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女人会说话-人际交往——聪明的女人说话左右逢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说话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关系到与他人交往的效果甚至成败。日常生活中善于交际的女人往往都是谈话的高手,她们总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左右逢源。如果你也想成为谈话高手和交际能手,必须要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

    寒暄是人际关系的第一句

    寒暄,是社交中双方见面时互相问候的应酬话。寒暄好像是乐曲的过门儿,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实际上,巧妙的寒暄是与人继续交流的最好的铺垫。所以寒暄不是简单地打招呼,也不是轻描淡写的问候,而是一种必要的沟通。在交际过程中,与人见面伊始,聪明的女人总会说上几句应酬话,从而沟通彼此的感情,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气氛。

    有些女性朋友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与人初次见面时,由于彼此都不太了解,往往容易陷入无话可说得尴尬场面。此时,你不妨以一些寒暄语做开头。

    跟初次见面的人寒暄,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能认识你”“见到您非常荣幸”。比较文雅一些的话,可以说“久仰”,或者“幸会”。要想随便一些,也可以说“早听说过您的大名”“某某人经常跟我谈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读过您的大作”“我听过您作的报告”等等。跟熟人寒暄,用语则不妨显得亲切一些,具体一些。可以说“最近忙些什么呢?”,也可以讲“您气色不错”等。虽然这些寒暄语大部分并不重要,但它能使谈话的双方迅速摆脱尴尬的沉默。在寒暄时,你的语气要轻松柔和、充满感情,让对方彻底放松,这样才能让对方很顺利地接受你。

    寒暄是人与人交谈的润滑剂,它能有效拉近双方的距离。因此,寒暄是我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面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寒暄方式:

    1.问候型

    问候型寒暄的用语类型比较复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礼貌的问候语如“早上好”、“您好”之类。交谈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环境、进行不同的问候。

    (2)表现对对方关心的问候语如“最近身体好吗”、“生意还可以吧”、“最近工作进展如何,还顺利吧”。

    (3)表现思念之情的问候语如“好久不见,近来怎么样”、“多日不见,可把我想坏了”等等。

    2.言他型

    “今天天气不错”。这类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寒暄方式。尤其是陌生人之间见面,一时难以找到话题,就会说类似:“东北天气很冷吧”之类的话,能够打破尴尬的场面。言他式寒暄形式用于初次见面非常合适。

    3.触景生情型

    触景生情型是针对具体的交谈场景临时发出的问候语,比如对方刚做完某件事,或正在做某件事以及将做什么,都可以作为寒暄的话题。比如,早晨在家门口或路上问:“早晨好,上班吗”,在食堂里问:“吃过了吗”,这种寒暄随口而来,自然得体。

    4.夸赞型

    心理学家根据人的天性曾做出一个结论:可以令人们在平和的精神状态中度过幸福人生的最简单的准则,就是给人以赞美。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需要别人的诚意和赞美。比如,你的同事新穿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你可以用赞美的语言说:“小刘,你穿上这件连衣裙更加漂亮了”,这位同事听后自然会很高兴。

    打招呼也有讲究

    打招呼也称问候。见面打招呼、问好是人们在交往中借助交谈互表友好和认定的一种方式。

    人与人见面,无论是与熟人擦肩而过,或是在某种场合相聚,或者出于某种目的必须与陌生人说话,就得打招呼或问候,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礼貌行为。

    打招呼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打招呼的技巧,就会造成彼此的尴尬和不快。

    看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1:傍晚时分,小李走在街上,迎面看到王叔从公共厕所出来,就热情地打招呼:“王叔,您吃过了!”王叔一脸的不高兴,“哼”了一声走过去了。

    例2:张姐身体较胖,但总喜欢别人说她瘦。有一天,她穿了一件连衣裙,看样子挺高兴,小李碰见她,就打招呼说:“张姐,又瘦了。”她以为说自己瘦了,就高兴地说:“真的?”小李说:“我说衣服!”张姐一听就生气了,因为触动了她的痛处。

    由此可见,打招呼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不同的情况说不同的话;还要注意尊重别人,不要拿人家的缺欠开玩笑。

    下面是打招呼的一些基本要求:

    1.主动

    双方见面,不管彼此年龄、地位有何差距,一般应先主动大方与对方打招呼,如果你是长辈,会显得和蔼可亲,如果你是晚辈,则会显得彬彬有礼。

    2.得体

    中国人见面较喜欢互相问候,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知礼、明礼。例如工作中最普遍的是“你好!再见!”等话,有时再加上一句恰当的称呼,如:“王师傅,您好!”“李老师,再见!”就会显得亲密。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招呼、问候的语言愈丰富,但其中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主动的态度。

    3.适度

    (1)与场合相符。选择招呼的方式、语言要考虑环境、场合因素,生活场合、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可以运用轻松、随意的招呼方式和语言,而在工作、社交乃至国际交往中就应该选用较正式的招呼方式和语言。

    (2)与自己的身份相符。通常问候之后,人们会很自然地行见面礼,以示友好。这时你要注意依照自己的身份来选择是否施礼或行哪一种的礼节。

    聪明的女人敢与陌生人说话

    很多女性与朋友之间进行交流沟通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与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情况。与陌生人谈话是说话中的一大难关。处理好这一步可以使人结识很多有趣的朋友。处理不好会引起尴尬,失去很多机会。

    或许你已经发现,在陌生的社交场合中,90%以上的女性都在等待别人主动向自己打招呼,只有极少数的女性会走到别人面前,一边伸手一边自我介绍。这种现象城,其实正包含着沟通成败的特殊密码。

    三国时代的鲁肃是一位交际的能手。他跟诸葛亮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你哥哥诸葛瑾的好朋友。”就凭这一句话就使交谈双方心心相印,为孙权跟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打好了基础。

