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齐国的没落(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孟尝君被罢相后,手底下一帮食客见风使舵,认为他大势去矣,于是走的走,散的散。这时冯谖没有走,他对孟尝君说:“请您借我一辆马车,让我前往秦国,一定会让您恢复权势的。”孟尝君听了后将信将疑,只是如今他已失势,只能试一试了。就这样,冯谖乘着马车入秦,游说秦昭王。

    秦昭王对孟尝君再熟悉不过了。当年孟尝君出使秦国时,他本想任用这位名满天下的齐国公子为秦相,后来又听信谗言,想绑架孟尝君。孟尝君逃回国后,率齐、魏、韩联军两度攻打秦国,秦昭王还被迫割地求和。可以说,孟尝君是天下为数不多能让秦昭王畏惧的人物。冯谖入秦后,见到秦昭王,便游说道:“天下至强,莫过于秦国与齐国了。这两个国家难分雌雄,倘若秦国能压倒齐国,那就可以称雄于天下了。”秦昭王便问道:“那先生您有什么办法能让秦国压倒齐国,称雄于天下呢?”冯谖答道:“大王也听说孟尝君被免相的事情吧。”

    秦昭王答说:“听说了。”冯谖接着说:“大家都心知肚明,齐国之所以受天下人重视,那是因为有孟尝君的缘故。如今齐王听信谗言,罢免了他,他心有怨言,必定会背叛齐国。大王您想想,如果孟尝君能投奔秦国,那么他必然会把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内情一一泄露出来。到时候,不要说秦国称雄天下了,恐怕都可以吞并齐国呢。大王您当务之急是赶急派人入齐,带上厚礼偷偷去迎接孟尝君。机不可失,失不再得,这件事得快才行。不然哪天齐王突然明白过来,又要任用孟尝君,那就没机会了。”

    这一番话,说得十分有道理。秦昭王心想,孟尝君终究是秦国的大患,不管能不能从他身上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只要把他迎到秦国,那对秦国来说,都是大大有益的。于是便派了十辆车,装有百镒黄金,前往齐国迎孟尝君。

    冯谖游说秦昭王后,火速启程,赶在秦使之前返回齐国。回国后,冯谖前往见齐湣王,说道:“齐国与秦国,难分雌雄,秦强则齐弱,齐强则秦弱,这就叫势不两立。臣下听说秦王已经派出十辆马车,装有百镒黄金,打算恭迎孟尝君入秦。大王您想想,孟尝君名满天下,倘若他到了秦国并担任秦国宰相,那恐怕到时天下人都要归附秦国了。秦国要是压倒齐国,那么齐国就危险了。大王何不趁秦使尚未抵达之时,重新起用孟尝君为相,并且扩大他的封邑,那么孟尝君必定会高兴地接受。秦虽然是强国,也不能把别国的宰相给请到秦国吧。这可是挫败秦国阴谋、断绝秦国称霸的策略呀。”

    听了冯谖一席话后,齐湣王赶紧派人去打探消息,果然不错,秦国的使臣正携厚礼来聘孟尝君入秦为相哩。看来冯谖所说的是事实,要是孟尝君真的入秦,那对齐国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者,虽然齐湣王不喜欢孟尝君,可是当务之急,是要绝秦之阴谋,还是先稳住孟尝君再说吧。于是他下令,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同时又多赏赐一千户作为孟尝君的采邑。

    这时秦国的马车刚到齐国边境,听说孟尝君又当上宰相了,便调转车头回去了。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冯谖所精心策划的。

    赖冯谖之力,孟尝君终于又东山再起了。这时,原先跑掉的那些食客又陆陆续续回来了,看来这些人脸皮确实不薄。孟尝君颇有感触,他对冯谖说:“唉,我田文一贯好客,门下有食客三千多人,这先生也知道的。这些人一旦看到我失势,个个都背弃我,没有谁回过头来看看我田文。现在仰赖先生之力,我侥幸复位,这些人又都跑回来了。他们有什么颜面来见我呢?如果有跑来见我的,我一定要往他的脸上吐口水,大大羞辱他一番。”

    冯谖听罢后向孟尝君一拜,孟尝君赶紧将他拉起来,问道:“先生是替这些宾客道歉吗?”冯谖答说:“不是。是您的话说错了。”

    孟尝君听后一怔,问道:“先生说来听听。”冯谖答道:“富贵者多士,贫贱者寡友,这是人之常情。这就好比市场的情形,早晨大家要拼命拥挤着去买东西,可是到日暮后,谁也不会往那儿看一眼。为什么呢?因为早上可买的东西多,到晚上时就没货了。同样的道理,您有权有势时,大家都争着前来,因为您这里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可是你失势了,大家就离开了,因为从您这里得不到东西。这就是人之常情。所以您也不要因为埋怨而断绝宾客们的门路,希望您对待他们像往常一样。”

    这话里是有真知灼见的。冯谖其实透露出这么一个言外之意,宾客们都有私心,可是您孟尝君没有私心吗?宾客固然在这里可以免费吃喝,可是孟尝君这么做是活雷锋吗?也不是,是要捞取好声誉,捞取政治资本,不是吗?既然这样,孟尝君与宾客之间,说白了是相互间在利用。既然如此,这些人回来了,孟尝君仍旧可以维持他“好客”、“养士”的美名。这不仅仅是虚名,已是孟尝君的招牌。试想想,要是没有这块招牌,他还是名满天下的公子孟尝君吗?

