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天下:战国全史-秦王嬴政(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些宗室大臣表面上打着爱国的旗帜,实际上存有私心。东方诸国的说客谋士涌入秦国后,秦国大权都把持在所谓“客卿”的手中,土生土长的秦国贵族却一天天地大权旁落,心里岂是滋味呢?正好又赶上嫪毐、吕不韦东窗事发,牵连到一大批的门客,这些门客又多数来自东方诸国,这岂不是赶走外国人的大好时机么?于是乎舆论一浪高过一浪,秦王嬴政虽说是有主见之人,在这件事上却听从宗室大臣的意见,于是“逐客令”下达,在秦国当官的外国人,一律在驱逐行列。

    许多人上了“逐客令”的黑名单,其中有一个当时并不太显眼的名字:李斯。

    李斯原本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经在楚国某郡当一名小吏。作为基层公务员,李斯经常想这样的事:为什么有些人贤能,有些人卑劣?有些人混得好,而有些人混得差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的境遇发生变化呢?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他,直到有一天,他意外地找到了答案。

    告诉他答案的并不是哪个饱学之士,而是一群老鼠。那一天,他上厕所时,一进去看到几只老鼠在臭烘烘的屎溺堆里找吃的,脏脏的,很恶心,这些老鼠一看到人进来,就惊吓得四处逃去。厕所里多老鼠,这实是很平常的事,李斯也没留神。可是过一会儿,他去了粮仓,进粮仓时,他又看到几只老鼠,这几只老鼠正悠哉地吃着堆积如山的粮食,白白胖胖的,看到有人来了也不怎么惊吓,就像一首诗歌写的那样:“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这时李斯灵光一现,突然想到厕所里的那些老鼠,与官仓老鼠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脑海中一念闪过,以前那些困扰他的问题,顿时间迎刃而解了——“一个人是好是坏,就跟老鼠一样,关键看他是处在什么环境。”

    从那天起,李斯确定了他的人生哲学:环境决定论。要想出人头地,要想飞黄腾达,就得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环境,这个人生哲学,贯穿了他的一生。

    那么李斯是如何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呢?首先,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提升自己的学识。根据环境决定论,求学就得找天下最著名的学问家。当时谁是思想界的领袖呢?当然是一代儒学宗师荀子了。正好荀子受春申君的邀请来到楚国,李斯前往拜他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李斯聪明好学,深得荀子的赞赏,可是他并没有成为一代儒者,而是成为法家人物,这无疑与他的人生选择是有关的。

    在系统地学习完“帝王之术”后,李斯心里想:到哪里才能实践我的政治理论呢?这时他又想起厕所里的老鼠与米仓里的老鼠,要有好的人生,就得有好的环境。天下七雄中,秦国最为强大,秦国就是米仓,而东方六国如同厕所,聪明的老鼠去米仓,聪明的人去强国。

    于是他抱定决心,西行入秦。在西行入秦之前,李斯前去向老师荀子辞别。荀子问他为何要去秦国,李斯答说:“一个人要是有机会,就千万别错过。如今天下大国征战不休,掌握这些国家权力的人物,都是游说之士。秦王志在吞并天下,对于平民布衣、游说之士来说,这正是一个施展抱负的良机。对于一个身处卑贱之位的士人来说,倘若不积极进取、碌碌无为,那就只有动物的本能而没有人的智慧了。最耻辱者莫过于卑贱,最悲哀者莫过于穷困。长期处于卑贱困苦之中,却要埋怨社会或标榜清高,自以为达到无为的境界,这不是一个士所应该做的。正因为如此,我打算西行入秦,游说秦王,实现自己的抱负。”

    儒学大师荀子的学术虽然融合了法家的思想,可毕竟仍然以儒学为核心,孔、孟以来“重义轻利”的传统,却遭到了李斯的冷嘲热讽。在李斯看来,鼓吹“重义轻利”的人,只是一群混得不好的茅厕之鼠罢了,而他要当米仓的老鼠。

    求学得找最好的老师,实现抱负得去最强大的国家,到了秦国,当然得投靠最有权势的人了。李斯的这一原则从不变更,从楚国到秦国,他一路上盘计着如何才能说服秦庄襄王,博得他的青睐。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到了秦国时,秦庄襄王却死了,秦王嬴政继位,吕不韦以相国兼“仲父”把持国家大权。

    既然吕不韦是秦国最有权势的人,李斯改变计划,转而投靠吕不韦。当时吕不韦为了追求时尚,也学着战国四公子的模样,养士数千,以李斯的才学,自然很快得到吕不韦的重视。我估计《吕氏春秋》诸作者中,也包括李斯。立志摆脱卑贱的李斯正一步步地朝着目标走去,相国吕不韦任命他为郎官,这也使他有机会在秦王嬴政面前大谈自己的政治主张。

    李斯第一次见到秦王嬴政,他不会白白放弃这个机会,得让秦王对他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每一次努力,都是为日后的飞黄腾达打基础。李斯对秦王嬴政的判断是:年轻、气盛、雄心勃勃,对这样的君主,就得跟他说伟大的事业。