    可见,只有当你主动开口和陌生人交流才能消除素不相识所带来的隔阂,才能发展成为朋友。其实,老朋友都是由新朋友发展而来的,新朋友都是从陌生人发展来的。培养自己和陌生人沟通的习惯是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和人际关系的保障。

    同陌生人交谈的最大困难就在不了解对方,因此首先要尽快熟悉对方,消除陌生。你可以先行自我介绍,再去请教他的姓名职业,再试探性地引出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还未提及自己的情况就开口先问对方,对方可能并不愿意回答。一般情况下,你主动提及了自己某方面的情况,对方多半也会乐意在这些方面谈他的情况。

    同陌生人交谈,要善于寻找话题。有人说:“交谈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所谓“找话”就是“找话题”。写文章,有了个好题目,往往会文思泉涌,一挥而就;交谈,有了个好话题,就能使谈话融洽自如。    那么如何找到话题呢?

    1.留心观察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例如,他和你一样都穿了一双耐克气垫运动鞋,你可以以耐克鞋为话题开始你们的谈话。

    2.以话试探

    两个陌生人相对无言 ,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首先要开口讲话,可以采用自言自语,例如,“天太冷了”,对方听到这句话便可能会主动回答将谈话进行下去。 还可以以动作开场,随手帮对方做点事,如推下行李箱等;也可以发现对方口音特点,打开开口交际的局面,例如:听出对方的东北口音,说:“东北人吧?”。以此话题便可展开。

    3.以对方为话题

    人们往往千方百计地想使别人注意自己,但大部分的“成绩”都令人失望,因为他不会关心你、我,他只会关心他自己。因此,以对方作为谈话的开端,往往能令?他人产生好感。赞美陌生人的一句“你的衣服色泽搭配得真好,”“你的发型很新潮”。能使他快乐而缓和彼此的生疏。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说这话的勇气,不过我们可以说:“您看的?那本书正是我最喜欢的。”或是“我看见您走过那家便利店,我想……”

    4.细加揣摩,仔细分析

    为了发现与陌生人的共同点,应该留心那些你需要交际的人跟别人的谈话,对他们的谈话进行分析,揣摩。如果你能够与这样的人直接谈话,更要认真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

    在广州的一家大型百货商场,一位南海舰队的军官对服务员说:“请你给我找一件特大号的服装。”

    这位军官是苏北人,把“我”说成了地道的苏北土语。同时,另一位在广州陆军部队的军官,听了这句话,也用手指着货架上的某一商品对营业员说了一句相同的话,两句话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苏北乡土气息。

    两位陌生人相视一笑,各自买了要买的东西,出门就谈了起来,从老家问到部队,从眼下任务谈到这些年来走过的路,并介绍着各自将来的打算。

    身在异乡的一对老乡的亲热劲,不知情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因为揣摩对方一句家乡话而带来的。可见,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确实可以找出双方的共同点,使陌生的路人变为熟人,发展成为朋友的。

    给人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我们常说得“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说得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因此,在招聘、求职、接待客户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和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谓第一印象是对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形成的印象。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言谈、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时的依据。一般人通常根据最初印象而将他人加以归类,然后再从这一类别系统中对这个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所形成的论断。

    王宏民是某公司销售部西北地区的负责人,因为工作需要,他要到一家公司与经理面谈。

    王宏民到那个经理办公室的时候,正赶上经理在批评下属。那个经理对着犯错的下属咆哮着,毫不顾及王宏民的来访,等训斥完了,还大声地命令下属“马上滚蛋”。这个经理的行为让王宏民感到异常的不舒服,他觉得自己来错了。晚上,经理和他的下属宴请王宏民,陪同的人员里有一个人不擅长喝酒。“不会喝酒的男人,哪里是真的男人?!”经理不满地斥责下属,似乎王宏民不存在似的。这让王宏民十分尴尬,只好靠转移话题来化解。但是王宏民没想到酒过三巡的时候,那个经理又开始批评饭桌上的酒菜,甚至还用带着明显奉承的口气,对王宏民家乡的饮食大加赞赏。王宏民心里很清楚,这个经理过度的夸张,无非为了要讨好他。等王宏民回去后,马上终止了和这家公司的合作,因为在他看来,这家公司的经理留给他的简直是无法容忍的、糟糕透顶的第一印象。王宏民根本不敢想象要和如此没有修养、不懂得为人基本礼貌的人进行合作,他认为这样的人迟早会被残酷的商场所淘汰。

    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得:第一印象永远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可见,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交往成功、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开端。第一次与人沟通是后续成功发展的关键。因此,女性朋友在与人的初次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那么,怎样才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呢?从根本上说,它离不开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和修养水平,离不开进行经常的心理锻炼。心理学家提出下面几条建议:

    1.衣着仪表得体

    大家都了解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而研究发现,50%以上的第一印象是由你的外表造成的。你的外表是否清爽整齐,是让身边的人决定你是否可信的重要条件,也是别人决定如何对待你的首要条件。

    着装打扮的好坏与否,对一个人给别人留下怎样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一定要整洁得体。无论见什么人,穿着整洁得体,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其次,要根据场合选择自己合适的服装。比如去一家新的公司面试就应该穿着正式大方;拜访客户就应该穿着成熟稳重;而如果去参加同事的派对就应该自然个性。总之,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服装标准,切忌不分场合胡乱穿衣,会给人留下很差的印象。

    2.谈吐要文雅

    与人交谈,你要注目对方谈话,赞成就点头,有趣就微笑,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但可以询问,以表示你在用心听。不要去问、去了解自己不需要知道别人不愿意讲的事情。

    3.待人要真诚热情

    对人讲话时,态度应该诚恳,要避免油腔滑调,高谈阔论,哗众取宠,垄断话题,否则会使人感到不愉快。实事求是,态度热情,往往给人一种信赖感,亲近感,这有利于交往的继续深入;反之,如果言不由衷转弯抹角,态度冷淡,则给人一种虚假、冷淡的感觉,交往很难再深入下去。

