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秘密-13.2 荨麻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3章

    皮肤病与食物

    13.1 异位性皮炎

    声名狼藉的异位性皮炎,即通常所说的特应性皮炎(atopisches Ekzem),“Atopie”是希腊语,大致译为“没有固定位置的(德文为:ortlos)”。因此,往往难以对这种湿疹的成因进行明确归类,既有内部成因,也有外部因素。异位性皮炎的皮肤敏感性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典型的触发因素还包括肠道菌群紊乱与心理因素。

    现在可能有人会说,异位性皮炎(Neurodermitis)一词中的前缀“Neuro(神经的)”已经向我们暗示,患者有着一定的心理精神问题,于是,神经质的人受神经衰弱症(Neurosen)影响,便患上了相应的湿疹。这种观点完全是强词夺理、有违事实的。正确的解释是:那些被瘙痒感逼疯的人之所以不停地挠痒,很可能是因为他(她)精神过于紧张;另一种正确解释是:压力促使神经信使进入皮肤,从而引发瘙痒感。显然,压力会让各种疾病恶化,对皮肤病亦然,而皮肤恰恰又是一个极为脆弱的小家伙。但并非所有心理紧张的人都会患上异位性皮炎,在发达国家,有15%~20%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异位性皮炎。

    对于这种“没有固定位置的”湿疹,多种因素间的共同作用十分关键,那异位性皮炎到底是什么呢?

    这是一种由基因病变导致的免疫平衡失调(immunologische Balancestörung),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性湿疹和过敏反应,花粉、动物毛、尘螨、食物等都可能引发过敏性鼻炎(Heuschnupfen)、哮喘、食物不耐受症与湿疹

    。

    由于皮肤无法正常生产保护油脂,异位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十分虚弱,肘窝与腘窝

    处常常会因出汗导致病原菌群肆虐。患处的防御堡垒也尤为脆弱,患者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对病毒的抵抗力差,很容易进一步引发传染性软疣、寻常疣与疱疹。

    此外,他们的免疫系统不仅会攻击持续增殖的病原体,还会向皮肤开火,使炎症愈加严重,因此,在治疗异位性皮炎时常采取针对病原体的措施,最受欢迎的方法是将微银(Mikrosilber)或小银线(Silberfäden)添加进护肤霜与衣服中,从而可以规避过敏风险,与病原体作斗争。

    食物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脂肪酸对皮肤外观的影响,同样也会作用于异位性皮炎。研究表明,具有抗炎功效的Ω-3脂肪酸,可以明显改善皮肤外观。经过多年对Ω-6脂肪酸、γ-亚麻酸(Gamma-Linolensäure)的研究发现,异位性皮炎患者体内的生成酶(Herstellungsenzym)无法正常运作,会造成γ-亚麻酸缺乏——并会因维生素B

    6

    、生物素、钙、镁、锌的缺乏而加重。

    对异位性皮炎患者来说,γ-亚麻酸的缺乏还会导致皮肤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从而使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感染进一步扩散。对此,患者通常会涂抹含有γ-亚麻酸的月见草籽、黑醋栗籽、玻璃苣的软膏,但收效往往十分有限。科学家们曾试图通过γ-亚麻酸营养补充剂来获得更好的疗效,但因其他Ω-6脂肪酸会刺激炎症导致异位性皮炎加剧,这一希望也就化为泡影。

    科学家们还进一步探索了妊娠期的过敏女性是否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来降低下一代得过敏症和异位性皮炎的风险。对此,一项关于瑞典儿童的研究发现,他们的母亲都患有严重过敏症,而那些在怀孕三个月后间或食用鱼肉(Ω-3脂肪酸)的母亲,她们的孩子后来罹患异位性皮炎的可能性降低了25%。

    进一步预防过敏的措施是,在宝宝4~6个月大之前完全哺喂母乳(其中4个月为德国期限,6个月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这对婴儿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的建立非常重要。最晚在6个月后则应开始添加辅食,有助于锻炼宝宝的免疫系统,并且,经细菌分解后的植物纤维可以丰富幼儿的肠道菌群,使发挥保护功能的有益菌不断扩散,从而有效巩固加强免疫系统,同时可以预防哮喘与过敏反应。

