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白话全译-借刀杀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典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敌军的基本情况已经摸清楚了,而盟友却还处在犹豫观望之中。当务之急是设法促使盟友坚定进攻敌军的决心,这样就可以不用我军出兵,保全我军实力。这是从《易经》的“损”卦里推导出来的,盟军在攻战中可能会有损失,这对我军是极为有利的形势。

    解读战争中,“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要千方百计诱导态度不明朗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打敌方,以实现自己的意图。如果战胜,自己不用付任何代价;若是战败,自己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其中的“杀人”不能仅理解为损人利己之事,而且可以引申为想要达到的任何目的。“借刀杀人”,巧在一个“借”字,即利用、借用。所谓“借”,就是借用外部力量来帮助自己。自己缺兵少将,就多借用盟军的力量;直接杀敌有困难,就要设法使用他人的刀枪;资金不足,就要想法利用别人的金钱;缺乏物资,就千方百计让别人的物资为己所用;自己的谋略行不通,就试着采纳他人的智谋。总之,自己难以做到的事情,可以借助他人之手去做,无须亲自动手,便可坐得其利,这便是“借刀杀人”之计的妙用。

    要深刻理解此计,不能忽略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一是如上所说,巧用外力为己所用。借用别人的手和力量,自己不用动手不用出力,不花任何代价,便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二是争取有利可图的第三方加入。借其之刀去杀人,即使对方不是心甘情愿入伙,也必然难逃干系。最后要注意此计的绝妙之处在于,避免自己抛头露面,做到不留任何痕迹,也就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既落得置身事外,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因此,此计的主要特点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后,借敌方内部力量或盟友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关键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矛盾,包括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的矛盾,并想方设法将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内部争斗,或是敌方与盟友的斗争,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兵力的目的。在军事上,此计的运用多与利用间谍计相联系。而现代商战中,有些商家为谋取私利故意造成他人过失来掩盖自身失误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其所用策略都可称为“借刀杀人”。

    那么,当敌人使用“借刀杀人”之计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加以防范呢?首先,一定要时刻提高“防刀”警惕性,以免成为敌人的进攻对象。防患于未然,警觉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一旦发现自己成为目标时,一定要及时揭露“借刀之人”的险恶用心,极力劝解被利用的一方尽早醒悟。如果敌人已经形成同盟,要想方设法将他们拆散,不让他们的计谋达成。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别人的遏制进行果断有利的还击,削弱其气势。其次,要谨防为敌人做“刀”。杜绝头脑发热、盲目跟风,善辨是非,才不容易被人利用。一旦有攻击别人的想法和计划时,也要仔细揣摩行动的理由和目的,不给别人下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分析行动给敌我双方带来的各自利益,如果认识到“杀人”对自己意义不大,而对敌人却事关重大时,就说明已经被敌人利用了,此时应及早醒悟回头,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智慧典例

    盟军智除德国女间谍

    1944年,盟军开始悄悄酝酿反攻欧洲大陆的诺曼底登陆计划,意在给德国最后一击,全面赢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为配合这次大规模行动,盟军各个情报部门各显身手,利用各种方法隐藏此次登陆计划,使德国放松对这一地区的防御警惕。驻扎英国的美国情报局第2677特勤队特别情报小组组长斯蒂夫接到任务:务必想尽各种办法,让德军误信盟军将在荷兰登陆,使其从其他防线调兵力增强荷兰防御,以减弱诺曼底登陆点德国的兵力。

    斯蒂夫成立了掩人耳目的“爱丽斯电影公司”来完成这项任务。正当他绞尽脑汁寻找任务突破口时,德国一位同事提供了一条极好的密报:德国最美艳的女间谍汉妮·哈露德突然离开柏林,去往英国。斯蒂夫顿时计上心来:德国女间谍来英,无非是想窃取有利情报,我们正好可以将计就计,把盟军登陆荷兰的假情报借女间谍之手传达给德国。于是斯蒂夫决定埋下陷阱,让这位貌美迷人的德国女间谍为盟军做一次“谍报员”。