    4.举止要适度

    行为举止是一个女人的内在气质、修养的表现。动作要注意文明礼貌,不要莽撞,不要张狂,忌不懂装懂,盛气凌人,指手画脚;不要对人打喷嚏、咳嗽;不要歪歪斜斜地作着,跷二郎腿,说话时手舞足蹈、唾沫四溅;不要当众剪指甲、挖鼻孔等。

    聪明的女人要管好自己的嘴

    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能否管好自己的嘴,是一个女人自身素质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嘴,这张嘴除了吃饭,那便是说话了。人一生中要说很多很多的话,有些话能给别人带来温暖,给自己带来好处;有些话于人于己都是烦恼,甚至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主人不懂得说话的艺术,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反而因为自己的无意而伤人。

    三思而后行,这句古话说得确实不假。我们都知道祸从口出,假如没有经过考虑直接说出口很容易产生一些自己不想要的后果。因此,要懂得对自己说得话负责任,不要想什么就说什么,等说出去了再开始后悔,可是,到那时候已经晚了。

    说话是学问,会说话更是学问。一个受人喜欢的人,别人夸奖他往往说这个人会说话。可见,会说话不仅是一个人的优点,还是对一个人为人处世有方法不莽撞的褒奖。相反,不会说话就会犯下错误。祸从口出,言多语失,不会说话、多说话都是不智慧的行为,会招来别人的反感,甚至给你带来沉重的打击。

    现实生活中,不少女人可能都有“祸从口出”的经验,想断除口祸,非要下一番工夫不可,这就要学会下面这几点:

    1.不妄语——人要“口出有实”、“言而有信”,不能随便承诺自己无法做到的事,说诚实语者能取得他人的信赖尊重,而妄语者则无法取信于人。

    2.不恶口:恶口者败坏人格,令人讨厌;应该学会培养慈言爱语,理直气柔,并得理能饶人,“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对别人说些好话,会令人产生舒服的感觉。

    3.不两舌:搬弄是非生事端,使别人之间的感情破裂,是不道德的行为,要学会不道人短,能隐恶扬善,远离两舌,这样才会获得好人缘。

    4.不绮语:就是指不违背良心说好听的话,不为自己的利益用甜蜜的口舌迷惑别人,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要懂得唯有真实语才能感动他人。

    谨慎开口,言多必失

    言多必失,古人的遗训想来是有道理的,可是,即便说话有这么严重的危险后果,相当一批女人,这一生中最大乐趣的来源就是说话。

    王丽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私营企业做销售主管。她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工作上很有冲劲儿,经常会冒出一些闪光的好点子,上司因此很器重她。

    在公司召开的各种会议上,王丽总是滔滔不绝。她不仅针对自己部门的事情提出各种看法,还对其他部门提出建议。有一次,王丽的部门准备开会,但到了会议室才发现另外的部门正在讨论问题,王丽就跑了进去,大谈特谈自己的观点,言语间难免露出骄傲的表情。这番指手画脚的评论引起了这个部门同事的反感,再加上她一贯的自负,同事联名在经理面前告了她一状。

    由此可见,管不住自己的舌头的人,不仅容易伤人,而且容易惹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张嘴很可能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及事业的优劣成败。慎言不是不说话,慎言是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永远不要说。

    如今是信息时代,更是交际时代。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不少场合,需要我们说上几句合适的话,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话说得好的人受人欢迎,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医治他人心中的苦闷。可往往很多时候,我们的嘴就管不住了,话越说越多,越说越没有分寸了。

    《三国演义》里面,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举兵伐魏。开始的时候,连站皆告捷。士气正旺。而当时只是大将军的司马懿则是坚守城池。不与蜀军正面交锋。两军在五丈原形成对峙。诸葛亮屡次击战鼓要求应战,司马懿却不理会。自此,陷入僵局。

    ?聪明的诸葛亮,派遣了使者送信和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讽刺他像个女人一样,畏畏缩缩,不敢决一雌雄,是一个胆小如鼠的男人。气得司马懿几乎吐血。但是,这司马懿也是一个有非凡才能的人物,他不动声色,反而笑着问使者:“亮说我像女人,我就是女人。我像女人一样啰嗦地问一句,不知道亮最近吃睡如何?”使者在毫无警觉心之下,说出实情:“我们丞相勤于政事。事情不管大小都要亲自过问,而且吃得很少。”

    平常的一句话,司马懿听了却非常高兴。知道如此下去,诸葛亮肯定撑不了多久。就百般忍让诸葛亮的诸多挑衅与侮辱。甚至完全当没有听到。诸葛亮终于因为操劳过度,病倒在五丈原。蜀军伐魏大业痛失好局,只能班师回朝。最后,诸葛亮病逝,大业反而成全了司马懿。送信的使者,忘记了少说话的目的,只是一句话,却间接的帮助了敌人。如果没有让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生活作息状况,惹气了司马懿派兵应战,以当时蜀军的气势,结局,就不至于三国尽归司马懿了。

    很多时候,自己的嘴巴会给自己惹来不少的麻烦。古人讲慎言,就是说人说话要多加考虑,切不可信口开河,不知深浅,没有轻重。所以,聪明的女人在说话前应该三缄其口,应该说得话则说,不应该说得话绝对不能说。

    开玩笑要把握分寸

    玩笑是生活的调味品,但开玩笑要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有一年“愚人节”的前一天,李女士接到一个外地朋友的电话,说第二天要来北京,详细告诉了她是几点的航班,请她去机场接他并帮他预定酒店。见是关系很不错的朋友,李女士尽管工作很忙,还是满口答应了。第二天,李女士先帮这个朋友订好了酒店,又开车赶到机场去接。但苦等四个多小时也没见到那个朋友。直到朋友给她发来短信,她才想起“愚人节”的事。但李女士很生气,认为那个朋友的玩笑开得太过分了,自此对他失去了信任,与他的关系也就疏远了。

