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推手:刘伯温-人间万事西风过,唯有沧江日夜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无可奈何的“山中宰相”

    1370年底,刘伯温再一次告老还乡,朱元璋也没有再强求。

    第二年正月,刘伯温正式从南京出发回青田老家。临行前,朱元璋送给刘伯温一首诗——《赠刘伯温》:

    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谟。

    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

    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

    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

    在这首诗中,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功业评价非常高,也流露出依依不舍的心境。

    毕竟刘伯温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身边,跟他一起熬过那段朝不保夕的岁月。从1358年刘伯温出山,到1368年天下一统,整整十年,十年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陌生人可以变成朋友,朋友可以变成仇人,连仇人都可以重新变回陌生人。

    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为着不同的理想而奋斗。十年之后,我们是君臣,还可以问候,只是再也找不到信任的理由。

    刘伯温走了,离开了他自己建造的南京城,头也不回。二月二十四日,他回到老家青田,柴门依旧,仿佛他从来没有离开过。

    和1368年回家避风头那次不同,这一次,刘伯温是铁了心要做隐士,两耳不闻天下事,只求当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草民,安度晚年。

    但朱元璋还是没有忘记刘伯温,经常隔三岔五送信过来,主要是讨论国家法律制度并咨询一些封建迷信类的问题。

    比如朱元璋有一次写信给刘伯温,说今年秋天,天上嗡嗡作响,而太阳中也出现了两三处黑子,连着好多天都这样,这是个什么征兆呢?

    对于这种信,刘伯温也只能回信说些“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之类的话,一边不能让朱元璋不开心,一边又不能让自己显得很谄媚。

    在刘伯温隐居的几年里,这样的书信来往很多。在国事上,朱元璋依然仰仗着刘伯温,而刘伯温也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两人的关系让人联想到南梁的“山中宰相”陶弘景。

    可惜刘伯温的日子比陶弘景无奈多了,见识了高调的杨宪是怎么死的之后,刘伯温更加低调,上次回家还出去旅个游开个派对,现在连家门都不出了,完全沦为宅男。

    变身宅男的刘伯温尤其害怕见生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他再也不想招惹任何是非了。

    更何况,刘伯温现在有一个不怀好意的敌人:胡惟庸。谁知道他会见的某个客人里面,有没有胡惟庸派来套话的密探?

    那就干脆谁都不见。

    可是,刘伯温这些年毕竟声名在外,拥有庞大的粉丝团,尤其是在青田这种小地方,谁不想找他签个名啊。

    于是,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被拒绝了也锲而不舍。青田知县做得最绝,心想你不愿见士大夫,那我就打扮成老农来见你!果然,刘伯温当时正在洗脚,一听有个老农找他,以为是田间地头的某个老乡,没在意,就让他进来了。

    知县一见刘伯温,立刻脱去伪装:“哈哈,终于见到您了,其实我的真实身份是——青田县令!”

    知县本以为刘伯温会为他的机智哈哈大笑,结果令他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刘伯温一瞬间变得畏畏缩缩,起身便拜:“知县大人驾到,小民有失远迎,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知县被搞蒙了,堂堂开国元老、御史中丞居然对自己如此卑躬屈膝,一时间手足无措。

    接着,刘伯温找了个借口把知县大人送出家门口,然后就再也不肯见他了。

    刘伯温的小心谨慎到了这个地步!

    这还不够,从1371年开始,刘伯温一反当年刚正不阿的性格,开始大张旗鼓地拍马屁。

    二月四日回到家当天,他就写了一封《谢恩表》让儿子亲手呈交给朱元璋谢恩。在这封信里,刘伯温把朱元璋吹得天花乱坠,简直是三皇五帝给他提鞋都不配,然后又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简直给山野村夫提鞋都不配。

    然后,刘伯温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感谢朱元璋让他告老还乡,还给他发工资让他不饿死。

    这封信写得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但还有更叫人心酸的。

    同年四月,明军扫除了南方最后一个钉子户:盘踞四川的大夏国。这个消息传到青田后,刘伯温知道拍马屁的机会又来了,于是连夜码字,赶出一篇《平西蜀颂》,还是让自己的儿子亲手送到南京,进献给朱元璋。

    这篇文章很长,就不全文列举,光看序文第一句就会发现,其马屁之响,在刘伯温的创作史上绝无仅有:

    臣刘伯温沐浴皇恩这么久,实在无法报答陛下,这次远远听到来自四川的捷报,我简直乐疯了,都忘了自己姓什么了(欢喜踊跃,不能自已),于是就写了这篇《平西蜀颂》,即使不能写出陛下您万分之一的圣明,至少也满足一下我像向日葵向往太阳一样崇拜陛下您的心境吧!