    4月,美国军方出人意料地以犒劳海外驻军名义举办了一次盛大空前的招待会。招待会上,斯蒂夫故意将汉妮·哈露德介绍给第2677特勤队的英俊少尉狄恩罗斯。不出所料,接下来的事情完全按照斯蒂夫的设计发展着:汉妮和狄恩罗斯花前月下,甚是甜蜜。这位让德国情报部深信不疑的美女间谍,成功地被盟军牵住了鼻子。时机已到,斯蒂夫开始实施他的一系列计划。他先是派遣狄恩罗斯以“公司”副主管的名义去荷兰执行任务,临行前吩咐他务必和中断已久的荷兰地下工作者取得联系,把盟军登陆荷兰的消息传达到荷兰,并即刻断绝与特别情报组其他人员的一切联系,直到任务完成。最后,斯蒂夫还故作烦恼:“现在就缺一个会荷兰语的人配合你的工作了。”狄恩罗斯立即回答:“汉妮可以做翻译的!”斯蒂夫爽快地答应了。

    “爱丽斯电影公司”上上下下,只有斯蒂夫和他的得力干将、特勤部英籍少校军官霍华知道,此次盟军进攻的真正目标并非荷兰。为了顺利地完成此次掩人耳目的行动,斯蒂夫向公司其他“员工”隐瞒了真相,并在狄恩罗斯帮助下,用一艘鱼雷快艇将一位名叫汉克的荷兰游击队领袖偷载到伦敦。斯蒂夫向他说明了盟军进攻荷兰的意向,两天后,汉克飞返荷兰,第三天即被盖世太保逮捕。这位荷兰人在八小时酷刑之后,被迫招出了盟军攻击荷兰的军事计划。汉克遇难后第四天,斯蒂夫又用同样的方法接待了另一位荷兰地下工作者,他的被捕使盟军的军事预谋被证实,斯蒂夫的反间谍计划开始奏效。

    为了让德国人深信盟军登陆点在荷兰,5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斯蒂夫和霍华出席了英美高层联席会议,策划扩大假情报的效力。会议结束不久,麦西岛四周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大批潜艇,陆地上成百上千的坦克车并肩而列,天地间霎时枪林弹雨。其实,这只是些侦查道具而已,盟军如此造势,是为了将拍摄的空中照片传给德军,以让其坚信盟军登陆荷兰的军事计划。盟军的蒙蔽很快奏效,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开始陆续向荷兰境内集中。5月底,抵达荷兰的德军已近十万人。

    然而,滑头的希特勒却始终对盟军登陆荷兰一事心存疑虑,因为他派机飞往肯特群岛上空侦察时发现英国东南部好似有重兵云集。最后,斯蒂夫决定打出最后一记重拳,借德国女特务汉妮之手把盟军精心伪造的荷兰战略图,送到德国人手中。霍华将登陆图放进保险柜,并故意三次把钥匙落在办公桌上,可狡猾的汉妮始终没有动钥匙。最后,霍华只得借故让狄恩罗斯将钥匙带回寓所保管,给汉妮从容地印取蜡模的机会。为了确认汉妮已经拿到密件,斯蒂夫故意让霍华在密件信封的印花上,套了一枚曲别针,信封只要稍微一打开,它就会滑落下来,而汉妮在黑暗中作是不会注意到一枚曲别针的。6月2日下午,霍华邀请“爱丽斯电影公司”全体员工用晚餐,并约好9点钟回“公司”继续工作。为了给汉妮留出充足的作案时间,霍华故意将狄恩罗斯安排到自己身边,好让他和汉妮分开。就在大家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在“爱丽斯电影公司”的办公室里,汉妮用蜡模配好的钥匙打开了保险柜。很快,她用随身携带的火柴盒照相机把登陆荷兰的战略图拍了下来。晚上9点整,所有人回到办公室,唯独不见汉妮的踪影。霍华检查完保险柜,便打电话向斯蒂夫汇报:“套在信封上的曲别针已经脱落,反间谍计划已经完成。”“现在我们做什么?”霍华请示。“帮助她脱身回国。”斯蒂夫答道。在美英情报人员的暗中尾随下,汉妮顺利地登上了德军潜艇,马不停蹄,于6月4日赶回德国境内,并通过德军情报机构迅速将偷拍的伪造密件转交给了希特勒。

