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用计退五路大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蜀汉后主刘禅即位当上皇帝以来,旧臣中有很多病死的。国家大小事情都由诸葛亮处理。

    这个时候,刘禅还没有娶立皇后。于是诸葛亮等官员启奏后主刘禅:“已故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知书达礼,十分贤慧,今年才十七岁,可以立为正宫皇后。”刘禅娶纳了她。

    建兴元年八月,忽然边疆报告军情:“魏国调动了五路大军,来攻打蜀川。第一路是曹真的军队,有十万大军,曹真为大都督,正在攻打平阳关;第二路是叛将孟达,他带着他的十万上庸军队,进犯汉中;第三路是东吴孙权,出动精兵十万,从峡口进攻;第四路是蛮王孟获,出动十万军队,进攻益州四郡;第五路是番王轲比能,出动羌兵十五进犯西平关。这五路大军,气势汹汹,很厉害。已经报告了丞相,丞相为什么几天都不给予答复?”

    后主刘禅得知后大吃了一惊,命令侍从去传召诸葛亮进宫商议紧急军情。

    侍从去了半天,才赶回来向后主刘禅报告:“丞相府的仆人说,丞相得了重病不能入朝见天子。”

    后主刘禅开始慌乱了起来。第二天又命令黄门侍郎董允、谏议大夫杜琼赶往丞相府到诸葛亮的床榻前面报知紧急军情。董允、杜琼两人到了丞相府都不能进去。

    杜琼对门吏说:“先帝托付朝中大事给丞相,现在太子刚刚登上皇位,就遇到了曹丕发动的五路大军侵犯边境,军情火急,为什么丞相总是推说有重病在身而不出门面见天子?”

    过了很久,门吏才回复杜琼等人:“丞相有令,等身体好一些,明天早上就入朝和天子商议军情。”董允、杜琼叹息而回。

    第二天,朝中文武百官都赶到丞相府等候诸葛亮。等了一天,也不见诸葛亮出来。文武百官心中都有些惶恐,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各自回去。

    杜琼见了后主刘禅便说:“请陛下亲临丞相府向丞相问计。”

    后主刘禅赶忙带领文武官员去见皇太后。皇太后听完后主刘禅的话,也不由得大惊,皇太后说:“丞相这是干什么呢?这不是辜负了先帝的重托吗!我要亲自去问他。”于是皇太后叫人准备轿子,她要出宫见诸葛亮。董允在一旁说道:“太后不要轻易出宫。微臣料到了丞相一定有他高明之处。先让陛下去见丞相。如果不行的话,太后可以到太庙去,召丞相进见。”皇太后准许这么做。

    第二天,后主刘禅亲自到丞相府见诸葛亮。门吏看到后主刘禅亲自到来,慌忙上前跪拜迎接。后主刘禅问:“丞相在什么地方?”门吏回答道:“在府中沉思。丞相吩咐我们,不能让朝中文武官员进丞相府。”后主刘禅从车上走了下来,然后一个人跨过三道大门,最后看见诸葛亮拄着拐杖在一个水池边观看池里面的小鱼。

    后主刘禅走到诸葛亮的后面,在后面站了有一段时间,然后才慢慢地对诸葛亮说:“丞相身体安康,心情快乐吗?”诸葛亮回头一看,见是后主刘禅,吃了一惊,慌忙跪拜在地上,说道:“微臣罪该万死!”后主刘禅连忙把诸葛亮扶了起来,说道:“现在曹丕调动五路大军进攻我国边疆,情势十分危急,丞相为什么每天坐在家里不出门呢?”诸葛亮哈哈大笑,扶着后主刘禅走入自己的卧室,然后才对他说:“曹丕的五路大军算不了什么,我已经连续击退了四路兵马。”后主刘禅不相信,问诸葛亮是怎样退敌的。