    曾经运筹帷幄的头脑,却用来构思这样的文章,本应用来轻摇羽扇的手,却用来写下这样的文字。当时刘伯温的心情该有多么黯然!

    可是,即便刘伯温已经如此小心谨慎,如此曲意逢迎,祸事却还是降临到他头上。

    胡惟庸的致命一击

    在离刘伯温老家青田十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子,名字叫“谈洋”。这个村子坐落在处州、温州和福建三地的交界处,是个典型的三不管地区,平时奶奶不疼爷爷不爱,出了事儿也是山阴不管会稽不收,所以三个地区的犯罪分子都喜欢往这边跑,谈洋几乎成了罪犯的天堂。

    在1371年辞职的时候,刘伯温就跟朱元璋建议在谈洋设立巡检司,把三不管地区管起来。朱元璋觉得有道理,就按刘伯温所说的办了。

    那时候的刘伯温已经心灰意懒,要不是谈洋离自己家乡太近,他甚至都不会提这种建议。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简简单单的建议给他埋下了祸根。

    问题不在于建议本身,而是他提建议的方式。理论上这种事情是中书省的职责范围,而刘伯温绕过中书省直接跟皇帝提建议,那不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吗?

    中书省的官员非常生气。

    幸运的是,当时中书左丞胡惟庸刚刚斗死了杨宪,现在正跟从海南度假回来的汪广洋较劲儿,没工夫搭理刘伯温。

    这事儿咱先寄着。

    就这样,刘伯温回家了,过了几年低调得不能再低调的日子。

    直到1373年,刘伯温听说谈洋巡检司并没有让这个地方安定下来,反而有个叫周广三的私盐贩子在那块地方造反了。

    在太平盛世有人造反,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当地官员很默契地闭上了嘴,没有人把这件事情捅上去。

    刘伯温可是经历过浙江平叛的人,方国珍等人的事迹还历历在目,怎么能容忍有人在自己家门口造反?

    这件事关系到家乡的安危,刘伯温必须破一次例,不能继续当宅男了。于是,他再次让自己的儿子给南京的朱元璋送信,这次可不是阿谀奉承的文章,而是向他报告谈洋叛乱的实情。

    或许是和朱元璋直接沟通的次数太多,刘伯温再一次忘记,这件事情的管辖权在中书省。

    此时此刻的中书省,汪广洋斗败,已经卷铺盖回家了,只剩下胡惟庸一人独大,能腾出手来对付刘伯温了。

    一想到刘伯温三番五次蔑视中书省,听说他当年论相的时候还我说没有宰相的气量,他还指使疯狗一样的杨宪咬我们淮西人……新仇旧恨涌上心头,胡惟庸气得咬碎钢牙,哇哇直叫。

    一定要教训一下这个老东西!

    可是从何下手才能弄死这个老东西呢?刘伯温辞职回家的那几年实在太低调了,一般人根本抓不到把柄。不过他胡惟庸是一般二般人吗?他立刻想到刘伯温之前绕过中书省建议在谈洋设巡检司这件事情,一丝奸诈的笑容浮上嘴角。

    这种事情也能置刘伯温于死地?别人不能,胡惟庸能。确定计划之后,他立刻指示刑部尚书吴云沐上书弹劾刘伯温(现在胡惟庸早就咸鱼翻身,从被人指使的棋子升级成指使别人的棋手了),弹劾的主题令人匪夷所思:刘伯温侵占王气之地!

    在胡惟庸的故事里,刘伯温几年前之所以建议在谈洋设立巡检司,是因为他早就看中了这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想给自己做墓地。但刘伯温又不敢用暴力强拆的方式抢地,怕老百姓会被激怒,于是故意让朱元璋在那里设立巡检司来镇压百姓。结果没有能够镇压住,刘伯温抢地的行为激起民愤,终于引发了武装暴动。

    谈洋设司,周广三叛乱,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居然能够被胡惟庸编辑在一起,他不去搞小说创作真是明朝文坛的一大损失!

