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巴巴罗萨”的执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正当德国人在西欧大陆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时候,东方邻居苏联因为有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保证,一直饶有兴味地在那里隔岸观火。

    斯大林没有能够料到,希特勒虽然陈兵百万,大有直捣英伦之势,骨子里打的却是声西击东的算盘。

    战火终于烧到了苏联。

    希特勒何以敢冒两线作战的风险呢?

    “斯大林曾观察了德国的政策,并且清楚地了解德国的一些主要政治家。他没有发现他们有鲸吞欧洲各国的任何欲望。斯大林并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威胁了苏联以及它与德国的友好关系……”

    舒伦堡得到这份文件十分惊喜,他赶紧以“特急”的绝密电报将它发往柏林。当年负责谈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里宾特洛甫收阅电文后,掩饰不住由衷的激动,他对苏联政府说:“我们非常重视这个情报。”

    这确实是一句大实话。

    因为入侵英国的前景的消失正促使希特勒试图作出挥戈东进、攻击苏联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来自苏联的如此令人乐观的情报。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呢?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还有一个未曾明示的目的——东方的战事就要开始了。但全世界都还蒙在鼓里,德国人要继续蒙蔽世人。这样,展开一场突然袭击的闪电战就能迅速制服苏联人。

    苏联夺取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二省。希特勒为了集中力量解决西部问题却强吞了苦果。因而他的愤怒与日俱增,不能容忍苏联人继续西进。他已经动了重新转向东方的念头。

    此后几个月苏德关系经常是通过争吵表现的。乍看起来,似乎纯粹是分赃之争,实际上德国人已经开始为战争作准备,只是苏联人还没有足够的警觉罢了。

    莫斯科与柏林之间的争吵大多是德国人的军事行动引起的,这些军事行动乍看起来是争夺势力范围。

    事实上苏联人正是这么认为的。

    苏联占领了罗马尼亚两个省,德国人担心苏军继续推进。威胁到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这里的石油对德国至关重要,由于英国的封锁,德国已不再能从海路输入石油了。

    罗马尼亚接受苏联割地要求后,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也提出了领土要求,匈牙利为了夺回一战时被占领的特兰西瓦尼亚不惜诉诸武力。

    希特勒意识到,这不仅会切断德国的石油供应,而且会使北极熊(指苏联)得以借机占领整个罗马尼亚,所以他立即派兵准备在9月1日占领油田。同时,他迫使匈、保、罗等国接受轴心国的仲裁。仲裁的结果是,罗马尼亚割让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半给匈牙利。割让多布鲁甲南部给保加尼亚,然后由德国保证罗马尼亚剩下的领土安全。

    这一仲裁表面上是维持公正,实际上只为了维护德国利益。而且德国保证罗马尼亚剩下的领土安全是为了德国在罗马尼亚驻军和利用其基地进行军事行动提供合法借口。

    莫斯科方面对此很不好受。

    当9月1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将空话连篇的仲裁备忘录交给莫洛托夫时,得到的反应是“与他通常的态度相反,相当冷淡”,而且提出了强硬的口头抗议。莫洛托夫指责德国政府违反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三条。这一条规定要进行协商,而德国政府事先没有与苏方商量。

    此后几天,相互责骂变得激烈起来。里宾特洛甫用电报向莫斯科发出一份很长的备忘录,否认德国违反条约,因为苏联没有通过与德协商就侵吞了波罗的海三国和罗马尼亚二省。

    德国的备忘录措辞强硬,苏联的答复也毫不含糊。苏联除了重申德国违反条约外,还加了一条警告。说他们在罗马尼亚仍然有许多权益,如果德国觉得第三条带来了“某些不便和限制”,苏联政府准备修改或取消条约中的这一条。

    另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是关于北方的。

    9月16日,里宾特洛甫打电报给舒伦堡,要他拜访莫洛托夫,并“随便”通知他。德国将取道芬兰向挪威北部派遣援军。芬兰是苏联的北部邻国,莫斯科已经注意到了德国在那里的活动。