    诸葛亮说:“先帝委微臣以重任,我哪里敢怠慢半点。朝中文武官员都不了解我的用兵方法。我的用兵方法玄妙的地方就是使别人不知道真实情况。朝中文武百官来见我,我是怕他们泄露这个秘密。我知道辽东西番国王轲比能,带兵进攻西平关,但是有马超守在西平关就行了。马超祖籍是西川人,在羌人中声望很高,都称马超为神威天将军,我已经派人连夜出发,送了一封信叫马超紧守西平关,埋伏四路奇兵,每天交换位置,用兵抵抗,这一路敌军不用再担心了。南蛮孟获,指挥十万军队侵犯益州四郡,虽然威猛,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已经命令魏延带领一支军队整天从左边杀出又从右边进入,这样反复进进出出,孟获摸不清底细,他不敢轻举妄动,这一路敌军也不用再担心了。叛将孟达带领军队杀出上庸,进攻汉中,这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孟达跟李严是生死之交,我在回成都的时候,已经叫李严留守永安宫,我还仿造李严的笔迹给孟达写了一封信,孟达一定会以身体有病为理由,拒绝出兵。这一路敌军不用担心了。魏将曹真如果看到我军坚守不出战,不久就会自动撤退的。以上我所说的四路敌军都不用担心。只有东吴孙权这一路敌军难以对付。东吴孙权如果看见其他四路军队都胜利了,他也一定会出兵进攻。如果其他四路军队都不行动的话,他自然也会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了。孙权很仇恨曹丕发兵三路进攻他,这件事情一直都记在他的心里,他肯定不会听从曹丕的调遣。虽然是这样,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疏忽防备。只需要一位能言善辩的人往东吴走一趟,将其中的利害关系说给孙权听。如果先退东吴之兵,其他四路敌军又有什么担心的呢!但我一直都没合适的人选,我还在思考派谁去东吴充当使者呢。这点小事陛下又何必亲自劳驾呢!”后主刘禅说:“皇太后也要见丞相。现在听丞相这么一说,我才明白了,我还担心什么呢?”

    后主刘禅跟诸葛亮一起喝了一杯酒。诸葛亮亲自把后主刘禅送出丞相府。文武百官都站在丞相府前,看见后主刘禅高高兴兴地走了出来,大家的脸上都充满了疑惑。后主刘禅告别了诸葛亮,上御车回了皇宫。

    诸葛亮看见文武百官中有一个人仰天大笑,仔细一看是户部尚书邓芝。诸葛亮把他留了下来。

    诸葛亮请他到府中相聚。诸葛亮问邓芝:“现在蜀、魏、吴三国鼎立,如果要讨伐魏国和吴国应该先攻打哪国?”邓芝说:“我的意见是:魏国虽然是汉朝的窃贼,但势力相当大,很难攻打,应该慢慢对付。皇上刚刚登基,民心还没有安定,应该联合东吴,结为友邦,忘掉先帝以前和东吴的怨仇,这才是长久之计。不知道丞相的意思又是怎样的?”

    诸葛亮听后,哈哈大笑道:“我考虑了很久一直都没一个合适的人选,今天才选定了。”邓芝问道:“丞相想要这个人去干什么呢?”诸葛亮说:“我想派人到东吴去。你既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一定会大功告成。这个任务,一定要你去完成。”邓芝说:“我才疏学浅,恐怕不能担当这个重任。”诸葛亮说:“我会奏明天子,请你到东吴去说服孙权,你不要推辞。”

    诸葛亮奏明了后主刘禅,后主刘禅批准邓芝去东吴。邓芝拜别后往东吴而去。

    东吴陆逊自从打退魏兵后,吴王孙权就拜陆逊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从此东吴兵权都归陆逊掌管。张昭等一班文武官员启奏吴王孙权更改年号,孙权于是就改年号为黄武元年。

    这时魏国使者赶到了东吴来见吴王孙权。孙权接见了魏国使者。魏国使者对孙权说:“蜀国前次派人到我魏国求发兵攻贵国。我魏国一时不明真相,发兵冒犯,现在后悔,要发兵四路攻打蜀国,请吴王接应,如果攻下了蜀国,领土是各分一半。”

    孙权没有马上答复魏国使者,而是问张昭等一班谋士应该怎么办?张昭说:“陆逊聪明多才,可以问他。”孙权又命令陆逊回朝。陆逊对孙权说:“曹丕坐镇中原,他迫不及待想攻取蜀川;现在如果不听从,恐怕又会结下怨仇。微臣知道魏国和东吴都没有人是诸葛亮的对手,现在我们暂时先答应愿意出兵接应,等打听到其他四路兵马进展得怎么样再做决定。如果四路军马大胜蜀军,诸葛亮不能对抗,我军马上就出动,先夺取成都,这是上上之策;如果四路大军都被蜀军打败,就再作其他打算。”孙权认为很好,于是听从了陆逊的建议。

    孙权又对魏国使者说:“我军现在还没有作好准备,只要一准备好了,马上出兵接应。”魏国使者拜别而回。

    孙权得知,西番兵来到西平关,看到了马超,不战自退;南蛮孟获发兵进攻益州四郡,被魏延用疑兵计击败了;孟达忽然称病不出兵;曹真率领十万大军杀向阳平关,被赵云死死挡在关外,曹真不能攻打只得收兵回朝。

