逆之心,任何时候,你都能处变不惊,因为你可以静观时变,而后全力出击,挽狂澜于既倒。

    所谓预留退步,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为个人的安危荣辱计,避免兔死狗烹的结局,功成身退,挂冠归去,蹈入山林,就像范蠡泛舟五湖,张良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那样;另一重意义是为事业成败计,使你的上司能用人不疑,放手专任,而不敢于临敌变计,临阵易将,以免功败垂成。

    事物总有看不透、不可料的一面。世事诡谲,风波乍起,非人所尽能目睹,有“心计”的人会主张立身唯谨,避嫌疑,远祸端,凡事预留退路,不思进,先思退。满则自损,贵则自抑,所以能善保其身。

    凡事留一手,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少吃亏,避免被别人暗算。

    小节不可小视

    有“心计”的人都懂得: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东京一家贸易公司有一位小姐专门负责为客商购买车票。她常给德国一家大公司的商务经理购买来往于东京、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一件趣事,每次去大阪时,座位总在右窗口,返回东京时又总在左窗边。经理询问小姐其中的缘故。小姐笑答到:“车去大阪时,富士山在您右边;返回东京时,富士山已到了您的左边。我想外国人都喜欢富士山的壮丽景色,所以我替您买了不同的车票。”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这位德国经理十分感动,促使他把对这家日本公司的贸易额由400万马克提高到1200万马克。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这家公司的职员都能够想得这么周到,那么,跟他们做生意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许多人认为对小事情不必过于讲究,然而,于细微处见精神,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和内在品质往往就体现在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正是因为他们平时很注重这些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才造就了自己高尚的品质和光辉的形象。相反,有些人自以为气度不凡,不拘“小节”,结果往往是因小“疵”而掩了大“玉”,毁了自己的声誉和前程不说,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危害。

    为了准备人类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苏联宇航局从1960年3月开始招募宇航员,这期间训练了至少20名,最终选中了加加林。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就是在确定人选几周前的一个偶然事件。在尚未竣工的陈列厂内,受训的宇航员们第一次看到东方号宇宙飞船。主设计师科罗廖夫问谁愿意试坐,加加林报了名。在进入飞船前,加加林脱下了鞋子,只穿袜子进入还没有舱门的座舱。这一举动赢了科罗廖夫的好感。他发现这名27岁的青年人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这次飞行。科罗廖夫认为,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一个注重细节的入,最令他赫心。

    加加林脱鞋进舱这个细小的动作,赢得了“一步登天”的机遇。这也反映了加加林洁身自爱、尊雷他人的品格。

    “小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与原则无关的琐碎的事情。何为原则?何为琐事?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对此常有不同的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听到有人自诩“大丈夫不拘小节”,于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光膀子上街……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都是“小节”,不必认真。

    然而,真正有“心计”的人,对“小节”却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从来不小看细节的作用,而是把工作做到每一个细节,从细节中反映出自己的处事风格。

    有“心计”的人,都是做事非常讲究条理和效率的,哪怕在细节上,也可见他们的处事方法和风格。在现代商场之中,每一条跑道上都挤满了参赛选手,每一个行业都挤满了竞争对手。如果你任何一个细节做得不好,都有可能把顾客推到竞争对手的怀抱中。可见,任何对细节的忽视,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

    在康熙年问,有一个书生见别人掉了一文钱,便用脚踩住,待那人走了以后又把钱捡走。他的这一举动恰被江苏巡抚汤默庵看在眼里。后来,该书生通过吏部考试,被委派到常熟任县令,但未等上任就被汤默庵罢免。汤默庵认为,此人还未当官时就如此贪小,一旦当上地方官必贪得无厌。汤默庵以小见大,从书生微不足道的“小节”中,看到了他的道德品质。

    细节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养成随手关灯、关门窗的习惯是细节;对经手的事,从时间、地点的普通了解,到准备什么、如何应对都有全盘考虑,这是细节;所出具的数据、撰写的文章、产品的工艺指标都做到没有差错就是细节;生产中减少跑、冒、滴、漏,实现安全无事故、设备无故障、装置长周期运行就是细节;对每一个工艺指标的变化,每一台设备的维护及运行情况都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细节;生活中对同事、朋友的一句问候、一声劝勉,累时端上一张椅子、渴时递上一杯水,这都是细节。当养成细节习惯后,我们会觉得无论待人接物,还是生产管理或科研技改都会顺手许多,效率也快得多。

