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纵横天下(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据《史记》所记,苏秦游说韩、魏、齐、楚四国,最后六国合纵成功,他理所当然地当上纵约长,佩六国相印,然后“秦国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虽然《史记》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司马迁,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汉代时,苏秦的事迹已经是真假难辨了,再加上战国时代史料太混乱了,故而司马迁也难把这段史事梳理清楚。

    在后世史学家的努力下,以及陆续出土的先秦资料相印证,大抵可以断定《史记》及《战国策》中所记苏秦游说四国(韩、魏、齐、楚)为虚假的故事。可以随便说出许多谬误之处,比如苏秦游说韩宣惠王就是大错误,这时韩国君主是韩昭侯;苏秦游说齐宣王、魏襄王的说法也有错误,此时齐国君主是齐威王,而魏国是魏惠王。苏秦游说齐王时称齐国“今乃西面事秦”,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齐国率先称王,而此时的秦国都还未称王呢!

    考诸当时史事,并无六国合纵的故事,后人为把纵横之道鼓吹得神乎其技,不惜胡乱杜撰苏秦合纵六国之事。这种窜改的历史已经毫无真实可言,只能当作小说来看了,而神秘的苏秦就是这样被后人改造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了。

    苏秦佩六国相印是假,但佩赵国相印则可能是真的。经过一番挫折后,他总算改变了人生的际遇,实现了“出人头地”的梦想。有一回他行经洛阳,其车骑辎重排了一长队,这个架势把周显王给震慑住了。他赶紧派人为苏秦开道,并指定高官在洛阳效外迎接。苏秦的兄弟嫂子见到他时,不敢抬头看,低着头弯着腰侍侯他吃饭。苏秦笑着对自己的嫂子说:“为什么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这样恭恭敬敬呢?”嫂子弯着腰趴在地上,脸都快贴到地面了,诚惶诚恐地说:“因为我看到小叔子您现在位高权重,财物很多。”

    这真是大实在话。苏秦听了后喟然叹道:“同样是一个人,富贵的时候都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亲戚尚且如此,何况别人呢?要是当年我在洛阳郊外有两顷良田,又怎么能有今天的地位呢?”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啊。苏秦洞悉人性的弱点,但他本人却颇有义气,早年时曾经对他有过帮助的朋友,他都一一给予回报。譬如说,有一位朋友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借给他一百钱,苏秦后来以一百金偿还。

    如我们在前文所说,苏秦实现“六国合纵”之事肯定是有假,但他对赵国有功却是真。苏秦任赵相时,担心秦国发兵攻打赵国,一旦这种事发生,赵肃侯肯定要迁怒于他,到时恐怕相位是保不住的。要怎么办呢?苏秦想了一个主意。倘若能在秦国高层安插一个间谍,左右秦国政府的政策,那岂不是就可以避免兵灾吗?可是要安插这么一个人谈何容易,就连苏秦自己在秦国都碰了一鼻子灰呢。可是苏秦相信有一个人可以做得到,凭那人的本事,捞得秦国宰相也不足为怪,于是他开始精心设下的一个局,一步一步地把这个人引向秦国。

    这个人的本领,一定是在苏秦之上,他是谁呢?正是苏秦的同窗好友张仪。

    苏秦是如何帮助张仪同学跻身秦国政坛,这个故事且留到后文再说。尽管他费尽心思实现了自己的计划,可是计划却赶不上变化。他一直担心赵国遭到秦国的进攻,可事实上秦国人没有来,倒是齐国与魏国人来了。

    公元前334年,齐、魏“徐州相王”,不久两国联合进攻赵国。为了防备齐国与魏国,赵肃侯被迫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筑长城防线。这条长城防线筑于公元前333年,位于漳水、滏水之间,又称为“南长城”。由于苏秦未能使赵国免于兵灾,赵肃侯对他开始冷落了。

    苏秦发现赵肃侯对自己失去信心了,地位迟早不保,与其等着被削相位,不如及早准备后路。要到哪儿去呢?苏秦心里想,改变自己生平际遇的人是燕文侯,对他有知遇之恩,现在赵国待不下去了,还是前去投奔燕国吧。

    于是他向赵肃侯提出请求,自告奋勇出使燕国,理由是要与燕国联合,共同对付齐国。其实他只是为自己选择一条退路。他的请求得到批准,于是便离开赵国,重返燕国。可是事情又不凑巧,苏秦到燕国时,燕文侯正好去世了。

    在此之前,燕国由于僻处北方,在战国诸雄中默默无闻,国家倒是比较清静。可是随着齐国的崛起,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了。

    燕文侯去世后,太子继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权力交接之际,发动战争,一举攻陷燕国十座城邑。在燕易王看来,苏秦简直就是个瘟神。他到赵国,齐魏就攻打赵国;他到了燕国,齐国就攻打燕国。于是燕易王没好气地对苏秦说:“以前先生到燕国时,先君文侯资助您去赵国游说赵侯,同时与诸侯合纵。现在齐国先攻打赵国,后又攻到燕国,这就是您说的合纵吗?如今赵、燕两国都成天下人的笑柄了。不知先生有没有办法替燕国收复被占领的十座城邑呢?”