    不过,在胡惟庸的故事里,真正的重点不是刘伯温抢地,也不是激起民变,而是“王气”。

    给自己找一块风水好的墓地是理所当然的,可是找一块有王气的墓地……后面的话胡惟庸不用说下去,朱元璋自然就明白了。

    这个故事的主角如果是其他人还好说,但偏偏是刘伯温,偏偏刘伯温又最擅长遁甲五行、风水星象,而这些也正是朱元璋一直相信的东西。

    胡惟庸的故事虽然荒诞,但刘伯温根本找不到理由去反驳,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更懂奇门风水之学,面对他的任何解释,对手都会抛出一句:“反正我们也不懂,你怎么说就怎么是呗。”这个时候,刘伯温还能说什么?

    他打死都想不到,最后会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在战场上,刘伯温擅长从敌人强大的背后找出薄弱点,而在政坛上,胡惟庸擅长把敌人的强大变成弱点。

    高,实在是高!

    果然,这份奏折击中了朱元璋心中的痛点,他几乎就相信了。

    但朱元璋毕竟是政坛老狐狸,比胡惟庸更聪明,他没有立刻处置刘伯温,而是下令停发刘伯温的退休金。

    这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反应,停发退休金的处分落实,就说明朱元璋已经推定刘伯温有罪,但刘伯温的罪名又实在不是停发退休金就能够处罚得了的。

    这是一种警告,还是一种开恩?

    胡惟庸不知道,刘伯温也不知道,但刘伯温唯一知道的是,他的人生已经走到最危难的关口,生,或者死,他只有最后一个办法来挽救自己。

    最后的绝地反击

    刘伯温的应对策略是主动出击。

    朱元璋已经猜忌他了,今天可以罚走退休金,明天就可以摘走项上人头,甚至可能令整个家族的性命不保。

    刘伯温不愿意就地等死,他当即决定:离开青田,奔赴南京。

    他知道胡惟庸奈何不了他,真正决定他生死的是朱元璋。既然朱元璋担心他要造反,那么他就干脆每天在朱元璋的眼皮底子下待着。

    当年离开南京是为了避祸,可是现在,刘伯温只能再次回到南京,如果这个时候不反击,他的死期指日可待。

    见到朱元璋之后,刘伯温没有做任何辩驳,只是伏在地上痛哭流涕,大声责备自己。

    刘伯温一点都不敢为自己辩驳,他知道,真理有时候不是越辩越明的,解释在很多时候会被当成掩饰,特别是朱元璋都罚了他的退休金,他要是说自己没错,那不等于是说朱元璋错了?

    朱元璋本来对这件事情也是将信将疑,否则就不会只罚他的退休金了,现在看刘伯温的态度,又想到反正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刘伯温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终于摆摆手,这事就算揭过去了。

    刘伯温满头虚汗地走出皇宫,这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大危机,虽然已经被化解了,但谁知道下一次、下下次还能不能躲过去?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刘伯温被朱元璋和胡惟庸两个大佬惦记着,总有一天会着了他们的道儿。

    接下来的日子,刘伯温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南京城里,此时此刻,他的心境是凄凉而落寞的。在此期间,他写了一首《尉迟杯o水仙花》,充分表明了他的心情:

    凌波步,怨赤鲤、不与传缄素。

    空将泪滴珠玑,脉脉含情无语。

    瑶台路永。环佩冷、江皋荻花雨。

    把清魂、化作孤英,满怀幽恨谁诉?

    长夜送月迎风,多应被、彤闱紫殿人妒。

    三岛鲸涛迷天地,欢会处、都成间阻。

    凄凉对、冰壶玉井,又还怕、祁寒凋翠羽。

    盼潇湘、凤杳篁枯,赏心惟有青女。

    多么落寞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词句?

