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东西双雄(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楚怀王回复秦使,将亲自前往武关与秦王会晤。秦昭王心里暗喜,大鱼就要上钩了!要知道秦国的外交,向来以诡诈善变而著称,这也算是张仪留下来的传统吧。要说到缺德事,秦国可没少做,这点别人就算不知,楚怀王能不知道吗?当年张仪是如何把割让六百里之地神奇般地变为六里,楚怀王想必还历历在目吧,可是他就是一错再错,再错还要三错,一直错到没机会错为止。这就是楚怀王人生悲剧的原因所在。

    楚怀王满心以为秦昭王会在武关以隆重的仪式来迎接他呢。这不,当他驱车到了武关外时,远远就看到秦王的旗号了。

    旗号是秦王的没错,可是秦昭王压根就没在武关。那他在哪儿呢?正躲在都城咸阳的王宫里饮酒作乐呢,他才懒得亲自去迎接小老哥楚怀王呢。秦昭王派了一名将军去“欢迎”楚怀王,吊了个秦王旗当摆设。楚怀王望到王旗,还真以为秦昭王千里迢迢来迎他呢?不料他前脚刚进了武关,前来“迎接”的大将就下令把武关的大门紧紧关闭。这时楚怀王忽然有一种羊入狼群的感觉,他慌了。

    可是慌了也于事无补了,你一头羊闯入狼窝能怪谁呢?人家略施小计,你就自投罗网,不能怪别人了,要怪只能怪自己笨。

    “秦王在哪里?”楚怀王不安地问道。可是没人理他,一大群身强力壮、身着盔甲的士兵簇拥在楚怀王的马车前后左右,一人在前面带路,一路直奔咸阳去了。

    他还像个国王吗?没有人当他是国王,只当他是囚徒罢了。车马一路跋涉,到了咸阳,身心俱疲的楚怀王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拉到章台去见秦昭王。秦昭王高高坐在上座,楚怀王坐在下座,这是两个国王会晤的礼节吗?这时楚怀王涨红了脸,脸上流露出强烈的不满,可是秦昭王却不理他,居高临下,如对蕃臣。

    人是有自尊心的,何况是个国王呢?楚怀王愤怒了。当然这时伴随愤怒的,是后悔,后悔没听昭雎的话。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冒出了王者的勇气,拒绝与秦王对话。可是这是哪儿呢?这可是秦国的大本营啊,能容楚王撒娇吗?秦昭王可不是省油的灯,他年轻气盛,目空一切,虽然还没一统天下,却颇有帝王的模样,他毫不客气地把楚怀王给软禁起来了。

    从国王到囚徒,这只是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可是我们必须说,性格决定命运,楚怀王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悲剧的人生,他一生犯错无数,既坑了国家,也害了自己。

    秦昭王设计把楚怀王抓来,当然不只是要为他提供免费的三餐与住宿,而是别有用心的。秦国要什么呢?要楚怀王割让巫郡与黔中郡。于是秦昭王天天派人到软禁处,对楚怀王软硬兼施,威迫利诱,要让他答应割地。楚怀王身陷囹圄,好歹还算清醒,每次他都把秦国的无理要求顶回去,并加上一句:“寡人是来秦国签订盟约的。”

    签订盟约?败国有什么资格签订盟约,秦昭王放话了,先割地,再签约。楚怀王不干,秦昭王也不放人,看样子这件事得无期限地拖延下去了。

    堂堂大国的君主竟然在他国被扣押软禁,这可真是耸人听闻的事。这件事传回楚国,朝廷陷入恐慌之中。古代君主是一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所以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楚国真的是群龙无首了,怎么办呢?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说:“我们的君主被秦国扣押了,不能回来,秦要挟他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当人质,这可怎么是好。往坏里想,倘若这个时候秦国与齐国狼狈为奸,勾结起来,那我们就得亡国了。”

    这时有人说:“当务之急,得马上拥立一位王子登位,新立国王,这样楚国才有得救。”昭雎位高权重,他站出来明确反对:“如今大王与太子都扣押在他国,倘若拥立一名庶子为王,这恐怕就违背大王的意愿,甚为不妥。”他提出一个方案,派人出使齐国,假称楚王已死,太子必须得回国登位。

    为什么提这么个方案呢?由于齐国距离秦国比较远,到现在为止,还未能知道楚怀王被秦王扣押的真相,更不知道楚怀王的生死。所以昭雎便想出这么个主意,在齐国人了解真相之前,把太子给接回国。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楚国使节马不停蹄地赶往齐国,见到齐湣王后,就把昭雎那通编好的谎言说了一遍。齐湣王虽然不明真相,可是他还是很狡猾,心里捉摸着要是这样就释放楚国太子,那岂不是没捞到什么好处么?可不能这么便宜了太子这个人质。

