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感情的终点站:分手或离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爱已成往事,你会怎么办?

    分手或离异,我们知道多少?什么会让我们选择分手或离异呢?当爱已成往事,你会怎么办?你准备离婚吗?还是已经离异了?当两个人的婚姻名存实亡的时候,你们会为了孩子而勉强维系婚姻还是毅然离婚?

    你能坚守天长地久吗

    爱人者的“达·芬奇密码”

    爱到深处,我们常常会听到如此海誓山盟的话:“我愿意为你付出我的全部。”如果你身处其中,想必一定觉得这样的爱情很伟大。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种单方面付出的感情却很难长久。

    在爱情里,总是付出的一方往往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既然我付出了这么多,那么,他/她一定也会回报我很多”。作为一个爱人者,在付出爱的同时,他们更看重的是回报所带来的价值。正如临床心理医生杰克森所说:“有些人并不会因为付出而感到委屈,因为他们得到了对方其他形式爱的回报。”但是,如果爱人者发现自己总是充当被处罚而不是收获的角色,有没有改变的可能呢?

    在艾梅的情感关系中,她扮演的就是“爱人者”的角色。她和一名已婚男子在一起有9年了。3年前,这位男子与他的妻子离了婚,但是,尽管艾梅非常希望两个人能够生活在一起,她还是没能如愿。可艾梅离不开他。

    “我是那么爱他,几乎到了全心全意的地步。”艾梅说,“我总是尽自己所能希望他能够活得开心快乐。但是他的优柔寡断又是那么让我气愤,甚至是憎恨。每一次,当我们想要亲近一点,他就跑掉,消失一段时间。这让我没有一点安全感。我知道我应该结束这种关系,但我还是做不到。”

    艾梅虽然是个已经步入四十不惑的女人,但她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尤其是她的幽默细胞不知让多少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她为什么偏偏会陷入这段不得善终的关系无法自拔呢?

    其实,艾梅的症结可以归结为她童年家庭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我们相爱的方式,往往暗示了一个人在其幼年时被养育的状况。

    艾梅是一个在父亲很强势、很具攻击性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为此,她早早就学会了安抚、缓和与崇拜,而不是挑战。待其成人以后,如果总是不成比例地去爱别人,就会把这种较低的自我价值感长久地固定成一种模式。假使在他们身边有生病、苛刻或是贫穷的父母,他们就会表现得像一个爱的付出者,因为害怕惩罚或者渴求关爱,这就好比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

    确实,在我们身边,有不少人习惯于付出关爱,然而,在日后的亲密关系中,自己也会无意识地选用同样的角色。我们可以这么说,我们之所以阻止自己接受爱,是因为我们从未经历过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看重自己的价值。几乎每一个愿意施予爱的人,隔一段时间就会收起他/她的爱。

    “付出之爱”很难长久

    有付出爱的一方,就有得到爱的一方,对于后者说,要么感觉这种付出是一种负担,要么就对这种付出形成了依赖心理,结果变得越来越自我。当然,有时候,一直付出和只是得到的双方也会慢慢取得平衡。然而,无论如何,对于付出的一方来说,只有得到了自己期待的回报,两个人的感情才能长久。

    爱情原本就是两个人的事,有时也确实需要主动付出。虽说付出了也并不一定就会得到,但是不付出就一定会得不到;虽说在感情里对错与否、公平与否都不重要,但感情不是单方面的迁就和宽容,不要把别人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更不要把对方的忍让和迁就当作自己可以主宰感情的理由和借口。

    其实,爱很脆弱,需要养分,也有底线。正是因为有爱,所以才会忍让和迁就,但是如果这份爱超出那本来可以承载的负荷,也就会如记忆一般,在脑海里渐渐模糊,直至被遗忘。爱情的最高境界不是一方为另一方无休止地付出以换取回报,而是你丰富了我的生命,我也丰富了你的生命。两个人相遇之前是两个人,相遇之后,不是变成一个,而是一个半。“我把一半留给自己,那样我才可以更清醒地去爱你。”所以,回归现实,我们不妨平淡地看待自己得到的,也平淡地看待自己失去的,这样或许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冲突矛盾和不开心。

    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

    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

    万恶的亲密关系研究者最爱做的事情之一,就是问情侣分手了没有,这段关系持续了多久,分手了之后还是不是能回到原先纯粹朋友的角色,等等。现在问题来了:原先就是好朋友的两人,不小心越界走到了暧昧,如果最终发现不能相处,还有可能退回到当初好朋友的角色吗?