    莫洛托夫对舒伦堡说,他通过报纸得到了德军在芬兰的有关消息,希望更多地了解德国同芬兰签订的关于通过那个国家调动军队的协定。他说苏联政府有理由得到这个协定的全文,包括协定的秘密部分在内,并希望得知协定的宗旨何在。针对何方,要达到什么目的。

    莫洛托夫还指责说,在过去的三天里,莫斯科收到了关于德国军队在至少三个芬兰港口登陆的消息,“而德国却没有把此事通知我们”。

    苏联人认为德国已经占领了芬兰。

    11月中旬莫洛托夫访问柏林时,冷酷无情地与希特勒谈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生了激烈而辛辣的争执,这在希特勒的外交史上还没有任何人与他这样谈过话。

    莫洛托夫要求德国把军队撤出芬兰。希特勒则坚持说,德国没有占领芬兰,只是通过芬兰开往挪威。

    希特勒质问。苏联是否对芬兰打算进行战争?

    他得到了莫洛托夫闪烁其词的不能令其满意的答复。

    “在波罗的海决不能发生战争,这会使德苏关系极度紧张起来。”希特勒强调说。很快他觉察到后一句话实际上是威胁,他又补充道,这种紧张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希特勒想要知道,苏联在芬兰还想得到什么。

    他的这位不太客气的客人回答:

    “像在比萨拉比亚那样规模的解决办法。”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公开的吞并。希特勒为此反应强烈。

    莫洛托夫连忙要求这位独裁者对这一点表示意见。

    希特勒的回答也含糊其词:

    “我只能重申,决不能同芬兰作战,因为这样一种冲突可能有深远的影响。”

    他们在轴心国条约问题上也发生了磨擦。

    9月25日,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向驻莫斯科的大使馆发出了一份电报。这时舒伦堡已回国休假,电报由代办接收。这是一封写有“绝密——国家机密”字样的电报。电报指示说,只有在第二天收到柏林的一个特别信号后才可以执行电报中的指示。

    这项指示是要求代办通知莫洛托夫,“在今后的几天中”,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将在柏林签订一个军事同盟条约。

    当26日晚上德国使馆代办告诉莫洛托夫这个消息时,这个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疑窦丛生。他立即说,按照苏德条约第四条,在这三个国家的军事同盟条约签订以前,苏联政府有权看到这个条约的全文,包括任何秘密协定书的全文在内。

    这个要求没有实现。

    10月2日,苏联得到里宾特洛甫的电报解释是。已签订的三国条约并不是针对苏联的,在条约之外没有任何秘密的协定书,也没有任何秘密的协议。

    三国条约是9月27日在柏林一种滑稽歌剧式的环境和仪式中签订的。在第一条中,日本承认德国和意大利在建立欧洲新秩序方面的领导:在第二条中,德意则承认日本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方面的领导;在第三条中则规定,任何一国遭到外来进攻,就进行互助。这个条约主要是对付美国的,但对苏联也是一个警告。当然,他们是坚决否认后者的。

    为了消除苏联人的疑虑甚至愤怒,纳粹竭力表明这个条约是一项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新秩序的条约,并且愿意邀请苏联参加。里宾特洛甫写信给斯大林,希望他派莫洛托夫到柏林来。以便元首可以“亲自说明他对于今后建立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意见”。并且暗示:

    看来四大国——苏联、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的任务是采取一个长期的政策……在世界规模上划分它们的利益莫洛托夫竟然真的去了柏林。

    11月12日上午两位外长首次会议,里宾特洛甫以一贯冷淡和傲慢的口吻说:

    “英国已经被打败,它什么时候最后承认失败,现在只是时间问题了……大英帝国现在已经开始完蛋了。……轴心国现在并没有考虑它们怎样能够赢得这次战争,而是考虑它们能够如何迅速地结束这场已经打赢了的战争。”

    里宾特洛甫解释说,情况既已如此,现在就到了苏、德、意、日四国来确定它们的利益范围的时候了。

    他说,元首已经得出结论,所有这四国,都自然地要向南扩张。日本已经转向南方,意大利也是这样。德国在西欧建立了新秩序后也将转向南方,打算在“中非”找到它另外的生存空间,“不知道贵国是不是也有意转向南方,寻求通往海洋的天然出口”?