    这一番话,把苏秦说得脸上一阵白一阵红。幸亏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纵横家,脸皮之厚非常人所及,自然不可能因为羞愧掩面而逃。他强作镇定,装作自信心满满的样子,对燕易王说:“我一定会把君上的失地收回来的。”

    怎么收回来呢?当然不是亲自带着兵杀向齐国了,纵横家最厉害的还是嘴皮子。苏秦于是又踏上行程,前往齐国。一路上苏秦想着各种方法,要说服齐威王放弃所占领的十座城池,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要从哪儿找到突破口呢?此时天下最强的国家,除了齐国之外,便是秦国,而燕易王的夫人便是秦惠王的女儿,苏秦的思路渐渐明晰起来了。

    到了齐国后,苏秦见了齐威王,便说道:“燕国虽然弱小,但燕侯是秦侯的小女婿。大王您进攻燕国,得了十座城池,却不得不因此长期与秦国为敌,这确实是不聪明啊。倘若弱小的燕国充当先锋,强大的秦国在后面作靠山,天下精兵云集齐国,这对您不利呀。”

    齐威王脸色一变,对苏秦说:“那你说说要怎么办?”

    苏秦在忽悠上还是有一套本领,他说道:“自古以来善于做事的人,能转祸为福,转败为胜。倘若您归还燕国十座城池,燕国一定十分高兴。而秦侯得知齐国看在他的面子上归还十座城池,势必也十分高兴。这就是抛弃仇敌立场而得到牢靠的朋友,燕国与秦国还不得都感激齐国吗?到时大王可以号令天下,谁敢不听从呢?”

    根据后世纵横家的说法,在苏秦的忽悠下,齐王终于把十城交还给燕国。齐国归还燕国十城是事实,可是如果仅仅因为苏秦说的这几句话,那未免不太可信。齐威王是战国一代雄君,在中原诸侯率先称王,能是那么好糊弄的吗?我认为齐威王放弃十城的原因,是因为他刚刚称王,就违背“不伐有丧之国”的外交传统,有损东方老大的威名。现在既然苏秦前来游说,齐王便顺水推舟,把十城归还燕国,以平息国际议论。

    不管怎么说,苏秦算是不辱使命,鬼使神差地从齐国人手中讨回了十座城池。在外交场上,他赢了一场胜利,但回到燕国后,却不得不面对另一场战争。

    苏秦从齐国回到燕国后,他非但没有赢来一片喝彩,还差点被别人的暗箭袖中。有人在燕易王面前诋毁苏秦说:“苏秦就是一个左右摇摆、卖国求荣、反反复复的小人罢了,肯定要作乱的。”燕易王本来就苏秦就有意见,现在更加觉得此人很滑头,既不忠厚,又不老实,靠不住,便不肯授予他官职。

    可苏秦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人,他要反击,便对燕易王说:“我为主上讨回了十座城邑,但是如今却有人中伤我,说我是是个反反复复的小人。那我问问君上,倘若今天有孝如曾参、廉如伯夷,信如尾生的人前来辅佐您,您觉得怎么样呢?”

    燕易王愣头愣脑地答道:“那寡人求之不得啊。”其实苏秦早就布下一个陷阱了,他开始反击:“孝如曾参的人,不肯离开父母亲在外面住上一晚,请问这样的人,如何能让他远离父母来服侍主上呢?廉若伯夷的人,有义气,不愿做周王的臣子,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人都饿死了,还能期望他前来辅佐您吗?信若尾生的人,跟人家约好桥下相会,可是人家没来,他等到大水来了也不离开,抱住桥柱淹死了。像尾生这样的人,您能期望他千里迢迢去说退齐国强大的军队吗?所以说,不能只以忠厚老实来衡量一个人,况且我也不是一个反反复复、没有原则的人。我把老母亲安置在东周老家,跑到这里为燕国效力,这是曾参等人做不到的。”

    听了这些话后,燕易王也觉得有道理,便厚待苏秦,重新授予他官职。这样,苏秦在燕国便待了十几年,他在这里如鱼得水。在此之前,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为低调,这主要是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七国中,它的位置最北,在当时中国人眼中,也是属于蛮荒地带,因而各国对燕的兴趣不大,燕国也成为一块相对和平的乐土。由于苏秦推行“合纵”战略,使得燕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往来趋于增多,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活跃起来。