    可落寞归落寞,刘伯温表面上丝毫不敢表现出来。虽然他现在已经是个闲散官员,但每天早朝依然一丝不苟地去打卡签到,一分钟都不敢迟到早退,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利用自己的文笔写些歌功颂德的应景文章。

    总之,不求有功,但求别让人抓到把柄。

    可就是这么着,刘伯温还是被朱元璋找机会好好羞辱了一顿。

    1373年八月,正好遇到祭祀孔子的典礼,当时胡惟庸和刘伯温因故没有参加,不过作为“应到人员”,还是分到了祭祀的胙肉。

    可就是这一条肉干,让朱元璋心里很不舒服,他发了一则诏书:“刘伯温!你身为孔门弟子,祭孔这么大的事情居然敢翘班?你是想给天下的读书人做表率吗?”紧接着,就罚了刘伯温半个月的退休金。

    可怜刘伯温刚恢复领退休金没多久,又被扣走了。更让人不爽的是,同样旷工的胡惟庸,却连口头批评都没有收到。

    不公平,太不公平了!可是刘伯温又能怎么办?算了,想扣我退休金扣吧,只要能够给我全家人留下领退休金的命就成。

    进入1374年,刘伯温预测的“三十年杀运”临近,朝堂之上的白色恐怖越来越浓,昔日朝中的权贵动不动就廷杖,甚至流放、诛杀。就连一直被称为“谦谦君子”的宋濂都没能逃脱朱元璋的猜忌。

    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客吃饭,朱元璋居然派人监视他,第二天又专门把宋濂找来,问他有没有喝酒,请了哪些人,炒了什么菜。宋濂流着冷汗据实回答。毫无疑问,只要他说的有一句和事实不符,那么刘伯温的今天就是宋濂的明天。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刘伯温只能更加谨慎,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样,一步三回头。

    这样的日子,刘伯温熬了一年多,他心中的郁结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刘伯温本来年纪就大了,在这样的心情之下,他的身体更加糟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须发已白过太半,齿落十三四,左手顽不掉,耳聩,足腿踔不能趋”。

    到1375年正月,刘伯温终于病倒了。

    生得传奇,死得离奇

    1375年正月初一刘伯温还好好的,早朝签到回来,饶有兴致地写了一首诗:

    枝上鸣报嘤早春,御沟波澹碧龙鳞。

    旗常影动千官肃,环佩声来万国宾。

    若乳露从霄汉落,非烟云抱翠华新。

    从臣才俊俱杨马,白首无能愧老身。

    谁承想,这首《乙卯岁首早朝奉天殿柬翰林大本堂诸友》竟成了刘伯温的绝笔诗——几天之后,他就病了。

    他得的是风露之疾,也就是感冒。对于年老体衰的刘伯温来说,感冒可不是小病,没多久,小病就变成了大病。很快刘伯温就卧床不起,没法去上早朝了。

    得知刘伯温的病情后,朱元璋派了一个人来看刘伯温。

    这个人是胡惟庸。

    胡惟庸把刘伯温整得那么狠,两人仇深似海,本来探病这种事情也就走个形式罢了,但让刘伯温不安的是,这次胡惟庸格外热情。

    他还带了一个医生过来,据说是个名医。

    在胡惟庸的强烈要求下,刘伯温让名医号了脉,然后名医给刘伯温开了一帖药。

    胡惟庸的药刘伯温敢吃吗?可是话又说回来,胡惟庸是朱元璋派来的,胡惟庸的药就是朱元璋的药,胡惟庸的药刘伯温不敢吃,可是朱元璋的药,刘伯温敢不吃?

    胡惟庸的药果然很有效果,具体表现在刘伯温服下之后病没有减轻,反而觉得腹部产生了一个肿块,摸起来硬邦邦的,而且越来越硬。

    刘伯温很不安,无论是谁肚子里长了一坨奇怪的东西都不会太淡定,于是他上书把自己这个情况跟朱元璋磨叨了一下,但朱元璋不知何故,没有理他。

    没过几天,刘伯温就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了。

    他再一次向朱元璋提出回家的申请。朱元璋看刘伯温半条腿都伸进棺材里了,谅他也掀不起什么风浪,终于没有再为难他,准许了。

    1375年,刘伯温收到朱元璋下发的文件《御赐归老青田诏书》,准许他告老还乡。

    刘伯温一生收到过无数诏书,但这份诏书的口气无疑是最冷漠的。

    诏书的开场白是“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在这份诏书里,朱元璋也不再称呼刘伯温为“先生”,而是一口一个“尔刘伯温”,不睦之情跃然纸上。

