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忠诚干净担当读本-公务员敢于担当的实现路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作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如何才能做到敢于担当?2014年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在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春季开学典礼上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铁肩才能担道义。担当背后是品格,是境界,是能力”。做到敢于担当,“要有敢于担当的政治定力……要有敢于担当的理论素养……要有敢于担当的无私情怀……要有敢于担当的浩然正气……要有敢于担当的过硬本领”。刘云山书记的这番论述针对的是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这一重要论述当然同样也适用于作为党和政府各项行政管理活动的领导者、管理者、组织者和执行者。

    第一节 修炼敢于担当的理论素养和政治定力

    保持理论清醒和政治定力,是公务员敢于担当的首要要求。敢于担当首要的是坚守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政治勇气与政治定力。而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公务员从进入公仆队伍那天起,便意味着必须将忠诚、干净、担当的信念和行动加之于身,而政治定力正是集三者为一体的从政要义。

    一、定力与政治定力的内涵

    “定力”本是一个佛家用语,佛学之三藏十二部经典的核心或总纲,即“戒、定、慧”三学。而三学中,“定”又为佛法之中枢,定学的修持意在培养人的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可见在佛家那里,定力指佛性修习追求达到坐怀不乱、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借鉴定力一词并赋予了它特别的含义,使之成为我们党执政的一个重要概念,成为一种意志、品质、境界的象征。所谓政治定力,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的能力,反映的是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

    政治定力意味着要有政治主见,风浪面前不慌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及成就赋予我们自信,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想认识上一致,在政治方向上一致,在工作目标上一致,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荡开如椽巨笔,写下新的篇章。

    政治定力意味着要有政治警觉,政治方向不迷失。没有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就容易丧失政治立场;没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就可能迷失政治方向。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在公众面前发声,手机、计算机、网络,微博、微信、论坛,每天都有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撞击着我们的视听,特别是负面消息的发酵升级会来得更快,也存在小题大做、故意炒作的现象,有些甚至是非常有害或者别有用心的,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社会和谐。若是在其中不加鉴别地漫游,很容易被迷惑思想,进而丧失一名党员应有的理想和追求。作为公务员,一定要有主动辨别的意识和能力,要分辨清楚什么才是应该坚持的方向,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精神养分,什么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千万不能人云亦云、丢了方向、站错队伍。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必须鲜明坚定,在敌对势力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坚定,对于明显的歪曲事实、恶意炒作的问题,公务员要勇于站出来予以理性的解释和引导,积极应战、敢于亮剑,不能哑然失声,甚至推波助澜。

    政治定力意味着要政治清明,反腐面前不懈怠。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政治清明”的核心要义应当是“廉洁奉公”。所谓廉洁奉公,就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要做到廉洁奉公,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地位观、政绩观;必须牢固树立权力来源于人民,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必须严于律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必须高度警惕“四大危险”,经受住“四大考验”,坚决反对和惩治腐败。只有让廉洁奉公成为每一位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才能走向“政治清明”。我们要坚决抵制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人治观念和官本位思维,决不能为了“提高效率”,而省略应该履行的程序;决不能为了“跨越发展”,而对法律法规的禁令视而不见。越是快速发展,就越要绷紧从严治吏这根弦;越是位高权重,就越要严于律己,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政治定力是正确行为做事的重要支撑,如果缺失就容易在纷繁的现实面前失去方向、随波逐流,在大是大非上找不到标准,经不起各种风险和诱惑的考验,在现实空间中找不准坐标,最终难免误入歧途。公务员队伍中出现的不敢担当、“为官不为”;处置矛盾不敢迎难而上,遇到危险不敢挺身而出;接受任务时拈轻怕重、挑肥拣瘦,遇到考验就退避三舍;推动工作蜻蜓点水、瞻前顾后;推进改革前怕狼后怕虎,信奉“中庸之道”,不敢为人先;解决具体矛盾左推右挡,踢皮球,打太极拳;奉行好人主义,追求一团和气;是非面前不表态,矛盾面前不敢上,风险面前不敢闯,失误面前不担责,歪风面前不敢斗,无一不反映了思想滑坡、信念动摇、政治定力不足。

    二、增强政治定力的途径与方法

    政治定力的养成必须成为当务之急、长久之功,只能强化不能放松。然而政治定力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凭空而至,需要运用科学理论来武装头脑,运用辩证眼光来看待事物,运用政治智慧来处理问题,在复杂多样的现实中不断历练,才能做到历久弥坚。

