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杨家将-北汉长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大家都惊呆了,赵匡胤盯着那个须发怒张的将军,发了一会儿愣。等明白是怎么回事后,背脊上凉汗淋漓,眼看就要命丧这个“亡命徒”的手中。如果此时躲闪逃避的话还来得及,但是赵匡胤是个很有尊严很重面子的皇帝,让他逃窜是非常为难的事。唐朝是历史上一个大治的时期,唐朝衰亡之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大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豪杰并出的年代。

    当时,诸侯混战,军阀割据,天下百姓莫不承受离乱之苦,中原大地生灵涂炭,人命比草木还贱。历史需要英雄,历史选择了赵匡胤。

    赵匡胤,武将出身,原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殿前都检点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团团长,由周世宗直接管理。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一个皇帝,可惜天年不永,只活了三十八岁。柴荣七岁的儿子继位,是为恭帝。岂料恭帝继位不久,忽然传来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的消息,宰相范质不辨真伪,急命赵匡胤率领大军北上御敌。

    其实,契丹和北汉入侵只是一个虚假的消息,赵匡胤兵至陈桥时,一觉醒来,他的弟弟赵光义率同众将士将黄袍加在他身上,赵匡胤就这么半推半就地当上了皇帝。当皇帝后,他班师回朝,进入宫廷,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反而宫门大开,百官跪地迎接。

    当赵匡胤带着一帮军人进入皇宫中,看到文武百官山呼万岁,不禁有些受宠若惊。他非常客气地让大家起来,走到后宫园林时,瞧见一个宫女抱着婴儿匆匆小跑,行迹甚为可疑。赵匡胤便让她站住:“你是何人?怀中抱着的婴儿又是谁?”

    那宫女原本胆小,见到赵匡胤这么一个高大的黑胖子目光如炬地盯着自己,哆嗦道:“这是世宗的小儿子。”

    赵匡胤一听,摸着上翘的髭须,若有所思地看着身边的大将们。当时,赵普、曹彬、潘仁美等人俱在场。不等赵匡胤开口,老成持重的赵普就说道:“陛下,此婴乃后周余孽,留着后患无穷,不如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赵匡胤没有正面回应,把目光投向其他武将:“你们以为如何呢?”

    武将们纷纷说道:“赵大人的话有道理,现在陛下身为九五之尊,岂能留下前朝后嗣养虎为患,杀!”

    “杀!杀!杀!……”

    唯独大将军潘仁美默然无语。赵匡胤忽然笑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朕被迫取人皇位原是形势所逼,现在倘若加害人子,真是天打雷劈了。他不仅不该死,而且应该好好活着。”

    说完,赵匡胤抱过那婴儿,逗着玩。诸将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有的马上反应过来,赞道:“皇上仁义无双,实是世间少有的仁主明君,将来必定能够一统天下,重建汉唐盛世。”

    赵普见状,也换了调子:“周公吐辅,天下归心。今陛下虽是武将出身,但胸怀之广、仁义之厚比之周公犹有过之啊!”

    赵匡胤听了哈哈大笑,心想我不杀这孩儿自然是心存恻隐之心,但也是要让你们这些臣子知道,做人不可以心肠太黑。想我赵匡胤以兵戈起家,如果不施仁义的话,难保有天不被他人所杀。如今给你们做个典范,也是希望你们和我齐心协力,一统中原,建设和谐大宋。

    赵匡胤继续逗着婴儿,见这婴儿眼睛盯着潘仁美,便笑道:“可怜这孩儿孤苦伶仃,潘将军,他谁也不看,就盯着你看。莫非把你当成父亲了,哈哈哈!”

    众将一听,也哈哈大笑,原先的杀气骤然间烟消云散。

    潘仁美拱手道:“皇上仁义,将来解民倒悬非皇上莫属。微臣就权且代替皇上收养这遗孤。”

    赵匡胤赞道:“好!潘将军,你一定要好好抚养他,将来朕会好好厚待他、补偿他。”

    “假仁假义,”突然跑来一个人对赵匡胤大骂,此人便是后周的宰相范质。

    潘仁美仗剑对着范质:“范大人,皇上如此宅心仁厚,何来假仁假义。”

    “皇上,我呸!”范质骂道,“一个乱臣贼子也配称皇上。”

    范质的话让在场所有的人都相当尴尬,尤其赵匡胤,更是一语不发。潘仁美见状,心想势必不能让事情闹大,便挺剑对着范质的咽喉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范质:“俊杰?我呸,你们这些不忠之臣,将来定遭天打雷劈。”

    说完,范质挺胸向前,潘仁美还没来得及收手,剑尖已穿透范质的胸膛。

    潘仁美大惊,立刻跪地向赵匡胤请罪:“微臣该死!”