    但刘伯温已经不在乎,他只想回家,死在自家的床上,亲人的身边。

    二月十四日,刘伯温告别了曾经的好友朱元璋,最后一次踏上回家的路。

    回到家后,刘伯温又苦苦支撑了一个多月,终于感觉到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刘伯温的家人知道刘伯温快不行了,聚集在床边,听他的临终遗言。

    即使在弥留之际,刘伯温心里想的还是国家社稷,他打起最后的精神,口述了一份遗表:“治理国家,一定要一张一弛,宽猛相济,而现在这个时候,已经应该修德政了。另外,南京周围那些险要的军事要塞,一定要和南京城连成一片互为掎角,不可懈怠。”

    写完之后,刘伯温让次子刘璟把遗表收起来,说:“胡惟庸这个人迟早会完蛋的,等他完蛋了,陛下一定会想起我,到时候,再把这份遗表给他。”

    接着,刘伯温又把自己这一生关于天文、数术、兵法方面的著作手稿全部交给长子刘琏,等到自己发丧后再呈交给朱元璋,并且特别嘱咐,刘氏家族的后裔绝对不能够学习这些知识。

    在太平年代,除了乱臣贼子,没有人会需要这些知识。

    安排完后事,刘伯温用尽最后的力气打量了一番这个世界。1311年七月一日,刚出生的刘伯温也曾这样打量过世界,只是那时候的眼神,多么清澈。

    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刘伯温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六十五岁。

    值得一提的是,北元的王保保也死于这一年。

    大元帝国的末代名将和大明帝国的开国谋主在同一年离开这个世界,标志着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

    而另一个时代已经降临。

    就在刘伯温逝世后不久,朱元璋正式向功臣举起了屠刀,蓝玉、胡惟庸、李善长、冯胜、傅友德、汪广洋……一个个显赫的名字全都成了刀下亡魂,南京城被杀戮的恐怖所笼罩。

    刘伯温预言中的“三十年杀运”,终于开启了。

    可以说,刘伯温是幸运的,他和李善长,和胡惟庸,和朱元璋斗了这么多年,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名爵,保住了自己的家族,比起那些当年飞扬跋扈如今却人头落地、家破人亡的对手们,刘伯温晚年的隐忍,值了。

    随着越来越多功臣的脑袋落地,朱元璋感觉到越发疲惫,越发寂寞。他又重新开始想念刘伯温,毕竟在所有功臣中,刘伯温是最低调,对他威胁最小的。

    于是,刘伯温在死后,得到了生前所没能够得到的尊荣。

    1390年,朱元璋授予刘伯温的子孙们世袭诚意伯,同时把工资福利从二百四十石增加到五百石。

    即使在朱元璋驾崩后,刘伯温的平反工作也依然在继续。

    1513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再度加封刘伯温,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1551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把刘伯温的灵位请进皇家祠堂,和徐达等开国功臣并处一室。

    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谋略大师、术数大师,同时作为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作为能与吕尚、张良、诸葛亮并称的传奇智者,刘伯温当之无愧这样的荣耀。

    刘伯温的升仙之路

    刘伯温的人生到此已经落下帷幕,但关于他的传说还留在江湖,并且越传越广,越传越离谱,直到天书一出,谁与争锋,曾经的刘伯温渡劫成功,飞升仙界。

    那么,刘伯温究竟是怎样从一个深谋远虑的策士、政治家,华丽变身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神棍、阴阳家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走进刘伯温的修真世界。

    刘伯温的升仙之路可以分为三个过程——筑基、元婴和渡劫,共计修炼了六百年之久。

    第一个过程“筑基期”,是由刘伯温独立完成的。

    在1358年投奔朱元璋之前,刘伯温从来没有过装神弄鬼的经历。虽然他从小读过很多天文、星象、算命这类封建迷信速成指南书,但他也是看着玩,根本没指望靠这些糊口。年轻的时候自己打方国珍也好,跟着石抹宜孙剿匪也好,从来没见他使用过超自然力量。

    但跟了朱元璋之后就不一样了,开口闭口都是日月星象、天人感应那一套,跟个“神棍”一样。

    难道是1358年刘伯温独自进山捡到修真秘籍了?