    莫洛托夫看出了这家伙是在玩儿把戏。“哪个海?”他冷淡地问道。

    这个令人为难又很关键的问题使里宾特洛甫瞠目结舌,他一时想不出一个答复,便环顾左右而言他,大谈“战后世界将发生巨大变化”,“苏德已经一同作了一些好生意,还将继续作一些生意”等等。

    但莫洛托夫坚持要求回答他的简单问题。纳粹外长终于答复说:

    “从长远来说。对俄国最有利的通往海洋的道路可以在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方向找到。”

    莫洛托夫听到这里,显出一副捉摸不透的表情。他没有说更多的话,打算把他的精彩表演用来对付希特勒。

    这个机会就在当天下午出现了。

    希特勒在谈话的开始,重复着他的外长已经表明的意见,只是吹嘘得更加厉害而已。例如说“一旦天气好转,德国就将对英国进行最后的打击”,说“美国在1970年或1980年以前是不能危及其他国家的自由的”。说苏德两国将共同追求通往海洋的道路……

    希特勒讲完了,莫洛托夫说他要提出斯大林的意见。在出国以前,斯大林曾对他作了确切而具体的指示。

    莫洛托夫开始接二连三地向这位不可一世的纳粹头子提问。他说苏联政府想要知道,德国想在芬兰打什么主意?欧洲和亚洲的新秩序是什么?苏联将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三国条约的“意义”是什么?此外,关于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的利益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有关的方面,有些问题需要仔细澄清。

    他希望听到一些来自德国最上层的答复和解释。

    希特勒惊讶得答不出话来,因为他对此毫无准备。这是他平生遭遇的第一次难堪。

    “鉴于可能旨有空袭警报”,希特勒提议休会,明天再讨论。

    第二天同样充满难堪的气氛,而且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双方谁都不满意。最后希特勒再次以“鉴于英国可能空袭”为由,中止了会谈。

    会谈结束后,纳粹外长最后一次设法要使苏联人上他的圈套。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协定草案,这个草案实际上是要把三国条约变为四国条约,让苏联成为第四成员国。

    这张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德、意、日、苏四国彼此尊重“自然势力范围”,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都要“和睦”地解决。正式公开协议之外,还有一个秘密协定书,阐明了每一国的领土要求,上面标明了对苏联的要求是集中于苏联国土以南,在印度洋方面。

    莫洛托夫没有上钩。苏联人现在对印度洋不感兴趣,而是希望西进,自波罗的海进入巴尔干,通过海峡进入地中海。

    莫洛托夫回国两周后就通知德国大使,苏联参加四国条约有四个条件:

    一、德国从芬兰撤退,芬兰属苏联势力范围。

    二、保证苏联在海峡的安全,苏联与保加利亚缔结互助条约,而且建立一个可以到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陆海军基地。

    三、承认在波斯湾的总方向内。围绕巴库以南的地区是苏联的领土要求的中心。

    四、日本放弃在库页岛北部开采煤炭和石油的权利。

    这些条件所要付出的代价,远比希特勒愿意考虑的高得多。他设法把苏联排除在欧洲之外,而斯大林竟要求得到芬兰、保加利亚以及对海峡的控制权,而且实际上还要求得到阿拉伯和波斯湾的油田。希特勒不打算再作出任何让步了。

    他对他的将军们说:

    “斯大林真是精明狡猾,他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讹诈能手。德国的胜利已经是苏联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尽快使它屈服!”

    如果说几个月的争执有什么结果的话,也许这就是结果:使希特勒作出了尽快使苏联“屈服”的决定!

