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处事全书-重新审度亲情与友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包办婚姻给父母带来“好处”

    柏拉图说:“人到世上就是为了寻找另一半。”于是一半的另一半是男人,还有一半的另一半却是女人。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也就是寻找爱情的过程,真正的爱情是思想上的一致、感情上的和谐。因此,爱情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灿烂美丽的,它成为人们生活中渴望和追求的永恒主题。拥有一份美好爱情的男女,便携另一半的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因此,一半加另一半便成了一个家。

    然而,婚姻真的有那么美好吗?婚姻真是爱情的结晶吗?人的一生总在寻寻觅觅,然而,有几个人能够寻找到自己心爱的人,有几个人是因为爱而走进婚姻的呢?在这个经济膨胀的年代,有的人结婚是为了户口;有的人结婚是为了钱;有的人是为了名利;有的人是为了房子,等等。婚姻,如果不是爱情的归宿,那么就一定是无奈心情下的盲目选择,现代的子女,可以说有很多都是婚姻的牺牲品。

    说起包办婚姻,不大清楚真相的人们总觉得那是旧社会的事,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那一套玩意儿,门当户对的观念,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孰不知,它至今还在许多地方存在着,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也正因为这种原因,不知拆散、伤害了多少男男女女。想想在古代,有多少对离散鸳鸯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梁山伯和祝英台算是美丽的,还能化作蝴蝶翩翩飞,而更多为人们所不知的苦命情侣,都是在父母包办婚姻的阴影下痛苦一生。

    亲情,是人最重要、最重视的感情,是任何人永远也抹不去、抛不掉的情意。也正是如此,现在的年轻人为了不让自己的父母伤心,只有遵从他们的安排,与一个不相识的人开始交往,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而父母们则从中得到了一些好处。

    洪军的老家在赣南一个比较偏僻的乡村,家里有兄弟二人,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姐姐和妹妹都出嫁了,因为家里穷,所以到现在他还没有结婚。哥哥比他大两岁,当年买了一辆旧中巴在家乡跑运输,洪军也跟着哥哥跑。哥嫂是4年前结婚的,生了两个小孩,嫂子小珍其实比他还小两岁,是邻村的姑娘。原本一家人过得好好的,洪军跟哥哥的感情也非常好,哥哥还曾因为他跟别人打架挨过两刀。洪军对他的嫂子也非常尊敬,虽然从来都是直呼其名,但却不敢随便开玩笑。

    2005年春运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哥哥出车过程中发生了车祸,一辆大货车把旧中巴撞扁了,哥哥去世了。后经交警部门裁定,货车司机负全部的责任,赔了二十多万元。

    有一天,父母对他说:“你是自家人,咱们不说外话,现在你嫂子拿着那一大笔钱,如果将来她嫁人了,那笔钱不是要带走吗,那你的哥哥不就白死了吗?”洪军觉得这话也很有道理,可是他们又不能把钱抢过来。父母又说:“你也知道我们家里的底细,一分钱也没有,你这么大年纪了也没有娶上老婆,你看,如果你把你嫂子娶过来,家里不用花一分钱,那笔钱还是我们家里的,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呀。”

    洪军对于自己的婚事,也曾有过许多幻想,但绝对没有想过他未来的新娘会是他嫂子,这怎么可能呢?他不同意,但是他没办法,他不知道怎么力、……

    婚姻是美好的,它可以让人得到家庭,钱更是个好东西,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但这两样好东西往往是人们利用和追求的对象。洪军的父母为了钱强迫他娶嫂子,将他的婚姻当成了一种得到钱的工具。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千百年来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就了多少的婚姻大事,把多少对不认识的男男女女拴在了一起。“婚姻像城堡,城外的人想走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农村青年的婚姻正在走入“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婚姻形式。

    只有16岁的少女彩珍没有同龄人的幸运和幸福,属于少女的快乐和幸福过早地离开了她。2003年3月,在媒人的介绍下,她的父母收了别家人1.6万元的“彩礼”后,彩珍就当起了人家的媳妇。这种不合法的畸形婚姻很快使彩珍感到痛苦,当年9月份,彩珍跑回娘家,表示自己就是死也不到婆家去了。彩珍原以为这样就可以结束维持了7个多月的婚姻生活,但她却没想到更大的灾难正在等着她。

    回到娘家后,很快又被随后赶到的婆家人强行带走。对这种严重违法的现象,接到报案的公安局竞做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同时当地人民法院也做出不予受理的裁定。无助的少女也许只能用她漫长的一生来面对这种痛苦的婚姻生活。

    由于受中国传统的影响,中国的婚姻大都不是由结婚双方来决定,而是由父母亲来决定的。时至今日,人们一直忽视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在开放和发达地区这个问题也许不那么突出,但是在偏僻闭塞、贫穷落后的西部,婚姻一直是套在农村青年脖子上的一道沉重的枷锁。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在农村娶个媳妇最少得花2万元,如果再加上其他的费用支出,就超过3万元,而且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婚价”也呈现出上涨趋势。

    宋、郭二人是同村近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既是同乡,又是中小学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人逐渐相爱了。但郭某的父母嫌宋家贫穷,不答应此门婚事,并威胁说:“宋某,你要娶我女儿也可以,立即送一万元彩礼,人归你。否则,你一辈子都别想进我家的门。”宋某家很穷,别说一万,就是一千元,也拿不出来。宋某与郭某两个人痛苦万分,想不出什么办法。正在他们痛苦的时候,郭某邻村的赵某竟然拿了两万元彩礼去她家提亲,她父亲很高兴就答应了。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郭某为了不惹父母生气,也只有含着眼泪与宋某分手,嫁给了赵某。可想而知,两个没有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什么滋味!

    建国以来,我国几部婚姻法都把反对父母干涉子女婚姻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但实际上,子女的婚姻成了父母利用的工具,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习,在我国一些地区一直没有灭迹。

    虽然现在已是自由恋爱居多了,但这种所谓的“包办婚姻”仍然存在。他们或出于上辈的友谊而想亲上加亲或出于事业的利益而想钱上加钱……总之,他们会想方设法说服自己的儿女去和儿女不喜欢的人结合。试想,没有感情的婚姻岂能幸福?又岂能一帆风顺?

    兄弟姐妹之间也有分歧

    中国人称兄弟姐妹为手足,手足之称也正比喻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密切关系。手足由身躯伸出,他们靠着同一心脏压缩出的血液而生存,他们荣辱与共、彼此扶持。

    古语说:“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都是说明兄弟手足的感情。所谓“兄弟同心,其利可以断金”,足能走,手能做,只走不做,不能发挥力量,所以手足在一起,相依为命,可以发挥人生很大的力量。但这一切似乎只是一层美好的面纱,在这层面纱背后也有分歧。俗话说:“兄弟姐妹齐心——齐力断金”,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恰恰是最大的。在人的潜意识里,有些兄弟姐妹之间的怨恨反而比一般人之间更多,因为在没有弟妹之前,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全部关注,一旦有了弟妹,父母的关注点就会转移到更小的孩子身上,兄姐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很可能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对弟妹的嫉妒和怨恨。弟妹不懂事,发现有比自己更强大的兄姐存在,同样有可能会产生嫉妒。于是,中国人最善于通过兄弟姐妹竞争而获得利益,这就是中国人“窝里斗”的原因。

    早在秦朝时,秦始皇励精图治,一统大国,建立了空前的大秦王朝。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为了继承帝位,同宦官赵高假传圣旨,谋害了太子扶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被哥哥曹丕逼得忍无可忍,情急之下写下了这首七步诗。

    俗话说的好啊,“皇室兄弟是仇敌”。其实,自人类诞生以来,手足相残就有了。在民间故事、圣经、小说和家庭传记中,就有不少为争夺财产、隐私、长幼顺序和父母的爱而相残致死的悲惨故事。如今的社会虽然更加文明了,但这种暴力并没有断绝。也正是因为这样,兄弟姐妹之间的分歧才是最大的。