    在与人聊天时,开个得体的玩笑,幽默一下,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愤,创造出一个适于融洽交谈的气氛。但是,开玩笑也要讲究时机和场合,更要看对象。

    雪儿是一个平时爱说爱笑,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

    一次在同学聚会上,雪儿遇到了同学程鹏,程鹏是个秃头,当得知他最近高升后,雪儿就快言快语地说道:“你小子,可真行啊,真是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说得大家哄堂大笑,程鹏气愤地反驳道:“你的脑袋才不长毛呢。”结果原本高兴的同学聚会,闹了个不欢而散。

    开玩笑原本是一件好事,恰到好处的玩笑可以让大家开怀一笑,活跃一下严肃的气氛,消除对方的紧张感和敌意,拉近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许多大人物都是开玩笑的高手,能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人们交流的很融洽。然而,许多玩笑者原本没有恶意,开得玩笑却不恰当,往往弄巧成拙,搞得对方不愉快,反而影响双方的感情。那么,如何掌握好开玩笑的分寸呢?

    1.开玩笑要看对象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沉郁寡言,有的人豁达大度,有的人则小心多疑,对不同个性的人,要做到因人而异。同样的玩笑,对有的人可以开,对其他的人就不能开,对男性可以开,对女性就不能开,对青年可以开,对老年人就不一定能开。如果不注意各人的特点和承受能力,就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本来是一次比较愉快的聚会,结果也可能弄得不欢而散。

    2. 开玩笑的内容要高雅

    开玩笑是运用幽默的语言有技巧的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艺术,这就要求语言必须纯洁、文雅。笑料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玩笑,不仅给对方以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如果开玩笑污言碎语,不仅使语言环境充满污浊的气味,对听者也是一种侮辱,至少也是一种不尊重。同时也说明自己水平不高,情趣低俗。

    3.不要以他人的缺点开玩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拿别人的缺点或不足开玩笑,那并不能让你显得很幽默。你以为你很熟悉对方,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但这些玩笑话却容易被对方觉得你是在冷嘲热讽,倘若对方又是个比较敏感的人,你会因一句无心的话而触怒他,以至毁了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或使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你要切记,这种玩笑话一说出去,是无法收回的,也无法郑重地解释。到那个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4. 看清开玩笑的场合

    在开玩笑时一定要看清场合,看这种场合是否可以开这种玩笑,一般来说,严肃静谧的场合,言谈要庄重,不能开玩笑。而在喜庆的场合则注意所开的玩笑能否使喜庆的环境增添喜悦的气氛,如果因开玩笑使人扫兴就不好了。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否则极易引起误会。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说出去的话就好比泼出去的水,所谓“覆水难收”。因此,聪明的女人话到嘴边就要仔细思量,切忌不可话出伤人,必须时时懂得“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的道理。

    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会有缺点,都会犯一些错误。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或共事时,一定不能揭别人的底,或指其错误,拆别人的台。

    某单位一位科员利用工作之便私吞公款600多元。这件事反映到主管他们的一位副科长那儿。他想:处理要考虑到维护干部党员的威信,从轻处理为好。于是,他便以这位科员平时工作表现较好为理由,做出了免于退款,只在支委会上做检讨的处理决定。

    这件事传开后,职工们沸沸扬扬,议论纷纷,说这样处理太轻,没有达到真正教育那位私吞公款的科员和警告他人的目的。许多职工还亲自找了那为副科长,要求加重处罚,但这位副科长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这时,科长出差回来了,科长接受了群众的建议,召开科务办公会议,复议此事,但在会上却没有人吭声。此前,科长已经了解了情况,会上冷场的原因他是知道的。他想:自己的老搭档处理那位科员的意见是不当的,但若在会上直接去说那位副科长,效果肯定不好,很有可能让副科长认为自己是在拆他的台。如寓说服于建议中,他也许会接受。所以,他首先肯定了副科长的工作动机是好的。副科长听后,心里为之一震,大气消了大半,开始平心静气地思考问题。谈论了一会儿,科长用建议的口吻对副科长说:“关于处理那位科员的事,要顾及后果。如让这位同志退出公款,并在党内公开检讨错误,他今后再管别人呢,腰杆就硬了,这样处理是不是要好些呢?”副科长想了一会儿,紧皱的眉头松开了。他想:同样一个动机,科长的方法比自己好,达到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连声称赞科长的处理方式好,使人茅塞顿开。这时,副科长带头同意科长的建议,中心严肃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事后,群众无不称赞副科长工作配合得好。

    所以,与人说话尽量要做到委婉,彼此互不拆台,使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亲近,这样就能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能行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得礼貌。

    礼貌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人们个人修养的显现。相比较其他规范来说,礼貌的约束性要小些;相比较专业技能来说,礼貌的实际应用又不那么突出。但是,如果缺少了礼貌,一个人会被别人视为缺乏修养而排斥,甚至惹出不愉快的事情来,自己也得不到丝毫的好处。“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在社会交际中,语言是必备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要想交际成功,讲究礼貌是在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言为心声”,语言是否文雅,反映了说话人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高,尊重别人,说话就有礼貌,说话就文雅;相反,思想素质差,不尊重别人,说话自然就缺乏礼貌。

    有两个女孩,是一所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模样姣好,穿着入时,可就是太缺少了语言之美。

    一次,这两个女孩去一家公司找同学。这家公司的办公室是大结构的,一间大屋里有七八名员工,平日里大家交流、打电话都屏声静气的,以免相互影响。不想这两个女孩一进屋却如入旷野,大声呼喝同学的名字,而且大大咧咧地高谈阔论、左瞅右摸,一副比主人还主人的样子。

