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智慧-永恒的梦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名与最后一名

    那种不计得失,为了希望而活下去的人,肯定会激发出巨大的激情,闪烁出洞察现实的睿智之光。

    ——里根

    鲁西娅是一个新寡的中年女人,在埋葬了丈夫以后一直提不起劲来生活。

    有一天,她看到有人在练习马拉松大赛,不知为什么,她的一根细小的神经开始动了一下,接下来,她开始做了丈夫死后的第一件有“生气”的事情。

    她穿上运动衣,系好球鞋鞋带,也开始参加马拉松练习。她年轻的儿女和年长的爸爸,看到她开始有所投入,都非常高兴,也在旁边鼓励她。但是,在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底数”,那就是,在体力上她是跑不到终点的。不过,只要她能跑出起始点,大家就大为放心,因为知道她又有生活意志了。

    然而,比赛那一天,从早上跑到下午,该跑到终点的人都跑到了,跑不到的人也都在中途停下来吃比萨或热狗,跟着加油的家人回去了。但是,鲁西娅的家人始终没见到她回来,他们通知警察也不得要领,只好跑到马拉松的终点去等她。

    而这位鲁西娅女士,在人群散去,车子熙攘当中,仍旧疲乏地一步一步跑向终点。一些路人看到她在黑夜的路上漫跑,担心她出事,也惊于她这种“不识时务的固执”,便打电话到电视公司去。

    结果,当她“不成人形”地跑向终点时,她的家人、电视记者和一群好奇的人,全都在另一头替她加油和欢呼。

    在鲁西娅的一生中,她只想到会和丈夫白头偕老,但丈夫舍她先走了,她感觉她人生的终点已经到达了,她不想再跑,因为她的伴侣失去了。但是,和大伙一起开始了人生马拉松,她又开始跑上了她剩下的路程,也开始体会和接受:那虽是她丈夫的终点却不是她的终点。而她,一定要跑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不论那段路程是多么的孤单、多么的黑暗、多么的危险。鲁西娅虽然是“最后一名”,却是“人生马拉松”上的“第一名”。

    鲁西娅在接受访问时说:“我经过相当多的所谓‘失败’,不过我称它们为‘绕道而行’。虽然当时我非常沮丧,但是我总不放弃在‘此路不通,绕道而行’的途径上另找出路,我绝不相信那些‘失败’——‘绕道而行’的标志,就是我事业的‘终点’。”

    让感觉跟着跑:人生的终点,确实不是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在我们到达那一点之前,凭着“自由意志”,我们可以在跑道上的任何一处,画下“起跑点”的记号,而只要我们仍然在跑道上跑着,我们就不会是“最后一名,”反而是“第一名。”

    听从内心的召唤

    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就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和价值,最终也获得了成功。

    ——陪根

    法国现代小说家安德森原来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他一心想当文学家。在他36岁时,竟然下决心抛弃产业,专门从事文学创作,这在世人的眼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安德森后来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他本人也被誉为“法国现代文学之父”。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对于自己当初做出这一行为的过程描写道:“我办公室有一扇门直通大街,走到门口有多少步?……要是我走出门口,沿铁路走去,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会如何呢?我到哪里去呢?”

    “考验我的时刻到了,在我出走时,我的秘书正看着我,我也看着她,想着我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同时又否定着什么呢?我敢对她讲出自己的想法吗?显然我不能说实话,我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自己说:‘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我转着脑筋,想找到一种说辞:‘我亲爱的女士,说来很蠢,不过我已下了决心,再也不想操心这些购买和销售的事了。别人做,可以,但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毒药。工厂就在这儿,你要就归你。我断定,这厂子没多大意思。也许能赚钱,也许会赔钱,这些事与我无关,现在我是要走了……永远不再回来。

    “我和女秘书仍然互相看着,也许我脸色发白,她的脸色也白起来,她问:‘你病了?’这句话启发了我,我正需要一个理由,其实不是我要,而是别人要。这时我生出个狡猾的念头——装作‘精神病!’,也许我当时就是有点不正常,法国人见人做了出格的事,就爱说:‘精神病’……我离开现在的岗位,拔去刚刚扎下的一点根基,但是我觉得这片土壤已养不活我这棵想生长起来的大树。我得把自己请出这道门,但我真的迈出此门,别人还会想办法把我拉回来。为了免除麻烦,于是我永远也弄不清自己当时是否真的患了精神病。我走近女秘书,直瞪着她的眼睛,笑着说:‘我一直在长河里踏水,脚湿了。’我又笑了起来。轻轻走到门口。此时我心想是他们逼我犯‘精神病’,想到这儿,我高兴地回过头说了最后一句糊涂话:‘我这双脚又冷又湿,在水里太久了,现在我要上旱地去走走,……’我沿着一条铁路线走去,走过一座桥,出了镇,走出我生活里的那种日子。”