    不出所料,德军在一天之内纷纷奉命调往荷兰。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顺利反攻。面对如此败绩,名噪一时的女间谍汉妮·哈露德哑口无言,愤怒至极的德军情报负责人下令将她处死。而盟军妙用“借刀杀人”之计,多次利用德国女情报员和荷兰地下党为其传递虚假情报,迷惑德军,隐藏其真正的军事计划,不仅给敌军以重重一击,而且保全了自己的宝贵兵力。

    牛根生的“借”智

    2002年,成立仅四年的蒙牛销售收入已突破20亿元。当时这种“蒙牛现象”被称为“西部企业,深圳速度”。蒙牛的成功远不止一个简单的商业策略或者一种单一的营销手段,发展速度如此迅速,它的成长是与“借术”密不可分的。

    借才:1998年,为伊利工作16年的牛根生自立门户,创办了蒙牛,创业之初的绝大部分人才都是他从伊利“借”出来的,这为蒙牛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要素。但“借”是有前提的,老牛在伊利的时候基本上就用他的“大方”征服了很多员工的心。他的“钱散人聚”的经营哲学让大家都知道,跟着老牛不会错。所以,当老牛离开伊利时,身边的下属毫不犹豫地追随了老牛。加上伊利的老总郑俊怀当时对老牛以前的部下“赶尽杀绝”,进一步加速了人才的流失。而这些人在伊利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业务熟练,蒙牛壮大,势在必得。

    借势:牛根生是一个借势高手,从起步开始,他就一直把伊利挂在嘴边,产品宣传也不忘带上伊利。一方面老牛来自伊利,本身对伊利有感情;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比附之道”在商战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以伊利为参照物,依附伊利的品牌影响力提升蒙牛的价值和知名度。他别出心裁地在产品包装盒上印上“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他的第一块广告牌也非常“谦虚”地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伊利从道义考虑没有多加干涉,蒙牛因此赢得了生存机会,利用伊利的名气越做越大。

    借智:牛根生一直有一个观点,不善于学习的企业家永远做不大。即使不经常看书,也要向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取经,不断更新知识、增长智慧。创业之初,老牛曾经向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策划人之一王力取经,当时王力对这个“小老板”并不怎么重视,最后被老牛的诚意打动了,便答应与老牛随便聊聊。这次聊天花费了老牛20万元,他也深深地记住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句话。以此为戒,老牛的大局观和眼光越来越非同一般,蒙牛的发展规划也越来越宏观。

    在这一系列灵活、柔韧的借术指导下,牛根生带领手下将蒙牛的事业越做越火。企业经营都离不开借术,尤其是刚起步的企业,更需要借用别人的优势为己所用。蒙牛通过借伊利经验丰富的人才,在短时间内积聚了发展的宝贵财富;借向伊利学习之名,避免了与伊利的正面竞争,通过谦虚谨慎、暗中较劲的努力,成为足以向伊利挑战的强劲对手;不惜重金向专业人士借智慧,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凤凰卫视巧攻人心