    两个女孩的言谈举止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不那么美好的印象,而且这种印象有意无意间波及她们的同学,让那位同学也因此而觉得自己矮了一截。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仅仅因为一个小节的礼貌疏忽,便使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相反,一个有礼貌的人很容易就会被别人认可、接受,既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也会使自己变得十分愉快。

    有“礼”的女人最受欢迎

    礼貌就是一个人的名片,说话有礼貌的女人总是更受人欢迎。说话有礼貌,可以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尊重的感觉,觉得心里很舒服,从而乐意接受你的建议,并顺理成章地也会尊重你这个人。有句俗话说得好,礼多人不怪,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被大学录取的女学生来学校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她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都不打,“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个行李,直到这个姑娘回来,没想到她轻松地拎起了行李,连个“谢”字都没说,令她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她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校长。

    在日常交往中,说话一定要有礼貌,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喜爱的人。

    说话要有礼貌,以温和的语调提出自己的要求,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这样,他就会慎重地考虑你的建议,就像他会认真地对待你这个人一样。这样做,会使自己在对方的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有教养容易相处的人。

    张丽萍老师是某大学的教授,一天,她正在办公室里备课,有人敲门,她习惯性地说了声请进。抬头一看,是一位女生,但是她并不认识,她想也许是找别的老师的。但是那位女生四下看了看,并没有确认自己找谁,张口就说道:“张丽萍呢?”

    这话一出口,大家都愣了一下,都往张丽萍这里看,张丽萍心里也很纳闷,在学校里这么多年,还没有谁直呼其名的。她脸色微微一变,但还是有礼貌地对她说:“我就是,找我有什么事吗?”

    那位女生大大咧咧地说:“噢,你就是张丽萍呀,我可早就听说过你了,我是某某教授的学生,我的论文你给我看一下!”

    原来当时有规定,论文答辩时要请一个校外的专家来指导。这位女生是外校的学生,来找张丽萍教授给自己批阅论文。

    张丽萍到底是有涵养的人,看到这个学生这么没有礼貌,并没有发火,只是随口说道:“那你就放那里吧!”

    这名女生就把自己的论文往他的桌子上一扔,说:“你快点看呀!后天我们要论文答辩,你可别耽误我的事!”

    张丽萍再也无法忍受,说:“请问你是找人办事还是下达命令呢?你的论文拿走,我没有时间给你看!”

    在求人办事时,一定要礼貌,要把人的心说暖。你说话有礼貌,就是对人的尊重,而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因为你满足了对方的“被人尊重”的心理,就会使别人对你怀有好感,从而也会尊重你的建议,接受你的请求。

    多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是人们在频繁的交往中彼此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而礼貌用语则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社交场合中,会使用礼貌用语十分重要。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而且表明自己有修养;所以多用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而且有益于交际。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凉爽的秋天到了,小河边一群野鸭在捕小鱼吃。一只毛绒绒的小野鸭孤零零地站在一边,它饿极了,可是它刚出生一个月,还不会捕鱼。小野鸭只好学着妈妈的样子,一下子跳入河中,它深入水中好一会儿才上岸。小野鸭难过极了,它突然想是不是可以跟成年野鸭要一点吃的。

    小野鸭高兴地按照自己想的去做,它先跟离自己最近的说:“给我点小鱼吃,给我点小鱼吃!”小野鸭叫了一次又一次,但是成年野鸭并没有答应小野鸭。小野鸭又跟一只成年野鸭叫道:“快给我点鱼吃,我好饿呀!”成年野鸭还是不答应它,小野鸭心里好难受,它急切地问一只比自己大一岁的小野鸭为什么没有一只野鸭回答自己的话,那只小野鸭悄悄地对它说:“你在你的话前加上一个‘请’你试试。”小野鸭用它的方法又试着问了一遍:“请给我点小鱼吃吧。”一只成年野鸭马上给了小野鸭好多的鱼,小野鸭高兴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好方法,我们一起吃鱼吧!”自从那次吃鱼以后,小野鸭明白了只有有礼貌的说话,才会有别的人答应自己。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说话讲文明、有礼貌,多使用礼貌用语,往往是消除误解,缓和矛盾,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水平。所以,在日常口语交谈中,女性朋友应该多使用礼貌用语,这是博得他人好感与体谅的最为简单易行的做法,也是交谈的技巧。

    所谓礼貌用语,是指约定俗成的表示谦虚恭敬的专门用语。社交中,女性朋友如果学会下述五句十字礼貌用语,并且经常加以运用,对你的日常口语交谈一定会大有帮助。

    (1)您好:

    “您好”是一句标准的问候礼貌语。在口语交谈中,谁都会遇到相识者与不相识者,不论是深入交谈,还是打个招呼,都应主动向对方先问一声“您好”。若对方先问候了自己,也要以此来回应。在有的地方,人们惯以“你吃了饭没有”、“最近在忙什么”、“身体怎么样”、“一向可好”来打招呼或问候他人,但都没有“您好”简洁通行。

    (2)请:

    “请”是一句礼貌语。在要求他人做某件事情时,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合适,低声下气、百般乞求也是不对的。在此情况下,多用上一个“请”字,就可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赢得主动并得到对方的照应。当一个人需要别人帮忙时,总是“请”字开路。当要从人群中穿过时,要说“请让开一下”;当坐汽车嫌空气闷热时,要说“请把窗户开一下”;当乘车要在中途下时,要说“请停一下车”;总之,不管何时何地,也不管何人何事,只要你需要别人帮忙时,就必须先说:“请”。

    (3)谢谢:

    “谢谢”是一句致谢的礼貌语。每逢获得理解、得到帮助、承蒙关照、接受服务、受到礼遇之时,都应当立即向对方道一声“谢谢”。这样做,既是真诚地感激对方,又是~种对对方的积极肯定。

