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霸业初兴(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地理位置来看,晋国处于四战之地,东有齐国,南有楚国,西有秦国,晋被夹在其中,随时要面临对手的压迫。晋国的生存之路,便是积极扩张,在对手强大之前将其打趴在地。在过去两百年里,晋国就是用这种方法死死压制住秦国与齐国。可是,晋国分裂了,一分为三,三卿倘若不能联合成一体,那么晋的辉煌将不再,而赵、魏、韩三家也将日落西山。魏斯看得明白,三家联合,对大家都有好处,三家勾心斗角,将大难临头。

    魏斯以大局为重,避免了三家之间的内斗。韩启章、赵浣头脑清醒下来后,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实属幼稚,便共同拥魏斯为带头大哥。

    不过,这个带头大哥是不好当的。无论魏、赵、韩三家多么亲近,始终改变不了晋国分裂的事实。三家各有各的利益所在,之间的矛盾也始终存在,就像一块大石头裂成三小块后,用黏土粘上后,表面上看还是一块大石头,实际上已经改变不了其脆弱的本质了。

    晋国政治格局的巨变,对秦、齐这两个饱受其压制的诸侯国来说,是天大的喜讯,也是这两个国家翻身的良机了。分裂后的晋国,要如何来应对呢,这也是带头大哥魏斯所要思考的头等大事。

    魏斯有一种敏锐的政治嗅觉,能嗅出敌人的味道。最可怕的敌人,不在中原,不在南方,而是西方的秦国。

    其实秦国几乎被中原诸国给遗忘了。

    公元前627年的殽山之战,秦军遭到晋军毁灭性的打击。此后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被死死地被阻挡在黄河西岸,不能进中原半步。秦国虽然不是晋国的对手,但在广阔的西部却也如鱼得水、称雄称霸,频频打击蛮族部落,自得其乐。公元前505年,吴军破楚都,楚国向秦国求援,秦以五百辆战车驰援楚国,并打败了当时雄视天下的吴国兵团,此役展现了秦国铁血军团的虎狼本性。

    睿智的魏斯比谁都清楚秦国的潜力,这将是魏的劲敌与心腹之患,他必须要先下手为强。公元前419年,魏筑少梁城。少梁位于黄河西岸,在当时是有名的渡口,为黄河水路交通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黄河天险的存在,晋国向来对黄河西岸的控制力有限,这也阻止其对秦国进行深入的打击。魏斯在黄河西岸修筑少梁城,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在黄河西岸建立一个桥头堡,以便随时发动对秦国的进攻。

    魏斯已经释放战争的信号。少梁城如同一根楔子插入黄河西岸,秦灵公要在魏军还立足不稳时,把少梁城一举端掉。

    于是在公元前418年,秦军与魏军大战于少梁。这次战役的结果,史书上没有明确记录,但是从次年魏斯再度修筑少梁城来看,魏军是保住城池,但城邑受损严重。这只是秦、魏争夺少梁的开始,在后来的战争中,双方还将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争夺这个战略要地而浴血奋战。

    强攻不成,秦国人改变了策略,在少梁北部修筑两座城邑以为防备,一为籍姑城,一为繁庞城,以威胁魏在黄河西岸的桥头堡。然而秦的防御徒劳无功,公元前412年,魏斯派儿子魏击率领军队包围繁庞,一举击破,并把城里的秦国人赶出去。

    对魏斯来说,打败秦国的关键,是要住黄河西岸站稳脚跟。为实现这个战略意图,光一座少梁城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在河的对岸建筑更多的城堡。公元前409年,魏在少梁城以南约八十公里处筑临晋城,在少梁西南约五十公里处筑元里城。

    这样,魏斯在河西布置的三个军事据点遥相呼应,全面夺取河西之地的时机已成熟。河西之地,指的是黄河以西到洛水一带的土地,这也是秦、晋历来争夺的重点地区。公元前408年,魏斯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入侵秦国。在三座城池的策应下,把秦国势力完全驱逐,尽占河西之地,而后又筑洛阴、郃阳两城。吃了败仗的秦国人全面退守洛水,并沿着洛水修筑防御工程。

    至此,魏斯对秦国的打击告一段落。在河西战争中,魏军占尽优势,这也可以看出在魏斯统治时,魏的军力是十分强大的。夺取河西之地后,越往西地势越加险要,易守难攻。这对进攻一方的魏军会相当不利。魏斯审时度势,暂时放弃对秦国打击,转而向北攻略中山国。攻略中山国一役,是魏文侯时代重要的一场战争。

