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方与圆-方圆做人的35条钻石法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做人做事可方可圆。方是以不变应万变,圆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是原则,圆是机变;对己要方,待人要圆;对内要方,对外要圆;在方中做人,在圆中归真!

    1.圆通技巧: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现代人最大的苦恼之一是“圆滑和圆通分不清楚”,甚至“将圆通看成圆滑”,以致“看什么都不顺眼”?因为我们最厌恶圆滑的人。

    圆通原本是我们十分喜欢的境地,一个人能够修养成为“圆通大王”,耶还了得!

    可惜圆通和圆滑长得一模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几乎不分轩轾。现代人脑筋逐渐扁平化,缺乏深度,看事情都不能够“入木三分”,所以“凡是圆通都看成圆滑”,丧失对圆通的体认,而扭曲了整个社会的判断标准。

    西方人一直拿“二分法”没有办法,始终摆脱不掉“二分法”的陷阱,不得已把它称为“必要的罪恶”。

    现代的我们,西化的程度愈深的,愈无可奈何地生活在二分法的困境中,动不动就明确地“二选一”,果决地在二中择取其一。

    “请问要喝咖啡,还是红茶?”

    “咖啡。”

    虽然显得明快而清楚,却显然忘记了我们固有的“二合一”,不敢回答:“随便”或“都可以”。

    “二合一”早已摆脱“二分法”的困惑,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基本立场是“既不反对也不赞成”,便是唯恐掉入反对和赞成这种二分法的产物所造成的圈套,而难逃被套牢的噩运。谁也不愿意平白地被套牢,不是吗?

    方圆做人的正确立场,骗别人却能够好像没有骗一样,已经突破“骗人”“不骗”的二分法,把二者合而为一,呈现“二合一”的面貌。

    方圆的人的高明立场在“深藏不露”,事实上是“站在‘不露’的立场来寻求合理的‘露”’,同样把“不露”和“露”合而为一,不再二选一了。

    真正圆通的立场,就是时时认清“二合一”优于“二选一”的事实,体认“真理存在于二者之中”,尽量在两种相反的矛盾因子中,寻求合理的平衡点,做到“相反相成”的地步,把矛盾化解,成为崭新有效的结合体。

    我们承认“圆通是高难度的素养”,一般人看不懂也学不精,何况一不小心,就会流于圆滑而遭人唾弃。然而一辈子学不会圆通,毕竟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难学,还是要学;难精,必须用心”,大家共勉之。

    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连带看什么人都觉得丑陋、卑鄙。要学“圆通”,第一步必须“以圆通代替圆滑”,从此脑海中只有“圆通”的期待,因为它不是“圆滑”的对立词,却是“圆滑”与“不圆滑”这种“二分法”的“二合一”。圆通会有圆滑的成分,同时也含有不圆滑的成分。先接受“圆通”的概念,再观察“圆通”的事实,分析“圆通”的要素,庶几可以学得“圆通”的精髓。请看下面所叙述的案例。

    对方圆的人而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一以贯之的。

    圆通人士,平日携带妻儿拜访朋友、亲戚,为的是联络感情,建立“二合一”的关系。上司部属为求长期合作,往往也追求“通家之好”。

    对于夫妻,我们总是“劝合不劝分”。既然结成夫妻,便是有缘,彼此要多包容,不能轻言离异。

    圆通人士心中有数,劝导夫妻不可离婚,结果还是可能离异。至少不出自我的口,将来夫妻反悔,不致两个人一起咒我:“当初根本没有想到离婚,就为了听你那么一句话,‘既然合不来,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分开算了’。一时糊涂,听信了你的话,才产生这么悲惨的局面。”

    劝导夫妻不可离婚,在夫妻吵架之后握手言欢时,心中落下一块大石,会庆幸没有劝导离异,否则夫妻必然合起来咒骂:想不到这么好的朋友,居然劝我们离开,真是人心隔肚皮,不知道安的是什么心!岂不冤枉?

    再来看看修身,二合一的行为几乎随地可见。

    “这件事,你看怎么样?”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好,不过后面的演变,实在很难说。”

    “王君的操守,到底怎么样?”

    “我不太清楚,问了好几个人,都说很难说。”

    精明人最常用的字句,好像除了“不一定”之外,便是“很难说”。样样不一定,事事很难讲。

    “不一定”和“很难说”,实际上都是“二合一”的表现。一般人以为“不一定”就是不一定,那是“二分法”的受害者,把“不一定”和“一定”相对待,并不是精明人应有的想法。我们的“不一定”,含有相当程度的“一定”成分,所以仍然是“二合一”。至于“很难讲”,同样不应该看作“很好讲”或“很容易说”的相反词,我们的“很难说”包含相当成分的“其实也很好说”。

    只要听的人有心听下去,轻轻问一句:“怎么很难说?”保证说“很难说”的人,就会接续把难说的部分轻易地说出来。站在“很难说”的立场来“很容易说”,有如“不一定”之后忽然产生“一定”的观点,既灵活方便,又有安全保障,对不对?

    圆滑的人,只推说“很难说”,便不说明事实,甚至乱说一些足以混淆事实的话,对于事实的澄清具有负面的影响,大家的心里都很不以为然。

    “请问这一次旅行,要给导游多少小费?”

    “很难说,因为给小费是每一个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旅行社并没有规定,也没有理由做这种决定。”

    每一句话都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听的人觉得,“你把我当小孩,连这种常识都没有”;“你这样说,未免太见外了吧,要不要说是你的权利,也不必说得这样客套,提防得如此严密”:甚至“我还不知道你最小气,还要说得这样好听”,因而对答话的人相当反感。

    圆通的人,当然不会直接说出“应该给多少”“最好给多少”或者“我打算给多少”这一类的话来。但是,在“我们研究看看”“我们不妨分头打听,看看别人打算怎么给付”等“推、拖、拉”用语之后,可能会说:“一般来说,每人每天给导游两块钱美金,不知道你觉得怎样?我们是不是再过几天,看看情况再来商量?”

    “赞成”“反对”是一种“二分法”,表示赞成或反对,即为“二选一”。精明人以“既反对也不赞成”作为基本立场,便是“二合一”的思考方式。

    任何事情,总是不断地演变。往往原本可以赞成的事情,演变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对;而原来应该反对的?也可能愈变愈应该加以赞成。

    把一切弄清楚,而且保证不再改变,这时候我们当然会当机立断,果敢地选择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但是,就算如此,警觉性特别高的精明人,也尽量避免公开表态,以免引起抱持不同意见的人的指责,甚至仇视。

    方圆人士都是圆通人士,不可能单刀直入地问人家赞成或反对,因为对方认为有此必要,自然会主动表示,不,必苦苦相逼,而得不到真实的答案。被人家问起赞成或反对时,也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表示其中之一,却大多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的看法,尽量加以包容。

    2.跟熟人绝对不做生意

    方圆的人不跟熟人做生意,可能有人会纳闷:都说“熟人多了好办事”,你怎么会害怕熟人呢?

    这就是方圆做入的技巧了。

    俗话说,生意场上无父子。之所以这句话流传多年,时至今日仍在教诲我辈,就因为人们很难做到这点。毕竟,中国人的血管里流淌着东方人的亲情之血,在“义”与“利”的冲突中,往往是理智的“利”让位给感情的“义”。但在实际的商战中,以“义”代“利”不仅违背追求最大利润这一商界最高原则,也常常带来事与愿违的隐患。

    1997年7月的一天,小张的一个熟人跑来他这儿订一批办公用品。声言他的公司刚成立,贷款没下来,但新开张时费用超支,故先把货拉走,等开张后立即把货款送来。完了,还补上一句:“信不信得过这我朋友?”话到这份上,小张不答应显然不合适了,但还是让他打了欠条,写明还款日期。

    可是时间过去四年,小张熟人的公司早开张了,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又变成了长安面包车。他也没有上门,更别说还款之事了。其间小张也打电话或直接上门找过他。一提欠款,他不是推说贷款没下来,就是大诉苦经。煞有介事的悲痛状,仿佛他刚从旧社会过来,你不拍屁股走人,再说下去,他就难免追到你家讨口饭吃似的。尽管有充分的理由,小张还不想拉他去对簿公堂。因为是“朋友”,不管你在法律上是能取胜,在舆论上恐怕已经“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还有一个故事:

    一个熟人带了他的一个熟人来买一台保险柜,因为同介绍人关系挺好,小明亲自选了一台并让出纳按批发价给开了发票。那“二道熟人”当时也没说什么,只说第二天把支票送来。当时天近黄昏,小明便邀请两位到附近的饭店吃了晚饭。其实那顿饭已经超出卖柜子的利润。事过一星期,对方没把支票交来。出纳员便按名片地址找去。结果回来摊着双手说,见到了那位保安器材部的老板,他倒没说什么,只是他手底下的伙计抱怨买贵了。小明担心引起误会,当即赶了去,对那位仁兄坦诚相告:“我不可能靠这笔业务发财,也就没有必要把给你的价高出别的顾客,从而使自己堵上两扇门(还有一位介绍人)”。对方笑笑,竞提出一个大出意料的建议:“你干脆在我这里也买点东西吧!”顺着他的视线,小明看见他店里尽是警棍、手铐、警服、警帽,便遗憾地拒绝了。他有些失望,随即说:“这样吧,等两天手头松点就给你送去,就两天,行不行?”——“就两天”,便又成了一笔“烂账”。

    当然,不要同熟人做生意,并非一成不变。但初涉商海便抱着靠自己的胆子、朋友的路子,一不小心就发了大财的想法却是危险的。最根本的是,既然置身商界,就应该严格遵循为商的原则进行“游戏”。不然我们的商旅生涯就像那首儿歌一样——“迷途的羔羊,寻找老狼的指引……”

    3.给自己留条后路

    正因人的自私、不道德的食欲,才使社会更加功利、贪婪,而有类似出售病死猪肉给人吃的情况。不能不给我们留下些什么思考。

    母猪长得越肥,就越喜欢在泥沼里打滚;公牛长得越肥,就越勇敢地朝屠夫走去……

    有一个蜜饯工厂老板的小儿子,到工厂去玩,女工看到可爱的小男孩,就顺手拿了三颗蜜饯给他吃。不料,却被老板看到,老板气急败坏地跑了过来,很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说:“死囝仔,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吃蜜饯,只能吃我们家里妈妈亲手做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只见小儿子眼泪滴了下来,他哪里知道,爸爸工厂里做的蜜饯,自己人不能吃,因为会添加什么色素、防腐剂,或不够卫生……

    当老板,要使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必须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才能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样的经营哲学,是依照自己吃过的亏,以及前辈告诫的教训,逐渐累积而成。

    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服完兵役的年轻医师,在他父母亲前往欧洲旅行时,替父亲看管家中的诊所,也代为行医。

    这个医师的父亲懂“方圆”之道,人缘不错,所以病人总是一个个上门,生意应接不暇。

    当父亲外出回来以后,问他儿子:“我不在时,医院里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都还好啦!一切都很顺利!”儿子医师随后得意地告诉父亲:“哦,对了!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我把你一个患了十年胃病的病患,一次就给他医好了!怎么样,我的医术不错吧?”

    父亲一听,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觉得自己的医术很棒,是不是?你以为你读七年医学院的学费是怎么来的?”

    也有一个修理钟表的学徒,和师父学修表已经有五年了,他天天修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钟表,修得又快、又准,技术很不错,可是,他师父就是不让他出师。

    有一天,这学徒就向师父抱怨:“师父啊,比我晚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个出师、到外面去开业了,而我已经跟您学了五年,怎么还不能出师呢?到底我还要学多久啊?”

    师父看了看徒弟,叹了一口气说:“你还要继续学呀!等你学会修好顾客指定要修的地方,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弄松其他小零件,你就可以出师、自己开业了!”

    的确,当老板、当师父,都要有一套不为人知的招数和伎俩,否则怎么和别人竞争?怎么存活?