    “你觉得我跟他,还能再当朋友吗?”在一间心理咨询室,莱迪问咨询师雷姆这个问题,她的眼神里充满了一点期待,又充斥了一丝脆弱。

    “女士,这个问题应该问你自己。”雷姆想这样说,但他还是选择换个说法。

    “你还希望跟他当朋友吗?”雷姆接着说,虽然这种问法看似有些废话,但却是他到这里之后,从临床心理师身上学到的。

    “毕竟,我们已经当了十几年的朋友。我舍不得这段感情……或者说,我是个比较重感情的人。排除掉男女情感的部分,我还是很喜欢他这个人……”

    那么,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我很难找到价值观跟我相仿的人,毕竟我这么直接,愤世嫉俗,又不像个女孩。同时,我也是一个很重视精神生活的人,对于身体碰触、互动亲昵的要求都不多。但我希望,对方能跟我在精神上有所交流。然而,在我身边,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但他做到了,却又消失了。我真的很希望,当初我们都没越界,这样就能继续做朋友了。可惜我的感情陷得太深,现在又来不及收了……”莱迪说完,深深地喝了一口冷掉的茶。

    有这样一项有趣的调查研究,美国到底有多少人习惯“跟好友一起睡”,结果发现竟然有将近一半的人(49%~62%)有过这样的经验,而这些人一边享受着自由带来的好处,一边又得承受不确定性缠身的痛苦。研究还发现,虽然有八成的人相信“越界”之后还能继续当朋友,但事实是:

    ·有三分之一的人至今一直维持现状。

    ·三分之一的人退回好朋友。

    ·一成左右的人修成正果。

    ·最后,有四分之一的人,连朋友都当不成。

    事实上,就算是选择继续当朋友,也还要持续面临许多内心的不确定感,持续地嫉妒,持续为对方伤心落泪。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踏出关系的这一步,就同时得承担它附加的后果。

    什么样的人在分手后能继续当朋友

    虽然调查告诉我们有三成的人可以继续当好朋友,也许很多人心中依然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有些人分手之后可以当朋友,有些人不行?究竟哪些人在分手之后能够当朋友?又该怎么做,才能跟对方回到从前的朋友关系呢?

    过去的研究往往主张分手的两个人很难再退回到朋友的那一端,就算能成为朋友,彼此碰撞出来的,也不会是当初所期望的那种亲密的关系。

    真是这样吗?随着时代的进步、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比较懂得该如何和过去说再见,也发现我们的确有可能和前任做好朋友,只不过是需要一些条件。

    研究发现,如果是男方提出了分手的要求,分手后比较容易继续当朋友。如果恋爱前你们就已经是朋友,比起那些认识不久就是情侣的人,更可能在分手后再次成为朋友,因为你们比较知道该如何以朋友的方式来相处。除此之外,以正面积极的方式来讨论分手的情侣,比起一言不发就人间蒸发的人,更能维系分手后的朋友关系。

    其实,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来看,有些人之所以分手了,还选择做朋友,只有一个原因一你们希望从对方身上获取到一些东西,并且不想失去这些东西,所以甘愿双方继续联系,不论你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相反,如果每次和对方相处的时候,总是充满了各种冲突、争执、怨恨或负面情绪,就算嘴上说可以当朋友,还是有重重障碍横在你和他之间。

    为什么分手后更爱他/她

    爱情是一种持续的刺激

    明明已经结束了,可是你对对方还是念念不忘;一旦对方主动离开你,你就会觉得原来他/她是如此的好。事实上,你早已经爱他/她爱得不能自拔。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当周围有持续的噪音时,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一旦这种噪音戛然而止,我们才会感觉到刚刚有噪音在骚扰。这就是突然变化的外界刺激对人脑电波影响的佐证。

    爱情也是一种持续的刺激。当人长时间地沉浸在爱河中时,往往会对其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是当这种刺激突然停止,也就是恋人突然提出分手,才会感觉到强烈的不适应。这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强烈反应,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过激行为。

    那么,又是什么让一个人心理失衡呢?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别人持续表现出对你的爱慕时,对于被追求的人而言,就会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觉得自己非常出色,信心膨胀。一个人总是陶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就会表现得非常快乐,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就不易被打破。这种时候,一旦恋人突然离开,维持这种自信的环境就会被打破,这让被追求者觉得非常不适应,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失恋了,反而更需要对方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社会学家曾对114个失恋者进行过一场评估,结果发现约有40%的人属临床抑郁症,在这些人中,又有12%的人患有中度或重度抑郁。人一旦被抑郁缠身,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变得毫无兴趣,只沉浸在导致自己抑郁的那件事情中不能自拔。