    (4)对不起:

    “对不起”是一句道歉的礼貌语。当打扰、妨碍、影响了别人,或是在人际交谈中给他人造成不便,甚至给对方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失与伤害时,务必及时向对方说一声“对不起”。当一个人要经过别人的面前时,要说“对不起”。在公共汽车上,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对不起”。在离开宴会时要说“对不起”。在公共场合,无意之中打了个饱嗝要说“对不起”。无意之中打了个喷嚏要说“对不起”。无间之中打了个哈欠要说“对不起”。在中途离开会议时要说“对不起”。约会时迟到了要说“对不起”。这将有助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有助于修复双方关系。

    (5)再见:

    “再见”是一句道别的礼貌语,也是一种常见的礼貌用语。在交谈结束、与人作别之际,说上一句“再见”,可以表达惜别之意和对他人的尊重之心。

    好人缘从恰当的称呼开始

    在人际交往中,为增进人际吸引,密切彼此关系,提高双方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聪明的女人应该懂得——选择恰当的称呼。

    对一个交谈对象的称呼至少包含了这样几种含义:一是确认对方的社会地位;二是现实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三是体现称呼者本人的自我修养。因此,在人际沟通中,历来重视称呼问题。

    每个人对称呼是否恰当非常在意和敏感。尤其是初次交往,称呼往往影响交往的效果。正确恰当的称呼,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体现了彼此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女人的自身教养和素质。

    有一个姑娘从城里到乡下办事,在途中迷了路,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看见前面走来一位老大爷。姑娘由于心情焦急,脱口喊到:“喂,往王村还有多远?”老大爷一看这个打扮漂亮的姑娘说话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也就没好气地回答说:“还有五拐杖!”姑娘心想,人家都急死了,你还有心思开别人的玩笑,有说:“哎呀,路是论里的,怎么论拐杖呢?”“‘论里’?论理你该叫我声‘大爷’!”姑娘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由于心急而忘了礼貌,赶紧给老大爷赔不是,并正确称呼了老大爷。这位老大爷也就很详细地给姑娘指了去王村的路,姑娘,连声谢谢。终于达到了目的地。

    可见,称呼他人为一门极为重要的事情,若称呼的不妥当则很容易让他人产生立即的反感,甚至嫉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一个热情、友好而得体的称呼,能似妙言入耳,如春风拂面,使对方顿生亲切、温馨之感。所以,聪明的女人懂得好人缘是从恰当的称号开始的。

    你是谁——称呼的艺术

    在人们日常交往中。称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言者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

    有一位陈先生一次出差广州,他和朋友到一家餐厅吃饭,因为习惯,他随口喊道:"小妹,给我们拿点纸巾。"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仅服务员迟迟不动,周围所有的人都以不屑的眼光看着他,陈先生以为她没有听见,又高声叫了一下,谁知这位服务员干脆走开,再也不搭理他了。后来,在朋友的解释下,他才得知"小妹"这个称呼在广州很敏感,特别是对一些外地打工的女孩来说,是一种鄙视和瞧不起的称呼,也难怪陈先生称呼人家"小妹"受到了冷遇。

    由此可见,对于别人称呼的重要性。称呼他人为一门极为重要的艺术,若称呼得不妥当则很容易让他人产生反感,所以,选择称呼要合乎常规,要照顾被称呼者的个人习惯,入乡随俗。

    一个单位里的上下级和同事,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社会学里管这叫做业缘关系,在处理业缘关系时,称呼具有重要作用。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

    有三种情况:称职务、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在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极其正式的场合)

    2、职称性称呼: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称职称时可以只称职称、在职称前加上姓氏、在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

    3、行业性称呼: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

    对于从事某些特定行业的人,可直接称呼对方的职业,如(老师、医生、会计、律师等),也可以在职业前加上姓氏、姓名。

    4、性别性称呼:对于从事商界、服务性行业的人,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小姐”、“女士”或“先生”,“小姐”是称未婚女性,“女士”是称已婚女性。

    5、姓名性称呼: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

    有三种情况:可以直呼其名;只呼其姓,要在姓前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

    不恰当的称呼令人反感

    称呼,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一方对另一方的称谓。在日常生活中,称呼是一种友好的问候,是人与人交往的开始。女性朋友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避免下面几种失敬的做法。

    (1)错误的称呼

    常见的错误称呼无非就是误读或是误会。

    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

    误会,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相对年轻的女性,都可以称为“小姐”,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2)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但南方人听来“伙计”肯定是“打工仔”。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在外国人的意识里,“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3)使用不当的称呼

    工人可以称呼为“师傅”,道士、和尚、尼姑可以称为“出家人”。但如果用这些来称呼其他人,没准还会让对方产生自己被贬低的感觉。

    (4)使用庸俗的称呼

    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不适合使用。例如,“兄弟”、 “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虽然听起来亲切,但显得档次不高。

    (5)称呼外号

    对于关系一般的,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更不能用道听途说来的外号去称呼对方。也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聪明的女人不做无谓的争辩

    生活中,很多女人喜欢争辩,对一个问题,一个观点,争得脸红脖子粗,大有针尖对麦芒之势,其实,跳出来看,有必要去争辩吗?有些事情根本没有必要争辩。

    争论或许会让你赢得胜利,但是即使赢了,实际上你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得意;但对方呢?他会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因此,争论是要不得的,甚至连最不露痕迹的争论也要不得。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即使偶尔获得胜利,却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真正赢得胜利的方法不是争论,而是不要争论。

    有一天晚上,雅丽参加一次宴会。宴席中,坐在雅丽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笑话,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他说那句话出自圣经,但他错了。雅丽知道正确的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