    让感觉跟着跑:在内心真正的渴望与世俗观念产生冲突的时候,安德森勇敢地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梦想和价值。别的看法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最终获得了成功,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关键是,他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这是最重要的。

    上帝的偏爱

    如果人要经历什么非凡的考验的话,那也是上帝对他独特的偏爱。

    ——培根

    许多年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纽约国际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说她将在这里正式步入社会,迈出她人生的第一步。因此她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但她没想到上司竟安排她洗厕所!

    洗厕所!实话实说没人爱干,何况她从未干过粗重的活儿,细皮嫩肉,喜爱洁净,干得了吗?洗厕所时在视觉上、嗅觉上以及体力上都会使她难以承受,心理暗示的作用更是使她忍受不了。当她用自己白皙细嫩的手拿着抹布伸向马桶时,胃里立马“造反”,翻江倒海,恶心得几乎吐不出来,太难受了。而上司对她的工作质量要求特高,高得骇人: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

    她当然明白“光洁如新”的含义是什么,她当然更知道自己不适应洗厕所这一工作,真的难以实现“光洁如新”这一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因此,她陷入困惑、苦恼之中,也哭过鼻子。这时,她面临着这人生第一步怎样走下去的抉择:是继续干下去,还是另谋职业?继续干下去——太难了!另谋职业——知难而退?人生之路岂有退堂鼓可打?她不甘心就这样败下阵来,因为她想起了自己初来时曾下过的决心:人生第一步一定要走好,马虎不得!

    正在此关键时刻,同单位一位前辈及时地出现在她面前,他帮她摆脱了困惑、苦恼,帮她迈好这人生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帮她认清了人生路应该如何走。但他并没有用空洞理论去说教,只是亲自做个样子给她看了一遍。

    首先,他一遍遍地抹洗着马桶,直到抹洗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喝了下去!竟然毫不勉强。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他不用一言一语就告诉了一个极为朴素、极为简单的真理:

    光洁如新,要点在于“新”,新则不脏,因为不会有人认为新马桶脏,因此新马桶中的水是不脏的,是可以喝的;反过来讲,只有马桶中的水达到可以喝的洁净程度,才算是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了,而这一点已被证明可以办得到。

    同时,他送给她一个含蓄的、富有深意的微笑,送给她一个关注的、鼓励的目光。这已经够用了,因为她早已激动得几乎不能自持,从身体到灵魂都在震颤。她目瞪口呆,热泪盈眶,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她痛下决心:

    “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洗厕所人!”

    从此,她成为一个全新的、振奋的人。她的工作质量也达到了那位前辈的高水平,当然她也多次喝过厕所水,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证实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为了强化自己敬业心。从此,她很漂亮地迈好了人生第一步。她踏上了成功之路,开始了她的不断走向成功的人生历程。

    几十年光阴一晃而过,后来她成为美国政府的主要官员——劳动部部长。她的名字叫劳伦斯·米兰。

    让感觉跟着跑: “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最出色的洗厕所人。”这一点就是劳伦斯·米兰成功的并不神秘的奥秘之所在;这一点使她几十年来一直奋进在成功路上;这一点使她拥有了成功的人生,使她成为幸运的成功者、成功的幸运者。

    奥卡姆剃刀

    成功的人们大都有超凡脱俗的勇气,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自己的一切。

    ——克拉拉

    六百多年前,教皇把一个名叫威廉的神学领域的异端分子关进监狱,目的是不让他的思想得到传播。上帝保佑,威廉居然逃跑了,并投靠了教皇的死敌——德国的路易皇帝。他对路易说:“你用剑来保卫我,我用笔来保卫你。”

    威廉写下的大量著作都影响不大,但他的一句不见于他著作中的格言却享有盛名。这句格言只有8个字:“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其含义是:只承认一个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应当依据这一格言一律取消。这一似乎偏激独断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六百多年来,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磨砺着这把“剃刀”,使之日见锋利,终于成为科学思维的出发点之一。凡使用过这把“剃刀”的科学家无不成果辉煌。