    不仅古代为争一国之主而兄弟相残,就是现在的社会,亲兄弟之间,也依然会有分歧。也有为了争夺财产而大打出手的。

    河源市紫金县农民黄锡勋为争夺父亲遗产,竟将哥哥黄锡环活活打死。据了解,此前两兄弟已为父亲的遗产分割、修坟费用分摊等问题多次发生口角。2000年3月1日上午9时许,黄锡勋在家门前吃早饭,黄锡环拿着一把尺子量门前的草坪,又说要与黄锡勋分割父亲的遗产,两兄弟大吵。争吵中,弟弟黄锡勋用饭碗向哥哥砸去,后又将哥哥推倒在地,拾起地上的石头,朝哥哥的头部砸了几下。黄锡环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事发次日,凶手黄锡勋即被紫金县公安机关抓捕归案,河源市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黄锡勋死刑。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与人之间,当没有利益冲突时,可以相处得很好,一旦发生冲突,那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个人都可以为财而舍亲情。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争夺遗产,闹得喋喋不休,已屡见不鲜了。

    年近七十的李老先生家住河西某小区,老伴两年前去世之后,他一个人住在一间近三十平米的房子里。但令他惊讶的是,老伴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突然一下子变得孝顺起来了,争抢着让老父亲和他们一起住,两个儿媳妇也三天两头地来劝说。可李老先生喜欢清净,仍坚持独住。为了争老父亲,兄弟俩变得互不理会。

    2004年四月下旬,李老先生忽然发现自己的户口本不见了,他急得四处寻找,但始终找不到。小儿子得知情况之后,陪着老人到派出所补办户口本,并把自己的户口迁入了老人的名下。几天后,老人的大儿子带着媳妇怒气冲冲地大闹派出所,亮出父亲的老户口本,大声质问民警“是不是帮着老二争夺财产”,还声称要去告民警。李老先生听说此事后,痛心疾首,大骂儿子不孝。

    这就是亲兄弟之间发生的事情,老父亲还在世,但两个儿子就早早地为瓜分家产大闹纠纷,几乎成了仇人。面对两个儿子的所作所为,真是让这位老父亲伤透了心。

    现在的人,为了争夺遗产,兄弟不和,吵架分家,兄弟情分不顾,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的例子,有很多很多。

    于某和张某共生育了两男两女四个孩子,两位老人含辛茹苦把四个孩子抚养成人,四兄妹也如老人所愿,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手足情深。然而,没想到,二老去世之后,四兄妹却为遗留房产及2万元钱反目成仇,打起了官司。曲阜法院审理了这起财产继承案。

    法院审理查明,2004年,于某和张某两位老人先后去世之后,留下了2万元钱和前后院落两处及院落内的房屋4间,该房产是1986年购买的,没有办理房产登记。两位老人生前住前院,二儿子于军海三口住在后院,大儿子于军涛住在岳父母的家里,父母去世之后,于军涛想搬回老人原居住的前院住,但却遭到弟弟的阻挠。弟弟想一人独占父母遗留下来的两处院落及房产,经双方多次协商不成,最终,反目成仇。哥哥于军涛及两个姐姐于华、于敏于2005年5月向法院起诉要求由于军涛继承父母的房屋及院落一处,两个姐姐放弃房屋的继承权,但对父母留下来的2万元钱由4人分割。

    法院审理认为,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所涉及的房屋是于某、张某生前购买的房屋,且长期居住,并没有其他人提出异议,尽管没有办理登记,但可认定为遗产。公民的继承权受法律的保护,且继承权男女平等,继承开始后,继承人可以明确做出放弃继承的表示。作为于某和张某的子女,原、被告4人都属于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对其父母的遗产应平等地继承。原告于华、于敏放弃对房屋的继承权,法院予以准许。于某、张某遗留的房屋应由原告于军涛与被告干军海继承。因被告现居住在该处房产的后院,前院(南院)及房屋可由原告于军涛继承。于某、张某留下的2万元钱由4人平均分配。

    兄弟姐妹同在一个屋檐下,本应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竟然为了点钱兄弟反目,不孝敬父母,真是太不应该了。

    家住某市城关区的柴女士,原是兰州铁路局某单位的一名职工,靠微薄的收入,将儿女抚养成人。2001年,柴女士因病去世之后,留下一处房产。可柴女士怎么也没想到,为争夺这份遗产,2002年年底,次子李军竞以母亲临终留有遗言“谁伺候我、照顾我最多,房子给谁”,以母亲生前由他赡养,遗产应由他继承为由,一纸诉状将远在上海的大哥李兵告上法院,请求法院依法判令,母亲遗产的合法继承人应该是他。

    一审法院城关区人民法院依法审理后认为:被告一直在外地工作、居住,被告之子则从小与柴女士一起生活,柴女士去世后所留的房屋仍由被告之子使用,而被告从没有占有、使用该房屋。所以,被告并没有侵害原告的合法权益,其起诉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所以裁定驳回原告对被告的起诉。判决后李军不服,他起诉的目的是要求确认房屋所有权,并不是侵权之诉,不存在诉讼主题不合格等为由,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2003年6月,此案被重审。一审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并依法追加了李军的三弟和小妹为共同原告。

    审理中,被告人李兵说,原告李军16岁离家,到1977年回兰州,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父母身边都没有子女照顾,为了照顾二老的生活,他才将儿子留在父母的身边。而李军回兰州与母亲暂住的那段时间,常常与母亲发生矛盾,所以,在1982年搬了出去,之后母亲的生活起居则由妹妹照顾。并且1994年小儿子已出资购买了房产权,所以,其子李涛与妹妹李昭对老人尽了赡养义务,应依法享有继承权。

    法院认为:涉案房屋应属柴某遗产,原、被告作为柴的子女均属法定继承人,均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对此判决,原告不服再次提起上诉。经二审法院审理之后,法院以原告李军、李涛、李昭和被告李兵均是柴女士的子女,生前住房是单位分配的公房,原、被告在柴女士生前均以不同程度地尽了赡养义务为依据,判柴女士的遗产由被告人李兵继承,被告给原告李军房屋折价款7000元,给付李涛房屋折价款3300元,给付李昭房屋折价款7000元;评估费1000元,由原告分担。驳回了原告的上诉,做出维持原判的终审判决。

    柴女士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她入土不久,他的儿子就为争夺她的遗产不顾手足之情,诉诸法庭。从以上的事例,让人们明白,其实,兄弟有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利益面前,他们也会不顾手足之情。

    人性是自私的,“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匠,则欲人之天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一致,可以让仇人携手,但是利益冲突,同样可以让手足反目。同室操戈,手足相残,这是历史进化的规律。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什么时候,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手足!兄弟姐妹在利益面前有分歧也是很正常的。

    亲情在利益面前也会贬值

    在这个物欲横行的社会,随处可见利益与情感的较量,究竟谁会占据上风,谁也不敢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然而一些事情却时常在人们的身边发生,似乎在提醒人们,也似乎在证明在这场较量中,利益永远是最后的胜利者。

    人世间最会伪装的恰是亲情,涉及到切身利益的亲情往往比敌方阵营更为可怕,吃亏最厉害的往往是亲情的残酷。在市场经济中,亲情和市场法则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但是在面临利益的选择时,亲情就会贬值了。

    在生活中,常会有一架天平,一端是金钱,一端是亲情、友情和爱情,有多少人能让这天平的两端始终保持平衡?

    据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统计,在他们一年受理的5700余件民事案件中,与婚姻家庭有关的案件占40%一45%,而在婚姻家庭案件中,90%~95%都是和财产有关的,有的是因为理财问题而导致的夫妻离异、兄弟反目、父母与子女不和,有的则是在处理离婚、抚养、赡养等问题时因为理财、财产问题而产生的家庭纠纷。现代社会,利益成了第一要素,成为连接关系的纽带。在利益面前,亲情往往会变得那么脆弱。有这样一句俗话,麻籽不过界。说的是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连芝麻那么大的事情也不相让。有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

    宜章县栗源镇旗下村王吉祥和王普仁两兄弟,只因为王普仁家的黄牛吃了王吉祥地里的玉米苗,就大打出手,把王普仁打成重伤并导致王普仁服毒自杀。为了一点点的小利益,而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实在是不应该啊!

    2003年12月,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天然气井突发井喷,附近村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随后而来的5000万巨额赔偿,却叫当地人在利益面前显现出了亲情的苍白和人性中的丑恶。孤老汉面前演出了众女争嫁的场面;孤儿成了亲属们争先抚养的对象;失去亲人的寡妇险被族人剥夺享受赔偿权……在耳闻目睹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现代经济社会里道德的危机和亲情的变异。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也就是说世人要相亲相爱,互相扶助。宽容、谦让、以和为美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然而,现在只为了几棵青苗,就可以对自己兄弟大打出手,酿成人间惨剧,真叫人不可理解!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每天也在发生许许多多的美好事物,比如为素不相识的遇难者捐钱捐物,甚至捐献骨髓或者肾脏器官,这些都是人世间真善美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善的一面,“虎毒不食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但是,为什么当事情降临到自己头上,而且和自己利益相关的时候,就会不讲人情,不顾亲情,寸利必争,锱铢必较,甚至大打出手,酿成血案呢?