    对于失恋者而言,更是无法把精力都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来,在他们看来,工作、学习、生活,一切都不重要,只有把失去的恋人重新找回来才是最重要的。

    由于这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已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只要认定某件事情,就很难被改变。于是,因失恋而抑郁的人会固执地让自己反复考虑这件事情,认定自己想要摆脱痛苦,唯一的出路就是使恋人回心转意。于是,在他们的心里,对爱情的渴望就变得越来越强烈了。

    “挫折吸引力”让我们更爱对方

    失恋的痛苦是人在进化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应,心理学家把失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议”,第二阶段是“放弃、绝望”。

    在抗议阶段,被抛弃的一方为了让对方回心转意,总是在纠结一个问题: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样才能留住对方的心,让对方重新爱上自己?为此,他们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恋人的家中或工作场所,然后咆哮;或是不停地给曾经的恋人打电话、发邮件……

    戏剧性的是,当这些行为愈演愈烈时,被抛弃的一方对对方的爱情不仅不会减弱,反而会不断加强。这种现象就是挫折吸引力,也就是说,当爱情受到阻碍时,被抛弃的一方对恋人反而爱得更深。

    其实,这种行为的背后是有一定生理学基础的。精神病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这与多巴胺有关。多巴胺是一种能够控制肌肉运动,并让人产生满足感的化学物质。当一个人刚刚陷入爱河时,产生多巴胺的系统就会被激活。若是进入抗议阶段,多巴胺的活动就会有所增加,于是,遭到恋人拒绝的人就会感觉到更为强烈的激情。

    原来失恋真的会让人心碎

    心碎的感觉

    没有谁能保证爱情不染上尘埃,也没有谁能保证每一份爱情都能天长地久。失恋也许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成长过程。可是,一提到失恋,不免让我们疼痛,让我们委屈得想痛哭,让我们失去一切欲望。更甚者,还会说出“我的心都要碎了”这样的话。这究竟怎么回事?尽管失恋是一件痛苦万分的事,但失恋了,真的会心碎吗?

    24岁的乔治体会到了。在离情人节还有几天的时候,他失恋了,不吃不喝地在床上躺了2天。之后,强烈的心口疼痛让他几乎不能呼吸,他被家人送进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的相关检查,医生在他的诊断书上,写下这样几个字——“破碎之心综合征”。

    原来,失恋了,心真的会碎。人在失恋或遭遇重大感情打击后,会患上“破碎之心综合征”,产生胸口痛、憋气等症状。专业医生给出的解释是:这种病的症状和急性心肌梗死很相似,病人会觉得憋气、胸口痛,但心脏却并没有实际上的损坏。由于心痛的感觉就像是心真的碎了一般,所以又叫作“破碎之心综合征”。

    为什么失恋了,心口就会痛呢?这是因为人在遇到重大的情感打击时,人体的交感神经会分泌出大量的儿茶酚胺、心肌肾上腺素等激素,在这些激素过量分泌的刺激下,导致心脏心室收缩无力,出现心尖球形改变,这时心脏的跳动能力就会突然减弱,造成类似心脏病发的症状,于是,表现出剧烈胸痛或呼吸困难等不适反应。

    一项来自美国的专家调查发现,在失恋后的被调查者中,因遭受了极端的情感紧张,2/3的人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破碎之心综合征”的症状,其中有1/5的人情况危急,需要当即送进急诊室进行抢救。

    其实,“破碎之心综合征”并不单单会出现在失恋的人群中,任何人在受到重大的精神打击时,比如突然失去亲人、巨大的恐惧,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

    失恋后何不大哭一场

    其实,“心碎”也并非真的心碎,检查当事人的心脏通常都没有明显的器质病变,只是这种痛起来的感觉,就像心真的碎了一样。通常情况下,经过心理的平复以及适当的治疗,“心碎”症状很快就会得到康复。但是,如果对“心碎”放任不理,出现血管痉挛,也会使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出现猝死。

    人在失恋后或遇到其他情感打击时,最好找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有些人想尽办法遗忘,其实还牢记在心,这对健康并没有好处。如果十分痛苦,不妨哭出来。美国生物化学家威廉·弗利博士通过研究发现,人在动情而哭时,会分泌出更多的激素和神经递质,这种物质有助于去除体内因负面情绪而分泌的化学成分。