    另一方面,科学家还尚未完全确定,究竟需要多少过敏原,才能实现锻炼孩子免疫系统的目的。一项研究证明,如果患有严重过敏症的母亲摄入高致敏食物,将会提高下一代的患病概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个“花生反例”:在以色列,花生过敏是一种不常见的病症,这一现象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花生会引起极其严重的过敏症,甚至造成致命性休克。如同其他过敏反应,花生过敏问题多年来也未见任何好转,因此,我们这一纬度

    的父母们往往尽可能推迟给自己的孩子尝试花生。然而在以色列,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们便开始食用一种叫作“斑巴(Bamba)”的少盐花生零食,就像欧美的同龄人吃的大米饼一样(不幸的是往往含有砷),研究学者从中发现,这一早期与花生零食斑巴的接触,对幼儿的免疫系统起到了锻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过敏症的发展。此外学者们还讨论了,对于4~11个月大的有高风险过敏性疾病的婴儿,应如何通过食用含有花生成分的食物,从而也能够有效预防过敏的发展。

    原则上,任何食物都有可能引起过敏,但其中一些恰好是异位性皮炎的激发因素,一半以上的患有异位性皮炎的儿童都有食物不耐受症,主要包括牛奶、禽蛋、小麦、大豆和花生。而尽早接触花生零食是否真的能够有效预防花生过敏,时间将会给我们答案。成人通常是对榛子、芹菜、水果、鱼过敏,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荚果与大豆也会产生过敏反应。

    对某种食物不耐受,异位性皮炎就会“遍地开花”,这是因为免疫系统此时进入了作战状态,向凶恶的过敏原开火轰炸,大批“陆军”与到处都是的信使把皮肤变成了一个战场。

    13.2 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由极度瘙痒、大小不一的红色疙瘩组成的皮肤斑疹,当某局部的荨麻疹数小时消退后,往往还会重新出现在别的部位,就连黏膜也逃不过此劫。有时,荨麻疹会是一种皮肤过敏反应。

    过敏源于免疫系统攻击那些原本无害的物质。一些人认为,过度保洁、疫苗、抗生素、哺乳期过短、剖腹产分娩,都导致了孩子们从婴幼儿时期开始便出现肠道菌群多样性失衡,增加了出现过敏的敏感性。

    荨麻疹可能仅出现在局部接触器官(对过敏性鼻炎来说是鼻子与眼睛),也可能遍布全身(如过敏性休克的情况)。典型的“速发型过敏反应(Sofortallergien)”通常是因为与花粉、螨虫、动物毛发、真菌、杀虫剂、乳胶、药物、食品等的接触,“速发(Sofort)”意味着在短短几秒钟到几分钟内大量过敏抗体进入血液,将原本驻扎在真皮中的组胺释放了出来。

    接下来将要发生的,我将以苹果过敏为例呈现给大家:一旦身体决定,它最好将苹果拒于体外,并要生产相应的抗体。于是,当某人在享受苹果时,口腔黏膜中早已开始了组胺大释放,先是嘴巴与喉咙感到发痒、刺痛,同时,由于血管扩张、血管溢液,组织会发生肿胀,出现瘙痒、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甚至舌头、呼吸道与鼻腔内的黏膜膨胀发肿,阻碍呼吸,开始哮喘型咳嗽,此时皮肤上也可能会出现荨麻疹。最严重时还会引发伴随心跳骤停(Kreislaufversagen)与呼吸困难的过敏性休克,可危及生命。

    对桦树花粉(Birkenpollen)过敏的人,通常也会对苹果过敏,这是由于二者有着极为相像的蛋白质结构,于是,有“先见之明”的抗体往往会两个都攻击。这种交叉过敏反应通常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当然,也可以尝试通过脱敏疗法来缓解对桦树花粉的过敏问题。

    13.3 假性过敏荨麻疹

    过敏有一个替身:假性过敏(Pseudoallergie)。假性过敏虽然也有和过敏反应一样的症状,但其间并没有免疫系统的参与。造成假性过敏反应的诱因潜伏很深,包括药物、食用色素、防腐剂,而消费者很难将这些从原料表的“E编码”