    孙权掌握这四路大军的情况后,对文武百官说:“陆逊真是神机妙算,幸亏没有胡乱出兵,不然又会和蜀国结下怨仇。”

    这时蜀国使者邓芝到了。张昭对孙权说:“这是诸葛亮的退兵计。他派邓芝来当说客了。”孙权问张昭:“应该怎样对付?”张昭说:“先在大殿前面摆放一个大鼎,鼎中倒进几百斤油,鼎下用大火焚烧。油烧开之后,挑选一千个凶恶的武士站立在大鼎两旁,武士每个人手上都拿着大刀,神态必须威武。叫邓芝来见大王。不要等他开口先说话,您首先要问他是不是想和古人郦食其一样来充当说客,然后命令手下武士把邓芝抓起来,看他如何对答。”

    孙权听从了张昭的计策,命令手下去做。一切都准备好了,就叫邓芝进宫来拜见。

    邓芝看到东吴摆出这样的阵势,不但不怕反而还微笑着观看那些武士。

    邓芝走到孙权的面前却不向孙权跪拜。孙权撩起珠帘,对邓芝大声喝道:“你为何不拜我?”邓芝也大声说道:“我是上国天使,从来不拜小国的国君。”孙权大怒道:“你不知天高地厚,是不是想学郦食一样充当说客,你是不是想进油鼎?”邓芝大笑道:“都说东吴人才很多,没想到却害怕一个书生!”孙权怒气冲冲地说:“我为什么要怕你这个文弱书生?”

    邓芝说:“你不怕我,又为什么要说我学郦食充当说客,摆放油鼎要投我进油锅?”孙权说:“我知道你是诸葛亮派来的说客,想叫我东吴不要联合魏国,不要出兵攻打你们蜀国是不是?”邓芝说:“我只是蜀国的一个书生,特地赶到东吴来向大王述说其中的利害关系。你们摆放一个油鼎不是要拒人于千里之外吗?你们东吴根本就不能容纳别人,心胸狭窄,没有器量!”

    孙权听完邓芝这一席话感到惭愧,赶忙下令搬走油鼎,撤走武士,重新对待邓芝,赐给邓芝座位,然后才小心地问邓芝:“东吴和魏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是怎样的?希望先生告诉我。”邓芝说:“大王准备和蜀国和好,还是准备和魏国和好?”孙权说:“我正想和蜀国和好,但又怕蜀主刘禅年轻见识浅薄,不能够全始全终。”邓芝对答:“大王是当世英豪,诸葛亮也是一代俊杰;蜀国有山川险关,东吴有三江防固。如果两国和好,永结盟邦,那么前进可以夺取天下,退兵不战也可以平分疆土。现在大王向魏国称臣,魏国一定会要大王去朝拜魏主曹丕,如果不听从魏国,魏吴反目成仇,蜀军就会乘船顺流进攻东吴边疆,东吴就不是大王的了。如果大王认为我说得不对,我愿意马上死在大王的面前,免得别人风言风语说我是说客。”说完,邓芝挥袖走下大殿,往油鼎大步走去。

    孙权赶忙命令手下武士拉住邓芝,请邓芝到后殿,用上宾的礼节招待邓芝。

    孙权说:“先生的话,正合我的心意。我现在就和蜀主刘禅联合,永结盟好互不侵犯,希望先生转告蜀主这件大事!”邓芝说:“刚才要把我投进油鼎是大王的主意,现在又叫我去和蜀主说和,也是大王的主意。大王反复无常,叫别人怎么相信?”孙权说:“我已经下定了决心,先生不要再误会疑心了。”

    于是吴王孙权留住邓芝,召集文武官员大声说道:“我统领东吴八十一州,又加上荆、楚两地,反而不如西蜀。蜀国有邓芝,没有辜负蜀国的期望,东吴难道没有一个人去蜀国面见蜀国国君吗?”