    这似乎是个很深奥的问题,其实一句很朴实的话就可以回答了:都是因为钱闹的!事实上,钱本身并没有错,人们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没有错,关键是人们要采取正当的合法手段。而在用合法的手段去谋取或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更不可丧失了谦让和宽厚的美德。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代经济社会里,人们已经变得越来越物化,也正是这种物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失去了平衡的准则,而这更使人们柔软的心肠渐渐地变得坚硬和窄小,有的已经容不下一粒芝麻,一棵青苗,甚至一句笑话!

    世界超级富豪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亿万财富只是一个数字。正是如此,比尔·盖茨才能永葆进取和创造之心,为世界和人类创造财富。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孤零的百万富翁看到邻居一个贫困家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就想用自己的财富和穷人交换。结果,穷人富起来了,但是,一家人却因财富而反目成仇。由此可见,钱的威力之大。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用“血浓于水”来形容亲情,其中的涵义不言而喻。然而,利益的威力是相当大的,在利益面前,亲人之间也会选择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或许,谁也不愿意与自己的亲人对簿公堂,但这就是无奈的选择。现实就是这么无情,当亲情与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亲情往往被无情地撕裂。

    家庭本是亲情的天堂,但是,当亲情与利益相冲突时,亲情总会在利益面前贬值。

    2004年,在某市发生的一起车祸引人深省。一个老者不幸被车撞死后,警方迅速将老者的一对子女唤到现场。谁知,老者的子女在现场呆了一会儿后,觉得没什么事可做,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从他们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或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后来,老者的子女去领取事故赔偿款的时候,第一件事竟然是当着众人点钞票,点着点着就开心地笑了起来。

    亲人的生命竟不如金钱重要。“人死不能复生”,难道是他们思想超脱、看得开吗?当然不是,这只不过是冷血,冷得直叫人心寒。虽说如此极端的例子不多,但是,不少人日益看重金钱、漠视亲情,却是事实。

    为翻建祖宅,儿子遭遇车祸不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已让古稀之年的华氏老人伤心欲绝,可楼房建成之后,儿媳竟霸占房产要求老人把建房费用结算清楚才能入住。日前,江苏省赣榆县人民法院执行庭迅速将这起特殊的房屋使用权纠纷案作了判决,被执行人李笑梅长期占据的房屋被强制返还,至此,公婆与儿媳间长达六年的房产之争终于得到圆满的解决。

    本应和睦相处的一家人,为了房屋的居住使用权,频繁发生争执,甚至纠集亲友大打出手,并多次提起诉讼,最终不仅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何苦如此呢?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社会转轨思想异动的变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利益的面前,真的是那么不堪一击。儿子不在了,老人更应疼爱儿媳和孙子孙女们;没有了丈夫,儿媳更要尊重孝顺老人。可老人的固执让儿媳伤了心,儿媳的行为则让老人寒了心,更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重重阴影。不仅如此,骗取亲人钱财的人,也有不少。

    眼下,人们经常可以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看到,许多亲人之间因为财产分配的问题大打出手,有的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这些家庭纠纷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荡然无存,各自的眼中只有各自的利益,这不能不说是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一种悲哀。为了利益而不要父母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

    有一个从很偏远农村出来的男子,很努力地念书,终于考上了大学。为了他的学费和生活费,田地里的父母日出而做,日暮而归,老父亲的白内障因为没有钱治疗,几乎看不清楚东西。当然,他也非常用功地学习,本科毕业之后考上了研究生,最后又考上了博士。真可谓是前景一片光明。

    优秀的男人当然会有女生抢着要,高校副校长的千金就爱上了他,娇媚的她让他觉得生活很满足。但是,当她知道他的家在很穷的农村时,就开始不依不饶了,大骂他的血管里是“红苕血”。副校长利用关系帮他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年薪30万以上,并且,把女儿也嫁给了他。妻子跟他约法三章:不能说他来自农村,只说自己的父母是高校的老师;不准跟家里再有任何的联系;不准家乡老乡来他们城里的家。看着眼前如花似锦的一切,最终,他答应了。

    在他们结婚的那一天,来来往往的全是女方的亲朋好友。他也有想哭的冲动,但是,他没办法,他舍不得眼前的一切。从此以后,他也只敢偷偷地寄钱回家,但每次都不会超过200元。他怕家里的人以为他在城里好了,来城里投靠他。二年以后,他才告诉他的父母,他在城里已经结婚了。高兴的失眠的母亲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针地缝着小孙子的小衣服小裤子。收到农村寄来的包裹,大约有20来斤。他很难想象瘦小的母亲是怎样把它们拿到几十里外的县城的。妻子用两根指头捏着小衣服,直嚷嚷叫他扔出去,说有跳蚤。他想打她,忍了很久,然而,最后那包衣服的归宿还是垃圾箱。

    儿子满周岁的那天,家里来了很多的人。200平米的家人声鼎沸。他忙里忙外地招呼着,突然有一刻他想到了父亲。小区的保安在对讲机里说有人找他。他以为是客人,兴冲冲地迎了出去。他在离开农村的家很多年以后,现在才看见了他的父母。外面下着很大的雨,两位老人的头发上在不停的滴着水,他愣住了,呆在门口不知所措。妻子见他半天还没有进来,就出来看他。

    他引两位老人进门,粘着泥的解放鞋一踩就吱吱作响,父亲的双脚在光洁的木地板上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他只有把他们带到厨房。然后,给一脸不解的宾客说是找错了人的老人。妻子叫他赶快把人带走,没办法,他没办法对满屋的老总、老教授,总之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解释说那是他的父母亲。

    然后,他领着父亲到大医院去看眼睛,大医院的医生说,父亲的眼睛完全失明了,是耽误的时间太久了,如果早几年的话,一定不会失明的。看着那两只完全混浊的眼睛,他觉得他不是人。他没有把双亲接到家里住,双亲在宾馆里住了两周,双亲终于明白了,他们的儿子是不可能把他们迎进他们认为该进的家门的。至于他的妻子,从那天匆匆一面之后,就再也没有露过脸。他总说要带他们去看看大城市,母亲看着父亲的双眸,说“我们住不惯这里,我们回家。”

    两个月之后,他以一次出差的名义回了老家。邻里乡亲都来看这个穷山沟里飞出的大人物。从乡亲们的言谈里,他得知,那次父母进城是把猪卖了,把田地送给了别人种,完完全全的是想去他那里安度晚年。父母回到农村还对他们说,儿子对他们很好,不要他们走,但是他们在那里住不习惯,想老家的人,所以,就回来了。回来时,还给大伙带了很多的“杂包”。老父亲摸摸索索地在家做饭,手上时常带有未愈的伤口,七十多岁的母亲还在田地为口粮而苦苦挣扎,做一会就直起身来捶捶自己的腰。

    临走的时候,他给父亲留了2万块钱,说是2000块,10元一张的,要父亲细细放好,以后有困难的时候就拿出来应急。他也知道,他不配做他们的儿子。

    人就是这样,在利益和亲情二者之间,虽然选择时,显得分外艰难,但是,人们最终选择的往往是前者。

    亲戚之间靠金钱来维护

    人们都有这样一种社会关系——亲戚。亲戚,有与生俱来的血脉牵连,也就有隐隐的或深或浅的责任与义务。

    当人们遇到困难时,大概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亲戚帮助。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作为亲戚,对方也大都会很热情地向你伸出救援之手。从这个角度看,亲戚之情是那么的美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的亲戚之情的本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没钱时,再亲的亲戚都会疏远你,有钱时,一些你不认识的亲戚朋友都能找上门。

    王芳的家在农村,以前也比较穷,亲戚之间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来往一下,根本就谈不上有困难能互相帮助。在王芳十来岁的时候,跟父母到姑姑家做客,姑姑的儿子在他家旁边开了一间杂货店。王芳总是跑到那去,姑姑的儿子就跟着她,王芳对电话很好奇,想给同学打过去新鲜一下,但他儿子却说她不能用他的电话。王芳还在他店里看中一支笔,他竟然收她一块五,过后,她到别处看到同样的一支笔,才卖一块钱。