    美国哈特麦斯学院的麦克拉提也对“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类似爱、感激和满足这样的情感,都会刺激脑下垂体后叶激素的分泌,使神经系统放松,减轻压抑感。不仅如此,人体内各组织的含氧量也会显著增加,这种变化就像经过了康复治疗一样。通过心电图检查还会发现,人在心怀感激时,脑部和心脏也有同步电流活动产生,从而使相关器官的运转更加有效。

    反之,若是强行压抑情绪的外露,反倒会给人们的生理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因为情绪中的声调、表情、动作的变化,泪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志所控制。心脏活动,血管、汗腺的变化,肠、胃、平滑肌的收缩等随着情绪而变化,却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控制。尽管从表面上看,人们似乎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实际上却使情绪更多地转入体内,对体内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不良情绪如果已经产生,不妨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排遣和发泄,千万不要闷在心里。

    外遇,谁都可能遇到的事

    外遇来袭

    不可否认,外遇从未像现在这样泛滥,这个话题几乎随处可寻,从电影、电视,到流行歌曲、商业广告……到处都潜藏着外遇的身影。即使是所谓的著名媒体,那些狗仔队们也时刻准备着,争相报道从王室、政客到电影明星的绯闻。

    即便如此,外遇仍然是一个被我们公开讨论的话题。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2%的受访者认为一夫一妻制“重要”或“非常重要”。然而,同样是这群受访者,又有45%的人承认他们有过外遇经历。人们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上,所持观点和具体行动不一致显然是危险的。

    现今,外遇有着如心脏病一般强大的威力,它会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巨大伤害,甚至足以破坏一段亲密关系。当你发觉伴侣的不忠行为时,痛苦的感觉让你感到天摇地晃,就像心脏病患者病发时一样,你的自信、信任他人的能力,甚至继续活下去的意志都可能在天昏地暗中丧失殆尽。

    谁该为外遇负责

    婚礼上,新人发誓互爱互信、至死不渝的一幕可谓感人至深。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将近一半的新郎、新娘会毁掉他们曾经立下的誓言。为此,我们不禁想问:“究竟这是为什么?”

    有相当一部分外遇者会把他们的问题归咎于另一半的改变,或是相反,归因于自己无法适应另一半的改变。可以这么说,两个人的关系出了问题,才会导致第三个人的出现。这就好比商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遗弃原配,而另娶一位年轻貌美的佳丽一样。有时候,双方心境或处境的改变极有可能让经营了许多年、倾注了许多关爱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在顷刻间坍塌毁灭。

    我们之所以会放纵自己,还与人的欲望有关。人的欲望总是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来支撑:不管是对食物、烈酒,还是对新爱人的欲望,甚至是药物的渴求。于是,我们试着用美食、烈酒、情人或者药物来填补我们心里的空虚,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我们体内产生出一些化学物质,它令我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渴求与他人的亲密接触。一段外遇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显得很浪漫,因为双方都必须要克服困难才能在一起。克服困难本身就很浪漫,分离也是如此。

    有时候,一个看似单纯的机会也很可能是导致外遇发生的缘由。在圣诞节或新年假期的鸡尾酒会上,总会有各种情愫暗自涌动。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太想放肆取乐,期待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中彻底解放,而与之相呼应的欢乐气氛又冲淡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聚会常客们总是如饥似渴地寻找着婚外性关系的刺激。

    事实上,外遇,不管其表面的动机为何,几乎都是家族性的问题。调查一下那些婚姻出现危机的夫妻,其中90%的外遇当事人的父母或另一半的父母都曾出现过婚外情。也许直到现在认为外遇和整个家族行为模式相关的说法,还会经常招来怀疑或嘲笑。“我袓父?我妈妈?他们有外遇?这简直是疯了!”