    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对孙权说:“我愿意出使蜀国。”大家一看,是张温。

    孙权又说:“我怕你去蜀国,不能说明白我的心意。”张温说:“诸葛亮也是人,我不怕他。”孙权很高兴,重赏了张温。张温和邓芝一起回蜀国代表东吴去和蜀主刘禅通好。

    邓芝去了东吴后,诸葛亮就对后主刘禅说道:“邓芝出使东吴一定会成功。东吴人才众多,一定也会有人来答礼。陛下应该好好招待东吴来使,让他回到东吴好向孙权回话,这样才能达到和好的目的。如果东吴愿意与我们和好,魏国也就不敢向我们进攻了。东吴和魏国不再侵犯我国后,老臣必须带兵南征蛮兵,然后再进攻魏国,收复我汉室江山,灭了魏国后,东吴也不会存在多久,到时候就可以一统天下了。”后主刘禅同意诸葛亮这么做。这时张温和邓芝来到成都。后主刘禅对张温招待得很好。张温有点傲慢。

    诸葛亮在城南邮亭摆酒席为张温送行。这时有一个人忽然跌跌撞撞走入酒席,也不跟其他人招呼,拿起酒杯就喝。张温有点生气,问诸葛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笑道:“这是益州学士秦宓。”张温说:“既然是学士,不知道肚子里面有没有真才实学?”秦宓严肃地对张温说:“蜀国的七岁小孩个个都聪明好学,何况我!”张温冷笑道:“你都学些什么东西?”秦宓也冷笑回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能;古今兴亡历史,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张温笑道:“你口出狂言,那我向你请教几个问题,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头啊!”张温紧紧追问:“天的头长在什么地方?”秦宓不慌不忙地回答:“在西方。《诗》这本书有句子为证:人们看天都往西方看去。从这句话里面可以推断,天的头长在西方。”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秦宓回答:“天越高听到的声音就越小。《诗》这本书又有句子为证:鹤鸟在天的最高处飞,声震高空。天要是没有耳朵又怎么能够听到声音?”张温又问秦宓:“天有脚吗?”秦宓说:“天有脚。《诗》这本书里面说:天步艰难,很难行走。天要是没有脚,又怎么能够走呢?”张温又问:“天有姓吗?”秦宓大声说:“哪里没有姓?”张温追问:“姓什么?”秦宓声音更大了,说:“姓刘!”张温问:“你怎么知道?”秦宓说:“天子姓刘,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张温又问:“太阳是从东方升起吗?”

    秦宓说:“天上太阳虽然从东方升起,但是它归落西方。”

    秦宓对答如流,口齿伶俐。在场的人都很钦佩秦宓。秦宓答完了张温所有的提问,张温一时之间没有想到能够难倒秦宓的问题。于是,秦宓乘机问张温:“先生是东吴的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向你请教天下大事,想必一定能够给我满意的答案。当年混沌分开,轻的东西飘向上空就成为了天,重的东西往下沉就变成了地。直到共工被天帝打败,用头触撞了不周山,天的柱子被撞倒,大地的边缘也被撞破了一个大缺口,天空向西北倾倒,大地沉陷东南方向。天既然是一些又轻又飘的东西,为什么还向西北方向倾倒?也不知道那些轻浮的东西是些什么?希望先生你能够告诉我。”

    张温被秦宓一席话问得哑口无言,于是谦虚地说道:“想不到蜀国有这么多足智多谋、学识渊博的人!刚才一番交谈,令我茅塞顿开。”

    诸葛亮怕张温难堪,便插话说道:“刚才都是说笑的话语,不要放在心上。张先生懂得安邦定国的道理,不必计较刚才的笑话。”张温拜谢诸葛亮。诸葛亮又派邓芝和张温回东吴再面见吴王孙权答谢。

    吴王孙权又接见了邓芝,邓芝把诸葛亮事先嘱咐他的话转告给了孙权,孙权听后大喜,又隆重地招待了邓芝。从此蜀吴和好,互派使者来往。

    蜀吴两国和好,魏国皇帝曹丕知道后,忍不住大怒:“蜀吴两国和好,一定是想进攻我魏国。等到他们来攻打我,还不如我去攻打他们。”

    曹丕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出动军队攻打东吴。谋士辛毗说:“我们魏国,虽然土地宽阔,但是人口并不多。如果现在出兵,恐怕对我军不利。还不如等待十年,等兵强马壮以后再出兵征讨,那时蜀国和吴国都不是我国的对手。”曹丕大怒,说:“你贪生怕死,现在是蜀吴两国联合来对付我魏国,如果再等十年,后果不堪设想。”曹丕正要命令发兵打吴国。司马懿从文武百官中站了出来,对曹丕说:“东吴有长江作为防备的前沿阵地,一定要有大船才能渡江攻打东吴。陛下必须亲自带兵攻打东吴,从全国各地挑选坚固的战船,首先从淮河进攻,然后再打南徐,这是最好的攻打方法。”曹丕按照司马懿的计策用兵。