    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该放手时就放手

    灵活多变,该放手时就放手才是做人之道。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绝招:故意让躲在远处的狒狒看见,将其爱吃的食物放进一个口小腹大的洞中。等人走远,狒狒就欢蹦乱跳地来了,它将爪子伸进洞里,紧紧抓住食物,但由于洞口很小,它的爪子握成拳后就无法从洞中抽出来了。这时,猎人只管不慌不忙地来收获猎物,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那可口的食物,越是惊慌和急躁,就将食物抓得越紧,爪子就越是无法从洞中抽出。

    听说过这个故事的朋友都大呼“妙”!此招妙就妙在人将自己的心理推及到了类人的动物。其实,狒狒们只要稍一撒手就可以溜之大吉,可它们偏偏不!在这一点上,说狒狒类人,亦可说人类狒狒。狒狒的举止大都是无意识的本能,而人如果像狒狒一般只见利而不见害地死不撒手,那只能怪他利令智氏或执迷不悟了。

    有一位朋友前些年去海南创业,后来搞房地产发了大财,1996年前来到某大城市,想在此创设一家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大商店,正当他找好土地,付了订金准备大干时,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了,面对这种情形他果断决定此项目立刻下马,虽然损失了几十万元,但却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他的决定是对的,1997年以后已有好几家大商场倒闭了。

    该放手时就放手,不可陷得太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上,放手可以减轻许多麻烦和损失,可以轻松地去开始另一件更有意义的事业。

    失恋者只要肯对抛弃自己的恋人撒手,何至于把自己弄得失魂落魄、心灰意冷?失业者只要肯对头脑中僵化的择业观撒手,何至于整天萎靡不振、怨天尤人?赌徒只要肯对侥幸心理撒手,何至于血本无归、倾家荡产?贪赃枉法者只要肯对一个“钱”字撒手,又何至于锒铛入狱甚至搭上自己性命?

    就一般常理来说,人即使明知道事情已无挽救余地了,亦总是往好的方面去想。以股票买卖为例,眼见股票价格急速下滑,心里却仍存着“再等些时日也许会有上涨的希望”,结果往往亏损惨重。因此,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若觉得有必要放弃就应敏捷地行动。

    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或许有人对于“适时放弃,价值连城”这句话会产生排斥感,但就一个个性单纯且急躁的人而言,则是一句金玉良言,而且环顾我们周围拥有大成就的人,处事都是小心谨慎,皆能在紧要关头立即做决断。

    有退才有进,“卷土重来”一定会有新天地。

    换个角度看问题

    如果你要使别人信服你,那就真诚地尽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事情。

    著名人际关系交往家卡耐基租用纽约某家饭店的大舞厅,用来每季度举办一系列的讲课。

    有一次有一个季度开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说他必须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卡耐基拿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入场券已经印好,并且发出去了,而且所有的通告都已经公布了。

    卡耐基不想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跟饭店的普通员工谈论是没有用的。因此,几天之后,他去见饭店的经理。

    “收到你的信,我有点吃惊,”卡耐基说,“但是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发出一封类似的信。你身为饭店的经理,有责任尽可能地使收入增加。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将会丢掉现在的职位。现在,我们拿出一张纸来,把你因此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来。”

    然后,卡耐基取出一张纸,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一边写着“利”,另一边写“弊”。他在“利”这边的下面写下这些字:“舞厅空下来。”接着说:“你把舞厅租给别人开舞会或开大会是最划算的,因为像这类的活动,比租给人家当讲课场能增加不少的收入。如果我把你的舞厅占用二十个晚上来讲课,你的收入当然就要少一些。”

    “现在,我们来考虑坏的方面。第一,如果你坚持增加租金,你不但不能从我这儿增加收入,反而会减少自己的收入。事实上,你将一点收入也没有,因为我无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我只好被逼到另外的地方去开这些课。”

    “你还有一个损失。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受过教育、修养高的群众到你的饭店来。这对你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不是吗?事实上,如果你花费五千美元在报上登广告的话,也无法像我的这些课程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来你的饭店。这对一家饭店来讲,不是价值很大吗?”