    可是苏秦也玩得过火了,他竟然与燕易王的母亲勾搭上了。燕易王的母亲就是燕文侯夫人,《史记》称她“与苏秦私通”,按这个写法,文侯夫人倒是主动的,但显然苏秦没有拒绝。这件事,燕易王是知道的,但他不但没有生气,反倒待苏秦更加优厚,这或许从另一个方面证明燕文侯夫人是主动勾搭苏秦的。燕易王显然不想败母亲的兴,但苏秦却如芒在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担心哪一天燕易王翻脸不认人,到时自己的命就得搭进去。

    不行,得想办法离开燕国。要去哪儿呢?如果要避开燕易王的魔爪,那最好的去处当然是齐国了。当时齐国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只要跑到齐国,燕易王就是想杀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于是苏秦便对燕易王提出来:“我待在这里对燕国没有什么好处,不如让我到齐国去,我有办法让燕国获得好处。”燕易王同意了。

    要怎么博取齐威王的信任呢?苏秦设了一条计,为了假戏做得逼真,他装作得罪了燕易王的样子,而燕易王则做出要抓捕苏秦的架势。这样,苏秦潜逃到齐国便理由充足了。齐威王本来就不是个气量狭小之人,他认为苏秦是个人才,便任用他为客卿。苏秦就这样在齐国待下来了,但他心里实际上还是想为燕国做点事,因此他的身份实际上是燕国的间谍。

    过了段时间,齐威王病逝,齐宣王即位(这是在公元前320年,《史记》误记为齐宣王病逝,齐湣王继位)。苏秦乘机建议齐宣王厚葬威王,并且扩建宫殿、花苑以彰显国力强盛,其目的是为了劳民伤财,削弱齐国的力量。作为一名间谍,苏秦表现还是可圈可点,不过他为人嚣张,不知收敛,这也得罪了许多人。

    当时齐国有一些官员看到苏秦受到齐王的重用与信任,心里十分不舒服,便派一名刺客前往行刺。苏秦被刺客刺中,但没有刺死,他忍住剧痛逃走了。齐宣王得知苏秦遇刺,雷霆震怒,下令全城戒严,搜寻刺客,可是搜遍全城,一无所获。

    苏秦挨的这一刀是致命伤,伤口很快恶化,生命垂危,无法救活了。齐宣王亲自来探望他,苏秦忍痛说了最后的话:“我要是死了,您就把我的尸体车裂示众,对外宣布‘苏秦是燕国的间谍’,这样谋害我的人一定会出现的。”这样安排身后事显得很另类。对一般人来说,即便身前不得好死,也希望死后遗体能安息。可是苏秦却不想这样失败,他要像吴起那样,即便死了,也要报仇,所以不惜让自己的尸体被大卸成六块。

    有没有用呢?有。

    齐宣王也想抓到凶手,于是便用苏秦的办法,把尸体给车裂了。这时刺客听说苏秦是燕国的间谍,还自以为立了大功哩,便跑出来抛头露面,结果被齐宣王逮了个正着,最后刺客及背后的主谋都被处死。只是这种残酷的报仇手段,连燕国人都直摇头地说道:“齐国为苏先生报仇,做得太过分了。”

    苏秦死了,可是他的神话才刚刚开始。其实纵观苏秦一生,固然有精彩的励志故事,从一文不名的穷书生到呼风唤雨的政坛人物,确有可圈点之处。但他其实并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他的“伟大事业”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说他是六国合纵的主谋,还佩六国相印,以致于秦国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可惜的是,这些事多是子乌虚有,宋代学者黄震便指出:“乃游士夸谈,本无其事”。近代学者钱穆也说:“其有关于战国史实之大,而不可不辨者,莫踰于苏秦连六国从亲一事。盖其事多亦起苏秦死后而附会之也。”那么为什么要把这些无中生有的事情附会在苏秦身上呢?我想,这主要是出于平衡连横与合纵两大谋略的需要。纵横家的看家本领,一为连横,一为合纵。事实上秦国实施的连横战略是极其有效的,而东方诸侯也确实有过合纵主张,但效果却差强人意。为了平衡纵横家的两大看家法术,后世纵横家也要杜撰出一个所谓的合纵高手,结果就套到苏秦身上,遂使他成为神话般的人物。

    倘若苏秦从坟墓中爬出来,他也认不得书上那个无所不能的“苏秦”了。对后世“纵横家”来说,他们不在乎这个“苏秦”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他的故事能激励自己就行。在苏秦身上,实际上寄托了纵横术士们的梦想,能从社会底层奋斗到权力高层,冲破身世、贫穷的种种束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这大概就是苏秦得以显名身后的原因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