    齐湣王把宰相孟尝君拉到一旁,悄悄地问说:“不如把楚国太子给扣留了,用他来向楚国索取淮北之地,您看怎么样?”说到厚黑,齐湣王也不让秦昭王哩。

    孟尝君回答说:“那怎么行呢?要是楚国人一怒之下,放弃立太子,改立其他王子登位,那我们手上的人质就毫无用处了,而且还要背上不义的恶名。”

    谋士苏代颇得哥哥苏秦的真传,纵横家向来是唯利是图,他站出来说道:“不是这样的。倘若楚国人另立新王,那我们就可以私下同新楚王交易,要求楚国割让东部土地,齐国则替新楚王除掉作为人质的太子,以绝后患。倘若新的楚王不肯答应,我们就与其他诸侯共同拥立太子,到时楚国出现两个王,必定要内乱。”

    苏代这一招,可谓够狠够毒。这话齐湣王爱听,看来齐国是铁了心要利用楚国的国难来发财了。

    齐湣王召见人质太子横,对他明言道,要回国登位也行,只要他答应割让东部五百里土地给齐国,齐国就鼎力支持他。倘若不从,楚国另立新王,那么太子的小命就难保了。你想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个曾在秦国当人质,又到齐国当人质的太子横容易吗?小命都捏在别人手中哩,不答应也是不行的。权宜之计,还是先从齐国脱身后,返回楚国后再做打算了。于是他便答应割让土地给齐国,这样齐湣王便派人护送太子回国,顺利登位,是为楚顷襄王。

    楚顷襄王登位后,面临的第一件棘手的事情,便是要不要履行割地的承诺。五百里之地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的面积,谁想把兜里的东西往外送呢?可要是不割地呢?若惹怒了齐国,齐国大兵压境,那灾难中的楚国肯定是承受不了的。

    怎么办呢?正当这会儿,齐国的使者来了,目的只有一个,便是索要五百里之地。楚顷襄王急了,赶忙找老师慎到商量。慎到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学者,他的学术介于法家与道家之间,原本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曾被齐宣王任命为大夫。慎到在稷下待了很长时间,对齐国政治十分了解,因而当楚顷襄王想与齐国打交道时,首先想到的人便是慎到,得听听老师有什么高见。

    慎到对楚王说:“大王明天召集群臣,先听听大家的意见吧。”第二天,楚国君臣聚集一堂,一起商量怎么回应齐国。大臣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首先发言的是上柱国子良,他说:“大王金口玉言,既然答应了齐国,如果不履行承诺那就失信于天下了。不如先割地给齐国,然后再出兵收复。”割了地再出兵收复,这有点自找麻烦,楚顷襄王显然对此不太满意。

    楚王还未说出口,昭常便大喊一声说:“不可以割地!我们号称万乘之国,靠的就是土地面积辽阔,要是把东部五百里之地割让给齐国,那楚国去了一半了。请大王同意我前往东部守卫疆土,无论如何不能失掉这块土地。”这话有楚国勇士的风采,可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这几年楚国在秦、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连楚怀王都沦为阶下之囚,在这种关键时间点上,有实力西抗秦、东抗齐吗?

    昭常所言仍有不圆满之处,这时景鲤发言了:“楚国无力与齐国单挑,要保住这块土地,得向秦国求援。”向秦国求援,这可不算是上策。到这个时候,哪个楚国人对秦国还抱有好感呢?不要说楚怀王还被关押着,就是现任的楚顷襄王,当年在咸阳杀了人逃跑掉,与秦国的过节深着呢。

    三个人三种意见,楚顷襄王不知如何是好,只好请教老师慎到。慎到说:“这三种意见都各有各的道理,大王就一并采纳吧。”

    老夫子犯什么糊涂了,这三种意见互不相同,有要割地,有不割地,有固守的,有求援的,哪能三种意见一同采纳呢?

    楚顷襄王听了怫然作色道:“先生您这是说什么话哪?”慎到赶紧答道:“大王莫急,请听我说来。大王可派子良带五十辆车到齐国,履行割地的承诺;在子良出发后的第二天,任命昭常为大司马(国防部部长),前往镇守边疆;另外派景鲤四处放出风声,宣称楚国要与秦国结盟,并向秦国求援。”