    中山国的前身是鲜虞,乃是狄人所建之国。狄人一度是中原最大的夷患,然而到春秋中后期,遭到晋国接二连三的打击,几乎被摧毁殆尽。进入战国后,晋国的知瑶、赵无恤等先后征伐中山,吞并不少土地,中山的势力更加衰微。魏斯想把中山括入囊中,但有一个问题:中山国与魏并不接壤。

    魏与中山之间,隔了一个赵。魏斯要攻打中山,就必须从赵的土地上跨过,这有点不太合适。不过这时魏、赵还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国家,仍然是属于晋国的一部分,再加上魏斯是三晋的带头大哥,赵小弟不至于拒绝魏军借路。

    公元前408年,魏斯发动对中山的战争,远征军借道赵境,突入中山国,指挥此次远征的大将是乐羊。

    魏斯以善用人才而著称,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重用大将乐羊。乐羊本是中山国人,后来不知发生什么事,他逃到了魏国。魏斯很欣赏他的军事才华,加上他对中山国的情况了如指掌,故而魏斯大胆地起用他为远征军总司令。这个任命遭到很多的人反对,用一名中山降将去攻打中山国,这种人靠得住吗?以前他背叛自己的国家,现在会把魏军带入一条不归路吗?更令人担忧的是,乐羊还有一个儿子留在中山国,中山国随时会拿他儿子当人质来威胁他。可是魏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把远征军托付给乐羊。

    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三年。

    到了公元前406年,在魏军的围困之下,中山国已是强弩之末,危在旦夕了。乐羊见状,下令军队加大攻城力度。眼看国家即将不保,中山人也狗急跳墙了,他们手上还有最后一张王牌,便是乐羊的儿子。中山人把人质绑着押上城头,其实乐羊的儿子也算是倒霉,这场战争本来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仅仅因为他是敌方将领的儿子,糊里糊涂就被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

    中山国的守将在城头上对乐羊喊说:“你要不退兵,我们便把你儿子给煮了。”可是乐羊无动于衷,回话说:“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置人质于不顾,更加疯狂地攻城。这下子中山守军可气坏了,他们丧心病狂地把乐羊的儿子用大锅给煮了。煮了还不解气,还盛了一碗人肉羹,差人送去给乐羊。

    中山使者拎着死者的人头与人肉羹,送到魏军兵营,可是接下来的一幕让他大惊失色,终生难忘。乐羊竟然若无其事地端起人肉羹就吃了一口,那是自己儿子的肉哇。中山国人想用人肉羹打垮乐羊的意志,可是最后却被乐羊强大的意志征服了,乐羊的血是冷的,冷血者总是可怕的人。中山使者仓惶回城,心惊肉跳地回复君主:“乐羊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中山君臣听罢面面相觑,除了投降之外,能有更好的选择吗?

    中山国灭亡了,乐羊为魏斯立下汗马功劳。当魏斯听说乐羊吃了自己儿子的人肉羹时,不禁一阵唏嘘,对睹师赞说:“乐羊真是忠心啊,因为我的缘故,他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有点不屑一顾地答道:“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不能吃呢?”

    这话对魏斯是当头一棒,他下意识地想起齐桓公的故事。当年齐桓公曾说不知人肉的味道,佞臣易牙便杀了自己的儿子,煮给齐桓公吃。齐桓公认为他非常忠心而倍加宠幸,可没想到最后的下场是死在易牙之手。

    想到这里,魏斯内心不由得打了寒战。

    乐羊从前线返回后,自以为功劳很大,一脸骄气。魏斯对他更加提防了,决定要打击一下他的骄气,于是让人抬出两个大箱子,摆在乐羊面前,箱子里面装满了许多竹简。

    “你看看吧。”魏斯指着竹简对乐羊说。乐羊随手翻开几卷,不由得冷汗直冒。原来两大箱子中所装的,都是对乐羊的诽谤信,尽是告诫魏斯不可用这位中山国降将。乐羊本来还为战功而沾沾自喜,根本没有想到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多少人袖出暗箭来算计他,他安然无恙,甚至毫无察觉,都是因为魏斯张开铁布衫,将这些暗箭都挡了回去。

    大汗淋漓的乐羊拜倒在地,向魏斯磕头说:“消灭中山国,非臣之力,主公之功也。”赏罚分明的魏斯把灵寿(中山国境内城邑)封给乐羊,以表彰他灭中山之功,但是乐羊的官运也就到此为止。魏斯时不时想起睹师赞的话,对乐羊的信任不如从前,此后这位名将便失宠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乐氏家族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后来还冒出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便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他就是乐羊的后代。

