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齐国的没落(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可是淖齿的阴谋并没有得逞,他被杀了。杀淖齿的人是王孙贾,他年仅十五岁。齐湣王逃到莒城后,他在齐王手下当差,尽心尽力。后来齐湣王前去与淖齿会晤,一去就没回来了,王孙贾心里很担心。回到家后,他向母亲提起了这件事,母亲对他说:“你早出晚回或晚出不回时,我总是倚靠在门边张望等待。可是现在你伺候大王,如今大王不见人影了,你怎么就独自个回家了呢?”听到母亲这样说后,王孙贾心里很惭愧,便回去找寻齐湣王。

    这时,齐湣王被害的消息传来,王孙贾十分悲痛,他在市集上对着人群大呼说:“淖齿乱齐国,杀我王,要同我一起前去报仇的人,请袒露右肩。”王孙贾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小毛孩,尚且如此有血气,很多人被他的勇敢精神所感动,遂有四百多人表示愿意跟他一起去杀死淖齿。这四百多人是如何杀死淖齿的,史书上没写,也许是他根本没有提防这群百姓,让王孙贾侥幸得手。

    湣王已死,而国不可一日无君。莒城百姓便拥立湣王的儿子田法章为国王,史称齐襄王。田法章是如何上台的呢?这里有个有趣的故事。

    当淖齿杀死齐湣王时,田法章担心自己也遭到不测,便隐姓埋名,偷偷跑到莒太史敫家中当用人。太史的女儿见田法章相貌奇伟,对他有好感,不把他当用人使唤,还偷偷送些衣服、食物给他。田法章深受感动,便把真相告诉她。太史女得知他王族的身份后,不禁芳心暗动,以身相许。岂料这一相许,不经意之间居然成为王后了。不过莒太史敫得知自己的女儿竟然擅自做主时,羞愤地说:“女不待媒而自嫁,非吾种也,污吾族也。”后来竟然再也没见女儿一面。

    当时不愿亡国的齐国志士们,纷纷聚集于莒城,这里成为抗燕的基地。王孙贾杀淖齿后,大家听说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也在莒城,便四处寻找。田法章也听闻消息,可是他还是担惊受怕,因为他知道父亲齐湣王为民众所深恶痛绝,要是这些人找到了他,会不会把他杀了呢?其实百姓对齐湣王固然痛恨,可是一来齐湣王已死,二来此时抗击燕国入侵才是首要大事,大家都希望能立一位君主来领导他们抗战到底。过了一段时间后,田法章感到没有危险了,这才抛头露面,民众与大臣们欢呼雀跃,把他推上国王的宝座。

    齐襄王即位后,立即布告全国:“王已立在莒矣。”虽然齐国立了新王,可是在战场上却仍无法抵挡乐毅的凶猛进攻。

    乐毅占领齐都临淄后,把燕军作战司令部设于此,然后分掠其他城池。燕军攻克画邑(山东临淄西北),画邑有一位齐国贤者名唤王蠋,在当时名望很高。乐毅想把王蠋收为己用,下令军队不得在城内驻扎,退至城外三十里处。他派人前往邀请王蠋出山,并许以官职,可是王蠋这个人有气节,不愿意与侵略者合作,遂一口拒绝了。画邑燕军将领十分生气,便吓唬他说:“你要是拒绝的话,我就屠城。”

    王蠋不为所动,他答复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齐王不听我的劝谏,我就辞了官到这里来种田。如今国破君亡,我没有能力保卫国家,你们又用武力来胁迫我,与其背着不义之名苟且偷生,还不如一死了之。”说完后,他找了一棵大树,上吊自杀了。乐毅听这个消息后,扼腕叹息,他礼葬王蠋,并给他修建一座大墓。

    乐毅深知要征服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征服齐国更是困难。他确定了“攻心为上”的政策,要努力实现从“侵略者”向“解放者”的转变。为此他接连发布了几条军令:其一,禁止燕国军队侵掠占领区百姓,要体现出仁义之师的样子;其二,大力求访齐国民间的贤士能人,并委以官职,推为上宾;其三,减轻百姓的税赋,废除齐湣王时的苛政,此举令齐国民众大为欢迎;其四,隆重祭祀齐桓公与管仲。这是向民众传递一个信息:齐桓公与管仲奠立强国之基,可是田氏最终霸占了齐国,当今的齐王并不是正统的君主,而只是篡权者,田氏政府是不合法的政府。

