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英雄不愧武灵王(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赵武灵王的改革:“欲使外竞有力,非举其国而为军国民不可。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赵。赵之有武灵肥义,犹秦之有孝公商鞅也。而秦之主动力在臣,赵之主动力在君。商君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王之变胡服也,凡以为习骑射之地也。以骑射教百姓,所谓举国民而皆兵之也。”

    他把赵武灵王比为十七世纪俄国大帝彼得一世,是为改革之英雄。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的改革,其实质是军国主义化,其结果是全民皆兵,这个看法很有见地。在赵武灵王时代,战国诸雄的争锋已经白热化了,赵国虽勉强跻身七雄之列,实质上不过是七雄中的弱国,要在严酷的竞争中翻身谈何容易。无非常之手段,则无非常之功;无赵武灵王的魄力,则断然不可能异军突起。

    胡服骑射的改革影响至为深远。军事之功,赫赫于史书,后文会详述。在精神层面上说,赵武灵王激发起赵国人的军国主义思想,崇尚武功,果敢进取,武士精神大放光芒。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正是其英雄主义的写照。梁启超还有这样的评论:“观于武灵王时代之赵国,虽泰西之斯巴达,何以尚之?”全民骑射终于培养全民坚强、忍耐的美德。尚武精神,早在晋国时代便蔚然成风,然而赵武灵王更是将此精神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凭恃此,赵国成为战国晚期唯一可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二吞并中山

    在“胡服骑射”改革的同时,赵武灵王进攻的目标悄然移向中山与北地的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要全力北略,就必须放弃在中原地区的混战。倘若不能从中原抽身,向北开拓土地的梦想只能是空谈。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胡服骑射”的变革开始了。同年,秦国出动庞大的兵力进攻韩国军事重镇宜阳。

    这是考验赵武灵王的时刻。要不要援助韩国呢?长期以来,赵国与韩国就是亲密的盟友,他们曾一起打击过魏国,曾一起抵抗过齐国,曾肩并肩与秦国作战过,可以称得上是兄弟般的国家。兄弟有难,要不要帮忙呢?此时的赵武灵王内心深处一定经历了痛苦的煎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既定的战略。必须避开中原战争的陷阱,全力开拓北疆,只有如此,才能跻身于一流强国之列。赵国的军队没有向南挺进救援韩国,宜阳之战最终以韩军的失败而告终。

    在秦、韩激烈交战的同时,赵武灵王开始发动对中山的进攻。攻略中山的计划,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公元前309年时,赵武灵王在赵国与中山、齐国的边境附近建起一座高台,作为前线观察哨,密切关注中山与齐国的动向。中山国位于齐、赵、燕国之间,虽然是一个狄人国家,却颇为识趣地投靠东方最强大的齐国。也正是仰赖着齐国的撑腰,这个蛮族国家才有恃无恐地以小欺大,屡犯赵国及燕国。然而以小犯大,中山国就不怕遭到报应吗?

    中山成了检验“胡服骑射”效果的试验场。赵国的胡服骑兵一建立,就开始在实战中成长壮大。公元前307年的战争,新骑兵牛刀小试,他们越过边境线,骚扰中山南部边境地区。显然,这支骑兵在战术及战斗力上,还是有待提高的。这一年的战果算不上辉煌,但赵武灵王已经给中山人传递了一个信号:漫长的战争开始了!

    此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赵国。宜阳战役结束后不久,秦武王因举鼎意外身亡,秦国陷入三年的“季君之乱”(前307—前305年)。秦国的内乱使赵国解除了后顾之忧,赵武灵王可以全力以赴对付中山及北胡。赵武灵王不仅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卓越的军事统帅。为了实现强国拓边的伟大理想,他卧薪尝胆,兢兢业业。他的足迹几乎遍及赵国所有土地,他不辞辛苦,巡阅各地,北巡至代地的无穷之门,西行至黄河,登黄华山以览山川地势。他不远千里地跋涉,当然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亲自侦察中山、林胡、楼烦的守备情况,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收集情报。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又一次发动对中山的打击。这次进攻比上一次更加猛烈,深入到中山国的腹地,打到宁葭(河北石家庄西北)。长驱直入的奔袭,显示出新骑兵在机动作战上的优势。