    莎莫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心理学家,但是35岁的她至今仍然单身。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走入心理咨询所,但是这一天还是来了。

    一直以来,有件事情让她始终纠结不已。莎莫的问题是,在亲密关系中她只对那些已婚的男人感兴趣,可是当对方开始认真对待她时,她又会很快甩掉他们。为此,莎莫想要挖掘出她无法与异性保持一种长期关系的原因。

    在治疗过程中,莎莫承认她对当医生的爸爸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在有关父母的回忆里,她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当医生的父亲如何无所顾忌地与护士或病人调情,而母亲总是表现得非常冷漠,似乎想要忽视父亲的不忠。

    后来,通过一次次的治疗,莎莫彻底瓦解了她的心防,那是当她发现了自己现在的行径,原来是想用勾引有妇之夫的方式来惩罚她的父亲,当然还有她的母亲。

    不久以后,莎莫的父亲也介入她的治疗,在彼此坦诚地拨开心底最受伤的那一块记忆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健康的父女关系。

    莎莫的心理困惑在于长期对父亲的不信任,以及受到父母相处的紧张情形的影响,所以,在成人之后,她才会在感情问题上做出连自己都匪夷所思的事情。庆幸的是,正是对过往伤痛的回忆,才最终让深陷困境的她得以释怀。所以说,外遇行为带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征,但是这种遗传不是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的,而是通过心理上的“黑色记忆”来影响下一代。

    其实,每一个看似或有理或无理的举动下,都掩藏着一段悠久的渊源。那些花心的男男女女背后,也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诱因。外遇,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可宽恕的罪”,然而,在你尝过外遇的甜蜜之后,也许会突然发觉自己的伴侣又特别起来。实际上,如果伴侣双方,甚至包括父母与子女共同努力,找出问题所在,完全可以重建与爱人、家庭的亲密关系。

    离婚,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留下,还是离开

    如果你的婚姻生活正命悬一线,你也正考虑结束这段感情,你大概会有如下的想法:

    我感觉,我必须结束这段所谓的婚姻了。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才能确定这一点?某一天,我觉得一部分的我仍然爱着、关心着他,但另一部分的我却并不认为我还爱他。我不知道如果我错了该怎么办?相比别人,我对自己的决定感到更加自信,可许多人却认为我的想法太轻率了。如果,他能改变他的行为的话……

    或者,可能是你的配偶想离婚。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有如下的想法:

    离婚?那是什么?!就在两周前我们还在一起讨论去哪里度假!我们的婚姻竟然到了这种境地,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我觉得自己简直要被击垮了。我必须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可能这不过是个梦,等我醒过来,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在很多书籍或者是文章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假设:当一对夫妇说他们要离婚时,他们已经完全准备好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当一对夫妇开始进行离婚的种种程序时,往往一方或者双方都没有准备好。

    尽管在结束这段感情时,他们也会达成协议,但是与改善现状恰恰相反,情况反而停滞不前或变得更糟。他们经常会搞乱漫长的诉讼案,而且他们最希望的事情——快速地离婚——往往需要好多年。

    面临离婚的夫妻会遇到哪些困境

    进退维谷意味着在两个选择之间左右为难,任何一个选择都有不良因素。实际上,在决定结束一段关系之前,夫妻有必要识别出你们所面临的困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我想离婚,但我不确定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一旦决定离婚,势必会影响到你的孩子,你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问题,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压力之下,要想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压力可想而知。不幸的是,没人会给你任何保证。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抛弃感性的想法并且不要被自负驱使。

    ·“我不想离婚,但是他想。”这种处于被动的状况会使你感觉无法控制和无助。所以为了解决困境,你需要问问自己:“我是否依赖熟悉的事物、安全的环境?”“我是否依赖幻想中的婚姻?”尽管去了解并面对婚姻中的问题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你认为对方伤害了你,但你依然要坚持这么做。

    ·“我想离婚是因为我的婚姻运转失灵。”当夫妻中的一方陷入这种困境,往往希望自己能避免承担任何责任,并把精力放在责备对方的身上,从而将婚姻推向终点。为此,你会对对方产生极大的成见,甚至是怨恨,因为是对方迫使你做出这一决定。如果你的离婚愿望不能顺利实现,那么接下来的过程就会充满冲突,并且依然会充斥着不尽的责备。

    很显然,这三种困境中的受害者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恐惧。第一种困境的受害者害怕犯错误,第二种困境的受害者害怕自身对熟悉事物的依赖,第三种困境的受害者害怕承担责任和自身的软弱。结果,在离婚这件事上,这三种困境产生的最终结果都是冲突不断,离婚不断拖延下去,有时甚至一拖就是好几年。实际上,离婚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合作与尊重,为此,夫妻双方都必须做好准备。

    如何走出离婚困境

    为了做好这件事,尝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帮你很好地面对自身的离婚困境:

    ·你真的结过婚吗?