    曹丕命令手下连夜赶造十艘龙船,每艘龙船可以容纳两千多人。曹丕又从各地征集了三千多艘战船。

    八月,曹丕召集文武百官准备出兵。曹丕命令曹真为先锋,张辽、张合、文聘、徐晃为大将和曹真先行出发;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将军,曹休在后面押阵,刘晔、蒋济当参谋。水陆部队有三十万,水陆并发进攻东吴。曹丕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由司马懿掌管国家大事。

    魏国的军事行动马上就被吴国得知了。孙权知道这件事情后,慌忙召集手下文武官员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顾雍说:“蜀国既然和我国和好,我们可以马上写一封求急信给蜀国丞相诸葛亮,请诸葛亮带兵从汉中出发攻打魏国西部地区;我们也派遣一支军队由一名英勇善战的将军带领到南徐去抗敌。”孙权说:“那就请回陆逊让他带兵出战。”顾雍说:“不行,陆逊镇守荆州不可以轻举妄动。”孙权说:“这可怎么办,现在身边没有这样一名将军可以到南徐去抗敌啊!”

    正在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对孙权说:“我虽然没有大将之才,但也不惧怕魏军,我愿意带领一支军队去南徐抗击魏军。如果曹丕亲自带兵来攻,我一定会把他捉住;如果曹丕不杀过江来,我也要把他杀个片甲不留,让曹丕再也不敢轻视我东吴。”

    孙权仔细一看,是老将徐盛。孙权对徐盛的用兵方法很佩服,于是对徐盛说:“如果由你带兵去抗击魏军,我就不用再担心了。”他马上封徐盛为安东将军,统领建业、南徐两地军队,抗击魏军。

    徐盛手下有一个将领,名叫孙韶,是孙策生前非常喜爱的人。孙韶一心想打败曹丕领取头等战功。于是他对徐盛说:“吴王封你为安东将军,授给你军权,是叫你打败魏军活捉曹丕,你为什么不早早出动军队,渡江抗击魏军?如果等到魏军杀到,到时候怎么抗敌?”徐盛看了孙韶一眼,说:“曹丕这次带了三十万大军来侵犯我国,一路上声势浩大,再加上又有名将在军中指挥,我军不可以强渡淮河进攻魏军,等到敌军把战船都聚集在北岸,我自然会把他们打个落花流水、片甲不留。”孙韶以为徐盛贪生怕死,便又对徐盛说:“我手下有三千军队,我愿意先渡江去杀敌,我熟悉广陵这一带地势和路线。我自己领兵去和曹丕决一死战,如果不打败魏军,我甘愿接受军法处置。”徐盛不准他这样做。孙韶坚持要去。徐盛又是没有答应他。孙韶再三请求要带军去攻打魏军。

    徐盛大怒,说道:“你不听从我的命令,我怎么能够统领其他将士?”说完命令手下把孙韶推出去斩首。

    孙韶的部将马上赶回王宫告诉了孙权。孙权得知这个消息,赶忙来救孙韶。徐盛正要命令刽子手杀孙韶,孙权恰好赶到。孙权命令刽子手解开孙韶身上的五花大绑,救了孙韶。

    孙韶哭着对孙权说道:“陛下,我早些年驻守在广陵,熟悉那一带的地形。不在那里抗击曹丕,等到曹丕带兵过了长江,东吴肯定会被曹丕打败。”

    孙权来到徐盛的军营。徐盛迎接孙权进军营,对孙权说:“大王命令我坚守南徐,等待时机抗击魏军。我是全军的统帅,孙韶不听从我的命令,要私自带兵去和曹丕交战,他不服从军令,我要按军法处置。大王为什么要救他?”

    孙权说:“孙韶年纪还比较轻,血气方刚,一时过于冲动,误犯了军法,还希望徐将军能够饶恕他。”

    徐盛说:“军法不是我立的,也不是大王你立的,这是国家的法律。如果凭借亲戚关系便饶恕,又怎么能够让其他人心服。”

    孙权说:“徐将军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孙韶违犯军法,本来是应该处置他的。但是他是我哥哥生前的爱将,又帮助了本王很多次,功劳不小,如果杀了孙韶,我就对不起我哥哥了。”

    徐盛说:“看在大王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来为孙韶求情的分上,先不杀孙韶,等到他日再处置。”