    后来,王芳在深圳工作,一切还算不错,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农村父母的生活,爸妈也许是穷怕了,现在终于可以翻身了,于是,就比较爱在亲戚或家乡人面前吹嘘一番,甚至带夸张色彩。这下好了,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向她家里人要她的联系电话,他们不好拒绝,于是就把这难题推给了她,亲戚纷纷打来电话,要工作,要来住,要给介绍对象,等等。甚至这些所谓的亲戚有的她见都没见过,当然还有那位姑姑的儿子,也让她介绍工作。现在,她家里的亲戚到底有多少,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真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啊!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亲兄弟明算账”,现在什么都要向“钱”看了。在这个金钱的社会中,就是这样残酷,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为了面包而劳燕分飞的家庭、朋友、亲戚太多了。

    如同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金钱是他们衡量亲情的唯一凭证。因此,人们抛弃了自己最初的感情,抛弃了自己珍贵的尊严,抛弃了自己仅有的良心,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即使是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人,只要他们与富裕脱轨,就会成为令人厌恶的“陌生人”,纵然他们正在颠沛流离,经受磨难,都可以冷漠相对,视而不见。曾经血浓于水的亲情,在金钱的诱惑下,同样也可以说是荡然无存的。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欺骗,恐怕就是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在作祟。欺上瞒下,尔虞我诈,这种实例每天都在发生。人们宁愿出卖自己的灵魂,沦落于肮脏的金钱关系之中,也不愿用自己一点点的良心去对待亲情。其实,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今天才有的,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这种观点与事例了。

    苏秦最初游说失败的时候,回到家受到了全家人的白眼看待:嫂子不给他饭吃,父母不跟他说话,妻子也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苏秦还听了不少讽刺的话,非常伤心,从此以后他闭门自学,头悬梁,锥刺骨,刻苦读书。

    学成之后,苏秦来到赵国,提出安邦治国的政治主张。赵王听了之后,非常赞成他的主张,封他为武安君,赏赐他兵车百辆,白璧百双,锦绣千匹,黄金万镒(一镒等于0.75公斤,黄金万镒接近今天的8亿元人民币)。让他到各国去游说,共同抗秦。苏秦一天路过洛阳老家的时候,他家人听说苏秦要从洛阳经过,急忙铺平道路,请来欢迎乐队,又摆设酒、肉、水、菜,来到三十里以外的地方来迎接他。嫂子匍匐在地像蛇那样爬行,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妻子也不敢正眼看他,只是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苏秦看到这种情况,笑着说:“嫂嫂快快请起!从前你对我那样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吃,今天怎么如此谦卑的恭敬呢?”苏秦的嫂子是个直爽的人,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而且又有许多金银财宝啊!你做高官全家沾光呀!”

    苏秦听了这些话,非常感慨,不由得长叹一声说:“唉!同是一个苏秦,穷困的时候,没人理睬,父母也不把我当儿子,妻子不把我当丈夫看待。如今我居官富贵,他们都来捧我,如此奉承于我。人生在世,对权势、金钱、名利又怎能不追求呢?”

    从苏秦的例子可以看出,亲戚之间也需要靠金钱来维护。

    《儒林外史》中对势利者也有辛辣讽刺。周进发迹之后,曾侮辱他的梅玖恬不知耻地在别人面前称是他的学生,把他先前写的对联从墙上揭下,收藏起来。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认识的也来相认。曾辞掉他、鄙视他的薛家集人也敛了份子,赍礼贺喜,后来竞供他的长生禄位牌。还有范进的老泰山胡屠户,更是一个市侩典型。在范进落魄潦倒时,对女婿颐指气使,极尽贬斥之能事:“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旋即改口大夸特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那张府、周府这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当他跟在范进后面走时,见贤婿衣裳后面有折皱,竟然一路低着头扯了几十回。

    说穿了,都是势利二字作怪。宋朝契嵩(《镡津文集?问交》云:“夫古今人有以势交者。以名交则无诚,以气交则或同恶,以利交利散则交绝,以势交势去则解。”放眼现实生活,形形色色的势利现象不胜枚举。如果不相信,不妨看看我们周围。你、我、他,在某时某地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便侧身干势利一旁了!

    目前,人们已经患上了一种“攀亲综合征”,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也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更不分是确有其人还是传说虚构的,反正只要是名人,必欲千方百计攀之而后快。有钱千里来相会,无钱对面不相识。现在社会中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经济或者是物质基础上的,你没有钱,再好的亲戚、朋友也会慢慢地疏远你;你有钱,或者说得通俗一些,朋友、亲戚自然也都不会疏远你。其实,也没什么可怪别人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现在就是这个样子的。有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行的。

    亲情也经不起金钱的考验

    一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亲情是所有情分中最源远流长的,也是最不容易变质的一种情感。爱情和友情往往因为时间的流逝或各种理由而淡化,而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怎样也无法舍弃的永恒情感。这种心理也许是因为儒家思想在历代文人思想中打下的那个烙印,在中国文学中,血缘亲情成为了一种歌颂不尽的咏叹调,手足情深、父慈母爱也成了文字中长盛不衰的主题,很少有人怀疑过它的真实性。然而,亲情是经不起金钱的考验的,当亲子关系被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后,也仍然逃脱不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酷、虚伪。

    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于理解父母与子女间崇高的牺牲精神,习惯于理解亲情中不掺杂任何成分的纯洁性,从未想过这一观念的认定是来自于普遍的现实,还是来自干人们追求的理想,或者它只存在于现实中的一部分人之中,进而成为人们共同的理想。

    感情和钱都是我们的财富,前者需要付出真心、平等和真挚才能获得,后者需要努力和付出才能得到,在人生中往往不能准确赋予每个人。金钱结束亲情,这种情形是何等的悲惨!亲情也经不起金钱的考验。

    在一个家庭中,钱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一定的金钱保障,生活质量的提高无从谈起,但如果仅仅追求金钱,那人性的丧失则更为可怕。

    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看重亲情,亲人之间互通财物、不分彼此,是我们的传统习俗。然而,就有这么一对母子,母亲癌症晚期,为了能多活几天,决意卖掉房子看病,儿子则坚决不允许。他是不想为患绝症的妈再多花“冤枉钱”。

    有人说母亲太自私了,卖掉房子也不过多活几天,不如把房子留给自己的儿子。也有人说儿子太自私,母亲的养育之恩,难道还抵不上房子吗?让老人家走得愉快一点不行吗?还有人说母子其实也都是无奈,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这起人伦悲剧。

    在古代,许多国家都有遗弃或杀死老人的风俗,那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社会资源极度匮乏所致。然而,已进入现代社会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亲情与金钱之间的抉择难题呢?这是因为现在生活变化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前进,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钱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当亲情和和金钱开始交战的时候,败下阵来的往往都是那种被人称之为永远不变质的亲情。

    李梅想买一套房子,她表姐正好有多余的房屋要卖,说是看在姐妹面子上便宜卖了。但是,四年之后,房产疯一样的涨价,她表姐看到的就只有钱,不惜自己出面要赶走表妹李梅一家。李梅看到表姐那市侩的脸,感觉到的只是心寒。可是买房之后房产证还是在表姐手中,然而,李梅也不甘心,毕竟房子是自己花钱买的,也不肯相让。于是,两个人都想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最后,还是表姐的绝情彻底伤害了李梅的心,她直接到法院,以房产证为证据,把李梅告上了法庭。李梅因为没有充足的证据替自己辩护,所以,只能伤心伤神地从那套房子中搬了出去。

    事情过后,表姐可能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分,于是,就买了礼物去给李梅赔礼道歉。可是李梅早已看清了表姐的无情,表面上客气对待,实际内心里早已经没有了以往的亲密无间了。套用她的话来说:“当和一个人心里有了疙瘩之后,就算是大度的原谅一切,但是那疙瘩留下的阴影是永远不会消退的,更何况她曾经是那么好的姐姐,我真的很失望。”

    现在,因理财问题而导致的家庭纠纷案有上升的趋势,更为可悲的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因为理财失败而发生裂痕,在家庭生活中造成的创伤是永远抹之不去的。在金钱面前,亲缘或姻缘也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有人说,亲情是一种野蛮关系,因为你无法选择并且历时一生。然而,金钱却以更嚣张的姿态插足于人与人之间,让你无法阻止。