    孟尝君当然也听出言外之音,便拜谢道:“多谢先生的指点,我受益匪浅。”尽管官复原职,可是孟尝君与齐湣王之间的矛盾已是难以调和,两人之间相互猜忌、防患。齐湣王一步步地收回权力,孟尝君宰相之职也有名无实。看来最好的办法,还是离开朝廷,返回自己的封邑。于是他借口有病,向齐湣王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齐湣王乐得顺水推舟,答应了孟尝君的辞职请求,准许他回到薛邑。

    孟尝君离开朝廷后,齐国的权力斗争总算告一段落。但是此后薛邑几乎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齐湣王根本无法染指此地。关于齐湣王与孟尝君的较量还没完,后文还会说到,这里暂且略过不谈。

    在齐国内斗的这几年里,秦国对魏、韩两国发动了猛烈的攻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十九年,齐湣王十三年),秦昭王率先称帝,他把称帝的地点选择在宜阳,而不是秦国的都城咸阳,此举可谓别有深意。宜阳原本是韩国土地,在公元前308年为秦国所夺。在当时的疆域图中,宜阳的位置,几乎是位于中国的中心之地。秦昭王故意挑了这么个地方,很显然摆明自己应该是天下至尊,能号令东西南北。

    秦昭王这么做,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中国政治文明就是礼仪文明。在战国初期,大家还多多少少恪守这种规矩,譬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新兴的诸侯还都得需要周天子的正式册封。可是这又是一个礼仪崩坏的年代,随着诸侯间兼并杀伐的加剧,周天子早就被边缘化了。从齐魏相王到五国相王,重要的诸侯都以王号自居,这乃是东周政治的一大革命。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尊贵地位,与其他的王在地位上是相等的,在实力上则不堪一提。

    秦昭王称帝之举,无疑预示着一场新的政治革命已经呼之欲出了。诸王中的强者应当成为天下的领袖,帝者,王中之王也。可是我们不能不说,称帝的时机并不合适,因为秦国还没有打垮任何一个大国哩。正因为如此,秦昭王想分一杯羹给齐湣王,怂恿他一同称帝,一为西帝,一为东帝,恰似华山论剑,笑傲江湖,岂不快哉!

    于是秦国宰相魏冉亲自前往齐国,请求立齐湣王“东帝”。表面上看,“东帝”齐湣王与“西帝”秦昭王应该是地位平等,可是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中发现,实际上并不完全平等。史称“(秦)遣魏冉立齐王为东帝”,注意这里用了一个“立”字,秦昭王“立”齐湣王为帝,那么实际上表示“西帝”比“东帝”还高出一截哩。

    事实上,秦昭王还有一个打算。齐国尽管是秦国的劲敌,可是两个国家毕竟没有接壤,而赵国的崛起也令秦国感到担心。若是能与齐国并称为“帝”,两个国家可以联合起来,从东、西两面一起夹击赵国。这就是秦昭王的如意算盘。

    齐湣王听了魏冉的建议后,不敢贸然答应。为什么呢?担心引来其他诸侯的反感。秦国可以称帝,因为秦国没有朋友,就算哪个诸侯国依附于他,那也只是惧怕而已,所以它爱称帝就可以称帝,用不着顾忌。齐国就不同了,齐国与魏国、韩国、赵国关系都不错,要是突然称帝,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那说不定会引来反对的声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外交关系会有中断的危险。

    正当齐湣王迟疑不决时,这时有人来报:燕国使臣苏代求见。苏代曾是齐国的谋臣,只是如今他已投奔燕国。这次他是作为燕昭王的特使出使齐国,身负一项重要的使命。苏代的使命,我们后面再说,这里且先说齐湣王称帝的故事。当时齐湣王正在为是否称帝而迟疑不决,听说苏代在章华东门外等候召见,他心中不禁一喜。苏代的智慧,绝非常人所能及,正好可以听听这位智者的意见。

    齐湣王召苏代入见。一见面,齐湣王便非常热情,开门见山地说:“嘻,好啊,您来了呀!正好秦国派魏冉前来,要我称帝号,这件事您怎么看呢?”