    可是,为什么人会这么自私呢?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道德”可分为“自律性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和“他律性道德”(hetero-mous morality)。一个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卖些稍微肮脏的蜜饯”“故意不立刻医好病人”或“偷偷地弄松手表中的小零件”,都没人知道,也不会被处以重罚,所以,只要能赚钱就可以——这就是“他律性道德”,比较自我中心主义,并着重现实价值。

    相反地,“自律性道德”就有比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例如,对客户必须绝对诚实,不能唯利是图,一定要童叟无欺。

    以前,北京有一家餐馆,以专门卖兔肉驰名,客人们都慕名而来,等着吃香喷喷的兔肉。

    有一天,一桌客人叫了一大盘兔肉,大家都争相抢食。可是其中一个对兔肉颇有研究的客人,吃了几口后,觉得这个兔肉的味道不太对劲,就把餐厅老板叫了过来,请教他:“请问,这是兔子肉吗?”

    “是的,这是咱们这儿地道的兔子肉。”老板客气地说。

    “可是,怎么吃起来,味道有点酸酸的,好像是马肉的味道?”客人质疑。

    “嗯……这个嘛……先生,不瞒您说,最近兔肉缺货,所以是稍加了一点马肉没错!”老板笑着回答。

    “加了一点?”客人又吃了一口,皱着脸说:“我看,恐怕不只‘一点’吧!味道差很多呢!”

    “对不起,是多加了一些,先生!”老板不好意思地说。

    “那到底是加了多少马肉呢?”

    “一半一半啦!大概是一匹马,配上一只兔子啦!”老板说。

    从小,我们就听到“奸商”这个名词,老师也说过“无奸不成商”,所以大家对于商人,都有不太好的刻板印象。例如,哄抬物价、以假乱真、标价不实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商人都是奸商或没良心,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真正忠厚老实、正派经营、有良心、有“自律性道德”的商人,也是大有人在。

    早期,美国西部旷野中,经常是一望无际,难得看到村落和商店。

    有一个旅客,开了一辆破车,终于找到一个小城。他真是口渴难耐,就向小商店买了一大杯牛奶,一下子就咕噜咕噜喝完了!但他觉得还不够,又向老板买一大杯。

    “没有了!没牛奶了!”老板摇摇头说。

    这个旅客觉得很扫兴,就自言自语说:“怎么没牛奶了呢?喝得还不过瘾哪!”

    商店老板听到客人抱怨,自己的嘴巴也就嘀咕了起来,好像在骂人似的。

    “老板,你在骂谁啊?”客人不解地问。

    “骂谁?我在骂我的女店员啦!”老板很气愤地说,“我刚刚才出去买一下东西,她也不晓得死到哪里去了,害得野狗跑进来,把一大桶鲜奶都快喝得精光了!要不是我早一步回来,恐怕你连一杯牛奶都喝不到!”

    人是自私的,总会有私欲,但却不能不道德。

    所以,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到井边来喝水的。”

    4.放下架子,真诚才会赢

    现代化商战,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才就意味着长久的财富。人才流失就是财富在流失,留住人才,就需要你放下架子,真诚恳切,尊重他们。下面这个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天,一位原来在公司担任部门领导职务的有才干的年轻人,忽然辞职走了。李总经理得知他是被聘到一家酒店做经理,于是李总经理亲自找到了那家酒店。原先的老板主动来喝酒,这使那位刚辞职的B君深感意外。但他想躲开已经来不及了,只好笑脸相迎,请李总喝酒,他在一旁陪着。

    两个细饮慢说,李总笑容可掬,情绪不错。他与这为过去的手下拉扯起一些一起创业过关斩将的往事,讲得眉飞色舞。随后,才谈到B君的近况,他兴致勃勃地问:“很好吧?是不是干得很顺手?”B君当然要把其现状好好描绘一番:很受老板的赏识,当上经理以后,手下协作也不错,初步估算,在年内可以赢利五十万元。一边说一边觉得很畅快。李总淡然一笑,说:“四五十万吗?我认为太少了。”“就这么个小小的酒店,一年赚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B君小声地辩解道。

    李总一本正经地说:“照我看,你的才能一年应该赚几百万,你太不自信了,在这个小地方藏不下你这条蛟龙,所以我看你在这儿是大材小用啊!还是回去跟我干,怎么样?”

    B君感到非常意外:“李总,你不是开玩笑吧?我刚出来,你还要我回去……”李总慢悠悠地说:“我想问题和做事情向来都是认真的。”B君为难地苦笑:“我连公司的房子都退了,回去还有位置么?”

    李总道:“你错了,我们公司的一贯做法是人走了房子留给他,你在小酒店里太屈才,所以留下这句话:你愿不愿来,我都等着你。”

    B君果然返回公司,一年后,经过东拼西杀,为公司获利几百万。

    我们都渴望被赏识和赞美,而且会不计一切地去得到它,但是没有人会理会阿谀奉承这种不诚恳的东西,也没有。人稀罕那些居高临下的美言。领导者自然不会对下属阿谀,但是居高临下的美言却时常会显现出。

    要成为人类有效的领导者,卡耐基告诉你一个原则:赞美最细小的进步,而且是赞美每一次进步,要诚恳的认同和慷慨的赞美。

    唯有放下架子,真诚恳切,才能做到这些。诚意就是万灵丹,威廉·詹姆斯告诉我们:“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处于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肉体和心智能源的很少一部分,往大处讲,每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但往往习惯性地未能运用它。”

    松下幸之助创业两三年,多少也有了一些客户,店员也雇了四五个,记得某个夏天的下午,白天努力做完工作,傍晚就收了工冲凉(一种洗澡方式,用直径大约二尺半的木制水盆盛水,在里头洗澡),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这种方式洗澡了。但40年前,这种洗澡方式很普遍。就在当时,突然自己有个感觉:“今天做的真不错,自己都感到十分骄傲。”这大概就是一种满足感。这种自我满足的心境,可以说是生活的充足感与生活的真正意义。

    自己告诉自己:“今天干得很好。”这种自我褒奖自己、安抚自己,我认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受人褒奖是件荣誉事。可是要达到自己能够褒奖自己的进步,这样工作,才能真正感到生活的充实感及满足感。

    40年前,辛苦地工作一天,自己满足于今天一天的工作,在木盆里放水冲洗疲惫的身体,然后吃晚饭,那种心满意足的情景,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时对我来说,可以算是一生中最感愉快而惬意的日子。

    后来受到各位客户的爱护,事业蒸蒸日上,而有今天。可是对我而言,个人的满足感、喜乐感,还是以当时最为强烈。

    他还说:不论个人或团体,我们常低估了自己的价值。只有先肯定自我,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实力,突破任何困境。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心态问题。许多着名的成功人士各有特点,但在拥有良好积极的心态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世界冠军蕾顿在奥运会比赛时,在她年轻的运动员生涯中,作了极危险的决策。她在跳跃动作中,得到了完美的十分之后——美国选手在奥运会中,从未达到如此成绩——她竞要求不必要的第二次试跳。她比任何人都更为明白,这个决定有多么危险,她可能会犯点错,滑一跤或表现一丁点的误差,只要一个小失误,在极端严格的规则下,她就会失去她第一个满分,前功尽弃且全盘皆输;然而,她却再一次得到了完美的十分。对她而言,那是她挑战自我,肯定自我的绝对真实的时刻!

    假如你要去一家公司上班,所以你同这家公司总裁有约。他坐在桌边,身子前倾着说道:“如果我雇用你,你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的坏的都说给我听了吧!”

    你将做何回答?你能说出哪些资格、条件来?

    任何公司都要经常盘点,通过检查库存货品,弄清市场动向,自己要卖什么,缺什么、哪些产品过时了。

    个人也一样,需要时常检查自己,问问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才智和技能,是否有能力与同事竞争,是否准备付出成功所需要的时间、思想和精力,自己掌握的东西过时与否。尽可能客观地进行自我检查、评估自己的能力,肯定自我的优势认清自己的缺点。

    5.不可锋芒太露

    想要在事业上一展才华的人,要记得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千万别锋芒太露。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入不知我,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隋。尤其是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期内使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想让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使一个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么至少总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当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着手,于是便容易露出言语锋芒,行动锋芒。

    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年轻人往往树敌太多,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的相处,就是因为言语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而有经验的同事,所以“以缅合欢”,也是因为曾受过了这种教训。

    陈先生在年轻时代以备有三种特长而自负,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狠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他们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是这样的骄傲自负,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不过,他觉悟很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俗语说,久病成良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行锋芒太露,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所安排的荆棘,有人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金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能开口,也是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听见旁人说你世故人情太熟,做事过分小心,不但不要见怪,反而要感到高兴才是。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采用这样的办法不是永远无人知道吗?其实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怕没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就要留意表现的机会,没有真实的本领,就要赶快从事预备。《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更多,而锋芒就是人额头上的角啊!

    6.以柔克刚,老虎头上能拍苍蝇

    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里拔牙是万万不可取的,但如果太岁和老虎要你的命你还动不动,拔不拔?

    杜月笙,旧中国上海滩着名的流氓大亨,十里洋场的“第一号闻人”和“工商界巨子”。其权势之显赫,甚至敢于在“太子”头上动土。

    1948年夏,为扭转全国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蒋介石特派儿子蒋经国督导上海地区经济管制,并组成了逮捕不法之徒的“打虎大队”。恰在这时,杜月笙的三儿子杜维屏因私自套汇港币45万元外汇,被蒋经国查获。蒋大为震怒,立即下令逮捕了杜维屏,这在上海滩引起了巨大震动。

    对杜月笙来讲,从来只有“损”人,没有被人损过。对于蒋经国的下马威,杜氏门徒建议“老师”给蒋经国点颜色看看,让这位“皇太子”知道上海滩不是新赣南。但杜月笙却不动声色,既不向主管方面求情,也不跟亲朋故旧诉苦,反而一本正经地说:“国法之前,人人平等,杜维屏果若有罪,我不可能也不应该去救他。怕什么,我有八个儿子,缺他一个,又有何妨?”其实,杜月笙暗中却在窥探着反击的机会。

    一天,蒋经国把各业巨头约到浦东大楼,准备对杜月笙施加新的压力。杜明知是“皇太子”摆的“鸿门宴”却不便“拒邀”。会议一开始,蒋经国即正色道:“对这次币制改革,上海各界人士热烈赞助者很多,但有少数不明大义的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兴风作浪,影响国计民生。本人此次进行经济检查,若囤积物资逾期不放,一经查出,全部没收,并予法办。”

    蒋经国的话显然是讲给杜月笙听的。岂料他的话音刚落,杜即起立发言:“我儿子违反国家的规定,是我管教不严,我把他交给蒋先生依法惩办。不过我有一个要求,也可以说是今天到会各位的要求,就是请蒋先生派人到‘扬子公司’的仓库去检查检查。扬子公司在囤积的货色方面尽人皆知是上海首屈一指的。今天我的亲友的物资登记查封,也希望蒋先生能一视同仁,把扬子囤货同样予以查封,这样才服人心。”杜月笙还软中带硬地说:“倘若蒋先生吃不准,我可以陪你检查。闲话一句,我身体有病,不能多坐了。”说完离座而去。杜的发言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语惊四座。工商界巨头们不禁暗中佩服这位大亨。杜既然敢在老虎头上拍苍蝇,“皇太子”自然也不会示弱,他立即表示“扬子”如有犯法行为,决不宽恕。

    顿时,“扬子囤货案”弄得满城风雨,街谈巷议,纷纷嘲讽蒋氏家族的丑闻。扬子公司原是一家“皇亲国戚”公司,孔祥熙的大公子孔令侃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孔少爷凭着他是蒋介石的外甥,根本不把“打虎大队”看在眼里。但杜月笙先发制人,蒋经国又不能按兵不动,遂下令查封了“扬子”之仓库。孔令侃立即向小姨妈宋美龄求援,哭诉蒋经国自相残害手足的举止。宋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又搬出了蒋介石。蒋介石听罢原委后,不禁埋怨起儿子来,认为他毕竟出道不久,怎么假戏真做,打“虎”打到自己家族头上来了,结果,扬子一案不了了之,杜月笙的三公子也早在此事了结之前出了监狱。杜月笙以柔克刚救子这一手实在是“辣”呀。

    7.能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合作

    这世界是个大家庭,不能仅靠一个人的能力去完成,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忙才能办成人生的大事情。

    学会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合作做事,是一种方圆技巧。人的某种本能趋势就是与自己喜欢、欣赏的人靠近,同样也就远远地躲开那些自己不喜欢、不愿意打交道的人。然而,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经常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是与自己相敌对的人打交道,这就需要用到一些技巧,那就是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包括你不喜欢的人。

    当遇到与我们意见不一致的人时,应该怎么做呢?