    问问那些想离婚的人,对配偶是否存有感情,很多人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甚至是深厚的;但由于彼此之间存有持续不断的权力争夺,所以两个人缺乏一定的亲密感。如果你属于这种情况,最好在决定离婚之前,把你们的感情修复好;否则就算离婚了,你的状况比现在还糟糕。

    婚恋专家常说处于婚姻状态的夫妻应该创造出一种感情,那就是“我们”。然而,很多想离婚的人却从未拥有过这样的婚姻生活。也许他们共同抚养孩子,分享同一个家,但是他们参与这些活动与其说是立场一致,倒不如说是竞争。如果你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真诚的“我们”的关系,那么去学习如何做到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否则,你就必须承认你没有把婚姻放在第一位。

    ·你是真的准备离婚还仅仅是威胁?

    对于有些夫妻而言,离婚更多的是一种威胁方式,尤其是在两个人的争吵升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但是如果一个人很少用离婚作为威胁,又确实做好了离婚的准备,在他们的脑中就会不断出现这种想法:“我想结束我人生的这一章节,因为平静之中,我意识到,我对这段婚姻已经没有什么可付出的了。”于是,他们会在合适的时机,不带任何责备地向他们的配偶讨论离婚这件事。

    ·离婚是基于自我认识的真诚的决定,还是冲动的决定?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同你的配偶离婚,意味着你的决定是清楚的、理性的,承受得起时间的洗礼。然而,离婚就意味着放开对其他人所有深厚的情感依恋,如果你的决定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就不会持续很久,也不会解决根本问题。那些处于愤怒而离婚的人,他们的愤怒往往在离婚后依然存在。

    ·你能处理离婚后令人不快的结果吗?

    当我们走上离婚这条极易受伤的道路时,痛苦、失望、孤独、失败、抛弃以及不足之处就会完全掌控我们的心智。如果你不想改变你的现状,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资产状况,那么你就没有为离婚做好准备;如果你无法接受孩子的悲伤和愤怒,那么你就没有为离婚做好准备;如果你无法接受内心的不安、恐惧和未知,那么你就没有为离婚做好准备;如果你在情感和精神上还不想放开你的配偶,那么你就没有为离婚做好准备。

    ·你愿意用负责任和成熟的方式来掌控你的生活吗?

    不论你是想离婚的那一方,还是回复配偶离婚请求的那一方,这两种情况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你们的婚姻结束了。人们对这一事实的反应决定了离婚的方式和他们的未来。他们可能站在怨恨、无助的角度上,或者他们会站在理解、尊重的角度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协商。你所选择的态度会决定你的离婚方式。

    总之,在着手离婚之前,能够认真解决这几个问题的人更有可能会有一次合作性的离婚。由这几个问题开始离婚进程,双方可以达成持久的协议,解决各自的问题,并进一步制定孩子的抚养计划,这样双方都可以抚养孩子并尊重对方的权利。

    离婚以后,孩子就再也不会快乐吗

    离异家庭请关注孩子心理

    当今世界,离婚率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美国有一百多万儿童遭受家破亲离之苦。英国目前有50万无父儿童,其中40%靠社会救济而生活。巴西无家可归的孩子甚至高达1500万,占全国青少年的四分之一。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精神上、物质上遭受痛苦和困扰,许多人精神畸形、心理变态,甚至跌入犯罪的泥坑。

    确实,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是不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残缺的,这对个人的成长很不利……这些说法也让许多父母感到害怕,他们宁愿选择不离婚,或离婚后不告诉孩子,也不再婚。但其实,父母的离婚并非是造成孩子不能成长的原因,相反,父母糟糕的离婚的方式,以及没有用正确的方式跟孩子交代明白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一个父母离婚的十六岁男孩,在短信里对他的父母这样说:

    我从八岁起,就开始看着你们不说话,不一起吃饭,不一'起散步,不在一个屋里睡觉。你们还说是为了我才“生活”在一起的,我为此感觉活着特别压抑。你们只不过是把我当成你们的私有财产,根本没有考虑过我心里的感受和我真正的想法。爸爸妈妈,我早想对你们说用不着为我,我也想让爸爸妈妈幸福,而不是因为我痛苦地生活,为我牺牲!