    (一)通过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来增强政治定力

    定力与理论修养密切相关。讲担当,要有政治上的坚定,前提是理论上的清醒。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建立,必须要靠科学的理论体系来奠基。只有理论上的明白,才会有政治上的清醒、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步调一致。如果理论上不清醒不明白,遇到复杂问题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被错误的东西所俘虏。2012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时指出:“理论修养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学习和掌握理论的深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领导干部的政治敏感程度、思维视野广度和思想境界高度。”所以,要修得定力,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首先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这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时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如何应对这些考验,在前进的道路上做到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共克时艰、赢得胜利,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广大公务员的头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的主心骨,主心骨强起来,就能把握担当的方向,增强担当的能力。

    (二)通过始终坚守崇高信仰来增强政治定力

    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克服信仰不牢的问题。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现在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干部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太枯燥、太深奥,不学马克思主义照样干工作;有的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实不实现共产主义与己无关,想那么多也没有用……这些观点是很危险的。主观世界不被正确的、积极的信念占据就易为其他思想所占领,长此以往就容易走错方向、做错事情。我们所强调的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首先体现在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但是,在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复杂变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有人发生迷茫和动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政治定力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以此来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敏锐性,以此来提高抵御各种风险和经受住各种考验的能力。

    越是和平年代,越不可忘记革命先辈信仰的精神力量。回顾历史,共产党队伍里从未缺少过不怕牺牲、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对照甘于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献出生命的前辈,当今党员干部有何理由在思想上“缺钙”?时下,为理想信念而奋斗,已非单纯地以“大干快上”的政绩来论成败,霸道酷吏、蛮横作为显然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正因如此,只有学深学透党的科学理论,吸足“理论之氧”,才能促使自己言行一致、德无杂质、行不乱章,否则,只会因信仰缺失导致成为行动上的“瘸子”,患上摇摆不定的“软骨病”。

    (三)通过践行公仆初心来增强政治定力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队伍的永恒主题。公务员的最高价值追求,公务员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人民满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起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最大的法宝。回顾党的历史,不论是在哪个时期、哪个阶段,共产党总是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第一位。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权力,是让我们“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公务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想清楚“为谁干事,怎么干事”,弄明白“追求什么政绩,怎么追求政绩”,时刻把执政为民、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公务员不忘公仆初心,增强宗旨意识,不仅要入脑入心,还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做到群众的事再小,也要当成大事来办,再难,也要全力以赴去办。作为人民的公仆,一定要深入群众,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串串百家门,尝尝百家饭,坐坐长条凳,聊聊家常话,时刻将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作为实事、要事、大事,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从内心深处真正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不忘为政初心,努力在拼搏担当中,将党的原则、党的事业、人民利益作为干事创业的“压舱石”,实现自我价值与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共同发展。

    (四)通过严以律己来增强政治定力

    政治定力不是“镜中花、水中月”,培养其须以“拔烂根、剜烂肉”的意志来祛除思想和行动上的“不定因子”,以持之以恒的决心拒腐防变,这样才能算清楚心里的“政治账”“利益账”“良心账”。

    公务员是一份职业,但又不是普通的职业,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严”字当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保持人民公仆的浩然正气和良好形象。

    要严守纪律。要自觉遵守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时刻绷紧遵规守纪这根弦。机关里有很多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虽然不成文,但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遵循。要自觉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遵守组织程序,听从组织安排,做到令行禁止。

    要严以用权。无论什么人、什么职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都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惩处。一些贪官“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的堕落轨迹,就是深刻的教训。大家要敬畏权力,坚持为民用权、依法用权、秉公用权,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质、不越轨。

    要清正廉洁。在人情世故中纠缠,在糖衣炮弹前拱手而降,既毁了事业,也毁了自己。当公务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公务员。大家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事业和人生,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守住廉洁奉公的底线。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自觉自愿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不要以小节无碍宽容自己,不要以下不为例开脱自己,慎独慎微慎初,坚决把言行举止约束在党纪国法的红线之内。

    第二节 涵养敢于担当的无私情怀和浩然正气

    无私情怀与浩然正气是敢于担当的勇气来源。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担当。担当往往意味着付出、奉献甚至牺牲,意味着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的利害得失。