    哈蒙曾被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矿产工程师,他从着名的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德国佛来堡攻读了3年。毕业回国后他去找美国西部矿业主哈斯托。哈斯托是个脾气执拗、注重实践的人,他不太信任那些文质彬彬的专讲理论的矿务工程技术人员。

    当哈蒙向哈斯托求职时,哈斯托说:“我不喜欢你的理由就是因为你在佛来堡做过研究,我想你的脑子里一定装满了一大堆傻子一样的理论。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于是,哈蒙假装胆怯,对哈斯托说道:“如果你不告诉我的父亲,我将告诉你一句实话。”哈斯托表示他可以守约。哈蒙便说道:“其实在佛来堡时,我一点学问也没有学回来,我尽顾着实地工作,多挣点钱,多积累点实际经验了。”

    哈斯托立即哈哈大笑,连忙说:“好!这很好!我就需要你这样的人,那么,你明天就来上班吧!”

    在有些情况下,别人所争论不休的论点,对自己来讲反而不那么重要。比如,哈蒙从哈斯托口中得来的偏见,这时,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去斤斤计较,而是尊重他的意见,维护他的“自尊心”而已。

    敏锐的人在对付反对意见时常常尽量使自己做些“小让步”。每当一个争执发生的时候,他们总是在心里盘算着:关于这一点能否作一些让步而不损害大局呢?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应付别人反对的唯一的好方法,就是在小的地方让步,以保证大的方面取胜。另外,在有些场合,应该将你的意见暂时完全收回一下。

    在洛克菲勒的轶事中,曾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暴客恣意谩骂他达10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神气注视着这一位攻击者,那人越暴躁,他便显得越和善!

    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渐渐的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做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作斗争的,并想好了洛克菲勒将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语去反驳。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不知如何是好了。

    未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的离去。洛克菲勒呢?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成功者每战必胜的原因,就是当对手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

    当然,如果你真的不幸遇上了非常讨厌的家伙,在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上,建议你还是向下文中的林肯总统学习。

    有一次,林肯的办公室突然闯进一位来求职的人,这人连日来访已有几个星期了。他来后照样提出了老问题,要求总统给他一个职位。林肯总统说:“亲爱的朋友,这是没有用的。我已经说过了,我不能给你那个职位。我想你还不如立刻回去的好。”

    那人听了以后变得恼羞成怒,很不客气的大声说:“那么,总统先生,我知道你是不肯帮我忙的!”众所皆知,林肯总统的良好修养与忍耐力是着名的,但此时他真的无法再忍受了。他对那人注视良久,然后从容的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那人的身边,一把揪住他的衣领,拉到门外,然后重重地将门关上。

    那人又推开门,大声吼道:“把证书还给我!”林肯从桌子上拿了他的文件,走到门口,猛地一掷,再次把门关上,回到原位。对此事的处理,总统在当时以及事后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作为一个极为谦和的一国之首,在必要的时候终于生气了。因为此人确实是个无赖,根本不值得林肯运用其他的策略。但凡领袖人物,无一不精通全盘战略。明枪暗箭、冷嘲热讽,甚至在一定的状态下动武,无所不能。他们知道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有自卫的举动,必须挺身而出!我们每个人也一样,不仅要行使我们自己的权利,更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8.让收买战术成为沟通的桥梁

    小娟的工作单位来了一位新的主管,不知是对旧主管还存着一种怀念,还是这位新主管长得不高也不帅,小娟对他始终没有好感。

    其实对这新主管没有好感的并不只小娟一个,包括二位男孩子,几乎整组的同事都“不喜欢”这位新主管。

    可是又不可能把他赶走,自己也不可能调职……

    怎么办呢?小娟有点担心。

    有一天,也就是新主管到任的第二个星期三,新主管宣布请大家吃饭,说是要“大家彼此熟悉熟悉”。

    这种餐会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小娟虽然不太乐意,还是去吃了这顿饭。

    席间,这新主管有说有笑,大家吃得很高兴。

    小娟开始觉得,新主管也满可爱的,其他同事也有同样的感觉。

    一顿饭,就化解了隔阂,真奇妙!

    这位新主管可以说对人性已有相当的了解,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他的困扰。

    虽然是寻常饭局,但从邀请到进行,都包含着许多值得玩味的意义。

    ①从同仁的是否接受邀请,可以看出同仁是否“接纳”他。这种邀请不是命令,但在领导统御及人际互动上,已具有和“命令”差不多的作用,这是任何人都懂的行为语言,因此绝少人会“借故”不去。

    ②饭桌是很好的,可以彼此拉近距离的场合,这位新主管在饭桌上,放下架子,显露他的亲和力,让同仁们认识他“真实”的一面,并制造出他和同仁们在尊严上的“对等、平行”。这种动作一般来说,有相当良好的效果。

    ③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没得吃就没得活,所以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求吃”的生存的历史。上古人类“求吃”以生存,现代人也是如此。固然现代人的行为有超越单纯“吃”的意义,但“吃”还是人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生活基调。而“吃”是要付代价的,因此对于求生存一说,吃也是一种压力,因此当有人“免费”提供你“吃”,暂时或长期免除你这种压力,享受这免费的“吃”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被“豢养”的行为制约,因而改变自己对对方的立场和看法。这种情形,说得抽象一点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求生存残存的记忆,说得更明白具体一些,就是“吃人嘴软”,而越是吃得丰盛,越有这种效果。当然,并不是说请人吃饭就可达到目的,但对于双方关系的增进,是有其人性的根据的,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在餐桌上沟通,有的先吃后说,有的先说后吃,有的则边吃边说。所以有的人说,把对方肠胃搞定,事情已成功了一半。小娟他们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对新来的主管改变印象的。

    除了吃之外,收受金钱、礼物也具有和“吃”同样的效果,“拿人手短”是也!所以公关人员、新闻记者、访客都要又请吃饭送礼物,有没有效?当然有效!这道理和“吃”完全一样。

    事实上,一顿饭、一份小礼物,价值也不可能太高,可是吃了、拿了,自己的判断和态度就会产生变化,就是这么奇妙。

    9.谦虚的陈述问题,避免触犯别人

    骄傲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吹嘘自己的人更会令人生厌,谦虚并不等于贬低自己,而是用另一种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

    对人的性格颇有研究的富兰克林,在早年的时候曾列过一张表,列举各种他所要达到的美德。经过几年的身体力行,他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到了后来,他还找出一件极应当达到的美德。他说:“我在当初改变自己的表里,曾列举了12种美德。但有一天,一个是教徒的朋友告诉我,说大家都认为我很自傲,原因是我在谈话中一贯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有轻视别人的样子。我听了他所说的话,立刻着手矫正这一个缺点,并且在我所列的表上,加上了虚心这一条。直到现在,我虽不敢自夸自己在这一点上有何成就,但在表面上我确实改进了不少。我决心处处避免触犯别人的感情。我还决心换掉自己过去经常使用的,带有武断性质的口头语。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陈述问题时所用的谦虚方式很容易被人接受而绝少遭人反对。

    “我在矫正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我要克服我自己的本性,但习惯成自然,慢慢的我也就习惯了。同时,我在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处处注意谈话的艺术,我时常压制自己,而让别人做一个擅长雄辩的人。”

    富兰克林虽自认成功是虚心所致,但宽容与温和的效力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谈话中你若使用强硬的态度,我想对方一定会立刻反对你或敌视你,这样一来,你是肯定不能收到好的谈话效果的。

    无论你说什么样的话,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你的话是有意或是无意,对方是会仔细听并详细分析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是往往会和你的原意大相径庭的。比如,你在叙述一件自以为得意满足的事情,你认为这样可以表现你的胆量,你的机警和长处,但别人是否会有同感呢?也许有,也许没有,这就要看你如何运用你的表情、你的谈吐去影响别人与你有同感了!

    这样说,并不是叫你隐藏自己的长处,也不是叫你贬低自己的身价,更不是叫你在谈话中缄口不言。只是想要你这样做:假使是你和一个朋友交谈,你说的话只能占50%左右;如果是三个人交谈,你说的话只能占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是10个人一起谈话,你说的话就应该占十分之一左右。总之,你无论在一个什么环境之下,说话要选择一个适度,只有这样,才容易使别人觉得谈话的气氛平等融洽,大家才会感到轻松愉快。

    10.运用模糊语言,留下进退余地

    运用模糊语言是社交场合尤其是谈判中经常使用的留有余地的重要手段。因为受到人的思想情绪、谈判内容、周围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谈判的过程一般来说总是复杂多变的,节外生枝、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因此,谈判的过程中,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能说“满口话”,要使说话具有一定的弹性,给自己留下可以进退的余地。

    模糊语言灵活性高,适应性也强。谈判中对某些复杂的论点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时就可以运用模糊语言来避其锋芒,以争取时间作必要的研究和制定对策。

    比如在外交会谈中,客人友好地邀请主方去他的国家访问,主方应按照礼节高兴地答应下来,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轻率确定具体日程,这时常以模糊语言作答:“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去贵国访问。”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是一个月、一年、几年之内,甚至更长时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这样既不会使对方不快,又不使自己为难。

    又如对某些很难一下子回答的要求和问题,可以说:“我们将尽快给你们答复。”“我们再考虑一下。”“最近几天给你们回音。”这里的“尽快”“一下”“最近几天”都具灵活性,留有余地,可使自己避免盲目做出反应而陷入被动局面。

    11.失言了要及时弥补

    人有失足,马有漏蹄。失足了可以再站起来,失蹄了可以重新振作,而人失言了可以用妙语去弥补。

    作为空姐,朱莉叶小姐常常接受严格的语言训练。尽管这样,她有时还是不免失言。

    那次在的航线上,她和往常一样本着顾客至上的服务精神,热情地询问一对年轻的外籍夫妇,是否需要为他们的幼儿预备点早餐。那位男顾客出人意料地用中国话答道:“不用了,孩子吃的是入奶。”

    没有仔细听这位先生的后半句话,为进一步表示诚意,朱莉叶小姐毫不犹豫地说:“那么,如果您孩子需要用餐,请随时通知我好了。”他先是一愣,随即大笑起来。朱莉叶小姐这才如梦初醒,羞红了脸,为自己的失言窘得不知如何是好。

    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无论凡人名入,都免不了发生言语失误。虽然其中原因有别,但它造成的后果却是相似的,或贻笑大方,或纠纷四起,有时甚至不堪收拾。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在辩论会上属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记者立即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改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决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进行了报导,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论辩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相比之下,里根就表现得高明许多。

    一次,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国,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滔滔的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时间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下,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①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②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③改义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12.顾左右而言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

    “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教师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说法显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师起身反驳:

    “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尔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会场有人轻轻鼓掌,然后是一阵静默。而静默似乎比掌声对校长更有压力和挑战意味。校长没有恼怒,反而“嘿嘿”地笑起来,他说:

    “大家都看到了吧,王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既要撤退,就不宜作任何辩解,辩解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

    13.必要时装糊涂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有一句着名的格言:“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现实人生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做人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0”时再认真,不失原则。人格呢,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难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来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邪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癫,而他本人则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专捡达官显贵“开刷”,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真正是“参”透、“悟”透了。所以当你面对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14.逢人只说三分话

    坦率不是告诉你自己不留秘密,而是说话太多往往会祸太多,切记:祸从口出。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活,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淡,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尤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是,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15.调侃自己也是获得人缘的技巧

    如果我们能够常常以自己可笑的地方,开开玩笑,一定可以赢得许多朋友的友谊。因为你尊重别人,取笑自己,正可以表示你是把自己看做和朋友一样处于同等地位。

    美国着名律师曹特是一位善讲自己笑话的人。有一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他登台演说时,先替他介绍给听众说:“他算得是我国第一位公民!”