    拓和凯两兄弟,一起从农村打拼到城市,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或许当贫穷不在时,情感也随着流失了,或许上天要考验他们的情感,因为弟弟凯结婚要急买房子,手上的现金不够,所以,从哥哥拓手上借了5000元钱应急。事情转眼间到了年关,谁都不曾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嫂子竟然逼着弟弟凯追要那5000元钱,而且必须在年底前还给哥哥拓。而这时的哥哥拓则用沉默的方式代表他的意见,弟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从同事手上临时借了钱,还给了哥哥拓。这件事情过后,哥哥拓和弟弟凯从此形同路人。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弟弟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出了困境,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们的叔叔做生意,哥哥拓借给他5000元钱,叔叔在商海中终于慢慢站稳了脚跟,但是,这时候哥哥拓却因为工厂的不景气而下岗了。哥哥拓也想自己做点生意,于是,就向叔叔要曾经借给他的钱,而这时候叔叔则用种种理由来搪塞他,把时间一拖再拖,要把做生意剩下的废料来顶账。哥哥拓感到了无奈和无助,或许这是轮回,或许这是报应,也或许这只是人性的本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只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片断。贫穷的时候都亲如手足,而当大家都有了所谓的物质基础之后,什么都改变了。亲情也经不起金钱的考验!

    当亲情的问题和金钱挂在一起时,亲情还有多大的分量?前者必定会变的微不足道,金钱似乎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亲情和良心的平衡线。生活中,一些人已经彻底失去了重心,成了金钱的奴隶,思想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眼望去。或许只有人到终老的那一刻,才会明白,来时一无所有,走时依然是两手空空,来到世界上唯有经历过的“真”才是自己最大的财富。

    在这个充满物质主义的社会里,无不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对精神的追求,对灵魂的洗礼。在钱和人之间,每天紧密的打着交道,无不处处是诱惑和陷阱,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道理:人不可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却可以把人带进坟墓。

    一个人喜欢金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眼中除了金钱再也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说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钱了”并不是一句戏言,而是警醒。一个眼中只有金钱的人是无法享受到亲情与友爱的乐趣的,也更看不到生命旅途中的风景。

    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每个人总想挣更多的钱,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但要记着提醒自己,别让银子遮住眼睛,应该懂得如何去运用和掌握,切不可做金钱的奴隶,金钱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绝对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如果真正穷到只剩下钱的时候,人生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谈了。

    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让我们守住亲情,不让其搀入更多的杂质;守住亲情,不改变最初注定的纯粹;守住亲情,不让一脉的血液病变梗阻。

    “挚友”也会对你不利

    一个人不能没有朋友,就如同一个人不能没有住所一样,朋友是自己的一种人生寄托。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朋友有很多种,一面之缘的也可以称为朋友,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的也是朋友。有人说:人活一辈子不容易,能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什么样的才算是知心朋友呢?在你遭受众口铄金的打击时,握着你的手,说“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人;在你失魂落魄时,孤寂的漂泊在生命的峡湾时,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当你在漫漫黑夜中默默行走时,灵魂跌落在疲惫的旅途中,向你伸出手,鼓励你勇敢站起来的人;当你在一望无际平凡的生命原野上,让你感到恍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人。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心朋友,也可以说是你的挚友。

    从某种意义上说,挚友是我们心灵的窗口。他们可以和你促膝而谈,向你倾诉他的人生经历;他们能与你“其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足以证明事实是这样的。其实,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都记载着一段朴素而又刻骨的人生史;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面奇丽的多棱镜,反射着世间的各个角落。

    有些人随随便便就向人介绍:“这位是我的至交。”这样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好朋友。既是至交,就很难表现彼此的情分,所以才会用“刎颈之交”来形容彼此的情谊。

    现代社会的教育水准已日渐提高,但商场人情却如薄纸。要想和他人建立友情,得到一个挚友,真的很难。

    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下,人们的生活水准虽然逐渐提高,却也产生了自私自利的人性。

    如果你找到了一位可以称得上是至交的好友,那只能算是幸运之至。真正的好朋友必须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如果你希望交到至交,首先你自己就要是个守护正义的人士,这是没有任何技巧或捷径可循的。

    除了必须要有容忍他人的度量之外,广博的知识、进取心、认真的人生观、自我危险挑战的勇气、追根究底的决心等,都是找寻挚友的重要条件。

    要得到他人的诚意与真心相待,自己首先就要做好这些准备,这也可以说是必须具备冲力十足的行动力。正因为要找到一位和自己相当的朋友是如此之难,才更要努力地做好准备。

    但是,有的时候,你的“挚友”也会对你不利的。因为你在对他有利时,可能他把你卖了你还会帮他数钱。有些人的眼里只有钱,为了利益,可以出卖朋友,出卖人格、国格甚至尊严;有些是不讲商业信誉、信用,制假、售假、造假,危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合同”、“契约”、“道义”在他们眼里都没有任何作用,只要有利可图,什么都可以放弃。

    在1999年,王新民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自称军队某领导儿子的人。当时,此人很落魄,据他说,他曾经在军队工作,在一次帮朋友走私夹带时被捕,刚刚出狱。王新民就在生活等方面给了他一定的帮助。大约过了半年多的时间,此人自称军籍已经恢复,又重新回到部队工作,编织了一个非常完美而又复杂的故事,来说明他如何托人找关系才恢复军籍,并承诺给王新民一定的回报。这时,王新民的印刷厂刚办好执照,正准备买一台国外二手印刷机。由于是朋友介绍,交往了半年多,自己还给过他帮助,王新民对他的话没有半点怀疑,遂将企业的流动资金逐渐拨给他使用来办理买印刷机事宜。

    在所谓买印刷机的过程中,此人逐渐露出破绽。他经常找理由推托时间,还时常不接听电话。几次下来,王新民产生了怀疑,并为自己的电话申请了“来电显示”(当时电话使用这一功能的并不多)。有一次,在通话的过程中,来电显示此人在洛阳,而他却声称自己在北京开会无法脱身。事情暴露后,此人便销声匿迹了,带走了当时王新民企业中的几乎所有流动资金。被信任和帮助过的人欺骗是很难接受的,王新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这件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王新民当时说道,“最大的问题不是钱而是情绪”,心理上所造成的伤害使他在短期内几乎失去了全部信心。

    其实,对于在生意场上有类似于王新民这样经历的人不只一个,很多人都对此而感到避讳,发生了类似的经历,王新民说:“很多人被骗后就会失去许多朋友。如果对事情遮遮掩掩反而会引起猜疑。”他的坦诚态度,不仅澄清了事实,还为他进一步赢得了朋友。“人人都会有失误,但关键是澄清失误的原因,要让人知道失误不是你的品质有问题。”

    通过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很多时候,自己的“挚友”也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害了自己,在表面上看起来是真正的朋友,其实质并非如此,他们往往会在背后欺骗自己,甚至设计陷害自己。

    真正的朋友不必虚意逢迎,点点头也许就会意了;有时候遥相辉映,不亦乐乎?然而生活中却有着酒肉的狐朋狗友们,还有萍水相逢的一些朋友,大部分的人都在选择找自己的知己挚友。但是,社会上的许多人都会无私地帮助朋友吗?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的,到底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出卖朋友,谁又能数得清呢?

    构建友谊的桥梁

    在现今的社会,金钱和名利一直统一挂帅。在追逐名利的同时,人际关系还可能纯粹是建立在情义的基础上吗?朋友,更多的是利益共同体,还是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朋友重质不重量,还是朋友多,路就好走呢?