    事实证明,乐毅的政治攻势非常有效,他巧妙地利用民众对齐湣王的不满而大做文章,弱化齐军的抵抗决心。

    发动政治攻势的同时,乐毅的军事部署也毫不含糊,这就叫双管齐下。燕军兵分四路,扫荡齐国:左军渡过胶水,一直攻打到胶东半岛的最东部,即东莱;前军从泰山向东攻略,直抵海边的琅邪;右军尚着黄河与济水西进,攻下阿城与鄄城,与进攻宋地的魏国兵团遥相呼应;后军则收拾临淄以北的城池,这些城池是乐毅在进军临淄时采用蛙跳战术过而不攻的;留守临淄城的是中军部队。

    伐齐之战的第一阶段,即燕国出兵至攻克临淄城,史书所叙颇详。可是到了第二阶段,即乐毅如何逐一扫荡齐军据点,则史料缺乏。人们通常的印象是,乐毅仅仅花了数个月的时间便攻略齐国大部分的土地,仅剩下即墨、莒等几座城池未能攻下,《资治通鉴》即是采纳此说。然而此说令人狐疑不解,既然乐毅能在数月内征服齐国绝大多数土地,何以在之后五年的时间里,不能攻克即墨与莒城呢?这似乎不能体现乐毅的水平吧。

    笔者认为,乐毅并非是仅用数月就扫平齐国,而是用了五年时间,才击破齐国绝大多数的反抗力量。其实在《史记》中的《乐毅列传》中就写得明白:“乐毅留循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倘若不是燕齐苦战五年,那么试想想,其他诸侯国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国吞并齐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诸侯国之所以并不干涉乐毅,是因为在这五年里,燕、齐仍在不断地战斗,各国就乐得坐山看虎斗,让这两个国家去相互消耗实力。

    公元前279年,即燕国伐齐的第六年,齐国的土地多数已落入乐毅之手,他攻占了七十余城。关于战国时代“城”的概念,史料中语焉不详。“城”的标准是什么呢?恐怕各国标准不一样。我们习惯称为“城邑”,但在战国时,“城”与“邑”还是有不同的,一般来说,“城”比“邑”要大。苏洵在《六国论》中曾说:“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在公元前289年,白起伐魏,取六十一城,是役魏国仅损失一部分土地,就有六十一城沦陷。以齐国之强,怎么可能全国只有“七十余城”呢?可见魏国的“城”与齐国的“城”在标准上是不同的,魏国把较小的“邑”也算成“城”,而齐国的“城”,可能就不包含“邑”在内了。

    战争进行到第六个年头,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未被攻陷,即莒城与即墨。莒城是齐国政府所在地,即墨则是齐国东部最重要的军事据点。

    莒城与即墨的抵抗十分顽强。大约在公元前284年或公元前283年,燕国兵团便发动对此二城的进攻,但耗时一年多也未能攻破。乐毅改变战术,把军队驻扎在距离城池九里外的地方,监视两城的一举一动。在此后三年里,燕军也多次进攻,可仍然未有实质性进展。到了公元前279年,齐国其他军事据点基本上都已沦陷,乐毅加大了对莒城与即墨的攻击力度,他把右军、前军的主力调到莒城前线,把左军、后军的主力调到即墨前线。齐国最后的两个堡垒,能否顶得住燕军的最后一击呢?

    对乐毅来说,一个危险的信号出现了。这个危险不是来自前线,而是来自后方。明枪易挡,暗箭难防,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的坏话:“乐毅智谋过人,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每座城都是在短时间内就攻克的。如今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他却一直攻不下来。依我之见,并不是乐毅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根本就不想进攻。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我看他是想当齐国的国王。他之所以到现在还没称王,只是因为妻儿子女还在燕国。不过齐国的美女很多,我看他也把妻儿子女忘得差不多了。大王,乐毅野心昭然,您可得要及时动手啊。”

    这种谗言,完全是捕风捉影,没有证据,只是充满信口雌黄的猜测。可是我们必须说,进谗之人,抓住君王的一个死穴,只要“诬以谋反”,不管这个谋反是不是真的,总会令君王生出莫名的恐惧。对此,多数君王采取的办法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保住自己的宝座与权力是最重要的。

    可是,在这一点上,又足以证明燕昭王的伟大之处。燕昭王并没有直接回答进谗者,他不在私底下处理这件事,而是要公开处理。他大宴群臣,在宴席上,他要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当着众人的面,对进谗者说:

    “先王(指燕王哙)曾经把君位禅让给大臣子之,并不留给自己的子孙,这是认为贤人才配统治国家。只是先王所托非人,子之的品德不够,不能胜任,国人也不听从他。齐国趁我动乱时,攻打我土,杀我先王。寡人即位后,每念及此,就痛入骨髓,故而广招天下贤才,以求报仇雪恨。倘若有人能助我复仇成功,我还打算与他共同统治燕国。如今乐毅先生为寡人击破强齐,夷其宗庙,报先王之仇。齐国本来就应该是乐毅先生所有,并非是我燕国所应得的。乐先生倘若能统治齐国,与燕同属诸侯之列,结欢同好,共同抗击其他国家的入侵,这是燕国之福,也是寡人的心愿。你竟在寡人面前诽谤乐先生,该当何罪?”

    说完后,燕昭王喝令刀斧手将进谗者推出斩首。燕昭王所说的话,是不是由衷之言,我们不好断定,但都无损于他的英明。如果他说的是真心话,说明他的胸襟宽广,非他人之所及;如果他的话只是一种权谋,说明他的统御术炉火纯青。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后者,即认为这乃是燕昭王统御术的表现,因为他做得太夸张了。杀了进谗者之后,燕昭王把王后的衣服送给乐毅的妻子,把王子的衣服送给他的儿子,并派一百辆马车,把乐毅的妻儿子女全部送到齐国,封乐毅为齐王。如此大张旗鼓,未免有作秀之嫌。

    其实燕昭王是非常明智的人,因为他懂得逻辑学。我们来猜测一下燕昭王的内心,他面临两个判断:第一种可能,乐毅是忠心耿耿的。如果是这种情况,燕昭王就不必有任何担心了。第二种可能,乐毅心怀不轨,想称王。乐毅要是想称王,燕昭王能阻止吗?不可能,因为燕国的军队尽在乐毅的控制之下,他所占据的齐国比燕国面积还要大。既然无法阻止,倒不如先送一顶王冠给乐毅。

    事实证明乐毅并没有个人野心,面对燕昭王的“慷慨之举”,他诚惶诚恐,同时也万分感激。他马上写下一封亲笔信,拒绝封王并表示效忠之心。此后,没有人胆敢在燕昭王面前诽谤乐毅,而乐毅的忠心也赢得了各国的尊敬。

    这件事本来已是尘埃落定,可惜的是,不久后燕昭王病逝,使得乐毅的前途蒙上一层阴影。

    我一直认为燕昭王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君王之一,既在于他的功业,也在于他的人格。燕昭王在位时间共计三十三年,他继承了一个经战乱亡国后破败的国家,却终于以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他恢复了一个万乘之国所应有的尊严,他以弱伐强,创造一段战国历史上的奇迹。与功业相辉映的,是他人格的伟大,他以谦恭之心礼待贤士,为邹衍扫地开道,为乐毅挡住流言的飞箭。不用说在燕国,就是在齐国占领区,他都能废弃暴虐的苛政,善待百姓,尊重贤人。比起当年齐宣王占领燕国时犯下的累累暴行,燕军即便不能称为仁义之师,恐怕也相去不远了。

    君主制国家,兴衰易变,君主的个人能力对国家前途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燕昭王的继承者能否奋昭王之余烈,把伐齐战争进行到底呢?

    七田单的使命

    齐国的形势已是空前严峻,大的城池只剩下莒城与即墨,而这两座城池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莒城与即墨都是大城池,是齐“五都”中的二都。五都包括临淄、高唐、平陆、即墨和莒,前三都已经沦陷。由于这两座城池久攻不下,乐毅身上的压力很大,于是他确立先集中力量攻克即墨的战略方针,如此一来,即墨的生死,便直接关系到齐国的存亡。

    在燕国兵团的猛攻之下,即墨守军的伤亡很大。更糟的是,即墨军政长官(即墨大夫)在与燕军作战中阵亡。这位即墨大夫史不载其名,但他确实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长官,正因为他的杰出表现,这座孤城才能坚持抗战达五年之久。现在即墨大夫死了,城内的军民必须要推选出一位有才干的人出来主持大局。谁会是最佳的人选呢?大家推举田单为将军,这不仅是即墨的幸运,也是齐国的幸运。田单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那么田单是何方神圣呢?

    这块即将大放光芒的美玉,在齐湣王当政时期却被当作普通的石头。在燕师伐齐之前,田单是临淄城的市掾,就是管理市场的官员,并没有得到重用,因此也默默无闻。不过他跟王室有点沾亲带故,是王族的远房亲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