    曹特似乎很可以立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模大样地开着玩笑说:“诸位静听,第一位公民要开始演讲了”。但是他如真那样做,他便是一个没人瞧得起的傻瓜了。

    那么该如何说呢?他不但要利用这个介绍词幽默一下并且还要从中获得听众的好感。他说:“刚才校长先生说的一个名词,我起初有些听不太懂。第一位公民——是指什么呢?现在我才想到,大概他是指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常提到的公民。这位校长先生一定是研究莎氏戏剧极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绍时,一定又在想到他的戏剧了。诸位听众一定知道莎士比亚是常常把许多公民穿插在他的戏剧中,充任不关紧要的角色,如第一个公民,第二个公民之类,这些配角每人所说的话大都只有一两句,而且多半是毫无口才,没有高明见识的人,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好人,即使把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换一下,也根本不会显示有何不同之处。”

    这真是一篇聪明绝顶,竭尽幽默能事的妙论!他把校长先生替他戴上的高帽子,丢给大家去戴,显示自己是与听众站在一样的地位。同时他的言语措词也是高人一等。如果他改用一种庄重的态度,简括地说:“校长先生说我是第一位公民,大概是在说我是一个舞台上的配角。”结果决不会那样生动有趣,使得听众笑逐颜开。

    16.事说三次不好听

    如果常在言谈中“否定对手,”则会令对方难堪、生气,甚至产生言语和肢体上冲突。

    小慧是我的好朋友,漂亮大方又有人缘,结婚当天贺客满堂,众人认为新郎新娘两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小慧也非常高兴,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礼进行时,小慧透过头纱,偷偷地斜瞄了一下英俊体贴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与满足,心想不久就将展开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后一个月,小慧开始觉得生活上不尽如意,也不若婚前想像那么如公主般美好。她过去习惯在上厕后,将卫生纸丢入马桶旁的小垃圾桶,可是老公却坚持可以丢进马桶内冲掉。两人竟会为了这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吵了一个半小时。最让小慧生气的是,每当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时,老公总是大男子主义地说:“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小慧一肚子气,委屈地跑回娘家住了两天。

    虽然小慧觉得老公很健谈,有时说话也带幽默,但是有时却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里来聊天时说自己老婆:“别的情侣、夫妻是彼此看对眼,我呀,我是看走眼了!”小慧听了,气得白他一眼,一个人走进厨房生闷气。

    尽管事后老公解释说,那些话只是在朋友面前“开开玩笑”而已,但小慧总是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每次都是以“否定别人”来开玩笑?而在家里老是一副“只有他是对的”的样子,动不动就说“你看你,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哎呀,你们女人不会懂的啦!”

    人呀,最怕莫名其妙地被人家“否定”。看这句话——“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这不仅是“否定”,还是“双重否定”呢!难怪听者会怒气冲天、恨意满肚。不过这还算好,另外还有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三重否定”——“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你给我闭嘴!”如果再加上一句“你去死啦!”那就变成“四重否定”了;还有人再上一句:“你去死啦,死了也没有人帮你哭!”看,这不是又变成“五重否定”了吗?

    其实,有些玩笑语的确是脱口而出,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玩笑式的“否定”说多了,也会叫人听了很不是滋味。尤其是“双重否定”“三重否定”,真是抹杀对方的基本自尊,引起他人不悦。

    我还有一个高中同学,有一天和太太吵架后,一气之下住到宾馆去。后来沉思反省后觉得有些理亏,就打个电话给太太:

    “老婆啊,今天晚上做什么菜等我啊?”

    “我啊,我做毒药等你!”

    “噢,这样哦,那你做一份自己吃就好了,我不回来了!”

    呵,真是有够“毒”的!

    批评人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对的,被批评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错的。那你为什么不做个对的人呢?

    美国心理励志大师卡耐基先生多次讲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多年以前,我所办的成人教育班和示范教学会中,多了一个从纽约《太阳报》来的记者。他亳不给我留情面,不断攻击我的工作和我。我当时真是气坏了,认为这是对我极大的侮辱,不能容忍。我马上打电话给《太阳报》执行委员会的主席古斯·季塔雅,特别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以说明事实真相,而不能这样嘲弄我。我当时下决心要让犯错的人受到应得的处罚。

    现在我时常为我当时的举动感到惭愧。我现在才了解,买那份报的人大概会有一半人不会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里面又有一半会把它只当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来看;而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一半在几个礼拜后就把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卡耐基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虽然你不能阻止别人对你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评,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决定是否要让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评的干扰。

    尽可能做你应该做的事,然后把你的破伞收起来,免得让批评你的雨水顺脖子后边流下去。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也曾告诉过卡耐基地在白宫的行事原则:避免所有批评的唯一方法,就是“只要做你心里认为是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要受到批评的。做也该死,不做也该死”。

    任何人好像都有批评你的权力,无论你做任何一件事,你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哪些是听都不要听的,哪些是礼节性地应付,哪些是真正有益于你的工作的。

    “受人尊重”与“生理”“安全感”“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等,是人的五种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语言认同、肯定、赞美中,来增加“自我价值”与“自我尊严”。

    17.耻笑讥讽万不可

    不要以为小节灼伤大雅,相反要注意从小处入手,树立自己的形象,全方位地完善自我,最终使自己登上大雅之堂。

    台北县萧崇烈一家三口灭门血案,在警方锲而不舍的查缉后,已宣告侦破。凶嫌邓笑文被捕后,坦承因受经营堆高机生意的萧崇烈“讥讽”而萌生杀机,并在行凶后担心事情败露,而再杀其妻女灭口。

    邓笑文表示:两个月前,死者萧崇烈用话刺激他、耻笑他,并用手指指他胸前,笑他“没什么用”,开堆高机那么久了,仍然是“给人请(聘雇)”,不像他自己开堆高机没多久就当了老板。对这样的“讥讽”,邓笑文怀恨在心,后来萧某只要与他碰面,就不断嘲笑他,以致使他萌生杀人泄恨之心。

    据警方表示,凶嫌邓笑文心智健全,但因受到对方不断的讥讽和嘲笑而杀人,这成为历年来灭门血案的特殊案例,颇值得社会大众警惕。

    古人早有明训:“言语伤人,胜于刀枪。”许多人常以“嘲弄”他人为乐予,也有部分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戏称未能在比赛中过关的来宾“笨”,或嘲笑比赛者的长相“丑”。有些虽然是属玩笑性质,但总让人觉得不妥,毕竟“尖酸刻薄”“有失厚道”的言事批评,会使听者产生不悦;严重的,正如灭门血案的被害人一般,遭到杀身之祸,后悔莫及。因此,古人说:“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似有其道理,真是叫人不得不谨慎。

    其实,言辞起冲突而萌生杀机的情况,不只是咱们这里会发生,其他民族亦有所闻。法国巴黎有一名“美食专栏作家”,经常在文章中特别赞誉某家餐厅,或严词批评某些餐厅的菜肴。有一次,此专栏作家在专栏中对一餐厅的菜色做“像猪食”的评语,以致激怒了餐厅老板。该老板事后特别再请此美食专栏作家去试吃“精致美味的佳肴”,不料美食专家吃完后脸色大变,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时气绝死去。餐厅老板被警方逮捕收押后,坦承“设毒宴”下毒,他说:“批评我们的美食像猪食的人都该死!”

    这真是叫人瞠目结舌,“专栏作家”们下笔时可得小心点,就像你说话一样,若言词过于尖酸刻薄,批评太过分,可能也会“惹祸上身”。

    事实上,不管是男人或女人都一样,只要被一些不中听的话激怒,都可能会因情绪状态失控,而口出狂言,大打出手,最后鼻青脸肿。宜兰县头城镇有两家相邻的家具行,因同行竞争而相忌,又因轿车被刮痕而引起言语冲突,于是两家除了动口怒骂、动手狠捶互殴外,又用口“互咬”。结果,41岁的林先生鼻子被咬落于地,他忍着疼痛拾起半截鼻子,赶至罗东博爱医院求救缝合,男一方是53岁的许先生,也在“口齿互咬大战”中,下巴被咬下一块肉,鲜血溅满脸孔和家具,也痛苦万分地赶赴医院缝了十多针。

    上述因说话而遭到杀身之祸、或打得鼻青脸肿、咬掉下巴的实例,似乎叫人觉得不可思议,或有些好笑,不过,也让人再次想到丧家之身,言语占八分。

    “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的人哪顾得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错矣!

    不拘小节常被人看做是大度潇洒的表现:知道吗?大事全部是由不起眼的小事组成的,唯有把每件小事做好,才有可能成大事业。更何况,许多生活社交上的所谓小事也许不会给你带来明显的财富收入,但却是一个人修养素质的全部体现,是一个人潜在的形象及人际资源方面的投资。

    给我触动很大的是一位同学的话,他说他不会同我们另一位同学合作。我很惊讶:大家都是同学,生意上又可互惠互利,为什么呀?他说:“这么多年了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我听着他嚼口香糖的声音就想吐。还有我拉他去跟人家谈判,出来后我真为有这样的同学而丢人,他的形体语言太夸张了,时而摇头晃脑,时而拍手大笑,让对方觉着我们跟人家不在一个层面上,怎么做生意啊!”

    这位同学人不错,也有不少其他优点,但修养、礼仪上的这些小问题竟然给他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有的人也许腰缠万贯,但却言辞卑鄙,举手投足好像个下里巴人;有的人口袋里没几个钱,衣着打扮也非名牌,但就是举止大方,气度不凡,让人不敢小瞧。比如说走路这样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行为,有的人走路时低头驼背,无精打采;有的人则挺胸抬头,气度轩昂;有的人左摇右晃或连蹦带跳;有的人则端庄大方,沉稳干练,等等。同样的道理,站姿、坐姿、吃相、着装等无一不向别人传递着你的修养品味、性格学识等多方面的信息。

    18.说话不能直肠子

    说话要学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就是善于“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做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了。”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不是事实。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可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待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向对方发出某种寓着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做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做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本事。

    19.说话时不可忽视神态举止

    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他还对此列出了一个公式:

    信息的传递=7%言语+38%语音+55%表情

    虽然人们是用语言交谈,用语言传播信息,但语言并不是说话的全部。无论是说话者还是听话者,信息的准确传播和接受,都还得借助双方的表情、姿态、动作等肢体语言。

    真正会说话的人,不仅会用嘴说,还会用表情和肢体语言。事实上,肢体语言本来就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方式,只要通过眼神、表情、手势或姿态等,就能把自己的心意传达给对方。

    事实上,一个人的讲与听的过程,是交替使用眼睛和耳朵的过程。

    根据美国的语言专家研究,人的感觉印象中,有77%来自于眼睛,14%来自于耳朵,9%来自于其他感官。

    因此,当我们与人交往时,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表情,是否已经被对方所接受。

    有的人一开口就滔滔不绝,但别人却不爱听、听不懂,或者根本不想听。

    究其原因,问题很可能就出在他的神态举止上。

    神情倨傲,会伤害听者的自尊心;态度冷淡,会令听众失去听的兴趣;举止随便,会使听众对你不够重视;表情卑屈,会使听者产生怀疑;动作慌乱,会动摇听众对你的信任感;面容过于严肃,会使听众感到压抑和拘谨……可见,善于说话的人,其一举手、一投足间,都将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

    20.坦率道歉可以赢得对方的心

    言语失误是难免的,失误了,后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使失误带来的坏后果达到最低点。

    被誉为“小旋风”的流行歌手林志颖,一次有人问及他对“四大天王”的看法和对郭富城的印象,林志颖故作诙谐道:

    “四大天王么我不知道,郭富城嘛,他是我爸爸吧?”