    今天知道你们分开了,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过去的这些年对我和你们都是一种煎熬。我不需要你们为我牺牲,我需要的是你们幸福快乐。今天我也感觉自己压抑的心终于解脱了。放心,你们永远是我的爸爸妈妈……

    的确,每个孩子都不会希望自己的父母离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并不会领父母为了他们才不离婚的情,恰恰相反,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幸福快乐。为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心里感到了莫大的压力,他们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才使父母无奈地生活在一起,承受着婚姻的不幸。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压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甚至于,这种压抑的心理会让孩子背负一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对爱情、婚姻的正确判断能力。

    离异后,孩子怎么办

    那么,怎样才是合适的离婚方式,又该怎样把离婚这件事跟孩子交代明白呢?其实,对离婚的告知,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父母用什么样的表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在说,只有温柔、坦诚、坚定、不抱怨对方的告知,才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在告知孩子事实时,一定要坚定地给孩子保证,虽然父母不在一起,但父母对他/她的爱并不会因此减少,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离婚是父母的事,与他们无关,减少孩子的负罪感和自责感。

    其实,离婚对孩子带来伤害的并非离婚本身,而是离婚这件事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的自动化思维,大家片面地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是弱者。为此,离婚夫妻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爸爸是个好爸爸,妈妈是个好妈妈,只是他们不是一对好夫妻。做到这些,才不会践踏孩子对亲情的美好感受。

    是什么让闪婚恋人又闪离

    “游戏之爱”惹的祸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面对婚姻就像玩游戏一样,闪电般结婚,闪电般离婚,这种快速的方式也叫“闪婚”“闪离”。对闪婚族来说,几秒的时间就能爱上一个人,然后用不了五分钟就能谈一场恋爱,再迅速结婚。随着时代的进步,身边加入闪婚族的人也越来越多。闪婚,可以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解决终身大事,同时又能得到情感上的慰藉,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好事情。

    然而,闪婚也为闪婚者的婚姻生活埋下了隐患,这种“随兴所至”“率性而为”的结婚方式让婚姻变成了一种游戏,直接威胁到了婚姻的质量,有些恋人甚至结婚不到几天,就迅速离婚,草草地结束了脆弱的婚姻和爱情。

    这一天,安娜.弗洛伊德所在的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来了一个叫朱丽安的闪婚女士。朱丽安和丈夫萨姆结婚还不到两个月,便向咨询师安娜倾诉自己的婚姻糟糕透了,特别是萨姆的生活习惯让她实在难以忍受。

    “天,您简直难以想象他吃饭的样子有多吓人,像个饿死鬼一样狼呑虎咽。还有他走路的姿势,我一想起那个画面,就感觉自己快要疯了。我当初怎么会想要和他结婚……”

    面对朱丽安这样的抱怨,安娜问道:“朱丽安女士,你和萨姆先生结婚前,他是什么样子呢?”朱丽安女士沉默了片刻,回答安娜说:“他跟现在一样……”

    每周前来找安娜咨询的夫妻中,咨询婚姻家庭问题的占70%,而其中闪婚闪离的夫妻更是占到了半数以上。美国一家婚恋网曾针对闪婚闪离的问题做过一次调查统计:每一百对闪婚的夫妻,有81.3%的婚姻家庭最终无法顺利度过一个新年便闪离了,并且每天有一到两对夫妻闪电般地结了婚,又闪电般地离了婚。婚姻本来是让夫妻相守到老的契约,却变成了“朝夕即散”“一闪即离”的“纸婚”。

    对此,心理学家安娜·弗洛伊德说:“婚姻是一项人生的事业,夫妻双方在结婚之前都要接受岗前培训,而仅凭短暂的了解和所谓的一见倾心,是很难持久保持婚姻关系的。”

    为什么闪婚闪离的人越来越多

    激情、亲密、了解、承诺是保护和稳定婚姻的四大要素,缺一不可。激情是平淡婚姻生活的浪漫遐想。比如,我们可以几秒钟就爱上了一个异性,并对其产生一种美好的愿望与遐想。然而,大部分人往往是激情有余亲密不足,尤其是在进入婚姻生活后,随着心境和环境的变化,激情会逐渐消磨掉。

    这也意味着,当彼此开始有激情时,不妨试着放慢节奏,让两个人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对方产生好感之后再相互承诺。如果仅凭第一感觉就草率闪婚的话,很显然是对婚姻和爱情的不负责任,也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其实,在闪婚族的视野里,夫妻双方在面对婚姻生活时,彼此的要求往往各不相同。曾经有一对前来咨询的闪婚夫妻让安娜印象很深刻:

    女士情绪激动地说:“天啊,我再也无法忍受你的习惯了,我一定要跟你离婚,我一分钟也不想面对你……”男士则显得很平静,他甚至无奈地皱了皱眉头说:“好吧,我也这么想。”