    日心说是如何取代地心说的?难道四百多年前的哥白尼看到地球绕太阳运行了吗?否!他只是觉得地心说太复杂了:有80个圆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围绕来绕去,既不和谐,也不美丽,创造宇宙的上帝不会这么笨。于是,哥白尼使用“奥卡姆剃刀”,把那些多余的圆都剃掉了,并创造出一个他假想出的“哥白尼宇宙”:地球自转着,并绕太阳公转着,潇洒、漂亮、简单。他坚定地相信:大自然不做任何多余的事情。他一刀“剃”出了近代科学的开端。

    牛顿也是在苦苦地寻觅这把“剃刀”的时候,才“在苹果树下睡着”的,一个苹果把他砸醒了,他的“剃刀”也找到了。他一刀砍掉了他原先走过的、准备过的、思索过的全部过程,只留下了“一个苹果落到地上”这样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并以此作为科学推动的初始点。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以后的科学家都沿着“奥卡姆剃刀”剃出的这条思维之路前进。他们的共同点是:每一个人都解决过最复杂的问题,但都是首先使用“奥卡姆剃刀”将复杂的对象“剃”成最简单的对象,然后再着手解决问题。一句话,先缩减而后增加,先丧失而后赢得。

    历史显示,无数科学家都因为没有勇气和能力使用“奥卡姆剃刀”,而与“天才”的辉煌称号失之交臂。英国物理学家胡克肯定比牛顿更早提出了引力观念,但他缺乏牛顿那横绝一世的数学天才。在胡克那里,引力是模糊的“多”,是无法证明的庞杂的“增加”。而牛顿的天才使引力成为可以证明的数学公式,成为可以把握的简单的数,成为“唯一”却“普适”的定律。

    此后二百多年,没有敢对牛顿再使用一次他使用过的“奥卡姆剃刀”。无数的物理学家只敢在牛顿的基础上“增加”着,在他的定律的细节上“补充”着。在爱因斯坦之前,物理学家彭家勒、洛伦兹已经接近相对论的成果,就因为不敢给牛顿“剃头”,使物理学的最伟大的变革时代没能在他们的手里诞生。只有爱因斯坦勇敢地举起了“剃刀”剃掉了“增加”了二百多年的长在牛顿头上的“荒草”,并开垦出现代物理学的处女地。

    让感觉跟着跑:六百多年来,这把“剃刀”被科学家们磨砺得越来越快,但敢于和有能力使用它的人并不多,它太锋利,弄不好,会割破自己。但历史上举凡成功之辈,都是不怕头破血流的人。

    把心放轻松

    失败的人们,你所能做的就是信任自己的心智,如果再放弃自己,那你将一无所有。

    ——约瑟

    凯茵被网球俱乐部的莎莉击败时,惊吓与羞愧的情绪交错,因为莎莉根本就不是她的对手。

    比赛结束后,一位球员断言:“哇!莎莉一定是这个俱乐部的明日之星。”

    “不,她并没有那么好。”凯茵感叹,“是我击败了自己,我当时心不在焉。”

    凯茵是个实力很强的运动员,不论是游泳还是冲浪,都表现得比同龄选手杰出,而在网球方面,更是佼佼者。去年她赢得了好几个比赛冠军,可以说是很风光的一年。但讽刺的是,她当时并没有全力以赴,反而以“轻松打”的心态居多。

    上回过生日,凯茵用塔罗牌占卜流年运势,知道自己将会有个“好运旺旺的一年”。因此,凯茵这么想着:去年我只不过是随便打打,就有这么好的成绩,我要是开始加倍努力、勤奋练习、全心投入,那还得了?换句话说,凯茵认为自己在这一年的网球赛里稳操胜券。

    于是凯茵找出所有网球录影带和相关书籍,加强技巧,而且将原来在比赛前一晚喝点小酒的习惯也改了,她吃得更健康,以保持最佳状态。

    以往,她总在年度大赛的最后一晚放松心情,但这回,她把念书时准备期末考试的那股拼劲拿来打网球。

    比赛那天,凯茵信心满怀,“我一定可以把对手打得灰头土脸!”