    卡耐基一面说,一面把这两项坏处写在“弊”的下面,然后把纸递给饭店的经理,说:“我希望你好好考虑你可能得到的利弊,然后告诉我你的最后决定。”

    第二天卡耐基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只涨百分之五十。

    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他分析出事情的利弊,对方便会主动地按照你的思路走下去,从而达到你的目的。卡耐基之所以成功,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经理的诉求: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不考虑对方,只单方面谈论自己的事,不但无法打动对方,反会显得疏远。因为从感情与理性两方面来说,强迫性的做法会使对方在感情上产生不悦;而脱离要点会使对方在理性上无法理解。此时,首先需要训练的是静听。任何人对自己所抱的观点都认为是有道理的,都希望站在说服者的立场,而不喜欢被人说服,更有甚者认为被别人说服是一种耻辱。所以要先努力使对方保持平静,消除其压迫感,否则说服就无法成功。与其自己先发言,不如先倾听对方的理由,从谈话内容中了解他。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既可以缓和他的紧张情绪,还可使他进一步对你产生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能根据对方谈话找到说服的重点。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对方发表意见呢?可以先诱导对方谈论他感兴趣及关心的话题,至于对方有兴趣及关心的话题,则多半是他个人身边发生的事。

    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有各自的嗜好偏爱。只要你认真探索对方的真正意向是什么,特别是与你的计划有关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去应对他。你首先应当将自己的计划去适应别人的需要,然后你的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

    抓住对方喜欢和关心的问题,由此而找出对方关心的目标,他就会道出自己的看法。从对方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对方的嗜好、个性及说服重点。

    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但能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谅解,而且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在与人会谈以前,如果对于我所要说的,及他似乎要回答的东西没有一个极清楚的观念”,哈佛商学院的一位院士说,“我情愿在那人办公室外的人行道上踱上两小时,而不愿走进他的办公室。”

    认识一个人是容易的,但要真正理解一个人却很难。虽然理解一个人很难,但是,替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这倒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同时这也显示了我们的豁达的品质。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仍不以为然。

    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指责他人,因为这是愚人的做法。你应该了解他,而只有聪明、宽容、特殊的人才会这样去做。

    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会得到了解他人行动或人格的钥匙。

    而要找到这种钥匙,就必须诚实地将自己放在他的地位上。

    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当时的困难中,我将有何感受,有何反应?”这样你就可省去许多烦恼,也可以增加许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按照对方的观点去想,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事情,这或许会影响你终身的事业。

    以退为进

    遇事硬顶不是有“心计”者的办事策略,“遇强则迂,以退为进”才是上策。

    武则天年方十四时便被唐太宗召入宫中,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皇朝将遭“女祸”之乱,有一个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多半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的入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丸,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槁枯,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另择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仍不忘如何确保李家江山的长久万代,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李治和武则天都在他床边,他当着太子李治的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是冰雪聪明之人,哪还听不出自己身临绝境的危险!怎么办?她心里清楚,只要现在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妾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唐太宗本来是要处死武媚娘,但毕竟自己很喜欢她,心里多少有些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武媚娘拜谢而去。

    李治也借机溜了出来,对武媚娘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吗?”媚娘满脸无奈的忧伤,她回身仰望太子,叹了口气说:“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雨已下,语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则天很快又被召入宫中。

    武则天的聪明之处在于能识别“风紧”还是“风松”,在危难面前能迅速分清主次,并能果断地“退”,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风松”了,又再回来,后来时机一旦成熟,武则天果断地由退转进,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在我们做某件事时,如果情况对自己不利,再要继续下去很可能惨遭挫败,甚至丢了性命。那就必须考虑如何灵活地全面而退。

    首先,要仔细分清形势是否很不利,慎之又慎地做出是否撤离的决定。因为,撤离毕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手段,是为保存实力,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行动。假如形势并非很危险,再坚持一下就会成功,就绝不要轻言撤退。

    其次,情况不妙时,必须当机立断,主动撤退,否则,肯定是血本无归。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当事情极端不利.甚至危及生命时就兽老虑如何才能仝身而退。

    亏要吃在明处

    为人处事吃亏要吃在明处,否则就是白吃。有的人为了息事宁人,往往是去吃暗亏,结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陈嚣与纪伯为邻,一天夜里,纪伯偷偷地将隔开两家的竹篱笆,向陈家移了一点,以便让自己的院子宽一点,恰好被陈嚣看到了。纪伯走了,陈嚣将篱笆又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使纪伯的院子更宽敞了。纪伯发现后,很是愧疚,不但还了侵占陈家的地方,而且还将篱笆往自己这边移了一丈。

    陈嚣的主动吃亏,让纪伯感到相当内疚,他产生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觉,这就欠下了陈嚣一个人情,即使他还了这个人情,但是每当他想起时,他还是会内疚,还是会想法报答陈嚣。

    所以,有时主动吃亏是要为朋友文过饰非,既让他觉得欠你的人情,又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亭卒懒惰,西瓜秧自然长得不好,与对面西瓜田的长势没法比。楚国的亭卒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梁国亭卒的瓜身全给扯断了。梁国的亭卒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并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身,那么我们为什么再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起来,而且,你们这样做,他们一定会知道的。”