    “把俄国从地图上抹掉”,这是希特勒根深蒂固的思想。

    早在二十年代,希特勒发表《我的奋斗》一书时,就已经表现了这个思想。

    希特勒写道:我们国社党人,一定要接替我们在六百年以前中止了的事业。我们要停止德国向南欧和西欧的无休无止的移动,把我们的视线移向东方的土地……当我们今天谈到欧洲新领土的时候。我们主要必须想到俄国和它周围的附庸国家。看来,命运本身希望在这里向我们指出道路……东方的这个巨大帝国解体的时候到了。犹太人在俄国的统治的终结也就是俄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终结。”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他的“杰作”。依靠这个杰作,几乎使所有人。包括苏联人自己,差不多都忘记了他十多年前发下的誓言。

    当德国横扫西欧之际,苏联踌躇满志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毫不理会英国人的求援,乐于在那里隔岸观火。

    但条约压根儿就没有改变过希特勒的思想,只不过是把执行的时间推迟了一些而已。

    虽然时间暂时推迟了,但是希特勒阴暗的心灵里时刻也没有松懈过对东方作战的打算。

    事实上,就在条约签字并被用来毁灭波兰以后不到两个月,希特勒就指示陆军说,要把已经征服的波兰领土看作是“德国未来军事行动的集结地区”。根据随从的日记,这一天是1939年10月18日。

    一个月以后,正是希特勒向他的将军们大谈西线进攻的时候,他仍然念念不忘苏联。他用加强的语气对大家说:“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够反对俄国。”

    法国沦亡。英军被赶到海峡那边。英国崩溃在即。这时希特勒的思路再次转到苏联。因为他自认为西线已经差不多腾出手来了,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斯大林了。

    何况这段时间苏联越来越大的胃口正在吞食德国极不情愿让出的肥肉,这更增添了希特勒的愤恨。

    进攻苏联的“基本的决定”,早在西线战役期间就作出了。

    最高统帅部在1940年7月下旬就讨论过进攻苏联的问题。希特勒打算在1940年秋对苏发动进攻,凯特尔觉得这个计划吃不消。因为秋天天气不好,而且把大部分军队从西线调到东线也有困难,进攻难以进行。29日的一次会议上,进攻日期被推迟到1941年春。

    7月31日希特勒在伯格霍夫举行了另一次会议,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受挫,促使希特勒第一次向他的陆军首脑们宣布他关于苏联的决定。他把英国拒不投降与苏联联系起来。他说:

    “英国的希望在于苏联和美国。如果对苏联的希望破灭,那么对美国的希望也将破灭,因为消灭苏联以后就会大大增强日本在远东的力量。”

    “如果苏联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被粉碎。那时,德国就将成为欧洲和巴尔干的主人。”

    在进行了一番解释之后,就像他惯常所作的那样。最终宣布了最重要的决定:“由于考虑到这些情况,必须消灭苏联。时间定在1941年春天。而且越快消灭苏联越好。”

    希特勒不仅仅只是宣布他的决定,还谈了详细的战略计划。这说明即使在西线战斗忙得不可开交时,他也没有停止酝酿这个问题。

    他说,这次行动只有以一举摧毁苏联为目标,方值得进行。占领大片领土是不够的,要“消灭苏联的生存力量。这才是目的”。

    最初将发动两次攻势:一个是在南方向基辅和与聂伯河进攻,一个是在北方通过波罗的海国家然后向莫斯科进攻,两支军队在莫斯科会师。

    谈到这里,希特勒十分兴奋,好像他在红场阅兵的场景就在眼前。他甚至想好了怎样处置这些新征服的土地,哪些干脆并入德国,哪些划给芬兰。

    他说他要拨出一百二十个师来进行这场战争。留六十个师保卫西线和斯堪的纳维亚。

    他规定在1941年5月开始进攻,用五个月时间完成。冬天结束战事。

    希特勒对东线的热情也许正是他对西线“海狮计划”缺乏足够热情的原因。8月9日,他发出第一项指令,要求在东方为出击苏联准备集结地区。21日下令从西线向波兰派遣十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部队要集中在波兰东南部,以便他们可以出兵保护罗马尼亚油田。这一切做得十分掩蔽。当“海狮计划”放弃后,大批军队则开始秘密东移。