    凤凰卫视的创始人刘长乐是一位借术高手。1996年,为“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世界华人提供高品质的华语电视节目,他创办了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十多年来,得力于庞大的环球市场及成功的扩展策略,凤凰卫视从单一频道发展成为多频道平台,旗下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电影台、凤凰卫视资讯台、凤凰卫视欧洲台及凤凰卫视美洲台,覆盖亚太、欧美、北非90多个国家及地区,此外凤凰卫视还拥有凤凰周刊和凤凰网,是一家在国际社会享有盛名的多媒体跨国机构。在国际电视传媒以英文为通行证的一统局面下,凤凰卫视为华语节目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凤凰卫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创始人刘长乐的成功扩展战略密不可分。一方面,把内地市场作为切入点,给内地观众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另一方面,通过“名人+名栏”的强力聚焦,得到了世界各国观众的关注和认同。十多年来,凤凰卫视努力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著名主持人、评论员及记者,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名战略”。比如,台湾地区观众因喜爱本地的主持人吴小莉、刘海若和胡一虎而喜欢上了凤凰卫视。大陆的观众因对窦文涛、杨澜、曾子墨、许戈辉、陈晓楠等名嘴情有独钟而认同凤凰卫视。马来西亚的华人观众则因为阿牛的歌拉近了同凤凰卫视的距离。“千禧之旅”、“寻找他乡的踪迹”等栏目又如一条红线,把海外华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对于不负众望的战地记者闾丘露薇、因报道“9·11”事件而成名的隗静,凤凰卫视不仅为她们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机会,而且在她们取得成绩之后还大张旗鼓地对其进行专业形象及光辉事迹的宣传。凤凰卫视的整体推广战略包括记者会、观众见面会、演示会、报告会、平面媒体宣传、设计主持人卡、拍宣传片、建立专门网页等。最终,通过对主持人进行形象及个性的包装,整个凤凰品牌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2004年9月,在《新营销》杂志“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25位风云人物”评选中,刘长乐被称为“以最经济的方式挥霍明星效应”的人。这位借术高手,借助华语电视节目,吸引了诸多华人的目光,有效地拉近了全球华人的距离。除此之外,他还借助观众所喜爱的名人,成功地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这一场借术,为其他企业经营者提供了很好的前车之鉴。一个企业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时常需要借助外力支持来实现其成长诉求。没有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不靠外力的支持就可以轻易实现的,不同的只是所借的内容、方法、形式而已。借力可以帮助企业起死回生,也可以成为企业迅猛发展的有力跳板。

    朱元璋巧除敌将

    1357年冬,陈友谅手下的勇将赵普胜将朱元璋的爱将俞廷玉杀害。朱元璋心痛万分,决定借陈友谅的手除掉赵普胜。于是,他派出一名说客,潜入安兴城,故意结交赵普胜的门客赵盟。说客竭尽全力,渐渐与赵盟拉近了关系。一天,说客故意将一封朱元璋写给赵盟的信交给赵普胜,让赵普胜心生疑惑,很快疏远了赵盟。赵盟此后坐卧不安,无奈,只能和说客一起逃到应天归顺了朱元璋。朱元璋格外优待赵盟,赐给他重金,并让他回陈友谅军中散布谣言,将赵普胜的逆反之举大肆宣传。

    陈友谅听到传闻后,将信将疑,于是派使臣去赵普胜营中探听虚实。赵普胜是一个武将,自恃战功,素来对使臣傲慢无礼,对陈友谅也不是很尊重。使臣回到营中,把赵普胜的狂妄自大都汇报给了陈友谅,陈友谅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亲自率领重兵来到安兴城。赵普胜慌忙前去迎接,却被陈友谅的亲兵一举拿下,赵普胜还没有来得及辩解,就已经身首异处。

    朱元璋能够顺利除去赵普胜,得力于他两次妙用“借刀杀人”一计。先是巧妙地借用计谋破坏了赵普胜对门客赵盟的信任,利用赵盟的失意,用谣言中伤赵普胜,成功地破坏了陈友谅和赵普胜的关系,然后借陈友谅之手,杀死了毫无防备的赵普胜。赵普胜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屈死,陈友谅还在为自己及时铲除了叛逆而暗自庆幸!这两个人,一个失去了性命,一个失去了大将,损失惨重,而幕后的策划者朱元璋却在一边坐收渔翁之利,甚是欢喜。

    张居正借势秉政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因此由太监冯保帮助佐政。当时的大学士张居正一心为国家社稷担忧,但苦于没有大权,便决定私下和冯保密切往来,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冯保的帮助下夺得实权。