    一语既出,举座哗然,人们纷纷指责他不知天高地厚。后来,他为补救失误,重塑自我形象,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示:

    “说那样的话我深感遗憾,我愿公开向郭富城道歉。”

    至此,那场所谓“林氏名言”的风波才算平息下去。它说明,对待言语失误,有时公开道歉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掩饰来得高明。

    必须指出,“坦率”的目的仅在于把问题讲清楚,这不等于“直率”,解释也必须讲究策略。做错事情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自我羞辱一阵,然后去向人低声道歉,接着便灰溜溜地离开。

    但许多情况下,仅靠一句“对不起”是不足以获得谅解的。以博拉的事件为例。有一次博拉在同同事谈话时称其上级是“机器人”,结果被上级知悉。于是博拉给上级写了一张条子,约他抽空谈一谈,上级同意了。

    “显而易见,我用的那个词绝无其他用意,我现在倍感悔恨。”博拉向上级解释说,“我之所以用‘机器人’之类的字眼,只不过是想开个玩笑,我感到上级对我们有些疏远、麻木。因此,‘机器人’三字只不过是描述我这种感情的一种简短方式。”上级为博拉合情合理的解释和自我批评而深受感动,他甚至当即表态,说要努力善解人意,做个通情达理的人。

    把问题讲清楚,通过这种方式,博拉帮助上级做到了平心静气,并顺利地解决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危机。

    诚然,推卸责任是我们找借口辩解的一种方式,然而,问题不在于我们要找借口辩解,而在于我们辩解时不能太直率、太尖锐。

    21.尽量使自己的话避免被别人误解

    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聚集成的,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工作性质也不一样。在众人聚集的工作场所里,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误解,甚至是摸不着头绪的纠纷。

    当遭人误解时,进行工作就会显得困难重重,夫妻生活也会失去和谐,不但是自己的损失,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甚至团体的利益。

    所以,必须具备一套化解误会的说话术。这里首先谈谈造成误解的几种原因。

    ①言词不足。有的人不管是在表达信息,或者说明某些事情时,常常在言词上有所缺失,结果弄得只有自己明白,别人一点也搞不清真相,这种人就是缺乏“让对方明白”的意识,以致容易招来对方的误解。比如,英军有一个团买了一头驴子作为吉祥物。不幸的是,没有几天驴子就死了。由于团长出差在外,于是副团长便打了个电报给团长:“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还是等你回来?”如果改成“驴子不幸逝世。再买一头驴,还是等你回来再买?”就不会闹笑话了。

    ②过分小心。有的人不管什么事,都顾虑过多,从不发表意见。因此,个人的存在感相当薄弱,变成容易受人误会的对象。

    这样的人总希望对方不必听太多说明就能明白,缺乏积极表达自己意见的魄力。对于这种类型的人而言,含蓄并不是美德,这一点要深刻反省。

    ③自以为是。这一种人是头脑聪明,任何事都能办得妥当,但是却经常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即使着手一件新工作,也从不和别人照会一声,只管自作主张地干活。这么一来,即使自己把工作圆满完成,上级及周围的人也不会表示欢迎。

    ④外观的印象不好。人对视觉上的感受印象最深刻。虽然大家都明白“不可以貌取人”,但是,实际上双眼所见的形象,往往成为评判个人的标准,这个印象可能是造成误解的原因。如果让周围的人有了不好的印象,且造成误解,若不早点解决,恐怕不好收拾。

    ⑤欠缺体贴。纵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若造成对方的不快,恐怕也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误解。甚至是一句安慰、犒劳的话,如果对方接受的方式不同,也可能变成误解。因此,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先考虑对方的状况以及接受的态度。

    那么,怎样才能尽量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

    ①不要随意省略主语。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

    “大,大。”

    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着:

    “大,大。”

    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

    “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

    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

    “头,头,我说的是头大。”

    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哧”一声笑了。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②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③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在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文言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不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表达。有这样一件事:有个小伙子,年过30仍没娶妻,他母亲非常着急。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几天后,他写信告诉母亲:“女方爽约”。母亲非常高兴,认为约会是爽快的,逢人就讲儿子有对象了。一年后,母亲要求见见姑娘,儿子才把“爽约”解释清楚。母亲连连责怪儿子话没说清楚,耽误了时间,小伙子也后悔莫及。如果小伙子当初把“爽”,字改为“失”字,或许早就有妻室了。

    ④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书面语要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你的话明白、动听,减少误解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

    “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

    “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还是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22.注意选择话题

    语无顾忌的人肯定要吃嘴上亏,只有有选择的去说才能成为方圆做人的高手。

    人类大都习惯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和气氛来招待对方,和对方洽谈公事。其中也有不少人表现出颇具匠心的诀窍和高见:

    “喝酒的时候,根本不适合讨论公事嘛!”

    所谓粗俗的人指的就是这样的人吧!因为高级餐厅、酒吧等消费场所,如果与重要的客户在此商谈,花费了一大笔钞票,而生意却没有谈成的话,那不等于将大笔钞票付之流水了吗?在酒廊洽谈公事妥当与否,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过把对方邀至这种豪华的气氛里洽谈,也是使对方处于一种畏缩的心理状态,而不易说谎的一种手段。

    根据商谈的内容而选择场所或气氛是自不待言的,访问对方的家庭也是洽谈公事的方式之一,因为每个人在自己家里,会完全解除了心理上的武装。因此,在家庭内没有让他继续戴着假面具的必要,结果,他也就只有以他的真正面目与别人交往了。

    同时,人们一旦被你看穿真面目以后,至少在你面前,也能导致缓和心里武装的后果。换句话说,不愿被人所知的内幕被人揭穿时,基于某种意义而言,他心理上的弱点已经落到你的手上,也就等于是处于上风的地位了。

    所以,如果想要使会谈顺利进行的话,选择场所、气氛,也是达到目的一种重要手段。

    男士们要注意,绝对不可以诽谤女人。

    有些男人天生就被女人所厌恶,而他本人对女性也很直率:

    “那种女人真讨厌!尖酸刻薄,品味又差……”

    “说话那么露骨,毫不保留,真是受不了!”

    其实,经常毁谤女人的男人,才愈会被女人所厌恶。

    人类害怕掌握着自己弱点的人,这是男女共同的特性。世上没有任何女人会因为别的男人称赞自己、夸奖自己而感到愤怒或厌恶。

    无论哪一种行业,都有女性存在,在工作上如何与女性相处,也是挺重要的一门学问。

    “甲先生好棒哦!”

    “乙先生最讨厌了,不过最近来的那个男孩子好可爱哦!”

    她们在日常的会话中,会透露类似这样的情感,女性所喜欢的男人,即使要她代为倒茶泡咖啡之类的琐事,她们也会欣然接受,但对讨厌的男人就不一样了。“喂,倒杯茶来。”“你自己倒茶都不会啊!我又不是为了替你们倒茶才来这上班的!”

    像这样,如果不能与她们保持适当的友好关系,连芝麻大的小事,也非得你自己亲自处理才行。

    “经常麻烦你真不好意思,下次有空请你吃顿饭吧!”

    不要忘了经常对她们表示谢意,如此一来,无论什么事,她们都愿为你代劳,帮你解决。此外,对女人的称呼也很重要。女人都对自己的立场抱有相当的敏感,一旦你刺激了对方的立场,就等于和她们为敌一样,所以对这样的小姐,应该采取尊重的方法才行。如果一不小心冒犯的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的。

    总归一句话,和工作上的女性来往,与其对他们亲切,倒不如轻轻地夸奖她们几句来得有效,这样才是聪明的做法。

    但假如超越某种亲密程度的时候,她们也毫不加以隐瞒,反而会加以宣扬。我们也常能耳闻类似的话语:

    “喂,你们不觉得科长跟那小姐有点奇怪吗?”

    一旦公开化时,这样的关系就会演变成工作上的障碍,同时也可能发展成责任问题。这就是不懂得如何与职业女性相处之道的结果。当心不要使女性反感,以免有害工作的进行,或避免被女性厌恶,以免妨碍晋升的机会等等。这些都是男人需要研究的课题。

    夸奖男人的时候,以在背后夸奖再经由第三者传达到当事入耳里的方式,最具效果。但夸奖女人的时候,无论哪种场合,都应面对面毫不考虑的直接称赞,而且要不厌其烦地用各种方式赞美。

    23.不要过分责备别人

    有一位李先生,毛病比上面所说的那位先生好些,不过只是喜欢跟别人争辩,借以卖弄自己的学识而已,如果你不跟他争辩,他倒也不会来麻烦你,伤害你。

    这位李先生,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忠实、不说谎、不伪装,也从来不投机取巧,不做一点亏心事,更不占别人便宜。

    像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不受别人欢迎呢?

    原来他过分看重了自己,以为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以为人人都应该以他为模范,为导师。因此,他就喜欢随时随地地去教训别人,指导别人。看见别人有一点点缺点,就加以批评、指责,像大人管小孩,老师对学生一样,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态。甚至常常有意地夸大别人的缺点,把别人的一时疏忽或无心的过失,说成是存心不良或者行为不端。

    同时他又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什么不恭敬、不忠实之处。如果他吃了别人一点的亏或受了别人一点点欺骗,那他就把对方当作罪大恶极、无耻之极的人,加以攻击、嘲笑、讽刺或漫骂不已。

    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是多么可怕,到处都会激起别人的憎恶与反感。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做一点错事,这自然是干该万该、十分正确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以为别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

    对别人的过失与错误,首先要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认识不清,也可能只是一时疏忽,有时还可能因为求好反而犯了错误,主观上求好,而客观上犯了错误。除了一些真正与人为敌的社会败类,应该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们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别人的错误,在不伤别人自尊心的原则下,诚恳而婉转地加以解释与劝导,安慰他们的苦恼,鼓励他们改正,自己吃了亏,受了骗,只要以后小心提防,不再上当就行了,不必就因此而跟对方结下深仇大恨,应留给对方一个悔改的余地。倘若一个人得罪了你,你不但不跟他计较。不向他报复,反而原谅他、宽恕他,必要时,还去帮助他,在一般的情形之下,他多半会对你十万分地感激,十二万分地惭愧,往往也会因此受了你的感化,痛改前非的。

    24.以理服人很重要

    假如你在愤怒之下,对别人发作一阵,你的气也许会随之消失,心中也高兴了。但是别人呢?当你高兴时他能分享到一点吗?