    赵匡胤长叹一口气:“哎,不是你的错,好好照顾这个孩子吧!”

    潘仁美抱过孩子,交由妻子抚养,后为他取名潘惟吉,自是怜悯这孩子苦难的遭际,惟愿他一生能逢凶化吉、平平安安。

    赵匡胤终于在皇宫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符太后和小皇帝,只见这母子俩抱在一起,吓得大哭。赵匡胤一见,心肠更软了,忙扶起他们,温慈地说:“好了,你们不要这样了,我也不是故意抢你们的皇位,是那些武将逼我的。我不当皇帝的话,别人也会当的。我当的话,至少可以保护你们全家。世宗对我恩重如山,我岂会恩将仇报?”

    正因为赵匡胤的仁义,陈桥兵变虽然名为兵变,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场没有死人的兵变。赵匡胤不是一个心肠黑的人,也不是一个脸皮厚的人,他能当皇帝的确也是时势,当时人民受尽了那些“厚黑”枭雄们带来的灾难,所以像赵匡胤这样的人正是人们心中期待已久的英雄。周世宗柴荣留给赵匡胤最大的财富不是皇位,而是治国的智慧。赵匡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创了中国文化的巅峰时代——大宋王朝。

    赵匡胤自知天子之位来路不正,所以广施仁德,尽一切可能平息战火。不出几年,十国之中九国归于大宋,惟有北汉倚靠辽国独立。赵匡胤几次征讨未果,最后一次差点送了性命。为何北汉这么坚挺,难道它们的城池是铁打的?

    北汉城池固然坚固,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北汉有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那大将就是后来闻名塞北的杨业杨老令公,其时,杨业叫刘继业。北汉皇帝刘崇感念杨业的一片赤胆忠心,收他为养孙,赐姓刘,在古代这是非常大的恩宠,等于是把你当成一家人了。刘崇死后,后继者庸弱无能,若非杨业力挺朝廷(当时名叫刘继业,归顺宋朝后改名杨业,本书中统称杨业),北汉只怕早已落入虎口。

    杨业原名杨崇贵,麟州人(今陕西神木县),父亲杨信是当地豪强,靠武力夺取麟州,自封麟州刺史。其时,刘知远建立后汉不久。杨信为了得到刺史的正式身份,请求刘知远给自己一份正式的授命书。刘知远不反对,但是为了控制杨信,需要他交出自己的儿子到中央政府效劳,相当于做人质,这种事在战国时非常流行,五代十国时期也不少。

    杨信为了取得信任,将长子杨崇贵送到后汉京城开封。刘知远死后,大将郭威政变,后汉一分为二,一个就是后来被赵匡胤篡位的后周,一个就是刘知远弟弟刘崇建立的北汉。杨业一直侍奉刘崇。刘崇投靠契丹后,对契丹人恨之入骨的杨信毅然与北汉决裂,投向后周。听到这个消息,刘崇非常恼恨,差点没杀掉杨信的儿子杨崇贵。

    刘崇终于没杀杨崇贵,一来北汉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二来惹恼了杨信,对北汉并无好处。然而,最重要的是刘崇对杨业非常欣赏,他下不了手。杨业呢,并没有因为父亲降周而减少对刘崇的忠心,相反,为了北汉他殚精竭虑,舍生忘死。

    刘崇将杨业当成北汉的顶梁柱,赐姓刘,名继业。刘崇死后,其子刘钧继位。刘钧奉辽国皇帝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这个儿皇帝虽然文弱,但也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只可惜当时大势在宋朝和契丹那里,他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北有契丹狼,南有大宋虎。契丹虽是北汉名义上的盟友,但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双方的摩擦在所难免。

    赵匡胤曾经派人出使北汉,对刘钧说:“你们和后周是世仇,不服他们我可以理解。但我大宋和你们无冤无仇,为何不肯臣服?如果你有志逐鹿中原,应该大兵南下,和我一决雄雌才对。”

    刘钧得体地回答:“我们的兵力资源,难以和你们抗衡。我所以守住一方土地,不过是为了保全刘氏宗祀,不是故意和你们为难。”

    赵匡胤其时正要平定南方,听到刘钧的话,让人再传话:“既然你无意逐鹿中原,大宋也就不为难你们了。”