    梁国的亭卒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国的亭卒发现自己田里的瓜秧的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是梁国的亭卒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特备重礼送梁王,既表示自责,亦表达酬谢,结果两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为别人文过饰非,实在是个搞好关系的好机会。当朋友在众人或是你面前犯了错,你一定要抱着吃亏的心理,干脆给他的面子,帮他一把,千万别“暴而扬之”。

    古人说:“吃亏是福”,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吃亏,你就成了施者,朋友则成了受者,看上去是你吃了亏,他得了益,然而,朋友却欠了你一个情,在友谊、情谊的天平上,你已为自己加了一个筹码,这是比金钱、比财富更值得珍视的东西。

    与朋友交往,情愿自己吃点亏是一个很好的交际方法。当然交友吃亏也必须讲究方式和技巧。

    不管是吃大亏,还是吃小亏,只要能对搞好朋友关系有帮助,你就要尽力吃下去,不能皱眉。尤其是大亏,有时更是一本万利的事。

    吃亏,会让你在朋友眼里变得豁达、宽厚,让你获得更深的友谊。这当然会使朋友更心甘情愿帮助你,为你办事。

    亏要吃在明处’吃在暗处就只有白吃了。一你吃亏时,至少要让对方明白"让对方意识到,你吃亏是为了帮助他。

    一种明智的行为

    行走于社会,搏击于商海,你会有许多与别人相持不下的机会。这时,你可以利用“沉默”这一策略,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一个服装厂的老板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购买他的一台旧机器,他感到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1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并想好了理由。

    当他坐下来谈判时,内心深处仿佛有个声音在说:“沉住气。”终于,买主按捺不住,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褒贬。

    卖主依然一言不发。这时买主说:“我们可以付您12万美元,一个子儿也不能多给了。”不到一个小时,买卖成交了。

    人们往往不善于等待,而等待往往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一种策略。有时片刻的沉默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国庆节后大甩卖期间,杨采妮去退货。柜台前挤满了顾客,杨采妮要求退钱,售货员正忙得不可开交,告诉她电器售出一概不退,然后就去为其他顾客服务了。杨采妮一声不响地拿着电器在柜台前等候。

    10分钟后,售货员又走了过来,杨采妮面带微笑,依旧在等待。售货员也只顾在柜台前忙碌,杨采妮还是沉默不语。又是10分钟过去了。这时,售货员什么也没说,拿起电器走了。大约5分钟之后,她回来了,而且,还带着钱!杨采妮的耐心和温文尔雅的沉静得到了回报。如果她大吵大闹的话,也许什么也得不到。

    沉默并不是简单地指一味地不说话,而是一种成竹在胸、沉着冷静的姿态,尤其在神态上表现出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自信,以此来逼迫对方沉不住气,先亮出底牌。如果你神态沮丧,如霜打的茄子一般,只能是自讨苦吃了。沉默只是人们表达力量的一种技巧,而不是本身就具有优势力量。

    适时地保持沉默不仅是一种“心计”,而且也有实际的好处。常言道:“沉默不会使人后悔。”一位女士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当我们第一个孩子出世时,我丈夫由于工作繁忙,对我和孩子疏远了,这样几周以后,我感到筋疲力尽,并想大发雷霆。一天我给他写了封充满怒气的信。然而不知为什么我没把信给他。第二天,丈夫提出要给婴儿换尿布,并且说:‘我想我现在应该学会做这些事了。’尽管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改变想法,但还是非常高兴地把信撕了,并暗自庆幸我给了他时间。一场争吵就这样避免了。此后,他一直对我很好。”

    《谈话的艺术》的作者、心理学教授格瑞德·古德罗解释说:“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往往会给你带来益处。在某些场合,沉默不语可以避免失言。许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极力表现得礼貌时,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不恰当的话给自己带来麻烦。

    正确的交流由两个方面构成:既被人关注,又关注别人。安静、专心地倾听会产生强大的魔力,使谈话者更加心平气和、呼吸舒畅,连面部和肩部都放松下来。反过来,谈话者会对听众表现得更加温和。

    过去,心理学家常常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别人,但现在人们逐渐发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你必须认识到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心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

    “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沉不住气的人在冷静的人面前最容易失败,因为急躁的心情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灵,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地位,更不会坐下来认真地思索有效的对策。

    不放过万分之一的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也有可能成就你的美好前程。

    甘布士在成为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之前,有一次,他要乘火车去纽约,但事先没有订妥车票,这时恰值圣诞节前夕,到纽约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车票很难购到。

    甘布士夫人打电话去火车站询问:是否还可以买到这一次的车票?