    一、无私情怀与浩然正气

    情怀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无私情怀就是在遇到公与私的矛盾,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时,先公后私,甚至是一心为公、大公无私。人皆有私,但公务员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维护的是公益、公利,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无私情怀,更应该讲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始终秉持公心,才能以天下为公,为人民担责,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

    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不敢负责、不愿负责,说到底是公与私的关系摆不正,为私心所扰,为人情所困,为关系所累,为利益所惑。归根到底,还是私念在作祟。党的干部,各级公务员必须坚持国家发展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担当还要能舍自己的利。利益的取舍,最能考验公务员的担当。公务员不是不讲利益,但既然选择做公务员,首先应该讲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是自己的特殊利益。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引起现有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自身的利益格局和权力关系。若不敢担当,则看得越清楚,越不敢改革,越不肯创新,越会被前面的“险滩”和“藩篱”所阻;若不敢担当,则想得越明白,越会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敢于担当就意味着需要我们拿出自我革命、舍我其谁的勇气,动一下“自己的奶酪”,舍弃一些既得利益,减少一些现有权力,却能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包括我们自己,赢得更大的红利,全体人民可以更多、更公平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作为公务员,就是要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要患得患失,少些个人利益算计,多些为民情怀、使命担当;就是要讲奉献,始终把握住自己,正确认识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养成“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胸襟,始终秉持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决心,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做好工作。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正如孟子所言,“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公务员不是一般的工作岗位,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做公务员理所当然意味着责任和付出,意味着奉献和牺牲。清正廉洁才能刚正不阿,自己行得正才能敢担当。一腔正气是内涵,勇于担当是外显,两者是内化于心与外践于行的关系。“正”才能诚。宽厚待人,以理服人,有话讲在当面,有错不怕批评。“正”才能真。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光明磊落,敢于仗义执言。“正”才能顺。方向正,作风正,就能避免走弯路,避免走错路。“正”才能廉。思路清,行事正,忽略小我,心存百姓。“正”才能威。不吹牛,不滥权,不稀罕工作的政绩碑,稀罕的是老百姓的口碑。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自己不正,就无法要求别人,群众就不会跟你走。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搞一次特殊就会丧失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会失掉一片民心。公生明、廉生威,廉洁自有正气来。一腔正气体现在为政的浩然之气,对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做官的刚正之气,就是为民的人间正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这身正气,体现在为民的情怀、为民的精神、为民的境界,体现在领导方式上就是面对职责勇于担当的姿态。

    公务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把廉洁从政作为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把党纪法规作为带电的高压线。要带头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把好小节关、亲情关、社交关。要时刻自重自省、慎独慎微,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只有自己练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底气和胆气。只有树立了为民执政的浩然正气,才能做到接受任务不谈条件,执行任务不讲困难,完成任务力求圆满;才能埋头苦干不叫苦,困难面前不退缩,面对矛盾办法多。

    二、涵养敢于担当的无私情怀与浩然正气

    俗话说,正气凛然、邪不压正。涵养敢于担当的无私情怀和浩然正气,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强化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

    使命感,即人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人生使命,即责任与任务的一种感知和认同。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一个确定的人,现实中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真实联系而产生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而且这种使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感觉到它的真实存在,这种使命都伴随人出生而降临到每个人身上。当然一个人对自己使命的认识越好,他的使命感就会越强烈。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就会珍惜人生,珍惜生命,珍惜工作,珍惜生活,珍惜一切;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使命感,那么,他就缺少了做人的内在的激情与动力。有副著名的对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们常说,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就是因为使命在身,百折不回,最终成就事业。

    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最根本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全党的价值取向确定了基调,也为公务员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从公务员队伍的成分来看,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这就决定了公务员队伍应遵守的基本操守,那就是要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中规定:公务员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忠于职守,勤勉尽责;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这些要求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公务员划定了履职底线。公务员能否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那就看是否充分认识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了。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头禅,也不是化妆品,应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每一位公务员,都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即“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二)强化公务员的公平意识和正义感

    公平是一个多义词,一般可理解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或某一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承担着他应承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地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正义则是公正的义理,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正义感指追求正义、伸张正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是人的一种高级道德情感。