    中解密出来;还有“蛋白质砖块(脂肪酸)”的分解物——生物胺(biogene Amine)。以上这些物质都有可能诱发假性过敏,直观点儿来说,就是当它们经过组胺储存器时会顺便踢上一脚,导致细胞爆破,里面的物质倾泻到有机体上。

    除了食品中的色素与防腐剂,有时富含组胺的饮食也会引发假性过敏。在一些人的肠道中,由于胃肠菌群紊乱或肠胃感染,或服用止咳祛痰药、抗抑郁药、抗生素、肠胃药、降血压药,都会使分解组胺的酶——胺氧化酶(Diaminooxidase)活跃性降低。于是,当人摄入富含组胺或类似信使的食物后,会出现假性过敏症状。

    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通过摄入益生菌一段时间后,酶的催化活性会再次出现,而在此之前,应避免含有富含生物胺的食物,比如罐头鱼、酸菜,成熟期长的奶酪和葡萄酒,晾干、熏制或腌制的香肠,发酵的啤酒、醋、巧克力等。

    正如“真”荨麻疹的诱因一样,除了食物、药物、感染导致荨麻疹的因素需要我们耐心侦查探索,要找到元凶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在此之前应集中采用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案。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通常有:咽扁桃体、鼻窦、牙齿、齿根、下腹、膀胱、胃部(通常是引发胃溃疡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在逞凶肆虐),此外,患者还应检测是否感染了肠道病毒、真菌或寄生虫。

    另一种可能性是患者肠道内白色念珠菌(真菌)大量滋生,超出正常范围。这种真菌就像那些恼人的同事,什么事都喜欢插上一手,然后喋喋不休地干扰这个、吓唬那个,但一些医学界的同行却对我们皮肤医生的真菌理论嗤之以鼻。然而在定期观察、检查下,将会发现当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时,往往会出现荨麻疹。虽然有很多人携带真菌却从未因此生病,但当敏感的异位性皮炎患者体内含有大量的白色念珠菌时,反应会十分明显,从抑制到完全治愈白色念珠菌,通常会反复多次。对荨麻疹患者来说,大便常规检查也是很有必要的。

    紧急情况时,可服用抗真菌药片;平时则可通过饮用开菲尔来进行预防,这种牛奶饮品中含有健康的真菌群,能够将假丝真菌排挤驱散。通过分析健康受试者的大便,研究人员发现,碳水化合物会明显提高粪便中假丝真菌的数量,而富含蛋白质与脂肪酸的食物则可以降低。对于荨麻疹与假性过敏荨麻疹,紧急情况下的常规疗法为内服抗组织胺药物与激素。

    13.4 玫瑰痤疮

    至此,书中已多次谈到绽放于面部的“小玫瑰花”,它的另外两个别名叫“Kupferfinne”和“Couperose”。对于肤色较浅的人,酒渣鼻好发于面部的隆起部位,脸颊与下颏的毛细血管会变得十分明显,皮肤有灼热刺痛感,不管是油腻还是干燥,都极为敏感。进阶状态还可能出现丘疹、脓疱,再后期会变成肥大型酒渣鼻,并进一步蔓延到下巴、脸颊与眉间,甚至是耳垂部位。

    玫瑰痤疮是由皮肤血管异常扩张造成的,诱因包括长期作用于皮肤的冷热交替,脆弱的植物性神经系统,淋巴堵塞(Lymphstau)、皮脂腺增生、皮肤螨虫过敏、阳光过强不耐受、心理压力、过度使用化妆品等。咖啡、吸烟、嗜酒、辛辣刺激的调味品等也会刺激血管,导致皮肤恶化。

    由于面部皮肤与消化系统同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因此当消化系统受到刺激时,炎症也会反映到脸上,很多玫瑰痤疮患者往往同时患有胃炎、大肠激躁症(Reizdarm)或微生态失调(Dysbiose)。微生态失调是一种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如今通过便检就可以确诊。因此,保持肠道清洁并摄入健康的有益菌群,对玫瑰痤疮患者来说十分受用,前者可通过摄入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比如全麦、荚果、种籽、坚果、谷物、根茎、蔬菜、水果等来实现;后者则可通过摄入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未经巴氏杀菌的德国酸菜、酸奶、开菲尔、酪浆等。此外,药店销售的小包装肠道菌群粉剂也能够有效帮助人体补充益生菌。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专业实验室对粪便的分子遗传学分析,可以准确了解粪便的组成成分,从而配置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菌群混合物。肠道菌群制剂通常是无味粉末,并添加有益生元(Präbiotika)——刺激活化消化系统细菌的饲料。这一产品有时也被称为“合生元(Synbiotika)”,即益生元与益生菌(Probiotikum)的混合剂。总而言之,皮肤科对玫瑰痤疮的治疗方案包括涂霜、服药、激光疗法。

