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资治通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文化意味”的改革。在此之前,打仗基本上是用车战,屈原与赵武灵王是同时代人,屈原的《国殇》中有“车错毂兮短兵接”、“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等诗句。战争的形态和武器装备、科技发展有极大的关系,战争或军备竞赛刺激了武器的技术进步,科技和制造业的发展也为战争通过新的装备提供了新的概念。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在当时遭到激烈的抵制,我想恐怕是“胡服”远甚于“骑射”。从后来历史常识中我们可以得知,国君、统帅和他们的军队对新式武器从来是不排斥的,因为新式武器的威力容易得到证明:军事上的优势可以迅速改变顽固的旧思想。就连腐败颟顸的晚清统治集团,也晓得“坚船利炮”的好处。

    真正的困难是“胡服”,服饰是最具文化象征意味的,“汉家衣冠”改变起来的难度是相当大的。赵武灵王主张“胡服”,其实直接的原因是因为“骑射”,这是相配套的。但军队和上层贵族的改变就等于是全国的改变,心理上的压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明末清初,清兵杀进中原,汉人为君父而做的抵抗没有多少,但因为剃头和易服却进行了激烈的抗争。国土沦亡、君父诛杀、朝代更迭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没有像改穿衣服和剃头这样的小事能引发百姓心理上的失衡。同样,满清朝廷也在这些看似小事的方面更较真,“留发不留头”,一点通融也没有。

    对服饰的认同等于对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是最高的认同。

    有意思的是,到了民国初年,民国政府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老百姓(绝大多数是汉人)又不愿剪掉辫子了,辫子成了新一轮的文化积淀和象征,又成了不能更改的东西了。

    赵武灵王的改革是完成了,政治权力在改变文化方面的功效是很大的,领导人的榜样作用也是很大的,孙中山的中山装,毛泽东的“毛式”服装,胡耀邦、赵紫阳的西装,都是极具文化象征意味的。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卡斯特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