    为了表现出优越感,雅丽很讨嫌地纠正他。那人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自信确定如此!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雅丽的闺中密友王敏在她左首,她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他们俩都同意向王敏请教。王敏听了,在桌下踢了雅丽一下,然后说:“雅丽,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那晚回家路上,雅丽对王敏说:“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王敏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雅丽,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应该避免这些毫无意义的争论。”

    正如睿智的班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得:“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是的,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意义的争辩,那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果你与人争辩的动机,是出于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为自己辩白、或赢得听众的信服,那么你的行为太自私了,永远不会得到别人的欢迎。

    所以,当你们要与人争辩前,不妨先考虑一下,我你到底要什么呢?一个是毫无意义的“表面胜利”,一个是对方的好感。

    不在小事上争执不下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相异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一评论。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但如果你在争辩中碰到一个无知的人,又怎么能用辩论换来胜利呢?你把他的说法攻击的体无完肤,那又能怎么样呢?假如碰到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在辩论中输了,必定会认为自尊心受损,日后找机会,必然会报复。因为一个人若非自愿地屈服,内心仍然会坚持己见。

    有一次,孔子遇到了两个樵夫正在争辩一件事,孔子上前倾听,两个樵夫都争先恐后地向孔子诉说事情的原委,他们在争辩三乘以八是二十四还是二十三。一个樵夫说是二十四,一个偏偏说是二十三。

    孔子听后,笑着对说二十四的人说:“你错了,他是对的。”

    说二十三的人笑呵呵地走了。

    剩下的樵夫不服气地对孔子说:“你是怎么回事,明明应该是二十四,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你怎么说他是正确的呢。”

    孔子笑着说:“既然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他却不知道,岂不是,他连小孩子都不如,你和他争辩着有意思吗?说你错了,对你又会有什么损失呢?你和他争辩下去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人生之中,何必事事都要去争论,以赢取那无谓的胜利。但在时下这个喧嚣的社会,有太多人愿意参与到这样无休止的争论中去,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观点,可结果呢,也许一辈子也没有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对你毫无意义,不但为自己树立了敌人,还对你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助益。

    避免跟人争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同意对方的主张,不必管他的意见是如何可笑,如何愚笨,如何浅薄,你都用礼貌对答他,你无条件地赞成他的意见,佩服他的见识和聪明。以后你立刻回避他,在不必要的时候,你不要跟他交往。你要获得胜利,唯一的方法是避免争论。

    与其争辩不如保持沉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女人为了某件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最终闹得不欢而散的情景。而这种无谓的争论,既不会给自己带来丝毫的利益,又无益于工作和事业。

    争论是完全情绪化的,非理性的。一旦争论发生,任你说得如何头头是道,对方也不会接受,伴随着争吵的出现,必定是叫嚷、威胁、羞辱、奚落、将双方观点上的冲突转而升级为维护自尊的冲突,这正是争论的最大弊端,如此一争,无论输赢,都只会伤害自己或他人。因此,我们必须尽量避免那些无谓的争论。

    晏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相当有才干的政治家。一次,齐景公命他去治理东阿,晏子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可是3年后,许多人都来朝廷告晏子的状,景公非常恼怒,便将晏子召回来,准备罢免他的官职。

    晏子没有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摆出一副谦恭的态度“认错”。为了有机会替自己澄清事实,晏子非常谦恭地说:“臣已知错,请大王再给臣3年的时间,臣一定会让别人对我赞赏有加。”景公见他言辞恳切,知错必改,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3年过去了,果然称赞晏子的奏折不断被送到景公手上。景公大为高兴,召晏子入朝准备予以封赏。不料,晏子却诚惶诚恐地不肯接受。

    在景公的一再追问下,晏子道出了缘由:“第一次我去东阿,施行有利于百姓的政策,遭到坏人的指责;我主张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惩治贪官污吏,于是在暗地里备受打击报复;权贵犯法,我也严加惩治,毫不宽恕,于是权贵们嫉恨我。他们对我恶语中伤,直至在背后告我黑状。”

    晏子舒了口气继续说道:“第二次去的时候我就改变了做法。我拖延实施利民措施,坏人为此开心了;我释放鸡鸣狗盗之徒,无赖们为此高兴了;我偏袒权贵,即使他们犯法我也不予以惩治,权贵们为此无怨言了。于是这些人又到处颂扬我,传到您的耳里,您也信以为真了。3年前其实我该受赏,您却要处罚我;现在我该受罚,您却要封赏我。所以大王,这个赏我是万万不能接受啊!”

    齐景公听后恍然大悟,知道了当初是自己冤枉了晏子。看到晏子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良臣,就交给了他治理全国的重任。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在蒙冤时不如把争论放在一边,让事实说话。俗话说:“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遇到意见不合引发争执,沉默则能缓和双方的言辞冲突,利于化解矛盾。所以说,赢得争论的秘诀就是不做无谓的争论,学会保持沉默,这是以静制动的策略,是聪明女人在人际交往中明智的表现。

    聪明女人善于巧言妙语化解尴尬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女人:善于为自己或你周围的人解围、化解尴尬,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别人更多的赏识和信任,提升自己的人缘魅力。

    在与人交往或者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境。虽然因微不足道的小误会或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的确是正常的,但倘若能够灵活应变、巧用言语化解岂不更好?不管困境因何原因产生,你都可以凭借舌绽莲花的说话智慧来巧妙摆脱:

    自我解嘲化解尴尬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无数尴尬。这些尴尬或由于疏忽说错话,因失误做错事,或者由于自身的某些缺陷导致,如不处理好,将给他人留下永远难以摸去的不良印象。遇到这样的尴尬,无论如何解释、争辩或是推脱,都可能适得其反,都不如自我解嘲来得迅速有效。