    美国总统威尔逊讲过:“假如你握紧两只拳头来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诉你,我会把拳头握得更紧;但假如你找我来,说道:‘让我们坐下商谈一番,假如我们之间的意见有不同之处,看看原因何在,主要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们会觉得彼此的意见相去不是十分远。我们的意见不同之点少,相同之点多,并且只需彼此有耐性、诚意和愿望去接近,我们相处并不是十分难的。”

    某工程师嫌房租太高了,要求减低一点,但是他晓得房东却是一个极固执的人,他说:“我写给房东一封信说,等房子合同期满我就不继续住了,但实际上我并不想搬家,假如房租能减低一点我就继续租下去、但恐怕很难,别的住户也曾经交涉过都没成功。许多人对我说房东是一位很难对付的人。可是我自己心中说:‘我正在学习如何待人这一课,所以我将要在他身上试一下,看看有无效果。’

    “结果,房东接到我的信后,便带着他的租赁契约来找我,我在家亲切招待他。一开始并不说房租太贵,我先说如何喜欢他的房子,请相信我,我确是‘真诚的赞美’。我表示佩服他管理这些房产的本领,并且说我真想再续住一年,但是我负担不起房租。

    “他像从来不曾听见过房客对他这样说话。他简直不知道该怎样处置。随后他对我讲了他的难处,以前有一位房客给他写过40封信,有些话简直等于侮辱,又有一位房客恐吓他说,假如他不能让楼上住的一个房客在夜间停止打鼾,就要把房租契约撕碎。他对我说:‘有一位像你这样的房客,心里是多么舒服。’继之不等我开口,他就替我减去一点房租。我想能多减点,我说出所能负担的房租数目来,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临去的时候,他又转身问我房子有没有应该装修的地方。假如我也用别位房客的方法要求他减房租,我敢说肯定也会像别人一样遭到失败。我之所以胜利,全赖这种友好、同情、赞赏的方法。”

    有一段关于风和太阳的神话。风和太阳争执谁的力量大,风说道:我能证明我的力量大,看,地下正走着一个老者身披大衣,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把大衣脱掉。

    于是太阳躲进乌云里,风使出他的威力狂吹,但是风吹得越大,那老者越用手拉紧他的大衣。

    最后风筋疲力尽了,停止了,太阳从云彩里走出来,开始对着那老者和气地笑。不久那老者便用手拭他前额的汗并将大衣脱去。于是太阳对风说:“仁慈和友善永远比愤怒和暴力更为有力。”

    这个是有趣的寓言,但愿也能给你一些深刻的启示。

    25.烧香看菩萨,说话看对象

    同样一句话,你对甲说,甲肯全神贯注地听,你对乙说,乙却顾左右而言他。这时候对甲说,甲乐于接受,那个时候对甲说,甲觉得不耐烦。这除了表示甲乙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也表示甲前后的心情不一样。

    当年赵高要陷害李斯,对李斯申说秦二世的行为不对,劝李斯进谏,并约定秦二世有闲时候,代为通知李斯。有一天李斯应约进宫,二世正与姬妾取乐,看见李斯进来。心中很不高兴,而李斯却茫然无所知,正言进谏,二世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二世便开始发牢骚,说丞相瞧不起他,什么时候不好说,偏在这个时候来啰嗦!

    李斯的杀身之祸也就是因为如此。可见你要向对方说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宜。对方正在工作紧张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焦急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盛怒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放浪形骸的时候,也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更不要去说话。只要有上述几种情形之一,你去说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说话的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诉也是意料中的事。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和失意的人谈你得意的事,你不但不知趣,简直是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情,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和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至多与你作表面的应付,决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你要诉苦,应找同情形的人去诉,同病自会相怜,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稍舒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且自鸣得意,结果招人骂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无意中还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使你觉得满腹牢骚,如有骨鲠在喉,不免逢人就诉,结果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你是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时,也与你说话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

    26.从对方得意的事情说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得意的事情,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是另一问题,而在他本人看来,却认为是一件值得终身纪念的事。你如果能预先打听清楚,在有意无意之间,很自然的讲到他得意的事情,只要他对你没有厌恶的情绪,只要他目前没有其他不如意的刺激,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他一定高兴听你说的。

    你在社交处世时,说话做人要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过分推崇,否则反而会引起他的不安。对于这件事情的关键,要慎重提出,加以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得他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这种境地,他自会格外高兴,自会亲自演述,你该一面听,一面说几句表示赞赏的话,如此一来,即使他是个冷静的人,也会变得和蔼可亲,你再利用这机会,稍稍暗示你的意思,为试探,作为第二次进攻的基点。这不是你的失败,而是你的初步成功,对于涉世经验不丰富的人,得此成绩,已不算坏,你若想一举成功,除非对方对你素有交情,又正逢高兴的时候,而且你的谈吐又是很容易令人接受的,否则千万不要存此奢望。

    不过对方得意的事情要从哪里去探听,那当然要另谋途径,试就你的朋友之中,有否与对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的,向他探听当然是最容易的。你如能留心报纸上的新闻,或其他刊物,平日记牢关于对方的得意事情,到时便可以应用。此外随时留心交际场中的谈话,像这些时候谈到对方得意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必须注意,对方得意的事情,是否曾遭某种打击而消灭,如有这种情形,千万勿再提起,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反而对你不利。因为对方在高兴的时候,你的请求,易于接受,对方不高兴的时候,虽是极平常的请求,也会遭到拒绝。比方他新近做成一笔发财生意,你去称赞他目光准,手腕灵,引得他眉飞色舞,乘机稍示来意,也是好机会。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全在于你随时留心,善于利用。

    不过当你提出请求时,第一要看时机是否成熟。第二说话要不亢不卑。过分显出哀求的神情,反而会引起对方藐视你的心理。你的心理尽管十分着急,说话表情,还是要表示大方自然,并且要说出为对方着想的理由来,而不是为你自己打算。

    27.含含糊糊意义大

    一切透明化,并不是不好,而是绝对化的结果,势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合理的含含糊糊,实在比绝对不含含糊糊要好得多。

    曾经有一位长辈,叮咛过这么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弄明白了,也就差不多了。”当时年纪轻,实在摸不着底细,不知道其所交代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四十岁以后,逐渐领悟到“清清楚楚的含含糊糊”和“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各有其说不出来的奥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含含糊糊是我们清清楚楚的一种明朗态度。我们觉得他含含糊糊,事实上他已经表达得清清楚楚。最基本的思考点,应该是摆脱“二分法”,不要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当作两个对立的名词看待。再采取“二合一”的观点,体认“含含糊糊中含有清清楚楚的部分,而清清楚楚之中,同样包容含含糊糊的概念”。这样一来,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相辅相成,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彼此排斥和抗拒。

    “近来如何?”

    “马马虎虎。”

    就第三者而言,这两个人一问一答,无不含含糊糊,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然而,站在他们这两人的立场,有问有答,各人获得清清楚楚的讯息,哪里算浪费?第三者看不懂、想不通,那是他们的事,何必为了他们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吃饱了没?”

    “还早得很,像你那么好命!”

    听的人更是含含糊糊,而说的人却清清楚楚。

    “这一件事,我并不放在心里。不过我十分怀疑,怎么有人弄得这么清楚,显然是我们自己人捣的鬼。可是我们这些人自始至终都聚集在一起,根本没有捣鬼的机会,可见并没有内奸。但是,愈想愈不对劲,到底是什么人搞的鬼?”说来说去,显得含含糊糊,其实相当清楚。

    “人死之后,究竟如何?”

    “还没有解决生的问题,何必急于了解死后的问题?”这种答案,算是清清楚楚,还是含含糊糊?

    总经理把李经理请到办公室,先把门关上,再拿出好几张影印的东西,说:“我对你是绝对信任的,不然我也不会跟你明说。我知道你的信用没有问题,但是想不到还是有人告你,而且不止一次。我是不会相信的,所以拿给你,你自己看一看,到底写的是什么事情?看完之后,不必交还给我,把它烧掉算了!”

    如果你是李经理,会认为总经理说得清清楚楚呢,还是含含糊糊?究竟他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社交上的对话,经常出现“说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以便配合必要时“我说是说得不少,但是我真的没有说什么”的推托之词。对精明人而言,学习说得含含糊糊,好像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但是身为精明人,必须明辨,“含含糊糊”绝对不是“糊糊涂涂”。

    “差不多先生”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含含糊糊型的,凡事差不多,究竟差多少却心里有数。另一种则是糊糊涂涂型的,凡事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到底差多少。前者大家颇为喜爱,后者却众人皆厌恶。

    一句“差不多先生”,就要概括所有精明人,这种人应该明白,自己就是属于糊糊涂涂的差不多先生,哪里够资格嘲笑其他的精明人?

    听见“差不多”,马上警觉是真的差不多,还是客气的、给人面子的差不多。这种人大概不至于随便嘲笑差不多先生,是属于喜欢含含糊糊的君子。

    为什么含含糊糊却可以称为方圆做人呢?

    首先,应该确立含含糊糊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不应该含含糊糊的时候,绝对不能含含糊糊”。任何时刻都要“站在不含含糊糊的立场来含含糊糊”,而不是随时随地都随意含含糊糊。

    “这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这时候我们不知道“差不多”的意思是含含糊糊还是糊糊涂涂?必须等到二十天之后,从结果上面来分辨。二十天果真完成,证明属于含含糊糊型;二十天还没有完成,当然是糊糊涂涂型。

    结果呈现出来的时候,才能够断定真假。时间一去永不回头,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悔感。

    回答“差不多二十天”的人,如果一向信用良好,我们信得过他,可以相信他只是答得含含糊糊,内心却清楚得很,二十天必定能够完成。若是过去的信用欠佳,我们就会怀疑,他可能是位糊糊涂涂的差不多先生。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我们实在容易判断差不多到什么程度。

    不管什么情况,我们对于“差不多二十天”的说法,总是相当费猜疑,特别是现代工商社会,大家更不愿意承受这种多余的压力。

    然而,这并不表示一定不能说“差不多二十天”这样的话。不过它的真正用意,应该是“二十天左右,还可以商量”。

    “这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

    “十二天可不可以?”

    “没有办法,最少要十五天。”

    “那么,就十五天如何?”

    “好,没有问题。”结果不是十分清楚吗?

    差不多二十天,目的在替自己留下一些余地,不要每一件事都计算得那么精准,把自己逼得透不过气来。

    听得懂的人,自然知道进一步讨价还价,把所需要的时间确定下来,既不必埋怨对方含含糊糊,也不必因为厌恶对方的语气而懊恼。

    再说,应该明白含含糊糊的运用技巧,那就是“先含含糊糊地抵挡一番,赶快去追究真相,务求弄清楚,才能罢手”。抵挡一番,暂时保留自己的面子;不赶快去弄清真相,终究会没有面子。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我并不清楚。”说得肯定而明白,也够诚实。但是听的人感受如何?不是觉得“不负责任”,便是认为“迷迷糊糊”。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我并不清楚,我去问问看。”同样明白而诚实,加上一些补救的动作,如果在场没有外人,当然勉强可以接受,若是当着外人的面,请问如何交代?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已经快要完成了。”含含糊糊地抵挡一番,保住大家的面子,事后赶快查明,并且具体地提出数据,才会长久地有面子。事后自己认为反正已经抵挡成功,一直含含糊糊下去,就会变成糊糊涂涂,不再是含含糊糊了。

    人要面子乃是常隋,有了面子,应该设法保持,以免失去面子。

    还有,应该掌握含含糊糊的真实诚意,那就是“为了更大的和谐,把伤害减轻到最低限度”。

    “听说小李的父亲拿商人的回扣,有没有这回事?”

    “我不太清楚。”明明知道得十分清楚,只是不愿意一传再传,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多次伤害,这是慎言积德,并不是糊糊涂涂。

    “老王那一天大发脾气,要把他的儿子送到派出所去关起来。”说话的人其实不清楚事件的真相,只想借此套出内情。

    “事情差不多就是这样。”含含糊糊的答语,就不会活活被套进去,成为是非的传播者。

    “不是这样。是他的儿子偷窃邻居的钱,邻居把前次被偷的珠宝也算在他身上。老王一气之下,才把他儿子送到派出所,控告邻居诬赖。”若是清清楚楚地陈述事实而对老王造成伤害,就必须考虑有否必要。

    在某些场合,把事实说清楚,可能助长某些人的扭曲力量,清楚的陈述容易为有心人所利用,不如含含糊糊来得妥当。

    精明人喜欢含含糊糊,因为正当而合理的运用,时常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有很多事情根本讲不清楚,也有很多事情愈讲得清楚,问题愈多。

    我们的倾向好像是:大家含含糊糊,自己吃一点小亏也就算了。如果要说清楚,那就要说得清清楚楚,丝毫都不肯让步。

    28.人话鬼话都要说得潇洒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一般是用来批评别人的油滑、投机、不诚恳的,可以说是一句骂人的坏话。

    方圆做人要你重新看待这句话。

    “见人说人话”,就可以和“人”沟通。

    “见鬼说鬼话”,就可以和“鬼”沟通。

    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那么就不通了。

    所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沟通”的秘诀,也是和人相处、交朋友、给人好印象、了解对方的秘诀,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那是油滑、投机、不诚恳呢?