    车站的答复:全部车票都已售光。不过,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好行李到车站碰碰运气,看是否有人临时退票。

    车站反复强调了一句,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赶到车站去,就如同已经买到车票一样。

    夫人问道:“约翰,要是你到了车站买不到车票怎么办呢?”他不以为然地答道:“那没有关系,我就好比拿着行李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到了车站,等了许久,退票的人仍然没有出现,乘客们都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涌去了。

    但甘布士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往回走,而是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距开车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一个女人匆忙地赶来退票,因为她的女儿病得很严重,她被迫改坐以后的车次。

    甘布士买下那张车票,搭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到了纽约,他在酒店里洗过澡,躺在床上给他太太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在电话里,他轻轻地说:

    “亲爱的,我抓住那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了,因为我相信一个不怕吃亏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后来,甘布士成为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

    “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见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的。”

    很多人之所以平庸一生,无所作为,往往是由于种种原因而错失了许多机会。凭你多大的勇气,凭你多勤勉的实干精神,没有机会的配合,你也难做成事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也有可能成就你的美好前程。

    当然,要想把握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必须具备一些必须的条件:一是目光要长远。鼠目寸光是不行的,不能看见树叶,就忽略了整片森林。二是必须锲而不舍。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无济于事的。

    假如这些条件你都具备了,那么有一天你必将取得成功,只要你肯付诸行动。

    “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有不少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其理由是:希望微小的机会,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去追求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倒不如买一张奖券碰碰运气。根据以上两点,只有傻瓜才会相信万分之一的机会。但是正是这看似渺茫的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往往能决定你做事的成败,抓住它你就等于迈进了成功的大门。

    机遇是美丽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尔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没有准备,她又将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样扼腕叹息,她却从此杳无音讯。要把握好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可不那么容易,要求我们必须具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只有凡事往好处想的人,才能视困难为机遇和希望,才能赢得人生与事业的成功。如果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放弃和退却,那么,再好的机遇也会与你擦肩而过。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心计的人会紧紧把握机会,哪怕只有万分之一,也会努力去实践,去拼搏,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保留上司的空间

    和上司相处,各人有各人的门道,各人有各人的方式、方法,但比较的方法,是在工作上留一点空间给他。

    有个朋友曾当过几年兵,在他服役受训的时候,打扫营区是每天例行的工作,可奇怪的是,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打扫,几乎连蚂蚁屎都扫掉了,等到营长来巡视时总还要说哪里不够干净,哪里还需要加强,让他纳闷不已。打扫营区如此,保养武器也是如此,营长总是能抓到他们的“毛病”。

    在他当连长前,营长为他揭晓了谜底,营长说,如果营长每次都满意,士兵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懒惰的情绪;其次,没毛病也要找出毛病,是为了凸显营长的权威,以方便领导统御,不要让士兵觉得你好说话而敷衍你。

    下部队当连长时,这位朋友充分活用营长的领导哲学,发现效果还真的不错。

    当然,在社会上做人和在军中带兵不太一样,军中讲究的是服从,而在社会上根本就不一样了,做上司的若没毛病还要找毛病,那么他自己难混,下属也会很难混,弄不好会两败俱伤。

    一走人社会就当上司的人并不多,若有此机会也只是个小头头,在这个小头头上面还有各种各样的上司。和上司相处是一门学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少受很多气,少走许多弯路,也有助于事业的开展。

    每个人工作的目的之一都是为了生活,当上司的也不例外,你怕被“冰冻”,怕丢工作,怕被“刮胡子”,怕不受信任,上司的心情其实和你完全相同,只不过他怕的和你怕的有一些不大相同,因为他还要带领下属,而下属就是他怕的原因之一:你能力不强,他怕事情做不好他要承担后果,动摇了他的领导地位,。当你的能力太强时,当上司的为了“安全”,也为了他的“江山”,他会不断地打击你,挑你的毛病,搁置你的计划,阻断你向上沟通的渠道,甚至恶意地挑拨你和其他同事的关系,最恶劣的还有栽赃、夺权等手法。总而言之,如果他受到他的上司的支持,那么他要找你的毛病总是有办法的。如果你根本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被这样子对待不是很冤枉、不值得吗?