    当然不可能,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相信这些玩意儿,而刘伯温也发现,只要把自己的谋略用“神棍理论”一包装,被朱元璋采纳的概率会高无数倍。

    于是,他开始有意营造自己的“神棍形象”,一个良家儒生就这样活活给变成江湖术士了。

    其实不光是刘伯温,把自己伪装成“神棍”是当时朱元璋谋士中风行一时的潮流,刘伯温是演得最逼真的人,但不是最早这么演的人。那位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早就无师自通地学会用算卦的形式给朱元璋出主意了。

    朱元璋喜欢把儒生当作术士用,刘伯温也没办法,只好顺着领导的思路走,可惜他演得太逼真,人们只记得他演的角色,忘了演员本人了。

    所以当刘伯温去世,有人记得他是策士,有人记得他是学士,但大多数人只记得他是会算命会预测会看星象的术士。

    可以说,刘伯温生前就亲手为自己的“神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他的飞升之路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终止。在刘伯温死后,他进入升仙之路的第二个阶段——进阶修炼:元神化婴。

    这一过程的主要任务由刘伯温的后人来完成,主要修炼方式就是在刘伯温的传记中植入一些怪力乱神的故事。

    最典型的是记载在刘伯温后人编撰的传记《诚意伯刘公行状》一书中的《西湖望云》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根据刘伯温的行迹应该是在1349年),刘伯温来到杭州西湖边玩耍,突然看到西北角有一团云朵长得十分奇怪,跟刘伯温一起游西湖的那些玩伴顿时文人病发作了,非要给那朵云写首诗。

    唯独刘伯温不肯写诗,只是看着云一杯杯在那里喝酒。别人就问他:“刘兄啊,你为啥不写诗歌颂一下这朵云,你跟云有意见吗?”刘伯温却回答说:“你有没有文化?这不是云,这是传说中的‘王气’。我看王气的源头就在南京,十年之后那里肯定会出个王者,到时候我一定要去投奔他(此天子气也,应在金陵,十年有后王者起其下,我当辅之)。”

    那个时候江南各行省都还一片繁华的景象,那些人一听刘伯温的话吓得脸都绿了,压低声音让刘伯温住嘴:“你想害得我们全家都被杀头吗!?”

    后面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十年后,朱元璋占据了南京,刘伯温投奔了朱元璋,又过了十年,朱元璋果然当了天子。

    刘伯温是不是很神?看看云朵就能知道二十年后的皇帝会出在哪里?

    可惜,这个故事胡扯的痕迹太严重。抛开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提,从杭州回来后刘伯温又忠心耿耿地投入石抹宜孙的剿匪大业中,为元王朝的统治添砖加瓦,还因为被降职哭着喊着要上吊,一点都没有露出十年后就要跳槽的反骨仔形象。

    很明显,这个故事是编的,或许编故事的人本意是想说明刘伯温其实早就“身在大元心在明”,但是这一类故事无形中给刘伯温又披上一层更加神通广大的外衣。

    生前,刘伯温要对自己的话负责,所以他再怎么编也不敢编得太离谱。但是死后,刘伯温的子孙不用担心有人从坟墓里跳出来反驳,所以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尽情地编。

    于是,到大明朝中叶,刘伯温已经完成了从筑基到元婴的飞跃。

    但刘伯温的后人终归也是士大夫,士大夫编起故事来总归有很多顾虑,这些故事中的刘伯温还是“多智而近妖”,却没有真正地变成“妖”,所以直到广大劳动人民也都加入到神化刘伯温的行列中,刘伯温才顺利完成升仙的第三个阶段:渡劫,光荣地成为一名神仙。

    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可不得了,据说刘伯温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得到过一本天书。

    人民群众就是这么朴素,凡是解决不了的问题通通推给天书——反正老天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在人民群众的想象中,刘伯温的天书是这么来的。