    赵匡胤志在统一中国,对刘钧说的那番话自然是哄人的,平定南方后,宋军才开始向北汉压境。刘钧在宋辽之间的夹缝中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最终忧愤而死。刘钧无子,由养子刘继恩继位。刘继恩大腹便便,满脸胡须,上身长下身短,骑在马上威风凛凛,但是走起路来形同侏儒。他上台以后,开始打压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没多久就处死了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忠。

    北汉宰相郭无为见刘继恩滥杀宗室,而且可能对自己不利,便派人暗杀掉刘继恩,迎立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继位。刘继元比前任好不了哪里去,当皇帝后,听信马峰谗言,杀害大将郑进。随后又宠信宦官卫德贵,解除吐谷浑(鲜卑慕容部落的一支)军队统帅卫俦的军职,调任辽州刺史。吐谷浑军人不服,要求刘继元收回成命,但刘继元坚决不允。

    后来卫俦背地里发牢骚,刘继元怕他兵变,派人将他暗杀。大将李隐因为替卫俦抱不平,也被杀害。在北汉皇帝走马灯似的更换中,杨业不仅没有遇到危险,反而受到每一任皇帝的倚重,一方面因为他确实是国家栋梁,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安分守己,绝不干预内政,也不加入派系斗争。

    刘继元这一系列自毁长城的措施挑起了赵匡胤的虎狼之心。

    公元969年春天,赵匡胤率领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攻取北汉,一路所向披靡,很快抵达北汉都城晋阳(今山西太原)。杨业当时是守城大将,屡次组织军队偷袭宋军,都没有收到什么太大的效果,只好下令全力守城。

    赵匡胤在接连胜利的情况下,派人招降刘继元,说是授予他为平卢节度使。对于其他重要人物也授予高官。赵匡胤的诱惑伎俩并不是特别高明,刘继元乃是堂堂皇帝,怎么会把节度使放在眼里,倘若是封王或许对方会考虑的。

    招降不成,只好打。这晋阳城不好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修筑得极为坚固。晋阳城最早是由晋国公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所筑,西倚悬瓮山、东临汾河,可以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家分晋后,晋阳成为赵国都城,防守加固。汉高祖刘邦当皇帝后,将晋阳作为防守匈奴的军事重镇。

    汉文帝曾称晋阳为龙潜之地,刘崇定都晋阳确实有潜龙伏虎、逐鹿中原的意思,赵匡胤想成就霸业,自然要拿下晋阳这颗眼中大钉。

    晋阳兵力虽少,但精锐善战,据城而守,占尽地利。宋军虽有十几万之众,一时之间也奈何不得。盲目强攻只会造成无谓的损失,赵匡胤便让全军好好休养几天,再寻机攻城。

    宋军这些天也着实累了,听到赵匡胤下令停止进攻,乐得休闲放松几天。一天晚上,就在宋兵呼呼大睡之时,忽然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宋军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晋阳城吊桥落下,一队骑兵从城内冲出来,手舞大刀,杀声震天。

    宋军万万没有料到被围的敌军居然敢偷袭,结果被打得措手不及,损失好几百人。幸好,这队偷袭的人马不是很多,宋军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后,及时调整阵容,将敌军杀回城里。火光照耀,宋军看得很清楚,那群骑兵的首领是一个满脸胡须、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手持一柄粗犷的铜柄大刀,勇猛无匹,正是后来名震塞北的杨令公。

    杨业组织的这次偷袭行动激怒了赵匡胤。他下令宋军无论如何要拿下晋阳,攻城虽然一次比一次激烈,可惜杨业防守得密不透风。双方就僵持了下去,对于晋阳城,赵匡胤实有食之不得、弃之可惜的感觉。

    杨令公退回城里以后,抱起城楼上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笑道:“六郎,你真机灵,这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果然进退自如,哈哈哈!”

    副将郭守斌说道:“我原本担心我们突击队的人马太少,万一被宋军围住,岂不是羊入虎口,没想到六郎小小年纪居然料事如神,宋军被我们打得仓皇狼狈至极,哈哈哈!”

    六郎放下手中的弓,说道:“宋军连日来攻城无所收获,这几日松弛下来,蓄养精神。他们根本料不到我们敢于袭击他们,所以我们偶然偷袭一次一定能得手,但是下次就未必了。”

    郭守斌摸着六郎的脑袋,叹道:“六郎熟读兵法,真是天生的奇才,老令公,你这孩子将来一定一飞冲天啊!”