    老夫子的这招管用吗?尽管楚顷襄王将信将疑,但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事实证明,慎到对齐国的内情是非常了解的,楚国人的这一计谋把齐国君臣看蒙了。楚国一方面声称要履行割地的承诺;一方面又做出抵抗的姿态,同时又摆出向秦国求援的样子,在齐国人看来,楚国内部意见不统一。慎到的妙计就是令齐国人产生误判,以为楚顷襄王在国内不能掌握实权。倘若齐国人要接收土地,那么楚国的激进派便会拼死抵抗、保卫领土,并不惜向与秦国联合,借兵攻击齐国。这么一来,齐国非但不能捞到好处,反而置自己于不利的局面。在权衡利弊之后,齐湣王最后放弃了对楚国索要土地的要求。我们必须说,慎到的计策是十分险的。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楚怀王被秦国人诱捕,秦、楚两国的关系跌入冰点,楚国怎么可能真的向秦国借兵呢?倘若没有秦人相助,楚国贸然同齐国开战,毫无胜算。近几年楚国屡战屡败,损失惨重,无力与秦、齐抗衡,况且还有魏、韩等国也虎视眈眈哩。慎到的计策之所以成功,主要还是因为齐国情报部门效率低下,对楚怀王被囚的真相一无所知,否则齐湣王真的狮子大开口,毫不退让,那楚国恐怕是要丢失土地了。

    保全楚国的土地,慎到功莫大焉。这里我们顺便说说慎到这个人,他的思想在战国诸子中独树一帜,既有法家的成分,也有道家的成分。他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很有意义。譬如他说:“立天子以为中国,非立中国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官长也。”立天子、国君,官员是为了国家,换言之,天子、国君、官员是要为国家服务的,而不是国家来为其服务。

    在战国君主专制急剧发展的年代,慎到却提出“君主无为”的虚君主张,他说:“君臣之道,臣有事而君无事也。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为也。仰成而已,事无不治,治之正道也。”这里是不是可以看到一点后世“君主立宪制”的影子呢,君主统而不治,这在当时人看来,不仅荒谬,而且有些大逆不道的色彩,荀子就曾批评慎到“欺惑愚众”。可是近代史告诉我们,君主真的可以统而不治,在慎到之后两千年,英国人完全做到了慎到的主张,并开创了政治体制的新革命。

    慎到的法律思想也有光彩夺目之处,他提出“民一于君,事断于法”的主张,鼓吹法治思想,认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强调“官不私亲,法不遗爱”,这个看法,放在今天仍然掷地有声。

    再回过头来说楚国的事情。楚顷襄王即位后,就派人通告秦国政府,称“国有王矣”,你们囚禁楚怀王是没有用的,楚国又有新国王了!这下子秦昭王暴跳如雷了,为了给新楚王一点颜色瞧瞧,他派庶长奂统领大军,出武关讨伐楚国。令楚顷襄王蒙羞的是,楚军又一次被打得大败,阵亡五万人,丧失了析城等十六座城池。楚国人如此狼狈不堪,实是楚怀王摇摆外交所产生的恶果,倘若当年铁下一条心与齐国结盟,联合东方诸国一起对抗秦国,何至于被天下群雄围猎呢?

    如今楚怀王不仅被秦人给欺骗,也被国人给抛弃了,他成了废人一个。刚开始时,秦昭王还派人严加看管,可时间一长,渐渐把楚怀王这名囚犯给忘了,因为从他身上也捞不着什么好处了。这反倒给了楚怀王一个逃跑的机会,这位失败的前任国王,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冒出一丝难得的勇气,他决心要逃出秦国。

    机会终于来了。

    秦昭王十年(前297年),被软禁了两年多后,楚怀王趁秦国人看管松懈时逃跑了。他是怎么逃跑的,史书上也没写得很清楚,我们也不好猜测。当他逃出咸阳城后,秦人察觉了,秦昭王马上下令,封锁各条通往楚国的通道,严加盘查,坚决阻止楚怀王逃回国去。您还别说,楚怀王有点小聪明,向南逃窜是不可能了,倒不如向北走,只要能逃到赵国,摆脱秦人的追捕,就有机会返回楚国了。楚怀王不走大路,只走小路,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走到了赵国。

    可是楚怀王要失望了。赵国政府根本不想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而得罪强大的秦国,拒绝楚怀王入境。已是孤家寡人的楚怀王不得不改变逃亡路线,企图绕道魏国折回楚国,可是厄运连连的他仍然倒霉了,他被秦国追兵逮住了,又一次被押回咸阳城。悲愤与羞愧交加的楚怀王终于病倒了。

    第二年(公元前296年,秦昭王十一年,楚顷襄王三年),楚怀王病死在秦国。作为一位大国君主,他客死异乡,在令人怜悯的同时,不得不说这样的悲惨结局,也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呢。楚怀王死后,秦昭王把他的遗体送回楚国,楚国百姓都十分同情怀王的遭遇,同时对秦国的背信弃义十分愤怒。至此,楚国宣布与秦国彻底绝交,他们总算看清了秦国的豺狼本性,只是付出的代价太惨重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