    让我们来思考那位营长的话,他没有毛病也找毛病是为了领导统御的需要,那么如果我们能让上司在领导岗位上有安全感,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所以,做下属的一定要有点“心计”,要知道留一点空间给你的上司。具体做起来就是:

    1.事情不要做得十全十美。最好在不很重要的地方犯个小错,或留下一点缺憾,好让你的上司来“指点”一番。能找出毛病来“指点”,表示上司的能力还是高过你,那么他就放心了。

    2.不要忘记称赞你的上司。下属需要上司称赞,上司其实也需要下属称赞,尤其是在上司的上司也在的公众场合。你的称赞一是表现了你的服从,再者就是间接替你的上司做了公关,他不高兴才怪呢。

    3.时时向上司“请教”。明明你懂得比他还多,你还是要尊重他的职位,和他讨论某项计划,请他给你一些“指点”。上司看了你的这种行为,当然就放心了。

    不管怎么做,切忌日中无人,尤其当你能力很强的时候;留一点空间让你的上司立足,给他一些“帮助”’、“指点”你的机会,这是做人的“心计”,也是求生存的方法。

    学会隐藏情绪

    有“心计”的人,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角色,以适应不同的场合、不同情境的人际交往。

    有一些做大生意的成功者,常常都具有“变脸”的功夫。比如有人在他办公室的会客室等他,隐约听到他在电话里怒声和别人争吵,也许心想,来得真不是时候!

    过了一会儿,他出来了,竟然满脸笑容,看不出任何刚刚和人争吵的痕迹。

    坐不到一盏茶工夫,有员工进来问他事情,他立刻摆上一张严肃的面孔,连声调都充满了权威。

    离开他的办公室,想想看,他用笑脸接待客人,当客人离开后,他会换上哪一张脸?而他用来接待客人的笑脸是真的笑脸吗?还是根本是皮笑肉不笑的笑脸?

    不管如何,变脸功夫有其必要性。试想,如果他用刚刚和人吵架的怒脸来接待客人,话说得下去吗?没弄好,客人也要和他吵架哩!而他若老是和颜悦色,恐怕员工也会失去对他的敬畏吧!

    从世俗来看,这种“变脸如翻书”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捉摸,缺乏一种真诚;但从现实来看,随环境的变化而翻脸,也不失是一种圆融的处世姿态。

    拥有变脸的功夫,在社会生活里有如下的好处:

    1.隐藏自己的秘密。你的情绪如果老是写在脸上,喜怒毫无掩饰,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心里想什么,有心人只要用话一套,你就可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出来,这是比较犯忌的。对于这种人说得好听一点是率直如赤子,说得难听一点是对情绪秘密缺乏把关力,将给人留下“办事不牢靠”的印象。

    2.避免别人误会你的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的反效果。例如,若把刚刚跟人吵架的怒容拿来面对客户,客户如果不了解,会误认为你对他的来访不耐烦,你若无合理的解释,恐怕对方拂袖告辞了!同样,在不该严肃的场合严肃,在不该轻松的地方轻松,也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这会让别人误解你。

    具有变脸功夫固然重要,但要学到这功夫并不容易。因为喜怒哀乐这些情绪都是难以掩饰的,有些人可以做到该哭就哭,欲怒则怒的地步,这种变脸的功夫可说已出神人化。

    要知道,无论你有多哀伤多愤怒,除非你的至亲好友,否则不会有人对你的喜怒哀乐有兴趣,并进一步表示关怀,更不可能倾听你的哀伤或是愤怒。你若不知此点,不但会造成自己极大的压力,也会留给对方极坏的印象,因而下意识地看轻你。

    “变脸如翻书”,也不失是一种圆融的处世姿态。在复杂的社会里’若无变脸的功夫,怎能同时与许多不同的人相处呢?

    不随意逞口舌之快

    津津乐道逞口舌之欲,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有“心计”的人都会慎言畏出,缄默守声,不随意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对外界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

    夏充彝在《幸存录》中记载:一天,某旅店里有五个人在一起饮酒,其中一个姓徐的术士说魏忠贤作恶多端,不久肯定会倒台。另外四人有的沉默,有的害怕,有的劝他说话要慎重,不然会招来灾祸。那人大声说:“魏忠贤虽然专横,他总不能把我剥皮,我怕什么!”夜里,众人熟睡,忽然门被推开,闯进来几个人,把那位随口说大话的人逮走了。不一会儿,又把一同饮酒的另外四个人带到一处衙门,先捕的那人一丝不挂躺在那里,手脚都钉在门板上,堂上高坐着魏忠贤。他对四个人说:“这位说我不能剥他的皮,今天不妨试一试。”就命令手下人取来熔化的沥青浇在那人身上,过一会儿沥青冷却凝固,用锤子敲打,只见沥青和人皮一齐脱掉,形成一副完整的人的皮壳。那四个人吓得半死,魏忠贤对他们每人赏给五两银子压惊,把他们放走了。