    然而,比赛中,凯茵一直试图想起书中的重点,现学现用,可是不知怎么的,总是慢了一步,脑子里尽想“我表现得如何”。她全身紧绷,一点也没法轻松快乐地打球。最后,她输了。

    输给了实力不及自己的莎莉之后,凯茵独自思考:为什么事倍功半呢?我明明这么努力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突然,有个答案从她脑海中闪过:塔罗牌明明说我今年的运势会很顺利,而事实也应如此啊!我学到了人生一个最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当我喜欢自己的表现而且不把它看得那么严肃,也不要刻意去分析每一个挥拍反击的动作时,我的成绩通常比较好。”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把心放在球场打球。

    凯茵学到了一个宝贵的经验:如果她在打球时,想的尽是运球动作和球技分析,她很容易犯规、表现呆板,且对敌手的回击缺乏应变能力。除此之外,凯茵领悟,人生不也如此?只要她舍弃当下思考的直觉过程,屈就才智,生活则显得枯燥单调、缺乏效率且无趣烦闷。当她把心放在球场,不去想如何挥拍、杀球,那么一旦情况需要,所有的技巧便能自然涌现。

    让感觉跟着跑:我们时时刻刻在进行思考,但其本质却持续变动。当思想变严谨、条例化、过于刻意,自然呈现短浅、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的行为模式。当我们在分析一切的时候,那就好像我们在企图思考。反之,当我们的心智没有负担,除了让意念自由游走别无所求时,这种放松的当下,正确性思考就会在我们需要它的时候不请自来。

    来自激发的潜力

    人本身就是奇迹,相信这个奇迹,运用这个奇迹,一切都有发生的可能。

    ——马丁

    1840年,有一个叫亨特的法国青年爱上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姑娘玛格瑞特,他诚恳地上门请求玛格瑞特的父亲把女儿嫁给他,但是玛格瑞特的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于是答复他:“如果你十天内能够赚到1 000美元,我就同意你们两人的婚事。”

    亨特告别回家后立刻陷入了苦闷当中,1 000美元对于他这个穷家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也没有可以借钱的亲戚。他感到自己可能不得不和心爱的女朋友分手了,十分痛苦。为了争取到玛格瑞特,也为了争一口气,让玛格瑞特的父亲不再小看自己,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如果做出一个发明创造,就可能在10天内赚到这么多钱,但是设计什么呢?

    亨特废寝忘食地寻找发明目标,并绞尽脑汁地去试验,爱情和自尊使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他发现人们在欢庆的场合都习惯用大头针在衣服的前襟上别一朵花,可是大头针很不安全,经常会把手或皮肤扎伤,有时还会自己脱落。于是亨特找到了灵感。他想:“如果在这上面多折一道铁丝,再把口做成可以封住的,不就方便安全得多了吗?”他剪下两米左右的铁丝试做,就这样设计出了现代使用的别针原形。

    大功告成之后,亨特飞奔到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制造商问亨特这个发明转让要多少钱,亨特一心只想把玛格瑞特娶到手,因此毫不犹豫地回答:“1 000美元”。制造商当场就和他达成交易。

    亨特拿着1 000美元的支票跑到玛格瑞特家。玛格瑞特的父亲听完亨特讲述的赚钱过程后,先是笑了一下,随即大骂:“你这个笨蛋!”原来他嫌亨特太老实,这样的发明至少值10万美元以上。后来事实也证明果真如此。但最终亨特还是获准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婚了。

    让感觉跟着跑:几天内完成了一件如此实用的发明,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人们在被某种情境所激励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发挥出平常难以估量的潜力。外在的刺激对我们而言,有时有着极大的作用,它会令我们做出让自己都感到惊讶的成就。

    沉香

    一向只关注别人的人永远都做不成他自己,在关注别人的时候也要关注你自己。

    ——贝尔

    巴比伦有一个有钱的老人,叫安特及,非常担心他从小娇生惯养的儿子波特没有自我谋生能力,他害怕自己庞大的财产反而会给儿子带来不祥,他认为与其把财产留给孩子成为祸害 ,还不如及早教会孩子如何奋斗。

    安特及诚恳地与儿子谈话,对波特讲述了自己的愿望,安特及感动了儿子。于是波特决定出海去探险,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波特打造了一艘大船,出海探险。一路上,他度过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上发现一种树木。这树木高达十余米,数量奇少无比,一片森林中可能只有一两棵。砍下这种树的外皮,留下木心的部分,会散发出一种奇异的香气。这种树木最奇怪的是它被放在水中时不会像别的木头一样浮上水面,而是沉到底下。波特心想,这真是个奇怪的宝贝呀!