    魏斯消灭中山国后,声威赫赫,威震天下。可是这场战争并没有给魏带来多少实际的好处,因为中山与魏的土地根本不接壤,中间被赵隔开了。灭中山国三年后,魏、赵、韩正式被列为诸侯,完全独立出来,魏国更不可能越过赵国去管理中山的土地。在若干年后,由于魏国对中山的控制力度越来越弱,中山掀起复国运动,重新立国(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80年左右),直到公元前296年,才亡于赵国之手,此是后话,这里表过不提。

    那么一个疑问浮出水面了,魏斯耗费三年时间攻略中山国,其目的究竟何在呢?这位雄才伟略的一代名君,绝不可能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去做一件无用功。当我们把那个时代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一一罗列后,一条线索变得清晰可见了:醉翁之意不在酒,魏斯夺取中山,打击的矛头却是直指齐国。

    中山位于齐国的西北部,占领该地后,魏斯便可以随时可以从南、北两线同时进军,钳击齐国。这是符合晋国的一贯战略,在西线压制秦国,在东线压制齐国。故而夺取中山的意义是建立进攻齐国的桥头堡,就如夺取河西的意义是建立进攻秦国的桥头堡。

    很显然,魏斯的下一目标,就是齐国。

    齐国风头正劲。此时齐国大权已完全控制在田氏家族手中,齐国的公室(开国者姜子牙的后代)已丧失了权力。一向被晋国视为软脚虾的齐国,自从田常大力改革军政以来,军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赵、魏、韩三家分晋后,面对分裂的晋国,齐国人的信心大受鼓舞,他们相信中原的权力格局已发生巨变,齐国这条东方巨龙将重新腾空而起,俯视中原大地。

    很快,中原大地掀起一阵齐国旋风,这阵旋风横冲直撞,所向披靡。我们来看看齐国人所缔造的军事奇迹:公元前413年,齐师攻魏,毁黄城,包围狐阳;公元前412年,齐师攻鲁;公元前411年,齐师攻鲁,取一城;同年,齐师伐赵,围平邑;公元前408年,齐师伐鲁,取邺城;公元前407年,齐师伐卫,取贯丘。在这七年时间里,齐国军队连续出击,屡屡得手,毫无败绩,甚至打败了实力超强的魏、赵军队,俨然成为中原新的领袖。魏斯怎么能吞下这口恶气呢?只是这位雄主的战略是非常清晰,他之所以迟迟不对齐国报复,是怕陷入双线作战的危险,只有西线战争稳定下来后,才能腾出手来解决东线问题。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公元前408年,魏完全占领河西之地;公元前406年,又消灭中山国,对齐国的报复战争已排上日程。

    魏斯还没开打,齐国却先内乱了。

    公元前405年,齐国权臣田布杀大夫公孙係,引发了一场政治动荡,公孙会出逃廪丘,献城投降晋国赵氏。

    田布立即出动军队,包围廪丘,一场大战已是迫在眉睫。这原本是齐国的内乱,可是既然公孙会献城投降,晋国赵氏当然不会坐视不救。此时赵氏的掌门人是赵籍,他派孔青为总司令,率领一支由死士组成的敢死队前往救援。不过面对近年来屡战屡胜的齐师,赵籍心里不是很有底,他便派人通知魏斯,请带头大哥出马。

    魏斯早就密谋攻齐了,这不,机会正好来了,当下痛快答应。在他看来,这次出兵意义非凡,不仅能打击齐国的嚣张气焰,而且也是对兄弟友邦的支援。魏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抛开一己私利,站在三晋的立场来权衡利弊。尽管晋国一分为三,但不应各家自扫门前雪,而应该三位一体。三个兄弟一条心,就像当年三个兄弟联合起来打垮知瑶一样,只要团结一致,必定也能打败齐国。他不仅要出兵相助,还要拉上小弟韩虔(韩氏掌门人)。韩氏以前想打赵氏的主意,双方有点积怨,正好可以通过此役化解历史恩怨,故而韩虔也同意了。

    这样,在三家联合灭知瑶后,赵、魏、韩第二次携手合作。齐国人注定要倒霉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齐师在三晋兵团的联手阻击下,完全失去昔日的风采。究竟谁才是中原的强者,不是靠赢得很多次小战斗来证明,而是要靠硬碰硬的大战役来决定。廪丘之战,是齐国自春秋以来最惨的败仗,仅被遗弃在沙场上的齐军尸体便有两万具之多(或称三万),被三晋兵团所缴获的战车超过两千辆。

    赵军总司令孔青把齐国阵亡将士的尸体堆积起来,建起两座“京观”。京观就是很高的大坟,是胜利的一方用于炫耀武力的象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