    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气节刚正、大义凛然当作做人的一条基本原则,看作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古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等,都是讲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必须有正义感。有了一腔浩然正气,才能无所畏惧地前进,才能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生明,廉生威。讲正气对公务员来说是为政之要、成事之道。公务员只有做到廉洁奉公,才会有正气,才能有威信,才会有人格魅力,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强化公务员的个体正义感,形成强大的社会正义感氛围,不仅有利于个人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获得更多的道德自由,而且有利于团结群众,维护正义原则,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地发展。

    俗语说,公道自在人心。对于为政者来说,公是一种无上追求。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公生明,廉生威”;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传统“公文化”可谓渊源深厚。今天我们讲公务员要敢于担当,同样要求要出于公心,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看待得失。一事当前,首先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而不能计较个人的名利、前途。有时,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我们还必须牺牲个人利益,这更能体现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情怀。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冲在改革发展的一线是勇于担当;长期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地区,默默无闻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同样是担当。一个干部,如果整天想着当好人、拉关系、谋私利,即使一时得利,也肯定会被群众戳脊梁骨。这样的干部难以干成大事,也难以承担重任。所以,要坚持严自律、善治家、慎交友,坚决克服侥幸心理、从众心理、不平衡心理,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家园,公私分明,公而忘私,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强化公务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古人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现在的人也爱说“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公务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维护者和实践者,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核心骨干队伍。中国改革和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能够亲身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既是难得的人生际遇,也是我们共同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目前,全国700多万公务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0%多,45岁以下的公务员占60%多,[16]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引领任务,公务员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能量维系并直接影响和决定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一名公务员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所处的岗位有着具体的职责,职责所在就是使命。

    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负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人的一生必须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对于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要勇于担当。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只有负责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责任,已经成为人的一种立足之本。我们只有在工作中清醒、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发挥和挖掘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工作才能由压迫式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才能享受工作的乐趣,享受取得成绩的快乐。

    (四)强化公务员清正廉洁的自律意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担当,要负责,就要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的保障线。

    明代名臣于谦有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对于今天的公务员来说,过不了廉政关,就没有担当可言。“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自身清正廉洁,到什么时候都能肩膀硬、腰杆直。自身不干净、不纯洁就没有担当的资格和底气。如果在廉洁自律上放松了警惕,很容易出问题。搞一次特殊就丢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一片民心。我们要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坚持抵制美色诱惑,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要严把廉洁关,时刻绷紧廉政防线,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不贪不占、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组织、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要严把作风关,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坚决抵制说情之风、关系之风、跑要之风,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敢于向违纪违法行为亮剑,敢于为因坚持原则而得罪人的干部撑腰;要严把行为关,模范执行党的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党员干部行为规范,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做到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切实肩负起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

    做到勤政廉洁要求公务员严守法纪,不贪赃枉法。《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第六条规定,公务员必须要清正廉洁。《公务员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九大义务中,就有一条是“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公务员勤政廉洁是遵纪守法的要求和表现。做到勤政廉洁要求公务员秉公尽责,不以权谋私。公务员拥有的权力都是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也是要为民所用的,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任何私利,更不能为一己私利丧失原则,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做到勤政廉洁要求公务员艰苦奋斗,不奢侈浪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公务员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追求享乐、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在住房、办公室、外出办事、筹办会议、招待客人等诸多方面都应坚持国家规定的标准,认真执行有关廉政的规定,不做可能损害廉洁、产生腐败的事,摆正“公”“私”关系,处理好“义”“利”关系,把握好原则、亲情、友情的尺度,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工作和生活上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苦乐关、名利关,不贪钱、不贪色、不贪权、不贪物、不贪功、不贪名、不贪利、不贪赃枉法。只有严格约束自己,严守用权边界,严禁行为出格,才能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也才有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三节 提升敢于担当的过硬本领

    艺高人胆大,有了硬本领才能真担当。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而能力来自学习。广大公务员一定要下大气力苦练内功,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只有能力强了,才会增加担当的勇气,取得担当的更大成效,使担当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公务员敢于担当的本领要求