    13.5 银屑病

    Schuppenflechte或“Psoriasis(也意为银屑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症状表现为皮肤发炎、增厚,并伴随黏附性的银色皮屑(是,我知道,请您不要说什么——银色,这里只是委婉表达),往往还十分瘙痒。银屑病会出现在任何皮肤受到延展、挤压或手术刺激的部位,典型部位包括肘部、膝盖、头部,以及病情较为严重的身体褶皱部位,有时也会出现在指甲与关节部位。

    酒精与肥胖都会明显导致银屑病恶化,相反,鱼油可以改善皮肤状况。当一些银屑病患者血液中有针对小麦蛋白的抗体时,通过无麸质膳食可以改善皮肤状况。顺便提一下,麸质不仅存在于小麦中,还包括黑麦、斯佩尔特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类植物种子中,因此患者务必戒除也含有麸质的啤酒。

    饥饿疗法(Heilfasten)也可以改善银屑病症状,但对此要有全面的认识:禁食时,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含量会迅速减少,这会影响到燃烧脂肪的肌肉组织。我们的身体结构决定在两天,最长三天的禁食后,需要恢复能量摄入。

    身体会将较长的节食期视作饥荒,于是把自己调到节省模式,激活所有的储备物资,从而保证自己至少还能找到一点食物,并会渐渐开始分解肌肉组织。当然,心肌可不会被消耗掉。直到饮食恢复,身体会开始拼命补偿自己,从而出现声名狼藉的“溜溜球效应(Jo-Jo-Effekt)”

    。

    节食期间,人的知觉和味觉都会变得极为敏感——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打破饥饿、糖分摄入、胰岛素释放、增重、皮肤不适间的恶性循环,短暂的食物匮乏可以推动身体的健康意识。在皮肤科,银屑病的治疗方式通常为药膏、溶液、药片、紫外线或药物注射。

    13.6 对激素的恐惧

    紧急情况下,医生首先会采用传统的常规药物处理皮肤病,皮质醇是人体自身的激素,人工合成的激素则有着不同的作用。根据“钥匙-锁”原则,后者会在细胞内与接收器发生对接,那里早已有许多“出租车”在等候激素的到来,从而将其直接运往细胞核。到达DNA后,激素将会利用自己的声望,开始安排抗炎蛋白质的生产。激素与遗传物质间有着极好的直接联系。

    但如果皮质醇的生产陷入停顿,这种联系便会紊乱或被完全中断,此时将会面临严重的原发性肾上腺功能不足(Nebenniereninsuffizienz)的危险,其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烧、精神错乱、大量的液体耗损以及伴随心跳过速的昏厥(Kreislaufkollaps)。治疗不及时,患者将迅速死亡。

    相反,当肾上腺过度活跃,分泌过多的皮质醇时,则会出现库兴氏综合征(Cushing-Syndrom),其症状表现为红色的满月脸、脖颈粗大和肚腩赘肉。虽然听上去有些好笑,但对机体来说却是巨大的灾难,其症状实为身体脂肪错误、不健康的分配表现。通常还会伴随有高血压、糖尿病、性类固醇(Geschlechtshormone)水平下降,出现自体内部阉割,使男性与女性失去其各自的性征。此外,还会出现肌肉耗失、肌肉无力、骨质疏松症、心理障碍、睡眠障碍以及大量的皮肤问题。具体来说,皮肤会变得单薄脆弱,长出很多蓝紫斑纹,这是由于血管如同老化了的水管一样,失去了弹性,仅仅涂霜便会发生破裂,然后在真皮层内不断形成伤口与瘢痕。这类瘢痕有着一个可爱的名字,叫作“星状假瘢痕(Stern-Pseudo-Narben)”,听起来就像一个自恋的皮肤医生在卖弄自己的法语,到处炫耀着他的“Pseudocicatrices stellaires(与德文同义)”。除此之外,血液中皮质醇水平过高,会使皮肤出现红色的生长纹与丘疹,并刺激男性面部与躯干部位的毛发生长——女性亦如此。当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发炎时,比如由风湿或其他自体免疫性疾病所引发的致命性疾病,往往会采用长期摄入激素药片的高剂量疗法,从而引发上述皮肤反应。针对严重事故或中风,为了预防脑水肿(Hirnschwellung),为了减轻重度化疗的副作用,并增强抗癌药物的疗效,都会采用激素疗法。