    11月的苏德会谈,对希特勒而言,实在是一次对俄国态度的摸底。进攻的准备工作一直在继续进行。当斯大林的条件摆在他的桌前,令他咬牙切齿之时,他干脆下了最后的决心,发出了第十一号指令。它的题目是“巴巴罗萨计划”。

    绝密

    元首大本营。1940年12月8日德国武装部队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为此目的,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部队。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保卫已被占领的领土以防突然袭击……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以前完成。必须非常谨慎,以防泄露进攻的意图。

    希特勒对进攻苏联的前景极为乐观。他曾几次欢呼:

    “当‘巴巴罗萨’开始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言!”

    他要求在“巴巴罗萨”的春天到来以前,必须把位于巴尔干的南翼掌握在手中,并加强那里的军事力量。

    到1941年2月的第三周,德国人已在罗马尼亚集结了一支六十八万人的大军。罗马尼亚与乌克兰接壤,从波兰边境到黑海,共长三百英里。2月28日德国陆军部队从罗马尼亚渡过多淄河,占领了保加利亚的战略阵地,保加利亚翌日参加了德国阵营。

    南斯拉夫人比较强悍,不那么听话,这种顽强促使德国人一定要把他们也拉进自己的阵营。希特勒好不容易诱使两位南斯拉夫大臣答应了自己的要求,没想到第二天(3月26日)发生了政变,军人掌了权。虽然新政府表示愿与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但希特勒清楚它不会愿意充当德国的傀儡。

    贝尔格莱德的政变使希特勒勃然大怒,他认为这是对他个人的侮辱,一怒之下突然作出了后来证明对第三帝国的命运是灾难深重的决定。

    27日他急忙把军事首脑们召到柏林总理府,大叫大嚷地声称要对南斯拉夫人进行报复,他说贝尔格莱德政变危及了“巴巴罗萨”,必须“不等新政府有可能宣布效忠,就在军事上将这个国家毁灭,使其不再是一个国家”。

    他下令“不要进行外交上的询问,不要提出最后通牒”,要以“无情的严格行动”粉碎南期拉夫。他下达了立即入侵南斯拉夫、炸平贝尔格莱德的命令。

    然后。希特勒宣布了一个关系十分重大的决定:“巴巴罗萨计划”不得不推迟,期限为最多四周。

    纳粹统帅为了对一个胆敢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小小的巴尔干国家发泄个人的怒气,而推迟对苏联的进攻,这可能是希特勒一生中导致最大灾难的一个决定。他失掉了能保证战争获胜的最后时机。

    俄国是一个从未被西方人征服过的大国,它的神奇的力量不仅是因为它硕大无比,更重要的是由于冷酷无情的天气的帮忙。

    查理十二世和拿破仑都在可怕的冬天面前功亏一篑。德国人要在冬天来临之前攻占这个国家只剩下六个月时间了。

    尽管希特勒不断地发誓,他要超过拿破仑,创造比拿破仑伟大得多的业绩,尝尝做“地球球长”的滋味,但是,他斗不过上天。

    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元帅和天才的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由于领教了苏联的大雪和零下温度才发现,按照他们的估计,要取得最后胜利,所需要的时间还差三四个星期,这正好是被推迟的时间。这时他们终于想走了这个糟透了的决定。

    后来德军遭受了接二连三的灾难,将军们总是把罪责归咎于一个自负而偏激的人所仓促作出的这个不明智的决定,虽然他们不敢明说。

    希特勒接着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他放弃了一个只须少量部队就足以绐英国毁灭性打击的时机,这使他日后不得不陷于两条战线同时挨打的被动局面。

    “巴巴罗萨”被推迟四周,对苏联战场显然不利,但也创造了一个可以彻底制服英国人的时机。

    就像希特勒所希望的,南斯拉夫很快被打垮,国王和首相乘飞机逃到了希腊。

    希腊属于盟军阵线,在此前的六个月的战斗中曾屡胜意大利人,但他们无法抵挡李斯特元帅的由十五个师组成的第十二军团。英军急忙从利比亚派遣大约四个师开往希腊增援,但他们跟希腊人一样被德国的装甲部队和空军狂轰乱炸打得一败涂地。最后希腊投降,英军拼命从海上撤走。