    当年刘伯温在青田读大学的时候,有一天发现山崖边有个山洞。和所有好奇的少年一样,他怀疑里面有武功秘籍,于是就走进去了。

    果然,山洞里有个石门,石门边刻着两个神,神的手里握着一副金牌,金牌上写着:卯金刀,持石敲。

    卯金刀不就是“刘”字吗,受到鼓励的刘伯温怀着激动的心情捡起一颗石头就在门上咚咚咚敲起来,石门应声而开,正如刘伯温所料,石门里面有本武林秘籍。

    这本秘籍就是传说中的“天书”。

    于是,得了天书的刘伯温就像捡到《九阳真经》的张无忌一样,瞬间牛叉起来,最后靠着天书上的法术,辅佐朱元璋取得了天下。

    这位淳朴的故事作者显然不知道,从青田大学毕业后的刘伯温过了十多年的苦日子,他更加不知道的是,修炼了天书的刘伯温最后居然被胡惟庸害死了。

    看来胡惟庸也捡到过天书。

    在有些版本里,这个故事更加曲折,刘伯温打开的石门里面不单有天书,还有一只成了精的白猿,刘伯温在杀死白猿之后,才得到了那本天书。

    这个故事,和张无忌在山洞里从猴肚子里剖出《九阳真经》已经很接近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这些故事中,刘伯温跟九天玄女谈过一段时间的恋爱,跟诸葛亮有一段人鬼情未了,等等。

    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故事包装下,刘伯温的品牌形象立刻就从一个“神棍”升级为神仙,直到清朝末年托名刘伯温的《烧饼歌》问世,刘伯温已经彻底修炼得道,飞升仙界了。

    其实,我只是一个文人

    从1375年刘伯温逝世的那天起,加在刘伯温身上的荣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些殊荣有来自官方的,有来自士林的,更多是来自民间的。其中有本就应当属于刘伯温的,但更多的殊荣本不当属于刘伯温。

    比如那些在署名栏上印着作者刘伯温的百年超级畅销书:预言书《烧饼歌》、算命书《滴天髓》、火器教材《火龙神器阵法》、兵法书《百战奇略》,等等。如果单从这串书单来看,刘伯温简直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说是文曲星下凡都不为过。可惜的是,这些书无一例外都是后人假托刘伯温之名而作的“伪书”,刘伯温真正流传于后世的只有一些诗词集和散文集以及那本用寓言故事写政治思想的《郁离子》。

    其实,刘伯温真正的身份,只是一个熟知阴阳术数、精通战略战术,一心建功立业,怀着一腔正义的文人而已。

    是的,不管刘伯温在语言行为上多么像一个术士,不管刘伯温在战场上如何运筹帷幄,在本质上,他是一个文人——学识渊博,文采斐然,性格执拗,拙于世故,圣人之言铭记于胸,天下苍生长挂心头。

    这样的身份决定了刘伯温不会像无数民间传说里的那样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相反,真实的刘伯温一生中充满压抑,为求功名自小苦学,悬梁刺股,发奋读书,根本没有时间用他所谓的机智去戏弄地主老财和官老爷;青年时期在元朝官场上事事不如意,处处不顺心,最后终于在苦闷中放弃仕途;即使在跟着朱元璋打拼的那十年,刘伯温也不得不处处小心、事事谨慎,因为他面对的敌人都是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军阀;而在朱元璋称帝后,他更是步步惊心,周旋在淮西集团和朱元璋之间,苟全性命。

    刘伯温的性格太过耿直,有时候耿直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所以他不懂得长袖善舞,也不会左右逢源。这样的性格似乎和他神机妙算的谋划能力并不统一,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执拗的书生。

    这样的性格让他吃了太多的亏,很多时候性格决定命运,即便是再过人的智慧也拯救不了他。因为人和人的战场太精妙、太复杂,方正的性格永远磨不过人性的险恶。

    这是刘伯温的不幸,但也是他最可爱的地方。

    一个太过于理智的人,大概不会太可爱。吴起杀妻求将,韩信卖友求荣,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负我”,张仪、苏秦为自己的荣华富贵把天下百姓当棋子——这些人都是理智的人,永远都能做出最理性的抉择,做事情永远游刃有余,他们因此得到了很多,但也会失去很多人性的闪光点。

    而刘伯温,他聪明却又迂腐,在战场上他诡计多端,阴谋不断,但是在正义是非面前,他光明磊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因为刘伯温的本质不是阴谋家,不是厚黑教中人,而是一个书生,一个文人。

    所以终其一生,他只是朱元璋麾下的首席幕僚,大明帝国的一位普通官员,因为他身上没有枭雄的气质。

    幸亏他身上没有这种气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