    孙权赶忙命令孙韶进军营拜谢徐盛,孙韶不肯拜谢,反而对徐盛说:“我就是要去攻打魏军,死了也不服你!”徐盛脸色大变。孙权赶忙叫孙韶退出军营外然后又对徐盛说:“就是没有这个人,东吴也不会损失什么,以后不要再用这个人了。”孙权说完就回王宫了。

    到了晚上,有人报告徐盛说:“孙韶带领他的军队杀过江去了。”徐盛担心孙韶若有闪失吴王脸面上不好看,赶忙叫丁奉带兵去救援孙韶。

    魏主曹丕乘坐龙舟到达广陵。先头部队曹真领兵前来接应,曹丕命令大军排列在大江的岸堤上。

    曹丕问曹真:“东吴有多少军队守在对面江岸上?”曹真回答:“没有一个士兵,也没有一个营寨。”曹丕说:“这是东吴的诡计。我要亲自观察东吴军队的虚实情况。”

    于是龙舟往前行驶,停泊在江岸边上。曹丕站在龙舟的前面,往江南望去,果然没有军队驻守。曹丕问刘晔、蒋济:“可不可以命令大军过江。”刘晔说:“兵法虚虚实实,敌人看到我们大军杀到,他们肯定会作好作战准备。陛下不要轻易进攻东吴,等过了三五天后,观察好了东吴军队的动向,然后再命令先头部队挺进东吴,探听东吴军队情况!”曹丕说:“你的想法跟我想的一模一样。”

    当天晚上,曹丕命令龙舟停泊在江中。江岸士兵都举着火把照亮着整条大江。但江南岸上却没有半点火光出现。

    曹丕问:“东吴不点火光这又是为什么呢?”手下有人告诉曹丕:“可能是东吴知道陛下亲自带兵征伐他们,他们害怕极了,脚步都没有站稳就逃走了。”曹丕心里暗笑。

    天亮的时候,大雾迷漫,看不见对面岸堤。只过了一会儿,大雾都散去了。魏军看到江南一带各座城堡都站满了东吴士兵。这时不断传来紧急军情:从南徐沿江一带,直到石头城建业,一连几百里,出现了几十座城堡,江上有无数船只。曹丕大吃一惊。

    原来徐盛命令手下将士把芦苇绑成人形,为草人穿上绿色的衣服,草人手上都拿着一面旗帜,站立在假城假楼上。魏军看到城楼上有这么多军队把守,个个都胆颤心惊。曹丕不知东吴军队故弄玄虚,张扬声势,一时之间没有主张,非常恐慌。

    正在这个时候,江上江风突然吹得很猛烈,大浪滔天,曹丕乘坐的龙舟马上就要翻了。曹真慌忙命令文聘去救曹丕。文聘背着曹丕上了另一条船。这时探报军情的人告诉曹丕:“赵云带军从平阳关出发,进攻长安。”曹丕更是大惊,命令收兵回许昌。魏军一时散乱了起来,后面吴军紧追不舍。

    曹丕乘坐的船快要进入淮河的时候,忽然战鼓声响了起来,杀声四起,从一个角落里杀出一支东吴军队。为首大将是孙韶。孙韶指挥他的军队猛烈地攻击魏军。魏军抵抗不住吴军的猛攻,纷纷败退。魏军不顾水深,没头没脸地跳进河里,淹死在河里的也有不少。曹丕被他的手下将领拼死救出。

    曹丕乘船进入淮河不过三十里,这时看到了周围都长满了芦苇,不由得吓得丢魂落魄。曹丕正要躲进船舱里,突然从芦苇中杀出东吴水军,他们放了漫天大火,芦苇猛烈地烧了起来。

    曹丕的船和其他的战船都着了火,曹丕赶忙上马想逃上岸去。这时丁奉带军杀到。张辽急忙催马上前要去迎战丁奉,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身,徐晃乘机救走了曹丕。魏军大败而逃。

    东吴大胜,吴王孙权重赏有功将士。张辽回到许都突然箭伤迸裂,死去了。曹丕命令隆重埋葬张辽。

    赵云刚带领军队杀出平阳关,马上就有消息传到丞相府,报告诸葛亮益州叛将雍闿。

    联合蛮王孟获,出动十万兵力侵犯益州四郡。诸葛亮命令赵云收军回成都,又命令马超坚守阳平关。

    诸葛亮准备南征平定祸乱。

    益州的建宁太守雍闿以及另外两个叛将朱褒、高定联合蛮王孟获造反蜀汉,叛军首先攻打的是永昌郡,永昌长官王伉和老百姓团结一致,死守永昌,形势十分危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