    这里我要说一下,中山国虽然是狄人国家,可是狄人并不以骑术见长,而是以步兵著称。狄人与华夏族交锋数百年,曾是华夏族最严重的外患。在不断的冲突过程中,中山也不断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他们并不是过游牧的生活,而是与中原国家一样,有很多城堡,同时保留了他们的步兵传统。狄人的步兵是很厉害的,据《吕氏春秋》的记载,中山国多力士,“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从这个史料可以看出,中山军队绝不可小视。有这个记录,我们才能弄清楚为何在春秋末期时,晋国将领魏舒征讨狄人时,要“毁车为行”,就是撤销车兵,以步兵迎战狄人。因为狄人太凶悍了,打仗过程中,可以把对方的车子抬起来,当作炮弹去砸毁另一辆车。对付这么一群力大无比的野蛮人,可远攻又可近战的骑兵大约就是其克星了。

    要训练更多的骑兵,就必须要有更多的马匹。要获得更多的马匹,就必须积极攻略周边的游牧部落。在赵国的西北,分布有两个胡人部落,一个是林胡,一个是楼烦。这两个部落地域颇广,但实力并不算太强大。赵武灵王亲自率军越过黄河,进攻林胡(分布于今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地区)。在此之前,华夏族的势力并没有拓展到此,赵国的精兵把这个游牧部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当赵军突进到榆中(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林胡人提出了停战的条件:用马匹换取和平。

    骑射本来是胡人的看家本领,可是赵武灵王却能“师夷长技以制夷”,以骑射战骑射,并且从敌人那里夺来更多的战马,进一步充实自己的实力,削弱对手的力量,这是高明的战略。在彻底打败林胡、楼烦之前,北方的战事是不会停止的。赵武灵王开疆拓土的意志是不可阻挡的,他要超越先王,建树前所未有的丰碑。

    外交与军事是一体的两面。在发动北方战事的同时,赵武灵王向各国派出使节,他的原则是不偏不倚,与各国同时交好,保持中立。他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这五个国家是中原混战的主力,赵武灵王表面上是与各国通好,实质上也是派出军事观察员,密切注意五国的动向。

    至于北方的燕国则不必太费心力,因为赵国与燕国关系不一般。当年燕国被齐宣王所灭,赵武灵王曾施以援手,护送在赵国当人质的公子职回国登基,这便是燕昭王。由于有这个原因,燕国与赵国的关系是不错的。燕国也曾遭到中山军队的入侵,现在赵武灵王要对付中山国,燕国人当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在与各国搞好外交关系的同时,赵武灵王对中山国又一次发动进攻。

    公元前305年,赵国军队杀入中山,赵武灵王仍然亲自担任总指挥。以一国之君亲临战场作战,这种情况在战国时代已经不多见了。在春秋时期,国君上战场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到了战国,战事更加频繁,规模也更大,国君上战场的风险也越大,因此亲临一线的君主并不多见。可是赵武灵王几乎每战都亲自上阵,为全军将士做出表率,这样最能激发军队的勇敢与尚武精神。

    征伐中山的赵国兵团编制如下:右军司令赵袑,左军司令许钧,中军司令是公子赵章,总司令由赵武灵王亲任。突击的重任交给两支机动性强很部队:一支是由牛翦指挥的车骑部队,另一支是由赵希指挥的胡、代两地骑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赵武灵王大力发展骑兵,可是由于马匹数量有限,赵国又拥有数十万的军队,故而步兵的比重仍然占多数,车兵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重要的兵种。在这次讨伐中山的战争中,一个新的特点是胡人骑兵参战,这些胡人应该就是攻略林胡部落时所收降的。

    在这次战争中,骑兵的重要性得到了证明。牛翦与赵希的两支骑兵,分两路出击,穿越山隘,在曲阳会师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续攻取丹丘(河北曲阳西北)、华阳(河北唐县西北)、鸱之塞(又称为鸿之塞,河北涞源南)。在骑兵打开局面后,赵武灵王率中军、左军、右军攻取鄗城(河北高邑东南)、石邑(河北石家庄西南)、封龙(河北石家庄西南)、东垣(河北石家庄东北)等地。

    赵国兵团高歌猛进,中山举国震惊。在这种情况下,中山政府只能委曲求全,以割四城为条件,向赵武灵王求和。赵武灵王考虑到中山的军事力量虽然遭到重创,可是实力仍不可低估,赵国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吞并其国,便见好就收,答应中山人的条件,把中山四城收入自己的地盘,并撤回军队。