    5月底,德国人又从英国人手里夺取了克里特。整个巴尔干问题到此都解决了。

    意大利在利比亚的军队被英军歼灭,希特勒同意派遣一个轻装甲师和一些空军部队前往北非。英国人由于从利比亚向希腊派去相当多的陆军和空军,而使他们在沙漠里的实力大为削弱。

    隆美尔用他统帅的德意军队乘机突然攻击昔兰尼加,占领了这个省。并包围了托卜鲁克,势力到达离埃及边境只有几英里的巴尔迪亚。英国在埃及和苏伊士的整个地位再次受到威胁。

    而希腊落入敌手,英国在地中海东部的控制权也受到严重挑战。英国面临空前严峻的形势,英国的威信降到最低点。

    希特勒由于春天的胜利而更加狂妄自大,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胜利对英国是多么大的打击,没有认识到英帝国的困境此刻是多么严重。

    5月4日丘吉尔连忙写信给罗斯福总统,说明埃及及中东丧失后的严重后果,并要求美国参战。

    处境困难的丘吉尔比谁都清楚地了解,这种时候,希特勒只要用他的一小部分部队就能给英国造成毁灭性灾难,甚至是致命的打击。

    德国也有人看到了这种好形势,那就是海军元帅雷德尔,还有“非洲之狐”隆美尔。他们呼吁元首对埃及和苏伊士发动一次决定性的攻势,他们说“这一打击要比占领伦敦对英帝国更为致命”。

    但是,我们也曾经说过,希特勒怕海。他的思想局限于陆地,不理解海军的远大目光。

    他说“首先必须消灭苏联”,至于雷德尔和隆美尔所主张的战略“以后是否可能”要到“巴巴罗萨计划”结束之后再决定。

    这样,希特勒的固执又为自己埋下了一颗毁灭的种子。

    希特勒的炮声,击碎了苏联人蜜月中的梦想。

    4月30日,当希特勒的军队完成了对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征服时,这位元首把“巴巴罗萨”的具体日期定为1941年6月22日。

    尽管有一切证据证明了希特勒的意图——波兰东部、巴尔干半岛和芬兰都集结了德国的重兵,但克里姆林宫的人们,特别是斯大林,仍然盲目地希望苏联会躲过这个纳粹暴君的铁蹄。德军在巴尔干的行动虽屡遭莫斯科的抗议,但斯大林仍努力地去维持同柏林的“友谊”。

    面对国际社会不断兴起的德军即将侵入苏联的议论,斯大林政府仍然一再表示:“这些谣言完全是无稽之谈。”

    而且斯大林本人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表示愿意继续发展苏德友好的机会。他曾搂着德国大使的肩膀说:“我们必须继续交朋友,你现在必须千方百计地维持我们的友谊。”这件事情发生在火车站,他们当时正为日本外相送行。送行的还有一位上校。当舒伦堡介绍说他是德国代理武官时,斯大林对上校也说:“我们将继续同你们做朋友——患难与共。”

    不过,德国的元首却并不热衷于谈论友谊。

    就在苏联政府正满不在意地准备在6月14日向全世界广播,宣布关于德国进攻苏联的谣言“显然是荒谬的”的时候,阿道夫·希特勒就在那天同德国武装部队的主要官员就“巴巴罗萨”举行他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会议。

    这时不仅进攻苏联的全部计划已经完成。而且大规模调动军队、大炮、坦克、飞机、船只和供应品等复杂工作也已按计划开始进行了,同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的参谋总部进行的会谈也顺利结束。所以希特勒发出命令,召集三军总司令和战地高级将领在6月14日到柏林开最后一次全国会议。