    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好处,个人判断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人,作为万物之灵,不仅追求吃饱,还追求快乐幸福。

    现实生活中,人所追求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不一样的,因此,交朋友也是有区别的。

    你的朋友会决定你的财路,这其中也有绝对多的利益关系,朋友就是利益,酒肉朋友也可以说是“好朋友”。在中国,很多时候饭局是能解决问题的,这样的事情似乎很奇怪。办事就像在打鱼,而交朋友就像是在织网,你的一生混的怎么样,就看你结网能力如何了。在你年轻的时候,你便开始织网,一个扣一个扣的织,织的好辛苦。尽管很辛苦,可是还是在织。你织网的质量如何,决定你的收获。等你织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开始撒网了。你的人脉成熟了,关系网牢靠了,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可观的利益了。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利益构建了友谊的桥梁。

    我们从小的时候就开始交朋友,那时称为“小朋友”,为什么能够成为“小朋友”,就是我带他玩,他也带我玩;他把好吃的给我吃,我也把好吃的给他吃;他把他的小刀或铅笔借给我用,我也把我的东西借给他用。虽然当时并不知道这里面有利益关系,但这已经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了。等到我们都长大成人了,都各干各的事,不在一起了,或者我是农民,他是干部,我们在利益关系上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很少,我们是否还是朋友呢?后来进入中学、大学,我们也有许多的好朋友,毕业后都又各奔东西了,甚至有些比朋友更深一筹的恋人都劳燕分飞了。那时结识的朋友也随着时间与距离而渐渐淡化了,只能说我们曾经是同学,再见时也就那么一会儿的热烈,握个手,吃顿饭,寒暄几句而已。

    那么,夫妻算不算是朋友呢?子女算不算朋友?兄弟算不算朋友?应该说算吧,因为他们彼此之间不仅有利益关系,还有血缘关系。但怎么还有夫妻、父子、兄弟反目的呢?反目的原因就在利益上,兄弟之间为了争夺一些遗产,还有父母的不作为,儿子的不努力,或某方过分伤害了对方的利益,都会成为反目的一个理由。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认贼作父”,出卖朋友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如果你交上这样的朋友就是一辈子的遗憾!古人有句话这么说“夫妻好比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这也正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朋友”关系,都是靠利益维持起来的。

    从大的方面来概括,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乃至宗教、派系、家族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有时是同志加兄弟的亲密朋友,有时是血海深仇的敌人,化干戈为玉帛,化刀剑为犁锄,握手、拥抱,战争、仇杀,都是因为利益。

    那么,这个世界上是否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了?有的都是利益关系的临时组合吗?

    现实中的人,思想和行为都是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没有人会愿意和乞丐做朋友,因为乞丐对自己没有帮助。朋友这词来自于理想世界,而利益伙伴才来自现实世界。电影《教父3》里,教父说,朋友和金钱如同油和水(遇到一起就会分开)。其实,朋友也是利益的一部分,人交朋友是有选择性的,很少有人会交影响自己利益的朋友。

    很多人,打着朋友的幌子,追求自己的利益。这类人交朋友有个特点:那就是只交对自己有实际好处的朋友。他们在友情的帮助下,更好的利用别人。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又日: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也就是说,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彼此获益!特别在社会制度或福利不健全的情况下。生大病了,没人借钱就得喊天!被人揍了只好忍气吞声。弱者寻求保护,强者从施予保护中获利,而绝大部分人为双重角色。

    我们的先贤曾经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外国的哲人却说: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截然相反的两句话,就好比是一张盾的正面和反面,将友情的真面目清楚地揭开。友谊的桥梁是靠利益构建的,在利益的面前,朋友随时都有可能变成你的敌人,敌人也随时会有可能变成你的朋友?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可以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随时套上“朋友”这件漂亮的外衣,当然他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除去这件外衣。例如他可以说“我跟他见过面”,也可以说“我们是老朋友了”;可以说“我跟他刚认识”,也可以说“他是我新认识的朋友”;可以说“是别人介绍我们认识的”,也可以说“他是我朋友的朋友”,等等。算不算朋友还得完全视需要而定,想起来真是令人沮丧呀。

    为了达到共同的利益,谁都有可能成为朋友,如果不能分享共同利益,朋友也会成为仇人。当仅靠自己的能力无法实现利益时,选择能帮助达到目的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在官场,谁能给乌纱帽,谁就是“爷爷”,哪怕有世仇,为了当官做“孙子”也心甘情愿。堂堂研究生在领导的夫人面前谦虚的像小学生;把领导的小情人作为菩萨一样的拜,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

    为了利益,可以冰释前嫌,为了利益,可以滴血结盟。“刘关张”式的朋友是不多见的,更多的是艰难困苦时候是兄弟,功成名就时就会变成了自己的对手。原本是同患难的朋友,到了分享利益时,常常会因为利益的分配不均而产生芥蒂,进而心生不满,勾心斗角,最后斗的是你死我活。比如朱元璋两次大屠杀,杀的都是他初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他们都曾为朱元璋出生入死过,当他们以为可以分享富贵的时候,却被朱元璋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并株连九族,因为朱元璋害怕他们威胁到他儿子以后统治的江山,分享到他的百年基业。

    朋友和利益是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因为利益架起友谊的桥梁,人们很难分辨什么人是真正的朋友,什么人才是对手。

    因此,利益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永恒的只有构建友谊桥梁的利益。

    朋友多了路好走

    所谓朋友,不外乎是与自己接触较多、较知心的人。深交朋友,可以无话不谈。不过,朋友有真朋友,也有假朋友。有幸交上真朋友,还真是笔财富;不幸交上假朋友,有时引火烧身。大凡是患难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的,这些都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朋友,一杯清茶淡水,说得非常的投机,谈得大有长进,深感相见恨晚。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朋友多了,路真的好走吗?在当今的社会下,正处在市场转轨的时期,虽说经济发展的很快,可也不能低估世风渐下,各样人物浮出水面,交朋友时,还真得留个神。

    那么,朋友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朋友”,在词典里的解释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从“朋友”这两个字的字形上来看,两弯相映的明月组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同心相契。古人对“朋友”的界定是很严格的,明代大儒苏竣就把朋友分为昵友、畏友、贼友、挚友四种,而以“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缓急可供,生死可托”奉为朋友的最高境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经济活动的一些扩大,社会交往的增多,却使“朋友”这个很纯洁的名词,也像商品一样被贴上了标签,走俏当代。“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信条。如今的“朋友”像市场,名片满天飞,朋友遍天下,到处“朋友如云”、“高朋满座”。其实谁都很清楚,“朋友”这个词,早已不是私人感情的世袭领地了,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滥造的打通关系的一个“通行证”。对精于此道的人而言,“朋友”还是信息,是声势,是众星捧月,是成交鹊桥,更是躲难的法宝。当然,他们也深知这种“朋友”的副作用:有时会是一种头疼,有时还会是一剂泻药,有时像一群按摩情感的骗子强盗一样。

    有一首歌唱的好: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诚相待,以心相许……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这首歌就提醒着我们,要多交一些朋友,朋友多了,脚下的路才能更好走。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未必是这样,有时正好相反。深究一下,我们就会知道这个世上的众多朋友关系都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上的,一旦没有了利益,自然人走茶就凉,关系就可能要断。

    平时,一些所谓“铁杆”朋友、酒肉朋友,甚至赌场朋友。平日里来去很热火,你吃来我吃去,别看“铁杆哥们”,信誓旦旦“一人有难,拔刀相助”,真的一旦出事,有些人往往帮倒忙、拆烂污。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父跳假神”。所以,人们交朋友,并非越多越好。再看看官场朋友,情形又有不同。“大好必有大坏”、“有距离才是美”,也许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不要好时什么都说,不该说的也说,一旦关系搞僵,可能成为对方攻击你的“炮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性友”莱温斯基,在白宫实习时,交上新闻办公室中年女人特里鲁,“性事”口无遮栏,全盘托出,竞被全部录音下来,懊悔得不得了。当官更得小心,不是看不起人,外面朋友交得多了,人家难免事有所求,好事做得再多,只要一件没有答应,有时反而成为冤家。当官最忌的就是交上了大款,一回生二回就熟了,看似朋友交情很热火,不知对方正在事事设计,循循善诱、步步紧逼。金钱、美女都送上门来,就会失去自己的尊严,稍不小心跌入犯罪深渊,这辈子就完了。

    交朋友真是门学问,说简单也简单,说深奥也深奥。但要记住:朋友并非越多越好。交得少看得清,交得多难免滥,一个不留神就会影响人的一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朋友出海遇到风暴,漂流到一个荒岛,四面是茫茫海水,岛上什么东西也没有,可以说到了绝境。这时,来了一位神仙,让每一个人许一个愿,他问A,A犹豫了一会说:我要好好想想,让B和C先说吧。神仙又问B,B说:我只希望能躺在加州的海滩晒太阳。一阵风吹过,B如愿以偿;神仙问C,C说:我多年在外漂泊,我希望回到故乡,陪伴着老婆和儿子生活。在一阵风吹过后,C也如愿以偿。这时神仙又问A,A说:我还是拿不定主意,平时都是朋友做主,能否请他们回来帮我拿主意呢?又是一阵风吹过,A的愿望实现了,B和C又回到了荒岛上。

    故事就这么简单,说明了什么呢?

