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正是在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史》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融合而成。其中前两本都曾经是作者编定的教材,但是时至今日,这两本历史教科书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大大超过了今天的一些史学专著。吕思勉先生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吕思勉先生的这部《中国史》中不仅吸收了当时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还融入了大量自己的研究心得,颇有阅读价值。而年轻博学的张荫麟则堪称一位史学奇才,可惜天妒贤良,年仅37岁便离开了人世。张荫麟治史强调从长编入手,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抓住最有意味的环节,撷取最为典型的事例。
加之他所具有的通透的哲学和社会学眼光,更能够把握历史事件的实质,再现历史人物的性格。史学名家王家范称赞他的《中国史纲》:“文笔流畅优美,运思遣事之情深意远,举重若轻,在通史著作中当时称绝,后也罕见。”而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则是写于1938年春夏之交,那时正是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的年代。在这本著作里,他从外交内政的关系入手,重点论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为抵御外敌入侵而改革内政的各种方案,凸现出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其殷殷的爱国报国之情,动人心魄。全书篇幅虽短,但他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宏观把握,至今仍不乏可资借鉴之处。
为了避免重复和烦冗,针对同一事件或同一段历史,编者只选取了其中一位作者的说法,大致说来,本书的第一章至第十二章第一节,为张荫麟所著;第十二章第二节至第十八章,为吕思勉所著;第十八章至第二十四章,为蒋廷黻所著。这样一种编排,也就成就了这样一部融合了三位著名学者思想和研究成果的著作。既展现了各位学者的风采,也为读者全面的、直观的阅读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本和视角。
另外,本书在尽量保持原作面貌的基础上,为了适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于文中的地名、人名、纪年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在此加以说明。
编者 谨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