    仔细研究这一时期的史料,就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赵武灵王进攻中山的时机,都选择在秦国无暇干涉的时候。秦国若无事,则赵国也按兵不动。赵武灵王显然一直没有忘记,秦国是最可怕的对手,他可不想在攻略中山时,秦国兵团出其不意地杀入自家后院。在攻略中山这件事上,赵武灵王不急不躁,保持着“稳扎稳打”的风格。

    公元前304年,秦国与楚国结盟,赵武灵王便暂停攻打中山,静观其变。第二年(前303年),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及韩国。只要秦国陷入与其他国家的战争泥潭,赵武灵王就会敏锐地抓住机会,又一次杀入中山,捞足了好处后才返回。

    在攻打中山国的同时,赵武灵王也没忘掉对林胡、楼烦两个胡人部落进行打击。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二十四年),赵国从林胡人手中夺取黄河北岸的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这样,河套平原基本上落入赵国之手。可是问题来了,新得到的土地,地广人稀,如果不把人口大量迁移到此,就无法守卫来不之易的成果。赵武灵王下达了一道移民令,把一部分官吏连同他们的奴仆一同迁移到九原,并开始筑长城以为边界。

    由于胡服骑射的改革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成效,原先一些固执的反对派在事实面前,也开始能接受赵武灵王的主张,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发布一道命令,上至将军、大夫以及王子,下至边远地区的代地吏民,都必须要穿着胡服,学习骑射。军国主义的政策再一次得到加强,随着赵国不断蚕食游牧胡人的地盘,获得更多的牧场,拥有更多的马匹,赵国骑兵的优势也随之得到加强。在中原诸侯们热衷于相互攻伐时,赵国已悄悄地从一个军力平庸的国家,一举成为军事强国。

    事实证明赵武灵王的外交策略是有效的。

    公元前301年,秦、齐、魏、韩四国围猎楚国,南方战事不休,这给了赵武灵王在北方大展拳脚的机会。他毫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扩张的时机,赵国的铁骑又一次践踏中山的土地。这一回,中山国被打得大败,国都被赵军攻破。有一些史书把是年当作赵亡中山之年,比如《战国策》的《魏策》中说:“中山恃齐、魏而轻赵,齐、魏伐楚,而赵亡中山。”不过对照其他史料,赵国并没有完全吞并中山,但中山国的军事力量已经几乎被赵师所摧毁。中山王战败逃亡到齐国,据《战国策》中《秦策》所载:“赵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中山王逃往齐国后不久,便病死在齐国。此后中山国人另立君主,继续抵抗赵师的侵犯,但这只可视为残余势力。

    击破中山后,赵武灵王继续扫荡北边林胡、楼烦部落,拓地千里。到公元前300年时,赵国已占领了林胡、楼烦的大部分土地,其国土几乎扩张了一倍。此时的赵国,北面至燕、代,西至云中(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九原。赵武灵王设立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个行政区,并且在北面修筑了一条漫长的长城。这条长城又称为赵国的北长城,从代郡向西延伸,沿着阴山山脉,抵达高阙要塞(内蒙古杭锦后旗北)。这条长城攻防兼备,既可以阻挡北方崛起的匈奴,又可作为向北挺进的跳板。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赵武灵王所设立的云中、雁门、代等郡,在之后很长历史时期内,都是华夏民族(汉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因此也可以说,赵武灵王是华夏族扩张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著名学者梁启超称他是“黄帝以后第一伟人”,这是因为他所建立的功业,不独是赵国的功业,亦是华夏民族的伟业。

    正当赵武灵王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他却做出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决定:卸去王位。公元前299年,他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何,自己当起太上皇,称为“主父”,即赵主之父。赵何成为新的君主,史称赵惠文王,可是他并非赵武灵王的长子,何以能继承王位呢?这其中有许多曲折故事,留到下一章详述。这里要说的是,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急流勇退呢?我在上文中就提到,赵武灵王是一位很另类的君王,他与其他君主最大的不同,便是亲自担任军队统帅,在前线指挥作战。君王的职责绝不仅仅是打仗,还有内政与外交,这些都必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作为一个精力旺盛、才干非凡的君主,赵武灵王想把政治琐事放下,全力以赴经营军事,他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实现更伟大的事业。

    那么他想做什么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