    倘若仅使用几天,则无须担心激素会对身体造成长期损害。对于伴随急性呼吸困难的过敏性休克、哮喘、义膜性喉炎(Pseudokrupp)、重度荨麻疹,短期顿挫疗法(Stoßtherapie)

    往往见效迅速,可以挽救生命。通常情况下,短期疗程只会让人夜晚烦躁不安、难以入睡,糖尿病患者或许会出现一些血糖问题,除此之外就没有更严重的副作用了。

    再次强调,药物是否能缓解病情,是否会带来不良影响,都取决于摄入剂量与给药方式。重要的是,它是否会以及如何化学性地改变人体内的自然物质——关于激素,此时人们注意到,通过一个小小的化学伎俩(即引入一个或两个氟原子),便能够提高激素的脂溶性,从而使药霜能够深入到皮肤的地下二层。然而对于坐落在真皮中的结缔组织细胞,它们生产结缔组织的工作将因此受阻,于是,虽然治愈了严重的银屑病、异位性皮炎等皮肤病,但副作用却得不偿失。使用12天的强效激素药膏,可能导致皮肤变薄

    ,尤其是皮肤本来就很单薄的儿童,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永久性的伤害。除了这些副作用,皮肤医生和患者其实都对这一强效药剂十分满意,否则只能去抹难闻的煤焦油软膏(Teersalbe)和发白的锌软膏,或是涂刷各种部分有毒的有色(紫色、红色、粉色、绿色)溶液。

    多亏了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新一代激素药膏上市,不仅里面不再含有氟原子,且有着很好的抗炎效果,摄入后还会迅速分解为人体的激素,不会造成任何旧版所具有的副作用。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皮肤炎症,都可使用这种现代、保险的第四代产品。倘若您遭遇的不是瘢痕疙瘩、增厚型湿疹、银屑病斑块(相应的药膏在前面有讲到),那么便可以向医生咨询最新一代的激素药膏。

    非处方型的激素对很多轻度湿疹、接触性过敏、日光性皮炎都很管用,需要加强药效时,可在皮肤患处盖上一层绷带薄膜,有助于药物渗入细胞更深处。但皮肤与皮肤互相紧贴的部位,就如同自带了薄膜效应。因此,对于皮肤褶皱处和单薄的睾丸皮肤、眼睑皮肤,应使用较为温和的激素,每天一次而非两次。

    脸部用药时则得多加小心,因为激素会造成菌群失衡,仅仅小剂量使用便会导致嘴周、鼻部、眼部长出顽固的小丘疹。这类型的“空姐职业病”往往是由富含硅油和石蜡的化妆品堵塞毛孔所致,但也可能是激素药膏或喷鼻剂导致,出现后很难消失。涂抹1~2天激素药膏后,往往会收效明显,但接下来将会出现小丘疹,导致皮肤状况甚至大不如前。此时则应该为皮肤禁食——停用一切霜膏、化妆品、激素,让皮肤清静地干燥几天,同时还可以用冷却下来的浓红茶进行冷敷,使用皮肤医生开的药粉,并服用抗炎药。

    对于酒渣鼻、痤疮和一切感染性疾病,不建议使用激素,因为它会降低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这里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何长期压力下更容易得传染病:血液中的皮质醇处于高水平时,自体防御力相反会严重降低;长期压力会造成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月经失调、脱发、丘疹。究其原因在于,当人体内皮质醇含量上升时,其他激素水平反而会降低,其中包括性激素。可见,压力大真真是皮肤的一大天敌。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