    无主意的人不仅使自己身陷绝境,也会拖累朋友,毁了朋友的前程和幸福。A并不坏,仅仅是无主意而已。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说像A这样的朋友,就只能会使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通过这样一个例子,难道我们还不明白,交朋友多了就一定好吗?

    当你把别人当成朋友时,你们却未必能够成为朋友。因为你愿意把他当朋友,他却未必愿意把你当朋友。在实际的交际中,大家都是客气以待,笑脸相迎的,谁能看透肚皮下是不是真心呢?因为真正纯洁的与现实“利益”不沾边的朋友可能没有,太多的是夹杂了“利用与利益”;一旦“利用与利益”不对称的时候,朋友就会不存在了。

    有一个人,是一个权力部门的小负责人,因为自己的特殊位置,结交了许多方方面面的朋友。朋友们捧着他、敬着他,整天有人找他,不是请客吃饭,就是娱乐消闲,他自然也是左右应酬,最愁的事情就是自己分身无术。可在外人眼里,他们却看得很清楚,他的那些朋友无非是体制下的一种所谓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利益的互动,这帮人立马就会作鸟兽散。有人说过,商品经济社会就是一个利益互动的社会,朋友之间也要按所谓的成本“量化”。

    朋友多了,你自己的时间就少了,朋友的宴会你要去参加,朋友邀请你去干些事情你也不好推辞。这样,朋友反而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如果朋友少,就好多了。

    现在的人越来越看重圈子,于是频繁穿梭于各种聚会:同学忆旧、同事聚餐、庆典婚礼……然而,在积极联络感情的同时,现代人的“情感投资”也越来越贵,“情感消费”也越来越累。“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些都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朋友变多了,是不是自己分到每个朋友上的时间和精力就会随着变少?如果是的话,那无意中就会冷落或者伤害某些朋友。“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歌倒是唱得不错,可谁又能做到呢?

    “朋友”正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进入一个异化变味的区域里。友情隐藏着商情,友道蜕变为畏途,友谊浸淫于利害,友好则难度白头。在“同是宦游人”的官场上,呼朋唤友相互吹捧者如慕绥新、马向东之流。曾几何时,也是朋比为奸、结党营私,成为一个相互支撑的腐败团伙,没有造福一方,反而为祸一方。到头来,应了隋朝王通的警言:“以势交者,势倾则绝”。社会上,以利相交的“杀熟”现象,则早已令人们“谈友色变”。一度猖獗的一些传销活动,曾害过多少的亲朋好友倾家荡产,走投无路;朋友间搭伙开店、集资办厂,不也有亏则扯皮拉筋,赚则打斗红眼的?帮你租门面的朋友,也许在赚过手钱;帮你筹措资金的朋友,也许在收高利贷;帮你介绍生意的朋友,也许要狠狠杀你一笔回扣……如果时代都变得众人争当掘金客、权利意识代替责任意识、金钱意识代替事业意识,那么,“朋友”也必然会失去它应有的那些皎洁光彩,被“势”、“利”等“月蚀”所淹没。

    当然,这些并非是在否定朋友,只是为了让人们对“朋友”这两个字有更深的了解。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朋友;但做朋友,应该有起码的原则。谚语说“河水有清有浑,朋友有真有假”,“花香,蝴蝶愿意来落;人好,朋友愿意来往。”我们都该用真实的心真诚的对待朋友,多交平面镜似的朋友,做平面镜似的朋友,也要学会识别,不要让一些违心的朋友带你走上一条错误的路!

    谁都希望自己有数不尽的朋友,只可惜有时候世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虽然身边朋友一大堆,但真正知心的朋友并不多。

    有人说一辈子只要有一个能和你知心的朋友那么就足够了,但很多时候又是知人知面不知心。你待别人真诚了,别人是否也同样的待你。这似乎又是一个问题,于是只能不停的放低朋友的标准,到最后,朋友的标准越来越低,甚至朋友只要是个“人”就可以,只可惜这么低的标准又经常是最难做到的,因为有很多的朋友确实丧失了人的本性,根本连“人”都不能算是。

    古人云,朋友有君子之朋友与小人之朋友,朋友有不同的层次,朋友有真有假,这一切都是有标准来衡量的,这标准由每个人自己来决定,因为只有自己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朋友。

    真正的好朋友并不需要太多,贵在交心,知心者一两人足也,如果交友过多,那么分散的感情也会很多。

    当你和朋友在一起,你有渗透身心的愉快,你有刻骨铭心的感动,那么你已经体会到朋友的深意了。

    人在社会上生活,就要有朋友。朋友有真有假,交了真朋友,一辈子受用不尽;交了假朋友,就会倒霉终生。所以,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并非是越多越好,一定要做到谨慎交友。

    朋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亲密无间”也是形容好朋友之间关系的。交友,在某种意义上看,能做到亲密无间固然不错,要以诚挚爱心交友,不要以施舍馈赠交友。交友是以真诚挚爱为本的,当朋友取得进步,应为之高兴,当朋友有困难忧愁时,要为其解除,真正使朋友对你有“母亲般”的信赖,而不能一味地靠施舍和馈赠去与朋友交往,对朋友的喜怒哀乐却不闻不问。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便是自己最亲密的好朋友,如果整天泡在一起,话题就会变得越来越少,极容易产生反感甚至小冲突;对于身处两地的朋友,难得见一面之时往往是异常思念、牵肠挂肚,真是道不完的相思情,说不完的新感受。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前者相互缺少距离,故觉乏味;后者因为距离,反多了份亲近。另外,人各有所好,尊重别人的爱好习惯,是交友之道的基本常识。其实,跟爱好有距离的人交往,有比跟爱好相同的人交往更有意义的地方。相互爱好不同,聚在一起,各叙各自的爱好,便可以改变自己每天单调的生活,不但能使自己有更为广阔的见闻,而且也能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活跃,生活也会变得更加五彩缤纷。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容忍并结交跟自己爱好有距离的朋友。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真正的友谊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距离,才会有尊重;有尊重,友谊才会地久天长。”有些人一旦与人混熟了,就丢掉了分寸,进入了所谓不分彼此的境界。有的人自认为豪气爽朗,不珍惜朋友的东西,久借不还或再随便借人;朋友不在,不打个招呼就将人家的私人物件乱翻一气……这样的朋友,往往最容易“解散”。

    这样久而久之,朋友就会感觉到你没有礼貌,为人太粗俗,不拘小节。有人认为,好朋友不分你我,否则太生分了。其实,真正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的朋友往往就会适得其反,极其容易闹矛盾。因为一旦到了这种程度,没了距离,势必侵入别人的私人空间,给人造成不悦;没了分寸,就会把一些看似小节实际始终很重要的问题,放到无关紧要的位置上,可能增加误会或摩擦。

    可见,朋友之间关系再密切,也要互相尊重;关系再融洽,对朋友的来信也不能随便“共享”。假如对方较真,或者造成严重后果,还要承相法律责任。所以,友谊的维持也需要双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有人说得好:“交友之道,宛如观荷。”亭亭如盖,盈盈欲开,最宜远观。而香随风送,无语沁人,至臻妙境。若太过近前,反见残枝败叶,腐水囤积,不免败兴。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都有一方荷塘。我荷观彼荷,自悦与悦人,应享受优游与宽阔。

    朋友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亲密无间。距离产生美,有距离才能达成长久的协调和默契。朋友虽被喻为一个灵魂寓于两个身体,然而,朋友之间毕竟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不同于一般人罢了。朋友之间尽管有不少相通之处,但也要有各自的天地。交友要尊重彼此的自主空间,不能做任何事情都拿自己不当外人。

    火车铁轨也是有缝隙的,否则就会断裂。有距离才会产生美,正如古人所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交友不可强求,不可心切,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再好的朋友之间也应该随时保持距离,因为距离是朋友的氧气。车与车太近,准出车祸人与人太近,准出矛盾。适当的距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有了距离的友谊,才有可能长久。