    通过简单的沟通,安娜知道了这对闪婚夫妻想离婚的原因。原来,两人开始只是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争执,但矛盾产生时,没有任何一方及时喊停,直至发展到如此地步。

    这位女士说:“结婚后,我想在新家的客厅里贴我喜欢的壁纸,可是他却说影响整体风格,不但不让我贴,还挂了一幅超难看的画。”

    停顿片刻后,女士又说:“其实挂什么画倒没有什么关系,但结婚前他对我的意见都很尊重,而婚后却总是跟我对着干。他一定是不爱我了,我快疯了,当初我为什么要跟他结婚……”最后,这位女士表示两人已经冷战三周了。

    对此,安娜解释说,在婚姻关系中,当女性处于弱势的一方时,对对方的要求反而会更高一些。对一个能迅速结婚的男性来说,他们心理上对生活的要求反而不那么高,比如,尽管饭菜不算美味,但能填饱肚子就可以;尽管公寓不算高档,但有床能让他睡觉休息就可以;尽管装修不算豪华,但有电视机让他闲时消遣就可以……而对女人来说,她们心理上需要的却不只这些。如果她是那种爱浪漫的妻子,而他却忙于工作或不善表达感情,这些也会让妻子渐渐心灰意冷,从而失去面对婚姻生活的热情。

    可见,两个人要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确定终身。两个人如果选择闪婚,想要保持长久的婚姻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夫妻之间多沟通了解,多增进亲密关系。

    换伴侣不能獬决一切问题

    令人上瘾的东西就能带来愉悦的感觉

    香烟、啤酒或巧克力,无一例外都是令我们上瘾的东西。香烟带给我们自在与浪漫,尤其是在打电话、谈话或思考时;酒精能帮我们摆脱僵化压抑的感觉,几杯酒下肚,我们会慢慢放松下来,感觉自己轻松愉快且慷慨大方……

    但是它们并不能真正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感觉,我们只是暂时将注意力转移了而已。一旦麻醉作用降低到一定程度,我们内心的感觉只会比之前的还要糟糕。

    其实,每一种恶性嗜好都是这样形成的,当然也包括对伴侣关系的依赖。我们的伴侣总是被视为抵御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和万金油,而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我们那种一直在寻找的完满合一感。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侯开始,我们从对方那里不仅不能得到满足感,反而遭到责怪和拒绝。这样的伤痛令人难以承受。于是,我们宁愿将所有这些需求彻底根除,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相信,我们已经不再需要这一切。

    好了,痛苦消失了,没有人能再伤害到我们”,也许开始时,我们能在放纵的片刻感到满足,可是,所有这些求得一时快乐的手段只能让内心的空洞越来越大,而所有能通过自我麻醉获得一时安慰的解脱方式,奏效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同样的道理,没有一个伴侣能长时间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只能越来越沉迷于各种各样麻醉品中。

    如何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为了建立起能带来幸福的长期关系,我们要敢于重新追问自己,究竟要逃避什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不断地麻醉自己。其实,重要的并不是如何转移我们对内心痛苦的关注,而是如何去了解造成依赖性的最核心问题,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重获幸福。

    为此,我们必须对我们人格中那些被拒绝、被压抑的部分进行处理和调整。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大人总是习惯根据我们的行为划分好坏。

    所以,我们学会了将所有坏的行为隐藏起来。但是在我们身上始终潜伏着其他需求:作为孩子,渴望无拘无束地玩耍;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希望不断获得更多的新鲜玩意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希望自己还能再次疯狂,尽情宣泄压抑的情感,让我们心底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我们却不可能真的实现这些愿望。于是我们变得贪吃嗜酒,或扭曲纵容自己,甚至做一次疯狂的秘密情人。

    可是,我们越是不接受内心的“恶”,越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隐藏它、拒绝它。但是,它并不会因此消失,恰恰相反,所有这些会改头换面,通过其他渠道,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更强烈地显现出来,让我们丧失理性。于是我们隐瞒真相,撒谎遮掩;我们寻找外遇,试图离开;我们贪婪地希望不断攫取。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切,往往会对此感到惊慌失措,急于把原因推到外部,于是我们的伴侣便首当其冲地成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他们让我们变得不幸,让我们忍无可忍。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持这份充满爱恋的伴侣关系。

    实际上,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接触我们的伴侣,坦诚接纳我们内心对真相的了解,才能有效地建立和谐的伴侣关系。一旦你为此做出改变,你就会发现并认识到,你的亲密关系已成为一种模式,更换伴侣并不能避免重蹈覆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