    会议从上午十一点一直开到下午六点半。希特勒和将领们检查了这个历史上最大战役的最后细节,结果令人满意。

    中午休会进餐时,希特勒在餐桌上对将领们进行了另一次战前谈话,不仅鼓舞士气,还发布了用“残暴手段”在苏联进行恐怖统治的各种命令。

    一切准备就绪。1941年6月21日,正在舒伦堡为不能回答莫洛托夫关于苏联政府究竟是希望了解什么使得德国似乎表现得不满的问题而遗憾时,收到了外长里宾特洛甫的一封电报,上面写着“特急,国家机密,大使亲收”几个字。

    电文是:

    在接到这份电报之后,仍存在的一切密码文件要统统销毁。无线电机要加以破坏。

    请立即通知莫洛托夫先生,你有紧急的事通知他……然后请向他发表下列声明:

    因此概而言之,德国政府宣布,苏联政府已违反了它所承担的义务:

    1,不仅继续,甚至加紧企图破坏德国和欧洲;

    2,采取了越来越反德的外交政策:

    3,把它的全部部队集中在德国边界并已作好准备。

    这样苏联政府就破坏了它与德国缔结的一些条约,并且即将在德国争取生存的斗争中从后方攻打德国。因此元首命令德国的武装部队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对付这种威胁。

    这实际上意味着宣战。舒伦堡木然地宣读完这份声明,莫洛托夫目瞪口呆,只说了一句话:

    “这是战争。你认为应该这样对待我们吗?”

    直到这个时候,也就是战争打响前几个小时,斯大林和他的政府才真正从梦中醒来。

    纳粹一苏联的蜜月结束了。

    6月22日清晨三点半,在克里姆林宫和德国外交部最后的外交仪式结束之前半小时,纳粹德国沿几百英里长的战线发出的大炮轰隆声把这一蜜月轰得烟消云散。

    6月22日正好是拿破仑在前往莫斯科的途中渡过涅曼河,希特勒的装甲部队也在若干年后的这一天渡过了这条河。德军猛扑苏联红军,苏联红军在整个战线上,遭到战术上出其不意的袭击。他们根本没有作好战斗部署,常常还没有组织抵抗就被打败了。数以百计的苏军飞机在机场被摧毁,数以万计的军人被德军俘虏。

    这一段时间,希特勒不断收到好消息。他心情好极了,时不时还与身边的随从们幽默一下。

    希特勒身居“狼穴”,可怕的蚊子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但他提醒人们不超越权限,一看到有人赶蚊子就说:“这是空军的事”。还有一次。希特勒的秘书丢了手电,希特勒开玩笑说:“我反正没偷,我是窃国大盗,可不是窃灯小偷。这就叫大盗逍遥,小偷遭殃嘛!”

    希特勒的幽默表明了他的乐观。

    进入初秋,希特勒认为苏联已经完蛋了。

    10月3日,希特勒对德国人民作了一次充满激情的讲话,以宣布他的胜利:“今天我宣布,毫无保留地宣布,东方的敌人已被打垮,再也不能站起来了……在我们部队的后面,已经有了相当于我在1933年执政时德意志国家幅员两倍的土地……”

    几天后,他的新闻发布官狄特里希对世界宣布,守卫莫斯科的苏联最后一支完整的部队,已围困于德军在莫斯科城所设下的两个钢铁包围圈中。南方红军已经溃散,伏罗希洛夫元帅的六七十个师都被围困在列宁格勒。一句话,苏联两个最大的城市很快就要陷落。

    “所以,从各种军事意义上讲,”狄特里希显得格外洋洋得意,“苏俄已经被打垮了。英国的两线作战蜜梦已经破灭。”

    为了贯彻把苏俄从地图上抹去的精神,希特勒早在九月就下达了命令,要彻底消除两个最大城市,“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方面即使提出投降,也不得予以接受”。纳粹德国的不可一世又一次得到充分的表现。

    然而,乐极生悲。在以后的日子里,不好的消息一天天增多,统帅部的战争贩子们开始了烦恼。

    苏联人尽管在6月22日遭到突袭,部队和装备损失惨重,一些部队整军整军被包围,但事实上从7月份起他们就开始进行日益顽强的抵抗。苏军的人数之多、武器装备之好是德国人做梦也想不到的。