    这句话也就是说:和对方交谈时,应尽量使用对方能够认同的语言,并说对方熟习、关心的话题!

    比如说,和南部的欧吉桑说话,最好用台语,和客家人说话,最好用客家话……说得不道地没关系,只要你说了,便能获得他们对你的认同。在话题方面,比如你和有小孩的女性说话,可说说孩子教育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贸易公司职员说话,可说说景气问题……说得不深入没关系,只要你开口了,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告诉你很多关于他自己和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你还善于引导,他恐怕连心事都要掏出来了。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人际关系上是很有用的一招,它的厉害在于抓住了人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在言语上让对方的自我获得满足,对方的防卫意识便会松软下来,并且把你对他的客套、亲切,当成你对他的关心,于是就对你产生好感。结果是,你了解他已有三四分,他对你却还一无所知。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不一定会和对方建立亲密的关系,但绝对是接近对方,和对方建立初步关系的好方法,如果你能这么做,那么保证你受益无穷。

    不过,“人话、鬼话”是需要学习训练的,也就是说,你要:

    1.训练自己和人交往时,多谈“您”,而少谈“我”;如果你喜欢谈“我”,那么你就很容易把别人对你的客套当成关心。

    2.多了解各种行业的特色和动态,学习不同族群的语言,了解多了,自然能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什么人都可以交往了。

    29.方圆人的真经:少说多听常点头

    要“多听少说常点头”并不容易,其实这并不抵触自己的原则,只有这种处世的柔软才不易断,才能持久,才能存在。

    一位少年只身离家,要到外面打天下,临行前,他的父亲告诉他:“多听少说常点头”。

    这位父亲真是个尝过人性滋味的人,“多听少说常点头”,真是一颗金丹。

    事实上,这句话相当浅白,不用解释也懂,但为何要如此做,可不是人人能懂。以下就简单一一说明。

    “多听”,就是多听别人说,听别人的做事经验,听别人的人际恩怨,听别人话语透露出来的有关周围环境的讯息……你多听,别人就会因为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

    “少说”,能多听,自然就会少说。少说不但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更可以避免说错话,得罪别人。少说,你就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在群体中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专注和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坚持己见,多点头迎合,并且配合,这样子人人会当你是好朋友,你就没有走不通的道路。

    “多听少说常点头”的原理就在于顺着客观环境,避免凸出自己,为的就是降低别人对你的可能伤害。

    “多听少说常点头”这个原则适合于人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初出社会“多听少说常点头”是学习;中年时期,事业呈现往上的态势,“多听少说常点头”则可减少阻力;到了老年,事实上,老年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如缄默养气,并且多“点头”,鼓励年轻人,否则就无法获得别人的敬重,成为人人讨厌的老贼了。

    30.避讳尊重很重要

    避讳能够在交际中适应他人,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尽量避免给别人带来不愉快。

    清代的康熙皇帝,青年时励精图治,做过不少大事,到了晚年时,年纪大了,头发也花白了,牙齿已松动脱落。这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但他人老心不服老,听到人说他“老”就不高兴,所以左右的臣子深知他的心理,特别忌讳说“老”一类的字眼,从不在皇上面前触这个霉头。康熙皇帝为了显示自己还年轻有活力,常常率领皇后、妃子们去猎苑猎取野兽,在池上钓鱼取乐。

    有一次,他率领一群皇妃们去湖上垂钓,不一会儿,鱼竿一动,康熙皇帝连忙举起钓竿,只见钩上钓着一只老鳖,心中好不喜欢。谁知刚刚拉出水面,只听“扑通”一声,鳖却脱钩掉到水里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在康熙左边身旁陪同的皇后见状连忙安慰说:“看光景这只鳖是老得没有门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这时,在一旁观看的一个年轻妃子见状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笑个不止,简直直不起腰来。康熙见了不由得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说的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回宫之后,康熙下了一道谕旨,将那妃子打入冷宫,终身不得复出。到了这个时候,那个年轻的妃子才深深感到后悔了,她叹启、着说:“因为我不慎笑了一笑,却害了自己守寡一生,这都是我自己不检点带来的恶果啊。”

    为什么皇后在说话时明显说到“老”字而康熙皇帝没有怪罪她,而妃子只是笑了一笑,而康熙皇帝却怪罪她呢?首先是康熙的忌讳心理,他不认老,忌讳别人说他老,这种心理实际是反映了老年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由于上了年纪,在体力和精力上都有所下降,但又不肯承认这个现实,而且也希望人们在客观上否认这个现实,故而一旦有入涉及这个话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再是由于皇后与妃子同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不同。皇后说的话,仔细推敲一下,有显义和隐义的两个意义,显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因为康熙皇帝与皇后的感情距离较近,他产生的是积极联想,所以他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知道皇后是一片好心的安慰。妃子虽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笑,但她是在皇后说话的基础上笑的,她与康熙皇帝的感情距离比较远,所以让康熙皇帝产生了消极联想,其隐义是:那老鳖老掉牙衔不住钩子,就像你康熙皇帝一样老而无用,连钓起的老鳖也让它逃跑了。这下子深深地伤害了康熙的自尊心。

    自然康熙因妃子笑话他而给这样的重罚暴露出封建帝王的冷酷,但如果是一个通常的人,别人这样笑话你的缺憾,你也不会高兴的。人总是有自尊心的,总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总不希望人们一见面就提自己不愉快的事。因此人人都不愿意人家触及到自己的憾事、缺点、隐私和使自己感到难堪的事,这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心理。因此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别人,交谈时千万不要涉及别人所忌讳的问题,不然就会使人际关系恶化,导致交际的失误。在生活中这样的失误真是不少。一位胖顾客到服装店里买衣服,她对一件大花和横向条纹的上衣感兴趣,售货员劝道:“这种大花带横条的衣服适合瘦人穿,你这么胖,再穿上这种衣服,那不难看死了。”售货员是一片好心,但她触及顾客的忌讳,女顾客气得一句话都没说,就走了。有一位画家从小双臂残疾,他靠自己的努力练出用脚趾头夹笔写字作画的本领,他的画被选送到国外展出。一位记者采访他时竟唐突地问:“你是靠脚趾头成名的,那么我问你,是脚有用还是手有用?”这一问使得那个画家十分恼怒,反问:“维纳斯雕像是以断臂出名的,你说她是有胳膊美还是没胳膊美?”问得那记者瞠目结舌,采访也随之失败了。俗话说得好:“矮子面前莫说矮”,别人有生理上的缺陷,或者家庭不幸,或者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短处,心里已经是够痛苦的了,不能再雪上加霜了。碰上这些情况都应该加以避讳,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然伤害了别人不说,别人也不会轻易放过你的,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而已。

    自然,生活是复杂的,由于种种原因,有时说话还非要涉及别人忌讳的话题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做人就要讲究语言技巧了。耍尽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些,在遣词造句时,要避免那些带有直接刺激感官的字眼,这样就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同是一位较胖的女顾客去布店买花布做衬衫,在选择大花图案还是几何图案上拿不定主意,女售货员根据顾客的特点,帮她选择了几何图案的花布,并且介绍说:“这种大花图案带有扩张感,适合瘦人穿,你穿不太合适。这种几何图案花布艺术大方,颜色也好,一尺才五角二分,你买七尺就够了,花钱不多做件衬衫穿,能使人显得年轻,瘦溜。”女胖顾客听了就很舒服。

    31.话中有话透方圆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做了“秘密报告”,揭露、批评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人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

    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从来没有提出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与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上递来一张条子。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条子,这样会使他失去威信,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条子,通过扩音器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台。”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请写条的人站出来。

    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地方。”

    面对着当众提出的尖锐问题,赫鲁晓夫不能不讲真话。但是,如果他直接承认:“当时我没有胆量批评斯大林”,势必会大大伤了自己面子,也不合一个有权威的领导人身份。于是赫鲁晓夫巧妙地即席创造出一个场面,借这个众人皆知其含义的场景来婉转、含蓄地隐喻出自己的答案。这种回答既不失自己的威望,也不让听众觉得他在文过饰非。同时赫鲁晓夫创造的这个场景还让所有在场者感到他是那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32.诚于嘉奖,宽于称道

    夸奖一个人比批评一个人更容易被对方接受,以个人本身来讲,亦是乐于被称道,反感别人的评议和责备。如此,还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妙。

    在谈夸奖之前,让我们先从批评说起。人类处世的天性,做错事的只会责备别人而绝不责备自己,即使良心发现,也会尽力掩盖。这时候,你突然脱口而出批评指责之言,揭发他的错,那个我们要矫正及谴责的人,每每要为他自己辩护,而反过来谴责我们。即使是我们出于关心爱护朋友之心,批评朋友,除非识人知性,否则不如不说。林肯应付人很成功,他最喜欢的格言是:“不要评议人,免得为人所评议”。林肯不轻易批评别人,即使他有批评别人的充分理由。

    中国有句古话:“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适当地借用过来,说明人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要慎重,自己是不完善的,应从严于律己做起,不要咄咄逼人,挑人家的刺。批评是会伤害一个人的宝贵的自尊心,伤害他的情感,并且使他灰心,必然激起他的反抗。

    如果你要使别人做你想要他做的事,那么请“诚于嘉奖,宽以称道”。因为人人喜欢恭维,不喜欢指责。“人性中至深的本质就是渴求被人所重视。”人们对自重感的渴求远胜于食物和金钱。谁有能力满足这种内心饥饿的人的需要,谁就可以将他握在掌心,任你驱使。寻求自重感的欲望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如果我们的祖先没有这种自重感的冲动,早就不存在文化了。假如没有自重感的渴求,历史上就不会出现那么伟大的或显赫的人物。这个欲望激励林肯研读法律,当上美国总统;这个欲望激励狄更斯写出他不朽的小说;也是这个欲望使洛克菲勒赚到了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自重感激励许多人成名,而名人仍为自重感挣扎着。历史上布满了这样的有趣的例证:华盛顿更愿意被称为“至高无上的美国总统”;哥伦布请求得到“海洋大将印度总督”的头衔;加撒林拒绝拆阅没有称她“女皇陛下”的信件。还有甚者以癫狂为乐,他们在他们自创的梦境中,找到了他们深切向往的自重感,这是个极端的现象。对于以上种种现象,试想,在人还未达癫狂之前给他真诚的赞许和鼓励,你我将成就什么奇迹呢?

    在卡耐基“成功之路”的书中推崇过两个人:斯瓦伯和爱默逊。他二人都善于赞许和鼓励别人。斯瓦伯在钢铁制造业取得成功,他说:“世界上最易抹杀一个人志向的,就是他上司的批评。我向来不批评任何人,我急于称赞,迟于找错。在我一生的广泛交往中,我还没找到一个人,无论如何伟大,地位如何高,在被赞许的情况下,比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做得更好、更努力的。”如果你想支配一个小孩,那么你就称他是“自立的男子汉”,在他拒绝吃早点时,你就鼓励他自己动手做一顿早饭,保准让他吃得津津乐道。

    爱默逊说:“凡我所遇见的人,都在若干地方胜过我。在那若干地方,我跟他学。”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看一个人,要“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要从一个方面去评价或抓住一点不放,这样我们会从每个人身上发现优点或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们对这些优点予以真诚的赞许和称道,以使我们的赞赏与谄媚截然分开。

    “凡是包容,凡是伟大。”我们在集中思想于自身,全力完善自我的同时,分一点儿心思来研究别人的优点,给他人以真诚的赞赏,给他人以自重感,自己也收到了同样的报答。“诚于嘉许,宽于称道”,人们会珍藏你的话。

    33.赞美也要拐弯抹角

    说实在的,当我们在赞扬一个人的时候,最担心的是对方的反应,因此,内心里难免有那么一点儿的不自在。如果漫不经心地去称赞人,很可能招来“哼!这个马屁精”之灾。

    假如身边再有他人在的话,就更叫人感觉到难为情了,实在不敢大大方方地去称赞一个人。

    然而话又说回来了,顾虑太多实在不像一个男人。逢到必要的场合,你是应该大声而堂堂正正的去赞扬对方的成就、长处以及善行的。

    只是不宜盲目地去赞扬人,不然,你就会看起来像一个十足的马屁精了。要赞扬一个人时,必须一本正经,打从心里头,抱持着信念的心态去赞扬。

    我仅仅有过一次那种经历,或者,我希望此生能干一次那档子事,或者说,阁下是我最憧憬的人……如果不能心平气和地说出这些话,那你实在太过迂腐了,一点也不够幽默呢!