    这时,独揽朝政的是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总想找机会取代高拱的位置。一天,神宗皇帝早朝后走出大殿时,突然一个男子朝自己径直走来。左右随扈急忙上去把他捉住,并在他身上搜出一把利刃。见此人明显想行刺,神宗不禁吓出一身冷汗,急忙命令冯保对其审问。这人供出自己叫王大臣,从南方戚继光营中来。冯保闻言大惊,立即停审,亲自前往张居正的住所,询问该怎么处理此事。张居正眼珠一转,计上心头,对冯保说:“冯公啊,高拱屡次想把你逐出宫门,如今怎么不乘此良机把他除掉呢?你只要这样做……”冯保听后连连称妙,立刻派亲信对王大臣说:“下次审问你时,只要你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来的,我便赦你无罪,并重重有赏,你要是不从,就重棒把你打死。”王大臣只得答应了下来。审问开始后,冯保一脸严肃地斥问王大臣:“大胆刺客,竟然敢行刺当今圣上,还不赶紧交待是谁指使你来的?”王大臣吃尽了皮肉之苦,稀里糊涂地答道:“是你让我说是受高拱主使来的。”冯保听后顿时五雷轰顶,旁听者一片哗然。冯保连忙宣布退庭。次日再审时,王大臣已中了哑毒,不能说话,冯保不等细问就朱笔一挥,把他推出午门斩首了。

    尽管事情最终出乎张居正所料,弄巧成拙,让冯保很是难堪,但张居正顺利地达到了他的目的。高拱看出有人想陷害自己,心里很害怕,于是立刻向神宗请求告老还乡,让出了职位。不久,张居正便如愿拿到了执守朝政的实权。

    “借刀杀人”之计,或借敌或借友。张居正借友,其实是利用第三者对自己的信任,帮助自己扶摇直上。

    英先生计获双赢

    生活中有些事情,往往是当事人不方便当面说明的,但又不能不解决。这时如果巧用、妙用外人的力量助自己一臂之力,不仅可以将问题游刃有余地解决,还不会伤害自家人的和气,是一个实用的好策略。

    英先生的妻子最近认识了一位同行,交往越来越频繁,有时候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英先生也接到过几次这个男人的电话,但每次都是礼貌地把听筒转给妻子,很有男子汉气度。可是一看到妻子和那个男人聊得开心的样子,英先生就心烦意乱,就连玩自己最喜欢的电脑游戏都心不在焉。可是,因为婚前两人有“不干涉彼此私事”的约定,英先生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阻止妻子,每次都只能这么忍着。

    有一天,妻子竟因为要请教一些专业问题把这个男人“请”到了家里。英先生对这位客人表现得非常热情,又是让座又是倒水,“经常听妻子提起你,你们慢慢聊,我出去买点东西。”英先生表现得很洒脱,可是一出门,就怎么都觉得别扭,感觉自己突然成了这个家里的外人了。英先生左想右想,跟那个男人直说吧,怕他跟妻子介意,反而伤了自己和妻子的感情;跟妻子说吧,又怕妻子说自己小心眼儿,这么多年在妻子眼里的大度形象就毁于一旦了。

    苦思冥想,英先生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回到家,英先生借故和这个男人闲聊,要到了他妻子的联系方式。第二天一上班,他就给那位男士的妻子打了个电话,平心静气地将自己的顾忌说了出来,对方的妻子也很通情达理,两人最终达成了共识:不动声色地拉远他们的距离。

    回到家里,英先生的妻子像往常一样等电话,等了半天没等到,于是主动打了过去。没说多久,妻子便挂掉电话,变得失落起来。英先生问她:“怎么了?没在家吗?”妻子说:“在呢,说今晚妻子请了客人,没时间。”英先生一听,暗暗感叹自己和对方妻子想出来的招儿还挺管用!于是对妻子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谁能总和你这么聊呀?”以后的几天,一到两人的通话时间,不是那位男士家“有事”就是英先生为妻子安排了“节目”,两个人再也没有过长聊的机会。很快,英先生的生活恢复了正常,他的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借刀杀人”,即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将我方损失降到最低。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平静幸福的家庭生活,英先生巧妙地利用了对方妻子的类似心态,攻击了他自己的“敌人”,在维护自己感情利益的同时,也保全了对方的感情,实现了双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