    杨业欣慰道:“时势风云变幻,一个人能否做出大事三分靠能力,七分靠时势。我只希望他能一生平安就心满意足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天气一天天变得炎热,赵匡胤心急如焚,心想这样下去士卒劳顿,晋阳城何日能克?既然北汉这么强硬,也只好出损招了。当天晚上,赵匡胤召集文物将臣商议破城大计。最后决定水淹晋阳,这个计策完全是韩信水淹废丘的翻版。

    当年,平定三秦之时,汉军围攻废丘,名将章邯死守城楼。汉军无可奈何,韩信便想出一条辣计,将雍河的水导引到废丘城内,一日之内,废丘被大水淹没。章邯不忍军民死伤,遂举剑自杀。章邯一死,守军打开城池。就这样,韩信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废丘。

    如今,赵匡胤也想故技重施,将晋阳城前面的汾水引入城内。据说,赵匡胤很早就想到这个计策,事先已经筑好大坝,堵住汾水。只是他本性仁厚,不到万不得已不行此招。现在,确实到了黔驴技穷的时候了。

    赵匡胤对韩信的水淹计还作了一些升级,他事先布置了一些船只,上面坐满了步兵和弓箭手,等大水一放,这些士兵跟着洪涛一起冲向敌城。弓箭手先射杀城墙上的敌人,步兵则企图借着滔天洪水登上城墙。

    随着一声令下,大坝开闸,滔天大水冲向晋阳城,宋军士兵坐在船上,拿着弓弩和长矛呐喊着杀向城内。虽然晋阳城着实坚固但因水势凶猛,一轮又一轮的大水终于冲垮了一面城墙。

    杨业听说宋军水淹晋阳,大惊失色,他没想到一向自称是仁义之师的宋军会这么狠毒。及至听到北面一道城墙被大水冲倒后,杨业顿时大骂:“好你个赵匡胤,自诩为王者之师!”

    郭守斌问道:“现在怎么办?”

    杨业想了想,说:“赶快召集兵马,先用沙袋堵住缺损的城墙。”

    六郎想了想,说:“爹,最好还让人用车子装满草垛和石头,配合沙袋一起堵住大水。草垛可以减缓水势,石头权且当作城墙。宋军见我们城墙破损,一定会大举进攻,爹,赶快派遣弓箭手埋伏好,等他们登城之时把他们射得落花流水。”

    杨业一听,喜道:“好,六郎,你跟着爹,今天这些经历将来就是你人生宝贵的财富。”

    大量的军人在修堵城墙,城楼上的守军相对减少。宋兵见状,个个欢欣雀跃,射死了不少守兵后。宋兵开始登城。岂料杨业已经带着弓箭手及时赶到,对着登城的宋兵一顿狂射,这些宋兵不是被箭射死,就是掉进大水里被冲走。六郎小小年纪,也引弓射敌,接连射杀了六个敌人。

    坐在船中的宋兵见情势不对,仓惶掉转船头,杨业又命人射出火箭,许多宋兵的船只着火,结果不是被淹死,就是被烧死。这次,赵匡胤又没占到便宜。

    有没有占到便宜倒是次要的,赵匡胤此时陷入了困惑中:为何韩信那招水淹计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废丘,自己故技重施却失败了?于是召集文官武将,参详其中的奥妙。

    枢密使曹彬说道:“这都是因为杨业准备得好,救助及时,所以水淹计功亏一篑。”

    众将士本来也不明其故,听曹彬这一说,纷纷同意。

    赵匡胤皱眉道:“难道当年章邯就没有准备?章邯的谨慎和认真不下于杨业。曹大人的话没有说到要点。”

    石守信说道:“会不会是晋阳城太坚固了,而且地势不利于淹没晋阳,是否跟地势有关呢?”

    赵匡胤沉着脸说:“有这个可能。”

    潘仁美想了想,说:“会不会是我们的思路出了问题?当年韩信是水淹废丘,我们现在是水冲城墙,晋阳城的城墙太高,大水根本没法越过城墙,要想引水进城,只能冲垮城墙。水淹计不是不可行,得把水坝筑得更高。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淹没晋阳。”

    赵匡胤想了想,说:“算了吧,这样就算打下了晋阳,城内百姓也会死伤无计,到时他们怎么会真心归附我大宋?还是打吧!”