    本领即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现阶段,公务员敢于担当需要锤炼提升五种能力。

    第一,持续学习能力。干部有想干事、敢担当的精神和本领,首先要解决“知不抵位,识不符职”的问题。要时刻保持对“本领恐慌”的危机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筑牢干事创业根基。要健全干部学习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部政治理论素质;要创新学习方式,开办领导干部大讲堂,领导带头走上讲台,在学中讲,在讲中学,更新知识结构,拓宽视野;要推行干部培训学分制,促进干部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守法,有效提高干部敢担当、勤奋发、有作为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调查研究能力。担当不是蛮干,而要敢于决策,善于决策。要提高科学决策的本领,善于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决策。正确的决策源于深入的调研。尊重实际,按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在总结实践经验中升华规律性认识,在集中群众智慧中完善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思路办法。要增加工作底气,就要常接地气。深入调查研究,做到情况清、底子明,才能增添担当的底气。长期坐办公室、跑会场、搞应酬,不深入基层与群众多接触、多交流、多体会,就容易决策失误。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做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

    第三,落实执行能力。担当不是空喊口号,而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上不推不绕,勤于抓落实,善于抓落实。要着力提高狠抓工作落实的本领,发扬认真精神、务实作风,靠实干开创新的局面,靠实干凝聚广大群众,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能无原则地讲条件、讲待遇、讲报酬;要有无私奉献精神,心里时刻装着党和人民,不能心存杂念;要坚持爱岗敬业,正确对待个人的荣辱得失,始终做到脚踏实地、任劳任怨;要真抓实干,真正做到大事做细、小事做实,结合区域中心工作,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具体责任;要敢于担责,敢抓敢管,做到任务面前不推诿,矛盾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退缩。

    第四,创新发展能力。担当是创新的保证,干部只有敢于担当,才会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在探索中不断突破。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敢于突破传统,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大胆尝试,敢当排头,不安于平庸。要提升理论思维层次,勇于探索新规律、拿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和决策性,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要提升战略思维层次,把本职工作放到发展大局中来,避免出现影响整体的“短板”;要提升创新思维层次,敢于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提高创新能力,争创工作亮点,与时俱进地抓好工作落实。

    第五,群众工作能力。服务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是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一线,听取群众“原汁原味”的真切诉求,将基层情况摸准摸实,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解决困难、多办实事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用工作实绩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强化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担当能力

    敢担当不是乱作为。形势在发展,时势在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磨砺攻坚克难本领,才能在复杂局面中运筹帷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懂规矩和门道,缺乏知识和本领,必然会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造成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最终贻害一方,祸国殃民。

    (一)公务员要有“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塑造“空杯心态”,就要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进行重整,不为过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经验所束缚,不断清洗自己的大脑和心灵,不断地进行自我扬弃和否定。“空杯心态”强调永不自满,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远保持心的活力。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经济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到人口红利的“刘易斯拐点”,从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到百年梦想的“小康突围时刻”,从国际政治的“修昔底德陷阱”到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律”,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央政治局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把学习作为向前、向深、向远看的重要法宝,以上率下,为不断提高全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做出了表率。广大公务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塑造一种“空杯心态”,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通过深入思考提升能力

    能力归根到底源于对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的把握。我们讲实事求是,首先承认“实事”中有“是”,从“实事”出发,目的在于求“是”,即从客观存在着的“实事”中找到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一个人只有做到把客观之“理”转化为认识之理,才能真正成为有能力的人。但是,规律是隐蔽的,看不见摸不着。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收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论语》也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只读书学习知识而不懂得自己去主动判断,这样对于学到的纷繁复杂的知识不去主动判断就会陷入困惑之中。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自己独自闭门思考,而不懂得去向外界、书本中学习基本的知识,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和危险中。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要把握规律,必须把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公务员来说,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前进方向。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理解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从而提升能力的必由之路。

    (三)通过投身实践提升能力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主观世界的改造,又通过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断推进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增强定力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伟大的理论创造,更是伟大的实践活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就说过,学习理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空中楼阁,是来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指导各项工作的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因此,不能搞“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要结合我们正在做的工作,结合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具体实践领会精神实质。

    理论来自实践,最终服务于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他引用毛泽东同志“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论述,指出:“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强调“要把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使认认真真学习成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要自觉地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了解群众的疾苦冷暖,倾听群众的呼声;要培养求真务实的作风,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及时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把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自身的组织力、执行力、协调力及应对突发事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对全局性、长远性、政策性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工作的思路、措施和办法。

    围绕着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大发展大进步这个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学给出了答案。他指出,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因此,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只有如此,才能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总之,广大公务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于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形势,研究问题,指导实践,解决困难,以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才可能做到敢于担当。