    哈尔德在8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现在已经越来越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二百个师,现在已经查明番号的有三百六十个师。已有十几个师被消灭,但俄国人立即就又投入了十几个师。我国战线由于分布太广,显得过于单虚。我们的战线没有纵深度。结果敌人在连续进攻之后,常常得到一些成功。”

    德国人还碰到了常常令士兵们闻风丧胆的T-34型苏式坦克,对此,他们事先毫无所闻。这种坦克装甲很厚,德军的反坦克炮弹打上去就被弹回来,坦克一点也没有损伤。它造成了越来越普遍的“坦克恐怖”。

    苏联人的军中力量也不断加强,德军利用空军有效掩护陆军的优势逐渐丧失。加之,元首的固执又导致了新的重大错误。这个错误是8月中旬犯下的,哈尔德以后一直认为这是“东线战役中最大战略上的错误”。

    7月中旬,包克所率领的实力最强大同时也是成就最显赫的中央集团军到达斯摩棱斯克。按照原来的计划,是要分北路和南路两部主攻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但这时出现了攻打莫斯科的好形势。

    以勃劳希契和哈德尔为首的陆军总司令部,坚决主张全力进攻苏联首都,他们向希特勒陈述的理由除了作为首都的心理价值外,还指出莫。斯科是军火生产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苏联交通运输的枢纽。

    倘若拿下莫斯科,苏联各个前线都会因此而削弱和崩溃。因此,他们陈述说,种种情报表明,苏军主力正集中在莫斯科前沿,以图保卫首都。

    这样一来,苏联兵力重心就正摆在了德中央集团军的面前,只要向前推进二百英里,迅速拿下莫斯科就能使苏联全线溃败。

    但希特勒不这样想,他更看重乌克兰的粮产区和工业区,看重高加索的油田。

    而且他认为,现在找到了一个诱歼仍在坚守中的基辅东第聂伯河东岸的布琼尼部队的大好机会。

    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打下列宁格勒与芬兰军队会师。为了达到这些重要目的,必须让中央集团军分兵到北路和南路去。至于莫斯科,还是等等再说。

    8月21日,希特勒向与之意见不合的陆军参谋总部下达指令,要求执行分兵南北的计划。

    这样,中路中央集团军只好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将近两个月按兵不动,任由冰天雪地的严冬一天天逼近。

    9月初,希特勒终于同意重新发动对莫斯科的进攻,但是已经迟了!

    希特勒又一次犯了自大狂的毛病。

    他下令中路必须在八天到十天内开始行动,“包围他们、击溃他们、消灭他们”。他还命令正在乌克兰打得难解难分的中央装甲集团军的部分部队重新调回,还要调来列宁格勒的坦克军。

    当然,南路和北路的主力还是必须继续完成他们的任务。

    10月2日,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进攻在莫斯科方向开始了。他们沿拿破仑的老路前进,一开始来势汹汹,20日前锋部队进抵离莫斯科四十英里的地方。苏中央总部和外国使馆急忙撤退到伏尔加河上的占比雪夫。

    希特勒似乎胜券在握。

    但是,秋雨连绵、大雪纷飞、道路泥泞的季节来临了。乘车行军的部队越走越慢,正在打仗的坦克不得不撤下来拖曳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

    以后几个星期就只能任由烂泥的摆布了。官兵的心情开始起变化,苏军的抵抗也坚决起来。

    这时候,德国将领们开始阅读高兰古所著的关于拿破仑1812年冬天在俄国惨败的可怕故事。

    后来的结局,已然世人皆知:

    1941年12月,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受到毁灭性打击,余部溃逃。

    1942年11月,希特勒对苏军的最后一次进攻惨败。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军转人防御阶段。苏军由局部反攻发展到全面反攻。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德军两线防御,节节败退。

    “巴巴罗萨”给希特勒带来的是他的国家被占领和他本人的自焚的后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