    于是李斯对秦王说:“小人物总是无视身边的机会,凡是干大事业的人,都能够抓住有利的时机。以前秦穆公称霸西戎,却不能吞并东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机不成熟,当时东方诸侯众多,周王室也还有一定的威望。自秦孝公以来,周王室彻底衰落了,东方诸侯兼并为六国。秦国以武力打败东方六国,雄霸天下,至今已经六代。如今,六国在秦国眼中,不过就如同郡县罢了。以秦国之强,大王之贤,扫灭诸侯,成就帝业、一统天下,这就像灶上除尘一样轻而易举,这可是万世之伟业呀。但这件事如果不赶紧做,若有所松懈,给六国喘息之机,各国恢复元气后,又将用合纵手段来对付秦国,到时就算有黄帝的智慧,恐怕也无法吞并天下了。”

    我们可以看出来,李斯的这段话说得十分高明。秦穆公一直被认为是秦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李斯告诉秦王嬴政,现在您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过秦穆公,完成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这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奉承,秦王嬴政听后自然龙颜大悦。龙颜一大悦,李斯就升官了。

    秦王嬴政把李斯提拔为长史,让他搞外交,以软硬兼施的手段,对东方六国发动外交攻势。李斯不愧是人才,他一手金银财宝,一手利刃匕首,对各国政要,能收买的,花钱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搞暗杀恐怖手段。在李斯的策划下,秦国在东方大力开展间谍战,离间诸国君臣关系,一旦离间成功,便派军队进犯。正因为李斯在外交战、间谍战中所取得的卓著成绩,他被秦王提拔为客卿,彻底摆脱了布衣身份。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秦王嬴政发布了“逐客令”。而李斯的名字,正是在逐客的黑名单上!

    按照李斯的理论,老鼠应该盘踞在米仓,而不是躲在厕所里。可是秦王却要把他这只老鼠赶出米仓,赶到厕所里。环境决定命运,要是离开秦国,试想想,东方六国中,有哪一个国家能给他大展拳脚的机会呢?这个逐客令几乎要断送他的政治前途了,难道富贵梦就此昙花一现吗?

    不。李斯从来不是个理论家,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行动家。就如他自己所说,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区别,在于大人物总能抓住机会,创造机会,而小人物却任由命运的摆布。现在是考验的时候了,他李斯究竟是属于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呢?他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他能改变秦王的决定吗?

    必须挺身而出,以笔为剑,挑战秦王的权威。于是他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谏逐客书》,该文并不长,且抄录于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彊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者,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在这篇著名的上书中,李斯开门见山就说,逐客令的出台,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呢?因为秦国的强大史,就是一部客卿史。李斯从秦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开始说起,秦穆王手下五位杰出大臣,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人才;秦孝公时的商鞅、秦惠王时的张仪、秦昭王时的范雎,无不都是客卿。这些国外的人才为秦国做出巨大的贡献,可是现在秦王却要开历史的倒车,把客卿驱逐出境,这样怎么对呢?

    李斯在文中用了很文学化的警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句子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荀子所写的《劝学篇》,可见李斯不仅在思想上受荀子的影响,在文章上也有其影子。在文章最后,李斯向秦王指出,逐客令的实施,是“逐客以资敌国”,只会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倒退回秦孝公改革之前的蛮荒年代罢了。

    在李斯看来,秦国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投靠强者是明智的、不二的选择。这篇文章滔滔雄辩,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李斯的主动出击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志在天下的秦王嬴政听取了他的建议,最终废止了逐客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并继续采纳他的计谋。李斯一步一脚印,步步高升,后来被提拔为廷尉,掌秦国刑狱之事。

    事实证明,李斯是高瞻远瞩的,秦国废除逐客令后,又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来到秦国,他就是著名的兵法家尉缭。

    尉缭,又称为尉缭子,是魏国大梁人。他的姓氏是什么,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只是因为后来他曾担任秦国国尉,世人称之为尉缭。

    魏国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可是自从魏惠王之后,魏国的人才在自己的国家里似乎都干不了什么事情,这恐怕与魏国的衰弱有很大的关系。用李斯的观点看,再好的老鼠,进了厕所,也只能又脏又臭,再好的人才,在魏国这个衰地方也注定难有成就。就拿信陵君为例,以信陵君的地位与才华,在魏国尚且得不到重用,更谈何他人呢?难怪魏国成了秦国的人才培训基地,从张仪、公孙衍到范雎、尉缭,秦国真可是捡了大便宜。

    在尉缭入秦的这一年,秦国颁布逐客令,倘若这一法令得到执行,尉缭绝不可能选择西行。所幸的是,在李斯的努力下,秦王嬴政废除了这一法令,这为尉缭入秦创造了条件。尉缭早年做了什么事,现在也弄不清了,他为什么入秦,史书也没给个说法,大抵与李斯一样,是冲着功名而去。

    到了咸阳后,尉缭向秦王献上一计,他说:“以秦国之强,诸侯如同郡县之臣,但是不能掉以轻心。秦国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诸侯合纵,他们要是联合起来,出其不意对秦国发动进攻,那秦国就危险了。这种事有前车之鉴,比如知伯、夫差、齐湣王等,都曾经十分强大,可最后都亡于弱敌之手。大王要避免不蹈前辙,就不要爱惜财物,用财物去贿赂诸国的权臣,打乱他们的合纵计谋。我估算一下,这样大约要花费三十万金,到时诸侯可悉数消灭。”尉缭的计谋与李斯的计谋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李斯侧重于离间、破坏诸侯的君臣关系,而尉缭则从战略的高度来破坏诸侯各国的合纵,军事意义更为明显。秦王嬴政听了尉缭的话后,相当感兴趣,非常器重他。尉缭在秦国受到的礼遇,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秦王嬴政在他面前毕恭毕敬,所提供的饮食、服饰,都是享受最高级别的待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