    对称帝这件事,苏代事先并不知晓,便答说:“大王你提出这个问题太仓促了。称帝这件事,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还看得不明显。大王您可以这样做:先接受秦国的建议,但不要马上称帝。”

    “哦,那您仔细说来听听。”齐湣王拉长了耳朵,想听听苏代有何高见。“秦国先称帝,我们可以先在一旁观察各国的反应。倘若各国对此都无动于衷,没有什么反应,那您再称帝也不迟。就算到时您不愿称帝,取消帝号,那也没有什么损失。但如果各个国家对秦国称帝都义愤填膺,那么大王您就不要称帝了,以此来收拢天下人心,这可是巨大的政治资本呢。”

    谋士就是谋士啊,说起话来就是有见解。齐湣王十分满意地点点头。这时苏代问了齐湣王一个问题:“如果两帝并立,大王您认为诸侯们会尊秦呢,还是尊齐呢?”

    这还用说吗?秦国攻城略地,罕有败绩,各国肯定是要唯秦国马首是瞻了。齐湣王诚实地答道:“那肯定是尊秦了。”

    苏代又问说:“那么如果放弃帝号,诸侯们是愿意跟齐国交好呢,还是跟秦国?”秦国的狡诈与野心,路人皆知,谁能真心实意与秦国交好呢?齐湣王答说:“各国肯定会跟齐国交好的,对秦国只有憎恶感。”苏代又问道:“秦国打算跟齐国签订协约,共同对付赵国。大王您想想,讨伐赵国与讨伐宋国,哪个方案对齐国更有利呢?”赵国在并吞中山及北胡后,实力强劲,这可是难啃的骨头哇。齐湣王回答说:“那当然是讨伐宋国比较有利可捞了。”苏代一针见血地指出:“秦称西帝,齐称东帝,表面上看好象是平等的。然而倘若两国称帝,各国会因为害怕秦国而尊秦却不尊齐;倘若放弃称帝,各国都愿意与齐国亲近,却讨厌秦国。与其联合秦国讨伐赵国,不如攻打宋国来得实惠。所以大王您应该声明放弃帝号,以收天下民心,抛开秦国,不与之结盟订约,不与它争高低。大王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攻打宋国。一旦据有宋国,卫国就危险了;占据济西,赵国的东阿就危险了;占领淮北,楚国的东部就危险了;控制陶、平陆两地,魏国都城大梁的城门都不敢打了。如此一来,齐国将声威大振,大王将受人尊崇;燕国与楚国将前来归附,天下诸侯莫敢不听从您的命令。这真可以称得上是汤、武伟业。”

    纵横家毕竟是纵横家,说起来话,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勾勒出一副美好的蓝图,似乎这些伟大的事业已是触手可及。这一番话,可把齐湣王听得热血澎湃,雄心壮志都被唤醒了。

    最后,苏代总结道:“大王表面上对秦国称帝表示敬重,让天下君王从内心深处憎恶秦国的骄横跋扈。您越谦卑,诸侯们则越尊重您,这就是所谓的以卑为尊。请大王对此深思熟虑。”

    还用得着深思熟虑吗?苏代把道理都讲透了,齐湣王完全接受他的建议。

    齐湣王听从苏代的建议,接受秦昭王提出的“东帝”称号,但却不公开宣布,静观其变。果然不出苏代的预料,秦国称帝,引起诸侯们的畏惧。七雄的国力虽然有强弱之别,但各国君主的地位却是相等的,现在秦昭王要凌驾于众王之上,大家的反应可想而知。反对秦国称帝的浪潮汹涌澎湃,齐湣王躲在暗处看秦昭王的笑话。见到时机成熟后,他便公开宣称,放弃帝号,这无疑是将了秦昭王一军。

    秦昭王这时才发现自己在外交上已陷入被动的局面,看来称帝的时机尚未成熟哩。罢罢罢,还是赶紧扯下“帝”帜吧,以免引起更多的麻烦。于是在称帝两个月后,秦昭王灰溜溜地宣布撤销帝号,恢复王号。这出称帝的闹剧就这样结束了。

    由于明智地放弃帝号,使齐湣王获得了各国的一致称赞,这不免使他有了飘飘然的感觉。在这一局中,他以静制动,以谦卑的姿态反倒赢得尊重,巧妙地捞取了名声。这一切,都是苏代的功劳。

    可是苏代大老远从燕国出使齐国,难道只是来当雷锋吗?显然不是。作为燕国的使臣,他要为燕国谋取利益。可以说,他是怀揣着一个阴谋而来的,这个阴谋,便是怂恿齐湣王攻打宋国。他借“称帝”之题,巧妙发挥,兜售自己的主张,大谈伐宋之利,并给齐湣王绘了一幅美妙的蓝图。他的真正目的何在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