    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是人的一种偏好。有水平、没水平的人,有知识、没知识的人,见过世面、没见过世面的人,都爱如此。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喜欢议论;看了一部电影,我们喜欢评论;有什么与我们利益相关的事,我们更是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如果有人请教我们,我们更当仁不让地做激情洋溢地演说。有时我们偏执到像故事中那个姓徐的术士一样不知安危得失只图嘴巴说得快活,结果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津津乐道逞口舌之欲,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有“心计”的人都会慎言畏出,缄默守声,不随意表达自己的心声和对外界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这里面有着很深的道理和觉悟。下面我们来看看口舌表达(赞赏、反对,说得对或说得不对)有哪些惹火烧身的地方:

    1.你的见解意在阐明你的某种主张。你明确地表达你的主张,在很多时候和情况下不仅无益,还十分危险。这无异于你把自己赤身裸体地暴露在他人的面前,让人们从任何地方都可以明白无误地攻击你。这对你的打击将是致命的,而他人又不会有太大的危险。虽说直陈你自己,也能为你吸引意气相投者,也能表明你的一种天地正义,但就个人来说,太暴露自己的确不是上策,它给自己带来的益处远远小于它将给自己带来的祸害。因为人群复杂,把自己置身在不明底细的环境中,自己在明处,人家在暗处,你哪能占到什么便宜呢?而且从哪里飞来的祸害或什么人将与你作对,你都浑然不知。因此,在一个不明根底的场合中,轻易地暴露你的身份、主张和想法,这是十分危险的和不智的。要学会含而不露,模糊主张,这样才能较少树敌,争取更大的外围基础和内围力量。

    2.你的见解意在赞赏他人的观点、身份、主张。赞赏他人,虽说不会让他人直接反感,但赞赏的方式和内容也智愚有别,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也言而有别。因此,赞赏他人也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好感。比如你水平太臭,对人家的赞美夸错了地方,犹如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马儿没有给你一个吻,却蹦给你一个马蹄子。又如你身份太低,见识太少,你想对一个司令进行赞赏,却用了对连长的赞赏标准(甚至你根本没有资格对一个远远在你身份之上的大人物夸奖褒誉)。这些,都会使人接受不了你的赞赏,甚至会反感你的赞赏。谁知道自己有没有赞赏他人的水平和资格呢?看来夸夸别人,也不是随口就能做到的。而且,赞赏也表明了你的一种态度,会与你的意见相左的人结仇。

    3.你的见解意在反对他人的观点、身份、主张。反对他人,当然不会有人会感谢你了。虚心纳谏的齐王和唐太宗也是凤毛麟角。一般的人,哪有虚心待人的气度呢?如果你有,你也就不会言之凿凿的讥刺他人了。也许在给他人提出反面意见时,你只是一时热情,一种见解,并没有太深的考虑和什么利益攸关的地方,你只是随便说说,随口而出,谈不上善意,也绝没有恶意。但是人家听话时,就不是你想像的样子了。人家可能十分反感,十分在意。你的话也会对环境和舆论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人家更会记恨在心,试图报复。如此看来,如果你和他人没有某些根本上的、实质性的矛盾,千万不要随口胡乱批评他人。因为你是无心的,无目的的,而他人却并非如此,他们是有心的,认真的,要报复的。从你说话对他们的不利影响来看,他们这样的反应似乎也不无道理。这么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当你没有什么必要时,你何必难为自己和他人呢?

    4.你的见解说得不对。那还有什么必要对人说呢?人家会十分轻视你、蔑视你,把你当个傻瓜看待。你为什么非要把你浅薄的东西或地方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中呢?这是十分不必要的。而且,由于你的见解谬误,他人会认为你不怀好意,是个十足的敌人。你有心如此,倒也没有什么。你无心如此,那就太划不来了。人家以你为敌,欲图报复,你何苦呢?糟糕的是,我们大都没有这种自知之明,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浅陋和鄙俗,反把浅陋和鄙俗张扬得众人皆知,我们不知其丑,反自得意。当了小丑,还以为是个大英雄,其实还是个要被人报复的小丑。