    案例

    一身正气敢担当的“优秀共产党员”李培斌

    李培斌,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山西省阳高县人,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系山西省阳高县信访中心主任、龙泉镇司法所所长。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长;2007年,所在调委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2007年,作为全省唯一的基层人民调解员,当选中华全国第三届人民调解员协会理事;201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山西省十佳创先争优标兵、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被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被评为山西省杰出政法干警,被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8月,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是山西省政法系统唯一一位十八大代表。2015年10月15日,因连续加班工作,突发疾病去世,年仅50岁。2016年2月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李培斌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三十年来,李培斌以法律为武器,先后成功调解了数以千计的民间纠纷,制止了上百次群体性械斗,使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使30多位遭受遗弃的老人安度晩年,使16名失足青年改邪归正,使40名刑释解教人员、22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在当地深得百姓信赖。

    夙夜在公 燃尽生命之火

    2015年11月1日14时10分,载着李培斌骨灰盒的灵车缓缓驶入阳高县。早在路上等候的三十余辆私家车自发加入护送车队,街上行驶的机动车、自行车等主动让路;街道两侧,数万老百姓纷纷洒泪相送。

    从李培斌去世之日起,当地数以万计的群众自发举行了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短信、微信、贴吧,追思悼念的诗文如潮水,宣泄着人们心中的悲痛。

    追思的泪语,还原了李培斌最后的时日。

    10月12日早7时,他到龙泉镇党代表工作室整理调解档案;8时至13时,在县信访服务中心接访;午饭后调解纠纷到19时;未吃晚饭,急忙赶往阳高县火车站处置一起群体信访事件,避免了过激事件的发生。这一晚,他彻夜未眠。

    次日早7时,他早早赶到党代表工作室,安排助手鲁学虎登记来访群众;8时至12时30分,他在县信访服务中心接访;午饭后整理记录;15时,接手一起财产损害案,调解到19时30分,当事人双方达成协议。

    14日早7时,他到党代表工作室安排鲁学虎的工作。9时走出门,又返回叮嘱鲁学虎:“突发事件要先‘灭火’,千万甭让事态扩大,难缠纠纷要先稳住,等我回来……”10时许,李培斌、梁龙等八人登上开往大同的客车。车上李培斌接了一路电话,都是老百姓打来的,说的全是难事儿。中午他和梁龙同住培训地120房,下午参加培训。晚饭后,大家集中到120房,研讨社区刑释人员矫正问题,李培斌先讲,然后大家讨论。21时,房间安静下来,李培斌仍无睡意。他说要为全市正开展“同心同力发展大同”大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22时,梁龙劝他休息,李培斌说:“我再想想,你先睡,我睡觉打呼噜,你睡着我再睡。”当晚李培斌到底是何时休息的,无人知晓。15日,李培斌终因劳累过度倒下,虽经120急救,但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李培斌的老领导高桂德说:“阳高是个穷县,穷生纠纷,培斌管着全县上访的事,管着大大小小的纠纷调解,他又是党代表,老百姓有难事都找他,内蒙古、河北的人也来找他,他怎能不累?老百姓叫他‘李司法’,因为他是金牌调解员,是优秀共产党员,更是因为他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习惯了生活有他,他不在了,怎能不心痛!”

    领导的“稳压器”,乡亲的“出气筒”

    “龙泉稳,阳高稳”。龙泉镇是阳高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有29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是一个有着11.3万人口的大镇。在阳高县,李培斌是领导的“稳压器”、乡亲的“出气筒”。“有事找李司法”,成了阳高县流传的一句口头语。

    新隆堡村侯官顺忘不了李培斌半夜喝下一铁瓢凉水。那是一个夏夜,村里有人打架,玻璃、门窗打烂了,村干部劝不住,李培斌骑了辆破旧摩托车赶来,耐心细致地进行调解,一直到晚上12点半才劝和。打架的人走了,口干舌燥的李培斌端起一大瓢凉水,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2014年,黑水河守口堡水库施工占地,施工承包人答应每亩地补偿村民500元,村民想要1000元,双方发生了纠纷。7月的一天,50多个村民手持铁锹和30多个拿着棍棒的民工互相叫骂,眼看就要打起来,老人媳妇吓得无所适从。正担心之际,“李司法”来了,他让大家先安静下来,然后他跟农民算每亩地纯收入多少,接着又跟村民讲治理黑水河给村里能带来啥好处,大家让让步;劝完村民,又跟承包人讲农民多不容易,占地费尽量多给点。最终双方同意补偿费按800元结算。村民说,有“李司法”出面,咱放心,咱服他。老人媳妇们说:“李司法是咱老百姓的及时雨!”