    洪水退去后,赵匡胤为了鼓舞士气,光着膀子,坐着高头大马,来到护城河前亲自指挥攻城。当时,杨业正在城墙上观察宋军的情况,看到了这一幕,心里又惊又喜。他虽然没见过赵匡胤,但也听说赵匡胤是个黑胖子,再加上那么多重要将领聚拢在他这个黑胖子身边,凭直觉杨业断定这个黑胖子是赵匡胤无疑。

    兵法上讲究擒贼先擒王,杨业报主心切,决定一举拿下赵匡胤,这是迫使宋军退兵的最好方法。城下的赵匡胤自然不知道有人打自己的主意。

    主意已定,杨业迅速挑选了几百人的精锐骑兵。就在宋军集中全部精神攻城的时候,吊桥轰然落下,宋军顿时目瞪口呆:我们正在攻城,怎么他们自己打开城门,天下哪有这么荒谬的事?……

    倏忽间,几百名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为首的一个大将,威风凛凛,面目凝重,手持明晃晃的铜柄大刀,怒气冲冲地向宋军皇帝赵匡胤奔去。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大家都惊呆了,赵匡胤盯着那个须发怒张的将军,发了一会儿愣。等明白是怎么回事后,背脊上凉汗淋漓,眼看就要命丧这个“亡命徒”的手中。如果此时躲闪逃避的话还来得及,但是赵匡胤是个很有尊严很重面子的皇帝,让他逃窜是非常为难的事。

    就在赵匡胤踟蹰间,杨业的铜柄大刀已经砍了过来。众将士无人敢阻挡这个“亡命徒”,眼看杨业这一刀就要改写历史。然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猛将挺身而出,手持长槊横在赵匡胤和杨业之间。杨业心里一凛,只得挥着大刀砍向这个猛将,哪知道这个猛将力气奇大,彪悍异常,杨业与他交手十几个回合,自知不能轻易击败对方,便率领骑兵且战且退,回到城里。

    宋军都被杨业的气势给吓住了。赵匡胤更是惊魂甫定,但总算捡回一条命,那个救命的大将就是宋朝著名的猛将党进,党进原是一介武夫,因救驾大功,后来被封为节度使。

    不多久,先锋大将李继勋发来警报,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率领大军前来援汉。辽军兵分两路援助晋阳,赵匡胤便派遣手下猛将党进击退辽军。

    只是晋阳城仍是久攻不下,士气一天比一天低落。再加上夏季来临,连日下雨,宋军染上了瘟疫。赵匡胤接受部下建议,一边撤兵一边将北汉的人民迁入宋境。

    宋军撤兵之后,北汉立即动员全城军民排除城内积水。水退之后,许多城墙居然就地倒塌。杨业看着这些倒塌的城墙,说道:“赵匡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城墙被大水浸泡时日越长,就越容易倒塌,只要他们想办法引走积水,这些城墙轻易可以攻破。赵匡胤中途撤兵,实在可惜。”言下大有为赵匡胤惋惜之意。

    长子杨延平说道:“父亲,这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杨业笑道:“六郎呢?”

    “家里的藏书都受潮了,六郎正在晒书呢!”

    “好,大郎,跟我去见皇上。”

    “父亲见皇上所为何事?”

    “宋军刚走,辽兵就进入晋阳,把守城池,俨然以救世主自居。如此下去,我国必落入辽人手中。”

    杨业带着大郎进宫,跪拜刘继元。刘继元正左拥右抱,喝得不亦乐乎,如果是别人来打扰他,指不定要砍头。但杨业是国家重臣,护国有大功,只好陪着笑脸说道:“老令公找朕有何要事啊?”

    杨业奏道:“辽国狼子野心,唯利是图,总有一天会吞并我国。现在他们以救世主自居,骄横无比,正好疏于防备。请陛下允许老臣率军偷袭辽军,臣向陛下保证可以获得马匹数万。然后,我们君臣一起归顺大宋。这样,万民可以免于涂炭,陛下也可以安享富贵。宋朝皇帝赵匡胤实是少有的英明皇帝,他一定会善待我们的,何况我们本是汉人,总比投奔辽狗要好!”

    刘继元是个目光短浅的人,自是不会同意杨业的提议。杨业大夸赵匡胤英明,没有获罪已是幸运,这要是换做其他人,可能已经诛九族了,杨业对于北汉实在是劳苦功高第一人。刘继元虽然昏庸,还不至于自毁北汉最重要的长城,因为有了杨业,他才能安心享乐、沉湎酒色。

    一连几年宋朝没有再犯,但是北汉朝廷已经被刘继元弄得乌烟瘴气。杨业看不惯,偏又不能说,心中的气恼可想而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