    自我解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是人们心理防卫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帮助,是对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是沟通的艺术。自我解嘲并非逆来顺受,而是一个女人心境太平的表现。它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适时适度地“自嘲”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懂得自嘲的女人往往会与他人相处得更融洽,更受人欢迎。

    有一位身材矮小的女老师走上讲台时,学生们有的面带嘲讽,有的交头接耳暗中取笑。如果这位教师这时用严肃的引光扫视一下,自然也能挽回面子,再历数矮个多奇人、多伟人,或许更能奏效。然而,她说:“上帝对我说:当今人们没有计划,在身高上盲目发展,这将有严重后果。我警告无效,你先去人间做个示范吧。”

    结果,学生们佩服这位女老师的诙谐,心悦诚服,忘记了她身材的缺陷。

    一个人在处境困难或身临尴尬时,用自嘲来应对,是一种十分妥善的办法。自我解嘲一种高超的交际与处理尴尬的艺术。可以表明你自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给人以“有自知之明”的好感,就能获得同情、理解和接纳,给自己的交际行为加分。不管是你的优点还是你的缺点,通过自嘲都能使你的心灵轻松,你因此而升华了自我的价值。

    有些时候,我们因某些事不尽人意而烦恼和苦闷,运用自嘲,既可宽慰自己,又能让人刮目相看,一举两得。

    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盛宴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倒到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其他人也都是目瞪口呆。这未宾客却微笑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在场人闻声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这位宾客借助“俏皮”,即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挫折感。

    可见,自我解嘲往往能够制造出特别的幽默氛围,使现场气氛变得轻松愉快,给以智慧和幽默的享受,同时也就获得了他人的好感。

    自我解嘲,需要有达人的胸怀,需要有直面的勇气。有很多女性朋友,有时讲话“放不下”,总是尽力掩盖自己的缺点,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于是“患得患失——这样自然就会紧张!其实,如果能够“放下”,如果能够敢于拿自己的缺点自我解嘲一下,如果能够豁达一些,其实讲出来了,反而不紧张了——而且起到互动、幽默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因此,当人际沟通中遇到难关或冷场时,如果你能审时度势地用好自嘲,就可以为你接触尴尬,平添许多女性风采。

    替人打圆场

    所谓打圆场,是指交际人双方争吵或处于尴尬处境时,由第三者出面进行调解的一场方法。打圆场运用得好,可以融洽气氛、联络感情、消除误会、缓和矛盾、平息争端,还有利于打破僵局,解决问题。

    有一个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3个月后,这天正式上岗。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藏而不露,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短。”徒弟不语。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欣喜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交钱边嘟囔:“剪个头花这么长的时间。”徒弟无语。师傅马上笑着解释:“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边付款边埋怨:“用的时间太短了,20分钟就完事了。”徒弟心中慌张,不知所措。师傅马上笑着抢答:“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时间,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欢笑告辞。

    故事中的这位师傅,真是能说会道。他机智灵活,巧妙地“打圆场”,每次得体的解说,都使徒弟摆脱了尴尬,让对方转怨为喜,高兴而去。他成功地“打圆场”的经验,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一位中年男子在生意红火的面摊前等了半天才占上位置,要了一份自己爱吃的面。很快面就端了上来,他想先尝一口汤。可是,汤的味道刺激了他的呼吸道,随着"阿嚏"一声,他的体液和着面汤同时砸在了对面一位顾客的身上和面碗里。这可惹火了这位顾客,他"呼"的一下站了起来吼道:"你怎么乱打喷嚏!"

    中年男子也被自己的不雅之举惊呆了,赶紧赔礼。待缓过神来后,马上对着老板喊道:"我告诉你不要放辣椒的,你干吗在里边放辣椒?你赔我的面钱,我要赔人家的面钱!"老板马上问伙计,伙计也很委屈,他明明就没有放辣椒。

    结果顾客、老板及周围的群众都开始七嘴八舌,说得不亦乐乎。最后老板感到这不是个事,就赶紧打圆场,对着厨房大手一挥:"算啦!再下两碗面,钞票都免啦。只要大家和气,才能生财嘛!"

    两位顾客这才平静下来,表示接受。此后,他们还和老板成了朋友。

    由此可见,在交际中遇到的尴尬的场面时,做到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双方的心理,然后运用说话技巧,借助恰到好处的话语及时出面打圆场,化解尴尬,维护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十分重要和宝贵,也是十分必要和值得重视的。

    理智地面对别人的无礼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事情。例如,在公共场合,有人提起一件你讳莫如深的往事,有恃无恐地出你的丑,或是公开你的隐私,或是阔谈你干过的傻事和闹出的笑话。遇到这些无理的行为,你不可为一句羞辱的话,变得失去理智。你应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控制情绪,保持冷静。只有这样,才能稳操胜券,才能巧妙地应对。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常遭到一些无耻之徒的攻击。在一个晚会上,一个人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小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德国大诗人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要你和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驴子”在德国南方语言中,常常是“傻瓜、笨蛋”的代词。面对是犹太人的德国大诗人海涅,将“犹太人与驴子”并称,无疑是侮辱人,可德国大诗人海涅并没有对他大骂,甚至对这种说法也没有异议,相反,他把这种并称换上“你和我”,这样就一下子把“你”与“驴”相等了。

    对无理的行为进行语言反击,是正义的语言与无理的语言的对抗。所以,反击的语言一定要与对方的语言表现出某种关联,正是在这种关联中,才会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机智与力量,使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聊天中,对方可能会有意用犀利的语言攻击你;如果你不够敏捷,就会被对方击倒。但若你能在谈话中富有机智地反击,就可能让对方心服口服。

    总之,一个女人的应变能力当然是以人生经验为基础的,经过多次实践,必然会变得老练聪明。与此同时,应变能力也反映着一个女人的机智和修养。这方面功底深厚的人才有可能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化险为夷,化拙为巧,使自己摆脱尴尬境地,并在交际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