    当然啦!这里所说的,“接受礼赞”并非是意味着问人要那一份“礼”。而是说,必需视不同的场合,有时可以接受,有时则不接受为宜。但是,这并不是很重要的。

    当你对别人亲切,或者做了一桩小善事,而别人对你说出一些感谢话时,你总是会感到难为情,不过,既然是一位男士,你就必须忍受着尴尬之情,接受下来。

    尤其是照顾老太婆之时,老人家总喜欢在众人面前,不断夸奖你,并不停的道谢。说实在的,这是叫人不敢领教的一件事。但是,你仍然要耐心的承受。

    当你亲切的为别人做了一些事,而对他说“这件小事不值得挂齿”时,乍听之下,似乎是表示你的谦虚,然而进一步分析的话,可说是一种不逊之语。还是堂堂正正的接受对方的谢意,比较富有男人味。

    英语有一句“谢谢您,对我说谢谢。”(Thank you for thanking me.)这一句包含有“你高兴我为你做事,我也感觉到高兴”之意。因此,我奉劝大家多利用。

    当别人对你说谢谢,而你绷着一张脸时,你势将给予对方“这样已经行了吧”的印象,而使受惠者看到了你人格的局限。

    如果你对别人施惠,而对方向你道谢的话,你不妨巧妙的如此回答:

    “那么今后你可以多多的依赖我。”

    这么一说,不但能够表示出你的宽宏大量,而且,你也会感觉到非常的愉快。

    当一位少女的纤纤玉手差点就被车门夹住的时候,一个青年快速如电的把门支撑住,使该少女的玉手得以伸出来。到她说谢谢时,他怜悯万分地抚摸着她的手,然后,得意非凡地说:

    “哇!我占到便宜了!”

    某一位男士丢了钱包,感觉到动弹不得之时,一个青年给了他二三十元买车票,及时救了燃眉之急。当对方频频地道谢之时,该青年以绝伦的口吻说:

    “哪里,这不算是大不了的一件事。只要我回到了家里,要多少就有多少。瞧!我家在开银行呢!”

    一个少女没有书写用具而感觉到尴尬之时,一个青年竟给了她一支圆珠笔。她用罢,刚欲谢并还笔之时,他如此的说:

    “噢!不必物归原主了,你留着使用吧!——如果我再给你一支的话,你会说出更悦耳的莺声燕语吧?”

    就这样,他俩走进了一家吃茶店。

    一个接受道谢的男子向对方说:

    “说谢倒不必,不过下次再生气的话,千万不要乱骂一通了……”

    又如,阁下喜欢装腔作势的话,不妨照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李尔王那样大声疾呼地说:

    “风啊!你吹吧!你尽情地刮吧!反正你是不会比不知恩情的人,更为不亲切的……”

    一名等待看精神病医生的病人,感激涕零的对该医生说:“大夫,您真是一位再世华佗,我看过的所有医生中,没有一位比您更棒的”。听了这一句赞颂的话,该精神科医生堆满了满脸笑容说:“真谢谢您的夸奖。不过,请你告诉我理由好吗?”

    这么一来,精神病患者自以为“是”的说:

    “您跟其他的大夫不一样,倒是跟我不分轩轾,好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似的!”

    一位太太问:“像你这样身体健全无病无痛的人,为什么要当伸手将军呢?”

    乞丐:“三百六十行里,没有比这一行更妙的职业了。你想想看,一个男人不经过介绍,就可以面对着貌美如花的女郎闲话家常,这不是非常美妙吗?”

    ——啧啧……这难道不是一个幽默感很丰富的乞丐吗?

    一位窈窕可人的女办事员戴着一条新项链上班。公司里面的一个年轻男职员,对他嗫嚅说:“哦!我好生羡慕它!”

    女职员问:“咦?你羡慕什么?”

    “我就是羡慕那条项链。”

    “我好嫉妒它哦!因为它能够环绕在美人儿的玉颈上面——”

    “哇!好漂亮的一条首饰”如此称赞的人,往往予人一种敷衍虚饰的感觉。只要兜一个圈子夸奖一番“色、香、味”就会增进不少。

    一名热烈地爱上了某女郎的青年说:“梦中情人,我愿意我所有的财产放置于你的脚下。”女郎问:“你没有多少的财产啊!”青年:“你说得不错!但是比起你小而玲珑的玉足来,它们就显得不小了!”

    到了这个地步,你该知道什么是最上乘的夸奖手法了吧?

    对方无论是男性、女性、前辈或者是同事,甚至后辈,最上乘的夸奖法为,“我知道夸奖对你不会发生作用。可是……”

    有位男士请一位小姐到高级餐馆去吃饭。但这位小姐却不小心在楼梯上摔倒,掉了一只鞋子,同时也把自己的裙子弄破了。

    她对自己的大意愧不可当,立刻脸色苍白的垂头丧气。但是当她回过头来时,却看到他裤子的拉链也没拉上。她立刻涨红了脸——当然这是他亲切的一面,在她不注意的一两秒内故意也使自己难堪,让她不至于下不了台。

    据说有位男士的女友因被他人所骗而失身,所以哭泣着要赔罪并自动要求和他解除婚约。第二天早上,他去找这位女友:

    “我向你承认昨晚我也跟欢场女子睡过觉了。请你不要跟我解除婚约。”

    新婚夫妻招待几位客人到自己家里吃饭。太太使出浑身解数大做料理。丈夫在客人面前不断地称赞:“太好吃了,太好吃了。”

    于是后来新娘子又特地为丈夫做了同样的料理,但丈夫却没有丝毫夸奖的意思。

    “上一次你那么夸奖我,为什么今天晚上你一句话都不说呢?”

    丈夫用一种非常优雅的神情道:“太太,我现在用不着虚情假意的夸奖你了呀!”

    34.自我解嘲以化解尴尬

    1915年,丘吉尔还是英国的海军大臣。不知他是心血来潮,还是什么原因,突然要学开飞机。于是,他命令海军航空兵的那些特级飞行员教他开飞机,军官们只好遵命。

    丘吉尔还真有股韧劲,刻苦用功,拼命学习,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负责训练他的军官都快累坏了。丘吉尔虽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操纵战斗机跟政治是没什么必然联系的。也可能是隔行如隔山吧,总之,丘吉尔虽然刻苦用功,但就是对那么多的仪表搞不明白。

    有一次,在飞行途中,天气突然变坏,一段16英里的航程竟然花了3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着陆后,丘吉尔刚从机舱里跳出来,那架飞机竟然再次腾空,一头撞到海里去了。旁边的军官们都吓得怔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匆忙之中的丘吉尔忘了操作规程,在慌乱之中又把引擎发动起来了,望着眼前这一切,丘吉尔也不知所措,好在,他并没有惊慌,装作茫然不知似的,自我解嘲道:

    “怎么搞的,这架飞机这么不够意思。刚刚离开我,就又急着去和大海约会了。”

    一句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让丘吉尔摆脱了尴尬。

    在有些尴尬的场合,运用自嘲能使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而且还能体现出说话者宽广大度的胸怀。

    丘吉尔有个习惯,一天之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停止工作,他就爬进热气腾腾的浴缸中去泡一泡,然后就光着身子在浴室里来回地踱步,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让身体放松放松,有时甚至会入迷。

    有一次,丘吉尔率领英国代表团到美国去进行国事访问,他们受到热情款待。为了方便两国领导人的交流、沟通,组织者专门让丘吉尔下榻在白宫,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离得很近。

    一天,丘吉尔又像往常一样泡在浴缸里,尔后光着身子在浴室里踱步。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丘吉尔在思考着战场上的形势,以及如何同美国联手对付德国法西斯。想着,想着,他已经忘了自己在什么地方,而且还是光着身子。

    碰巧,这时罗斯福有事来找丘吉尔,发现屋里没人。罗斯福刚欲转身离去,听见浴室里有水响,便走过来敲浴室的门。

    丘吉尔正在聚精会神地考虑问题,听见有人敲门,本能地说了一句:“进来吧,进来吧。”

    门打开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出现在门口。罗斯福看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十分的尴尬,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索性一言不发地站在门口。

    此时,丘吉尔也清醒了。他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罗斯福,急中生智地说道:

    “进来吧!总统先生。大不列颠的首相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对美国的总统隐瞒的!”

    说罢,这两位世界知名人物都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

    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但他从不注重自己的着装。

    一次,爱因斯坦第一次来到纽约。不料,在大街上还真遇到了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见爱因斯坦衣服破旧,便说:

    “你看你的大衣,又破又旧,换件新的吧。怎么说你也是知名人物呀!”

    爱因斯坦笑了笑:

    “没关系,没关系。我刚来到纽约,这儿没有人认识我。”

    几年后,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都已名声大震。巧的是、爱因斯坦又和他的那位朋友在街上相遇了,更巧的是、爱因斯坦还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大衣。这一次,爱因斯坦不等朋友开口,便解嘲道:“这次更不用买新大衣了,全纽约的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尴尬场合,运用自嘲可以平添许多风采。当然,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因素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实质上是当事人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而已。

    此外,运用自嘲还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

    35.把斩钉截铁的话隐藏

    我们进行说服工作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当我们发现对方犯错时,就会说:“那是不对的,像这种事,任何人只要想一想,都可明白的!”以这种批评对方无知的态度,打击对方的自尊心。对方的自尊心受损之后,就像刚才所说的一样,不是一言不发,就是故意在言词上挑毛病,拒绝说服者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在不会刺伤对方自尊心的原则下,进行说服工作,换句话说,当对方犯了明显的错误时,切忌立即指出或批评,应顾左右而言他,回避此一问题,来说服对方。美国着名的政治家B·富兰克林年轻时,常喜在公共场所大放厥词,高谈阔论,是属于彻底打击对方的典型。因为他的言词到处伤人,时日一久,就没有人愿意倾听他的高论了,当他发觉众人都在回避自己时,立即检讨错误的症结,改变说话的语气。

    后来,他将自己的意见,改用疑问的口气来叙述,如此一来,他的语锋不再锐利刺人了,大家也能平心静气地接受他的议论。从此,他在政坛上平步青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因此,我们不可以“我认为绝对是这样”等斩钉截铁的口气和态度,来威压对方,而应改用“是不是这样呢?”等委婉的态度,和对方接触,这也是攻心说服术之一。

    不过,说服者若不小心刺伤对方的自尊心,而对方已经采取强硬的防卫态度,也就是显露拒绝的态度时,应该如何处理呢?这时,说服者应暂且回避此一问题,或避重就轻地带过,待对方的感情稍微平静之后,再继续进行。

    因为,此时若深入地讨论此问题,不仅会激使对方潜藏于深层心理的自尊心,露出意识面,而勃然大怒,并且还会将对方逼至死角,当对方作困兽之斗时,说服工作当然会无疾而终。像这种情形,有时,对方在心里的某一角落里,会承认说服者的道理,说服者若能洞悉其心理,并算出对方的“感情冷却期”,等待对方自主的判断,那么,对方有时也会出乎意料之外地表现出软化的态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