    比如:古董,正因为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有了岁月摩挲的痕迹,才使之更显出自身的珍贵,这里的距离产生出了价值。比如:兰花,要近观其形,远赏其韵,而且要隔开一段距离才能够真正领略到兰花的那种淡淡的沁人幽香,在这里,距离产生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之感;月亮,坐在地球上,与月亮有了太空上的距离,才流传出了众多典故与传说的铺垫,自然可以优哉游哉地赏月了。然而,如果身处月球,就很有可能没有这般诗情画意了,自然也就感觉不到如此美妙之感,在这里足已证明“距离”产生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如果还没到亲密无间的地步,便是一条射线,前面的路地久天长。一旦亲密无间了,就成了一条线段,那份交情就要进入倒计时了。很多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为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尽,没有给友谊留下必要的生长空间。

    人与人之间,距离太大,就是隔膜、障碍。如果距离太小,又仿佛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吸引力。就好像对一些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我们往往不懂得去珍惜。而对得不到又有机会得到的东西,我们会期待着去争取。在动物园参观,远远看见大老虎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很神秘的美感,可是一旦野兽靠近,就算安全防范做得再好也会让你不寒而栗。人和人之间同样会有一个“安全距离”,如果“安全距离”被破坏,人的心理安全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矛盾也就会如影随形,朋友就可能会“解体”。

    在我们身边,也许会看到朋友面对友情之绳断裂时伤心的样子,看到许多特别要好的朋友后来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难道还敢坚定地说“友情无间”吗?他们的友情不能长久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友情的真正含义,也有人认为友情的亲密应该用“形影不离”来形容,试想一下,真的这样吗?朋友之间都想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由于这种亲密的心理使得双方积极参与对方的一切,甚至连隐私都不放过。本来是出于好心,有时却让对方觉得失去了自由,往往会对这份“热心”产生一种恐惧厌恶心理,他们这样亲密的交往,双方却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从思想行动上接受对方并模仿对方,结果慢慢失去个性。原来互相欣赏的个性不见了,自然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通常人们出门旅游在景点留影时,很多人都会用门匾作背景,并千方百计地突出其特点。这就是想要把距离拉得更近一些,以表明自己与这个景点之间的关联。假如这个景点就在自家门口,我们反而忽略了门匾,忽略了特点突出的那一部分。这是要把距离推远,太熟悉了,审美的角度就要变换一下。照相如此,人际交往也是如此。适当的距离,是心灵需要的氧气。氧气没有了,心灵就要窒息。

    保持距离感绝不是设置心灵上的屏障或戒备防线,物理距离也罢,心理距离也罢,这些距离绝对不是感情距离。“距离”没有固定的数字,它因人、因场合而异,掌握了距离这一门学问,我们就学会了尊重和被尊重,就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两个人犹如两条铁轨,只有平行着才能走得远。真正的快乐是无法分享的,真正的痛苦也无法分担。与一个不幸的人分享幸福,只能使他的内心更加凄凉。心灵和情感上的某些东西是无法替代的,正如两条铁轨不能相交一样。心扉完全敞开,容易伤风着凉。将内心深处的隐私昭示于恶人,就难免会成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于善人,会成为他精神上的负担,因为他要为你恪尽守口如瓶的责任。所以,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会自找麻烦,也不会让别人为难。

    小李在单位里有一定的权力,围在他身边的“朋友”的确不少,他也很随和,对他那些所谓的“生死兄弟”无所不谈。小李认为“朋友”之间就应该坦诚相待,而不应该有所保留,于是他在他的那帮“朋友”和“弟兄”面前自然也就没了隐私。后来,小李出国考察了一段时间,于是就有人恶意传言说他在外不会回来了。正在此时,小李的一位最为知心的朋友为了讨好领导,向领导讲了他的不少坏话。哪知过了一些时日,小李却不声不响地从国外回来了,没想到他的那位朋友已经做到了自己的位子上。于是,小李亲眼目睹了一次极为精彩的表演:那位朋友不仅毫无愧色,而且还要为他这位“知己”接风洗尘。他对人感叹道:朋友,能让人相信吗?

    实际上,像这样的事情随时都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并不少见,这些人的错误不在于他们过分相信朋友,而在于他们和朋友之间没有保持应有的距离。朋友之间以诚相待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朋友之间就应该毫无保留,没有一点隐私。在一定的情况下,朋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但在有些时候,朋友却也是最危险的人。所以,朋友之间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应有的距离,一旦跨越雷池,受伤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你苦心经营的友谊也会一去不复返的。

    总之,有差别的地方就会产生距离,就令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距离之感,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再相似的两样东西,再亲密无间的两个朋友,彼此之间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真正的友情不应该是绳索,而应该像高山与大川永远互相欣赏,互相爱慕。如果两个人走得太近反而更容易散,只有适当的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的引力才会达到最大,真正的友情是一座桥,使两颗心灵息息相通,只有这样适当有距离的友情才是长久永恒的友情。

    朋友也会跟着利益走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孔子的一种美好的理想,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像兄弟一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都说明了朋友是那么的可贵与难得。可是,现实生活却是另外一番情形:利益没了,朋友就散了,曾经的“肺腑之言”也显得那么苍白。

    也正如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那些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对自己的人生学问来说,他们不会有什么帮助的。但是对于那些投机钻营的人,却完全可以借这个教导去和他们结交,富豪权贵,投其所好,得其势力,行其私欲。

    很多人交往的前提就是以利益为主,最初的着眼点便在于这个朋友会带来什么好处上。酒肉朋友的意思,就是有酒有肉就是朋友,无酒无肉就不是朋友了;有了利益就是朋友,没有利益就不是朋友。他们的奢望越来越大,大到对方满足不了的时候;他们的欲求越来越高,高到一方满足不了另一方的时候,裂痕就会出现了。

    然而,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一旦这交往的利益没有了,友情也就完了,甚至还会反目成仇,势不两立,利益没了,朋友就该散了。

    交情朋友,相当于企业的新增资产。是你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投入资金、时间和情感交的朋友,你们之间有利益,是利益把你们连在一起。有时持续几个月,有时是几年,但不会太长。利益没了,关系也就结束了。

    在养狗场上,往往会有这样令人深思的一幕:在一个圈内有着十几只狗安然地休闲着,有的趴在地上正在睡觉,有的懒散的走动,有的在相互的嬉闹……这里是一片平和安祥的气氛。狗主人来了,在狗圈内丢了一块肉骨头,忽然间,群狗跃然而起,同时扑向那块肉骨头,扑咬,追逐,呲牙咧嘴,发出吾吾哇哇的叫喊。这不正应验了一位圣哲之言:“无利可安然相处,有利必刀刃相见”吗?狗类见利益有了冲突时,尚且如此的变了脸。被称之为“万物之灵”的人,在利益面前的心态是否会表现得比畜类更为复杂一些呢?

    某报刊登过这样一则令人心寒的消息,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特殊的财产损害赔偿案。原告陈老太太告的人就是其亲生儿子张某。陈老太太在昌平区南口镇有住房6间,自己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出租自有房子的租金是她生活的唯一来源。在2004年3月,儿子张某赶走了住在那里的房客,搬到陈老太太房子里面居住,在遭到反对以后,张某竟然雇人砸毁陈老太太亡夫的墓碑。陈老太太精神上受到莫大的打击,感到非常气愤,故将儿子张某起诉到法院。俗话说,养育之恩大于天。陈张系母子关系,陈的亡夫亦即张的父亲,仅为住房一事竞一下子变了睑,到了砸父亲墓碑的这个地步,至亲在利益面前尚如此变脸,更何况非亲非故之人?

    古往今来,小至家和家,大至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在利益面前都会亮出真正的一张脸。宫廷中为争夺帝位,父子反目,兄弟残杀,屡见不鲜;家庭里为一钱一米,至亲间拳脚相加,刀刃相见的比比皆是。社会生活中一些所谓的共存,多是以相互利益的需要为基础的;所谓的双赢,只不过是利益分配,利益交换中出现的暂时的平衡。人情、爱情、友情、亲情,其中的“情”无一不是暂时的、相对的(正如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一样),当利益需要时,这“情”则存,当利益完结时,这“情”则亡。然而,给予朋友利益,并不一定能获得他的友谊。也就是说,所有受到你恩惠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但“所有受到你损害的人都变成了你的敌人。”

    利益交换,这和人要吃饭、鸡要啄米一样简单。

    中国人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人忌讳将利益和朋友联系起来,以为如果承认了利益是友谊的前提,就会被贴上“势利”的标签。

    其实人生中大部分朋友都是在谋取共同利益的过程中结交的,利益越一致,关系越深厚。尽管人与人之间有各种矛盾,但利益的凝聚力会使双方去磨合、修复,自动寻求平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