    5.即使你的见解说得很好,你的见解说得很对,也不一定能引起别人的好感。这里面还有很多因素在左右着人们的感情和是非选择。如批评对象的气度、受教育程度,批评时的场合,批评产生的影响等等。这还没有把批评对象的阶段立场和利益关系考虑进去,如果考虑进去,那就更复杂了。人们对真理和是非的判断从来没有相同的判别标准和尺度。对同一事物,人们往往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和选择。不同立场上的人,完全没有相同讨论的可能性。把那些最有宽容精神的学者、知识分子、艺术家等人包括起来,他们也没有根本上的包容性,只有极少数的人例外。而你面对的那些人,连那些有宽容精神的人都不如,他们哪能和你心平气和、天地为公地讨论是非得失呢?因此,即使很高明的见解,也不一定要对人说。有告诉别人的冲动,实是一种城府有限、境界有限的表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做人要有“心计”,要学会三缄其口,金口不开。以少去口舌是非的侵害。回头想想,对懂得你道理的人,有什么说的必要呢?对不懂你道理的人,说了又有什么用处呢?看来,对亦不说,不对亦不说,不言真君子。同时,不表达什么,还是一种策略,让人莫辨根本,从而免受敌害。再说,不表达什么,也是一种境界,是超越人间是非和人的认识有限性的一种豁达和彻悟。

    单就个人做人处世而言,随意直说、乱说,有时候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一句话不投机,一句话说错"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

    专心做好一件事

    对于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渴望得到,而且,只要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强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

    有一位朋友,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他在大学期间就立下了志愿:要熟练掌握5门外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天不断在背诵,结果10年过去了,他所学的几门外语都还是初级水平。从这位朋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四处出击、平均消耗注意力的恶果,假如他在10年的时间里,集中精力钻研一门外语,相信他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并因此使自己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

    李斯特在听过一次演说后,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放在这一件事上,结果成为美国最有名望的律师之一。

    伊斯特曼专心致力于生产柯达相机,这为他赚进了数不清的金钱,也为全球数百万人带来无比的乐趣。

    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后终于完成了此项目标,而这项目标也使他获得了巨大成功。

    海伦·凯勒专注于学习说话,因此,尽管她又聋又哑,而且又瞎,但她还是实现了她的明确目标。

    可以看出,有“心计”的人,都把某种明确而特殊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专心致力于做好一件事。

    有“心计”的人不会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一次只专心做好一件事。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从事分外工作而分散他们的精力。

    中国古代的铸剑师为了铸成一把好剑,通常在深山中潜心打造十几年,有道是“十年磨一剑”。专注能够保证工作效率的最大的发挥,为了专心做好一件事,必须远离那些使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集中精力选准主攻目标,专心致志地从事你的事业,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

    如果大多数人集中精力专注一项工作,他们都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像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一旦你把一个抽屉推回去了,就不要再去想它。

    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极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和失去控制,那你就是在浪费你的效率、健康和快乐。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做得好一点,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不要让你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你已经决定去做的那个重要项目,放弃其他所有的事。

    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一次只专心做好一件事,你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

    用“秒”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收获要大得多。

    小陈每天早晨与妻子一起上班,但他的动作总是比妻子快,这样每天他就要在车里等妻子10分钟左右。小陈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当他发现每天都有这样一段时间可以利用的时候,他就放一本英语书在车上,每天看几个单词,学几页英语。这样坚持下来,虽然看不出每天有多大的收获,可是后来小陈报考英语四级的时候,他才发现英语的学习变得很简单,原来每天仅10分钟的积累已经显出成效来了。

    小陈等于没有花多余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但他已经赢得了整个英语学习。这就是他珍惜时间的结果。

    进化论的奠基人、英国的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还是个无名小辈,接着他参加了环球考察,他在“贝格尔”号轮船上,珍惜每一天时间,进行了大量的考察,搜集了足够研究50年的标本。在别人闲聊时,他坚持写航海日记,还与国内的科学界朋友保持书信联系,其中不少信件很快就被作为学术论文发表。当他踏上阔别了5年的国土时,惊讶地发现自己已被称为海洋生物学专家。有人问他何以能作出那么巨大的成绩的时候,他回答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短的一段时间。”

    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在他作画的60多年中,据说只有两次间断,10天没有动笔。一次是他63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几次不省人事,另一次是64岁时母亲病故,他因过度悲伤,没有作画。85年那年,有一天他连画4张条幅,已经很累了,可他仍要坚持再画一张。画毕,他在条幅上题写了这样的话:“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一张补充之,不教一日空闲过也。”齐白石在艺术的道路上,十分爱惜时间,不停地辛勤探索,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绘画成就。

    华罗庚说:“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时间的价值非比寻常,它与人生的发展和成功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在时间面前如果是个弱者,他将永远是一个弱者,因为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同样放弃了他。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谁都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是,一旦要求你抓紧时间的时候,总是有许多的借口,时间就在借口当中流逝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古往今来,只有那些善于利用时间、懂得时间宝贵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在我国历史上,引锥刺骨的苏秦,以绳悬梁的孙敬,凿壁偷光的匡衡,都是善于利用时间的典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