    波特又历尽风险,把香味无可比拟的树木带到市场上出售,希望卖个好价钱,可是市场上竟然没人看得上这种颜色黑暗、毫不起眼的木材。

    在波特旁边有个卖木炭的小贩,每天早早地就卖完木炭收工。刚开始时波特还忍得住,后来就越来越动摇了:“看来这实际就是个普通的玩艺儿,似乎远没有木炭好卖,干脆我也把香树烧成木炭来卖好了。”

    第二天他便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上。一天时间不到就全部卖完了。波特为自己及时采取了他人的赚钱办法感到得意,很高兴地回家,告诉他的老父,他父亲听了,不时就落下泪来。

    原来,波特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让感觉跟着跑:人生中最大的不智就是和别人去比较,用自己的短处对比别人的长处,和富翁比财产,和政客比权力,和美女比容貌,最后落得个盲目悲观和模仿,却不能看到自身生活中的幸福。

    痛苦的力量

    只有善于利用痛苦与欢乐的力量来改变自己人生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罗宾

    法国著名的成功大师尼斯曾对烟酒和毒品避之惟恐不及,你可别以为那是尼斯聪明,尼斯说那是他比较幸运。尼斯之所以不喝酒,乃是因为在他还是个孩子时,有一次在家里见到有人喝醉酒而吐得一塌糊涂,那种痛苦的模样留给尼斯极深刻的印象,让尼斯知道喝酒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尼斯还有一个对喝酒印象不佳的经验,便是一位好友的母亲留给他的,她胖得实在是不像话,约有200公斤重,每当她喝醉酒便会紧紧地搂着尼斯,使尼斯的脸上和身上沾满了她的口水。因而这使尼斯对酒感到深恶痛绝,如今只要闻到别人嘴里所呼出的酒气,便会使尼斯极不舒服。

    然而啤酒对尼斯来说又是一桩故事。在尼斯还是十一二岁时并不把啤酒当酒来看,那是因为父亲喜欢喝,而他又从来没有过像尼斯那位同学妈妈的坏毛病,事实上父亲喝起啤酒来的模样还真不赖,就因为他喝得也不多,所以尼斯对啤酒的印象始终不坏,甚至也希望学学家父喝酒的架式。

    有一天,尼斯就真的学起父亲,想试试喝啤酒的滋味,于是请妈妈也给自己来上一罐。 一开始妈妈不同意,说酒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尼斯并没接受,因为在尼斯的印象里,爸爸喝酒的模样似乎告诉他啤酒实在是很好喝。而且尼斯经常听不进别人的话,只相信自己的看法,而那天的经验使尼斯成长了不少。妈妈最后经不起尼斯的一再央求,相信若是不给尼斯一个难忘的教训,迟早尼斯会到外面买来喝,于是她说:“好吧,你要学你爸爸是吗?那么就得像你爸爸那样的喝法。”

    尼斯不解地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妈妈回答道:“你得一次喝足六罐啤酒。”

    尼斯听了自信地说:“没关系。”

    当尼斯尝了第一口啤酒,那种味道实在是难喝,跟尼斯以前所想的完全不一样。可是为了面子尼斯不敢向妈妈承认,只好硬着头皮喝下去。当尼斯喝完第一罐,便跟妈妈说道:“好了,妈妈,我喝够了。”

    然而母亲没有饶尼斯。她表情木然地说:“这里还有第二罐。”

    接着便拉了一罐又一罐。

    当尼斯喝完第四罐时反胃得厉害,尼斯相信接下来的故事各位都能猜得出来。尼斯把胃里的东西吐了出来,弄得厨房一片狼藉。这一阵折腾让尼斯把啤酒的气味和呕吐的不舒服连在一块儿,从此便对啤酒打消了先前的好印象,因而再也没有沾过一滴啤酒。

    也由于类似的经验使尼斯没有染上吸毒的坏毛病。那是在尼斯读小学三四年级时,有一次警察先生到学校来,放映了一部有关吸毒的可怕的电影,只见片中人物在吸毒后神志不清,甚至于疯狂地跳窗坠楼而死。当时尼斯就把吸毒和吸毒后的变态及死亡连在一起,日后连想尝试一下的念头都不敢。可以说这并不是尼斯聪明,而是有幸很早便有人告诉尼斯吸毒的可怕,因而没有染上吸毒的恶习。

    让感觉跟着跑: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知道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反制。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无法掌握。我们若是能利用痛苦和快乐这一股力量,那么就能使整个人生大大地改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