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推手:刘伯温-刘伯温年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311年元至大四年辛亥1岁

    六月十五日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九都南田山武阳村。

    宋濂2岁。

    1324年元泰定元年甲子14岁

    黄伯生《行状》:“年十四,入郡庠,从师受《春秋经》。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讲理性于复初郑先生,闻濂洛心法,即得其旨归。”

    1328年元泰定五年戊辰18岁

    在石门书院读书。

    朱元璋出生。

    1332年元至顺三年壬申22岁

    光绪《青田县志》卷九:“至顺三年壬申科:叶岘(癸酉进士)、刘伯温(癸酉进士)、徐祖德(癸酉进士)。”中第十四名举人。

    1333年元至顺四年癸酉23岁

    光绪《青田县志》卷九:“至顺四年癸酉科李齐榜:刘伯温(九都南田人)、叶岘(十一都富川人)、徐祖德(十八都石帆人)。”中第二十六名进士,汉人、南人第三甲第二十名。

    在京会试作《龙虎台赋并序》。

    1336年元至元二年丙子26岁

    赴江西,任瑞州高安县丞。

    张时彻《神道碑》:“甫弱冠,举元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与李爟、郑希道、黄伯善兄弟交契甚笃。

    高启出生。

    1339年元至元五年己卯29岁

    辟为江西行省职官掾史。《行状》:“新昌州有人命狱,府委公覆检案,核得其故杀状,初检官得罢职罪,其家众倚蒙古根脚,欲害公以复仇。江西行省大臣素知公,遂辟为职官掾史。”

    1340年元至元六年庚辰30岁

    仍为职官掾史,已而投劾去,隐居力学。

    1346年元至正六年丙戌36岁

    赴京,作《丙戌岁赴京师途中送徐明德归镇江》。长诗《北上感怀》约作于此时。

    1348年元至正八年戊子38岁

    寓居杭州,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基撰《刘显仁墓志铭》云:“至正八年,予初寓临安。”长子刘琏生。

    方国珍起海上。

    1349年元至正九年己丑39岁

    《行状》:“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事,为台宪所沮,遂移文决去。”

    1350年元至正十年庚寅40岁

    寓居杭州。次子刘璟生。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辛卯41岁

    寓居杭州。红巾军起义爆发。年底,徐寿辉兵锋东向,遂离杭归里。

    作《沙班子中兴义塾诗序》《送海宁张知州满任去管序》《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去官序》及《杭州富阳县重修文庙学宫记》《辛卯仲冬雨中作二首》等。

    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壬辰42岁

    自里返杭,任浙东元帅府都事。复自杭赴浙东,在台州一带参与军机。

    三月,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与方国珍战于澄江,阵亡。作《吊泰不华元帅赋》。

    七月,徐寿辉克杭州。

    八月,方国珍攻台州,未克。

    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癸巳43岁

    年初在杭,任行省都事。

    十月,因建议捕杀方国珍,与朝廷抚绥政策相左,被羁管于绍兴。

    张士诚起兵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祐。

    1354~1355年元至正十四、十五年44~45岁

    仍羁管于绍兴,广游山水,诗文甚多。京畿大饥,人相食。

    刘福通等立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元龙凤。

    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丙申46岁

    复为行省都事,自募义兵,招捕吴成七义军。

    朱元璋下集庆,改称应天府。徐寿辉迁都汉阳,张士诚下平江,改称隆平府,为国都。

    朱元璋为吴国公。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丁酉47岁

    任行省枢密院经历,与枢密院判官石抹宜孙等同守处州,赋诗酬唱,赠答甚多。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戊戌48岁

    任行省郎中。经略使李谷凤巡抚江南诸道,采守臣功绩上奏朝廷。执政右方氏,置刘伯温军功不录,乃愤而辞官归里。

    刘福通率部克汴梁,迎韩林儿入居之,定为国都。朱元璋自将大军拔婺州,改称宁越府。

    1359年元至正十九年己亥49岁

    隐居故里,著《郁离子》。

    胡大海、耿再成合兵攻处州,石抹宜孙战败弃城走。

    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庚子50岁

    因朱元璋遣使固邀,与宋濂、章溢、叶琛赴金陵,陈时务十八策,佐命军中。

    陈友谅引兵东下,应天大震,基力主抗击,陈友谅败。

    石抹宜孙战死。

    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52岁

    助朱元璋受陈友谅部将胡廷瑞降,遂得龙兴,改称洪都府。

    回乡葬母,协助平定金华、处州苗军之乱。

    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53岁

    自家返应天,途中助李文忠击退张士诚军。

    张士诚围安丰,刘福通请兵救援。基力阻未果,朱元璋亲率大军驰援。安丰城已破,刘福通被杀。

    陈友谅统军东下,围洪都。朱元璋率军南向,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陈友谅中矢死。基与朱元璋同舟督战。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54岁

    基与朱元璋共同密谋取张士诚,定中原。

    陈友谅子陈理降。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56岁

    卜地定作新宫。

    小明王沉江身亡。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丁未57岁

    任太史令,授御史中丞。与李善长等共同议定律令。上《戊申大统历》。新宫筑成。

    吴亡。方国珍降。徐达等下山东诸郡。

    1368年明洪武元年戊申58岁

    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基任太史院使、资善大夫御史中丞。

    奏立军卫法。

    朱元璋赴汴梁,基与李善长居守应天。斩李彬、忤李善长。

    朱元璋问生息之道,基对曰:“生民之道,在于宽仁。”

    定处州税粮,朱元璋特命青田县粮止五合起科,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

    朱元璋赐《御史中丞诰》。

    徐达等入大都,改称北平府。

    1369年明洪武二年己酉59岁

    宋濂等修《元史》,同年修成。

    朱元璋以临濠为中都,群臣称善,唯基曰:“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也。”

    常遇春克开平,元顺帝奔和林,常遇春卒。

    1370年明洪武三年庚戌60岁

    兼弘文官学士,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朱元璋颁《诚意伯诰》。

    1371年明洪武四年辛亥61岁

    致仕归里。朱元璋手书问天象,基悉条答,大要言:“今国威已立,宜以宽。”

    李善长罪,以汪广洋为右丞,胡惟庸为左丞。

    明昇降,夏亡。

    1372年明洪武五年壬子62岁

    韬光敛迹,屏居山中。

    建言设谈洋巡检司。

    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征扩廓帖木儿,徐达败绩。

    1373年明洪武六年癸丑63岁

    因谈洋事遭胡惟庸、吴云沐构陷,朱元璋夺基禄,基惧,入京谢罪,不敢归。

    颁《大明律》。

    1374年明洪武七年甲寅64岁

    羁留京师,体弱病衰,赋诗叹老。

    李文忠、蓝玉大败北元军。

    1375年明洪武八年乙卯65岁

    居京病笃,归里而卒。

    元将扩廓帖木儿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