    类似的危情场面,只要有李培斌出现,总能化险为夷。每年春天,农民多在深夜浇地,常因谁先谁后发生纠纷。各不相让时,双方就拿起铁锹、镢头对峙。情急中拉架的人便想起了李培斌,一个电话打去,用不了多久,李培斌就来了,双方都软下来,让李培斌数落一番,各自商量着浇地去了。

    “打不死我,我就不会让开!”

    “李培斌是个一身正气的人,危急时刻他肯定奋不顾身冲上去。”阳高县龙泉镇兴隆巷村书记燕续明说。回忆起当年村里发生的一起冲突,燕续明现在仍心有余悸。

    原来,兴隆巷村有一对夫妻,几年前因感情不和,妻子常住娘家,丈夫因此心怀怨恨。有一天,丈夫带着一帮人,驱车找到岳父家,想强行带妻子回家,因此与岳父家人发生激烈冲突。见此情景,村支书赶紧给李培斌打电话,让他赶过去调解。李培斌赶到现场,看到的场景让他暗自吃了一惊:七八个光头青年,有的手持木棒,有的手拿菜刀,恶言恶语,气势汹汹,弄不好就要出人命。

    看到李培斌来了,几个青年恶狠狠地威胁他说:“狗拿耗子,谁让你多管闲事,小心收拾你。”李培斌毫不畏惧,强硬地说:“我是司法所的,这事必须管。我啥都见过,啥也不怕。”最终,李培斌大义凛然的气势把这群光头青年压了回去,一场一触即发的流血冲突就这样被安全化解。

    在李培斌的调解生涯中,类似见刀见血的凶险场景并不鲜见。西一柳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河在追忆中讲起两件事,一件是“大阳地震”的深夜,李培斌顾不上家人,在村里一家一户地喊人;另一件是马家皂乡定安营村的村民李亮带着二尺长的砍刀追人,是李培斌夺下砍刀化解了危情。李亮至今仍旧对李培斌心怀愧疚。几年前,因村支书催其交计划生育费,李亮跟村支书闹了矛盾,喝醉酒后带着板斧找村支书“算账”,“谁要我的钱,我就要谁的命。”李亮挥舞着手里的斧头,瞪着通红的眼睛,满嘴酒气,暴跳如雷。村支书往一边躲,李亮挥着板斧一边往前逼,许多人不敢靠近拉架,情况十分危急。李培斌毫不犹豫冲上前去制止,李亮竟挥动板斧向他砍来。李培斌情急之下边躲边用手一挡,斧头落在了他的左手上,顿时鲜血直流。他忍痛把李亮抱住,拼尽全身力气制服了李亮,和赶来的家人一起将李亮送回家。事后,李亮非常感激,他充满歉意地说,“那天多亏了李司法,要不就出人命了。”但是一道一寸多长的伤疤从此就留在了李培斌的手上。

    马家皂乡是李培斌曾经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他从担任司法助理员,到任司法所长,哪里出现危情,他就往哪里赶,总能化险为夷。1999年,马家皂村一对夫妻因家庭琐事闹得寻死觅活,媳妇回到娘家一顿哭诉,当天娘家人来势汹汹打上门来,婆家也请了一伙人帮忙。李培斌赶往现场路上,有人劝他,那些人中有混社会的,最好躲远点。李培斌说了句“不怕”,急急忙忙赶到现场去劝止。有人晃着刀子气势汹汹地威胁他:“不关你事,趁早滚开!不滚开打死你!”李培斌厉声喝道:“今天你把我打死,我是烈士;打不死我,我就不会让开!”两拨人一听,都愣住了。李培斌趁机把人都劝开,和村干部把当事双方叫到一起劝说,夫妻俩低头认错,一场械斗成功化解。

    说明:李培斌的事迹涵盖了忠诚、干净、担当等多个层面。本案例仅就李培斌的敢于担当做了一些介绍。向李培斌学担当,就是学习李培斌“敢”字当头,敢想、敢做、敢当,知难而上,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与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他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基层司法调解岗位上,用心维护着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敢于担当,工作中既要做到不回避问题,不上交矛盾,不推卸责任;又要做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

    资料来源:中共阳高县委编写:《李培斌同志资料汇编》,2016年3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